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本科插班生《植物化学保护学》考试大纲
植物化学保护复习大纲

植物化学保护复习大纲(仅供参考、不够的自己补充哈)1、农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的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2、致死中量(LD50)和致死中浓度(LC50):用杀死种群50%的个体所需要的剂量表示的各种药剂的毒力称致死中量;若用浓度为单位则称为致死中浓度。
3、忍受极限中浓度:是对鱼的毒性测定时常用的指标。
原则与虫、菌、草一致,即在一定条件下,一种农药与某种鱼接触一定的时间(24、48、96h)杀死50%所需的浓度,一般用微克/克表示。
4、相对毒力指数:几种杀虫剂或杀菌剂若在不同时间及不同条件下分批进行试验时,则每次都得用一个标准药剂做对比,以二者的LD50进行比较,即为相对毒力指数。
5、农药分散体系:各种农药的原药或制剂经调制、施用、燃点或释放使之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即形成应用上的分散体系。
6、乳化剂:能使原来不相容的两相液体,其中一相液体以极小的液株稳定分散在另一相液体中,形成不透明或半透明乳浊液,这种作用的助剂叫做乳化剂。
7、油水分配系数:油/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分配系数越大,油溶性越大。
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性强弱通常用HLB表示;值越大,亲水性越强;值越小,亲油性越强。
值为0-20之间。
8、抗药性: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他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耐药性:由于生物种的不同,所处发育阶段不同,生态状况不同,环境条件的变化或由于具有特殊的行为均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力。
9、交互抗性:昆虫的一种品系由于相同的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的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负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未用过的药剂变得更为敏感的现象。
多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抗性基因或等位基因,能对几种或几类药剂都产生抗性。
植物保护学通论课程考试大纲

植物保护学通论课程考试大纲第一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1.1 植物病害概述1.1.1 植物病害的定义和分类1.1.2 植物病原体的分类和形态学特征1.2 植物病害的病征和病因1.2.1 植物病害的病征及其原因1.2.2 不同病害的病因及其发生规律1.3 植物病害的传播1.3.1 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及其生物学特性1.3.2 不同病害的传播方式及其控制方法第二章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2.1 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2.1.1 病原体与宿主的共生关系2.1.2 病原体的生长发育及其对宿主的影响2.2 宿主抗病性机理2.2.1 植物的天然免疫机制及其调控2.2.2 植物病害的免疫研究进展2.3 病原体侵染的分子机制2.3.1 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的分子层面机制2.3.2 基因组学在植物病理学中的应用第三章植物病害的防治技术3.1 植物病害防治原理3.1.1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物病害防治策略3.1.2 植物病害防治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原则3.2 植物病害的物理防治技术3.2.1 温度、湿度、气氛等物理条件对植物病害的影响3.2.2 物理方法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3.3 植物病害的化学防治技术3.3.1 农药分类和化学结构3.3.2 农药使用方法、环境安全和药效限制3.4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技术3.4.1 生物防治的基本原理和分类3.4.2 生物防治制剂的研制方法和应用实践第四章植物病害的诊断与监测4.1 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4.1.1 病害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流程4.1.2 植物病害诊断的实验技术和操作流程4.2 植物病害的监测4.2.1 监测方法和指标的选择4.2.2 植物病害监测技术和实践应用4.3 植物病害防治策略的制定和实施4.3.1 植物病害防治策略的原则和方法4.3.2 植物病害防治实践案例解析结语通过学习植物保护学通论课程,了解了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植物病害的防治技术和植物病害的诊断与监测方法。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简介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简介
植物化学保护是植保专业本科的一门骨干课程,在培养高素质的植保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是制药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学等专业的必修(限选)课程。
本课程历史较久,课程的建设自从本校设有植物保护专业以来,具有50年的历史。
本课程包括三部分主要内容:植物化学保护(50学时)及以植物化学保护为基础开设的农药生物测定(30学时)及农药毒理学(30学时)。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植物化学保护的基本概念;2、农药剂型和使用方法;3、杀虫杀螨剂;
4、杀菌剂;
5、除草剂;
6、植物生长调节剂;
7、其它有害生物防治剂;
8、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9、农药环境毒理学;10、农药生物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
植物化学保护是一个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属农学、化学和生物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与农药新产品的出现密切相关,而农药的发展又与环境、生态及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尤其对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保证农、林、牧、渔业的安全生产,改造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由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如今国内绝大部分植保专业本科生毕业之后都是从事与农药相关的工作,如农药营销、农药技术服务、农药管理、农药残留检测、农药应用和农药开发。
而学生对于农药的认识和了解主要是通过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学习,因此学习本门课程对植保和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显得非常重要。
本课程的教研成果有:2005年,我校“农药学”获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开始招生;2006年,我校“植物保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海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007年,我校植物保护专业获海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农药学实验室”获省、部共建实验室。
2020年本科插班生考试大纲

2020年本科插班生考试大纲(校考专业课:市场营销学)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又称专插本)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照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市场营销的内涵与理念一、市场营销的内涵(识记)市场营销的内涵是一种向顾客、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传播、传递和交换价值的一系列活动、组织和过程。
市场营销是科学,也是艺术,更是哲学。
二、市场营销理念的演变(理解)市场营销理念指潜在地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哲学观念、思想和态度。
市场营销理念可分成传统市场营销理念和现代市场营销理念。
第二章市场营销环境分析一、市场营销环境的含义(识记)市场营销环境指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相关的所有外部因素和条件。
市场营销环境大致可分为直接营销环境(微观环境)和间接营销环境(宏观环境)。
二、宏观环境分析(理解)宏观环境主要指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自然环境等。
三、微观环境分析(理解)微观环境包括企业的供应商、营销中介、顾客、竞争者、公众等。
其中,最核心的是顾客与竞争者。
一、营销环境分析的工具(理解、应用)常用的营销环境综合分析方法是SWOT分析。
第三章购买者行为分析一、市场的要素与类型(识记)市场是一切具有特定的欲望和需求,愿意并且能够以交换来满足此欲望和需求的潜在和现实顾客的集合。
市场的基本要素从卖方角度包括人口、购买力和购买欲望,从宏观角度包括一定量可交换的产品、卖方和有支付能力的买方。
市场的主要类型包括消费者市场和组织市场。
二、消费者市场购买行为分析(理解、掌握)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分为复杂的购买行为、寻求多样性的购买行为、减少失调的购买行为、习惯性的购买行为。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五阶段模型包括确认需要、搜索信息、评估备选方案、购买决策、购后行为。
植物化学保护教学大纲

植物化学保护教学大纲(植物保护专业本科适用)一.说明本大纲就是根据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九九”制定的专业教学计划而编写的。
A.课程的性质与地位:植物化学保护就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课之一。
就是以化学、物理学、普通植物病理学与普通昆虫学等学科为基础,并与农业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学科紧密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B.本课程任务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农药的定义、分类、剂型及农药对作物、人畜、生物群落及环境的影响;掌握主要农药的理化性质与防治对象与使用方法,在生产上能正确合理地使用农药,达到因地制宜、经济有效地防治病虫草等的为害,减少环境污染,并能根据生产需要独立进行科学试验,以便更好为农业生产服务。
C.本课程的基本结构:分成基本理论与农药制剂两大部分。
基础理论内容包括:植物化学保护基本概念与原理;农药制剂种类、加工、作用特点、原理;农药对周围生物群落的影响;害虫与病原菌对农药抗性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与治理措施;农药的残留及残留毒性、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等。
农药制剂部分主要介绍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等的的理化性质、毒性、作用特点、剂型、防治对象、作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D.执行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1.安排好理论教学课与实验课教学,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掌握好一般防治技能。
2.注意与有关学科的配合,如昆虫学、病理学、生物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衔接,在具体教学上有所侧重。
3.以我国南方及中南八省为主,侧重病、虫、草害的防治与处理方法。
4.本科与专科的主要区别:本科加强杀虫剂毒理与杀菌剂原理的理论教学,专科则在介绍各类型药剂时结合介绍各类药剂的作用原理,不做详解。
三.大纲内容绪论A.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化学保护这门课程在植物保护中的地位、作用、特点、以及农药目前的发展概况与今后的发展方向。
B.教学法内容:植物化学保护概念、地位与特点;国内外农药发展概况及21世纪农药的发展方向。
C.教学提示:重点就是了解目前农药的特点、地位,未来的发展方向。
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考试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A卷)汇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考试课程:植物化学保护学学年学期:2008-2009-2试卷类型:A 卷考试时间:2009-06-28 专业年级:植保06级一、解释下列名词(每小题2分,共20分。
):即致死中量(0.5分),指在局部控制条件下(0.5分),可使供1. LD50试生物50%个体死亡的药剂剂量(1.0分)。
2. 负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1.0分),反而对另一种药剂变得更为敏感的现象(1.0分)。
3. DDT: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有机氯类杀虫剂(1.0分),目前已禁止生产和使用(1.0分)。
4. 专一性农药:该类农药的防治范围很小,甚至只能防治一、两种害物(2.0分)。
5. 安全间隔期:作物生长后期最后一次使用农药到农作物可以安全收获之间的相隔日期(2.0分)。
6. 位差选择:除草剂选择作用的一种(0.5分),指利用作物与杂草根系分布深浅和分蘖节位置等的不同进行的选择(1.5分)。
7. 三环唑:一种对菌无毒性的强内吸高选择性三唑类杀菌剂(1.0分),对水稻稻瘟病有特效(0.5分),是一种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其作用是干扰病菌附着胞胞壁的黑色素形成(0.5分)。
8. 百草枯:一种联吡啶类触杀型灭生性、茎叶处理除草剂(2.0分)。
9. WG:即水分散粒剂(0.5分),是原药和湿润剂、分散剂、隔离剂、崩解剂、稳定剂、粘结剂及载体等农药助剂混合加工而成的粒状制剂(1.0分),其入水后能迅速崩解、分散成悬浮液,主要供喷雾法使用(0.5分)。
10. 毒土法:是一种将药剂和潮湿细土混拌均匀(1.0分),撒施于作物田来防除害物的施药方法(1.0分)。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其号码写在题后的[ ]内。
每题1分,共20分)1.④;2.③;3.④;4.③;5.③;6.④;7.②;8.②;9.④;10.③;11.①;12.④;13.③;14.④;15.②;16.①;17.③;18.④;19.④;20.②。
植物化学保护_沈慧敏_植物保护专业《植物化学保护》(Ⅱ)课程试卷

植物化学保护_沈慧敏_植物保护专业《植物化学保护》(Ⅱ)课程试卷植物保护专业《植物化学保护》(ⅱ)课程试卷注意事项:1。
考生必须在指定位置填写姓名、学号和专业名称;2、密封线和装订线内不准答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主题2分,共10分)1杀菌和抑菌效果2.先导化合物3.交叉电阻和负交叉电阻4.外部化学治疗和表面化学治疗5.植物生长调节剂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根据植物危害化学控制的原则,可以通过和实现化学防护。
2.石硫合剂的有效成分是,主要防治对象是。
3.莎草科杂草的特征有、、、。
4.根据农田作业时间,除草剂的土壤处理可分为和。
5.常用的慢性灭鼠剂有(举两个例子)。
6.抗凝血型杀鼠剂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
7.植物生长调节剂按其生理作用可分为、、、和。
8.影响糖酵解的杀菌剂主要有、等。
9.抗虫性是指昆虫有能力控制药物用量的现象。
10.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的研究开发途径有、、。
11.产卵驱避剂是指昆虫能够预防的信息素。
12.农药环境安全评估包括和。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1.氟乐灵常用于防除()杂草。
A一年生禾本科B多年生禾本科C一年生阔叶多年生阔叶2.2,4-D丁酸用于玉米田的茎叶处理,最迟不得超过()。
A2叶期B4叶期C分蘖期D6叶期3.杀菌剂用于拌种时,一般用量是种子量的()。
a0。
1-0.2%b0。
2-0.3%二氧化碳。
2-0.5%d0。
5-1%4. 波尔多液体的有效成分是()。
a硫酸铜b氧化钙c碱式硫酸铜d硫酸钙5.按我国农药分级标准,代森锰锌属于()农药。
a剧毒b高毒c中毒d低毒6.二甲四氯主要用于防治()杂草。
A禾本科杂草B阔叶杂草C莎草科杂草D灌木7以下杂草分布在甘肃省()。
a野燕麦b芦苇c狗尾草d刺苋8.由植物茎、叶或根吸收和运输除草剂的差异引起的选择性称为()。
A电位差选择性B形态选择性C生理选择性D生化选择性9西马嗪主要用于防治()田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
植物化学保护学试题

《植物化学保护学试题》毒力:是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药效:是药剂本身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HLB值: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农药剂型:是原药经加工因形态及用途不同而区分为各种剂型农药制剂:在一种农药剂型中按其有效成分的含量,用途不同等可生产很多种产品。
抗药性: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群体中发展起来的现象分散度:是指药剂被分散的程度交互抗性:昆虫对一种药剂发生抗性后往往对其他没有使用过的药剂也发生抗性乳化剂:使原来不相溶两相液体,其中一相液体以极小液珠稳定分散在另一相液体中,形成不透明和半透明的乳浊液。
可湿性粉剂:不溶于水的原药与润湿剂、分散剂、填料混合。
PHI(安全间隔期):安全间隔期是指对作物最后一次施用农药距收获的天数。
乳油:入水后可分散成乳状液的油状均相液体剂型。
ADI 每千克体重每日允许摄入农药量MRL 法律上认可或认识上被接受的食品或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最大浓度分散度对药剂性能的影响:提高分散度对药剂性能影响,增加覆盖面积,增加药剂颗粒在处理表面上的附着性,改变颗粒的运动性能。
提高悬浮液悬浮率和乳液稳定性氨基甲酸脂类杀虫剂的特点:分子结构与毒性有密切关系大多数品种速效性好,持效期短,选择性强增效性能多样毒性差异大自然界中易分解,残留量低杀菌剂防治植物病害的作用原理:一.保护作用在病原菌侵入寄主植物之前将其杀死或抑制其活动,使植物避免受害而得到保护。
1消灭侵染来源2药剂处理可能被侵染的植物或农产品表面在病菌侵染之前施用药剂干扰病原菌的致病二治疗作用病原菌侵入之后至寄主植物发病之前使用杀菌剂,抑制或杀死植物体内外病原菌,终止或解除病菌与寄主关系,阻止发病三铲除作用利用杀菌剂完全抑制或杀死已经发病部位的病菌,阻止已经出现的病害症状进一步扩展四抗产孢作用抑制病菌繁殖阻止发病部位形成新的繁殖体杀菌剂作用机理:一抑制或干扰病菌能量的生成二抑制或干扰病菌的生物合成三对病菌的间接作用害虫抗药性治理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原则尽可能将害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控制在最低水平尽可能减少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选择最佳药剂配套使用方案选择药剂的最佳使用时间和方法实行综合防治策略:1 适度治理限制药剂使用,降低选择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20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
《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考试大纲
第一章植物化学保护的基本概念
1.农药含义与农药分类;
2.毒力与药效概念及区别,影响药效的因素,毒力与药效的计算与表示单位;
3.农药对被保护作物的影响,产生药害后的补救措施;
4.农药的毒性及分级。
第二章农药的剂型和使用方法
1.农药原药、制剂、加工等基本概念;
2.农药助剂;
3.农药主要剂型(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颗粒剂、微乳剂、缓释剂,等);
4.农药的施用方法(喷雾法、喷粉法、撒施、毒土、烟雾法、涂抹法等)。
第三章杀虫剂及杀螨剂
1.杀虫剂进入虫体的途径;
2.常用杀虫剂,包括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有机氮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特异性杀虫剂理化性质、作用特点、防治对象、作用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
3.常用杀螨剂的理化性质、毒性、作用特点、剂型、防治对象、作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四章杀菌剂
1.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策略与杀菌剂防治植物病害的作用原理;
2.杀菌剂的作用机理;
2.杀菌剂的杀菌使用方法;
3.常用杀菌剂,包括无机杀菌剂、有机硫杀菌剂、芳烃类和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内吸性杀菌剂、抗菌素和杀线虫剂的理化性质、作用特点、剂型、防治对象、作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五章除草剂
1.除草剂的分类、吸收和传导;
2.除草剂的选择性原理:形态选择、生理选择、生化选择、人为选择及使用安全剂;
3.除草剂的作用机制与使用方法(土壤处理、茎叶处理);
4.常用除草剂:包括各类除草剂的作用特点、防治对象、作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六章其他类型农药
1.杀鼠剂的特点及种类;
2.杀线剂的种类、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杀软体动物剂的种类、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七章植物生长调节剂
1.植物生长调节剂概念及种类;
2.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方法;
3.主要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特点。
第八章有害生物抗药性及治理
1.害虫抗药性概念和特点,形成与机理,抗性治理基本原则与策略等;
2.植物病原物抗药性发生原理及机制;
3.杂草抗药性的形成与机理。
第九章农药与环境安全
1、农药的环境行为特性
2、农药残留的毒性
3、农药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
4、农药残留的每日允许摄入量、最大允许残留限量及安全间隔期等基本概念
第十章农药生物测定
1、农药的生物测定
2、生物测定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3、供试材料
4、室内毒力测定的方法
主要参考教材:
《植物化学保护学》,第四版,徐汉虹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