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种脉象
系统辨证脉学25种脉象要素

系统辨证脉学25种脉象要素系统辨证脉学中,常用的25种脉象要素包括:1. 脉搏频率:指每分钟脉搏的次数。
2. 脉搏强度:指脉搏的力度,分为弱、强、中等等。
3. 脉搏节律:指脉搏的有规律的节律。
4. 脉搏形态:指脉搏的形状,如细、滑、弦等。
5. 脉搏表面质地:指脉搏的质地,如滑、涩、濡等。
6. 脉搏长度:指脉搏的长度,如长、短等。
7. 脉搏宽度:指脉搏的宽度,如宽、窄等。
8. 脉搏深浅:指脉搏的深度,如浅、深等。
9. 脉搏位置:指脉搏的位置,如远、近、浅表等。
10. 脉搏压力:指脉搏的压力大小,如轻、重等。
11. 脉搏弹性:指脉搏的弹性,如缓、急等。
12. 脉搏滑动度:指脉搏的滑动度,如滑、涩等。
13. 脉搏跳动度:指脉搏的跳动度,如跳、不跳等。
14. 脉搏伸缩度:指脉搏的伸缩度,如伸、缩等。
15. 脉搏规模:指脉搏的大小,如大、小等。
16. 脉搏韵律:指脉搏的有规律的韵律。
17. 脉搏起伏:指脉搏的起伏度,如平、起伏等。
18. 脉搏速度:指脉搏的速度,如快、慢等。
19. 脉搏颤动:指脉搏的颤动度,如有颤、无颤等。
20. 脉搏延长度:指脉搏的延长度,如长、短等。
21. 脉搏紧张度:指脉搏的紧张度,如紧、松等。
22. 脉搏紧绷度:指脉搏的紧绷度,如紧、松等。
23. 脉搏寒热度:指脉搏的寒热度,如寒、热等。
24. 脉搏滚动度:指脉搏的滚动度,如滚、不滚等。
25. 脉搏颜色:指脉搏的颜色,如红、白等。
这些脉象要素可以通过触诊脉搏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病情,并用于中医辨证施治。
《医道捷径》-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

《医道捷径》------ 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关于“寸。
关。
尺”分配脏腑+十二部简易诊脉法+ 手抄本2013-04-02 20:00:43|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本文转载自春风《【转载】关于“寸。
关。
尺”分配脏腑+十二部简易诊脉法+ 手抄本《医道捷径》------ 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关于“寸。
关。
尺”分配脏腑,,,,目前关于寸关尺分配脏腑,多以下列为准:左寸可候:心与膻中;右寸可候:肺与胸中。
左关可候:肝,胆与膈;右关可候:脾与胃。
左尺可候:肾与小腹;右尺可候:肾与小腹。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因为清晨时间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
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
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并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
2.体位: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
3.指法: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
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
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
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
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
十二部简易诊脉法人发明的诊脉法以三个手指确定病情是非常科学的,它实际是一种经络信息的诊断法。
古人讲“医生不懂经络,开方动手便错”,一针见血地说明了诊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医脉诊

(19) 微脉
1、脉象特征: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2、临床意义:气血虚甚,阳气衰微。
36
切 诊
(20) 伏脉
1、脉象特征: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
比沉脉更深。
2、临床意义:邪闭、厥病、痛极(伏而有 力)
37
切 诊
(21) 牢脉
1、脉象特征:
实大弦长,沉取始得,坚牢不移。 2、临床意义: 阴寒内盛,疝气症瘕。
50
二、
按
诊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一)按诊的方法:触、摸、按、叩。 (二)注意事项 态度认真、举止大方,遵守医德; 手法轻柔、熟练敏捷,避免刺激; 先轻后重、由浅入深,密切观察。
51
二、按诊的内容
按肌肤 按胸胁 按脘腹
按俞穴
52
1、按 肌 肤
辨寒热 肌肤热而喜冷——阳证、热证; 肌肤冷而喜温——阴证、寒证。 察润燥 肌肤湿润——汗出或津液未伤; 肌肤干燥——无汗或津液已伤。
2、临床意义:主阳明气分热盛。 正常人夏季脉较洪。
25
切 诊
(8) 细脉
1、脉象特征: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2、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 湿邪为病。
26
切 诊
(9) 滑脉
1、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 珠。 2、临床意义:主痰饮、食积和实热等病证
主妇人的孕脉 见于青壮年
27
切 诊
(10) 涩脉
55
3、按胸腹
(1)按虚里:虚里(心尖搏动处)
正常--动而不紧,缓而不急。 异常--微弱:宗气虚; 其动应衣:宗气外泄。
2、按胸胁:
56
(3)按腹部
辨疼痛:拒按——实; 喜按——虚;
濒湖脉诀27种脉象歌诀整理背诵版

《濒湖脉学》27种脉象背诵版作者:李时珍浮脉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2—沉脉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3—迟脉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源。
相类诗: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4—数脉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在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5—滑脉体状诗: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癫淋看尺部。
—6—涩脉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中医把脉

中医把脉中医把脉左手把什么右手把什么脉怎么通过把脉了解人体健康状况中医脉学是比较复杂而主观的问题1、现在临床把脉多取寸口脉,即把双手桡动脉,分寸、关、尺,医生三只手指并排把于脉上,食指近腕端为寸,中指为关,拇指为尺。
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肺朝百脉,故身体各个部位的状况都可通过经络反应到寸口脉上。
2、分候:历代分候不甚一致,而普遍公认的为左手脉候左半身状况,右手脉候右半身状况;寸脉候上焦(约为膈上),关脉候中焦(约膈下至肚脐),尺脉候下焦(约为脐下);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右寸候肺,右关候脾,右尺候肾(尺部亦有左候肾,右候命门之说)。
3、浮中沉:把脉时手轻按(举)为浮,中取为中,重按为沉。
这样三部九候都齐了。
在把脉的时候通过脉跳动的次数、浮沉、力度、宽窄、频律等等综合分析与正常脉象对比而得出异常脉象的不同之处,从而得出脉象所主病证。
如:一息(医生把脉时均匀呼吸一次)四至(脉跳动四次,偶有五次)为平脉(正常脉),一息三至为迟脉,多主寒证;一息六至为数脉,多主热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为浮脉,多主表证;重手按至筋骨乃得为沉脉,多主里证等等,这样的单种脉像就有二十七种,再加上复合脉像就更多。
通过这些就可以综合把握疾病现阶段的病位(表里)、病性(寒热虚实)等情况从而为医生判断病证提供依据。
诊脉传心诀诊家之要四般脉,浮沉迟数为之则。
浮沉轻重指端详①,迟数息中分缓急②。
浮而无力即为虚③,浮而有力便为洪。
脉沉而无力是弱④,微沉有力是为实。
迟而有力滑脉居⑤,迟而无力缓与涩⑥。
数而有力为紧弦⑦,数而无力为芤脉⑧。
浮迟即是表间虚,沉迟即是里冷极。
浮数原来表热真,沉数原来里热炎。
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
按:脉学讲的越繁琐,初学的人越难掌握。
前人曾说:"切脉之事,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
本诀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再从四脉的有力无力分出虚、实、洪、弱等十种脉象。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特征:脉管的搏动在皮下较浅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浅层,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
意义:一般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特征:脉管搏动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处,因此用轻指力按触不能察觉,用中等指力按触搏动也不明显,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间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明显跳动。
意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证;无力为里虚证。
亦可见于正常人。
3.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特征:脉管搏动的频率小于正常脉率。
意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
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4.数脉买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每分钟90-120次之间)。
特征:脉率较正常为快,比疾脉慢。
意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5.虚脉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
异食无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软弱,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无力。
意义: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6.实脉三部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
亦为有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强,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脉管宽大。
意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7.洪脉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
特征:脉体宽大,搏动部位浅表,指下有力。
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8.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特征:脉道狭小,指下寻之往来如线,但按之不绝,应指起落明显。
9.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特征: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流畅地由尺部向寸部滚动,浮、中、沉取可感觉到。
意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
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10.涩脉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均。
特征:脉形较细,脉势滞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至数较缓而不匀,脉力大小亦不均,呈三五不调之状。
意义:多见于气滞、血瘀和精伤、血少。
脉象28种顺口溜

脉象28种顺口溜
1. 弦脉细如发,虚寒为关键。
2. 洪钟波浪声,实热当思量。
3. 多沉多软脉,湿热难舒畅。
4. 无力细沉脉,气滞贲门忙。
5. 濡乌流火光,痰湿脉中藏。
6. 李时中风脉,虚实兼见章。
7. 数动兴蛰伏,搜寻等时将。
8. 舌下黄苔厚,热毒藏其中。
9. 汗多无气力,阳虚有风凉。
10. 亮白无光泽,阴虚血少浪。
11. 红赤有蚤腧,阳明肠中藏。
12. 扁舌无苔胖,胃阳不分明。
13. 甘滑苔腻黄,阳虚有寒凉。
14. 红粉无草事,寒湿气郁藏。
15. 连绵力不持,病久经脉亡。
16. 脉缓薄瘦索,血瘀疼痛当。
17. 直呼有腰痛,风湿藏其中。
18. 样式转痛疾,痰瘀壅胸肺。
19. 寒风而舌红,胃中冷气藏。
20. 无痛实如弦,寒滞气沉长。
21. 唇边目赤痛,肝火有郁藏。
22. 弦细脉来虚,木火气血忙。
23. 冬天冷于水,脾肾水湿藏。
24. 鼓腹有结块,肠中积聚痛。
25. 脉象口燥痰,病在中焦藏。
26. 长痰滞气浊,元气饥渴争。
27. 临床阳寸说,正气口中轻。
28. 阳虚两虫绕,气血失和平。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动态图解)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动态图解)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
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
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
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
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
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1、浮脉【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辨别方法在诊疗实践中,用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可以概括临床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脉象,基本上可以满足“辨证论治”的需要。
因此,对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是对复杂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基础。
对脉象的辨别,必须掌握正常脉象,并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
这是最重要的依据。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娴熟的技术。
此外,有很多方法可灵活掌握。
比如,将脉象“分类”的方法、“互相对比”的方法、“知常达变”的方法、“察独”的方法等。
对脉象进行分析,涉及范围太广,内涵极其丰富。
但总的说,是根据脉象变化分析疾病的成因、性质、病位、发展趋势和病理机制等,为“辨证论治”提供重要依据。
对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是脉诊用于临床的关键环节,是脉诊参与“辨证论治”过程的纽带和桥梁。
历代医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但是,由于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或被误解了一部分,直接影响了脉象的辨别和分析。
比如,革脉和代脉,其实际意义,主要是对脉象的变化或转变进行辨别和分析。
然而,因其实际意义被埋没,几乎未能发挥作用。
再如动脉,其实质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
然而,因其实际意义被埋没,并未发挥诊断非窦性心律的作用。
这些事实说明,对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方法与内容,都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据考证,古代医家精心筛选确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不仅反映了寸口脉变化的相关方面,而且反映了对复杂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多种方法。
并且,这些方法很实用,既简便又准确。
因此,应该将这些方法再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
1,辨别和分析反映脉位的脉象反映脉位的脉象分四类:一是浮脉,二是不浮不沉之脉,三是沉脉,四是伏脉。
其辨别方法是,首先确定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所用的指力。
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辨别寸口脉在哪一部。
根据寸口脉在“五部”的顺序,可准确辨别脉位的变化。
为便于叙说,暂将“按之至骨”的指力称“总指力”。
根据“总指力”,可具体掌握对“五部”分别进行诊察的相应指力。
比如:辨别浮脉,所用指力不超过“总指力”的“五分之二”。
辨别沉脉,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
辨别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
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的脉体,是伏脉。
用以上方法,可以准确辨别脉位的变化。
其他脉象若以脉位变化为构成条件,都是相兼脉。
比如,“濡脉”是“细而软”兼“浮”,“弱脉”是“细而软”兼“沉”。
再如,“脉浮数”是“浮脉”与“数脉”相兼,“脉沉数”是“沉脉”与“数脉”相兼。
显然,这都是非常准确的辨别方法。
对脉位变化的分析,一般认为,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这是一般规律。
临诊时,表证脉不浮或里证脉不沉,其诊断作用更重要。
必须将脉位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意义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充分体现脉位变化的诊断作用。
比如,《伤寒论》第九十二条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第三百零一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这两条所论都是“表证”,但其脉不“浮”而反“沉”。
这种情况下,对脉与症的综合分析非常重要。
前条所论,病有发热、头痛、身体疼痛,属太阳表证,其脉应“浮”而反“沉”,说明平素阳气不足,里虚较重,故用四逆汤救里,此为寓解表于回阳救逆之中。
这说明,《伤寒论》不因“脉症不符”而“舍脉从症”,从而体现了脉位变化对“辨证论治”的指导作用。
第三百零一条是太少两感证。
病在少阴,不应发热而反发热,故谓之“反”。
此“发热”,是外感风寒之邪在表。
此脉沉,是心肾阳虚不足以鼓动。
《伤寒论》不因“脉症不符”而妄行取舍,而是在脉象与病症的“常”、“变”之中辨析其病理机制,弄清脉位变化与症状不符的内在原因,寻求适宜的治疗方法。
其内在原因是平素心肾阳虚而复感风寒,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表里双解。
这些实例说明,对脉位变化的分析,应该拓宽思路,不能局限于“某脉主某证”的一般认识。
若脉症不符,更应该深入分析。
2,辨别和分析反映“至数”变化的脉象反映“至数”变化的脉象分三类:一是迟脉,二是正常脉的至数,三是数脉。
临床错综复杂的“至数”变化,不外乎这三类。
其他脉象若脉的“至数”变化为构成条件,都是相兼脉。
比如,促脉是“数”脉再兼“时一止”。
再如,脉沉迟是迟脉与沉脉相兼,脉沉数是数脉与沉脉相兼。
“至数”变化最容易辨别,可用“呼吸定息”或“计时法”测定。
一般认为,正常脉的至数是一息四、五至之间。
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都是迟脉。
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都是数脉。
按计时法算,每分钟脉动50次以下为迟脉,正常的至数每分钟60~90次,若超过正常脉的至数则为数脉。
小儿脉的至数当另论。
对至数变化的分析,一般认为,数脉主热,迟脉主寒。
但是,这只是“迟数”二脉最一般的诊断意义。
实践证明,迟、数二脉对分析病证的寒、热确有很大实用价值。
除此之外,脉的至数变化还有更广泛的意义。
比如,心脏的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病变以及痛证、痰证、饮证等,都可通过脉的至数变化提供诊断依据。
特别是“脉症不符”的情况下,对至数变化的分析尤其重要。
如《伤寒论》第二百一十三条说:“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此条所论,其脉迟,非虚非寒,乃阳明腑实热证。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分析脉迟的成因,不能认为是“脉证不符”。
因实热壅结于里,气血阻滞,阳气受遏,也可导致脉迟。
因此,可用大承气汤攻下实热,荡除燥结。
这说明,中医对脉的“至数”变化有独特的认识方法,必须辨明成因、性质、病位、所主病证及其相互关系,综合分析病理机制,才能充分体现至数变化的诊断意义。
再如促脉,其实质,是在数脉的基础上又出现“时一止”的变化,表明“阳盛及阴”或“热极伤阴”,这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认识方法。
由此说明,虽然脉的至数只是心脏的搏动次数,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脉的至数变化具有非常广泛的诊断意义。
因此,对至数变化的分析,既要体现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又要兼顾至数变化的实质是心脏搏动次数的变化,二者结合起来,更能体现至数变化的诊断意义。
3,辨别和分析反映脉体大小的脉象反映脉体大小的脉象分三类:一是正常脉体,二是洪脉,三是细脉。
临诊所能触及的脉体大小,不外乎这三类。
其他脉象若以脉体“大”或脉体“细”为构成条件,都是相兼脉。
比如,“虚脉”是脉体“大”再兼“迟、空、软”等条件。
“微脉”是脉体“细”再兼“软”。
脉体大小的辨别,以正常脉体为依据。
若比正常脉体“大”,都是洪脉。
若比正常脉体“小”,都是细脉。
正常脉体的标准因人而异,可参考划分“五部”的方法确定。
详见第六章,不另重复。
对脉体大小的分析,一般认为,洪脉主实主热,细脉主虚。
其实,这是洪细二脉主病的一般规律。
除此之外,这两种脉象都有非常广泛的诊断意义。
比如洪脉,《脉学阐微》说:“若病后久虚,或虚劳失血而现此脉,为阳盛阴竭之凶象。
”此脉象虽为洪脉,绝不是主实,可以肯定是“胃气已绝”的真脏脉,不然的话,则未必是“阳盛阴竭之凶象”。
这说明,对洪细二脉的主病不可一概而论。
必须结合兼脉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古代医家将虚实二脉确定为常用脉象,就是对洪脉及其主病性质进行综合分析的一个方面。
因此,在洪脉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辨别虚实,不能认为洪脉都主实证。
《伤寒杂病论》对脉象及其主病的分析方法,是很值得提倡的一种方法。
其方法是将脉、病、症、治并举,综合在一起,辨脉辨症与辨证密切结合,进行全面分析,并将脉诊灵活机动地用于诊疗实践。
这是最能体现脉诊诊断作用的重要方法。
4,辨别和分析脉的流利程度滑、涩二脉是反映脉流利程度的脉象。
脉的流利程度分三类:一是正常的流利程度。
二是较正常更流利的程度,即滑脉。
三是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即涩脉。
其中,正常的流利程度,是正常脉象的必备条件。
滑脉和涩脉,则是脉的流利程度发生了变化。
因此,可以根据正常脉的综合表现,体会正常流利程度的脉形,为辨别滑、涩二脉积累经验,提供依据。
滑涩二脉的辨别方法很难掌握。
这是因为,脉的流利程度,要根据脉的多方面变化来判断。
但是,其目的,并不是诊察脉的其他变化,而是专门针对脉的流利程度。
因此,辨别滑涩二脉比较困难。
其关键技术是,将指目按在寸口脉的脊部,细心体察脉管内血液运行的流利程度,然后,再结合其他方面的变化综合体会。
若脉管内的血液运行滑利,较正常流利程度更流利,则为滑脉。
若运行艰涩,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则为涩脉。
脉的流利程度没有具体指标,只难根据正常脉的综合表现反复体会,因此,必须加强基本功练习,多积累诊察正常脉流利程度的经验,才能准确辨别滑脉和涩脉。
对滑涩二脉的分析,一般认为,滑脉与涩脉是相对的,性质正相反。
但是,其所主病证和诊断意义,不能拘泥“相对”或“正相反”的形式。
有些脉书习惯用“相对”或“相反”的形式论述脉象及其主病,其实,这种作法便于区分脉形和性质,却不能准确表达脉象的诊断意义。
并且,若拘泥这种形式,则使机动灵活的脉法变得呆板僵化,不利于发挥脉诊的重要作用。
比如,主病的滑脉多属实邪为患,但涩脉的主病则有虚、实之分,不能因为滑脉主“实”而认为涩脉必然主“虚”。
并且,滑脉的主病,也未必都是主实证。
所以,对滑涩二脉所主病证的分析,必须根据脉的流利程度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5,弦脉的辨别和分析弦脉是反映脉体张力的脉象,其实质是脉体的张力增强。
若寸口脉的张力正常,一般认为是“微弦”,这是脉有胃气,其具体表现为脉弦而有“和缓”之象。
弦脉并不都是主病的,有主“平”、主“病”、主“死”的区别,主要取决于胃气的多少,可根据弦脉的“和缓”程度辨别。
主“病”的弦脉,即“胃气少”的弦脉。
主“死”的弦脉,表明胃气已绝,是“真脏脉”的程度,故主死。
弦脉的辨别方法是:先触及脉体,再对脉体进行按压,其指感特征是“按之如弓弦状”,若举指,其脉体不随手而起。
这是脉体张力增强的表现。
弦脉的出现率很高,历代脉书对弦脉及其主病都有很多记载。
一般认为,弦脉有生理性弦脉和病理性弦脉之分。
生理性弦脉是肝脉与春季相应的季节脉。
病理性弦脉多为疏泄失常、气机不畅、气血失和所致。
其主病,多为肝胆疾患或寒证、痛证、痰证、气郁、气滞、瘀血、癥瘕积聚、疝痛拘挛等。
除一些常见的病证外,支饮、悬饮、癖病、瘟热等,皆为弦脉所“主”之证。
《脉经》说:“疟脉自弦”。
《脉学阐微》说:“肝炎病脉多弦”。
这说明,古代医家对弦脉及其主病的分析,多与常见病或多发病密切结合,总是不断融汇新知,逐渐积累经验,并非拘泥“脉症对号”的一种形式。
6,紧、缓二脉的辨别和分析紧脉和缓脉性质正相反。
紧脉的实质是脉体“紧张”或“拘急”,缓脉的实质是脉体“舒缓”或“缓纵”。
这两种脉象都是病脉,没有“常脉”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