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过关高分练(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合集下载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常规大题专项练(三)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常规大题专项练(三)

常规大题专项练(三)(建议用时:20分钟)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之际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

顾炎武提出“寓封建于郡县之中”,即地方分权以制约中央的思想;黄宗羲则提出了比较彻底的主张,认为君是为民而设的,并提出“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

他们的思想不是舶来品、西洋货,而仍然是打着“三代之治”旗号的儒学传统。

但似乎可以说,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这批思想家倒真可以说是具有某种近代意义的“法家”,以至于梁启超说:“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材料二民国初年,伴随政治上的动荡局势和帝制复辟的酝酿,思想界一度出现尊孔复古逆流,学术界注重传统风气的抬头……凡此种种,都与民国精神不相吻合。

与此同时,民国局面的不如人意,促进了另一批知识分子的深刻反思,引发了进一步宣传民主、科学,猛烈批判传统的新文化启蒙运动。

如果说,民国初期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中国思想界的变动主要表现在对西方思想的引入、介绍、疏解和一般地运用方面,那么,由20世纪30年代开始,借鉴西方思想,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实际的需要,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便成为中国思想发展的主要趋势。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仍打着“三代之治”旗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与明清之际思想相比,民国时期新文化启蒙思想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新文化启蒙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2019·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期末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经济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经济领域中的体现,指表现于经济领域内的一种民族情绪。

罗志田先生说过,提起近代中国(主要是晚清时期)的民族主义,“多想到其因外侮而起的救国观念与卫国运动”。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练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练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练习题1.“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2.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3.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

这表明()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4.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5.《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6.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已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7.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8.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9.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2017高考历史(江苏专版)二轮复习:专题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专题限时集训 含解析

2017高考历史(江苏专版)二轮复习:专题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专题限时集训 含解析

专题限时集训(三)(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6·南通、扬州、泰州三市二模)钱穆在论及先秦诸子思想时说:“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

”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流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C[儒家与材料中“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符,故A项错误;道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与材料中“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不符,故B项错误;墨家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与材料中“要视人之父若其父”相符,故C项正确;法家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2.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导学号:69162046】●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B[儒家思想强调等级伦理秩序,限制自由思想,与材料中“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不符,故A项错误;道家主张随其自然,无为而治,即符合“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也符合“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故B项正确;墨家在战国后逐渐消失,与“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不符,故C项错误;法家思想主张用严刑峻法约束人们,与“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不符,故D项错误。

] 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候与政治混为一谈。

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经摆布,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

”造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C.已经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D.能够促进古代社会和谐A[根据材料时间“汉代”以及“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可知是迎合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A 项正确;“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提出的“天人感应”的思想满足了统治者的需求,而不是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B项错误;难以摇撼的原因是与政治相结合,故C项错误;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可知儒家思想是政府统治的思想工具,而不是能够促进古代社会和谐,故D项错误。

新步步高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江苏专用·人民:专题十二 专题过关检测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

新步步高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江苏专用·人民:专题十二 专题过关检测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
解析 魏晋时期,儒学发展受挫,面临来自于佛教的冲击。 题干中“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正是 儒家的伦理道德,而题干斥责佛教导致“隔、乖、旷、绝” 的后果,说明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D项正确; A项夸大了佛教传入的影响; B、C两项材料无从反映。 答案 D
专题过关检测(十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宋明理学家大多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 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
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其目的是( )
①巩固封建统治 ②培养社会责任感 ③维护社会稳定
④禁绝个人欲望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专题过关检测(十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视其身”
专题过关检测(十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威势”,反映的是法家思想。 A项是道家思想; B项强调教化,是儒家思想; C项强调君主权威,是法家思想; D项是墨家思想。 答案 C
专题过关检测(十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宋明理学并非“禁绝”个人欲望,故④与史实不 符,可排除B、D两项。 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可知②正确。故选C项。 答案 C
专题过关检测(十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从王阳明思想来看,人的心与 万事万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以下言论中,最能支撑 汤因比这一论断的是( ) A.“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B.“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 C.“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D.“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题卷与时俱进的中国传统文化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题卷与时俱进的中国传统文化

与时俱进的中国传统文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元代绘画主张师法唐、五代和北宋,反对南宋院体画风。

在理论上延续了北宋苏轼、米芾等绘画风格并有所发展,强调主观意兴的抒发。

这反映出元朝绘画( )A.强调描述写实与抒情相结合B.推动了文人画发展到新境界C.继承唐宋山水画的绘画技法D.揭示士大夫仕途不得志的情怀2.明代郁逢庆《书画题跋记》在评价南宋画家马远、夏圭的绘画风格时有诗:“中原殷富百不写,良工岂是无心者。

恐将长物触君怀,恰宜剩水残山也。

”该诗说明作者( )A.把绘画风格与时局联系起来B.赞扬画家的浪漫主义情怀C.批评画家艺术造诣不够深厚D.对画家风格评判恰如其分3.(2019四川成都高三模拟)王守仁将陆九渊“本心”的概念发展为“良知”。

在王守仁的弟子王钱进一步阐发“良知”的基础上,李贽又将“良知”的概念发展为“童心”。

这表明,陆王心学( )A.衍生出思想解放倾向B.传承了士林实学风气C.颠覆了儒家思想核心D.开创了三教合流局面4.(2019江苏泰州高三冲刺)下表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叙述。

据此推测他叙述的是( )★经学传承系统的延续与宇宙支持系统的建立★凸显君主的意义和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对君主的制约与对权力的超越★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制定律令与裁决刑事的原则和教条★思想一致的时代A.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B.汉代儒学的发展C.宋明理学的兴起D.明清之际新思想的萌芽5.有学者认为,孔子吸收了中国原始社会(传说中的尧舜时代)遗留的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并有所发挥,这是很可贵)( 的积极因素。

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C.“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6.(2019湖南怀化高三一模)战国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天下学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单选题1.(2019·全国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经济发展水平B. 绘画技术进步C. 政治权力干预 D. 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分析】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礼义廉耻,端庄娴雅。

材料中注重对佛像服饰的修饰体现的是佛教在传入过程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

经济发展水平与佛像服饰变化无关,A选项排除。

绘画技术与佛像造型和服饰变化无关,B选项排除。

政治权力干预佛教发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代儒学发展的准确把握,由材料中佛像的裸体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受到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

2.(2019·全国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考点】宋明理学【解析】【分析】“ 四时佳兴与人同”的意思是春夏秋冬四时,也都有各自的美好时光与特殊盛景,这些都需要人去品味。

“ 道通天地有形外”指的是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事务,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体现的是人与万物皆同理,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A选项排除。

材料体现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程朱理学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020届高考历史江苏版二轮习题:选择题综合训练3

2020届高考历史江苏版二轮习题:选择题综合训练3

训练31.古代罗马人、希腊人也同中国一样注重孝道,但随着文明程度的增加,他们的孝道观念便逐渐淡漠,而中国古代的孝道文化却日益发展,成为民族性格和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孝道文化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古代中国( )A.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B.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C.民本思想的趋时更新D.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答案 D 中国的孝道讲究孝敬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长辈,这与古代中国的宗法观念紧密联系,故D项正确。

孝道文化的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无关,同时也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无关,故A、B两项错误。

孝道与民本思想并非同一个概念,故C 项错误。

2.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始皇”为“制六合”而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设三公九卿加强皇权C.颁布细密严苛的法律D.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答案 A 注意限定信息“最有效措施”,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的推行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模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故A项正确。

B、C、D三项虽也有利于维护统治和国家的统一,但相比较而言,郡县制更为直接有效,故排除。

3.据记载,宋代江淮地区的“衣冠士人,狃于厚利,或以贩盐为事”;四川地区的士子们在赴京赶考之际,亦不忘经商,甚至因经商耽搁了进京赶考的日期;有的士人干脆“捐弃笔砚,为商贾之事”。

这表明宋代( )A.商业发展促进经济重心南移B.传统观念受到商品经济冲击C.科举考试内容亟需进行改革D.儒学思想的义利观发生转变答案 B 材料并没有涉及商业发展以及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在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下,传统“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已然受到猛烈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科举考试内容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科举与经商,二者并不存在义与利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4.元朝时,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

(江苏专版)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过关高分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江苏专版)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过关高分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过关高分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59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9·徐州、淮安、连云港一模)西周时期一件青铜器上有一段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铭文虽然简略,但日期(甲子日)、时间(早晨)等都与典籍记载完全一致,证明了典籍记载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战确为信史。

这说明( )A.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B.解释历史需要不断更换视角C.确认历史事实需要多重证据D.考证史料需图片、文献相结合解析:选C 青铜器属于原始历史遗迹,是第一手史料,典籍记载属于二手史料,二者相互印证历史的真实性,故C项正确;历史研究通过多重史料验证可以还原历史真相,故A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研究历史要变换历史的视角,而是要注重对史料的研究,故B项错误;考证史料需要验证历史的真伪性,并不是图片文献相结合,故D项错误。

2.《史记》关于商王传递顺序的记载,一直受到争议。

但20世纪以来出土的商朝遗迹中,发现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学者们据之复原了商王的谱系,确认它和《史记》所记载的内容基本一致。

这说明历史事实的考辨( )A.必须依赖第一手的出土文物B.力求规避史学家的主观认识C.可以借助多角度的研究路径D.应该挖掘神话中的历史细节解析:选C 题干反映出史学界通过对考古发掘出的甲骨文字分析,复原了商王传递顺序,从而印证了《史记》内容的正确性,由此可知,考古是研究历史的又一重要路径,故C 项正确;A项“必须依赖”表述绝对化,故A项错误;B、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3.(2019·南京盐城一模)东周桓王即位后,周郑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郑国,最后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郑庄公未乘胜追击且仍遣使慰劳桓王。

这表明当时( )A.分封制度得到了有效维护B.诸侯争霸局面已经出现C.兼并战争有利于国家统一D.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解析:选D 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权威下降,但是题干却指出了当时郑庄公在与周王的战争中,虽然取得优势,但是并未乘胜追击,这说明了周王的权威仍在,故D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过关高分练(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时间:45分钟满分:59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9·南京盐城一模)韩愈《原道》载:“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明太宗实录》载:“(明成祖)人恒言,以不治治夷狄。

人性之善,蛮夷与中国无异。

夫好善恶恶,人情所同,岂间于华夷。

”据此可知( ) A.古代史料中关于夷夏观的叙述缺乏可信度B.孔子和明成祖蛮夷观的宗旨有着本质区别C.春秋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已经形成D.研究历史上的民族观仍需要其他史料佐证解析:选D 题干大意是:孔子在创作《春秋》时,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国人。

明成祖的言论,意思是蛮夷之人与中国人没有差异,都有是非善恶之心。

由此说明,对华夷观,孔子和明成祖的看法不完全一致,这就需要更多的史料来论证,故D项正确;A项表述本身错误。

B项错在“本质区别”,表述不合史实。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在封建社会不断演变中形成的,故C项错误。

2.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从一种纯朴的道德观念出发,希望把仁爱精神推广到整个社会,号召人们互相帮助,同时他主张不分亲疏贵贱,把“尊贤”“举贤”普遍化。

该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解析:选D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他主张不分亲疏贵贱,把‘尊贤’‘举贤’普遍化”,这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故D项正确;道家政治理念的核心是“无为而治”,故A项错误;孔子、孟子并未提出兼爱思想,故B、C两项错误。

3.(2019·江苏原创模拟一)某思想家主张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其政治观的最高原则是效法、奉行自然之道。

该思想家是( )A.孔子B.老子C.李斯D.王阳明解析:选B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效法、奉行自然之道”,这是道家学派的思想核心,故B项正确;儒家、法家都强调入世、积极有为,故排除A、C、D三项。

4.(2019·南通一模)《中国通史》写道,他曾经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学宫长,其主张在儒家中显得非常另类,认为需要礼仪来教导民众,还需要法令来制约民众。

虽然他不能配享孔庙,但他的思想却融入中国古代的统治术中。

这里的“他”应是( ) A.孟子B.荀子C.董仲舒D.朱熹解析:选B 首先通过题干中的“他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学宫长”判定他生活在战国,通过“礼仪教导民众”“法令来制约民众”判定他主张隆礼重法,通过“他不能配享孔庙”判定他不是孟子、董仲舒、朱熹,综合上述判定,这位思想家应该是荀子,故B项正确。

5.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B.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C.克己复礼的思想D.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解析:选D 题干指出了当时思想家针对国家混乱的现象,则建议统治者要尚贤,国家贫困的现象出现,则建议统治者要节俭,这说明了这位思想家主张国家出现什么问题,就要给出怎样的建议,这体现了一种务实治国的精神,故D项正确;题干并未涉及君王与民众关系,故A项错误;题干主张的是尚贤与节俭,不是精神自由的问题,故B项错误。

C项是孔子的思想,故C项错误。

6.(2019·盐城三模)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

董仲舒的这些主张( ) A.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B.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C.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D.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解析:选C 董仲舒建议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普遍设立学校来教化人民,任用有才华的人为官,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打破贵族对仕途的垄断,推动贵族政治进一步走向瓦解,从而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因素,推动国家统一,故C项正确;董仲舒主张任人唯贤,这与先秦时期的用官标准并不一致,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教育措施主要在郡县范围内,故B项错误;D项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的结果,故D项错误。

7.(2019·南京学情调研)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

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

”他认为该学说( ) 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解析:选C 萧公权在言论的最后,指出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学说真实目的是“重革命而轻受命”,即通过对这种思想宣传,来警告统治者不要实施暴政,否则引发动荡,最终不利于其统治的巩固,因此,这种思想可以起到防止专制弊端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是对天人感应思想的解读,而不是批判,故A项错误;天人感应思想更多是限制君权,故B项错误;董仲舒的思想本质上顺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故D项错误。

8.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而规范的美。

宋明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当时( )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理学已渗入日常生活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D.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解析:选B 宋明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故家具设计体现理学这一特征,说明理学思想社会化趋向,故B项正确;材料和君主专制无关,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应该体现追求物质享受,和题意相反,故C项错误;材料无关天理观念,故D项错误。

9.(2019·无锡一模)宋元至明清,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变化如下表。

这突出反映了( )A.佛教融入中国,影响艺术形象塑造B.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重视物质享受C.市民阶层扩大,个性解放要求增强D.儒家思想发展,封建伦理纲常加强解析:选D 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物质享受逐步受到个人重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个性解放,而另一方面,封建伦理纲常中对个人欲望的束缚和对“良知”的追求都影响艺术形象的塑造,所以从宋元到明清,孙悟空的形象从追求个人享受转变为诚心向佛,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能完全体现题干主旨,均排除。

10.(2019·苏锡常镇二模)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这些做法( )A.推动中外文明融合B.增加理学思辨色彩C.扩大儒道思想影响D.冲击传统道德观念解析:选B 依据题干中“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的信息,可知理学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的过程,故B 项正确;理学并不是中外文明融合的结果,故A项错误;题干未体现儒家思想的影响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现象有利于维护传统道德观念,故D项错误。

11.李贽在容与堂本《水浒传》回评中有“各有家数、各有身份”和“同而不同处有辨”等说法,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指出:“只是贪他三十六个人,便有三十六样出身,三十六样面子,三十六样性格。

”“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价( )A.继承和发展了李贽的观点B.完全背离了李贽的思路C.推动了小说创作蓬勃发展D.为小说创作提供了素材解析:选A “各有家数、各有身份”与“三十六个人,便有三十六样出身,三十六样面子,三十六样性格”等信息可推断A项正确,B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均可排除。

12.(2019·南京盐城一模)罗仲辉《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

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B.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C.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D.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解析:选C 结合题干信息可知,书坊在印刷书籍时,往往会增加有关节历和农事的内容,这有助于提升书籍的销售量,因此,这种印刷内容的改进,顺应了市场的需求,从而体现了当时印刷业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趋向,故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雕版印刷,故A项错误;B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书坊以盈利为目的,属于民营手工业,故D 项错误。

13.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以此为生的“说话人”。

“说话”分为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

这反映出宋代( ) A.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B.世俗文学成为文化主流C.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D.城市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解析:选D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来,随着城市商业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逐渐扩大,收入增加,相应的世俗文化兴起,说话艺术逐渐成为市民阶层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于是出现了以此为生的专门的说书人,故D项正确;唐代已经出现“说话”艺术,故A项错误;在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古代中国,世俗文学不可能成为文化主流,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而是强调城市经济发展推动市民文化发展,故C项错误。

14.(2019·泰州一模)阅读学者杨庆红制作的两宋小说家籍贯统计表,此表反映了( )B.小说起源于宋代的河南C.政治、经济状况影响文学发展D.地理环境决定小说发展解析:选C A、B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两宋时期政权更迭、都城南移,经济重心南移,故南宋时期浙江、江苏等地小说家逐渐超过北方,这体现了政治、经济状况影响文学发展,故C项正确;地理环境并不是小说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D项错误。

15.乾隆南巡时,徽商曾在扬州将自己所养的戏班供乾隆欣赏。

其时徽班在长江与大运河码头,已有接触其他剧种的机会。

乾隆六十大寿,徽班开始进京演出,逐渐形成一个新剧种。

该新剧种的形成( )A.是官方、民间共同影响的结果B.促使徽派艺术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C.是乾隆皇帝大力提倡的产物D.得到徽商重金扶持而使其闻名全国解析:选A 据“徽班在长江与大运河码头,已有接触其他剧种的机会”,这体现了民间交流,据“乾隆六十大寿,徽班开始进京演出”,这体现了官方推动,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徽派艺术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的只是给乾隆皇帝祝寿,没有体现他大力提倡,故C项错误;D项曲解了题干主旨,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2分)16.(12分)(2019·常州一模)民族精神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