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鲁班造伞的传说》原文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鲁班造伞的传说》探究感悟

《鲁班造伞的传说》探究感悟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鲁班造伞的传说》探究感悟
导读:探究
1、鲁班发明伞的经过是怎么样的?
鲁班聪明又用心,学会了造房子造桥,但他并不满足,还想发明一种既能遮风挡雨又能遮太阳的东西。

亭子便是这种产物。

鲁班仍不满足亭子的功能,还想让它变得轻巧能够随身携带。

一天,他看到一个小孩用荷叶遮太阳,由此而受到启发,发明了伞。

鲁班在发明了伞后,又开动脑筋,继续改进,终于做出了又轻巧又能收张的伞。

感悟
①他很聪明,又很用心,学会了造房子,还学会了造桥。

鲁班想,要能做个既能遮太阳,又能挡雨的东西,该多好啊!
从“很聪明”、“很用心”可以了解到这是鲁班取得成功的基础。

建造既能遮太阳,又能挡雨的亭子是他造伞的最初动机。

②鲁班拿过荷叶仔细打量,上面一丝丝叶脉引起了他的注意。

叶脉:叶片上分布的细管状构造,主要由细而长的细胞构成,分布到叶片的各个部分,作用是输送水分和养料等。

叶脉给了鲁班启发,由此,鲁班发明了伞架。

这充分说明了留心观察和认真思考的重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课文《鲁班造伞的传说》教案设计

课文《鲁班造伞的传说》教案设计

课文《鲁班造伞的传说》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三册第四章,详细内容为《鲁班造伞的传说》。

本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工匠鲁班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界,创造性地发明了伞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班造伞的过程及伞的由来。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3. 教育学生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培养他们的工匠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鲁班观察自然界,创新发明伞的过程。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生字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原文、字典、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各种伞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伞的由来和制作过程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借助字典,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鲁班造伞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工匠的智慧。

4.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 例题讲解:以鲁班造伞为例,讲解如何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新。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解决问题。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观察生活、勇于创新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鲁班造伞的传说》2. 主要内容:课文大意:鲁班观察自然界,创新发明伞生字词:详、工匠、汲取、灵感、创新鲁班造伞过程:发现问题、观察自然、动手制作、完善设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解决问题的短文。

2. 答案示例:以夏日炎炎为例,描述人们如何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发明了遮阳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鲁班造伞的传说》,让学生了解古代工匠的智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关注生活中的小细节,勇于创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鲁班造伞》教学反思

《鲁班造伞》教学反思

《鲁班造伞》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6课《鲁班造伞》。

本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的工匠鲁班,为了帮助人们遮阳挡雨,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伞的故事。

课文通过鲁班造伞的过程,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班造伞的过程;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班造伞的过程。

难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伞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展示雨天和晴天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伞,人们该怎么办?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鲁班造伞过程的理解。

4. 课堂讲解:结合课文插图,详细讲解鲁班造伞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鲁班的智慧和创造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巩固所学内容。

6. 情感体验: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位古代工匠,尝试发明一种新工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六、板书设计鲁班造伞:1. 需求:为人们遮阳挡雨2. 尝试:观察、思考、实践3. 创造:伞的诞生4. 智慧与创新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阅读有关鲁班的其他故事,了解鲁班的贡献。

2. 动手实践:尝试制作一个简易的伞,体会创作的乐趣。

3. 作文练习:以“我眼中的鲁班”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鲁班造伞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了古代工匠的智慧,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积极引导他们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鲁班造伞的传说》原文及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鲁班造伞的传说》原文及教案

【原文】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沒有傘,人們出門很不方便。

夏天,大陽曬得皮膚火辣辣的;雨天,衣服被淋得濕漉漉的。

傳說是我國的魯班發明了傘。

魯班從小跟著爸爸學做木匠活。

他很聰明,又很用心,學會了造房子,還學會了造橋。

魯班想:要能做個既能遮大陽,又能擋雨的東西,該多好啊!魯班動起腦筋來。

他在路邊建造了一個個亭子,亭子的頂尖尖的,四周用幾根柱子撐住。

這樣,走路的人就方便多了。

雨來了,躲一躲;大陽曬得難受了,歇一歇,喘口氣兒。

魯班給大家辦了這件好事,大家都很感激他。

可是魯班自己還不滿意。

他想:要是雨下個不停,人總不能老蹲在亭子裏不走哇。

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又輕又小,讓大家帶在身上,該多好哇!可是,怎樣才能把亭子做得輕輕巧巧的呢?為了這事兒,他吃不好飯,睡不好覺。

一天,天熱極了,一個孩子把一張荷葉倒頂在小腦袋上。

魯班覺得挺好玩,就問他:“頭上頂張荷葉幹什麼呀?”小孩說:“魯班師傅,您瞧,大陽像個大火輪,我頭上頂著荷葉,就不怕曬了。

”魯班拿過荷葉仔細打量,上面一絲絲葉脈引起了他的注意。

魯班心裏一下亮堂起來。

他趕緊跑回家,找來一根竹子,劈成許多細細的條兒,照著荷葉的樣子,紮了個架子,又找了一塊羊皮,把它剪得圓圓的,蒙在竹架子上。

“好啦,好啦!”他高興地叫了起來,“這玩意兒既能擋雨遮太陽,又輕輕巧巧。

”後來,魯班把這玩意兒改成了可以活動的——用時把它撐開,不用時把它收攏。

這就是傘。

【教案】教學目標1、能自主認識並正確書寫9個生字。

2、能讀懂故事,瞭解魯班造傘的過程,並能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3、知道善於觀察、勤於動腦是發明創造的基礎,有主動觀察的習慣和創造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1、瞭解魯班造傘的過程。

2、體會“仔細觀察、勤於動腦”對於發明創造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學生:在課外搜集有關魯班的故事。

教師:準備荷葉、傘的掛圖或實物,生字和詞語卡片。

教學時間1~2課時。

教學過程一、介紹魯班,導入新課1、魯班是我國古代的一名建築工匠,在課前你們都瞭解到了哪些關於魯班的故事呢?2、揭示課文題目:魯班造傘的傳說。

最新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鲁班造伞的传说》原文及教案

最新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鲁班造伞的传说》原文及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鲁班造伞的传说》原文及教案【导语】教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脱离的不足,它像一道桥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以下是整理的(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鲁班造伞的传说》原文及教案),希望帮助到您。

【原文】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没有伞,人们出门很不方便。

夏天,大阳晒得皮肤火辣辣的;雨天,衣服被淋得湿漉漉的。

传说是我国的鲁班发明了伞。

鲁班从小跟着爸爸学做木匠活。

他很聪明,又很用心,学会了造房子,还学会了造桥。

鲁班想:要能做个既能遮大阳,又能挡雨的东西,该多好啊!鲁班动起脑筋来。

他在路边建造了一个个亭子,亭子的顶尖尖的,四周用几根柱子撑住。

这样,走路的人就方便多了。

雨来了,躲一躲;大阳晒得难受了,歇一歇,喘口气儿。

鲁班给大家办了这件好事,大家都很感激他。

可是鲁班自己还不满意。

他想:要是雨下个不停,人总不能老蹲在亭子里不走哇。

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又轻又小,让大家带在身上,该多好哇!可是,怎样才能把亭子做得轻轻巧巧的呢?为了这事儿,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一天,天热极了,一个孩子把一张荷叶倒顶在小脑袋上。

鲁班觉得挺好玩,就问他:“头上顶张荷叶干什么呀?”小孩说:“鲁班师傅,您瞧,大阳像个大火轮,我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

”鲁班拿过荷叶仔细打量,上面一丝丝叶脉引起了他的注意。

鲁班心里一下亮堂起来。

他赶紧跑回家,找来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细的条儿,照着荷叶的样子,扎了个架子,又找了一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架子上。

“好啦,好啦!”他高兴地叫了起来,“这玩意儿既能挡雨遮太阳,又轻轻巧巧。

”后来,鲁班把这玩意儿改成了可以活动的——用时把它撑开,不用时把它收拢。

这就是伞。

【教案】教学目标1、能自主认识并正确书写9个生字。

2、能读懂故事,了解鲁班造伞的过程,并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3、知道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是发明创造的基础,有主动观察的习惯和创造的兴趣。

鲁班造伞教学反思

鲁班造伞教学反思

鲁班造伞教学反思在进行《鲁班造伞》这一课程的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这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故事,通过教学,我不仅希望学生了解鲁班造伞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明确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知识方面,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故事内容;技能上,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上,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敬仰之情。

回顾教学过程,我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你们知道伞是怎么来的吗?”接着,我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内容,并检查他们的生字词掌握情况。

在精读课文环节,我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鲁班造伞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让他们思考鲁班是如何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方面,虽然给了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但有时候还是没有充分放手,对学生的思维限制较多。

例如,在讨论鲁班造伞的灵感来源时,应该让学生更加自由地发挥想象,而我在一定程度上过早地给出了提示,影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虽然采用了多种形式,如提问、讨论、朗读等,但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还有所欠缺。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活跃,参与度不高。

这可能是因为我的教学方法不够新颖,或者在问题设置上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在课堂时间的把控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讲解鲁班造伞的经过时,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拓展环节和总结部分显得有些仓促,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来深入思考和交流。

对于学生的评价,虽然做到了及时和有针对性,但评价方式还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我评价。

这样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鲁班造伞阅读及答案教学教材(3页)

鲁班造伞阅读及答案教学教材(3页)

鲁班造伞阅读及答案教学教材第一部分:鲁班造伞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鲁班的工匠。

他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无限的创造力而闻名。

一天,鲁班正在森林里散步,突然下起了大雨。

他看着人们四处奔逃,寻找避雨的地方,心中不禁产生了怜悯之情。

鲁班心想:“如果我能够制造出一种能够遮雨的物品,那该有多好!”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鲁班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要用竹子和布料来制作一把伞。

鲁班回到家中,开始动手制作伞。

他先找来了一些竹子,用刀削成细长的竹条。

然后,他找来了一块布料,将其裁剪成合适的形状。

接着,他用细线将竹条和布料连接起来,制作成了一把形状像花瓣一样的伞。

鲁班拿着这把伞,来到森林里试验。

果然,这把伞能够很好地遮雨,而且非常轻便,方便携带。

鲁班非常高兴,他决定将这个发明分享给更多的人。

从此以后,鲁班造伞的故事就流传开了。

人们纷纷效仿鲁班,用竹子和布料制作伞,以遮雨挡风。

这把伞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之一。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练习练习一:选择题1. 鲁班造伞的初衷是什么?A. 为了赚钱B. 为了炫耀自己的技艺C. 为了帮助人们遮雨D. 为了娱乐自己2. 鲁班造伞的材料是什么?A. 竹子和石头B. 竹子和布料C. 铁和布料D. 竹子和纸3. 鲁班造伞的形状像什么?A. 花瓣B. 星星C. 月亮D. 太阳练习二:填空题1. 鲁班在森林里散步时,突然下起了______。

2. 鲁班用______和______制作伞。

3. 鲁班造伞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

答案:练习一:1. C2. B3. A练习二:1. 大雨2. 竹子布料3. 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第三部分:思考与讨论1. 你认为鲁班造伞的故事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2. 如果你是鲁班,你会如何改进伞的设计?3. 在你的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像鲁班一样的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鲁班造伞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有趣的传说,更是一个关于创新和助人为乐的故事。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鲁班造伞的传说》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鲁班造伞的传说》

鲁班发明伞的经过是怎么样的?
鲁班聪明又用心,学会了造房子 造桥,还发明一种既能遮风挡雨又 能遮太阳的东西——亭子。鲁班仍 不满足亭子的功能,还想让它变得 轻巧能够随身携带。
一天,他看到一个小孩用荷 叶遮太阳,由此而受到启发,发 明了伞。鲁班在发明了伞后,又 开动脑筋,继续改进,终于做出 了又轻巧又能收张的伞。
有朵花,人喜爱, 有时闭来有时开, 雨天开在大街上, 花根就在手中栽。 ——打一生活用品
西师大版 三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五单元
鲁班造伞的传说
学习生字
鲁 肤 既 遮 傅
鲁国 姓鲁 皮肤 肤色 既然 既往 遮挡 遮阳 师傅 大傅
轮 脉
车轮 火轮 叶脉 脉络
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拢
劈开 劈柴 收拢 合拢
读课文思考
叶脉:叶片上分布的 细管状构造,主要由细而 长的细胞构成,分布到叶 片的各个部分,作用是输 送水分和养料等。
鲁班在发明了伞后,又开动脑筋,继续改 进,终于做出了既能撑开又能收拢的伞。
从鲁班造伞的经过中你 学到些什么?
你认为鲁班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 聪明用心 • 善于观察 • 勤于动脑
鲁班发明伞的经过是怎么样的?
他很聪明,又很用心,学会了造房子, 还学会了造桥。鲁班想,要能做个既能遮 太阳,又能挡雨的东西,该多好啊! 从“很聪明”、“很用心”可以 了解到这是鲁班取得成功的基础。建造 既能遮太阳,又能挡雨的亭子是他造伞 的最初动机。
鲁班拿过荷叶仔细打量,上 面一丝丝叶脉引起了他的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语文《鲁班造伞的传说》原文及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鲁班造伞的传说》原文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没有伞,人们出门很不方便。

夏天,大阳晒得皮肤火辣辣的;雨天,衣服被淋得湿漉漉的。

传说是我国的鲁班发明了伞。

鲁班从小跟着爸爸学做木匠活。

他很聪明,又很用心,学会了造房子,还学会了造桥。

鲁班想:要能做个既能遮大阳,又能挡雨的东西,该多好啊!
鲁班动起脑筋来。

他在路边建造了一个个亭子,亭子的顶尖尖的,四周用几根柱子撑住。

这样,走路的人就方便多了。

雨来了,躲一躲;大阳晒得难受了,歇一歇,喘口气儿。

鲁班给大家办了这件好事,大家都很感激他。

可是鲁班自己还不满意。

他想:要是雨下个不停,人总不能老蹲在亭子里不走哇。

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又轻又小,让大家带在身上,该多好哇!可是,怎样才能把亭子做得轻轻巧巧的呢?为了这事儿,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一天,天热极了,一个孩子把一张荷叶倒顶在小脑袋上。

鲁班觉得挺好玩,就问他:“头上顶张荷叶干什么呀?”
小孩说:“鲁班师傅,您瞧,大阳像个大火轮,我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


鲁班拿过荷叶仔细打量,上面一丝丝叶脉引起了他的注意。

鲁班心里一下亮堂起来。

他赶紧跑回家,找来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细的条儿,照着荷叶的样子,扎了个架子,又找了一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架子上。

“好啦,好啦!”他高兴地叫了起来,“这玩意儿既能挡雨遮太阳,又轻轻巧巧。


后来,鲁班把这玩意儿改成了可以活动的——用时把它撑开,不用时把它收拢。

这就是伞。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鲁班造伞的传说》教学反思
《鲁班造伞》是一个传说故事,讲得是我国古代木匠鲁班造伞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养成勤于观察、遇事多动脑筋的习惯。

备课时,我紧紧围绕“鲁班是怎样造出伞的?”这个大问题设计每个子问题。

首先是一个统览全文的问题“鲁班造伞与一人、一事、一物有关,分别是哪件事?那个人?那件物”?课上,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一事指游西湖下雨,一人指妹妹,一物指荷叶。

这样学生零乱的思维马上就会变得有条理了。

然后顺势就进入了主要内容的研究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游西湖忽然下起雨是件好事呀,你知道为什么吗”?同时结合雨中西湖的课件,使学生深切感受到雨中西湖的美。

而正当学生陶醉在美景中时,我说:“这么美的景色却因为下雨
不能欣赏了,如果当时你在的话会是怎样的心情?你会说什么?”学生瞬时产生思维上的
冲突,感受到不能游西湖很可惜。

此时读起鲁班妹妹的话人人都能入情入境。

无声无息中引入了妹妹这个人物以及人物间的对话。

而在对话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想妹妹感到遗憾时,鲁班在干什么?妹妹的话给了鲁班怎样的启示?从而认识鲁班是一个善于积极动脑的人。

从课堂效果来看也不错,达到了预期目标。

接下来的教学,我直接抛给学生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

“荷叶和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课件的帮助下,学生也说出了关键。

这时,我说:“这些相同点被谁发现了?为什么别人没发现呢?”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了鲁班善于观察、勤于动脑。

此后,我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继续让学生读文,看还能读出什么。

学生的收获令人意想不到,我也没有闲着,适时问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没想到勇于实践也从学生的口中说出。

同时,“鲁班是怎样造出伞的?”这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拓展环节,我把课前的问题再次拿出来。

学生的回答却完全不同,鲁班造伞离不开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勇于实践。

鲁班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勇于实践。

这样不同的回答折射出的是一个问题不同层面的不同解读。

折射出的是学生一节课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纵观一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朗读的分层指导仍有些仓促,使课堂给
人的感觉是“急”。

其次是拓展应该再加上这个问题:“如果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怎样解决?”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鲁班造伞的传说》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传说故事,讲的是我国古代的木匠鲁班造伞的事,通过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养成勤于观察,遇事多动脑筋的好习惯。

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教材,抓住课文的关键:鲁班是受到什么样的启发而反复试验最终造成能开能合的伞。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白:鲁班是受到亭子和孩子们顶的荷叶的启发而有了造伞的灵感。

让学生看图想明白:雨水落在亭子上为什么都流了下来,没有积水?古代的亭子都是尖顶,从的顶尖到下面的六角成倾斜状,水又是从高往低流的。

学生很快就明白了。

接着,我开始发问了:那么,有亭子不是很好吗?既可挡雨,又可赏景。

学生们立刻用鲁班妹妹的话来进行反驳。

亭子虽能挡雨,但不可以带着走,妹妹的话让鲁班进一步思考。

在此,我引导学生体会鲁班是个有了问题就会动脑筋解决的人。

紧接着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鲁班继续受到启发:雨中有一群头顶荷叶玩耍的小孩,雨水都顺着荷
叶的脉络流下来了……看到的这一幕便在鲁班的脑海里形成了伞的雏形。

以至于最终造出了我们现在使用的这种伞。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最应该让学生明白的是每一项成功的发明都付出了发明者的艰辛劳动,只有敢于开动脑筋,敢想敢干、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有成功地发明创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