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孙权劝学》说课稿

合集下载

《孙权劝学》说课稿(10篇)

《孙权劝学》说课稿(10篇)

《孙权劝学》说课稿(10篇)《孙权劝学》优秀说课稿篇1大家好!我今日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孙权劝学》。

下面我将依据说教材、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预备、说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开放说课。

第一、说教材本单元选取的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历史进展做出巨大奉献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

《孙权劝学》讲的孙权劝东吴大将吕蒙读书的故事。

本文语言简洁精练,寥寥数语种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心理,人物共性鲜亮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

同时文章宣扬一种虚心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有较强的教育价值。

其次、说教学设想在这一节课上,我想坚持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留意根底,品尝探究,适当运用”,让读贯穿课堂,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原来面目。

第三、说教学预备为了扩大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搜集《三国演义》的人物图片,名闻轶事,课堂上呈现。

第四、说教学目标学问与力气目标1、积存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把握并运用本文中的成语。

2、在理解文意的根底上,熟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

3、品尝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并能进展制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1、朗读体验。

让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故事情节,品尝人物共性。

2、探究沟通。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到达学问的互补与提高,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目标培育学生虚心好学,追求进步,重视阅读的精神。

第五、说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播放《三国演义》的片首曲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群雄纷争的三国时代,生疏叱咤风云的乱世英才,区分与本课有关的三国人物,导入本课。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个人自由读,培育学生看解释读书的习惯。

2、分角色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品尝人物对话语气。

3、教师示范读,让学生听清字音,听清节奏,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体验。

三、合作沟通,呈现自我首先小组分工,各司其职。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知识点汇总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知识点汇总
2023-2024年部编版语文起年级下册说课稿及知识点汇总
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四课时《孙权劝学 》说课稿和知识点汇总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七年级下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四 课时《 孙权劝学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 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四、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 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 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 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 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卿言多 务,⑭孰⑮若孤?
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 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⑪见:了解。⑫往事:指历史。⑬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⑭孰:谁。⑮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七年级语文下册-4《孙权劝学》说课稿(部编版)含2个课时

七年级语文下册-4《孙权劝学》说课稿(部编版)含2个课时

七年级语文下册-4《孙权劝学》说课稿(部编版)第一课时一、说教材《孙权劝学》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这个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

对于初中生来说,了解这些杰出人物的经历,感受他们的崇高品格。

学习他们的良好习惯和治学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这篇课文是相对简单的文言文,结合《教师用书》对本单元的要求,运用“精读”法来学习,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

二、说教学目标1.识记文学常识:司马光、《资治通鉴》。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RS-3.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4.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从中获得启迪。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和常用成语,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经历让学生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四、说学情初一学生经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疏通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所以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层次的"读",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通过分析人物对话来把握人物性格,感受"读书学习的益处"!五、说教法学法教法:诵读法、讨论法和情景教学法等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注意学生平日诵读的培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

因此,我在教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法,其次还采用讨论法和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等。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过《三国演义》和看过相关影视资料的人都知道,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

(二)、自学检测1.检测课文朗读,正字音2.文学常识,师做强调(三)、整体感知1.齐读课文,注意停顿2.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说课稿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孙权劝学》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孙权劝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诚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分析(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特色《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共四篇文章,《孙权劝学》处在本单元的第四课。

其他分别为《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

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

这些名人都是璀璨的明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本文在延续前面三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二)本课教材分析《孙权劝学》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

文章只有129个字,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

本册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2016版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另外,课程标准对朗读还专门做了规定: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疏通字词,积累词汇; 2反复吟诵,知人明理二.说学情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初步积累过“乃”“但”等文言词汇的简单用法,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说课稿

《孙权劝学》说课稿新民中学秦建荣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孙权劝学》。

下面我就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流程这六个方面来说课, 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一、说课标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

“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

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

“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

“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不是说让学生学写文言文),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

二、说教材。

《孙权劝学》一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

就内容而言,本文情节简单,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

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

同时,由于本文的主题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对于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态度和方法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有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1、朗读体验。

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

《孙权劝学》说课稿[精选5篇]

《孙权劝学》说课稿[精选5篇]

《孙权劝学》说课稿[精选5篇]第一篇:《孙权劝学》说课稿《孙权劝学》说课稿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孙权劝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孙权劝学》说课稿1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孙权劝学》,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这几个环节来加以说明,恳请各位同志多多指教。

一、说教材《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事迹。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文章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孙权劝学》安排在这里,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学习历史人物的同时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该课放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还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

所以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能力目标:揣摩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根据上述目标,我把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确立为教学重点;把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确立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我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下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下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4. 体会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5. 学习借鉴古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观念。
7.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孙权劝学》教案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精神风貌。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劝学的基本概念。《孙权劝学》是三国时期孙权劝导吕蒙学习的故事,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劝学的智慧。它是我们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宝贵借鉴。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孙权如何劝导吕蒙学习,以及吕蒙如何因此受益,这个案例展示了劝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孙权劝学》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劝学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激发自己和他人学习的热情。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育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文章论证方法,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5. 强化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及协作能力。
6.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古文的韵味,激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2. 注重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依赖心理。

《孙权劝学》说课稿(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说课稿(七年级下册)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大家晚上好!今天,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说说《孙权劝学》这篇课文的教法。

1、说教材2、说教法3、说学法4、说教学过程5、说教学理念。

《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作为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是一篇让学生增强文言语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能力的好文章。

本文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要注重学习,善于提高的故事。

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描写的精品之作。

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三方面: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弄清文意,熟读课文,当堂背诵。

3、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2、熟读成诵,揣摩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心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故事内涵,汲取有益启示,培养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字词的训练和朗读的培养,这是由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

为了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我确定教学重点为:熟读成诵,揣摩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心理,理解故事内涵。

教学难点为: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由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

”为此,我采用的主要教法为: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

同时将创设情境法、指导学生自学法、运用远程资源教育法及想象体验法等作为辅助教法。

总的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

《孙权劝学》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故事(全篇只有119个字),且故事性强,文言词句方面的障碍少,很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孙权劝学》。

下面将按照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这几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本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共四篇文章,即《邓稼先》、《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

教材设计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名人的非凡气质,唤起学生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孙权劝学》处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在延续前四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又产生一些新的变化。

就内容而言,本文只有129个字,情节简单,语言浅显易懂,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绝佳教材。

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

同时,由于本文的主题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对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态度和方法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因此,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上的自信心,也是教材设置这一课的主要目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另外,课程标准对朗读还专门做了规定: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短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

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

有鉴于此,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掌握重点难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大致了解文意。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进一步深化掌握这些内容。

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2. 结合人物身份,揣摩人物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读出人物的
特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新课标准对朗读专门做了规定: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所以,据此设计这一目标,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以“读”贯穿课堂,在诵读中体验人物不同的个性,用感性的声音表达出来,读出文言文味,读出情味。

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文以对话为主,需要学生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据人物的身份,读出情味。

3. 品读孙权的语言,感受字里行间的意蕴,学习孙权的说话艺术。

文言文学习既不能“死于章句”,也不能“毁于清议”。

本文行文简约,言简义丰,解读中需要结合主题的意蕴阐发,为言简义丰的文言文做适度的有趣有味的解读。

需要在学生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感受字里行间的意蕴,学习孙权的说话艺术。

全文的主问题: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4.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通过让学生评议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虚心接受正确意见,努力读书学习精神的重要性,体会到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三、说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世说新语》二则、《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狼》等几篇短小的文言文,初步积累一些简单的文言词汇及用法,对一些文言句式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而且本文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

同时,经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只给予方法、技巧和方向上的点拨指导就行。

这一课里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诵读法;文言文只有多读才能深入理解文意,如果连文章都读不熟,很难想像学生会懂得
文章的意思。

第二,点拨法,通过大方向的把控,针对一些学生能回
答上来,但不一定能意识到的问题,通过逐步的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第三,讨论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这一节课,采取的是读、译、品、悟的文言文教学思路。

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文,积累常用文言字词。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就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问题展开讨论、品析。

最后,说说自己的心得感悟。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先由图片和四句诗说起,引出孙权和吕蒙,了解他们的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养子当如孙仲谋,吕蒙谈笑更封侯。

白衣摇橹真奇计,一举荆襄取次收。

然后,结合书下注释,对简要了解一下文章的出处《资治通鉴》。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由学生在自由朗读后,课件显示无句读的文稿,先由教师范读,读出节奏、韵味,然后由学生挑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结合课后积累和拓展部分的“留”“替”“调”“补”“删”文言翻译五字法,让学生结合方法翻译,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疏通文意。

投影出示带有符号标志的文段,提醒学生留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
..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
务,孰若
..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
蒙!”蒙曰:“士别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
..三日,即更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四)理清情节,品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特征。

1.理清故事情节,即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 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品味、品析。

围绕“劝学”,给学生提出三个问题,即孙权为什么劝学?孙权是怎么劝学的?孙权劝学结果如何?主要是引导学生依据文本,紧扣文本中人物的语言、神态来解读人物形象特征。

设计的这三个问题,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学生回答孙权如何劝学的问题中,引导学生体会出孙权劝学的策略和艺术,即先说学习的必要性,即吕蒙现在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当涂掌事”的人就不能再等同于冲锋陷阵的莽夫。

而“蒙辞以军中多务”,以军务繁忙为借口,说明吕蒙意识到了“学”的必要,但心里有畏难情绪。

对此,孙权并没有让吕蒙轻松过关,也没有着急上火。

为了打消吕蒙的畏难情绪,孙权给吕蒙定了一个切合实际并能轻松达到的目标,即不要让吕蒙做“博士”,而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最后,孙权以自己为例,“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向吕蒙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然后进一步拓展,给学生点明孙权之所以苦口婆心劝学,是因为孙权独霸东南,靠的是青年才俊——东吴四英将。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孙权劝学的重要意义。

至于孙权劝学的结果如何,主要通过鲁肃“与蒙论议”从侧面体现,也从侧面突出了孙权善劝。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和他“大惊”的神态,可以看出吕蒙的变化之大已然判若两人。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爱才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二人的来言去语颇有调侃的意味。

“士”是读书人的意思,“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
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以想见吕蒙当时颇为得意的神态,他已经以读书人自居,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其实,吕蒙少年出道,鲁肃早就认识他,但是鲁肃与那个“吴下阿蒙”并无深交。

吕蒙学有所成后,鲁肃与他一番“论议”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此句暗含深意。

“遂”是“于是”“就”的意思,表明只有在“非复吴下阿蒙”的情况下,鲁肃才拜见对方的母亲,吕蒙才具备了与鲁肃“结友”的资格。

足见文化学习的重要!
全文紧扣一个“劝”字,在“劝”的过程中,孙权的循循善诱、爱才惜才,吕蒙的知错能改、自信上进,鲁肃的坦诚、英雄惜英雄,三人的风采跃然纸上。

3.分角色朗读,进行对话表演。

要求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强化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演完后,由学生点评。

(五)畅所欲言说感悟
问题:你从这则历史故事感悟到了什么?
这个问题并不要求学生有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仁者见仁,多角度思考问题。

①开卷有益: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

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③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④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