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洋外来入侵生物与防控对策_田家怡

合集下载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入侵与控制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入侵与控制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入侵与控制近年来,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入侵问题日益严重,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经济带来了巨大威胁。

本文将重点讨论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入侵的原因、后果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

一、生物入侵的原因1. 国际贸易与人为引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日益频繁,海运业的快速发展为生物入侵提供了便利。

一些外来物种通过生物附着于船体、货物或者被人类意外引入海域,进而在新的生态系统中繁衍生息。

2.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上升,一些温带和亚热带物种开始向极地海域扩散,改变了生态系统内物种的组成和结构。

3. 自然传播:一些海洋生物通过自然传播,例如风、水流、海洋生物间的迁徙等方式,进入到新的生态系统中。

二、生物入侵的后果1. 物种多样性减少:入侵物种会与原生物种竞争生存资源,导致原生生物种的数量减少,物种多样性受到破坏。

2. 生态系统功能紊乱:入侵物种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损害生态平衡。

例如,某些外来植物入侵沿海湿地,导致湿地水位下降,影响鸟类栖息地。

3. 经济损失:生物入侵不仅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会给渔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三、生物入侵的控制措施1. 提高监测与预警体系:建立完善的生物入侵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新的入侵物种,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 强化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明确生物入侵的法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从源头上减少生物入侵的发生。

3. 加强宣传教育:开展针对公众、渔民、船舶运营商等群体的生物入侵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大众对生物入侵问题的认识和意识。

4. 采用物理控制手段:利用屏障网、人工拦截等物理方式,阻止入侵物种的传播和扩散,减缓生物入侵的速度。

5. 生物控制手段:通过引入天敌或疾病来限制入侵物种的数量和繁殖能力,如引入控制某种有害水生物的天敌,以达到生物入侵的控制目的。

结语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入侵问题对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海水入侵的防治措施

海水入侵的防治措施

海水入侵的防治措施一、背景介绍海水入侵是指海水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进入内陆地区,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海水入侵现象越来越普遍,防治措施也日益重要。

二、影响因素1.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水入侵现象。

2.自然因素:如河流干涸、土壤质量差等。

3.人类活动:如过度开采地下水、滥伐森林等。

三、防治措施1.整体规划制定全面的防治规划,包括预测和评估海水入侵的程度和范围,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同时,要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生态修复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增强湿地生态系统对海水入侵的抵御能力。

同时,在沿海地区建立植物固沙带、草带等绿色屏障,防止海水侵蚀。

3.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和滥伐森林等活动。

同时,加强土地保护和改良工作,提高土壤质量和耐盐碱能力。

4.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开发适应性强、抗盐碱能力强的植物品种。

同时,研究新型防治技术,如利用纳米材料等抑制海水入侵。

5.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海水入侵防治工作。

同时,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惩处。

四、案例分析1.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南方沿海地区是中国海水入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了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并建立了植物固沙带。

其次,在土地利用管理方面加大了力度,并推广了适应性强的植物品种。

最后,在科技创新方面研发了多种新型防治技术,如利用纳米材料抑制海水入侵。

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有效减缓了海水入侵现象。

2.美国佛罗里达州佛罗里达州是美国海水入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政府采取了类似的措施。

首先,加强了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并建立了植物固沙带。

其次,在土地利用管理方面加大了力度,并推广了适应性强的植物品种。

最后,在科技创新方面研发了多种新型防治技术,如利用纳米材料抑制海水入侵。

山东省海_咸_水入侵演化趋势与防治对策探讨

山东省海_咸_水入侵演化趋势与防治对策探讨
2. 2 海( 咸) 水入侵影响因素
影响海( 咸) 水入侵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地质与水 文地质等自然因素和地下水过量开采等人为因素。 2. 2. 1 自然因素
( 1) 气候: 气候变化对海( 咸) 水入侵起着重要作 用。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山东省的气候总体上 呈现持续干旱, 如烟台市 1960 1976 年平均降水量 为 767 mm, 1977 2009 年则减少到 615 m m。由于 持续干旱, 造成地下水补给量和地表河流径流量的 减少, 以及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 在沿海地区形成一 系列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导致地表水、地下水入海 径流明显减少或消失, 含水层中咸、淡水之间的动态 平衡被破坏, 从而产生海( 咸) 水入侵, 如莱州湾东岸 ( 表 2) [ 3] 。
( 4) 风暴潮: 莱州湾地区是风暴潮灾害易发区, 在 1970 2000 年间就发生了 28 次较大的风暴潮, 当风暴潮发生时海水沿河道和槽沟上溯数公里, 虽 然沿海地区多建有防潮堤, 但多不封闭。风暴潮的 发生加剧了海水入侵的强度和范围, 以广饶县为例, 1992 年受 16 号 台风袭 击, 发 生特大 风暴 潮, 该 县 1/ 3耕地都受到影响。 2. 2. 2 人为因素
第 26 卷第 3 期
山 东国 土 资 源
2010 年 3 月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
*
山东省海( 咸) 水入侵演化趋势与防治对策探讨
毕建新1, 贾承建2, 王仕昌2
( 1. 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 山东 烟台 264000; 2. 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 山东 济南 250013)
摘要 : 山东省海( 咸) 水入侵主要有面状、带状、脉状或树枝状和越流等 4 种入侵方式。 气候、地 形地貌、地质与水 文

避免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种外来入侵

避免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种外来入侵

避免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种外来入侵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人类活动的增加,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

这些外来物种不仅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成威胁,还对渔业、海洋旅游等产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避免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种外来入侵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源头控制、行动规范和监测管理三个方面,介绍防止海洋生态系统物种外来入侵的方法和手段。

一、源头控制源头控制是预防外来物种入侵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首先,加强国际贸易和船舶管理,加强对进出口货物和运输工具的检疫和监管。

在国际贸易中,应加强货物检验和消毒,防止有害生物通过货物传播。

船舶在进入和离开港口时,应进行船体清洗和处理,防止外来物种通过船底和舷侧进入海洋生态系统。

其次,建立健全的生物入侵名录和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引入的外来物种进行全面评估,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因此,在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加强货物检疫和船舶管理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二、行动规范行动规范是指在海洋活动中采取一系列的操作方法和措施,以减少外来物种的传播风险。

首先,海洋产业和旅游企业应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和措施,对物种来源地和传播途径进行规范和管理。

例如,在渔业活动中,应加强对渔船、渔网和渔具的检疫和消毒,防止通过捕捞活动引入外来物种。

同时,加强渔业人员和海洋旅游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自我监管能力。

此外,对于公众和游客,应加强宣传教育,告知他们如何避免带入外来物种,如不随意扔掉垃圾、不私自运输活体动物等。

三、监测管理监测管理是指对海洋生态系统进行长期、全面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控制外来物种入侵。

首先,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和数据库,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状态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和记录外来物种的出现和扩散,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分享和交流监测数据和信息,共同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挑战。

滨州市海洋环境灾害与减灾对策_田家怡

滨州市海洋环境灾害与减灾对策_田家怡

第21卷第4期海洋环境科学V ol.21,N o.4 2002年11月MARINE ENVIRONM ENTAL SCIENCE N ov.2002滨州市海洋环境灾害与减灾对策田家怡,潘怀剑,窦慧(滨州师范专科学校,山东滨州256604)摘要:以文献资料法研究了滨州市海域环境灾害历史,分析了灾害成因,提出了防灾救灾对策。

研究结果:该海域1368~1999年,共发生风暴潮35次;有历史记载的发生海啸一次;受全球海平面上升和该市构造沉降双重影响,2050年海平面将相对上升20~30cm;自1976年至今,海岸线每年蚀退13km2;近50a来,较严重的海冰大致5a出现一次;1989~1999年发生赤潮4次。

引发该市海洋环境灾害的原因有地理、地质、气象等自然因素,但赤潮的发生是海洋环境污染所致。

海洋环境灾害对该市经济社会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应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制定海洋防灾减灾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滨州市;海洋环境灾害;成因;减灾对策中图分类号:X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336(2002)04-0059-04Ocean disasters in Binzhou City and countermeasuresfor disaster-reliefT IA N Jia-yi,PAN Hua-i jian,DOU Hui(Binzhou T eachers College,Bi nzhou256604,China)Abstract:Ocean disasters happening in the sea area of Binzhou City have been studied w ith method of li terature and their causes of formation have also been analyzed.In additi on,the countermeasures for disaster-relief have been put forw ard.T he res ults obtai n ed are as follow s:in th e area,35storm surges occurred from1368to1999.Sea level w ill have risen20~30cm by2050because of both the rise of the gl obal sea level and the area geological structure sinking;the coast line retreats about13km2every year from 1976ti ll now;in the last50years,serious saline ice appears every five years;4red tides occurred betw een1989an d1999.The cause of ocean disasters in the city include geographical,geol ogical and meterological factors,but red tides are caused by ocean env-i ronmental pollution.ocean dis asters have serious ly th reatene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ity,so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ocean disaster preventi on and relief should be formul ated according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Key words:Binzhou City;ocean disaster;cause of formation;countermeasures for disaster-relief滨州市海域地处中纬度地带,是海洋灾害频繁发生之地。

我国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现状、监管问题及建议

我国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现状、监管问题及建议

2024年 第1期海洋开发与管理37我国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现状、监管问题及建议张悦,许道艳,廖国祥,李诗菲(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大连 116023)收稿日期:2023-05-20;修订日期:2023-12-11基金项目:国家环境保护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 国家公园体制机制研究 (201816);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2022年度青年人才支持计划 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鬼针草扩散风险及防治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张悦,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海洋保护区监测与评价研究通信作者:许道艳,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海洋自然保护地监管摘要:外来生物入侵是指非本地生物(植物㊁动物和微生物)以自然或人为方式对本地生态系统㊁人类健康㊁物种多样性造成危害的现象㊂外来生物入侵不仅对本地生态系统和物种造成严重破坏,而且会对一个产业㊁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㊂文章就部分入侵面积和危害较大的海洋外来生物(包括互花米草㊁沙筛贝㊁尼罗罗非鱼㊁米氏凯伦藻㊁桃拉病毒)的入侵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㊂关键词: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监管中图分类号:X 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857(2024)01-0037-08T h e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S u p e r v i s i o nP r o b l e m s a n dS u g ge s t i o n s o fM a r i n eA l i e nB i o l o gi c a l I n v a s i o n i nC h i n a Z H A N G Y u e ,X U D a o y a n ,L I A O G u o x i a n g,L I S h i f e i (N a t i o n a lM a r i n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M o n i t o r i n g Ce n t e r ,D a l i a n11602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l i e nb i o l o g i c a l i n v a s i o n r ef e r s t o t h e p h e n o m e n o n t h a t n o n -n a t i v e o rg a n i s m s (pl a n t s ,a n i m a l s a n dm i c r o o r g a n i s m s )c a u s eh a r mt o t h e l o c a l e c o s y s t e m ,h u m a nh e a l t ha n ds p e c i e sd i -v e r s i t y b y n a t u r a l o rm a n -m a d em e a n s .A l i e nb i o l o g i c a l i n v a s i o nn o t o n l y c a u s e s e r i o u sd a m a ge t o t h e l o c a l e c o s y s t e ma n d s p e c i e s ,b u t a l s o h a s a s e r i o u s i m p a c t o n t h e e c o n o m i c a n d s o c i a l s t a -b i l i t y of a n i n d u s t r y a n d a r eg i o n .I n thi s p a p e r ,t h e i n v a s i v e a r e a s a n d i n v a s i v e s t a t u so f s o m e m a r i n e e x o t i c o r g a n i s m s (i n c l u d i n g S p a r t i n aa l t e r n i f l o r a ,S a r a s i m i ,N i l e t i l a p i a ,K a r e n e l l a m i k a e i ,T a o l a v i r u s )w e r e r e v i e w e d ,a n d t h em a i n p r o b l e m s a n d s u g ge s t i o n s o n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l o fm a r i n e a l i e n i n v a s i o nw e r e p u tf o r w a r d .K e yw o r d s :T h e s e a ,A l i e n s p e c i e s i n v a s i o n ,S u p e r v i s i o n 0 引言外来生物入侵是指非本地生物(植物㊁动物和微生物)以自然或人为方式对本地生态系统㊁人类健康㊁物种多样性造成危害的现象[1]㊂外来生物入侵不仅对本地生态系统和物种造成严重破坏,而且38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会对一个产业㊁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2]㊂海洋外来生物入侵是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丧失㊁威胁海洋生态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㊂我国是海洋大国,地跨5个气候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风险日益加剧,海洋外来生物入侵也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环境问题㊂过去的二三十年,我国饱受外来入侵生物的侵害,生态环境部2021年5月发布的‘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已发现的外来生物超过660种㊂我国的海洋外来生物也呈现入侵物种增多㊁入侵频率加快㊁蔓延范围扩大㊁生态损害和经济损失加重的态势㊂林更铭等[3]研究记录的我国141种海洋外来生物中演变为生物入侵的有23种,包括鱼类2种㊁软体动物3种㊁甲壳动物4种㊁浮游植物6种㊁滩涂植物1种㊁微生物1种㊁病毒6种㊂据新闻报道,有5类海洋外来生物入侵来势凶猛,包括潮滩植物(如互花米草)㊁海洋无脊椎动物(如沙筛贝)㊁海洋脊椎动物(如尼罗罗非鱼)㊁海洋微藻类(如米氏凯伦藻)㊁海洋病原性微生物(如桃拉病毒)[4]㊂本文就部分入侵面积和危害较大的海洋外来生物(包括互花米草㊁沙筛贝㊁尼罗罗非鱼㊁米氏凯伦藻㊁桃拉病毒)的入侵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㊂1入侵现状1.1互花米草互花米草为禾本科米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温度适应范围广,分布维度跨度大,生态幅宽[5],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6]㊂2003年,互花米草被列入16种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 U C N)列为全球最危险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㊂互花米草的繁殖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增殖两种途径,其最为重要的入侵机制之一是其极高的有性繁殖系数和快速的无性增殖㊂互花米草的种子产量高㊁活性强,具有生物学和生态学休眠机制,低温休眠,温度回升迅速萌发,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一旦定居,会形成大量的种群斑块,并不断扩大成大面积连片种群,加之互花米草的种子在高㊁中潮带适应较长时间的水体漂浮,随潮水作用能够远距离传播,从而实现了大面积有效扩散和快速入侵[7]㊂互花米草通过种间竞争,威胁本土原生植物如盐地碱蓬㊁芦苇㊁海三棱藨草和红树林,致使大型底栖动物和鸟类栖息地面积萎缩㊁质量下降,导致潮间带生物多样性降低,形成 绿色沙漠 ,与此同时,还会导致潮间带水文连通受阻㊁滨海湿地生态功能降低,形成 生物堤坝 ㊂我国是互花米草入侵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8],截至2022年,中国大陆沿海地区互花米草分布面积约为6.8万h m2,主要分布在沿海滩涂的盐沼湿地或泥质潮滩上,涉及广西㊁广东㊁福建㊁浙江㊁上海㊁江苏㊁山东㊁天津㊁河北9个省(自治区㊁直辖市),入侵最为严重的为江苏和浙江,入侵面积分别约为2万h m2[9]和1.8万h m2[10],互花米草除治已迫在眉睫㊂目前,互花米草的防治方法包括物理方法㊁化学方法㊁生物治理和综合治理㊂物理治理是指通过人工或机械手段来清除互花米草,如刈割㊁翻耕等;化学治理是指通过喷洒药剂来控制互花米草的生长,如喷洒除草剂㊁杀菌剂等;生物治理是指通过生物替代或引入天敌来控制清除互花米草,如种植红树林进行生物替代,引入互花米草螟㊁互花米草蚜等控制互花米草;综合治理是指通过多种治理措施的综合应用来控制互花米草的生长,如刈割+围堰水淹+生物替代㊁刈割+翻耕+碎根+除草剂等㊂不同地域的互花米草有效防治方法各不相同,有研究表明刈割+翻耕+碎根+除草剂+生物替代和挖掘+碾埋+除草剂+生物替代这两种方法是相对比较通用㊁简单易行㊁成本较低㊁环保高效㊁治理效果显著的防治方法[11]㊂2022年12月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㊁自然资源部㊁生态环境部㊁水利部㊁农业农村部发布‘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 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国互花米草得到有效治理,各省(自治区㊁直辖市)清除率达到90%以上㊂沿海各地区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均制订了本区域的互花米草防治行动方案,如‘福建省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方案“‘浙江省互花米草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2023 2025年)“‘莆田市互花米草除治攻坚实施第1期张悦,等:我国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现状㊁监管问题及建议39方案“‘福鼎市互花米草治理工程管控方案“‘灌云县互花米草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3 2025)等㊂此外,上海市还针对海洋自然保护地制订了互花米草治理方案 ‘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治理试点工程方案设计“㊂针对互花米草治理存在技术零散㊁防控成本高㊁再次入侵及潜在污染风险大等技术问题,2023年1月,国家林草局启动 互花米草可持续治理技术研发 揭榜挂帅项目,意在揭示不同气候带互花米草扩散蔓延机理,攻克乡土植物替代㊁互花米草治理与动物栖息地营建耦合技术,筛选高效㊁安全的除草剂1~2种,构建集互花米草除治-乡土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提高-蓝碳增汇为一体的互花米草综合防控技术体系㊂在互花米草的治理过程中,各地积极建立健全防治制度体系,加大互花米草监管力度,确保互花米草得到有效治理㊂如福鼎市建立实时监测㊁长效监管机制㊁加强巡护管护㊁联防联控,阻断种子传播途径,清除除治盲区,确保 斩草除根 ,同时根据潮间带基质特点,科学合理确定互花米草清除后的滩涂修复与利用方式,确保 生态效益㊁社会效益㊁经济效益 全面持续提升[12]㊂天津市开展互花米草现状调查,制定治理路线图,逐一明确治理的具体图斑㊁范围㊁面积㊁治理模式和完成时限及相关责任人,建立跨部门协商机制,细化分解目标任务,确保任务措施落细落地并纳入政府部门绩效考核[13]㊂浙江省舟山市加大互花米草生态监管力度,岱山县人大代表向县人民检察院反映,称当地某滩涂出现大片外来生物互花米草,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㊂岱山县检察院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实地勘查情况反映属实,随即召开听证会,向相关单位制发检察建议书,对辖区内的互花米草进行排查整治[14]㊂1.2沙筛贝沙筛贝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饰贝科,又名萨氏仿贻贝㊁黑条纹贻贝㊂沙筛贝原产于中美洲热带海域,也是典型的海洋污损生物,具有较强的耐高温性,对盐度和溶解氧也有较宽的适应范围和耐受性,生长速度快㊁性成熟早㊁繁殖力极强,能在封闭㊁半封闭海域㊁入海口大量繁殖[15]㊂沙筛贝较快的生长速度,会加速海水氧耗,有可能导致海洋生物群落衰退或死亡,从而造成该处海域严重的有机污染,同时,较强的繁殖力会掠夺食物和空间资源,造成其他生物的死亡,迅速形成单一的沙筛贝群落,严重降低该海域的生物多样性[16]㊂沙筛贝最早在我国台湾的牡蛎田中发现,1982年在我国香港 安家落户 ,1990年福建漳州马銮湾水产养殖基地出现了沙筛贝,并在1995年前后迅速扩散,目前沙筛贝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包括:福建㊁广东㊁广西㊁海南㊁香港和台湾等[17]㊂沙筛贝所到之处,几乎覆盖了所有一切能附着的表面(如,网箱㊁浮球㊁柱桩㊁缆绳等),并以足丝缠连成团,密度极高,每平方米约生长3万个,所在区域的土著种或养殖生物存活率大幅度下降甚至全部死亡,不仅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也对当地的贝类养殖业造成巨大打击㊂关于沙筛贝的治理,我国尚无有效方法,目前主要是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清除,并对可能携带沙筛贝的工具进行严格检查,防治沙筛贝被传入当地生态系统或养殖区域,从而阻止沙筛贝种群进一步扩散㊂沙筛贝的入侵机制㊁防控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缺乏治理和防控的相关法律法规㊁管理办法㊂1.3尼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属于脊索动物门鲈形目丽鱼科罗非鱼属,是原产于非洲的热带性鱼类,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㊂尼罗罗非鱼的生长速度快㊁性成熟早㊁繁殖能力强,对温度㊁低氧环境和盐度均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淡水㊁咸淡水和海水中都能生长[18]㊂尼罗罗非鱼入侵我国的主要途径是作为水产养殖良种而有意引种,在养殖过程中一些尼罗罗非鱼逃逸到自然环境中,其较强的适应能力使尼罗罗非鱼迅速挤占生态位,在自然水域中形成优势种群,由于尼罗罗非鱼在低氧环境下仍可大量繁殖,造成其入侵水域氧含量下降,水体营养负荷,浮游植物生物量增加,水体透明度降低,从而使本地鱼种减少或消失,严重破坏了该水域的生物多样性㊂我国的尼罗罗非鱼养殖规模较大,据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渔业科学数据分中心2017年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除西藏和青海外,其余各省(自治区㊁直辖市)均有养殖尼罗罗40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非鱼[19],然而各地的尼罗罗非鱼养殖条件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从而造成尼罗罗非鱼逃逸现象屡屡发生,现有调查表明尼罗罗非鱼已入侵我国广东㊁广西㊁海南等地区的许多自然水系㊂我国关于尼罗罗非鱼的防治方法主要是通过人工捕捞,或放养肉食性水产动物进行控制[20],另外还要加强尼罗罗非鱼养殖管理,包括加强养殖环境监管㊁规范养殖设备和养殖方法㊁制定防逃逸和隔离措施等;此外,对于小水域内的尼罗罗非鱼入侵事件,我国采用特异性药剂 灭非灵 进行清除[21]㊂目前,尚缺乏尼罗罗非鱼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规定和实施方案,但部分外来水生动物入侵严重的地区开展了对入侵水生动物的全面摸底工作㊂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渔政指挥中心制定了‘广西农业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普查面上调查实施方案“,对包括尼罗罗非鱼㊁清道夫等18种入侵水生动物的种类数量㊁分布范围㊁发生面积㊁危害程度等进行摸底调查,并构建外来入侵水生动物信息数据库,研判外来水生动物入侵扩散趋势[22]㊂1.4米氏凯伦藻米氏凯伦藻属于原生动物界,双鞭毛虫门,甲藻纲,裸甲藻目,裸甲藻科,凯伦藻属,首次发现是在1935年的日本,通过船舶压载水传入我国,该藻已逐渐由我国南部海域迅速向北扩散㊂米氏凯伦藻是我国近海常见的一种有害甲藻,生存能力很强,其繁殖方式为无性繁殖,在营养盐等各种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能够大规模地增长,生长密度较高,常形成大规模的有害藻华(H A B s),在不适合的环境中能够形成休眠胞囊,环境适宜后暴发㊂米氏凯伦藻与其他浮游植物间会产生化感作用,抑制其他浮游植物生长,其本身产生的藻毒素(如,溶血毒素㊁细胞毒素等),会严重影响该海域浮游生物㊁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的生存[23]㊂米氏凯伦藻不仅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也严重威胁到水产养殖以及人类健康甚至威胁生命㊂2003年至今,我国近岸海域共计发生100余次大规模米氏凯伦藻赤潮[24]㊂2017年,我国海域引发赤潮的优势种共34种,其中米氏凯伦藻作为第一优势种引发赤潮的次数达12次,影响面积达1247k m2,‘2017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米氏凯伦藻是暴发赤潮的第一优势藻种,全面危害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2018年我国海域引发赤潮的优势种共18种,其中,米氏凯伦藻为有毒赤潮的主要优势种,引发有毒赤潮7次,累计影响面积214k m2[25]㊂2019年5月,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由于赤潮暴发导致大量鱼类死亡,监测数据显示,该海域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为米氏凯伦藻㊂关于米氏凯伦藻的防治方法还处于研究阶段,有研究表明经济微藻亚心形扁藻对米氏凯伦藻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且受抑制程度随环境中营养盐浓度的增加而加强[26]㊂也有学者研究出用假交替单胞菌来防控米氏凯伦藻引发赤潮的方法㊂目前,尚缺乏米氏凯伦藻的防控措施和相关管理办法㊂1.5桃拉病毒桃拉病毒是一种直径为31~32n m的非包覆二十面体颗粒,是单链正链R N A,属于小R N A病毒粒子家族,能够感染许多对虾种类,如中国对虾㊁凡纳滨对虾㊁南美白对虾等[27]㊂对虾感染该病毒后,可造成皮下㊁造血和淋巴等组织器官损伤,会引起较高的死亡率,给对虾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㊂该病毒可通过感染的冻虾或冻虾产品贸易在不同地区传播,通过运输感染的仔虾迅速从一个虾场传播到另一个虾场,也可通过池水污染㊁昆虫或鸟类传播[28]㊂桃拉病毒最初是在凡纳滨对虾中被发现的,1988年凡纳滨对虾作为养殖虾品种引进我国后,桃拉病毒随之在国内传播,随着凡纳滨对虾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桃拉病毒入侵危害日趋严重,已成为我国对虾养殖业的主要病害,自2000年以来,该病毒已在广东㊁广西㊁海南㊁江苏等沿海海水养殖对虾中大面积暴发㊂如2020年,海南多地虾暴发 红体病 ,就是感染桃拉病毒导致的,养殖户损失惨重,个别养殖户损失100余万元[29]㊂目前,关于桃拉病毒的防治方法主要以提前防控为主,包括不引进携带病毒的虾苗㊁做好养殖池塘的水体消毒㊁养殖饵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等[30]㊂尚缺乏桃拉病毒防控相关管理办法㊂2存在的主要问题2.1缺乏专门的外来生物入侵防控法现阶段,我国仍缺乏防控外来入侵生物的专门第1期张悦,等:我国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现状㊁监管问题及建议41法,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仅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部分条款中,对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控工作发挥作用有限㊂此外,缺乏专门法也会直接影响对外来入侵生物的管理,如在实际防控工作中,各相关部门职责分工不清,部门间协同工作不顺,防控过程出现管理空白区等㊂2.2尚未实现信息共享,协同监管无法得到有效落实2022年8月实施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第十八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㊁自然资源(海洋)㊁生态环境㊁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和海关应当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监测信息共享 ,目前,尚未建立全国性的外来入侵物种信息共享平台,尚未制定信息共享管理办法㊂这对于各部门协同管理和防控,理清海洋外来入侵物种名单,获取外来入侵物种详细信息,开展有效的监测㊁调查及监管工作,开展有效的社会宣传工作都带来了一定阻碍,同时在社会层面上,也会影响公众对外来入侵物种的认知,不能有效参与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和监管工作㊂2.3缺少海洋外来入侵物种名单我国现已发布4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共计71个外来入侵生物,其中涉及海洋外来入侵物种的仅有2种(互花米草和尼罗罗非鱼),目前已演变为生物入侵的23种海洋外来生物中,已有部分物种对海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如沙筛贝㊁米氏凯伦藻等㊂目前,尚未制定海洋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在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查专项工作,常常会忽略对海洋外来生物的调查监测,增加了海洋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风险㊂2.4海洋外来生物科研工作㊁标准化制定及常态化监测工作薄弱由于缺乏研究海洋外来生物的科研专项投入,缺少常态化的海洋外来入侵生物监测㊁调查㊁评估工作,导致目前无法掌握现有海洋外来生物入侵危害程度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而制约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政策的制定㊂此外,还缺少海洋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相关技术标准㊂目前,仅对外来入侵植物㊁外来入侵昆虫制定了监测和防治技术标准,尚缺乏对动物界㊁原生生物界㊁原核生物界㊁病毒界海洋外来生物的监测㊁调查㊁监管等方面的相关技术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海洋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控管理工作㊂3对策建议3.1尽快制定外来生物入侵防控专门法应积极制定外来生物入侵防控专门法,明确立法目的㊁防控对象㊁范围㊁管理机制,从而健全外来生物入侵管理体系㊂3.2构建外来生物入侵信息共享平台积极推动外来生物入侵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推动协同管理㊁信息共享工作机制的有效运行,倡导出台信息共享的相关法律法规或管理办法,提高信息共享,协同管理的法律效力㊂3.3加大科研力度,制定海洋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增加海洋外来入侵物种研究的科研专项投入,掌握现有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现状及入侵风险,开展入侵风险评估,研究制定海洋外来入侵物种动态名录,将入侵物种名录与外来生物入侵风险评估有效衔接,一旦发现危害性较高的海洋外来生物,立即将其纳入海洋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中,并定期进行信息更新㊂3.4完善外来生物入侵防控技术标准体系,开展常态化监测工作开展海洋外生物入侵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从海洋外来生物识别㊁防控技术㊁监督管理㊁清除治理等方面,积极构建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防控技术标准体系㊂同时,将技术标准在沿海各区域大力推广应用,并积极推进各地方职能部门开展海洋外来生物监测常态化工作㊂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余潇枫.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共治[J].人民论坛,2022(15):22-25.42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Y U X i a o f e n g.A l i e n p e s t i n v a s i o na n db i o s e c u r i t y c o-g o v e r n a n c e[J].P e o p l e'sT r i b u n e,2022(15):22-25.[2]陈凤新,蒙彦良,杜杰,等.中国外来生物入侵与社会经济因素多元回归分析[J].植物检疫,2021,35(4):8-14.C H E NF e n g x i n,M E N G Y a n l i a n g,D UJ i e,e t a l.M u l t i p l e r e g r e s s i o na n a l y s i s o f e c o n o m i c f a c t o r s i n f l u e n c i n g a l i e nb i o l o g i c a l i n v a s i o n i nC h i n a[J].P l a n tQ u a r a n t i n e,2021,35(4):8-14.[3]林更铭,杨清良.中国外来海洋生物及其快速检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L I N G e n g m i n g,Y A N G Q i n g l i a n g.E x o t i cm a r i n e o r g a n i s m s a n d t h e i r r a p i dd e t e c t i o n i nC h i n a[M].B e i j i n g:S c i e n c eP r e s s,2018. [4]中国海洋报.中国外来海洋生物入侵令人忧5类入侵者来势凶猛[E B/O L].(2009-05-22).h t t p s://n e w s.i f e n g.c o m/c/7f YMQ P O Z i d p.2009-05-22.C h i n aO c e a nN e w s.T h e i n v a s i o n o f f o r e i g nm a r i n e l i f e i nC h i n a i sw o r r y i n g,a n d t h e f i v e t y p e s o f i n v a d e r s a r e f i e r c e[E B/O L].(2009-05-22).h t t p s://n e w s.i f e n g.c o m/c/7f YMQ P O Z i d p.2009-05-22.[5] L IN a n,L IL o n g w e i,Z HA N G Y i n l o n g e t a l.M o n i t o r i n g o f t h e i n v a s i o no f S p a r t i n aa l t e r n i f l o r a1985t o2015i nZ h e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C h i n a[J].B M CE c o l,2020,20:7.[6]邵银龙,陈珊,杨东,等.中国大陆互花米草分布特征及其主要防控措施[J].海洋开发与管理,2023,40(3):97-105.S H A O Y i n l o n g,C H E NS h a n,Y A N GD o n g,e t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m a i n c o n t r o lm e a s u r e s o f S p a r t i n a a l t e r n i f l o r a i nm a-i n l a n dC h i n a[J].O c e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2023,40(3):97-105.[7]肖德荣.长江河口盐沼湿地外来物种互花米草扩散方式与机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X I A OD e r o n g.S t u d y o n s p r e a d i n g p a t t e r n s a n dm e c h a n i s mo f a n i n v a s i v e S p a r t i n a a l t e r n i f l o r a o n t h e s a l t m a r s h e s i n t h eY a n g z eE s t u a r y[D].S h a n g h a i:E 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2010.[8]耿国彪.互花米草防治一场不得不打的植物入侵之战[E B/O L].(2023-02-20).h t t p s://r o l l.s o h u.c o m/a/643599605_121106994.2023-02-20.G E N G G u o b i a o.S p a r t i n a c o n t r o l,a p l a n t i n v a s i o n t h a t h a s t o b e f o u g h t[E B/O L].(2023-02-20).h t t p s://r o l l.s o h u.c o m/a/643599605_121106994.2023-02-20.[9]新华日报.互花米草专项治理行动拉开序幕[E B/O L].(2023-04-19).h t t p://w w w.j i a n g s u.g o v.c n/a r t/2023/4/19/a r t_84322_10867600.h t m l.2023-04-19.X i n h u aD a i l y.S p e c i a l c o n t r o l a c t i o n o f S p a r t i n a a l t e r n i f l o r a k i c k e d o f f[E B/O L].(2023-04-19).h t t p://w w w.j i a n g s u.g o v.c n/a r t/2023/ 4/19/a r t_84322_10867600.h t m l.2023-04-19.[10]邹宸.浙江宣布三年除治 互花米草 ,被列入全球最危险百种外来入侵物种[E B/O L].(2023-04-19).h t t p s://b a i j i a h a o.b a i d u.c o m/s?i d=1764493471002261069&w f r=s p i d e r&f o r=p c.2023-04-29.Z O U C h e n.Z h e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h a sa n n o u n c e dat h r e e-y e a re r a d i c a t i o no f S p a r t i n aa l t e r n i f l o r a,w h i c hh a sb e e nl i s t e da so n eo f t h e w o r l d's100m o s t d a n g e r o u s i n v a s i v e a l i e n s p e c i e s[E B/O L].(2023-04-19).h t t p s://b a i j i a h a o.b a i d u.c o m/s?i d= 1764493471002261069&w f r=s p i d e r&f o r=p c.2023-04-29.[11]谢宝华,王安东,赵亚杰,等.刈割加淹水对互花米草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8,37(2):417-423.X I EB a o h u a,WA N GA n d o n g,Z H A OY a j i e,e t a l.E f f e c t s o fm o w i n g p l u sw a t e r l o g g i n g o n g e r m i n a t i o n a n d s e e d l i n g g r o w t h o f S p a r t i n aa l t e r n i f l o r a[J].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E c o l o g y,2018,37(2):417-423.[12]福建省林业局.福建宁德出台首份互花米草治理工程管控方案[E B/O L].(2022-12-10).h t t p://w w w.f o r e s t r y.g o v.c n/m a i n/3095/20221213/152746525646574.h t m l.2022-12-10.F u j i a nF o r e s t r y B u r e a u.F u j i a nN i n g d e i n t r o d u c e d t h e f i r s t S p a r t i n a a l t e r n i f l o r a m a n a g e m e n t p r o j e c t c o n t r o l p l a n[E B/O L].(2022-12-10).h t t p://w w w.f o r e s t r y.g o v.c n/m a i n/3095/20221213/152746525646574.h t m l.2022-12-10.[13]中国绿色时报.天津发布互花米草防治实施方案[E B/O L].(2023-04-12).h t t p://w w w.f o r e s t r y.g o v.c n/m a i n/102/20230412/090224743660539.h t m l.2023-04-12.C h i n aG r e e nT i m e s.T i a n j i n r e l e a s e d t h e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p l a no f S p a r t i n aa l t e r n i f l o r a c o n t r o l[E B/O L].(2023-04-12).h t t p://w w w.f o r e s t r y.g o v.c n/m a i n/102/20230412/090224743660539.h t m l.2023-04-12.[14]法治日报.岱山检察除治互花米草守护生态安全[E B/O L].(2023-04-23).h t t p://w w w.l e g a l d a i l y.c o m.c n/j u d i c i a l/c o n t e n t/2023-04/23/c o n t e n t_8847280.h t m l.2023-04-23.L e g a l d a i l y.D a i s h a n i n s p e c t a n d c o n t r o l S p a r t i n aa l t e r n i f l o r a g u a r d i n g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E B/O L].(2023-04-23).h t t p://w w w.l e-g a l d a i l y.c o m.c n/j u d i c i a l/c o n t e n t/2023-04/23/c o n t e n t_8847280.h t m l.2023-04-23.第1期张悦,等:我国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现状㊁监管问题及建议43 [15]马鸿梅,秦传新,王兴强,等.应用M a x e n t建立沙筛贝潜在生境模型[J].生态学杂志,2020,31(4):1357-1364.MA H o n g m e i,Q I NC h u a n x i n,WA N G X i n g q i a n g,e t a l.E s t a b l i s h i n gp o t e n t i a l h a b i t a t so f M y t i l o p s i s s a l l e i w i t h m a x e n t n i c h em o d e l [J].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A p p l i e dE c o l o g y,2020,31(4):1357-1364.[16]宋积文,董艳红,李海涛,等.中国近海入侵贝类及其影响[J].生物安全学报,2015,24(3):177-183.S O N GJ i w e n,D O N G Y a n h o n g,L IH a i t a o,e t a l.I n v a s i v e s h e l l f i s h a n d t h e i r i m p a c t s o nC h i n e s e c o a s t a lw a t e r s[J].J o u r n a l o f B i o s a f e-t y,2015,24(3):177-183.[17]书璟璜.严重的海底生物入侵,每平方米生长3万个,想吃掉它却无从下口[E B/O L].(2020-12-16).h t t p s://b a i j i a h a o.b a i d u.c o m/s?i d=1686214068713061335&w f r=s p i d e r&f o r=p c.2020-12-16.S HUJ i n g h u a n g.T h e r e's a s e r i o u s s u b m a r i n e i n v a s i o n,30,000p e r s q u a r em e t e r,t r y i n g t o e a t i t,b u t t h e r e's n ow a y t o e a t i t[E B/O L].(2020-12-16).h t t p s://b a i j i a h a o.b a i d u.c o m/s?i d=1686214068713061335&w f r=s p i d e r&f o r=p c.2020-12-16.[18]张浩然.珠江水系西江上游尼罗罗非鱼群体变异及遗传多样性[D].贵阳:贵州大学,2019.Z HA N G H a o r a n.G e n e t i c v a r i a t i o n a n d d i v e r s i t y o f O r e a c h r o m i s n i l o t i c u s p o p u l a t i o n i n t h e u p p e r r e a c h e s o f X i j i a n g R i v e r i nP e a r l R i v e r s y s t e m[D].G u i y a n g:G u i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2019.[19]徐旭丹,刘强,黄伟,等.外来养殖鱼类的入侵风险评估及防控对策:以尼罗罗非鱼为例[J].生物安全学报,2022,31(3):278-288.X U X u d a n,L I U Q i a n g,HU A N G W e i,e ta l.R i s ka s s e s s m e n ta n dc o n t r o lo f t h ee x o t i c f a r m e df i s h,t h eN i l et i l a p i a(O r e o c h r o m i s n i l o t i c u s)[J].J o u r n a l o f B i o s a f e t y,2022,31(3):278-288.[20]马美琪.尼罗罗非鱼,淡水领域的 新恶棍 [E B/O L].(2022-12-21).h t t p s://m.g m w.c n/b a i j i a/2022-12/21/36248621.h t m l.2022-12-21.MA M e i q i.N i l eT i l a p i a:f r e s hw a t e r's n e wv i l l a i n[D B/O L].(2022-12-21).h t t p s://m.g m w.c n/b a i j i a/2022-12/21/36248621.h t m l.2022-12-21.[21]马光明,顾党恩,牟希东,等. 灭非灵 对外来鱼类尼罗罗非鱼的毒杀效果[J].生物学杂志.2014,33(9):2442-2447.MA G u a n g m i n g,G U D a n g e n,MO U X i d o n g,e t a l.P o i s o ne f f e c t o f M i e f e i l i n g o n t h e a l i e nN i l e t i l a p i a(O r e o c h r o m i s n i l o t i c u s)[J].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E c o l o g y,2014,33(9):2442-2447.[22]澎湃新闻.广西隆安遭外来水生动物严重入侵:全县各水域都有罗非鱼和清道夫[E B/O L].(2022-11-21).h t t p s://b a i j i a h a o.b a i d u.c o m/s?i d=1750066687240660195&w f r=s p ide r&f o r=p c.2022-11-21.T h e p a p e r.c n.L o n g'a n,G u a n g x i Z h u a n g AR,h a s b e e n s e r i o u s l y i n v a d e d b y f o r e i g n a q u a t i c a n i m a l s:t i l a p i a a n d s c a v e n g e r s a r e f o u n d i na l lw a t e r s o f t h e c o u n t y[E B/O L].(2022-11-21).h t t p s://b a i j i a h a o.b a i d u.c o m/s?i d=1750066687240660195&w f r=s p ide r&f o r=p c.2022-11-21.[23]斯丹.米氏凯伦藻生态适应性研究及入侵风险评估[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7.S ID a n.S t u d y o n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a d a p t a b i l i t y a n d i n t r u s i o n r e s e a r c h o f K a r e n i am i k i m o t o[D].S h a n g h a i:S h a n g h a iO c e a nU n i v e r s i t y,2017.[24]青岛市生态环境局莱西分局.青岛市生物多样性系列科普,海上的 红色幽灵 :米氏凯伦藻[E B/O L].(2022-09-01).h t t p s://m p.w e i x i n.q q.c o m/s?__b i z=M z A x N j E2O D M2N w==&m i d=2647631506&i d x=2&s n=5a a f698d8b754b b e10d381e d f7c5120c&c h k s m= 83c3e252b4b46b4492a e7a f c4d03d67b7608210885a080d4b3e9b e4697d7c6300f11b351888b&s c e n e=27.2022-09-01.Q i n g d a o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B u r e a uL a i x i B r a n c h.Q i n g d a ob i o d i v e r s i t y s e r i e s s c i e n c e 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t h e r e d g h o s t o f t h e s e a-K a r e n e l l am i i[E B/O L].(2022-09-01).h t t p s://m p.w e i x i n.q q.c o m/s?__b i z=M z A x N j E2O D M2N w==&m i d=2647631506&i d x= 2&s n=5a a f698d8b754b b e10d381e d f7c5120c&c h k s m=83c3e252b4b46b4492a e7a f c4d03d67b7608210885a080d4b3e9b e4697d7c6300f11b 351888b&s c e n e=27.2022-09-01.[25]李鲁宁,兰儒.船舶压载水引入外来生物对近海生态环境安全影响及案例分析[J].中国水运,2021(6):137-139.L I L u n i n g,L A NR u.T h e i m p a c t o f i n t r o d u c i n g a l i e n o r g a n i s m s i n t o s h i p b a l l a s tw a t e r o n o f f s h o r e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s a f e t y a n d c a s ea n a l y s i s[J].C h i n aw a t e rT r a n s p o r t,2021(6):137-139.[26]马龙,潘克厚.三种海洋经济微藻对米氏凯伦藻生长的抑制效应[J].海洋环境科学,2010,29(6):794-798.MAL o n g,P A N K e h o u.I n h i b i t o r y e f f e c t s o f t h r e em i c r o a l g a e o n t h e g r o w t ho f K a r e n i am i k i n o t o i[J].M a r i n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 2010,29(6):794-798.[27]李伟哲,贾阳阳,刘露.桃拉病毒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8):119-122.L IW e i z h e,J I A Y a n g y a n g,L I U L u.B i o i n f o r m a t i c s a n a l y s i s o f T a u r a s y n d r o m e v i r u sG e n o m e[J].J o u r n a l o fA n h u i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e n c e s,2019,47(8):119-122.。

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入侵防控

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入侵防控

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入侵防控随着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生物入侵威胁。

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引入、建立和扩散的过程,这些外来物种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一、生物入侵的危害生物入侵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首先,入侵物种可能对原有物种的生存和繁殖造成威胁。

入侵物种通常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它们抢夺资源、破坏栖息地,使得原有物种难以生存。

其次,入侵物种可能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它们可能改变海洋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甚至影响到渔业资源。

最后,入侵物种可能引起疾病传播。

一些入侵物种携带病原体,可能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健康威胁。

二、预防生物入侵的措施为了防止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入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 加强监测和预警要及时发现和掌握生物入侵的情况,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和预警系统。

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水下观测设备等,对海洋环境进行实时监测。

同时,需要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分享数据和信息,共同应对生物入侵挑战。

2. 加强生物入侵风险评估在引入新物种或进出口生物材料时,应进行全面的生物入侵风险评估。

评估过程中应考虑物种的生物学特性、适应性和潜在危害等因素,以确定是否存在入侵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3. 强化国际合作和管理生物入侵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合作和共同管理。

各国应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共同制定防控政策和标准。

同时,可以建立相关国际组织或机构,协调各国的合作行动,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

三、控制生物入侵的措施除了预防措施,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以抑制生物入侵的发生和扩散。

1. 监管物种引入和转移要加强对物种引入和转移过程的监管。

对于可能具有入侵风险的物种,应进行严格的审批和准入管控,确保其不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同时,要加强对海洋水产养殖、船舶活动等行业的监管,减少生物入侵的风险。

黄河三角洲地区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与防治

黄河三角洲地区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与防治

究 的热 点 问题 引 早 在 2 0 . 0 1年 , 田家怡 等 就 开 展 了 山东 外来 有 害 植 物 的调 查_ ;0 2年 , 6 20 进行 了滨 州 发
生 烟粉 虱 的原 因分析 和 防治技 术研 究 ;0 4年 , 步调查 研究 了山东 外 来有 害 生物 的种 类及 分 布_ ; 20 初 _ 同 8 年, 出版 了《 山东 外来 人侵 有 害生 物与综 合 防治技 术 》 一书 ;0 9年 , 山 东海 洋外 来 入侵 生 物进 行 了调 20 对 查 E] 2 O ~2 1 ;O 8 0 0年 , 主要集 中在 对黄 河 三 角 洲外 来 入 侵 物 种 大米 草 、 花 米 草 生 态调 查 及 防 治关 键 技 互 术 的研 究E-] 2 0 l1 . 0 9年 1 18 1月 , 国务 院正式 批复 了《 河 三角 洲 高效 生 态 经济 区发 展规 划 》 黄 河 三 角洲 的 黄 , 开 发 与建设 上 升为 国家 战略 . 在黄 河三 角洲 地 区建设 拉开 序幕 之际 , 查清 目前该 地 区外 来人 侵有 害生 物的 种 类 与分 布 , 于保 护 黄河三 角洲 生物 多样 性 , 对 预防 控制 和防 治外来 生物 入侵具 有重 要意 义.
制 , 出了黄 河 三 角洲地 区外 来入侵 有 害生物 的 防治对 策. 提
关 键词 : 河三 角洲 ; 来有 害生物 ; 黄 外 入侵 ; 类 ; 种 分布 ; 防治
中 图 分 类 号 : 一9 Q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6 8 2 ¨ ) 6— 0 1 6 1 7 —2 1 ( 0 0 0 3 一O
1 2 调 查 方 法 .
野外 调查 采用 线路 调查 法 和样方 调查 法相 结合 的方 法. 对入侵 物种 分布 较多 的 区域 选择代 表性 样地 , 调查 样地 设置 1 n 或 2 ×1 r m m×2m 的样 方 , 测量 外来 人侵 物种 的植株 数 、 盖度 、 势度 等数 据 , 摄外来 优 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湾扇贝
美国大西洋沿岸
1981 年引入青岛, 现山东沿岸海域养殖
软体动物 M ollusca
节肢动物 A r thr opod 棘皮动物 Ech in od erm
虾夷扇贝 长牡蛎 太平洋海神蛤
红鲍 日本对虾 凡纳对虾 虾夷马粪海胆
日本 、俄罗斯 、朝鲜 西太平洋海域
加拿大 、美国沿海 美国 、墨西哥沿岸 日本 、菲律宾 、印度 中美洲太平洋沿岸
田家怡 , 闫永利 , 李建庆 , 于 祥
(滨州学院 山东省黄河三 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 山东 滨州 256603)
摘要 :根据 2004 -2005 年调查 , 山东 海洋外 来入侵 生物至 少有 30 种 , 其中 , 外 来有害 病毒 1 种 , 外来赤潮生物 7 种 , 外来养殖藻类 2 种 , 外来栽培盐生植物 3 种 , 外来动物 16 种 。 本文报 道了山东海洋 30 种外来入侵生物及分布 , 分析了其危害 , 并提出了防控对策和建议 。 关键词 :海洋外来入侵生物 ;种类 ;分布 ;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 :X171 ;X321/ 324 文献 标识码 :A
无毒赤潮生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赤潮生物爆发性增殖 , 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 , 大量消耗水中 CO2 , 使海水 pH 升高 , 必然会使生物正常的生理活动 受到影响 ;抢占生存空间 , 遮蔽海洋 , 抢先吸收阳光 , 影响了其他生物的生存与繁殖 ;大量赤潮 生物死亡后 , 其残骸分解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 , 造成局部缺氧 , 引起其他生物死亡 , 同时在缺氧 的条件下厌氧分解 , 释放出 N H 3 、H2S 及 CH 4等有害气体 , 对其他生物产生毒害 ;影响生物滤 食和呼吸过程 , 堵塞鳃孔 , 窒息死亡 ;在赤潮的消亡阶段 , 大量的赤潮生物和海洋动物死亡 , 散 发难闻的气味 , 各种细菌病毒性疾病肆虐 , 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 , 破坏了海滨浴场和娱乐场环 境 , 给旅游业带来损失 。
类别 Catego ry
种类 S p eci es
原产地或最早发现
O rig in o r o riginally identified place
山东分布 Distribution in Shandong
有害病毒 Ha rmful virus
淋巴囊肿病毒
韩国
1995 年首次在威海报道 , 现山东沿海 均有分布
2 .1 淋巴囊肿病毒的危害 该病毒传染性强 , 潜伏期长 。 感染鱼体游泳缓慢 , 体色发黑 , 贫血 , 眼球突出 , 有烂鳍现象 ;
病鱼眼睛 、口腔内外 、鳃及上下体表各部位有大小不一的囊肿物 , 较大的囊肿物上有肉眼可见 的红色小血管 。 患病严重的牙鲆 , 囊肿物遍布体表 , 当囊肿物破裂时 , 会形成开放性溃面 。该 病毒可感染野生 、养殖的海水及淡水鱼类 100 余种 。 2 .2 外来赤潮生物的危害
2004 年引入我国 , 青岛市人工试养
2003 年引入我国 , 青岛 、烟 台 、威海人 工养殖
1991 年引 入我 国 , 青岛 、烟台 、威 海 、 潍坊 、日照等沿海人工养殖 1959 年从朝鲜引入我国 , 威海海水养 殖 , 临朐 、泗水县淡水养殖 20 世纪 80 年代 引入 我国 , 山东 沿海 养殖 1996 年始从 日本 引入 我 国 , 青岛 、烟 台 、威海 、日照沿海人工养殖
作者对黄河三角洲仙河镇五号桩附近互花米草湿地调查 , 米草底泥中无脊椎动物的种类 明显少于邻近的光滩地 , 与 1980 年代该地潮间带调查资料相比较 , 四角蛤蜊(Mactra v enerif ormi s)、彩虹明樱蛤(Moerall a j ridescens)、纵肋织纹螺(Nassarius vari ci f erus)、光滑狭口螺 (S tenot hra gl abar)和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 mus j aponi cus)、豆形拳蟹(P hi l yra pi sum)等 荡然无存 , 代 之以珠带 拟蟹守螺(Ceri thi dea cingulata)和霍 氏三强 蟹(T ri tod ynami a horvat hi)等 ;而米草底泥中无脊椎动物的个体数量却明显多于邻近的光滩地 , 珠带拟蟹守螺高达 28 个/ m -2 , 生物多样性降低 。 2 .3 .3 对鸟类种群的影响
1 山东海洋外来入侵生物种类与分布
根据 2004 —2005 年调查和文献记载[ 4-15] , 山东海洋主要外来入侵生物至少有 30 种 。其 中 , 外来有害病毒 1 种 , 外来有害赤潮生物 7 种 , 外来养殖藻类 2 种 , 外来栽培盐生植物 3 种 , 外来动物 16 种 , 其中外来养殖软体动物 5 种 , 外来养殖节肢动物 2 种 , 外来养殖棘皮动物 1 种 , 外来养殖鱼类 9 种 。 山东海洋外来入侵生物种类 、分布见表 1 。
DO I :10.13984/j .cnki .cn37 -1141.2009.01.015
海 洋湖沼 通报
2009 年
T ransact ions of Oceanolo gy and Limnolog y
№1
文章编号 :1003-6482(2009)01-0041-06
山东海洋外来入侵生物与防控对策*
倒卵形鳍藻
世界范围分布
渤海 、黄海山东水域Fra bibliotek微小原甲藻
世界浅海
山东沿 岸海域和内湾
养殖藻类 Culture a lg al
栽培盐生植物 Cultiv ated halo phy te
日本海带 裙带菜 大米草 互花米草 北美海蓬子
日本 、朝鲜等
1996 年从日本北海道引入山 东 , 现青 岛 、烟台 、威海等地有分布
1989 年从日本引入我国 , 烟台等沿海 人工养殖
1期
山东海洋外来入侵生物与防控对策
43
续表 1 类别
Catego ry
鱼类 Fi sh es
种类 S p eci es 大菱鲆 漠斑牙鲆 条斑星鲽 大西洋庸鲽
欧鳎 眼斑拟石首鱼
虹鳟 欧洲鳗鲡 红鳍东方鲀
原产地或最早发现 O rig in o r o riginally
* 基金项目 :山东省教育厅科研发展计划项目(J01H57) 第一作者简介 :田家怡(1951-), 男 , 山东桓台人 , 研究员 , 主要从事生态学研究 。 收稿日期 :2007-01-09
42
海 洋 湖 沼 通 报
20 09 年
表 1 山东海洋外来入侵生物种类与分布 T able 1 Specie s and their distributio n o f exo tic inbreak biolo gy in Shandong
据作者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米草湿地调查 , 入侵的米草竞争能力显著大于土著盐沼植物 , 这 种非对称性竞争导致了土著植物种群分布面积的减少和种群数量明显降低 , 黄河三角洲大米 草 、互花米草强烈排斥浒苔 、刚毛藻 、大叶藻 、碱茅 、盐角草 、盐地碱蓬 、柽柳等土著植物 , 已经在 土著植物藨草 、芦苇等群落中定居和扩散 。 2 .3 .2 对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
日本 、俄罗斯
20 世纪 80 年代 引入 山东 , 现主 要分 布于长山列岛海域
1979 年从日本引入 , 山东沿海人工养殖
1998 年从美国引入山东 , 山东沿海人 工养殖
1985 年从美国引入我国 , 山东沿海人 工养殖
1993 年从日本引入我国 , 山东沿海人 工养殖
1988 年从厄瓜多尔引入我国 , 山东沿 海人工养殖
2 山东海洋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
外来海洋入侵生物与土著海洋生物争夺生存空间与食物 , 危害山东土著海洋生物的生存 ; 通过与亲缘生物接近的物种进行杂交 , 降低土著生物的遗传质量 , 造成遗传污染 ;外来海洋生 物可能带来病原生物 , 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 ;外来生存能力较强的赤潮生物的大量 繁殖 , 是导致山东沿海赤潮频发的原因之一 。 根据调查调研 , 现对几种典型海洋外来入侵生物 危害作一分析 。
44
海 洋 湖 沼 通 报
20 09 年
2 .3 米草入侵的危害 山东烟台 、潍坊 、东营 、滨州自 1985 年开始先后引进大米草和互花米草 , 主要在黄河三角
洲地区栽植 , 分布于东部 、北部沿海潮间带 。 引进时不足 2000m2 , 但近年来发展速度惊人 , 到 2006 年底 , 已发展到 600hm 2以上 , 草籽漂流面积也在 6600hm2 以上 。 2 .3 .1 竞争取代土著植物
日本 、朝鲜等
20 世纪 50 年代从日本 、朝鲜引 入 , 现 青岛 、烟台 、威海等地有分布
英国南海岸
1963 年引入江 苏 , 1985 年引 入 山东 , 现东营 、滨州 、潍坊 、烟台有分布
北美洲大西洋沿岸 1979 年引入中国 , 现东营沿海有分布
北美温带及亚热带海滨
2001 年引入 我国 , 现 东营 、潍坊 沿海 试种
链状亚历山大藻 北美 、欧洲 、南非等
青 岛胶州湾
塔玛亚历山大藻 日本 、菲律宾 、美国等
青 岛胶州湾
有害赤潮生物 H armful red tide o gr anism s
渐尖鳍藻 具尾鳍藻 尖锐鳍藻
世界范围分布 世界范围分布 世界范围分布
渤海 、黄海山东水域 渤海 、黄海山东水域 渤海 、黄海山东水域
山东海洋外来赤潮生物中链状亚历山大藻 、塔玛亚历山大藻为能产生麻痹性贝毒(PSP) 的种类 , 微小原甲藻 、尖锐鳍藻为能产生腹泻性贝毒(DSP)的种类 。 有害赤潮的发生很可能影 响到贝类的早期发育 , 使其种群数量下降 , 而且还会给贝类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鸟 类 、海豹和狐狸 、鲸 , 都曾发生过藻毒素引起的死亡事件 , 表明有毒甲藻赤潮具有很强的生态后 果 。 PSP 的毒性很强 , 100g 贝肉中 , 约 500mg 的麻痹性贝毒可致人于死地 。 PSP 对人类的影 响主要是通过藻毒素污染的水产品 , 据报道 , 全球范围内每年因食用鱼贝而发生的人类中毒事 件就有近 2000 例 。 DSP 产毒藻微小原甲藻对牡蛎(Crassoslrea v irginica)稚贝生长存活的影 响研究表明 , 在 30d 的实验中赤潮浓度的微小原甲藻对幼贝的致死率在 14d 内即达 100 %; 30 %赤潮浓度的原甲藻对幼贝的死亡率在 22d 内达 43 %[ 1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