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应用基础》说教材稿

今天我研说的就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高计算机应用基础全册教材,我将从课标、教材、建议等三个方面展开研说。

一、说课标

职业高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总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内化学生的信息道德规范。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各种应用软件正确应用与维护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对使用各种软件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计算机基础知识及个软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与保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求知欲,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职高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内容标准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系统、因特网应用、文字处理软件等各软件的应用;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二、说教材

1、编写意图就是:

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现状,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兼顾小学、初中、高中相互衔接的需要,以建立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

高教版教材的编写有以下特点

1)有一定的适应性与开放性,内容的呈现有较大的灵活性,既保证了起点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适应,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高教版教材体现了科学性、通用性与前瞻性,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适应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依据。

3)教材联系实际,适度设置了学习实践,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主动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

4)突出特色、强调创新,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引导老师与学生使用教材时能创造性地教学或学习,实现了教科书的从“教学东西”到“教学资源”的价值转变。

5)较其她版本的教材,高教版教材更注重人文精神与责任感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2、教材体例

本书体例采用前言、导言、正文、实践等等相结合的形式。

前言,描述本章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关系,有助于学生掌握整章内容的主旨;

导言,包括一则有趣的小故事与学习目标简述,前者可以让学生轻松进入内容的学习并引发思考,后者就是学生学习内容所应达标的目标,学生可对照学习。

正文,用宋体字与楷体字两种不同的字体排版,宋体字部分就是学习的主要内容,楷体就是拓展阅读部分,可帮助学生理解,让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探究。

实践有两种类型,一类就是贯穿于正文当中的实践,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正文的理解与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类就是位于每章最后的综合实践,为学生综合运用本章所学的知识提供了机会。

另外,在页边上还有一些图形与文字,就是作为相关内容的拓展,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内容及逻辑关系

本教材内容共七个章节,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章、WindowsXP操作系统:第三章、因特网应用:第四章、文字处理软件应用:第五章、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第六章、多媒体软件应用:第七章、演示文稿软件应用。

各章内容之间前后呼应,。如下表所示: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1、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就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应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亲历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2、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实验等方法,“任务驱动”就是信息技术常用的教学模式,在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3、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4、注意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这既就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就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

(二)、评价建议

1、在评价中要强调激励、诊断与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

2.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一方面,对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的同学都应得到认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与创造性,应给予恰当的认可与鼓励。

3.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资源利用与开发建议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就是课程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要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基础设施与设备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必要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就是课程实施的物质基础。在管理与使用已有设施与设备时,注意提高学校现有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掘与利用校外资源。同时做好有关设备的维护,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教学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信息资源我们可以使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比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网()、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这些网站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参考使用。

我们还可以结合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库。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中,建议面向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应充分利用网上共享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同时还要重视网站管理,为信息技术的学习创设丰富、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新课程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的空间,教师既要尊重新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优点,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

以上就是我对本册教材的几点拙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