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九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古诗三首学案苏教版
苏教版(2018)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系?(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课前准备:
1、读熟陶渊明的诗《饮酒》、陆游的《游山西村》
2、在背诵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大意。
要求读通、读熟
一|导入新课:可由已学诗文《归园田居(其三)》《桃花源记》导入陶渊明及《饮酒》
二、学习《饮酒》:
1.自由读诗,思考:
(1)本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哪些词、句突出作者这份情感的?
2.交流时,明确:
(1)指名读、齐读
(2)在抓住有关诗句,感悟诗歌情感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分析以下内容:
①“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何意思?(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
初三语文课时设计活页纸
总课题
学会读书(七)
总课时
2
第1课时
课题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课型
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
1、诵读文笔精华(七),理解基本内容
2、学习《饮酒》《游山西村》理解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感情。3、赏析名 Nhomakorabea并背诵该诗。
苏教版九下古诗三首教学案二稿.doc

江滨中学九年级语文四动三三制教学案第二稿课题:九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主备:朱军审核:签字:执教: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2.体会诗词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学习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学习难点】初步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学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饮酒(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第一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第二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
苏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第一单元诗歌三首

苏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第一单元诗歌三首勇士搏出惊涛骇流而不沉沦,懦夫在风平浪静也会溺水。
以下是为您推举苏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第一单元诗歌三首。
行路难李白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内容,积存名句。
2、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育学生立志报国以及主动乐观的人生看法。
教学难重点: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步骤:一、回忆关于李白的文学常识资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终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剧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心时局安危,喜爱祖国山河,怜悯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擅长从民间吸取养分,想象丰富奇怪,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写作背景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本想干一番大事业,但因得罪权贵,不到三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
这首《行路难》可能就是离京时所作。
三、解题:《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四、研读赏析1、前四句写京城友人为李白饯行。
宴席的档次很高,从哪里可以看出?金樽、玉盘形容餐具华贵清酒、珍馐形容酒肴珍奇斗十千、直万钱形容酒菜价格高2、面对美酒佳肴,李白为什么却难以下咽,想要舞剑助兴,却又茫然不知所措?因为其内心苦闷,所以有这样的动作神态。
3、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想像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情景。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案苏教版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大意,能背会默。
2、能力目标:学习鉴赏诗中名句。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2
教学难点:3
作者简介
1)作者简介
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
不是一时所写,
他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
②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
③尔:这样。
④心远地自偏:
号放翁。
绿柳繁茂荫浓,鲜花鲜艳明丽。
⑤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预习作业
说明:预习作业、训练作业、当堂检测及巩固作业附后。
苏教版九年级下《古诗三首》学案包括答案

《古诗三首》学案学习要点:1、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通过学习,认真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能够赏析古诗名句的深刻内涵,领悟诗人的人生志趣。
学习过程:一、赏析《饮酒》我的空间1、了解陶渊明:2、熟读诗歌。
(1)理解诗歌内容,说说古诗的含义。
(2)重点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A“而无车马喧”:B“悠然见南山”中“见”为何不能换成“望”?C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义。
(3)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3、名句理解(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便”“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总结中心思想:二、赏析《行路难》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熟读诗歌,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不能食?3、赏析五、六句。
4、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5、诗的最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达作者怎样的志向?6、总结全诗:(1)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2)中心意思:三、赏析《游山西村》1、了解作者2、熟读、理解古诗。
(1)说说全诗的意思。
(2)理解一、二句的意思,表现主人什么特点?(3)名句,三、四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4)复述五、六句的内容。
(5)理解七、八句诗的意思4、总结中心意思:随堂检测一、《饮酒》诗.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话体现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情调?辞官归隐后闲适、优雅、宁静的生活情调。
2、作者欲辨的“真意”有哪些“意”呢?造化自然之趣,宇宙人生之理。
(意近即可)3、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超凡脱俗,恬淡宁静的生活志趣。
二、《行路难》诗。
1、诗人在第7句和第8句中用了两个典故,诗人用典的作用是什么?答:_诗人暗用姜太公和伊尹终得任用的故事,表示自己对重回朝廷仍然抱有希望___ 2、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答:在经过前面感情的反复回旋之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初中语文】诵读欣赏:古代三首教案 苏教版

古诗三首thzyh1968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设想: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使至塞上》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关于王维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
二、写作背景本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夏,当时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宣慰。
三、相关字词单车:指独自。
问:慰。
属国:附属国。
居延,汉时属国,在今甘肃张掖西北,此行的目的。
《后汉书·郡国志》:“凉州有张掖、居延属国。
”过:访。
征蓬:蓬草根浅,随风飘行,所以古人以征蓬、飘蓬喻行旅之人。
征,行。
萧关:汉、唐时西边要塞,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斥候,即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边疆重镇都护府长官,这里指崔希逸。
燕然:山名,即杭爱山。
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汉将窦宪击破匈奴北单于,追击至燕然山,刻石纪功而回,后世用为克敌制胜的典故。
这里借用之。
四、赏析:“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古诗三首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缘愁是个长。
”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夸X2、诗人有没有看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的奇妙景象?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传说。
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作者处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用原句回答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不怕。
缘:因为。
遮:遮挡,遮住。
4、在现代,“浮云”是一个很流行的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出处古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网络用语:“夫人,功名于我如浮云,在下一点也不稀罕”——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释义: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
5、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出示: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积极推行新法,抑官僚制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登飞来峰》即作于1050年,当时他30岁,由某某县令改任舒州通判。
他向往美好前程,期待变革。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
”——陆贾《新语慎微篇》。
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天子与太阳同辉,“日”象征着帝王,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6、把保守势力说成是“浮云”,并且不畏,这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
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诵读整首诗歌(师: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
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雄心壮志,请同学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五、比较异同1、两首诗同是登高之作,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异同?(1)借景抒怀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体会李白诗风,感悟诗意。
正课:
一、朗读《行路难》。
二、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行路难游山西村
感受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
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
句诗的理解。
点拨引导即可。
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722
活,前后九年,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激情,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他坚决主张抗战,政治上经常受到投渝。
宋孝宗乾道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