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基础研究专题与参考书目

合集下载

人口学

人口学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专著 专题论文集 专题论文集
2015-6-30 2014-6-30 2014-12-31 2015-5-1 2014-12-31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14-12-30 2014-12-30 2015-6-30 2015-8-31 2014-12-30 2014-12-31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14-6-30 2015-12-31 2014-12-30 2015-12-31 2015-6-30 2015-12-31 2015-12-31 2014-9-30 2014-12-31 2015-6-30 2015-12-31 2014-12-31 2015-3-20
研究报告 专题论文集 专著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专题论文集 专题论文集 专著
专题论文集 专题论文集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告
专题论文集 研究报告 专著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专题论文集
青年项目 青年项目 青年项目 青年项目 青年项目 青年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青年项目 青年项目 青年项目 青年项目 青年项目 青年项目 青年项目 青年项目 青年项目 青年项目
5
人口学 人口学 人口学 人口学 人口学 人口学 人口学 人口学 人口学 人口学 人口学 人口学 人口学 人口学 人口学 人口学 人口学 人口学 人口学 人口学 人口学 人口学 人口学 人口学
12CRK007 12CRK008 12CRK009 12CRK010 12CRK013 12CRK019 12BRK014 12BRK015 12BRK018 12BRK019 12BRK021 12BRK022 12BRK023 12BRK024 12CRK001 12CRK011 12CRK014 12CRK012 12CRK015 12CRK016 12CRK018 12CRK017 12CRK020 12CRK022

人口学

人口学
有人还将广义人口学分为广义和最广义两种。前者是把狭义人口学理解为只研究人口自然变量(出生、死 亡……)的科学,不研究人口的社会变量(如宗教、民族、语言……)和经济变量(如人口的职业、行业、收 入)。
体系
在划分人口学内部学科体系上,学者中的观点有所不同。例如,苏联学者将人口学视为一套知识体系,认为人 口学包括以下几个分支:人口理论;人口资料的搜集;描述人口学(对某一具体区域或国家的人口年龄、性别构成, 家庭构成,人口过程的一般描述);纯粹人口学(研究人口现象、过程、构成的数量对比关系及在其影响下的人口 增长),纯粹人口学有时也称为人口学的数学理论,有时也称为理论人口学;人口分析(研究人口现象与决定人 口现象的社会的、经济的、社会心理的、生物的……之间的相互关系)。
络人口学是一门以络人口为研究对象,运用人口学原理与方法,集中研究络人口发展,络人口与络社会、络政 治、络经济、络文化、络环境等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数量关系以及合理应用的科学。面对络人口规模超大如何 管理、络人口丰富资源如何开发、络人口空迁移如何安置、络人口发展路径如何选择、络人口素质提升如何进行 等理论与实践中的相关论题,当代中国必然需要络人口学。加强络人口学的建构是络社会的一项学术重任。络人口 学依靠自身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专题研究和咨询研究,实际上能够满足当代中国对络人口学的需要。根据当前 中国络发展的国情和对络人口学的希望,络人口学的重大现实议题有:中国络人口发展进程与发展趋势研究、中国 农村络人口发展与络扶贫研究、中国络人口资源开发与有效利用研究、中国络人口空迁移与就业安置研究、中国 络人口素质提升与教育引导研究、中国络人口科学管理与合理规范研究。
感谢观看
西方学者普遍将人口学分为人口学分析和人口研究。前者包括:人口资料搜集、分析、评价,人口分析技术, 即形式人口学或称纯人口学、理论人口学、数学人口学。人口研究包括人口经济学、人口社会学、人口生态学等 等。

北京大学人口学专业考博真题参考书-育明考博

北京大学人口学专业考博真题参考书-育明考博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人口学专业考博参考书推荐一、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人口学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分析(育明考博辅导中心)专业招生人数初审复审030302人口学年份公开招考硕博连读校内事业编申请—考核制(一)人口学专业知识综合测试(笔试),人口学理论与方法100分(人口学理论部分75分,人口学方法部分25分);研究方向100分(按选择的研究方向科目);(二)专业综合能力面试,重点考察学生的科研素养、专业基础、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及协作精神等2014年4人1人0人2015年4人1人1人2016年5人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1、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人口学专业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8:1左右(竞争较激烈)2、本专业12个研究方向:01.人口、环境与健康02.健康经济与科技政策评估03.残疾人口学04.社会老年学05.人口与发展06.人口分析技术07.社会科学定量分析方法08.人口健康流行病学09.出生缺陷与残疾预防10.社会性别与发展11.社会项目评估12.生命历程3、同等学力申请者加试政治课(哲学),2门硕士主干课程,考试时间2小时,满分100分。

加试成绩不计入总分,三门成绩均合格者为加试通过,未加试、加试未通过者不予录取。

4、外语水平证明: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成绩(合格标准另定);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小语种考试成绩(合格标准另定)。

5、笔试成绩占60%(人口学理论与方法),面试成绩占40%。

研究方向科目合格(60分以上,不计入总成绩)。

按照成绩排名统一录取,成绩优异者方可最终录取。

6、领导小组决定进入复试考生人数与当年计划招生人数的比例不得超过4:1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北京大学人口学专业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

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

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第2章 人口思想和人口理论

第2章 人口思想和人口理论


(三)亚当·斯密的人口思想 亚当 斯密的人口思想
•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是以经济自由为中心,反对国家干预,主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是以经济自由为中心,反对国家干预, 张自由放任。在人口问题上,他主张听其自然, 张自由放任。在人口问题上,他主张听其自然,让经济自发地 调节人口的需求。他认为,如果经济发展,对劳动的需求增加, 调节人口的需求。他认为,如果经济发展,对劳动的需求增加, 劳动报酬提高,必然鼓励劳动者结婚和增殖,使人口不断增加。 劳动报酬提高,必然鼓励劳动者结婚和增殖,使人口不断增加。 否则相反。 否则相反。 • 他认为:"一国繁荣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居民人数的增加。"他 他认为: 一国繁荣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居民人数的增加。 还认为: 贫困似乎还有利于生育……处于半饥饿状态的妇女, ……处于半饥饿状态的妇女 还认为:"贫困似乎还有利于生育……处于半饥饿状态的妇女, 常生子女二十人以上,而奢移的上等社会妇女,往往不能生育, 常生子女二十人以上,而奢移的上等社会妇女,往往不能生育, 一般只能生两三个” 一般只能生两三个”。
第一节 人口思想
• 一、古典的人口思想
• (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人口思想 柏拉图、 • 古希腊时代,随着生产力的缓慢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人口也缓 古希腊时代,随着生产力的缓慢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 剩余产品的出现, 慢增长到一定规模,人口与社会之间出现新的矛盾。此时, 慢增长到一定规模,人口与社会之间出现新的矛盾。此时,主张 控制人口和实行稳定人口的早期“适度人口 思想便应运而生。 适度人口”思想便应运而生 控制人口和实行稳定人口的早期 适度人口 思想便应运而生。 • 柏拉图认为人口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应当适度。强调,稳定人 柏拉图认为人口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应当适度。强调, 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 亚里士多德具有控制人口的思想,强调人口质量,主张优生、优 亚里士多德具有控制人口的思想,强调人口质量,主张优生、 优教。 育、优教。

第二章_人口学和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_人口学和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中国人口思想史和人口理论
三、现代人口思想 马寅初 《新人口论》 主要观点:
1、提出掌握人口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 2、提出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 3、提出了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三点建议:进
行新的人口普查;大力宣传,破除传统观念; 主张节育。
第三节 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国外人口思想史和人口理论
3、人口阶级构成分析
魁奈 :根据他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学说,把社会划分为生产 者阶级,不生产者阶级和土地所有者阶级。
亚当·斯密:把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划分为工人、资本家、土地所 有者三个阶级,认为它们是构成文明社会的三大主要的和基本的 阶级。
大卫·李嘉图 :进一步分析了这三大阶级在经济上的矛盾 布阿吉尔贝尔 :社会有富裕阶级和贫穷阶级,富裕阶级本身一点
二是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保持恒状。
2、两个级数的理论
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其增殖力是无限的;而生活资料只能以 算术级数增长
3、减少人口的两种途径
一种是“积极性抑制”,一种是“预防性抑制”
第一节 国外人口思想史和人口理论
4、人口波动规律的理论 当人口增长到接近食物供给的极限时,所有的预防性和积极性抑
制自然会以更大的力量发挥作用,……直到人口降到食物所能维 持的水平以下;然后,食物再度丰富起来,于是又产生更多的人 口;经过一定时期,更多的人口又因同样的原因受到抑制。这种 循环往复的人口发展与倒退运动被称为“人口波动理论”,是 “大自然的规律”。 (三)对马尔萨斯理论的评价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口思想 四、人口转变理论
威廉·配第:把土地和人口看作是构成社会经济生活的两个首要因 素,其中特别重视人口的作用。
魁奈 :把人口看成是财富的第一个创造因素,但强调人口数量必 须与财富相适应,

社会人口学

社会人口学

人口社会学目录第一编:导论一、人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1.人口2.人口社会学3.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4.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意义5.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6.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二、人口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早期国外的人口思想(1)古希腊的人口思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宗教人口思想2.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人口思想(1(2(主要是他的思想,考试题)两个前提(两个原理)、两个级数、三个命题、两个抑制理论(减少人口的途径)(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口思想驳斥马尔萨斯人口压力的假设“两种生产”的原理人口的阶级观3.西方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1)早期人口社会学的思想斯宾塞杜蒙特(分析人口变化的三种途径、社会毛细管学说)涂尔干(社会分工导致了人口的增长)(2)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阶段:明确把人口变量放入社会学研究中第二阶段:系统地用社会学的视角论述人口的问题第三阶段:二战之后的专题研究4.中国人口社会学思想和人口理论(1)中国传统的人口思想增值人口观:孔子、孟子、墨子适度人口思想:商鞅、韩非(2)近代人口思想梁启超的人口思想严复的人口思想(3)现代人口思想《新人口论》的主要观点:✧掌握人口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矛盾✧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意见和建议(4)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可能出简答题)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20、30年代1918,陈长藻《中国人口论》最早一部研究中国人口问题的专着(观点主要集成马尔萨斯的)1930年许仕廉《中国人口问题》,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结合1926年陈达《人口问题》,主要观点要知道(4点)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1957年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的发展第二编:人口过程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当今世界人口的基本形态。

人口过程受到人口结构与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变迁,同时也影响着人口结构与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变迁。

人 口 学

人 口 学

人口学人口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与问题已进入低生育水平行列,但是人口总量压力很大;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生育观念还未完全转变,出生性别比问题突出;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但仍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化水平偏低,但城乡人口流动频率加快;人口就业压力加大,失业问题突出;转型时期公共卫生健康体系十分薄弱;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

中国人口现状之一低生育水平,人口总量大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口出生率持续稳步下降,1991年人口出生率为19.7‰,2008年降到12.1 ‰,从2000年开始,人口平稳增长。

2007年13.21亿人口,2000年12.67亿,7年增加了5368万人。

2005年人口最多的10个国家人口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与问题已进入低生育水平行列,但是人口总量压力很大;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生育观念还未完全转变,出生性别比问题突出;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但仍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化水平偏低,但城乡人口流动频率加快;人口就业压力加大,失业问题突出;转型时期公共卫生健康体系十分薄弱;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

中国人口现状之二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2007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3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1.6%;比2000年多2400万人,年平均增加343万人,年平均增长2.6%。

65岁及以上人口1.06亿,占8.1%。

2009年10月,老年人总人口接近1.6亿,占到总人口12%。

中国人口预测(亿人)年份总人口老年人比例200513.2 1.511.1201013.6 1.712.7201514.0 2.115.2202014.3 2.417.0202514.5 2.920.2203014.4 3.524.1203514.4 3.826.9204014.3 4.0 27.8204514.1 4.129.0205013.7 4.331.3人口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与问题已进入低生育水平行列,但是人口总量压力很大;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生育观念还未完全转变,出生性别比问题突出;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但仍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化水平偏低,但城乡人口流动频率加快;人口就业压力加大,失业问题突出;转型时期公共卫生健康体系十分薄弱;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

人口学的基本理论

人口学的基本理论
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 国家干预;繁殖优秀
人种;对城邦人口的 预测。
3
亚里士多德的人口思想
• ①一国具备的条件首先是人口, 其次才是国土。对人口结构和 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的探讨。 中等阶层的人数最多的时候才 能结成优良的政体。②政治家 应当把人口数目作为治理国家 的第一手资料。③为希腊民族 的未来,主张优生、优育、优 教。④节制生育限制人口数目 才能维持财产的平等。⑤直接 民主的政治安排要求人口必须 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第二章 人口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国外人口学思想
• 一、早期国外人口思想 • (一)古希腊的人口思想 • 斯巴达的人口政策:视结婚生育为一种
政治制度;歧视独身者;注重优生;鼓 励多生育;鼓励乱婚乱育。 • 雅典:强调生育上的理性观念;从经济 上强调人口政策。
2
❖ 柏拉图的人口思想: ❖ 稳定人口是社会存在
15
4、三个命题(人口波动理论)
• 第一,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 • 第二,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始
终不渝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抑制。 • 第三,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
生活资料相平衡。
16
5、四点结论
• (1)认为工人贫困、失业并非资本主义制度所造 成,而是人口法则的结果
• (2)建立在财产公有制基础上的平等社会制度, 不过是幻想,相反,财产私有制的社会制度却是不 可避免的,因为它是出自人口的自然法则产生的
37
26
第二节 中国人口思想史和人口理论
一、中国的人口思想史 (一)增殖人口观
1、孔子的人口思想 孔子出生在春秋战国时 期,诸侯混战,人口死亡 率高,为了获得兵源、税 源、役源必须实现人口的 增殖。并且中国人的家族 意识也是实现人口快速增 长的意识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学研究专题
1、人口政策
2、人力资本
3、人口老龄化
4、人口城市化
5、流动人口管理
6、人口职业结构和收入结构
参考书目
1.费孝通:《生育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10.
2.马寅初:《新人口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1.
3.顾宝昌:《社会人口学的视野—西方社会人口学要论选译》,商务印书馆,1992
4.[美]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投资》,华夏出版社1990年
5.[丹麦]卡塔琳娜·托马瑟斯基:《人口政策中的人权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8
6.陈婴婴:《职业结构与流动》,东方出版社1995年
7.彭珮云:《中国计划生育全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
8.路遇:《新中国人口50年》,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9.谢宇:《社会学方法的定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1992
11.查瑞传:《查瑞传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
12.邬沧萍:《社会老年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3.吕贝卡·库克等:《生殖健康与人权》,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
14.段成荣:《人口迁移研究:原理与方法》,重庆出版社,1998
15.翟振武等:《跨世纪的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16.《人口理论新编》李竟能,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年
17.《人口理论教程》刘铮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18.《应用数理人口学》[美]内森•凯菲茨,华夏出版社,2000年
19.《人口经济学新论》刘家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20.《世纪转变中的全球人口与发展》孙常敏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9年
21.《中国人口发展评论:回顾与展望》于学军、谢振明主编,人民出版社,
2000年
22.《现代西方人口理论》李竟能,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3.《中国人口分析》曾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4.《人口将给中国带来什么》蔡昉等,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25.《中国贫困人口研究》王卓,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26.《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一项人口分布经济学的探索研究》王桂
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7.《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陆益龙,商务印书馆,2003年
28.《现代人口管理学》王秀银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29.《农村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保障研究》周绍斌,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年
30.《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与抉择》童玉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1年
31.《城市化与人口管理》沈建法,科学出版社,1999年
32.《中国流动人口研究》魏津生主编,2002年
33.《中国人口流动方式与途径》蔡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34.《中国养老保障研究》王树新,华龄出版社,2005年
35.《新人口论》马寅初,中国人口出版社,2000年
36.《人口分析与市场研究》郝虹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37.《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课题组、(美)行为与社
会科学和教育委员会编著,商务印书馆,1996年
38.《21世纪中国人口系统模拟与决策》尹文耀,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39.《中国家庭养老研究》姚远,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年
40.《养老保险的人口学研究》刘贵平,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年
41.《当代中国人口政策研究》汤兆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
42.《人力资本的经济学分析》莫志宏,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43.《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赵秋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44.《人力资源开发学》萧鸣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45.《人力资源经济学》杨蓉,中国物质出版社,2001年
46.《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王章辉、黄柯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
47.《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方式》侯亚非,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48.《当前中国城镇失业人口问题研究》郭庆松,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年
49.《人力资源开发与缓解贫困》陆杰华,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年
50.《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年
51.《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52.Newell, Colin. 1988. Methods and Models in Demography. Lond on: Belhaven
Press.
53.Henry Shyrock, Jacob Siegel and Associates. 1975. Methods and Materials of
Demography.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for the US Bureau of the Census.
54.Hauser, Philip M. & Otis Dudl ey Duncan. 1959. The Study of Population: An
inventory and Appraisa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5.Rowland, Donald T. 2003. Demographic Methods and Concep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6.Rives, N.W & Serow, W.J. 1984.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Demography: Data
Sources and Estimation Techniques. Sage University Series on Quantitative Application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57.Siegel, J. 2002. Applied Demography: Applications to Business, Government,
Law, and Public Policy. San Diego: Acad emic Press.
58.Livi-Bacci, Massimo. Translated by Carl Ipsen. 1997. A Concise History of World
Population (second edition). Blackwell Publishers.
59.United Nations. 1983. Indirect Techniques for Demographic Estimation.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Affairs, Population Studies, No. 81
60.Fowl er, F. J. 1993. Survey Research Methods. Newbury Park, CA: Sage Press.
61.Engels, Friedrich. 1962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884). “The origins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In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
Selected Works, Vol. II. Moscow: 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
62.Gerald R. Leslie. 1973. The Family in Social Context(secon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3.Good e, W. J. 1963. World Revolution and Family Patterns. The Free Press.
64.S. H. Preston, P. Heuveline, and M.Guill ot. 2000. Demography: Measuring and
Modeling Population Processes. Basil Blackwel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