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市网络:城市研究的新方向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区域城市网络:城市研究的新方向*

甄峰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

【摘要】伴随着信息化的加速,区域内部城市间的网络化进程也不断加速

【关键词】

全球化和瞬间通讯时代的城市与区域发展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焦点话题(Castells, 1989; Sassen, 1994; Graham and Marvin, 1996; Graham S. and Marvin S., 2001)。信息技术增加了城市的复杂性,也使得城市间及其内部活动的空间组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Moss and Townsend, 2000)。从全球或区域层面来看,城市的发展已经跨越了自身界限,通过高速网络将各个城市及其设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多样化的世界或区域性城市网络。

1西方城市网络研究的新背景

网络,并不是一个最新的概念。可以说,从交通、给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网络到社会关系网络,网络的内涵不断拓展,也推动着城市的持续发展。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城市网络的形成与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这促使构成城市的网络要素和城市网络进入一个快速转型的过程之中。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有形或无形的组织结构,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理念与行为准则。正如在欧洲一些地区,接近多样的城市网络不再是一个额外的或受限制的特定地区或特定社会团体。它是社会必须,一个社会权力、也许是城市生活的象征(Dupuy, 1992)。

1.1信息社会与网络化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新技术的产生及其应用对西方发达国家原有的社会经济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对由新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形态的变化则逐渐成为了西方学术界争论的热点。未来学家及社会科学家们相继提出了科学社会science society(Drucker 1969)、后工业化社会(Bell,1973)、第三次浪潮(Toffler)、服务社会(Gershuny 1983)、知识社会(Böhme and Stehr 1986)、通讯革命(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Williams, 1988)、信息社会(John Naisbitt, 1982; Lyon, 1988)、学习社会(Lundvall and Johnson 1993),以及正在浮现中的数字时代或数字社会及网络社会(Gosling, 1997;Castells, 1996)。在西方,这样的转型被广泛认为是一个继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的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及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变化(Graham and Marvin, 1996)。

随着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进入信息社会,城市网络,而不是功能等级中的单个及单中心城市是理解今天的知识密集型城市经济的关键(Buijs, S., 1994)。在西方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城市网络(urban network)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被定义为一个水平的、非等级关系的系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化影响下的区域城市网络形成过程及机制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的前期成果,项目编号40301014。

由互补的/垂直整合的或从协同(synergy)/合作(cooperation)的专业化中心构成。由此而出现了互补网络(complementarity networks)和协同网络(synergy networks),前者由相同部门内产品互补的专业化中心构成,后者由相似产品或功能的专业化中心构成(Camagni R., 1994)。早期的关于城市网络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交通网络的效率及其所带来的城市间互动作用方面。这些研究都借助了大量的数学模型以解决交通网络的最优化问题。

1.2城市网络范式

“范式转变”的概念是由托马思•库恩于1962年在其名著《科学革命的体系》中首先提出来的。如今,这一概念被广泛用来描述一种广义的模型、一种框架、一种思维方式或者一种理解现实的体系([美]唐•泰普斯考特,阿特•卡斯顿,1998)。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网络化趋势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全球社会经济发展推向了一个更加开放型和网络化的、动态和标准化的、建立在交替性要素基础上的新信息时代。从理论上讲,Castells (1989)提出的流空间(space of flows)为城市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背景。

城市网络范式理论认为,通过网络中的参与,城市利用了在合作活动中互补关系和协调中的规模经济。在这个意义上,网络优势是一个真正的俱乐部受益者,仅仅通过那些经济和空间网络中的伙伴的行为者来得到,网络优势也在伙伴之间分配,尽管各自的边际成本。在这个意义上,网络参与的私人边际成本区别于私人的、边际利益,并且,网络优势成为网络的外部性。他还指出城市网络概念主要包括网络要素、外部经济、共同操作要素三个要素近年来,城市网络范式已经在城市体系的理论解释中赢得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不同于传统的中心地模型。支撑中心地模型的组织逻辑是一个地域逻辑,强调一个市场区的引力控制,而在城市网络模型中,出现了另一种逻辑,涉及到长距离的竞争和合作,而不考虑距离的障碍。尽管交通成本和规模经济是塑造城市地区和功能的空间组织的主要动力,在网络逻辑中,其他类型的经济出现在前面:垂直或水平整合的经济和网络外部性,这类似于那些俱乐部货物的出现(club goods)(Buchanan, 1965; Camagni, 1993)。

2西方关于城市网络研究的新进展

进入90年代后,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影响,很多学者开始将信息纳入到了城市网络的研究中,基于城市间复杂联系(interlocking network)的网络范式(network paradigm)也出现(Batty M., 1991)。城市网络是一个新的空间现象,可以将西方的相关研究从三个方面加以总结:

2.1信息技术对区域—城市空间组织结构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使得不同层面区域空间组织发生剧烈变化。Graham and Marvin (1996)提出了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的四大效应,即协作、替代、衍生、增强效应。Demmatteis (1989)从经济学角度,认为集聚经济相对重要性的减少,隐含着城市间在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和空间上的分散化。Dematteis G.(1996)和Bonavero P. and Conti S.(1996)则提出了在城市网络中城市发展的进一步中心化和通过城市专业化而实现更加分散和互补的城市发展这两种相反的观点。尽管存在着争论,发达国家的区域发展实践却证明了多中心城市地区的持续繁荣。欧洲的城市网络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地区。信息技术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最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