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市网络:城市研究的新方向资料
面向新一代城域网的超100G传输网络应用研究

面向新一代城域网的超 100G传输网络应用研究摘要:本文从新一代城域的架构分析出发,对传输网络面临的挑战及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传输网络配合新一代城域网建设演进的方向及思路,对后续可采用的技术进行介绍对比,并针对融合业务需求给出了一种基于DCI-BOX的多技术融合的承载模型,对新一代城域网传输承载网络的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新一代城域网;DCI-BOX;ROADM;引言《“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提出要建设泛在智能的网络连接设施,规划指出需要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部署下一代智能设施体系,加快5G商用网络规模建设与应用创新,组织开展“千兆城市”网络建设[1]。
十四五期间,电信运营商将继续围绕骨干传输、数据中心互联、5G承载等网络环节,持续推进“双千兆”网络建设,不断丰富应用场景,持续提升用户体验。
随着我国5G、云网络资源池、数据中心、物联网等业务的不断发展,5G和带宽接入网络的接入速率逐步向“千兆”趋同,固移融合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出现了面向新兴业务的新一代城域网综合承载技术,新一代城域网技术能融合承载固移业务,为各类业务提供定制化的SLA服务,支持业务端到端便捷开通,提供智能化的网络运维管理。
新一代城域网技术目前已在国内运营商进行了试点建设,随着网络规模的铺开,新一代城域网顶层架构的传输承载方案是后续建设需要研究的重点方向。
1新一代城域网架构及传输承载策略1.1新一代城域网架构现有城域网架构面临着固移业务无法融合承载、无法适应5G业务低时延要求、云网端到端开通能力较差、运维缺少智能化模块、SLA等级开放能力差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运营商开始着手建设一张面向“双千兆”网络的新一代城域网[2]。
新一代城域网重构了网络架构顶层设计,采用扁平化、模块化架构设计,实现网络弹性扩展,增强云网一体化标准,实现云网深度融合、客户侧集中式开通,满足固移融合、网络自治的业务需求。
新一代城域网的架构模块包括城域分发点(Point Of Delivery,POD)、云网入网点(Post Office Protocol,POP)、POD出口功能区。
未来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方向

未来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方向摘要: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发展,有必要研究未来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方向。
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城市更新的基本原则。
在探讨城市更新手法和特点的同时,研究了城市更新模式的多个发展方向。
关键词:未来;城市更新模式;方向一、前言作为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方面,其更新模式在近期得到快速的发展和进步。
研究未来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方向,能够更好地把握其下一步的动向,从而有利于对城市的发展起到调控与掌握作用。
本文从介绍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着手研究。
二、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1.交通的更新。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私家车数量增多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严重的交通拥堵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在拓宽主要交通干道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分时段、分区域的交通系统更新策略。
控制出行车辆数量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
节能车以及低污染能源也应列入到更新范围内,呼应低碳政策,提倡“零污染”出行。
2.空间的更新。
空间方面强调以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为目标对人类活动空间的面积、布局等进行比例的调整,结合社会经济效益、强调空间资源的重要性。
例如在居民小区内,小型商业网点数量应定额在多少,选址应考虑到整个小区每一方位居民到达商业点路程的均衡。
居住环境周围教育、医疗、娱乐、采购、商业等日常所需网点是否齐全或到达这些地点的时间成本是否合理。
3.资本的更新。
一是物质资产,二是人力资本。
物质资产提倡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上更新换代,降低整体替换带来的巨额成本;人力方面提倡调动人力资源的活跃性,学习最新科学技术及新设备的操作技能。
以企业核心资本即“人力”的替换带动整体走向发展的最前端。
三、城市更新的基本原则首先,城市更新目标应建立在城市整体功能结构综合协调的基础上,由过去注重单纯的城市物质环境的善转向对增强城市发展能力,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先导,跳出既定的城市模型框架,整体研究城市更新动力与经济环境关系,准确把握当前城市更新的基本特征,制定适合本地情况的城市更新方针和政策。
城市生态网络构建及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城市生态网络的研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 [1- 6],大多集中在对生态网络现状评价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生态网络[7],最后优化其生态网络空间格局的研究方向[8]。
主要采用Fragstats 等软件计算景观指数[9],并根据景观格局指数的评价结果分析提出生态网络优化策略。
但较少从空间视角落实生态网络空间优化的重点区域,笔者以合肥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将“斑块—廊道”系统与现状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判断生态网络优化的重点区域,建立符合合肥中心城区实际情况的生态网络空间格局。
1研究区概况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116°41′~117°58′E,30°57′~32°32′N),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境内地形总体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且河湖众多,水网密布。
根据数据收集情况,确定本次研究范围为合肥市中心城区,含蜀山区、瑶海区、庐阳区、包河区等区域,总面积约671 km 2(见图1)。
截至2021年,研究区现状生态用地(包括耕地、林地、河流水系、公园绿地等)面积约288 km 2(同期现状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约383 km 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3%(见图2)。
2研究方法以合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景观格局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不同阈值下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确定合理的生态斑块保护距离;其次,构建生态网络结构并基于重力模型模拟斑块间的联系强度,为提取重要生态廊道提供依据;最后,将“斑块—廊道”系统与现状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判断生态断裂带和生态断裂点的空间分布,摘要 文章以合肥中心城区为例,从景观形状、邻近度、多样性、聚散性4个层面构建景观格局评价指标体系,再将“斑块—廊道”系统与现状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判断生态断裂带和断裂点的空间分布。
结果表明:生态斑块50 m 和300 m 阈值下景观格局综合指数较高,分别为9.85、9.84,建议增加斑块50 m 核心保护区及300 m 生态缓冲区,并提出强化廊道连通性、修复生态断裂带(点)等生态网络空间优化策略。
城市地理作业(1-4章)

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城市〔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
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二、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的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三、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2、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
⑤与城市形态学的关系:四、我国城市地理学近期的研究重点。
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6、对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发展的研究将加强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城镇:广义的城市叫城镇。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长。
2、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地利⽤、社会空间、⼈的⾏为等。
3、城市问题:城市环境、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区的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2.什么是都市区:⼀个⼤的⼈⼝核⼼以及与这个核⼼具有⾼度的社会经济⼀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3.⼤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尾连成⼀体,它们在经济、社会、⽂化等⽅⾯⼜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这样的巨⼤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都市带。
4.城市与乡村的本质特异:1、在产业构成上,城镇是以从事⾮农活动的⼈⼝为主的居、民点。
2、在规模上,城镇聚居有较多的⼈⼝总数。
3、在景观上,城镇有较⼤的⼈⼝密度和景观密度。
4、在物质构成上,城镇有给⽔系统、绿地系统、⼴场、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5、在职能上,城镇是⼯业、商业、交通、⽂教的集中地,是⼀定地域经济政治的中⼼。
6、⽣活⽅式,价值观念、⼈⼝素质等⽅⾯5.城市发展的区域基础包括区域⾃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候、⽔⽂、⼟壤)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两⼤类型。
6.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41页最后⼀段(⾄142页)城市发展的内部动⼒主要来⾃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增加。
收⼊的⼀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也就导致了本地⾮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的增加。
基本活动收⼊的另⼀部分则⽤于本⾝的扩⼤再⽣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的收⼊。
基本和⾮基本活动每⼀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的进⼀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增加本地的需求和本地区的⼈⼝。
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个地⽅循环往复、不断积聚的过程。
城市基本部分每⼀次的投资、收⼊和职⼯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的连锁反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的投资、收⼊和职⼯的增加。
《2024年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范文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活圈的规划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作为中国首都,北京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北京市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北京市及其他城市的规划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二、时空间行为理论及其在城市生活圈规划中的应用时空间行为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时空维度上的活动行为模式及其规律性。
在城市化背景下,这一理论为城市生活圈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时空间行为研究主要包括居民活动的时间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
时间规律揭示了人们在不同时间点上的活动特征,而空间分布规律则反映了居民在不同地域的居住、消费、通勤等行为的分布特征。
因此,通过分析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城市生活圈。
三、北京市时空间行为现状分析3.1 时间规律:北京作为大型都市,具有显著的“职住分离”现象。
一天之中,人们在早上从周边区域向中心城市活动集中,傍晚则出现明显的反高峰回流。
此外,不同区域、不同职业的居民在时间规律上存在差异。
3.2 空间分布规律:北京市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布特征。
居住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及郊区,商业区则集中在中心城区及部分副中心区域。
此外,不同区域的人口密度、交通状况等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四、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北京市生活圈规划策略4.1 优化居住区布局:根据居民的通勤需求和居住偏好,合理规划居住区的布局和规模,以实现职住平衡。
4.2 强化中心城区功能:中心城区应承担更多的商业、文化、教育等功能,以吸引更多的人口和资源,同时减轻周边区域的压力。
4.3 完善交通网络:加强城市交通网络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利性,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4.4 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群,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五、结论通过对北京市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进行研究,我们发现时空间行为理论在城市生活圈规划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城市门户位置: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可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
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
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
2、简述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力、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大分工
化规律的科学。(P2)●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P2)
●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 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 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 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
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 的城市“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P27)
2、举例说明定义城镇的标准有哪些?
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省级;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
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3、综述,城市地 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
答: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
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
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
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
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
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
包括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4.城镇体系研究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区域城市网络:城市研究的新方向*甄峰(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摘要】伴随着信息化的加速,区域内部城市间的网络化进程也不断加速【关键词】全球化和瞬间通讯时代的城市与区域发展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焦点话题(Castells, 1989; Sassen, 1994; Graham and Marvin, 1996; Graham S. and Marvin S., 2001)。
信息技术增加了城市的复杂性,也使得城市间及其内部活动的空间组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Moss and Townsend, 2000)。
从全球或区域层面来看,城市的发展已经跨越了自身界限,通过高速网络将各个城市及其设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多样化的世界或区域性城市网络。
1西方城市网络研究的新背景网络,并不是一个最新的概念。
可以说,从交通、给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网络到社会关系网络,网络的内涵不断拓展,也推动着城市的持续发展。
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城市网络的形成与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这促使构成城市的网络要素和城市网络进入一个快速转型的过程之中。
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有形或无形的组织结构,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理念与行为准则。
正如在欧洲一些地区,接近多样的城市网络不再是一个额外的或受限制的特定地区或特定社会团体。
它是社会必须,一个社会权力、也许是城市生活的象征(Dupuy, 1992)。
1.1信息社会与网络化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新技术的产生及其应用对西方发达国家原有的社会经济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对由新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形态的变化则逐渐成为了西方学术界争论的热点。
未来学家及社会科学家们相继提出了科学社会science society(Drucker 1969)、后工业化社会(Bell,1973)、第三次浪潮(Toffler)、服务社会(Gershuny 1983)、知识社会(Böhme and Stehr 1986)、通讯革命(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Williams, 1988)、信息社会(John Naisbitt, 1982; Lyon, 1988)、学习社会(Lundvall and Johnson 1993),以及正在浮现中的数字时代或数字社会及网络社会(Gosling, 1997;Castells, 1996)。
在西方,这样的转型被广泛认为是一个继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的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及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变化(Graham and Marvin, 1996)。
随着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进入信息社会,城市网络,而不是功能等级中的单个及单中心城市是理解今天的知识密集型城市经济的关键(Buijs, S., 1994)。
在西方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城市网络(urban network)并不是一个新概念。
它被定义为一个水平的、非等级关系的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化影响下的区域城市网络形成过程及机制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的前期成果,项目编号40301014。
由互补的/垂直整合的或从协同(synergy)/合作(cooperation)的专业化中心构成。
由此而出现了互补网络(complementarity networks)和协同网络(synergy networks),前者由相同部门内产品互补的专业化中心构成,后者由相似产品或功能的专业化中心构成(Camagni R., 1994)。
早期的关于城市网络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交通网络的效率及其所带来的城市间互动作用方面。
这些研究都借助了大量的数学模型以解决交通网络的最优化问题。
1.2城市网络范式“范式转变”的概念是由托马思•库恩于1962年在其名著《科学革命的体系》中首先提出来的。
如今,这一概念被广泛用来描述一种广义的模型、一种框架、一种思维方式或者一种理解现实的体系([美]唐•泰普斯考特,阿特•卡斯顿,1998)。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网络化趋势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全球社会经济发展推向了一个更加开放型和网络化的、动态和标准化的、建立在交替性要素基础上的新信息时代。
从理论上讲,Castells (1989)提出的流空间(space of flows)为城市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背景。
城市网络范式理论认为,通过网络中的参与,城市利用了在合作活动中互补关系和协调中的规模经济。
在这个意义上,网络优势是一个真正的俱乐部受益者,仅仅通过那些经济和空间网络中的伙伴的行为者来得到,网络优势也在伙伴之间分配,尽管各自的边际成本。
在这个意义上,网络参与的私人边际成本区别于私人的、边际利益,并且,网络优势成为网络的外部性。
他还指出城市网络概念主要包括网络要素、外部经济、共同操作要素三个要素近年来,城市网络范式已经在城市体系的理论解释中赢得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不同于传统的中心地模型。
支撑中心地模型的组织逻辑是一个地域逻辑,强调一个市场区的引力控制,而在城市网络模型中,出现了另一种逻辑,涉及到长距离的竞争和合作,而不考虑距离的障碍。
尽管交通成本和规模经济是塑造城市地区和功能的空间组织的主要动力,在网络逻辑中,其他类型的经济出现在前面:垂直或水平整合的经济和网络外部性,这类似于那些俱乐部货物的出现(club goods)(Buchanan, 1965; Camagni, 1993)。
2西方关于城市网络研究的新进展进入90年代后,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影响,很多学者开始将信息纳入到了城市网络的研究中,基于城市间复杂联系(interlocking network)的网络范式(network paradigm)也出现(Batty M., 1991)。
城市网络是一个新的空间现象,可以将西方的相关研究从三个方面加以总结:2.1信息技术对区域—城市空间组织结构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使得不同层面区域空间组织发生剧烈变化。
Graham and Marvin (1996)提出了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的四大效应,即协作、替代、衍生、增强效应。
Demmatteis (1989)从经济学角度,认为集聚经济相对重要性的减少,隐含着城市间在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和空间上的分散化。
Dematteis G.(1996)和Bonavero P. and Conti S.(1996)则提出了在城市网络中城市发展的进一步中心化和通过城市专业化而实现更加分散和互补的城市发展这两种相反的观点。
尽管存在着争论,发达国家的区域发展实践却证明了多中心城市地区的持续繁荣。
欧洲的城市网络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信息技术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最重要的结果是促使一个基于电子通讯、物质设施等网络关系之上的新型空间组织出现。
Kunzmann and Wegener(1991)指出了基于城市间的互补与协作的欧洲城市网络化模式,并认为欧洲的城市网络将会是一个多中心的合作的网络结构。
Dematteis G.(1996)描述了欧洲城市体系的三个抽象的空间模型:克里斯泰勒的等级网络、多层面相互联系网络和核心边缘等级网络,他认为多层面相互联系网络代表了信息经济下相互连接的网络组织。
Nijkamp P., Van Oirschot G. and Oosterman A. (1994)研究了知识网络、科学园区与区域城市网络的形成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基于快速交通、信息通讯网络及范围经济的新的发展模式也产生了一种新的不同于传统中心地模式的地域空间组合,即网络城市(Network city)(David F. Batten,1995)。
以汽车所引发的郊区化发展模式为特征的美国,在信息技术、电信网络的影响下也出现了新型的边缘城市(edge city)(Garreau, R. 1988)。
基于复杂互补关系的城市网络,核心城市正在变成城市地区,进而转化为巨型城市并最终与全球城市体系相连(Graham and Marvin, 1996;卡斯特,2000)。
Pierre-Paul Proulx(1995)概括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城市:第一种类型包括辅助的专业化的城市和区域,通过参与网络以获取市场接近、规模和集聚经济;第二种基于合作基础上的,包括所联系的金融中心,例如通过远程通讯基础设施,相似的城市功能(如旅游城市)以及交通联系;第三种是公司从不同区位的网络到各自补充的力量。
2.2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城市间相互作用城市间的互动直接影响着区域城市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进入信息时代,通讯网络的高度发达促使了区域间和区域内各部分之间社会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愈发加强。
尤其是随着信息城市与全球经济的兴起,高度专业化的信息的创建和交流对大都市区中心的成功变得很重要。
Mitchelson, R. L. and Wheeler, J. O.(1994)考察了发生在美国城市间的较高层次的信息的生产与交换,揭示了正在进行的全球化如何影响这些城市在信息交流体系中的位置。
T. McGee (1994)在谈到印度尼西亚未来发展时指出,信息流整合了印尼,通过互动的电视和远程通讯网络。
实际上,国家空间已“陷落”为瞬时的信息空间,在国家层面,这使得集中化趋势容易。
航空运输持续重要,空港网络升级到了国家和国际层面。
Hall (1997)认为,快速和大量的信息流经城市地区是后工业化城市的一个定义性特征。
与此同时,一些重要的研究已经描述了大都市区之间大量的不同媒介的信息交流——如电话、夜晚递送包裹以及空运对区域与城市空间的影响(Gottman,1961;Pred’s,1973;Mitchelson, R. L.; Wheeler, J. O.,1994)。
还有学者对信息时代区域(大都市区)空间相互作用及其演化进行了分析(Parr, John B.,1979;Murayama, Y.,1989;Wallis, Allan D.,1994)。
Graham(1997)争论认为,尽管对IT 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已有很多理论论述,但并没有很好的实证来证明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的信息流的方向、起源和目的地。
一个例外就是Mitchelson and Wheeler(1994),使用联邦快递的数据显示了美国命令和控制中心的等级中的主导关系。
然而,关于信息和通讯流在城市间和国家间的流动很少有学者绘制出流量地图。
试图对信息流进行绘制的一个小组是TeleGeography1,它们利用基于国家之间的国际电话交易量绘制出了网络流地图。
1电信地理学(telegeography)是:1)绘制电话通信量和其他电子通讯流模式的新的地理学分支;2)被创造或仅仅通过远程通讯得以理解的场所(如计算机网络地址);3)某个地点的远程通讯人工设施(无线通讯的天线、终端和信号);4)一个国家或区域与其他国家或区域相比在远程通讯能力方面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