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婆用这种营销思维卖的瓜一年可以绕地球两圈
运用公关理论评价“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运用公关理论评价“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函工商专12班尹春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句歇后语几乎家喻户晓,比喻对自己的东西没有根据大加赞赏,以骗取他人的钱财.现在经济生活里,很多人在引用这句歇后语时,多是带有一点贬义的意思去点评某人或某商家的自我宣传和推销的做法。
在当今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有必要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建立一个新的态度和辨证、正确的认识了。
一、如果“王婆”是自己种瓜、自己卖瓜,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1、如果当年那个卖瓜的“王婆”是民间评出的“西瓜王”的话,她去“自卖自夸”,那还真说明“王婆”有着突出的地方:即一有技术、会种瓜;二懂宣传、会营销,自己是“西瓜王”,还亲自现身说瓜,无疑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
2、如果“王婆”单单是姓氏的话,王氏老太太种的和卖的瓜真是具备味道甜、形状圆、个头大、皮薄、有营养等优点,的确是好瓜,那么多种一点、多卖一点,自然不是坏事;吃瓜的人都会品尝什么是好瓜或坏瓜,但不一定喜欢吃好瓜的人都知道好瓜好在哪里?很多爱吃瓜的人也不一定在哪里能买得到,那时也需要这样的王氏老太太引导人们吃上好瓜。
另外,作为一个女性,而且又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太,还敢于在市场上叫卖自己种的瓜名副其实的好等,无疑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大量这样的“王婆”来卖瓜,适应性创造和丰富我们的生活。
3、如果王氏老太太卖瓜时是名不副实,明明瓜不好,王氏老太太硬要说自己的瓜好,买王氏老太太瓜或吃到王氏老太太这些瓜的人可能就会感觉上当了,吃瓜人损失的是有数量的买瓜钱,但种瓜和卖瓜的王氏老太太,损失的就是无价的诚信,所以,不排除王氏老太太因为卖了一次名不副实的瓜,一辈子或几辈子都落了个被人讽刺的把柄,到现在人们还在讽刺她或拿她开玩笑。
因此,卖瓜的人,一定不能乱卖瓜;否则将必然是卖了一次不好的瓜,换来了永久的不好名声。
和诚信,连修正名声的机会都没有了。
二、如果“王婆”只管卖瓜,瓜是家人或别人种的,王氏老太太就是第一线的推销员了。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时间:2019-02-03 09:35:32 | 作者:施植善从前,离城市最近的幸福村里,有一个叫王婆的人,她在村里可是有名的“神嘴婆”,能把死的说成活的,活的说成死的。
有一天,她想到城市去卖西瓜,因为现在西瓜还没正式上市,可以把西瓜卖到最高价。
刚准备装西瓜,她眼珠子咕噜一转,心想:我把这些注过催生剂的西瓜放在最下层,把自然熟的西瓜放在最上面一层,方便客人们品尝,这样也不会露破绽。
开始摆放西瓜,她从家里大仓库中先取出催熟的西瓜,摆放了三层,又取出几十个“上等货”摆放在上面一层。
她便驾驶着大货车来到城市里的一个小区路口,吆喝着卖西瓜,“卖西瓜喽!卖西瓜喽!又大又甜的西瓜,好吃少花钱,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这时,一位小伙子正下班回家,不知道晚饭吃点什么好呢!突然被王婆的吆喝声吸引了,他对王婆说:“这西瓜甜不甜啊?”王婆立马答道:“甜、甜,自家种的能不甜吗?不甜不要钱。
”小伙子又问:“那多少钱一斤?”王婆说:“五元一斤。
”“真贵啊!”“小伙子无公害的西瓜成本高,但吃了身体好呀!便宜的我可不卖,咱不赚黑心钱!”“给我来两个中等大小的。
”小伙子说。
王婆一边说好,一边转身从下面给他找了两个催熟的西瓜放在称上,两个十六斤。
又拿给小伙子一个袋子,小伙子掏出80元给了王婆,拎着西瓜回家了。
小伙子走后,又路过两个老人,老太太说:“我有糖尿病,吃不了甜的,好可惜啊!”王婆听到后,立马改变了吆喝词,“卖西瓜喽,自家种植无公害,还有不甜的西瓜,糖尿病老人尽管吃,吃了解渴又凉爽,欢迎免费品尝。
”这一吆喝真灵,李大爷走过来了,问道:“我老伴有糖尿病,能吃这西瓜吗?”“能吃!你尝尝,真不甜!”王婆挑了个小的半熟的瓜,大爷尝了果然没那么甜,“给我来两个不甜的瓜。
”“好,大爷你多买几个,我们家的瓜都是无公害绿色环保西瓜,老人多吃好,腿脚有劲都能小跑呢!”大爷听了又多买了两个,一共花了两百多块。
从这以后,前来买瓜的顾客越来越多,不一会儿功夫一车的瓜都卖光了,这时,王婆开心的数着钱,她远远看到城管来了,一脚油门驾着车跑得无影无踪。
老王卖瓜隐含的营销策略

老王卖瓜隐含的营销策略“夏天到了,老王卖瓜;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老张老李都说老王的瓜好;买二送一,只限今天!”看似简单的四句话,其中却隐含着专业的营销策略。
“夏天到了,老王卖瓜”,这说明了天时地利。
夏天到了,正是由于这气候的原因,人们才需要买瓜,这就有了客户需求,这就是天时。
同样,因为有了客户需求,整个市场就有了需求,供求才能平衡,这就是地利。
因此,这第一句话就是能够进行营销的首要前提,总结为8个字:客户需求,市场需求。
有了营销的首要前提还不够,那就提现了第二句话:“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一个好的产品,要打开销路,就必须让客户了解产品特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打广告了。
“自卖自夸”就是一种宣传,直接说明了产品优势,让客户对产品有所了解,感兴趣。
当然产品的包装也很重要,它能第一时间得到客户的赞许。
“自卖自夸”,夸的就是产品的特性、包装。
当然,自己夸的说服力还是有局限性的,那就需要通过别人的赞许了。
“老张老李都说老王的瓜好”正是第三方证明,有力的说明了老王的瓜品质好。
以事实说话,产品得到了别人的称赞,那么这将成为最有力的活广告,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公认的好评将会给该产品的销量增添一份保障。
这就提现了营销中的第三方证明公信力。
那么,想让销量提高到新的台阶,就需要抓住消费者心理,刺激消费。
“买二送一,只限今天!”就说明了这一点。
这也提现了营销的手段。
在销售中,搞些活动,限时限量,就能制造购买的紧张氛围,刺激客户赶快消费。
目前大型超市运用这手段司空见惯了。
可见,这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营销策略。
总而言之,在有了客户需求市场需求的条件下,能够通过产品特性及包装,打开部分销路,再由第三方的有效公信力,将产品推向市场,得到广大客户的认可,最后利用搞活动来制造紧张氛围,刺激购买欲,从而将产品销量达到一个新的台阶。
这就是一个简单故事中隐含的营销策略。
农业品牌传播角度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说明的什么问题

农业品牌传播角度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说明的什么问题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实际讲的是公司的营销策略问题;企业的产品最终能不能实现它的使用价值,是要通过交换来表现的,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最终转变,古人常说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再出色的企业,再知名的品牌,也都面临着营销的问题,营销部门也在企业结构体系中的作用日益上升。
营销是要讲求策略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营销方式固然可以直自地向销费者提供产品的信息,但同时也在消费者面前丧失了几分神秘感,营销的效果也不一定会很好。
所以如何选择营销策略,选择怎样的营销策略,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传播效果——效果分析所谓传播效果的研究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
效果研究主要集中在大众传播在改变受众固有立场、观点上有多大威力,但也涉及了大众传播对社会及文化所造成的影响。
可以说效果研究一直都是传播研究领域中历史最长、争议最大、最有现实意义的环节。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句歇后语几乎家喻户晓,比喻对自己的东西没有根据大加赞赏,以骗取他人的钱财.现在经济生活里,很多人在引用这句歇后语时,多是带有一点贬义的意思去点评某人或某商家的自我宣传和推销的做法。
在当今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有必要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建立一个新的态度和辨证、正确的认识了。
一、如果“王婆”是自己种瓜、自己卖瓜,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1、如果当年那个卖瓜的“王婆”是民间评出的“西瓜王”的话,她去“自卖自夸”,那还真说明“王婆”有着突出的地方:即一有技术、会种瓜;二懂宣传、会营销,自己是“西瓜王”,还亲自现身说瓜,无疑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
2、如果“王婆”单单是姓氏的话,王氏老太太种的和卖的瓜真是具备味道甜、形状圆、个头大、皮薄、有营养等优点,的确是好瓜,那么多种一点、多卖一点,自然不是坏事;吃瓜的人都会品尝什么是好瓜或坏瓜,但不一定喜欢吃好瓜的人都知道好瓜好在哪里?很多爱吃瓜的人也不一定在哪里能买得到,那时也需要这样的王氏老太太引导人们吃上好瓜。
卖西瓜技巧

路边卖西瓜三个月赚10万,怎么算的?(2011-10-06 10:53:58)转载▼分类:创业及企业管理故事标签:赚钱方式杂谈三个月摆地摊卖西瓜赚10万,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一个农民摆地摊卖西瓜三个月赚10万,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
卖西瓜也有绝招,学着点一个5斤重的西瓜,如果它一斤卖个1.5元,一个西瓜只能卖到7.5元,扣掉进货成本5元,(西瓜进货价1斤是1元)那只能赚到2.5元,可以把5斤的西瓜分切成24块,1片西瓜卖1元钱,也就是说一个西瓜可以卖到24元,扣除进货成本5元,每个西瓜可以赢利19元。
一天可以卖60-70个!就算一天按60个算,一个西瓜赚19元,就是一天就能赚1140元,一个月按30天算就是34200元,三个月时间就能赚到102600元。
切块卖只是主要的一步,还需要很多细节配合!三选一服务选好瓜的要求:西瓜重量控制在5-6斤,瓜型必须是圆型的,做到干净无刮痕,瓜肉要达到9分熟最好!选时机的要求:一个时段是中午12点-14点,第2个时段是晚上的18点-19点左右!也就是工人上下班的最高峰时段,人流最大的时侯!选址的要求:就是要在工业集中区,守住1家大厂(是指工人人数要达到3000人以上的)在厂门口占据人流最大的优势位置服务,这里的服务不是停留在热情,主动吆喝上面,而是把所有客人的需求都想到!如客人吃西瓜前肯定想到先洗手,所以摊位旁用一个铁桶装满水,是给他们洗手用的!还有就是吃好西瓜后,要提供纸巾给他们擦嘴巴!(最好用软抽,便于他们使用)!服务能做到以上几点就可以了!还有就是要求速度,就是快速的分切西瓜!因为天气热,西瓜就卖1元钱,所以根本不愁卖!自动收银机自动收银系统是直接拿个脸盆,让客户自己投钱呀!“而且客户看到整个脸盆都是零钱,谁也不愿意去拿10元或100元的去换这么散的零钱,所以对卖瓜的来讲省去找钱的程序!这样会做生意的农民,不赚钱都难!!!。
王婆卖瓜_精品文档

王婆卖瓜近年来,以王婆卖瓜为题材的故事和传说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这个故事源于中国的一句古话:“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在推销自己所卖的东西时,常常会过度宣传和夸大其词,以吸引更多的顾客。
在这个故事中,王婆被视为一个充满口才和技巧的推销员。
王婆,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妇女,自圆其说的方式让她成为了当地最有名的瓜商。
她的声音婉转动听,她的表情生动有趣,她的推销技巧无人能敌。
每天,她会穿梭在村庄的巷弄之间,挨家挨户地向人们推销她的瓜果。
她善于以最精确的词语和描述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让人们不能抗拒她的产品。
这个故事中最有趣的地方是,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王婆夸大其词,但他们不得不承认,她所卖的瓜果实际上确实是非常美味的。
这是因为王婆并不依赖夸大其词和虚假宣传来吸引顾客,她所卖的瓜果本身就是非常高品质的。
正因为如此,她的生意一直蓬勃发展,广受好评。
王婆卖瓜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媒体和广告行业中存在的问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不断被各种各样的广告所包围,常常因为夸大其词和虚假宣传而感到困惑。
这也让人们开始质疑广告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王婆卖瓜的故事与广告行业和媒体联系起来。
毕竟,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诚实和可信赖的广告和媒体存在的。
正如王婆所卖的瓜果一样,真正优质的产品将始终受到人们的追捧和认可。
而对于广告行业和媒体来说,他们需要更加注重真实性和可信度,不要过度夸大产品的优点,而要尊重消费者的权益和需求。
只有这样,广告和媒体才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婆卖瓜的故事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方向,那就是正直和诚实的价值观。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坚持真理和正直,不要为了个人或者公司的利益而夸大其词或者虚假宣传。
只有以真诚和真实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我们才能取得长期的成功。
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王婆卖瓜的故事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王婆卖瓜歇后语

王婆卖瓜歇后语
1、王婆卖瓜——旁人不夸自己夸;自卖自夸
1、新疆的哈蜜瓜——甜甜蜜蜜
2、八月间的地瓜——又白又嫩
3、捧牢西瓜捏芝麻——大小都抓
4、上了霜的冬瓜——白里透青
5、刚摘的黄瓜——一时鲜
6、冰糖拌黄瓜——嘎嘣脆;干干脆脆;干脆;甘脆
7、白糖拌黄瓜——干(甘)脆
8、怀里的西瓜——包在我身上;抱在我身上
9、冬瓜缠勒茄子里——搭不上
10、抓了芝麻丢西瓜——主次不分
11、南瓜汤——看见有,但倒不;上不了大席面
12、西瓜不熟——白嚷嚷;白嚷瓤
13、强扭的瓜——不甜
14、吃了糖瓜上天的灶君——尽讲甜话
15、冬瓜藤牵到豆棚上——纠缠不清;胡搅蛮缠
16、抱上西瓜拣芝麻——大小不误
17、南瓜种在瓦盆里——没出息
18、十月丝瓜——满肚丝;满肚私
19、西瓜地里结冬瓜——变种
20、豁牙吃西瓜——道道多
21、烂瓢西瓜——满肚子坏水
22、节节草捆西瓜——难缠
23、庄稼佬吃香瓜——专挑大的摸
24、阳台上种瓜——白搭
25、大热天捧着个烂西瓜——想扔舍不得
26、园里挑瓜——越选越差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在卖瓜界,有了个出了名的婆婆,她自称自己的瓜是神瓜。
她就是名扬天下的王婆。
她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大嘴巴,一双千里眼,不然她怎么把瓜通通卖出去的呢?瞧吧!
“卖瓜啦!卖瓜啦!今天卖黄瓜,明天卖苦瓜,后天卖长生瓜,我的瓜吃了可以长生不老,还可以拥有金钢不破童子身,刀枪不入,坚硬如钢铁,上天入地也是小菜一碟。
苦瓜也可以吃出酸、甜、苦、辣四种味道,快来卖一卖,看一看呀!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呀!”
她边说边扬着眉毛,还试吃了一口,假装自己拥有了童子身,吃力地打着自己的肩膀,像要证明永远打不断自己的手臂似的。
看着人们不信的样子,她忍着痛,咔嚓咬了下去,还说一句:“真香呀!”又说起了美容养颜,打开手机,翻开照片,说:“你们看,之前我是这么的老,而我现在却年轻了许多,皮肤这么白,这么光滑。
”人们听着王婆的活,就瞪大眼睛,口水流下三千尺喊着:“我要我要,给我一个瓜,给我一个瓜!”
即是神瓜,价格也不菲,一个就要一万九千八百四十六块,人们可是含着泪,咬咬牙,买了下来。
带回家后,有没有拥有超能力呢?当然没有,只是普通的瓜,还是老味道,一点没变。
王婆见在这个城呆不下去了,就去了其他城市,把整个中国都去了一遍,骗了一遍,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骗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过很多这种文案:
“我的产品,开机快如闪电!”、“像鸿毛一样轻的体验!”、“探索人类黑科技!”…..
这些本质上都是在夸奖自己的产品好,都是在“直接说服”,就像王婆卖西瓜一般,一边卖一边夸,我想这种方式无人不知吧?当然今天分享的不是这种暴力、直白的营销方式
今天和一朋友吃饭,遇到一个美女,朋友似乎非常感兴趣,一直在调侃,我也知道他只是随便说着玩的,于是我问了个问题,如果你要追她就要先问个联系方式吧?你会怎么去问?
他说:直接去问呀
我说:那呆会你去问来
他说:好的………..你先问………..
我说:就知道你有后话,你不敢去问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其他方式获得她的联系方式呢?比如说,这个餐厅有别的服务员,可以通过他们去咨询啊,给个消费之类的,联系方式不是轻松搞定么!如果你直接去问除非你很帅,否则,就给人有一种轻佻的感觉,极大的降低了成功率,再或者说,你通过先认识她身边的服务员,搞好关系,通过这一层关系让她出来吃个饭啊,唱个歌啊,自然的抵触定会降低不少!
他说:高手啊,看来谈过不少恋爱啊,经验丰富!
我说:没有多少经验,只不过我是做网络营销的,职业病,什么事都会把营销思维带入…
所以,当你想要改变一个人的时候,除了把精力放到他本身之外,还应该把精力放在影响他决策的群体上。
过去,我们只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消费者,但这并不是唯一的路径。
去年我曾在一个TED视频上看过这样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发生在现代营销诞生前):很久之前的德国地区,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灾荒越来越多,于是国王想要推行一项新政策:鼓励更多农民种植马铃薯。
(也就是土豆,亩产更高,能够养活更多人。
)
但是最初在局部地区推广却非常困难,因为很多初次接受马铃薯的人,觉得它是一种很low的作物,甚至怀疑到底能不能吃。
而且更为让人恼火的是,这帮农民无论怎么说服都不管用——“马铃薯亩产高”、“马铃薯有营养”、“马铃薯吃惯了就好吃了”等等。
(类似于你会遇到很多很难说服的消费者。
)
后来国王就换了一种方式——颁布法律规定,国家引进了一种农作物,只有贵族才能享受。
然后安排一些贵族在私家庄园里种植,并且派士兵把守马铃薯的种植园。
很多农民非常诧异究竟是什么农作物这么奇特,纷纷想要打听,于是国王就让士兵故意放出一些口让部分农民偷偷进去一探究竟,结果让马铃薯在全国都传开了——原来是这么高贵的作物。
接着,国王再取消了“贵族才能种植马铃薯”的法律,结果本来难以推广的马铃薯瞬间被大量农民抢着种植。
总之,说服力不够,群体来凑:当你发现直接通过所谓的利益卖点很难说服消费者时,一定别忘了还有一项你尚未使用的力量——群体力量。
大部分时候,我们眼中的消费者以及要采取的说服思路是这样的:
你认为你的目标消费者正在看向你,然后想要说一些话直接去影响他们。
但实际上,你面临的消费者是这样的——他们不光看向你,更是受到其他人的影响:
总结:
1、而大部分人经常用前一种狭隘的视角去看待消费者和你能够采取的营销、广告手段,忘记了后面这种视角——需要想办法利用群体的力量。
2、人往往很难依靠自己力量成功,要善于借助外力,就连古人都说了: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3、营销也要借助外力,而群体就是一种重要的外力。
当你面对一群消费者的时候,除了之前讲过很多次的各种产品优点文案,一定不要忘了还有“参考群体的力量”,毕竟,说服力不够,群体来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