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技术应用与新材料研究进展(1)
核辐射防护技术的前沿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

核辐射防护技术的前沿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对于解决能源需求和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核能的利用也伴随着核辐射的产生,这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核辐射防护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核辐射防护技术的前沿进展,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一、辐射防护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辐射防护材料是核辐射防护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开发新型的辐射防护材料,以提高辐射防护效果。
例如,一些研究团队正在探索利用纳米技术改善辐射防护材料的性能。
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独特的光电性质,可以吸收和散射辐射能量,从而提高防护效果。
此外,一些研究还表明,利用纳米材料可以减少辐射防护材料的厚度,从而减轻防护装备的重量,提高使用的便捷性。
除了纳米材料,还有一些其他材料也被广泛应用于核辐射防护领域。
例如,铅和钨等高密度材料被用于防护辐射的穿透,而聚合物材料则常用于制作防护服和防护屏蔽。
未来,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期待更加先进和高效的辐射防护材料的出现。
二、生物监测技术的进展生物监测技术是评估个体暴露于核辐射的程度和对健康的潜在影响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生物监测技术在灾后核辐射事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福岛核事故后,日本政府对受辐射影响的人群进行了长期的生物监测。
这些监测工作不仅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辐射对人体的影响,还可以为制定适当的防护策略提供依据。
随着技术的进步,生物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例如,新一代的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准确地检测和分析辐射对基因组的影响,从而预测潜在的健康风险。
此外,一些研究还表明,通过监测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可以提前发现辐射暴露的迹象,从而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生物监测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以更好地保护人类免受核辐射的危害。
三、辐射防护装备的创新与发展辐射防护装备是核工作者和核事故救援人员的必备装备。
目前,辐射防护装备主要包括防护服、面具、手套等。
核辐射防护技术的前沿发展与趋势探究

核辐射防护技术的前沿发展与趋势探究引言核辐射防护技术是保障核能安全和辐射工作人员健康的重要手段。
随着核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核事故的频发,核辐射防护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核辐射防护技术的前沿发展与趋势,从材料、设备和管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核辐射防护材料是核能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辐射防护的效果。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不断开发新型辐射防护材料,以提高其吸收和隔离辐射的能力。
例如,铅和混凝土等传统材料在防护效果上已经达到瓶颈,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利用新材料,如碳纳米管、氧化锆等,来增强辐射防护的效果。
此外,纳米技术的应用也为核辐射防护材料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
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用于制备高效的辐射防护材料。
例如,研究人员利用纳米银颗粒制备出的防护服,可以有效吸收和隔离辐射,保护人体免受核辐射的伤害。
因此,纳米技术在核辐射防护材料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二、设备的研发与改进核辐射防护设备是保障辐射工作人员安全的重要工具。
随着科技的发展,核辐射防护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例如,传统的辐射计仅能测量总剂量,而无法对不同能量的辐射进行区分。
而现在,研究人员已经研发出了能够实时监测不同能量辐射的多能辐射计,使得辐射工作人员能够更加精确地了解自身暴露情况。
此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也为核辐射防护设备的研发带来了新的机遇。
例如,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智能防护服,该防护服能够实时监测辐射水平,并通过传感器和报警装置提醒工作人员。
这种智能防护服不仅提高了辐射工作人员的安全性,还可以收集大量的辐射数据,为核辐射防护技术的研究和改进提供有力支持。
三、管理的创新与完善核辐射防护管理是保障核能安全和辐射工作人员健康的重要环节。
随着核能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核辐射防护管理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以提高核辐射防护管理的效率和精确性。
一方面,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核辐射防护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
辐射防护材料的研究进展

辐射防护材料的研究进展
闫加桐;曹良波;郭荣辉
【期刊名称】《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年(卷),期】2024(41)1
【摘要】人类不断暴露于来自宇宙射线(X或γ射线)和放射性物质(α或β射线)的等电离辐射中。
除了这些电离辐射外,人类还暴露于紫外线、可见光线、红外线、微波及无线电波等非电离辐射。
人类生活中始终存在与辐射相关的风险,辐射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对于人类的健康,辐射防护材料应运而生。
简述了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的特点,介绍了电离辐射防护材料和非电离辐射防护材料的研究进展,指出了辐射防护材料的发展方向。
【总页数】6页(P95-100)
【作者】闫加桐;曹良波;郭荣辉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润厚特种纤维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34
【相关文献】
1.纳米材料在电磁辐射防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核辐射防护材料的研究进展
3.高分子基辐射防护材料研究进展
4.不同能量与射束下含铅、铋、钐辐射防护材料的铅当量测试与屏蔽防护特性
5.含铋的辐射防护材料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辐射技术在塑料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辐射技术在塑料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傅垣洪【摘要】辐射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塑料的性能,拓展应用领域.其中,辐照交联和辐照接枝是两种最主要的加工技术.从辐照交联和辐照接枝改性两个方面综述了辐射技术在塑料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距离实际应用还有一定距离.今后应不断加强辐射技术的开发,扩展辐照材料品种,同时加强有关辐照交联和辐照接枝机理的研究,以加快无污染、无公害的辐射技术在塑料加工中的开发和利用.%Radi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used to improve the properties of plastics and widen its application areas. The research progress to the major radiation technologies,irradiation cross-linking and irradiation graft modification,are reviewed in terms of their application in plastic processing. Although research in this area has received some successes,further exploration is needed in China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It is suggested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diversify the categories of irradiation materials,and carry out the study on mechanism of irradiation cross-linking and graft modification,therefore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pollution-free radiation techniques in plastic processing.【期刊名称】《合成树脂及塑料》【年(卷),期】2018(035)002【总页数】6页(P83-87,93)【关键词】辐射技术;塑料加工;辐照交联;辐照接枝【作者】傅垣洪【作者单位】山西大地环境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山西省太原市 0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25;TQ316.31+3自从将辐射场引入到聚合物加工过程中,聚合物的辐射效应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尤其在塑料加工方面更加引人关注。
核辐射屏蔽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核辐射屏蔽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核辐射屏蔽材料是一种用于保护人们免受核辐射危害的材料。
随着核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核辐射屏蔽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核辐射屏蔽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首先,核辐射屏蔽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具有较高的密度和导热性能,可以有效
地吸收和散发辐射能量。
常用的金属材料包括铅、钨、铀等。
2. 混凝土材料:混凝土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良好的抗压性能,可
以用于建造核反应堆的屏蔽墙和屏蔽层。
混凝土中常添加铅、钨等金属材料,以增加屏蔽效果。
3. 聚合物材料:聚合物材料具有轻、薄、柔软等特点,可以用
于制作防护服和手套等防护用品。
聚合物材料中常添加含铅的化合物,以增加屏蔽效果。
其次,核辐射屏蔽材料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多功能化:随着核技术的应用范围的扩大,对核辐射屏蔽材
料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未来的核辐射屏蔽材料将具有多种功能,如既能抵抗核辐射,又能防水、防火等。
2. 绿色环保:传统的核辐射屏蔽材料中含有较多的重金属,对
环境和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未来的核辐射屏蔽材料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采用环保、无污染的材料。
3. 精细化:未来的核反应堆将更加小型化、高效化,对核辐射
屏蔽材料的精细化要求也越来越高。
未来的核辐射屏蔽材料将具有更高的屏蔽效果、更小的体积和重量,以满足核反应堆的精细化要求。
总之,核辐射屏蔽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未来的核辐射屏蔽材料将会具有更加多样化、高效化、环保化和精细化的特点。
热辐射传热机理与应用研究进展

热辐射传热机理与应用研究进展热辐射传热是一种重要的能量传递方式,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热辐射传热机理和应用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本文将从热辐射传热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探讨。
热辐射传热是指物体表面通过辐射的方式向周围环境传递热量的过程。
它是一种无需介质参与的传热方式,不受物质的热导率和传热面积的限制,因此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热辐射传热的基本原理是物体表面的热辐射能量与其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与表面的发射率和接收体的吸收率有关。
热辐射传热的机理主要包括黑体辐射、非黑体辐射和辐射传递等过程。
研究热辐射传热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两种。
实验研究是通过设计合适的实验装置和测量手段,对热辐射传热过程进行观测和分析。
数值模拟则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计算,以揭示热辐射传热的内在规律。
这两种方法相互补充,可以相互验证,为热辐射传热机理和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热辐射传热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许多领域。
在工业生产中,热辐射传热被广泛应用于炉窑、热处理和干燥等过程中,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能源利用方面,热辐射传热可以用于太阳能利用、燃烧和核能等领域,为能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在环境保护方面,热辐射传热可以用于污染物的治理和废热的回收利用,具有重要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热辐射传热的研究进展迅速。
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不断发展,研究者可以更加准确地模拟和预测热辐射传热过程,为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和优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另一方面,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也为热辐射传热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例如,纳米材料和光子晶体等新材料的应用可以显著改变物体的辐射特性,提高热辐射传热的效率和控制性。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推动热辐射传热理论的发展,也为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热辐射传热机理与应用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领域。
核辐射防护材料的研究进展

核辐射防护材料的研究进展李善荣,陆恒玉,陶刚,俸洪舜,孙乐华(中国化工集团曙光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广西桂林 541004)摘要: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核辐射防护材料的研究进展和核辐射防护材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核辐射;屏蔽;防护;复合材料;特性1 引言随着各学科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利用备受关注。
核技术也正广泛应用于国防、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伟大贡献。
当世界能源问题日益严峻,核能作为绿色能源已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能源,但是伴随着几起重大的核泄漏事件,致使人们“谈核色变”。
核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给人类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们接触各种辐射的机会以及受到辐射危害的影响。
核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工业探伤、灭菌消毒、辐照加工、医学诊断与治疗、空间探测、成影技术等都极大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1]。
但高能射线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和对环境、设施的破坏逐渐被人们所了解,防护工作是安全运行的保障,尤其对一些复杂环境的防护更需要研究一种新型高效的柔性辐射屏蔽材料,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射线的危害。
我国是核能大国,已经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多达30台,在建机组数目世界第一。
为新型绿色能源的健康发展,中国势不可挡,但是也离不开我国所具备的各项核心技术,中国核电是继高铁之后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出去的第二张名片。
核能的安全运行是核能利用的基础,核电安全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辐射防护和屏蔽材料设计;对于我国筹备的空间站计划,空间辐射复杂多变,辐照产生的破坏将引起毁灭性灾难,因此对航天器的辐射屏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兼顾混合场的屏蔽性能,还需要控制比重,满足机械性能和热力学性能等相关要求。
辐射屏蔽材料与人们的生活也息息相关,在放射医疗中,要考虑患者正常组织避免遭受辐射,考虑大量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发展安全性更高、无毒无害和轻便舒适的个人防护装备,以保证人们的健康安全。
辐射防护材料的研制对其它领域学科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各个国家也在此领域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科研力量。
射线与中子辐射屏蔽材料的研究进展

・
38・ 4
材 料 导报
21 0 1年 1 1月第 2 5卷 专辑 l 8
的织 布 , 随着 X射线仪 管 电压 的增 高 , 纺 布 的屏 蔽 率会 有 无 所下 降 , 其对 中 、 低能量 X射线 具有 良好 的屏 蔽效果 。 防 X射 线 辐 射 有 机 玻 璃 主 要 是 采 用 甲基 丙 烯 酸 甲 酯 ( MMA) 与铅 、 、 、 等金 属 氧 化物 反 应 制备 甲基 丙 烯 酸 钡 锌 镉 金属 盐 , 再将该 有机金 属盐 与 MMA 聚合 制成 防辐 射有 机 玻 璃 。 目前使 用最 多 的防辐射有 机 玻璃 主要 为含 铅有 机 玻 ’ 璃 。美 国 、 国 、 作 开
Re e r h Pr g e so y a d Ne to dito h edi g M a e i l s a c o r s fRa n u r n Ra a i n S il n tra
HE Ja h n , UN n , i o g S n Yo g DUAN n h a ANG Do g h n Yo g u ,F n s eg
化处 理 , 静置一 段 时间后 , 用去 离子水 洗至无 P 为止 , b 再放
一
射线 不带 电 , 与物质 相互作 用机 制不 同于带 电粒子 , 主 要 以光 电效应 、 普 顿效 应 和 电子 对 效 应 为 主 , 物 质 发 生 康 与 次相互 作用会 导致 其大部 分或全 部能量 的损 失 。 可屏 蔽 7 射线 的材料很 多 , 水 、 如 土壤 、 铁矿 石 、 混凝 土 、 铁 、 、 玻璃 、 以及钨 、 铅 铅 铀 铅硼 聚 乙烯等 _~ 。 1 。
现有 新开 发研制 的 X射 线 防护 服是 由防 X射 线纤 维 制 成 。防 X射线 纤维 是指 对 X射线具 有 防护功能 的纤 维 , 利 是 用 聚丙烯 和 固体 X 射线 屏 蔽材 料 复 合 制成 的。 由聚丙 烯 为 基 础制成 的 防 X射 线 可 制成 具 有 一定 厚 度 的非 织 造 布 , 对 中 、 能量 的 x射线 具有 较好 的屏蔽 效果 _。 低 8 ] 杨 程等 [将 丙烯酸  ̄E d A 。与天 然橡 胶 ( ) 过 9 LG ( A)] NR 通 机 构共 混一 氧化物 交联 成 型制 成 复合 材 料 , 过研 究 发 现 , 过 通 G ( A) 在 橡 胶 中分 散 好 、 径小 、 面作 用强 。随着 G _ dA 。 粒 界 d ( A) 添 加量 的增 加 , 合材 料 防 X射线 辐射 性 能提 高 , A 。 复 高 填 充下 的材 料力学 性能仍 能满 足应用要 求 。 对 高能 X射线 的屏 蔽 , 在 比较 常 用 的是 树脂 / 现 纳米 铅 复合材 料 和树 脂/ 纳米 硫 酸 铅 复合 材 料 _ 】 。在 制备 树 脂 / 纳 米 铅 复 合材 料 时 , 要是 用 带有 均 匀分 布 活性 基 团一 主 S 的 交 联 聚苯 乙烯磺酸 钠 阳离子交 换树 脂作 为模 板 , 在一 定条 件 下 , P ( O )溶 液缓慢 加入 到上述 树脂 中 , 在容 器 中熟 将 hN 。 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一卷)核技术工业应用分卷 Progress Report on China Nuclear Science & Technology (V ol.1) 2009年11月辐射技术应用与新材料研究进展曾心苗,鲍矛,许自炎(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北京 100012)摘要:简要介绍了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在辐射加工、辐射改性新材料、核辐射屏蔽材料以及放射性气溶胶监测仪器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情况。
目前,射线中心拥有两座大型工业化钴源辐射装置,设计装源能力分别为200万Ci和500万Ci,一台0.5MeV,60mA的电子加速器;开展了橡胶的辐射降解、轮胎预硫化以及隔热降噪泡沫材料的辐射改性和合成等研究工作;承担了防中子、防γ辐射屏蔽系列材料的科研任务;开发了适于高氡背景下环境α放射性气溶胶监测仪及其取样监测过滤材料,多项研发成果已实现产业化。
关键词:辐射技术;辐射加工;新材料;核监测仪非动力核技术应用是核技术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非动力核技术的发展。
1995年美国同辐技术产业的产值已是核电的3.7倍,创造的就业岗位达核电的9倍,上世纪末美、日本非动力核技术对GDP的贡献就分别达4.7%和1.7%[1];韩国政府2002年颁布《促进辐射与放射性同位素应用法》,拨款2亿多美元,支持2001-2012年间“同辐技术的研发计划”,并组建多家辐射技术专门研究所,力争世界一流地位。
2004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提出加快民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组织实施了民用非动力核枝术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以提高产业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2007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启动,2009年科技部将“核技术应用开发”作为重要专项,有包括轮胎辐射加工、废水辐射处理和辐射诱变育种在内的5个应用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
辐射技术作为非动力核技术的重要方面,为非动力核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隶属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由国际原子能机构资助,北京市政府和原国家科委投资建立的核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
经过20多年的创新发展,中心已逐步发展成为集辐射加工服务、辐射新材料与核监测仪器仪表研究及生产为一体的,从事射线技术研究开发及应用推广的综合型实体,已经有多项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
射线中心还相继建成252Cf中子源,14MeV 高能中子管,两套中子源测试装置及一套多源γ照射测试装置,用于新材料的应用开发。
本文着重介绍了辐射技术在材料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射线中心在辐射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情况。
1辐射技术服务——辐射加工辐射加工是利用电离辐射照射物品,达到改善和改变物品品质和性能以及制备新物质的加工处理新技术,属高新技术领域,具有附加值高、应用面广、能耗低及无(低)污染等特点,广泛用于医疗用品和药物的辐射灭菌、食品保鲜、有机合成、半导体改性、高分子材料改性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
射线中心在80年代承担和完成了我国“七五”重点技术引进和开发示范项目,全套引进瑞士苏尔寿公司的轨道式全自动控制钴源辐照装置,设计装源能力为100万Ci,为当时我国北方地区最大,作者简介:曾心苗(1964—),女,广东人,研究员,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与辐射技术应用研究242全国第二大的工业化辐照加工装置,成为我国核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的示范基地和“北京市辐射技术及其产品中试基地”。
90年代又建成一套装源量50万Ci的钴源辐照装置。
2006年中心收购了北京鸿仪四方辐射技术有限公司,并于2008年将辐射加工业务全部转移至鸿仪四方公司。
目前,中心拥有设计装源能力为200万Ci和500万Ci的钴源辐射装置各一座,现有装源活度约180万Ci。
2009年,中心在辐照基地又建设了加速器辐照装置,购置了一台0.5MeV 30kW的自屏蔽加速器,使射线中心具备钴-60γ射线和电子束两种辐照装置,两种射线互为补充互相配合,不仅扩大辐射加工服务能力,而且为开展研究工作提供更为齐全的辐照平台。
2高分子材料的辐射改性研究电离辐射照射有机单体和高分子材料,引起激发和电离产生的短寿命中间粒子,可引发辐射聚合,辐射接枝,辐射交联,辐射降解和辐射固化等反应,它具有常规方法所难以实现的优势,是制备新型功能材料和高分子材料改性的有效手段之一,采用辐射技术制备的高分子材料已大量面市,如热收缩材料、绝缘电线电缆、保温发泡材料、电池隔膜以及汽车轮胎等等,涉及通讯、电力、交通、航空航天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2.1 橡胶的辐射改性橡胶辐射硫化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2],之后,相继实现了胶乳的辐射硫化、硅橡胶的辐射硫化生产和轮胎的辐射预硫化等。
辐射技术用于汽车轮胎制备最先实用化的是Firestone公司[3],上世纪70年代末建成第一条生产线。
1997年日本辐射轮胎的经济规模近84亿美元;韩国、菲律宾、印尼等的轮胎生产也采用辐射技术。
美国还将辐射技术用于履带车辆着地胶的制备,采用加速器进行丁苯橡胶的辐射硫化,与化学硫化结合,使制品的耐磨性和耐臭氧老化功能大大优于常规化学硫化制品。
我国辐射加工总产值2008年才有约400亿元人民币,化工材料方面80%以上来自辐射交联电线电缆和热收缩材料,辐射硫化的橡胶产品市场份额很小,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国内的天津技物所、上海化工研究院、中核华康辐照技术有限公司等也相继开展的橡胶辐射硫化的研究工作,如天然胶乳的辐射硫化及工业应用。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射线中心与北京市橡胶塑料制品一厂合作,开展废旧丁基橡胶辐射降解再生中试工艺研究[4]。
推算丁基橡胶辐射降解G值,确定辐射降解再生的辐照剂量和再生制品的制作工艺。
以中试工艺研究为基础,共处理近千吨的废旧丁基橡胶。
近几年,国内也有将电子辐射用于废旧橡胶再生的报道[5]。
20世纪90年代中期,射线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丁苯橡胶γ射线辐射交联研究,经辐射交联的丁苯橡胶,其耐磨性,抗撕裂性和耐臭氧性均有较大的提高,可用于制备重型履带式车辆的着地胶。
此后,中心又相继开展了辐射预硫化氯化丁基橡胶/天然橡胶等并用体系的研究等[6],对多功能单体对橡胶并用体系的影响也进行了一些探讨。
针对目前国内轮胎辐射硫化应用技术这一空白,2005年中心承担了市工促局“核辐射技术在橡胶轮胎生产中的应用开发”项目,将橡胶辐射交联的研究工作扩展到子午线轮胎的制备,对子午线轮胎的气密层和胎体帘布层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辐射效应研究,并对电子束辐照预交联制备子午线轮胎的工艺进行了细致的摸索,解决了辐射预硫化处理工序与整胎制作在技术、工艺和设备等方面的衔接匹配问题,实现了橡胶片材辐射效应的实验室研究到模拟生产条件制备轮胎的跨越。
辐射预硫化制备的样胎的重量减轻,高速性能、动平衡和均匀性等有大幅度提升,达到国外同类高等级子午线轮胎产品的先进水平。
辐射技术用于轮胎的生产可节约原材料,减轻胎重,提高轮胎品质和安全性。
2.2 功能泡沫材料聚烯烃等泡沫材料以其良好的回弹性、绝热性、低密度及良好的缓冲性等广泛用于减震包装材料、建筑保温材料、汽车仪表盘及保温层、管道绝缘以及体育用品等。
采用辐射技术制备聚烯烃泡243244 沫可改善泡孔尺寸均匀性、材料力学强度和耐热性[7]。
目前,采用辐射法制备泡沫材料主要集中在交联泡沫聚乙烯和聚丙烯。
我国辐照发泡材料近几年发展较快,预计到2010年产值可达到15亿元。
在第十五届国际辐射加工年会上,英国的Zotefoams 公司介绍了近期开发的由聚偏氟乙烯PVDF 和聚酰胺PA6组成的泡沫材料,通过采用辐射交联来控制融体膨胀所需的强度,从而控制泡孔的结构及强度等性能。
近年来,射线中心在聚氨酯(PU )泡沫塑料的研究中,引入辐射技术,通过对反应的原材料进行改性,达到改善泡沫性能的目的。
与原料未经辐照处理的PU 泡沫比较,采用辐照处理制备的泡沫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及隔声性能均有提高(见表1)。
为了进一步改善PU 泡沫的性能,探讨辐射作用机理,我中心正对反应体系进行了较系统的改性研究,在常温和无引发剂的条件下,采用辐照技术,制备固含量可控的性能良好的聚合物多元醇,已获得的聚合物多元醇固含量为30%,羟值为41.2~43.5mgKOH/g ,25±0.5℃下的黏度为4600mPas 。
以辐照法制备聚氨酯弹性体和泡沫塑料,具有高压缩强度,断裂强度、回弹性和阻燃性均可提高,而且密度低,尺寸稳定。
表1 PU 泡沫与辐射改性PU 泡沫的性能 实验材料拉伸强度/kPa 断裂伸长率/% 隔声性能/dB 未改性PU369.8 0.43 10.7 辐射改性PU 609.0 0.94 13.52.3 辐射接枝功能膜材料辐射接枝技术已在很多的领域得到应用,它是制备高性能新材料和聚合物高值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采用辐射接枝亲水性单体到人体植入物表面,可提高血液相容性;辐射技术还可用于药物的缓释。
辐射接枝也是功能膜材料改性的重要手段。
上世纪70年代,美国RAI 公司首先发明了聚乙烯辐射接枝丙烯酸隔膜,并实现了批量生产。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和日本原子力研究所于20世纪70年代未相继开发了辐射接枝聚乙烯隔膜制备技术,并应用在扣式电池隔膜的研制方面。
河南科高辐射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用于高品质碱性电池隔膜的“多孔膜电子束连续化辐射接枝新工艺”。
最近,射线中心开展了以含氟聚合物(膜状,PTFE 和PVDF )为基材,辐射接枝制备质子交换膜的探索性工作[8],对接枝前后膜内部形态进行了表征,图1显示了发生在膜内部的接枝。
为了提高质子交换膜的性能,采用加入可转化为硅氧化物的原料,在接枝率,接枝共聚物的衍生化,转化为硅氧化物的影响因素,以及原料的选择等方面进行摸索,使质子交换膜在较高温度下仍然具有较高“含水量”和质子交换性能。
前期测试结果显示,制备的质子交换膜具有良好的保湿性、电性能和甲醇透过性能。
图1 PTFE 原膜(图1(a))和接枝膜(图1(b))的断面扫描电镜图3辐射屏蔽材料辐射防护技术也是辐射技术研究及应用的重要领域。
在核设施,射线装置和存在电离辐射的场所,需要采用合适的材料屏蔽电离辐射,以保护从业人员的安全和环境安全要求。
中子因其不带电,穿透力强,中子能量(谱)多种多样,对人体的伤害大,因此,中子的屏蔽倍受关注。
射线中心在上述领域承担了国家“八五”到“十一五”多项重点军工配套项目,在辐射屏蔽材料的研制和生产方面已取得持续进展,研究成果获得多项奖励,已经实现多品种批量生产,并用于重要装备及若干类型的核反应堆和射线装置。
现在,射线中心采用计算机模拟计算、材料配方优化设计、样品制备和屏蔽性能以及理化性能测试等手段,可进行屏蔽材料性能的预测、测定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