材料手册(剑桥大学工程系2003版)01
Scopus(Elsevier出版社)

到1997年。
天津大学 Tianjin University
72
CUP-剑桥大学出版社-学科分类
科技类:总计87种期刊,其中76%被SCI收录。 人文社科类:总计144种,其中51%的期刊被SSCI/AHCI收录。
学科包括经济学、历史、地域研究、语言学等等。其中以经
济学、地域研究、历史、政治学和语言学见长。 医学类:剑桥大学出版社总计有44种医学期刊,其中28种被 SCI收录,占总数的64%。 工程技术类:总计有38种期刊,有28种被SCI收录,占总数的
科学和法律、数学、医学、物理和天文学研究领域,提供
2777种学术期刊。期刊最早可回溯到1997年。
天津大学 Tianjin University
81
Springer
Springer的在线回溯数据库(Springer Online Archive Collections ,简称OAC)收录其1996年以前(含1996年) 的出版物,分为以下两部分:电子期刊和电子丛书两个子 库。电子期刊回溯子库,提供1996年之前出版的英文学
天津大学 Tianjin University
64
浏览区域
按字母 按主题
天津大学 Tianjin University
65
天津大学 Tianjin University
66
天津大学 Tianjin University
67
天津大学 Tianjin University
68
天津大学 Tianjin University
Elsevier
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学术期刊 出版商,是国际公认的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大多数都被SCI、EI
机械常用材料手册

1.1×105
0.125
单体搪瓷板
2.1×105
0.30
复合搪瓷体
1.2 ×105
0.25
混凝土
砖混
线胀系数
α ( 0 c −1 )
1.2 ×10−5 1.2-1.8 ×10−5 2.35 ×10−5 2.35 ×10 −5 0.25 ×10 −5 0.25 ×10 −5 0.25 ×10 −5 0.25 ×10 −5 1.0 ×10 −5 0.8 ×10 −5 0.8 ×10 −5 0.8 ×10−5 1.2 ×10−5 0.9 ×10−5 1.0 ×10−5 0.5 ×10 −5
表 1 碳素结构钢的化学成分
牌号 等级
化学成分( 0 0 )
C
Q195 —— Q215 A
B
Q235 A
B C D
0.06-0.12 0.09-0.15
0.14-0.22 0.12-0.20
≤ 0 . 18 ≤ 0 .17
Mn
0.25-0.50 0.25-0.55
0.30-0.65 0.30-0.70 0.35-0.80
LD31
6063A 0.3-0.6 0.15- 0.10
0.15 0.6-0.9 0.05
0.15 0.10 0.05 0.15 余量
0.35
表 3 铝合金型材强度设计值
N mm2
合金 状 牌号 态
6061 T4
T6
6063 T5
T6
6063A T5
壁厚
所有 所有 所有 所有
≤ 10
规定非比 抗 拉 抗 剪
(一) 密封胶分类及选用; (二) 结构硅酮密封胶; (三) 建筑密封胶(耐候胶); (四) 中空玻璃密封胶; (五) 防火密封胶;
电子书书目

1.标准金相图谱2.表面处理手册3.不锈钢的热处理4.材料手册(剑桥大学工程系2003版)5.残余应力的产生和对策6.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弹性力学,静力学7.材料力学教材8.齿轮的失效分析9.齿轮设计手册10.电镀手册11.电镀均匀性研究12.刀具设计手册13.弹簧设计手册14.阀门设计手册15.阀门选用手册16.工程机械基础17.钢的表面缺陷图谱作者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院页数87 出版日期1974年12月第1版18.钢的过热与过烧19.钢铁材料的断裂研究和失效分析20.钢铁材料渗氮层金相图谱21.钢铁金相图谱22.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23.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鉴定及图谱24.固态金属中的扩散与相变25.国际铸件缺陷图谱26.国内外常用金属材料手册27.焊缝金相分析图谱28.焊接材料手册29.焊接工艺人员手册30.焊接技师手册31.化学工程师技术全书32.机械工程材料手册(第6版)金属材料33.机械工程材料学34.机械工程师手册.第二版.35.机械加工工艺师手册36.机械设计、制造常用数据及标准规范实用手册37.机械加工工艺设计手册38.机械零件设计手册39.机械原理与机构学40.机械制造工艺学-柯明杨主编41.机械装备失效分析图谱.42.简明钎焊工手册43.简明热处理手册44.紧固件手册45.金属表面渗层金相46.金属材料的断裂与疲劳47.金属材料的海洋腐蚀与防护48.金属材料国家标准(上、下)49.金属的再结晶与晶粒长大50.金属力学性能与失效分析51.金属切削手册[第三版]52.金属损伤图谱金属失效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53.零件失效分析及预防54.螺杆压缩机—理论、设计及应用55.铝及铝合金材料手册56.铝和铝合金牌号与金相图谱速用速查及金相检验技术创新应用指导手册57.铝及铝合金产品国内外最新标准及其工程应用技术全书58.密封圈设计手册59.钎焊手册60.轻型钢结构设计手册61.热处理工程师手册62.热镀锌电镀锌及锌合金创新生产工艺实用全书63.实用钢材手册64.金属构件的失效分析65.失效分析——轴及紧固件66.实用应力集中手册67.铜合金及其加工手册68.铜和铜合金牌号与金相图谱速用速查及金相检验技术创新应用指导手册.pdf69.铜及铜合金图谱70.涂装手册71.涂料应用科学与工艺学72.涂料原材料手册73.现代综合机械设计手册74.新编金属材料手册(第二版)75.新版抽样检验国家标准实用手册76.新型金属切削刀具设计制造与新材料选用及检测标准汇编实用手册.pdf77.橡胶手册78.有色金属及其热处理79.有色金属材料手册80.有色金属材料学/林肇琦81.有色金属焊接(第2版)82.蒸发器、结晶器、干燥器83.制冷剂使用手册.84.铸件缺陷和对策手册85.铸造缺陷86.最新金属材料牌号、性能、用途及中外牌号对照速用速查手册.pdf87.最新有色金属金相图谱大全88.最新实用金属材料手册89.重型机械工艺手册90.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1卷材料工程基础钢铁材料手册2003 中国标准出版社91.钢铁材料手册第1卷碳素结构钢92.钢铁材料手册第2卷低合金高强度钢93.钢铁材料手册第3卷优质碳素结构钢94.钢铁材料手册第4卷合金结构钢95.钢铁材料手册第5卷不锈钢96.钢铁材料手册第6卷耐热钢97.钢铁材料手册第7卷工具钢98.钢铁材料手册第8卷弹簧钢99.钢铁材料手册第9卷轴承钢100.钢铁材料手册第10卷精密合金类材料工程材料手册1-3册101.工程材料手册黑色金属材料卷102.工程材料手册有色金属材料卷103.工程材料手册非金属材料卷.中国工业材料大典(上中下)104.中国工业材料大典上卷黑色金属105.中国工业材料大典上卷有色金属106.中国工业材料大典上卷非金属中国模具设计大典(全5卷)107.中国模具设计大典第1卷现代模具设计基础108.中国模具设计大典第2卷轻工模具设计109.中国模具设计大典第3卷冲压模具设计110.中国模具设计大典第4卷锻模与粉末冶金模设计111.中国模具设计大典第5卷铸造工艺装备与压铸模设计焊接手册1-3卷112.焊接手册:第1卷焊接方法及设备113.焊接手册:第2卷材料的焊接114.焊接手册:第3卷焊接结构机械设计手册1-6卷115.机械设计手册(新)第1卷116.机械设计手册(新)第2卷117.机械设计手册(新)第3卷118.机械设计手册(新)第4卷119.机械设计手册(新)第5卷120.机械设计手册(新)第6卷机械设计手册(化工版)1-22卷121.第1篇常用设计资料122.第2篇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123.第3篇常用工程材料124.第4篇联接与紧固125.第5篇轴及其联接126.第6篇轴承127.第7篇弹簧128.第8篇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129.第9篇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130.第10篇润滑与密封131.第11篇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132.第12篇带链传动133.第13篇齿轮传动134.第14篇多点啮合柔性传动135.第15篇减变速器136.第16篇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137.第17 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138.第18篇机架设计139.第19篇机构140.第20篇液压传动141.第21篇液压控制.142.第22篇气压传动美国金属手册第九版1-14卷143.金属手册第九版第1卷性能与选择钢与铁144.金属手册第九版第2卷性能与选择:有色合金及纯金属145.金属手册第九版第3卷性能与选择:不锈钢、工具材料及特殊用途金属材料146.金属手册第九版第4卷热处理147.金属手册第九版第6卷焊接、硬纤焊、软钎焊148.金属手册第九版第10卷材料特征性能及测定.149.金属手册第九版第14卷成型和锻造.150.金属手册第八版第09卷断口金相与断口图谱下册151.金属手册第八版第10卷失效分析与预防152.金属手册第八版第11卷无损检测与质量控制失效分析丛书153.失效丛书工艺焊接工艺失效分析154.失效丛书基础4 疲劳失效分析155.失效丛书基础5 磨损失效分析156.失效丛书零件1 模具的失效分析157.失效丛书零件2 弹簧的失效分析158.铸造手册1993版1-6卷159.铸造手册第1卷铸铁160.铸造手册第2卷铸钢161.铸造手册第3卷铸造非铁合金162.铸造手册第4卷造型材料163.铸造手册第5卷铸造工164.铸造手册第6卷特种铸造工程塑料手册165.工程塑料手册(上)166.工程塑料手册(中)167.工程塑料手册(下)168.轴承手册04版169.实用轴承技术手册170.中国机械设计大典数据库.pdf171.电子工程师便携手册.pdf172.机械制图国家标准.pdf180.轴承设计——轴承润滑技术——轴承资料——游谐——轴承寿命和轴向调节——回转轴承的安装手册——机车滚动轴承故障产生及诊断方法——深沟球轴承结构示意图——轴承寿命计算表面工程新技术.pdf材料表面工程导论(赵文轸主编_西安交大出版社_1998.10).pdf 齿轮传动设计手册.pdf热处理工程师手册-2005版.pdf现代表面工程技术.pdf铸造工艺设计技术与生产质量控制实用手册.pdf中国模具设计大典数据库.pdf锻压技术手册.pdf轴承装配工艺.pdf。
金属材料手册全册

金属材料手册本手册以现行的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为基础,结合公司开发、生产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
选用其中的材料品种、牌号、规格和标记,能够从设计、制造、采购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有效降低成本,同时方便各类人员快速查询和使用,提高工作效率。
本手册包括黑色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材料两部分,同时附表为我司现有产品的标记示例。
使用本手册应该注意一下几点:1.在进行新产品设计、老产品改进和工艺工装设计时,应优先选用本手册中的材料。
2.填写材料标记时,应按本手册中的标记示例进行填写,对过长的标记,可视具体情况省略或免去材料名称,如:黄铜棒H62Y2 Φ30 GB/T4423-2007可简化为:棒H62Y2 Φ30 GB/T4423-2007或H62Y2 Φ30 GB/T4423-20073.本手册中的材料不能满足设计需要时,设计人员可选用手册以外的材料,同时将材料信息通过电话或邮件反馈。
目录第一部分黑色金属材料表1 薄钢板 (1)GB/T 912-1989 碳素结构钢热轧薄钢板 (1)GB/T 11253-2007 碳素结构钢冷轧薄钢板 (1)GB/T 710-2008 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薄钢板 (2)GB/T 13237-1991 优质碳素结构钢冷轧薄钢板 (3)GB/T 3279-2009 弹簧钢热轧薄钢板 (4)GB/T 3280-2007 不锈钢冷轧钢板 (5)GB/T 5213-2008 深冲压用冷轧薄钢板 (6)GB/T 2518-2008 连续热镀锌钢板 (7)GB/T 15675-2008 连续电镀锌冷轧钢板 (8)GB/T 2520-2008 冷轧电镀锡薄钢板 (9)表2 厚钢板 (10)GB/T 3274-2007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厚钢板 (10)GB/T 3278-2001 碳素工具钢热轧钢板 (10)GB/T 711-2008 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厚钢板 (11)GB/T 3275-1991 汽车制造用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钢板 (11)表3 钢带 (12)YB/T 5058-2005 弹簧钢、工具钢冷轧钢带 (12)YB/T 5063-2007 热处理弹簧钢带 (12)GB/T 3522-1983 优质碳素结构钢冷轧钢带 (13)GB/T 8749-2008 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钢带 (13)GB/T 716-1991 碳素结构钢冷轧钢带 (14)YB/T 5059-2005 低碳钢冷轧钢带 (15)GB/T 3280-2007 不锈钢冷轧钢带 (16)GB/T 4238-2007 耐热钢冷轧钢带 (17)表4 钢丝(圆、方、六角)、钢丝绳 (18)GB/T 4357-2009 碳素弹簧钢丝 (18)GB/T 4358-1995 重要用途碳素弹簧钢丝 (18)GB/T 18983-2003 油淬火、回火弹簧钢丝 (19)GB/T 3206-1982 优质碳素结构钢丝 (20)GB/T 5952-1986 碳素工具钢丝 (21)GB/T 4240-2009 不锈钢丝 (22)GB/T 3079-1993 合金结构钢丝 (22)YB(T)11-1983 弹簧用不锈钢丝 (23)GB/T 5953-2009 冷镦钢丝 (23)GB/T 4232-2009 冷顶锻用不锈钢丝 (24)GB 8918-2006 重要用途钢丝绳 (25)GB/T 14451-2008 操纵用钢丝绳 (26)表5 冷拉钢(圆、方、六角) (27)GB/T 3078-2008 优质结构钢冷拉钢材 (27)表6 钢管 (28)GB/T 8162-2008 结构用无缝钢管 (28)GB/T 14975-2002 结构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29)GB/T 3639-2009 冷拔或冷拉精密无缝钢管 (30)GB/T 11258-1989 双层卷焊钢管 (30)GB/T 13793-2008 直缝电焊钢管 (31)YB/T 5209-2000 传动轴用电焊钢管 (31)表7 型钢(圆钢、方钢、扁钢) (32)GB/T 699-1999 优质碳素结构钢 (32)GB/T 700-2006 碳素结构钢 (33)GB/T 3077-1999 合金结构钢 (34)GB/T 1298-2008 碳素工具钢 (35)GB/T 1222-2007 弹簧钢 (35)GB/T 1220-2007 不锈钢棒 (36)GB/T 1221-2007 耐热钢棒 (37)GB/T 715-1989 标准件用碳素钢热轧圆钢 (38)GB/T 5216-2004 保证淬透性结构钢 (38)表8 铸钢 (39)GB/T 11352-1989 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 (39)表9 粉末冶金铁基结构材料 (40)GB/T 14667.1-1993 粉末冶金铁基结构材料:烧结碳钢、烧结铜钢 (40)表10 宝钢企业标准钢板、钢带(冷轧部分) (41)Q/BQB 402-2003 冷连轧碳素钢板及钢带 (40)Q/BQB403-2003 冷连轧低碳钢板及钢带 (42)表11 宝钢企业标准钢板、钢带(热轧部分) (43)Q/BQB 302-2003 冷成型用热连轧钢板及钢带 (43)Q/BQB 303-2003 结构用热连轧钢板及钢带 (44)Q/BQB 310-2003 汽车结构用热连轧钢板及钢带 (45)BZJ 305-2003 深冲用热连轧钢带 (46)表12宝钢企业标准盘条 (47)Q/BQB 517-2003 冷镦钢盘条 (47)第二部分有色金属材料表1 棒材(圆、方、六角) (48)GB/T 4423-2007 铜及铜合金拉制棒 (48)GB/T 3191-1998 铝及铝合金挤压棒材 (49)表2 线材 (50)GB/T 21652-2008 铜及铜合金线 (51)表3 板材 (52)GB/T 2040-2008 铜及铜合金板材 (52)表4 带材 (53)GB/T 2059-2008 铜及铜合金带材 (54)表5锭材 (55)GB/T 8738-2006 铸造用锌合金锭 (55)第三部分副表表1 薄钢板1表1 薄钢板(续)2表1 薄钢板(续)3表1 薄钢板(续)4表1 薄钢板(续)5表1薄钢板(续)6表1 薄钢板(续)表1 薄钢板(续)表1 薄钢板(续)表2 厚钢板表2 厚钢板(续)表3 钢带表3 钢带(续)表3 钢带(续)表3 钢带(续)表3 钢带(续)表4 钢丝(圆、方、六角)、钢丝绳表4 钢丝(圆、方、六角)、钢丝绳(续)表4 钢丝(圆、方、六角)、钢丝绳(续)表4 钢丝(圆、方、六角)、钢丝绳(续)表4 钢丝(圆、方、六角)、钢丝绳(续)表4 钢丝(圆、方、六角)、钢丝绳(续)表4 钢丝(圆、方、六角)、钢丝绳(续)表4 钢丝(圆、方、六角)、钢丝绳(续)表5 冷拉钢(圆、方、六角)表6 钢管表6 钢管(续)表6 钢管(续)表6 钢管(续)表7 型钢(圆钢、方钢、扁钢)表7 型钢(圆钢、方钢、扁钢)(续)表7 型钢(圆钢、方钢、扁钢)(续)表7 型钢(圆钢、方钢、扁钢)(续)表7 型钢(圆钢、方钢、扁钢)(续)表7 型钢(圆钢、方钢、扁钢)(续)表7 型钢(圆钢、方钢、扁钢)(续)表8 铸钢表9 粉末冶金铁基结构材料表10 宝钢企业标准钢板、钢带(冷轧部分)表10 宝钢企业标准钢板、钢带(冷轧部分)(续)表11 宝钢企业标准钢板、钢带(热轧部分)表11 宝钢企业标准钢板、钢带(热轧部分)(续)表11 宝钢企业标准钢板、钢带(热轧部分)(续)表11 宝钢企业标准钢板、钢带(热轧部分)(续)表12 宝钢企业标准盘条表1 棒材(圆、方、六角)表1 棒材(圆、方、六角)(续)。
第一章 Introduction(绪论)

1 Introduction教学目的: List six different property classifications of materials that determine their applicability. Cite the four components that are involved in the design, p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aterials, and briefly describe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components.教学重点: The four components that are involved in the design, p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aterials教学难点: The discipline of materials science involves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s that exist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materials.教学方法:Multimedia学时分配1.1Historical Perspective10 min1.2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5 min1.3Why Study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0 min1.4Classification of Materials 35 min1.5 Modern Material‟s Needs 10 min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1. Historical PerspectiveWebster编者“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1971年)”中关于材料(Materials)的定义为:材料是指用来制造某些有形物体(如:机械、工具、建材、织物等的整体或部分)的基本物质(如金属、木料、塑料、纤维等)迈尔《新百科全书》中材料的含义:材料是从原材料中取得的,为生产半成品、工件、部件和成品的初始物料,如金属、石块、木料、皮革、塑料、纸、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等等。
外语教师测试手册评介

《外语教师测试手册》评介丁静辉(河南财经学院经贸 外语系,郑州 河南450002)Arthur Hughes编著的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2nd Edition) (《外语教师测试手册》)是剑桥大学出版社2003年推出的一本外语测试学新书,该书是在1989年第一版的基础上,经过十几年反复使用和不断修改而成的一部有关英语测试的经典之作。
在第二版中,作者首先直接描述了和语言测试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信度、效度、反驳作用等。
此外,作者介绍了如何编制具有较高信度、效度和反驳作用的外语听、说、读、写和语法词汇试卷的具体方法。
虽然本书重点是解决高中以上水平的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但是书中的大多数章节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其他水平的测试,例如:本书第二版中新增了“Testing for Young Learner”一章专门讨论适合儿童认知水平、同时又能反映儿童语言能力的具体试题设计开发方法。
此外,作者还重点讨论了测试方法、测试整体能力和统计分析等。
同时,在原有附录的基础上,作者还新增了题目库(Item Banking)部分。
虽然本书讨论的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测试,但其中的原理、概念和具体的测试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其他语言的测试。
下面就本书的各个章节加以评述:本书第一、二章讨论了测试和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设计开发具有良好反拨作用试题的重要性。
作者重点指出: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
所谓的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对教学就有负面作用,因为在题海中学生掌握的只是应试技巧而不是反映全面的语言能力。
反过来,在外语测试中保持一定比例的主观试题,例如写作,不仅能检测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种测试对教学就会产生积极的反拨作用。
面对那些既不能准确反映被测者全面语言能力又不能完全取消的考试,作者特别指出,外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一、自己编制更好的试题;二、建议或敦促测试专业人员改进他们的试题。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

3
实验一
普通光学金相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各主要部件及元件的效用。 2.掌握正确的使用操作规程及维护方法。 二、金相显微镜的原理及使用 1.原理 正常人眼看物体时, 最适宜的距离大约在 250mm 左右, 在这一距离眼睛可以很好地区 分物体的细微部分而不易疲劳,这个距离称为“明视距离” 。物体上的两点要能被眼睛分辨 清楚,必须使它们的像落在人眼视网膜的两个不同的感光细胞上,从眼睛的光心到物体两 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叫视角,人眼可分辨清楚的最小视角为 2′∼4′,在 250mm 处能分 辨的最小距离约 0.15∼0.30mm。为了增大视角,就在物体与眼睛间置一放大镜,其放大倍 数为:
M =
250 f
f 为放大镜的焦距,从上式可见,f 愈小、M 愈大,但实际上不可能用焦距很短的放大镜 来观察。透镜的曲率半径太小,眼睛所观察 的范围就更小,且象差愈显著,所以放大镜 一般在 20 倍以下, 若要再提高放大倍数以观 察更细微的物体,就必须用显微镜。 显微镜通过物镜及目镜两次放大而得到 倍数较高的放大像。图 1-1 是它的放大原理 图。 若将试样置于物镜下方的焦点 F1 外少 许,则物镜将试样上被观察的物体(以箭头 所指 WS 表示)放大,而在物镜的上方得到 一个倒立的实像 W1S1, 在设计显微镜时就已 安排好使这个实像刚好落在目镜的焦点 F2 以 内,因而再经过目镜放大后,人眼在目镜上 观察时, 在 250mm 的明视距离处, 看到一个 经再次放大的虚像 W2S2。 所以观察到的像是 经物镜和目镜两次放大的结果。总的放大倍 数 M 应为物镜放大倍数 M 物与目镜放大倍数 M 目的乘积,即:
6
5.调整和维护 1)光源的调整 光源的调整包括径向调整与轴向调整,前者的目的是让发光点调到仪器的光学系统的 光轴上;后者主要是让灯丝通过聚光镜后汇聚在孔径光阑上,以得到“平行光照明” 。光源 精确调整好后应达到视野照明最明亮且均匀,视野内无灯丝像。 2)光阑的调整 在金相显微镜的照明系统中常有两个孔径可变的光阑。孔径光阑装在光源聚光透镜之 后,视域光阑装在孔径光阑之后。 (1)孔径光阑 孔径光阑用以控制射向物镜的入射光束的粗细。孔径光阑若开得太大,则入射光过强, 增加了镜筒内部的反射与炫光,降低影像的衬度。缩小孔径光阑可避免上述弊病,且可消 除由透镜边缘引起的球面像差并提高映像的景深。但若孔径光阑缩得太小,光束只通过物 镜的中心部分,使实际的数值孔径减小,使物镜的分辨能力降低。因此,应按观察的要求 适当调节孔径光阑的大小。一般是调到刚好使光线充满物镜的后透镜为宜,此时物镜的分 辨能力最高。有人认为可以将试样调焦后,去掉目镜,观察镜筒内的光斑,以刚好充满镜 筒底部的四分之三为准。一般却是调节到观察时物像最清晰、不产生浮雕,晶界不变形、 不弯曲,光的强弱使人眼舒适为原则。物镜的数值孔径不同,透镜组尺寸也不同,更换物 镜后必须重新调节孔径光阑。 (2)视场光阑 视场光阑用以改变视场大小、减小镜筒内部的反射与炫光以提高映像的衬度而不影响 物镜的分辨能力。视场光阑的调节方法是在显微镜调焦后,缩小视场光阑,在目镜中观察 其像,然后扩大它,使其边缘正好包围整个视物。有时为了观察某一试样的局部细致组织, 也可将视场光阑缩小到刚好包围此局部组织,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孔径光阑与视场光阑,都是为了提高成像质量而加入到光线系统中去的。通过 调节这些光阑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物镜的鉴别率并得到良好的衬度。 3)维护要点 金相显微镜是精密光学仪器,使用时必须了解其基本原理及操作规程,要认真维护、 保管,细心谨慎使用。 (1)操作显微镜时双手及样品干净,绝不允许把侵蚀剂未干的试样在显微镜下观察, 以免腐蚀物镜。 (2)操作时应精力集中,小心谨慎。接电源时应通过变压器,装卸或调换镜头时必须 放稳后才可松手,不可粗心大意。 (3)调焦距时,应先转动粗调螺丝,使物镜尽量接近试样(目测) ,然后一边从目镜 中观察,一边调节粗调螺丝使物镜慢慢上升直到逐渐看到组织时,再用微调螺丝调至清晰 为止。 (4)显微镜的光学系统部分严禁用手或手帕等去擦,而必须用专用的驼毛刷或镜头纸 轻轻擦试。 (5)使用过程中,若发生故障,应立即报告老师,不得自行拆动。
特性和选择.ppt

美国建材使用情况
UJSOmHNatEe.rFiEaRlsNuAsNeDiEnZ,cDoEnPsAtrRuTcMtEioNnT OF ARCHITECTURE. MIT
参考资料
《环境研究中心深入研究》 之前Ashbby的出版物
选择
▪ ▪ ▪
复杂系统 : 材料成分,装配,设计,建筑系统 复杂加工 : 开采,提炼,加工,生产成型,构造 开始使用,使用周期
材料特性 : 内部,外部 材料族 :
1. 金属 2. 高分子材料 3. 陶瓷 4. 组合材料 5. 天然材料
目前使用的加工 设计的类似物 选择方法
JOHN E. FERNANDEZ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
fernandez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参考资料见环境研究中心手册稍后分发?下一步??????个别辅导??????金属族的作业??????软件开发模板johne
第1课 : 性能、特性和选择
新兴材料研究 建筑材料的生态学
JOHN E. FERNANDEZ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
性能
• • •
特性
• •
JOHN E. FERNANDEZ,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MIT
材料族: • 陶瓷材料
参考资料
Ashby Michael F. Jones David RH. 2001. 《工程材料 1:特性及适用的介绍》. Butterworth-Heinemann. 2001
材料族: • 金属
•铁
参考资料
Ashby Michael F. Jones David RH. 2001. 《工程材料 1:特性及适用的介绍》. Butterworth-Heinemann. 20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is is trial version
2 V. CLASS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Metals: ferrous alloys, non-ferrous alloys Polymers and foams Composites, ceramics, glasses and natural materials VI. EQUILIBRIUM (PHASE) DIAGRAMS Copper – Nickel Lead – Tin Iron – Carbon Aluminium – Copper Aluminium – Silicon Copper – Zinc Copper – Tin Titanium-Aluminium Silica – Alumina VII. HEAT TREATMENT OF STEELS TTT diagrams and Jominy end-quench hardenability curves for steels VIII.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ELECTED ELEMENTS Atomic properties of selected elements Oxidation properties of selected elements 36 37 34 29 29 30 30 31 31 32 32 33 26 27 28
This is trial version
3
INTRODUCTION
The data and information in this booklet have been collected for use in the Materials Courses in Part I of the Engineering Tripos (as well as in Part II, and the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Tripos). Numerical data are presented in tabulated and graphical form, and a summary of useful formulae is included. A list of sources from which the data have been prepared is given below. Tabulated material and process data or information are from the Cambridge Engineering Selector (CES) software (Educational database Level 2), copyright of Granta Design Ltd, and are reproduced by permission; the same data source was used for the material property and process attribute charts. It must be realised that many material properties (such as toughness) vary between wide limits depending on composition and previous treatment. Any final design should be based on manufacturers’ or suppliers’ data for the material in question, and not on the data given here.
SOURCES
Cambridge Engineering Selector software (CES 4.1), 2003, Granta Design Limited, Rustat House, 62 Clifton Rd, Cambridge, CB1 7EG M F Ashby, Materials Selection in Mechanical Design, 1999, Butterworth Heinemann M F Ashby and D R H Jones, Engineering Materials, Vol. 1, 1996, Butterworth Heinemann M F Ashby and D R H Jones, Engineering Materials, Vol. 2, 1998, Butterworth Heinemann M Hansen, Constitution of Binary Alloys, 1958, McGraw Hill I J Polmear, Light Alloys, 1995, Elsevier C J Smithells, Metals Reference Book, 6th Ed., 1984, Butterworths 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ickel Steels, 1952, International Nickel
This is trial version
4
I. FORMULAE 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D DEFINITIONS
STRESS AND STRAIN
σt =
F A
σn =
F Ao
ε t = ln
l lo
εn =
l−lo lo
F = normal component of force Ao = initial area A = current area l o = initial length l = current length
Poisson’s ratio,
σ t = true stress σ n = nominal stress ε t = true strain ε n = nominal strain
ν =−
lateral strain longitudinal strain
Young’s modulus E = initial slope of σ t − ε t curve = initial slope of σ n − ε n curve. Yield stress σ y is the nominal stress at the limit of elasticity in a tensile test. Tensile strength σ ts is the nominal stress at maximum load in a tensile test. Tensile ductility ε f is the nominal plastic strain at failure in a tensile test. The gauge length of the specimen should also be quoted. ELASTIC MODULI G= E 2 (1 +ν ) K= E 3 (1 − 2ν )
CONVERSION OF UNITS
Angle, θ Energy, U Force, F Length, l Mass, M Power, P Stress, σ Specific Heat, Cp Stress Intensity, K Temperature, T Thermal Conductivity, λ Volume, V Viscosity, η 1 rad See inside back cover 1 kgf 1 lbf 1 ft 1 inch 1Å 1 tonne 1 lb See inside back cover See inside back cover 1 cal/g.°C 1 ksi in 1 °F 1 cal/s.cm.oC 1 Imperial gall 1 US gall 1 poise 1 lb ft.s 57.30 ° 9.807 N 4.448 N 304.8 mm 25.40 mm 0.1 nm 1000 kg 0.454 kg
1
Materials Data Book
2003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Engineering Department
This is trial version
2
PHYSICAL CONSTANTS IN SI UNITS
Absolute zero of temperature Acceleration due to gravity, g Avogadro’s number, N A Base of natural logarithms, e Boltzmann’s constant, k Faraday’s constant, F Universal Gas constant, R Permeability of vacuum, µo Permittivity of vacuum, εo Planck’s constant, h Velocity of light in vacuum, c Volume of perfect gas at STP – 273.15 °C 9. 807 m/s2 6.022x1026 /kmol 2.718 1.381 x 10–26 kJ/K 9.648 x 107 C/kmol 8.3143 kJ/kmol K 1.257 x 10–6 H/m 8.854 x 10–12 F/m 6.626 x 10–37 kJ/s 2.998 x 108 m/s 22.41 m3/kmol
4.188 kJ/kg.K 1.10 MPa m 0.556 K 4.18 W/m.K 4.546 x 10–3 m3 3.785 x 10–3 m3 0.1 N.s/m2 0.1517 N.s/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