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信息》

合集下载

苏科版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说课稿

苏科版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说课稿

苏科版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内容主要围绕信息的定义、特点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展开。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针对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信息技术已有一定的了解,例如使用电脑、手机等设备。

但他们对信息的定义、特点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的认识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概念的理解,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信息的定义、特点,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传递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信息的定义、特点,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

2.难点: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实践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实践工具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信息的概念,引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讲解信息的基本概念:详细讲解信息的定义、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信息的重要性。

3.分析信息技术的应用: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信息技术应用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实践操作: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分为两部分:1.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的定义、特点。

2.信息技术的应用:列举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例。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两个方面: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如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等。

《第1课 初识信息技术》课件

《第1课 初识信息技术》课件

烽火台
快马传书
信鸽
旗语
2.信息技术
•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帮助人们获取、加工、管理、传递和表 达信息的手段。
卫星遥感
通信卫星
虚拟现实
人工智能
我们的生活因信息技 术而变得更加美好!
试一试
退 出Leabharlann 第1课 初识信息技术青岛版 四年级上册
看一看
• 人们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有哪些?
交谈
打电话
阅读
上网
说一说
• 常用的信息技术设备有哪些?
收录机
电视机
电话
手表
运动手环
计算机
平板电脑
智能手机
这些设备都是人们的好帮手。古时,没有电话、 计算机等设备,人们又是如何远程传递信息的呢?
学一学
1.信息的传递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1课 信息与信息技术课件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1课 信息与信息技术课件
No 声音等方式传递的内容都称为信息。除此之外,信息还具有可开发、可利用、可处理、可传递、可共享
等特征。现代,人们充分利用电话、电报、广播、电视、传真、通信卫星、电子计算机等选进技术传递 信息。传递的信息又多、又快、又准
Image
12/9/2021
第十三页,共十三页。
第1课 信息 与信息 技术 (xìnxī)
(xìnxī)
第一页,共十三页。
第二页,共十三页。
一、信息(xìnxī)
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充满着各种信息,人们自觉或 不自觉地获取着信息、利用着信息。信息的应用领域非常 广泛,不同领域的专家(zhuānjiā)、学者对信息意义的理解不尽 相同,以至于很难给信息下一个统一的定义。
信息
上一页
下一页 第十页,共十三页。
返回(fǎnhuí)目录
四、常见(chánɡ jiàn)的信息处理设备

计算机的产生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它使信息记载、存贮及传播数字 化,它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又使信 息的交流(jiāoliú)与传播消除了距离
上的限制,加快了信息的交流 (jiāoliú)。从狭义上讲:信息技术是 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
为代表的一门新技术。
上一页
下一页 第十一页,共十三页。
返回(fǎnhuí)目录
(zuòyè)
后 作 业 :
1、复习并整理笔记(bǐjì)。
2、请举例说明你对信息及信息特征的理解。
3、你身边哪些事情应用到了信息技术。
4、你都知道哪些信息处理工具,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5、请写一篇关于“信息道德”小短文。
6、本节课是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 ,你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吗?请把你的感想写成一篇小短文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们品读与回味的。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课《消息⼆则》教案 第⼀课时 教学⽬标 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的真实准确。

3.感受⼈民解放军排⼭倒海、所向披靡的⽓势和⼀往⽆前、压倒敌⼈的⼤⽆畏精神。

4.撰写消息、为消息拟⼀则标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消息的结构和特点的把握,学习阅读新闻的⽅法,是教学重点 2.运⽤所学的知识撰写消息、为消息拟⼀则标题是教学难点 ⼀、教材分析: 渡江战役1949年4⽉20⽇晚开始,6⽉2⽇结束,战役关键是开始后的三四天。

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泽东亲⾃撰写《⼈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民和全军将⼠以极⼤⿎舞,对于⽡解敌军⽃志,⿎舞我军⼠⽓发挥了极⼤的作⽤。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

“⼈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

这是⼈类战争空前的奇观。

可以想像,千⾥江⾯上,万船齐发,冒着炮⽕,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

可以想像,⽇⽇夜夜盼解放的江南⼈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要⽐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江阴,长达⼀千余华⾥。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军渡江的进展,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玩弄的和谈阴谋⽡解了⽃志。

这篇新闻,⽓势磅礴。

⽑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势,表现了恢宏的⽓度。

这篇新闻,语⾔准确精练,铿锵有⼒,书⾯语和⼝头语相穿插,相得益彰。

信息技术三年级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

信息技术三年级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
ERA
Word文档编辑排版方法
文字输入与格式设置
掌握中英文输入方法,学习字 体、字号、颜色、对齐方式等
基础格式设置。
段落调整与排版
了解段落缩进、行间距、段间 距等调整方法,实现文档美观 易读。
插入图片与表格
学习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绘制 表格等技巧,丰富文档内容展 示。
页面布局与打印设置
掌握分栏、分页、页眉页脚等 页面布局技巧,以及打印预览
拓展延伸:未来科技展望
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
探讨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进展,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领域,以及 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交通等行业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介绍物联网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应用,探讨物联网在智能家居、智慧 城市等领域的发展趋势。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创新
探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最新发展,如头戴式设备、手势识别 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以及在教育、娱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存储器
包括内存和外存,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
输出设备
如显示器、打印机等,用于输出计算机处理 结果。
计算机软件系统分类及功能
系统软件
包括操作系统、编译器等 ,用于管理计算机硬件和 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
如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 件等,用于满足用户特定 需求。
编程语言
用于编写计算机程序,实 现各种功能。
计算机工作原理简介
存储程序原理
计算机将程序和数据存储在存储器中 ,按照程序顺序执行。
二进制原理
指令周期原理
CPU从存储器中读取指令,解码并执 行指令,然后存储结果,形成一个指 令周期。
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数制,即0和1 表示所有信息。
04
网络基础知识与互联网应用

人教版(三起)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1课 信息和信息技术

人教版(三起)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1课 信息和信息技术

信息的概念
信息的特点
信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信息具有多样性,可以包含文 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第二,信息具有时效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可能会发生变化;第三,信息具有重要 性,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第四,信 息具有可传递性,通过各种媒介和技术,信息可以被传递给其 他人。
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信息安全是指保护信息不被未经授权的人访问、使用、泄露、 破坏或修改的技术和措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在日常 生活中产生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信息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们应该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使用强 密码来保护账号安全;不轻易点击不明链接和下载不明附件, 以防止受到网络病毒的攻击;定期备份重要的文件和数据,以 防止数据丢失。只有做好信息安全意识和措施,我们才能更好 地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的传递
信息的传递方式
信息可以通过口头传递、书信传递、电子邮件传递等多种方式 进行传递。不同的传递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需求,人们可 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传递方式。
4 信息技术的应用
PA R T
信息技术的应用
电子邮件的使用
网络搜索的技巧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
电子邮件的使用
电子邮件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递信息的方式。我们可以通 过电子邮件与朋友、家人或同事进行沟通和交流。使用电子邮 件可以发送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我们 可以在电子邮件中编写信件内容、添加附件并选择收件人,然 后点击发送按钮即可将邮件发送出去。电子邮件的使用方便快 捷,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是现代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3 信息的传递
PA R T
信息的传递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消息是以文字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结构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从新闻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怀。

【教学过程】一、诵读导入:我们先来热热身,共读一首诗:(屏显)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伟大领袖_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

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请同学们再读,体会诗中情感和气魄。

(学生再读)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这一重大事件。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两则消息,注意文章边侧的旁批。

学生结合旁批读课文。

二、活动探究活动准备:自主阅读课本第2页和第15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1.补充介绍:(屏显)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你知道吗(屏显)新闻的六要素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的三大特点学生结合补充内容和提示,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三、活动过程活动一:当一回编辑1.如果你是当时的报社编辑,请你从新闻的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审核一下,这两则消息能不能刊发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陈述要有理有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原文及教案【原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H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

2、什么是信息?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1、什么是信息?你知道吗?(学生回答)
简单地说,信息就是指对人么有用的数据、消息。

(有用,即有价值。

信息具有价值)
(举例)有关信息、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

所谓信息,通常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2、什么是信息技术
一般说来,信息技术是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的技术。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可以直接从生产、生活、科研活动中收集和获取信息,也可以从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获取间接的
信息采集的重要途径:计算机网络上收集和获取信息是极其重要的一条途径。

3、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由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而成的。

计算机网络对人类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它的技术范畴。

信息资源已成为同物质资源同样重要的社会资源。

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

信息成为所有人可共享的社会资源。

4、讨论思考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那些途径?
5、归纳、总结: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

(2)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情况。

6、课后总结:
这一节内容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根据我学校教学设备的具体情况,采用了在多媒体电教室上课,展示图片、多媒体演示课件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