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有品质的教育

合集下载

学校品质教育方案

学校品质教育方案

学校品质教育方案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品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品质教育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品质和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

本文将分为十二个小节,对学校品质教育方案进行探讨。

一、品质教育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学校品质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品质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和情感等方面。

学校品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成为有道德、智慧和能力兼备的公民。

二、品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品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包括品德教育、智力教育、能力教育和美育。

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智力教育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力教育强调学生的创新、实践和交流能力的培养;而美育则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创造能力。

三、品质教育的实施途径品质教育的实施途径有多种,包括课堂教育、课外活动、社团组织和家庭教育等。

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则提供了学生参与实践和交流的机会。

而家庭教育则是品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需要扮演良好示范和指导的角色。

四、品质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关系学校文化建设是推动品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学校文化涵盖了学校的价值观、师生关系、管理机制等方面。

学校应该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氛围,为品质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五、评价品质教育的方式评价品质教育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评价着重于从学生的品德、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而定量评价则可以通过成绩、考试和竞赛等指标进行评价。

两者相结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品质教育效果。

六、品质教育的影响因素品质教育的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教师素质、学校管理水平、课程设置等。

教师是品质教育的推动者和实施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

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品质教育的基础,必须加强管理团队建设和规范管理制度。

付跃宏:办低调而有品质的学校

付跃宏:办低调而有品质的学校

付跃宏:办低调而有品质的学校作者:来源:《教师·上》2019年第02期付跃宏,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高级教师,从教23年,担任校长18年,现任湖南省郴州苏仙中学校长、郴州市教育与心理协会副理事长、湖南省教育学会初中校长研究分会理事、《教师》刊物指导委员会理事。

虽历经不同岗位,但却始终情系教育、甘于奉献,先后获“苏仙区十佳校长”“郴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郴州市教育教学管理先进个人”“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湖南省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奖”“湖南省统计工作优秀个人”“全国未成年人普法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一、学校管理:使弱校变强,让强校更优付跃宏有过多年从事薄弱学校管理工作的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他担任过城区多所薄弱学校的校长,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

2001年7月,从教仅仅5年,他就担任了郴州市苏园中学的校长,通过强化内部师生管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等措施,苏园中学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2010年7月,他又调任城区薄弱学校——郴州市第八中学。

通过重树办学理念、构建“善”文化教育教学体系、改善学校管理等措施,八中发生了显著变化,学校管理环境不断优化,成为学生读书的好地方,在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中占有一席之地,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也不断提高。

2016年7月他调任郴州苏仙中学校长。

到任伊始,他勤奋务实、凝心聚力,围绕学校三年规划的战略布局,以“质量提升”为抓手,全面落实“四个为本”(教育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质量为本,课堂以学生为本),学校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2018年,苏仙中学教职员工精神奋发,同心协力,中考再创辉煌,爬坡上坎,大步跨越,进入郴州第一方阵:无论是7A人数、7A率,还是700分以上人数等指标都位居苏仙区第一。

二、改革创新:为学校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他积极从事教研教改工作,率先垂范。

在苏园中学工作时,带领教师积极科研,学校于2004年和2008年,连续两届获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是湖南省唯一一所两届获此荣誉的学校。

品质教育八大措施

品质教育八大措施

品质教育八大措施
1. 提供高质量的师资力量。

招聘优秀的教师,并提供终身职业发展机会,以确保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2. 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和监督机制,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确保教学质量。

3. 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设备等,以支持学生的学习和研究。

4. 保障学生的学习环境。

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包括干净整洁的教室、健康的食品、良好的校园设施等。

5. 鼓励学生参与多样化的课外活动。

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艺术和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促进全面发展。

6. 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

积极与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共同制定教育目标和计划。

7. 强化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素养,提供实践机会和引导,激励学生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个体。

8. 提供终身学习机会。

积极推动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对接,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以适应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

品质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品质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品质学校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品质学校建设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制定并实施品质学校建设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标设定。

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人文环境。

3.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提升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三、实施方案。

1. 加强教师培训。

通过组织各类教师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鼓励教师参与学科竞赛、教学比赛等活动,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意识。

2. 完善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学科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引入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推动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 建设智慧校园。

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建设数字化、信息化的校园环境,为师生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学习和教学资源,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4. 倡导全员参与。

鼓励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等全员参与品质学校建设,形成共同推动学校发展的合力。

5. 加强学校管理。

建立健全的学校管理体系,优化学校管理流程,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确保学校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

6.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保障措施。

1. 加大投入力度。

学校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品质学校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实施方案的顺利推进。

2. 加强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对实施方案的各项工作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3. 宣传推广。

通过各类宣传活动,向社会各界宣传品质学校建设的重要性和成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品质学校建设的氛围。

五、结语。

品质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的品质建设之路。

好教育的五个标准

好教育的五个标准

好教育的五个标准
1. 客观公正:好教育应该是客观公正的,不偏袒任何人或群体,不带有主观偏见。

教育者应该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判断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教育。

2. 独立思考:好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让他们有能力自主思考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3. 坚持为学生服务:好教育应该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为其提供全面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而是对学生全面的成长提供支持。

教育者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多样化的需求,给予个性化的辅导。

4. 着眼未来:好教育应该贯穿着未来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教育者应该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以适应未来的变化。

5. 永远追求卓越:好教育应该始终追求卓越,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追求卓越。

教育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以保证教育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追求卓越,不断进步。

做真善美的教育 办高品质的学校

做真善美的教育   办高品质的学校

做真善美的教育办高品质的学校作者:李有毅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4年第01期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类的天性,促进人的发展以实现美好的生活和愿望,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人在于激发与增强人的真善美的欲望与能力,在于探明真善美教育的有效途径。

北京十二中的“真善美教育”优化了学校的教育模式,满足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的热切期望,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有效促进了学校的优质、特色、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普通高中示范校该如何培养优秀的中学生?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般来说,学校的办学理念都会集中体现这样的价值取向,都能圆满回答这样的教育问题。

近年来,北京十二中提出了“求真、崇善、唯美”的“真善美教育”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

“真善美教育”的概念内涵丰子恺曾说:“圆满的人格就像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个足。

对一个人而言,美是皮肉,善是经脉,真是骨骼,这三者支撑起一个‘大写的人’。

”加德纳认为,教育的生命在于追求“真善美”,这三者体现了“科学、艺术和道德”的融合。

培养真善美和谐发展的人,是古今中外教育家普遍追求的教育理想。

具有真善美的素养是一个现代人的基本素质,“真善美教育”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

我们要教会学生追求真理、求真知识、做真学问、悟真智慧;激励学生与自然为善、与社会为善、与人为善、与心灵为善;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生命,创造美、传递美,品生命之美,养道德之美,展心灵之美,把真善美和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大写的人。

在实践中,我们将“求真、崇善、唯美”教育理念落实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培养“求真、崇善、唯美”现代中国人,二是要表达十二中人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诉求。

“真善美教育”产生的依据1.出于对学校办学目标的提炼十二中的育人目标是培养“素质全面、学有特长、勇于创造、和谐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中学生。

品质学校内涵

品质学校内涵

品质学校内涵zpp“树品立志,弘毅志远”是我们学校的校训,品质教育是我们学校的办学思想。

要说品质教育的内涵,当然应该是形成丰富多彩而又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

我们要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品味的学生,那教师就要做有能力,有思想,有高尚的情操;学校就应该是有责任、有担当、有特色的学校。

品质学校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1、德教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摆在首位,所业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是品德高尚的人。

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素质很差,有的完全可以用“道德败坏”来形容。

这不仅不能以高尚的情操影响教育学生,还玷污了教师形像,影响教师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从而造成民众对教师队伍的不满。

比如有些教师在办公室说话无所顾及,脏话、黄色笑话随口而出,或者大谈昨天的麻将战况等,有的教师动作低俗,随地吐痰,随地乱扔瓜果皮,模穿马路;有的教师心脑狭小,不能正确看待别人的优点,总是嫉妒大于羡慕;有的教师作业请学生批改,就连教学计划,工作笔记都请学生代劳……这样的老师会带出有道德的学生吗?作为思品学科教师,更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在“德”方面应该起到模范作用。

2、技教师职责第二点是“授业”,要想“授鱼于人”必须“授渔于人”,所业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独特的授课艺术。

这两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这就要求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多听课,多学习,不管是年青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有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即使什么优点都没学到但这个过程可以起到照镜子的作用,达到“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效果。

另外具备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也很重要。

我们在要求学生要有团队合作的能力,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老师就不要事到临头推卸责任,就不要自以为是,就不要一辈子就教一本书……总这,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授课艺术,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终身学习的能力品质学校学校应该具备的品质品质学校要想塑造品质教师,培养品质学生,制度很重要,务实很重要。

创建品质学校实施方案

创建品质学校实施方案

创建品质学校实施方案
首先,师资队伍是品质学校的重要支撑。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
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和创新,激励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此外,学校还应该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其次,学校管理是品质学校的重要保障。

学校应该建立科学、民主、法治的管
理体系,强化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同时,学校还应该注重校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美好的学校氛围,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另外,教学环境是品质学校的重要条件。

学校应该注重教学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为师生的教学和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时,学校还应该注重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学生素质是品质学校的重要目标。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创建品质学校实施方案需要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需要学校各
方面的全面配合,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品质学校的目标,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每一所学校都能够在品质学校建设方面有所作为,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办有品质的教育有人说,威海有巍峨的山、澎湃的水,还有翠竹般蓬勃向上的教育。

市翠竹小学就是这类学校的代表。

翠竹小学有着深厚的历史,原为南竹岛小学、竹岛办事处中心小学,办学历史已近一个甲子。

如今的翠竹小学布局合理,设施一流。

多年来,学校逐渐形成的、独具翠竹品质的经典教育特色文化,为这所古老学校增添了现代底蕴。

6月12日,《教育》记者采访了该所学校。

经典教育形成的阶段“为学生发展奠基”是学校的终极目标思考与不懈探索。

学校形成的、独具翠竹品质的经典教育特色文化深沉厚重,绵远悠长。

2004年,随着环翠区特色学校创建启动,学校一班人反复思考一个问题:一所现代化学校应该确立什么样的特色发展之路?什么样的特色定位最符合学校内涵需求?当年,学校抓住“儿童经典导读”市级课题研究这一契机,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很快确立以经典体验导读为前提,以激励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的经典教育特色命题。

校长刘爱民说:我们所理解的“经典”包括三层涵义:一是传统的、民族的,主要是指国学精粹;二是多元的、包容的,全人类智慧和全世界最有价值的文化也包含其中;三是开放的、成长的,所倡导的“经典”不是凝固的、僵化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精神和现代理念体系。

经典教育特色文化创建之初,学校围绕经典诵读建立读书制度、保障阅读时间、丰富图书馆藏、开展读书活动。

通过大量阅读,师生有了一定“量”的积累。

但是,经典传承怎样才能渗透和贯穿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弘扬经典文化如何跳出古诗文诵读的窠臼引发学校一班人新的思考。

2007年,学校又以经典诵读依托,以经典课程为渠道,以经典素养为目标,通过“经典有效课堂构建”“传统美德涵养”“经典校本课程”及“经典活动渗透”等教育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学校经典教育品牌竞争力。

2011年,学校迁建至现址。

校名也由原来的“竹岛办事处中心小学”更新为“翠竹小学”(取“环翠竹岛”之意)。

在对新学校进行形象设计时,学校取“翠竹”一词文化含义,以“翠”的颜色、“竹”的形象作为承载学校独特文化的符号。

2012年至今,学校通过课程建设、环境建设及团队建设,不断完善特色文化建设的措施体系,课程建设越来越趋向融合与共生,环境布局与团队建设呈现良好局面。

学校特色向着经典教育的境界迈进,呈现出学校独有的、具有翠竹品质的办学经验。

翠竹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经历了10年,大慨走过了三个阶段:副校长林青说:学校特色创建就是一种独特文化的建设。

它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积累和沉淀。

近几年,学校文化的“生成”让人惊喜无限。

“翠竹”文化不仅体现在形象符号,更体现在办学特色与内在蕴育上,是留在每一位翠竹人记忆深处的图腾,也是每一位翠竹人身上彰显的价值认同、行为习惯、学习方法和生活态度。

为此,我们按照“尚文、明礼、境雅、人和”的育人目标,对经典教育特色文化进行了顶层设计。

翠竹小学经典教育特色文化顶层设计:学校认为,竹是中国经典文化的一种重要符号,因其秀雅脱俗而受人崇敬。

根据翠竹的清雅形象与美好寓意,学校进行文化建构:校园设计的纤竹雅径、青青竹园、竹简文化,令人赏心悦目;校园设置的竹品长廊,精选与竹有关的诗词、成语、名人轶事,让学生时刻能感受到竹之风韵及她的君子品味。

“处处有书香,时时皆育人”是翠竹小学经典教育的宗旨。

学校利用墙壁、走廊及教室黑板建立阅读专栏,专栏设必读书目、读书导读、诗文名篇。

其中《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学生可俯拾即得,各种佳句信手拈来。

学校的“晨间经典欣赏”“午间美文推介”已成为全校师生濡染经典文化的“每日一歌”。

学校认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不仅在于环境美化,而在于“经典恒久”。

学校强调人与环境之间信息传递与心灵对话。

学校开设的国学经典、楹联匾额、品棋书苑、涂鸦壁、思远行方等主题墙活动与历史传承和谐相融,体现学校经典教育特色的深层涵义。

学校通过观看优秀师德专题片、邀请其他行业人员共话职业体验等,激发师生心向阳光,由此产生出“爱心接力”“分类家访”“学优促进”等不同类别的德育课堂,提升了师生敬业与学习精神。

学校开展通识培训、专题培训与竞技培训,进行集体备课与课题研究,举行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同课异构及公开课、示范课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教师的竞技与合作提供条件与平台。

学校推行教师读书工程,施行“三层读书引领”(面向全体教师的“倡议性读书”,面向学科教师的“需求性读书”,面向骨干教师的“自主性读书”),强调教师重点读好四类书:熟读学科教材,精读国学经典,泛读中外文史,勤读教育书刊。

探索“领导读书导航”“群组同读共享”读书沙龙有效读书模式,完善读书评价机制。

通过评选“经典导师”,使教师由“阅读”走向“悦读”。

学校常年对教师进行茶艺、摄影、楹联、朗诵、书画、器乐等方面的讲座与培训,并以此组建不同类型俱乐部(健美操、乒乓球、书法、器乐、厨艺等);举行才艺展示活动,丰富教师业余生活,用高雅艺术拓宽教师视野,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学校制订《翠竹小学教师雅行修养50条》,分为教育、教学、学习、生活、行为多个篇章,从细节规范教师修养及日常行为。

依据翠竹“连根成林”精神进行团队建设,通过打造“成长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教研共同体、年级共同体、家校共同体、文体活动共同体),倡导目标同向、意愿同心、行动同步的教学共建能力,实现团队与个人共同进步。

通过日常考核、学生家长访谈等途径,评出堪称翠竹榜样的“首席班主任”“首席教师”“首席年级团队”,为全体教师树立身边榜样,带动并引领师生树立“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

“相融共生”课程体系翠竹小学对课程进行梳理与有效融合,构建“共性+个性”的课堂结构,形成了“种子课程――营养课程――成长课程”三级课程体系。

所谓种子课程,即打造生命根基的课程,以经典诵读为基础,立足学科整合,着眼于学生经典教育“量”的积累;营养课程:以经典渗透为主渠道,关注学生体验与感悟,着眼于学生经典教育“质”的提升;成长课程:提升生命质量。

如果说种子课程和营养课程是以经典文化“输入”为主,那么成长课程则是通过创造、表现与实践,着眼于学生经典教育的“输出”,真正实现课程体系的“相生相成”。

翠竹小学“相融共生”课程体系:学校开设“翠竹书童”校本课,加强文史名著类、国学名篇类、诗风词韵类、礼德修养类、科普时事类经典书籍的阅读与积累,探究激发读书兴趣,从引读、荐读、自读出发提出要求,探究“主题与研读”流程,教会学生与更多大师名流对话。

在“图书馆阅读”课中,实施早读一刻钟、午读20分、暮读半小时的经典微型课,借助学校资源,构建班级图书角、电子阅览室、家庭图书架、学校藏书馆多位一体的图书馆课程。

2015年,学校新增两台电子图书仪,以方便学生课间随意浏览、阅读,做到图书触手可及,图书馆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学校开设主题电影课与电影欣赏课,借助“读名著,看电影,原著电影对对碰”“看电影,写感想”“亲子同看影片”等活动,拓宽学生眼界。

学校利用威海地域资源及学校周边人文环境,分年级与主题编写《游学指南》,一至五年级分别进行“亲近自然”“远足磨砺”“实践体验”“走近科技”“爱心公益”等多主题游学历程,组织学生多次到市艺术馆、市图书馆、市气象局、市科技馆、市爱老园及刘公岛、定远舰等处采风或志愿服务。

在游学中开阔学生视野,增长见闻。

五年级(4)班学生张佳慧说:前不久,我们班举行了读名著活动之《三国演义》读书汇报课,有好多老师来听课。

当时,我想到了《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形容诸葛孔明的话: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存盛德,应叹古今无!顿时,我想起了诸葛亮的种种丰功伟绩,我竟然想出用一句对联作总结:“英才妙策万年存,神机妙算定乾坤。

”当我第一个大声说出自己的见解时,教室响起热烈的掌声……学校构建一至五年级螺旋式主题礼德体系,在主题目标指导下,有针对性、分层次制定各年级礼德主题课,使主题教育更符合小学年级孩子志趣特点及个性差异。

据此,学校确定“雅”“忠”“信”“俭”“仁”“勇”“勤”“和”八大主题。

每一主题又形成一至五年级逐年递进的分层体系。

为使主题教育得到落实与深化,学校编写《礼德诵读教材》,采取课程主题化、微型课拓展主题、队会活动实践主题,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学校组建“心灵导师团”,利用心理咨询室、沙盘游戏等针对个别孩子心理辅导,学校实施的“晨清暮省”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习惯。

“晨清”是指每天早晨,全校师生跟随广播一起做心灵舒缓操、听冥想音乐、欣赏启迪心灵小故事;“暮省”则是在放学前5分钟,沉下心来回顾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表现,反思是否做到了“日行一善”。

通过填写《每日自省表》,培养学生良好心灵调节能力。

学校还开设节日礼俗课程。

元旦、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设一至五年级分层体验课程。

如围绕端午礼俗,一年级体验五彩吉祥绳;二年级画彩蛋、斗彩蛋;三年级门插艾蒿;四、五年级学包粽子。

同时全校搜集背诵与端午风俗有关的诗词,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实现“岁月流年传岁月,传统节日承传统”的学习目的。

礼仪教育在学校已延伸成“一主三线”的礼仪课程序列,“一主”指针对每月一主题的礼仪课,40分钟的主题礼仪课按照一至五年级由易到难原则,编撰修订《翠竹小学“21礼仪”训练教材》;“三线”指围绕月养成构建识记课程与训练课程,以童谣、礼仪棋、微视频、礼仪操、微电影等教学手段,促进礼仪课程有效实施。

学校“百岗课程”整合学校、班级、家庭及社会资源,通过“校园360行”“家庭实践岗”“社区服务岗”开展的岗位体验与岗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责任心与使命感。

学校利用校园空地,建立“园林躬耕角”,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种植技术,了解各种植物生长习性及规律,引导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究欲望。

除公共课外,学校还开设具有学校特色、年级特点、个人特长三级社团活动课程;开设软笔书法特色课,让学生在描摹欣赏中感悟中华书法文化魅力;年级特点课依据学生年龄分别开设指印画、衍纸艺术、布贴画、纸盘画等,引导学生将经典文化元素融入手工作品中;个人特长课开设跆拳道、折纸、纸杯艺术、国画、剪纸、泥塑、编绳及各种竞技体育课程,涵盖艺术、体育、手工、科技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空间。

教务主任张大华说:结合学科特点,实现经典教育特色学科的有机渗透,使经典文化润物无声。

这种既美观又实用的教学方法,打造“形雅质实”的育人环境。

以书香为依托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处处营造适于读书的氛围,收到怡情养性的育人功效。

“浸润式”经典课堂学校建立常态课堂融合体系,不同学科构建“5+30+5”优质模式,打造“浸润式”经典课堂。

这种“浸润式”经典课堂分为课前5分钟学科经典渗透,课中30分钟主导课堂重点、难点推进及下课前5分钟当堂检测分层反馈拓展延伸,具体为:语文学科课前5分钟主题表达+课中30分钟感悟交流训练+下课前5分钟当堂检测(生字词识记反馈、阅读方法迁移运用、表达方法拓展练习);数学学科课前5分钟思维训练+课中30分钟探究讲解训练+下课前5分钟当堂检测;英语学科课前5分钟经典热身+课中30分钟文本呈现+下课前5分钟拓展练习;科学学科课前5分钟科技交流+课中30分钟实验探究提炼+下课前5分钟知识回顾;品社学科课前5分钟国学诵读+课中30分钟激情明理导行+下课前5分钟礼仪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