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日昌全人教育模型
全国教育科学信息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

全国教育科学信息⼗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全国教育科学信息“⼗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个性化学习平台的教案应⽤研究》概要课题名称:基于个性化学习平台的教案应⽤研究。
课题类别:全国教育科学信息⼗三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审批:教育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领导⼩组课题编号:⽴项号总课题组成员:阎⽴钦教授国家教育科研规划办公室原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著名教案教材专家。
郑⽇昌教授北京师范⼤学学习⼼理学博导、中⾼考研究专家。
莫景祺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教案处处长李亚平博⼠课北京⼤学⽹络教育学院课程主持专家、题秘书长兼课题执⾏组长。
张景鹏研究员北京教育考试研究院考试评价研究组副组长何兴才研究员课题学习技术平台研发组长:思学通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学校教育⽹技术平台研发部主任等。
李春雷北京⼤学⽹络课程中⼼专家、个性化学习平台技术应⽤研究部主任陈朝阳北京师范⼤学教育管理博⼠、评选为第四届全国改⾰创新优秀校长,个性化教案实践者。
现就⼦课题(实验基地区、校)申报选题,下发课题概要及选题指南。
⼀、研究意义、本课题按照新课程改⾰⽬标,旨在基于个性化学习平台的教案应⽤研究,改变教师教案⽅式和学⽣学习⽅式。
如通过平台数据为学⽣制订符合学⽣发展的个性化学习计划,有效控制学⽣的学习进程,指导学⽣正确学习;根据平台学⽣情况反馈进⾏课程分层设计,⾃动⽣成适合学⽣⾃⼰的课程内容;平台根据学⽣的学习⽔平,相应配备符合⽬前学习能⼒的课程,根据学⽣的学习进展完成学习任务。
本课题是⼀次新课程改⾰中的应⽤个性化学习平台技术,在学习⽅式和教案⽅式突破的有效探索,我们在湖北、四川选择实验点学校。
、本课题提出的基于个性化学习信息平台是凸现新课程核⼼理念,关注每⼀位学⽣的发展。
实验中将使个性化教育教案理论和教案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个性化理论对教案的指导作⽤,⾯向每⼀位不同个性的学⽣,使每⼀位学⽣各有所获,课题实验范本在中⼩学能够起到⽰范作⽤。
全人教育的理念与实施PPT课件

.
13
自此,全人教育思潮传遍世界各地,形成了一 场世界性的全人教育改革运动。在北美、澳洲、 欧洲、亚洲,全人教育的思想对各级各类教育 产生了重要影响。
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了全 人教育的目标——面向21世纪进行全人教育,青少 年学生要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做21世纪国家的主人。
日本学者小原国芳认为:“教育内容必须包含 人类文化的全部,因此,教育必须是绝对的 ‘全人教育’。所说的全人教育,是指完全人 格亦即和谐人格而言。” 具备人类文化的全部, “即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生活等。 学问的理想是真,道德的理想是善,艺术的理 想是美,宗教的理想是圣,身体的理想是健, 生活的理想是富。教育的理想就是创造真、善、 美、圣、健、富六种价值。”
柏拉图:人的内在禀赋的充分发展 亚里士多德:
身心和谐 人的三种灵魂与智育、德育、体育
.
19
在中国古代,孔子所谓“志于道,据于 德,依于仁,游于艺”,以今日之人文 教育课程加以对比,也就是文学和历史 并重,哲学和艺术兼具,待人接物的礼 节和安身立命的素质兼顾。透过这样的 课程学习,学生能认清自己进而关心他 人,热爱家庭进而热爱社会和国家,实 质就是一种全人教育。
.
22
原则二,将学习者视为独立的“个体”:
个体有其多元与差异性,故应因材施教,反 对制式化、机械化的教育形式。
.
23
原则三,承认经验在学习中的关键角色:
经验是机动的,而且是不断成长的。教育的 目的必须让个体经由经验自然而健康的成长, 而不是籍由有限的、割裂的、预先调节好的 “课程”来完成汲取知识和智慧的路径。
.
17
全人教育(日本:小原国芳)塑造健全的人格。 真、善、美、圣、健、富
试论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教师培养

试论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教师培养作者:郑富王定功邵彦丽来源:《新课程研究·上旬》2019年第06期摘; ;要:全人教育作为一种系统的教育思想,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和个体的多样性,强调经验和个体之间的合作,培养“全人”。
全人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从正式提出到现在不到50年的时间。
这一理念是基于将人培养成“完人”而非“工具人”的视角,着眼于人的整全发展而非仅把人培养为专才的发展观,着眼于人的内在及外在的真实融合而非只着眼于人的外在表现的整合观,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命教育;全人教育;教师标准作者简介:郑富,河南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王定功,河南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河南; 开封; 475000);邵彦丽,河北省保定市保定花园街小学教师。
(河北; 保定; 071000)中图分类号:G622;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6-0007-03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或Whole-person Education)兴起于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传至北美、澳洲、欧洲、亚洲,现已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全人教育改革运动,对全球各级各类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全人教育有一整套教育思想,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和个体的多样性,强调经验和个体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全人”。
全人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从正式提出到现在不到50年的时间[1]。
这是一种将人培养成“完人”而非“工具人”的视角;这是一种着眼于人的整全发展而非仅把人培养为专才的发展观;这是一种着眼于人的内在及外在的真实融合而非只着眼于人的外在表现的整合观。
目前学界对全人教育内涵的界定及其溯源还有很多争论。
一般认为,全人教育在国内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的概念相似,但从理论和具体实践上来看,又有所不同。
从内涵来看,全人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完整的人”,崇尚人的身体、心灵、精神、灵魂的整合;情意、灵性、灵感、直觉的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多元综合智能的开发;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师注意健全人格的几种模型

教师注意健全人格的几种模型作者:王乃厚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3年第2期河南省偃师市邙岭乡赵坡小学王乃厚一.“成熟者”模型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哈弗大学对心理健康的人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把他们称作“ 成熟者”。
立志做“成熟者”的教师,应做到以下七点:1.有终身学习的思想,有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能力;2.乐于与他人,特别是与学生的交往,关系融洽,富有魅力;3.情绪上有安全感、满足感;4.具有现实性知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5.贵有自知之明,自尊、自爱、自重、自强、自信;6.有一整套教育教学技能,特别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技能,并专注于教育事业;7.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善始善终,为人师表。
二.“自我实现者”模型。
美国人类潜能研究的先驱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人都满足了自己自我实现的需要,所有能力都得到了运用,所有潜能都得到了挖掘,得到了“用武之地”。
立志做“自我实现者”的教师,应做到以下十四点:1.能科学的认识现实,能科学的认识学生,有渊博的知识,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2.对社会、对自己、对他人,特别是对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认同和接纳,乐观向上;3.有自然、朴实和纯正的美德,深得学生的爱戴;4.经常关注社会问题,开发利用教育资源;5.有“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和“操与霜雪明,量与江海宽”的超俗品质;6. 在工作中能不受文化和环境的约束,独当一面,富有创意;7.有高品位的鉴赏力;8. 常有高峰体验,登高山腹有高山,出瀛海腹有瀛海,人龙腾虎跃;9. 能和别人特别是学生建立持久的友谊,“结交淡若水,覆道直如弦”;10.具有民主的价值观,善于构建生动活泼、融洽向上的氛围;11.遵纪守法,礼貌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语言幽默,富有哲理,宛转生动,不伤他人;13.能创造行思维、创造性工作,以创造教育来教育创造;14. 对待历史文化能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积极的适应现有的社会文化类型。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4期2010收稿日期:2010-06-0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GJ391-102);广东省教育厅课题(2008ZZ0100)作者简介:甘雄(1985—),男,湖北孝感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研究。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甘雄1,2,李承宗3(1.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广东汕头515063;2.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湖北荆州434023;3.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山东曲阜273165)摘要: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评定370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主观幸福感,主要运用t 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
大学生人际关系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490X (2010)-04-0053-04The research about rela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subject well -being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Gan Xiong 1,2,Li Chengzong 3(1.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of Shantou University,Shantou 515063,China ;2.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Science,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434023,China ;3.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of 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 273165,China )Abstract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subjective well -being condition and their relativ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discussed.“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tegrated Diagnosis Scale ”and “General Well-being Scale ”used to evaluate 370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The result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 we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University students'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had predictive effect to subjective well-being.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subjective well-being·预防医学·第27卷第4期医学研究与教育Vol.27No.42010年8月Medic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Aug.2010人际关系是指某一特定的群体内,人们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心理上关系[1]。
“全人教育”与教师素养

“全人教育”与教师素养小原国芳是日本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在二十世纪的20年代,针对当时日本教育中存在的智育第一、轻视德育、劳动教育以及考试竞争等弊端,提出了“全人教育”的理论。
大半个世纪以来,他的“全人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日本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对我国的教育实践,尤其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小原国芳认为,人类的文化生活由六个方面构成,即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
学问的理想在于真,道德的理想在于善,艺术的理想在于美,宗教的理想在于“圣”,身体的理想在于健,生活的理想在于富。
教育的内容必须包含人类的全部文化,“人在文化上欠缺多少,作为人就残缺了多少”。
因此,教育必须是绝对的“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创造真、善、美、圣、健、富六方面的价值,使人成为具有“完全人格”亦即“和谐人格”的人。
这种教育的理想,或者说“全人教育”理论,由谁来实现和创造?当然是教师。
小原国芳说:“制度也好,理想也好,课程也好,教科书也好,设备也好,方法也好,一切的一切均归之于‘人’――教师。
”教育要培育全人,教师自己就必须是“全人”――具备全部文化的人。
只有“全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全人”的学生。
那么,怎样的教师才算得上“全人”的教师?作为“全人”的教师的素养应该是怎样的?“求真”。
小原国芳认为学生都是小哲学家,是不满足的提问者,他们会对一些问题提出敏感的连珠炮般的疑问。
为此教师要“求真”,要具有哲学信念,对于一些不可思议的问题要以细致周密的态度对待,要成为学生探求心理的共同活动者,成为学生的商谈对象,成为学生求知的推进者、激励者。
这种求真的精神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就是教师要有如饥似渴的求知欲,要有扎实、深厚的学问。
教师“真”的学问来自哪里?除做学生时接受教育所学之外,重要的是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
要不断阅读,不断阅读才能形成独立思考,才会有自己的思想。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
全人教育的理念与实施

a
25
• 原则五:教学者的新角色:
– 教学者必须重新审视自我的角色,创造一个共 同学习的环境。教师能籍由教师自身“自我内 在的成长”和“内在批判性的觉醒”,而开启 一种教学的新范式。
a
26
• 原则六,选择的自由:
– 由于教育改革的主张不同,每一个人有权决定 自己所要采行的教育体制、内容和方法。
a
“全人教育”的第一人,创办了“全人教育出版 社”并发行了《全人教育评论》(即后来的《交锋: 寻求生命意义与社会公正的教育》)。加拿大的约 翰·米勒(John Miller)所领导的安大略教育研究院 (OISE)在全人教育课程方面成就斐然,其代表著作 包括《全人教育课程》等。英国与澳大利亚等国 有关全人教育的研究发展也十分迅速。
• 强调联系、关系概念。
• 包括学习者之间、年轻人与成人之间的关系。主张师生关系是 平等、开放、有活力的关系,强调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 间建立起一种开放而平等的学习群落。
• 关注人生经验,而不是狭窄的“基本技能”。 • 使学习者对他们身处其间的文化、道德、政治环
境具有批判性思维,致力于人类文化的创造和改 造,而不仅仅是复制现有文化。
a
40
– 该报告指出,教育的目标是“使人日臻完善, 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 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 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 性的理想家,来承担不同的责任。”
a
41
• 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 交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
古希腊特尔斐神庙16岁博士的启示教育应如何面对个体生命成长的复杂性走出知识教育的迷途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全人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比较素质教育在中国出现的由来从全面发展教育到素质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与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最权威的论述当首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现国家总督学柳斌他从1995年到1997年间连续撰文五论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其有关思想在1998年刊登于光明日报
中国教育学会2013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评审结果

中国教育学会2013年度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评审结果公告中国教育学会2013年度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自4月启动申报工作以来,共收到200多项课题立项申请。
经我会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最终确定立项课题60项。
其中重点课题5项,规划课题55项。
现将批准立项课题公布如下:中国教育学会2013年度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重点)序号编号课题名称负责人单位1 1091000A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研究郑日昌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2 17021002A 区域性校本研究的促进策略研究张新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教育局教科中心3 19071014A 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实验研究唐圣权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局4 28101015A 区域推进家庭教育的机制构建与运作模式研究文贤代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5 02061016A 基于自制教具研发的中学物理实验资源拓展研究付金喜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中国教育学会2013年度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规划)序号编号课题名称负责人单位1 02051017B 个性化教育促进儿童脑发展的研究景玲天津师大学前教育学院2 17021003B 新课程背景下,省级示范高中人文教育的困境和对策研究叶柏林湖北省武汉市第一中学3 17021006B 加强年级团队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研究田秋云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华苑小学4 19061018B “双本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实施策略研究吴怀军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永安堂小学5 02061019B 促进小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林娜湖北省武汉开发区新城小学6 09071020B 小学自主管理策略及实施彭仿兰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宣传教育文体局7 01111021B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潘怀林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8 15041022B 教师生涯规划与职业信念的研究周波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9 17021007B 普通高中国际部国际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研究刘利北京市第十二中学10 01091023B 山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评价研究孙志满、肖连珠福建尤溪教师进修学校11 01131024B 高中生学科素养培养的研究李国栋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二中学12 17021008B 生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刘视湘、陆军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13 15041025B 普及校本研究,科学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探索王国柱《校本教研》编辑部14 13061026B 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研究: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刘冬梅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15 01061027B 基于实践创新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发展模式研究田奇述、詹祖权福建尤溪教师进修学校16 13091028B “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张晓明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三中学17 07011029B 基于认知品质评价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王凌轩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18 13131030B 青岛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研究石阳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19 19021031B 小学预备教育策略与机制研究陈鹏吉林省辽源市教育局20 27021032B 全媒体背景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培养对策调查研究步立建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教育局21 10021033B 现代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吴敏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22 17021009B 小学生安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黄义武重庆市黔江区实验小学23 19051035B 幼儿园品美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陈敏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晨光第二幼儿园24 11121037B 全面素质发展背景下中学生体育特长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郑珍陶广东省江门市新会陈经纶中学25 13051038B 基于儿童自信心发展的音乐教育实践研究开红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26 13051039B 幼儿园“玩转科学”体验坊之开发研究汤含倩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幼儿园27 13051038B 游戏背景下幼儿美德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研究高瑾山东英才学院28 01091040B 学前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开发机制与应用模式研究夏竹筠山东英才学院学前教育研究院29 13091043B 挖掘运用民间美术典型元素开展幼儿美工创意活动周立波宁波市镇海幼儿园30 11081044B 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聂兴龙江西省万年县教育体育局综治安全稳定办31 13051045B 幼儿园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韩梦凤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中心幼儿园32 15061046B 遵循差异顺应天性--幼儿园个别化教育组织与实施的实践研究陈爱娣浙江省机关武林门幼儿园33 27081047B 幼儿园各学习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刘敏山东银座.英才幼儿园(集团)青岛四季景园幼儿园34 02061049B 优秀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策略研究刘德春重庆市巫山初级中学35 02061050B 完善教师生成机制,切实促进未来教育家成长陈久邦重庆市奉节师范学校36 02061051B 幼儿园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李惠虹天津市河东区第八幼儿园37 02061052B 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行动研究孔祥连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38 02061053B 高中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杜朝凤天津市第四中学39 02061054B 形成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互补互惠体系的策略的研究谷梦琴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原74中)40 02061055B 小学数学“简约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徐长青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41 02061056B 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研究刘凤萍天津市东丽区实验小学42 02061057B 小学情境随笔课实施策略的研究黄以丽天津市津南实验小学43 02061058B 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少数民族小学学生民族团结品质的有效性研究穆瑞洋天津市天穆小学44 02061059B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肖绍成天津市宝坻区第二中学45 02061060B 教师课堂评语研究孟键天津市蓟县第二中学46 02061061B 农村高中学生探究学习指导研究陈克洪天津市静海县第六中学47 02061062B 信息技术条件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赵家贵天津市静海县双塘镇中学48 01031064B 积累并利用数学错题资源提高初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实践研究任克亮天津市大港区油田第四中学49 01071065B 小学英语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研究李永峰天津市实验小学50 17021010B 高中语文模块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基于大学-中小学双基地合作的实验研究张秋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51 17021011B “高效课堂”转变为“专业课堂”的价值张素兰北京市十一学校与途径52 17021012B 促进小学生灵动发展的策略研究胡小红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南湖第一小学53 17021013B 学校“自省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向进湖北省武汉市南湖中学王琼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教育局54 17021012B 《区域推进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行动研究》——以武汉市硚口区为个案的研究55 17021013B 优质教育的学校效能建设策略研究高静湖北省武汉桥口区崇仁第二小学特此公告中国教育学会2013年12月5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日昌全人教育模型教育贵在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
然何谓素质教育却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窃以为,素质教育的真谛是全人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能独立生存的个体,造就体魄俱健、身心俱健的一代新人。
人是身与心的统一体,身是“硬件”,心是“软件”,好比“人”字的撇和捺,二者缺一不可。
几年前,笔者曾用一个“人”字模型来图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的素质可二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亦可二分为体育和心育。
这里仅讨论心理素质和心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完善的智能和健全的人格。
人的智能可分为实能和潜能(体能亦如是)。
实能是一个人现在懂得什么和能干什么,即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潜能是由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理条件决定的完成某种活动的可能性。
知识与能力不是对立的,一个无知无识的人必定低能。
对知识的掌握可分为知道、理解、应用、评价四个层次。
知道表现为能再认或再现(记忆的两种水平);理解表现为能解释和说明;初级的应用表现为迁移知识到不同情境解决书本问题,高级的应用表现为通过分析综合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评价表现为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立的价值判断。
我国传统教育的一个误区是过分强调记忆,忽视较高水平的应用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在发达国家,无论教学或考试均弱化对记忆的要求。
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是我国学生负担过重的一个主要原因。
技能不单指动手能力,而是体脑的结合。
许多技能是人的生存所必须的,如生活技能、学习技能、工作技能、运动技能、娱乐技能等。
技能的培养主要靠练习和实践;光说不练,学不会任何技能。
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是传统教育的又一误区。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活动,是知识与技能、智能与体能的有机结合。
实践不但可锻炼能力,而且可陶冶人格。
人的潜能表现在很多方面,几乎是取之不尽的。
潜能的一个源泉是学习能力。
在心理学中,有时把学习能力等同于智力,即聪明程度。
聪明的人通常学得快,学得好,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
对儿童来说,开发智力的最好方法是游戏。
游戏是儿童的天职,是儿童的实践活动。
广泛多样的游戏和玩耍,不但能锻炼儿童的注意力、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陶冶儿童的情绪、性格,培养兴趣和意志品质,提高挫折承受力。
儿童的群体游戏往往是成人社会的模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遵守规则,促进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养成。
学习能力的另一个含义是会学习,即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并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类知识在不断膨胀和更新,靠生硬灌输和被动接收永远赶不上科学的飞速发展,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爬行。
授人以鱼,仅够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得鱼。
学会学习,终生学习,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
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的第三个误区。
潜能的另一源泉是创新意识。
学习是吸收人类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创新则是为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增添新的财富。
一个缺乏创新意识的人是无所作为的人,一个缺乏创新意识的民族是注定要落后的民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造力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重视学习,忽视创新,是我国教育的第四个误区。
从家庭、学校到社会,一以贯之,实施的都是我说你服的“听话教育”。
鹦鹉学舌,照本宣科,头脑僵化,墨守陈规,是这种教育的必然结果。
让学生为考试而背书,终日淹没于题海之中,为追求所谓正确答案而不许越雷池一步,这样的教育能不扼杀青少年的创造力吗?又怎么能培养出象比尔·盖茨这样的人才呢?人格是比智能更重要的心理素质。
健全的人格包括良好的性情和高尚的品德。
性情指的是个人的情绪、性格和兴趣。
品德涉及的是同他人的关系,是将社会规范内化所形成的心理品质。
情绪是人的心理状态。
稳定乐观的积极心态,既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有益于个人身体健康。
所以有人提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所谓情商又称情绪智力或社会性智力,指的是能否正确地认识和表达个人的情绪,调整或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人的情绪,并与人进行良性而有效的情感交流。
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的打骂和唠叨,恨铁不成钢的老师的过多批评训斥甚至讽刺挖苦,这种过重的精神负担比过重的课业负担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更大,使他们长期生活在压抑、焦虑的消极情绪中,很少体验到成功和快乐,最终导致性格的扭曲。
性格是一个人较为稳定的心理特性和行为风格。
性格的核心是自信心。
成人对孩子期望过高,保护过度,管制过严,特别是负性评价过多,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挫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或者胆小退缩,经不起挫折,或者凶狠残暴,对他人和社会充满敌意,表现出极大的攻击性和破坏性。
性格决定命运。
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很难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但在学习和工作上难以取得成功,在生活上也很难有幸福感。
兴趣指的是人认识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性。
兴趣与情绪特别是美感关系密切,既有强弱之分,又有雅俗之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无论兴趣广博或专一,都能激发人的热情,促进学习和工作,改善生活质量。
一个对任何事物和活动都不感兴趣的人,会觉得一切都没意思,一切都毫无意义而悲观厌世,甚至走向绝路。
片面强调思想教育,忽视良好性情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的第五个误区。
性情不良非但个人痛苦,而且危害家庭和社会。
人的某些过失行为并非思想问题所致,而是心理障碍使然。
如果说,重视智力开发,忽视品德培养,是许多家庭教育的误区的话,晓之以理多,动之以情少;说教灌输多,倾听启发少;斗争哲学多,以人为本少;强调觉悟多,依靠法制少,则是学校和社会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误区。
世上之人,大抵可分为四种:无私奉献,造福人类,为理想和信仰奋斗终生的是伟人或圣人,他们代表的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讲文明,懂礼貌,爱国家,爱亲人,诚实守信,与人为善,恪守社会公德的是好人;碌碌无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大错误不犯,小毛病不少的是凡人或庸人;违法乱纪,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是坏人。
思想品德教育不能按理想模式要求所有的人,而应根据不同道德水平因人施教。
要将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使教育要求与人的现有水平差距适度。
人们对大而无当的目标不但会因无法达到而放弃,甚至会因空话、假话泛滥而反感。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首要的是法制教育和公德教育,当然,信仰教育亦不可少。
维护法纪靠强制,维护公德靠舆论,都要借助于外力控制。
信仰是将外在价值准则内化所形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只有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才是自觉的内控的行为。
信仰有好坏善恶之分,人不能没有信仰,更不能信仰邪恶。
在素质教育的讨论中,经常涉及到德育和心育的关系,有人将二者并列,有人将心育包含在德育中,提法有些混乱。
依笔者之见,心育有广义、狭义之分。
开发智能、塑造人格是广义的心育。
狭义的心育单指培养良好性情,预防心理疾病。
作此区分之后,心育和德育的关系便可一目了然。
要重视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识之士已呼吁多年,然收效甚微,直到高层领导发话,红头文件下达,才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在舆论大哗,媒体热炒中,我们也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看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
某些人至今仍采取鸵鸟政策,闭眼不看现实,否认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或把心理健康问题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缺乏法制观念等,面对新时期的新问题,坚持老一套作法而不顾其效果。
有的学校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建立个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应付上级检查,在硬件设施上作文章,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或只由个别教师面向少数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采取医学模式的治疗取向,而不是教育模式的发展取向。
有的人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课本,讲概念,考条条,甚至企图通过一年教学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更有些人一哄而起,既不研究又不试验,仓促拼凑所谓教材,追求经济效益。
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家庭、社区及媒体的共同任务,应渗透在学校的各科教学和日常管理中,成为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活动。
对中、小学生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家庭和学校的心理氛围,而至关重要的是父母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及心理健康水平。
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多种形式,除针对有一般心理问题或轻微心理障碍的学生及家长开展个别辅导与咨询外,还可通过不同类型的小组进行团体辅导。
对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的学生则应转介到专业机构进行治疗。
至于以预防为主,为弥补各科教学不足而开设的心理健康课,则应以学生互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通过丰富多采的活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统编教材,更无需考试.教师可针对本校、本班学生实际和存在问题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
根据我国国情,中、小学的心理健康课可结合德育课、班会、团队活动或其它课外活动进行,可在室内,亦可在室外,活动主持者应以班主任为主,其他教师亦可结合自己所授课程,选择部分内容进行,如结合数学、物理课进行思维训练,结合外语和史地课介绍记忆方法等。
当然,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亦可安排固定课时或配备专任教师从事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除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一定的创造性,更要有爱心和奉献精神。
接纳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是心育成功的关键。
以心育德,以德养心提高德育的实效性2008-05-23 来源:芜湖师范学校邓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重视它们之间互为促进的作用,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形成整体合力,共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德育与心育的关系现代教育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政治、思想、道德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心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智力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
德育是从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和品德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把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品德,成为学生的内在素质,使他们成为有道德的公民。
德育强调的是社会道德对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它以健康的心理为基础。
心育则是相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五育”提出的,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经验,通过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给予积极主动的引导,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完善。
心育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完善,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心育与德育的关系,是学校心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心育与德育之间的区别学校心育与德育存在明显的区别,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各自起着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