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能的概念,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掌握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机械能变化。
3. 能够运用机械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教学重点:1. 机械能的概念及动能和势能的关系。
2. 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1. 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2. 实际问题中机械能的计算和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学的基本概念,如力和运动。
2. 提问: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机械能的概念,介绍动能和势能的定义。
2. 讲解动能和势能之间的关系,明确它们统称为机械能。
3. 分析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如质量、速度、高度等。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滚摆、跳伞运动员等,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的转化。
2. 讲解机械能的守恒定律,让学生明白在无外力作用下,机械能是守恒的。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一些有关机械能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选取一些练习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机械能的概念和动能、势能之间的关系。
2. 强调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机械能的理解。
2. 尝试分析一些生活中的机械能问题,提高自己的物理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了机械能的概念,掌握了动能和势能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辅导,解答他们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年级物理全册《15.5 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2. 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3. 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观察滚摆的运动、从高处滚下的小球、铁锁的摆动等,分析其具有的能及其变化,理解机械能可以相互转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物体的能量及其变化,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将机械能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用具:滚摆、斜槽、小球、铁锁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
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二)引入新课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
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粒笔头具有什么能量?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三)进行新课实验1:滚摆实验——展示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相互转化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
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滚摆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开始释放滚摆时,滚摆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滚摆只有重力势能,役有动能。
滚摆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滚摆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
滚摆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
在滚摆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滚摆到达最低点后,会继续转动,这时,滚摆位置会越来越高,重力势能逐渐增加,速度会随高度上升越来越小,动能逐渐减少,在滚摆上升过程中,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结论: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实验2:斜槽实验——展示动能和弹性势能间的相互转化演示图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
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
初中物理_第4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机械能 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 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克服阻力做功 (机械能不守恒)机械能及其转化学情分析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只要通过实验和实例进行分析,学生能容易理解机械能的转化,难点在于如何用物理语言准确的表述关于能量转化的问题,这是中考问答题中失分的关键,所以本节应多让学生表述,老师对其进行引导和纠错,从而能准确的辨析和表达能量转化的过程。
机械能及其转化效果分析本节课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物体物体下落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联想到它们的转化。
通过实验探究摆球摆动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弹簧振子振动时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知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再通过其他一些机械能转化实例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规律和意义。
最后自主学习有关风能和水能的利用,了解动能和势能及其转化的综合应用。
对学习机械能的应用以及有关“能”的深入学习有很高的期待。
这一节课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物体动能和势能的变化联想到它们的转化,再由转化到综合应用,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习难度不大。
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材分析它是前面所学《动能和势能》的延伸,又为后面的《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演示得出动能、势能的转化;由想想做做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图文并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能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注重科学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科学世界“人造卫星”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科技发展。
机械能及其转化评测练习1、动能和能的和称为机械能。
如果只有动能和能的转化,那么机械能的总和不变。
2、跳高运动员起跳时的能最大;通过横杆时最大;从通过横杆后到着地的过程中,是能转化成能。
3、修筑拦河大坝是为了提高水位,使水具有更多的能,当水从拦河坝上流下来后,可以转化成更多的能。
若带动发电机发电,能获得更多的能。
4、下列几个过程中属于动能转化为势能的是()A、小孩从滑梯上匀速滑下B、拧紧的钟表发条带动指针走动C、小石块向上抛出后的运动D、跳水运动员从高台上跳下5、下列几个过程中属于势能转化为动能的()A、沿斜面向上滚动的小球B、石块从空中自由下落C、雨滴从高空匀速下降D、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小车6、一辆汽车正匀速从坡低向坡顶行驶。
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能的概念,理解机械能的组成和转换。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能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
3. 机械能的转换和守恒定律。
4. 实际问题中的机械能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机械能的转换和守恒定律。
2. 教学难点:机械能的转换和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机械能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机械能的转换和守恒。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滚摆上升和下降过程中速度和高度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机械能的思考。
2. 讲解机械能的概念,介绍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演示实验,如弹簧振子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机械能的转换。
4. 讲解机械能的守恒定律,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5. 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机械能的计算和应用。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机械能的转换和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机械能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机械能概念、计算方法和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评估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物理教材,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
2. 实验器材:弹簧振子、滚摆、滑轮等,用于演示和验证机械能的转换和守恒。
3.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通过动画和图片展示机械能的概念和实例,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一:北师大版_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机械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3.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自主设计探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的实验过程,培养和提高探究能力。
2.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并体会这样做的优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进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学习热情。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难点:学生设计完成探究试验,并交流评估各自的实验方案【教学仪器】(一)多媒体教室:配备高亮度投影机与师、生用电脑、实验展示台(二)分组实验器材(每组):乒乓球三个、橡皮筋三根、沙子一盆、自制四脚桌一个、海绵一块、自制滑轨一组、纸盒一只、大、小钩码、铜、铝圆柱体与小木块个一个(三)多媒体页课件,课件址:385a5804d2b160a4_091.20927547f648818383b49b94759b300340904d5442 761646013929”“”>点此查看“内能”探究活动想办法设计实验证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教学案例〗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一样吗篇二: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12 电功率》教案第二节电功率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教师要重视学生原有的经验,要将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化;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知识。
课程标准对初中电功率部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是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主题单元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构造以及四个冲程中能量转化,知道热值概念会用公式q=mq计算燃料燃烧时释放出热量的多少。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点火爆炸实验,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探究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热量,认识燃料的热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介绍热机研究的新进展与未来社会发展关系,激励学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教学重点:从能量转化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教学难点:认识汽油机的工作循环教具: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图12—25、演示装置、汽油机模型及挂图;学生实验:铁丝,图12—32实验装置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将图12—21制成课件:行驶中汽车高速行驶时,轮胎温度升高很多,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2、研究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1)学生做图12—23反复弯折铁丝实验,交流感觉,判断铁丝内能是否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铁丝的内能增加是由机械能转化而来的。
再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方法能使铁丝的温度升高。
方法可能有:放在火上烧,放在热水,用砂皮摩擦,用铁锤锻打,放在太阳下晒。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在这些方法中哪些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哪些是通过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的,进而归纳出,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学生弯折铁丝实验时,教师进行安全教育,弯折次数不宜太多,小心烫手。
(2)演示空气压缩引火实验,学生观察棉花燃烧。
引导学生分析:压缩气体做功,空气内能增加,棉花燃烧,进一步让学生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
空气压缩引火仪实验,能否成功取决于仪器密封性,另可通过实物投影,放大实验现象,能使学生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
3、观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实验(2)在做点火爆炸实验时,要注意滴入数滴酒精,酒精量不宜过少,另外要等酒精挥发,变成酒精蒸汽后再点火。
物理《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范文

本文将介绍一份物理教案,主题为“机械能及其转化”。
本教案的目标是教授机械能的概念,如何计算机械能以及机械能如何转化。
本文将按照以下方式展开:1. 介绍机械能机械能是指一个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之和,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物体在运动或者静止状态下所拥有的能量。
机械能可以被计算为:Em = Ek + Ep其中,Em代表机械能,Ek代表动能,Ep代表势能。
机械能的单位是焦耳(J)。
2. 计算机械能计算物体的机械能需要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动能可以被计算为:Ek = 0.5mv²其中,m代表物体的质量,v代表物体的速度。
势能可以被计算为:Ep = mgh其中,m代表物体的质量,g代表重力加速度,h代表物体相对于参考点的高度。
当物体受到力和/或运动时,它的动能和势能会发生变化,机械能也会随之变化。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可得:机械能守恒,即机械能始终保持不变。
3. 机械能的转化机械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转化。
例如,当一个物体在滑行时,其动能转化为热能和声能,这种转化通常表现为摩擦的结果。
同样地,将一个物体从高处抛出会导致它的动能转化为势能。
当物体开始下落时,势能会转化为动能。
当物体被推或拉时,机械能也会发生转化。
例如:当一个弹簧被伸长时,物体的机械能转化为势能。
弹簧释放时,势能转化为动能,具有运动能力的物体可以行驶一段距离。
其他机械能转化的例子包括拉簧尺、摆钟和电磁场中的运动粒子。
4. 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使用许多不同的策略,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机械能的概念。
其中一些策略包括:* 介绍实际应用:了解机械能的实际应用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教学过程。
例如,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一个运动的车辆的机械能,并理解该车辆何时将动能转化为势能,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机械能。
* 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教师可以向学生启发性提问,引导他们自己探索机械能的概念。
这种教学策略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他们的探索精神和自我发现。
* 基于实验的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物理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机械能的基本概念。
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能的概念,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及其相互转化。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能的概念2. 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及其相互转化3. 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4. 机械能守恒定律5. 机械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及其相互转化,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机械能守恒定律。
2.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机械能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滚摆上升和下降过程中速度和高度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的概念。
2. 新课:讲解机械能的概念,介绍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及其相互转化。
3. 实验:安排一个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验,如滚摆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讨论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如质量、速度、高度等。
5. 巩固: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其应用。
6. 应用: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机械能应用案例,如汽车行驶、电梯运行等。
8.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拓展: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机械能在现代科技和工业中的应用。
10. 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要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机械能概念、动能和势能定义及其转化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动能和势能转化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和实际生活中机械能应用案例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知道弹性势能。
2.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知道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3.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一系列物理实验,学习观察物理实验现象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机械能可以相互转化的实验探究活动,初步掌握简单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会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归纳、总结简单的科学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有关动能、势能及其相互转化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2.通过学习机械能及其相互转化的知识,使学生逐步认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和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难点:学生设计完成探究试验,并交流评估各自的实验方案
【教学仪器】
分组实验器材(每组):乒乓球三个、橡皮筋三根、沙子一盆、自制四脚桌一个、海绵一块、自制滑轨一组、纸盒一只、大、小钩码、铜、铝圆柱体及小木块个一个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1.观看多媒体视频:
(1).风暴的肆虐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的片段中,你看到了哪些场景?
学生回答:看到龙卷风吹倒了房屋,拔起了大树,掀翻了路边的车辆……
教师提问:这其中又包含了哪些物理知识呢?
学生回答:龙卷风是运动的,龙卷风具有很大的能量,龙卷风能够对其他物体做功。
(2).刘翔110米栏的冲刺
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刘翔在奥运会110栏比赛中奋力冲刺,勇夺金牌的场景。
教师评述:对!刘翔用他的速度征服了全世界,这是我们中华民
族的骄傲!如果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这里你又能发现哪些物理知识呢?
学生回答:刘翔也是运动的,具有动能。
2.活动:投掷乒乓球
教师:请每一位同学从实验盒中拿出一个乒乓球——全体起
立!——目标,老师手中的气球,我们比比看,哪一位同学能够准确
命中!预备——发射!
好,请认为刚才命中目标的同学举手。
请你来谈一谈,你是如何判断你的乒乓球命中气球的?
学生回答:我看到气球被乒乓球推动了。
教师提问:从物理学的角度考虑,又可以如何来描述呢?
学生回答:乒乓球对气球做了功,乒乓球具有动能。
教师提问:从以上三个事例中,你能归纳出它们具有的共同点吗?
学生回答:物体都对另一物体做了功,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学生讨论事例的共同点,引出探究的主题——各种形式的机械能
(二)、新课讲述
1.板书(投影):一个物体如果能对另一个物体做功,那么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我们称之为动能。
由学生的讨论,引导至对动能及势能影响因素的探讨。
教师提问:关于动能,你能提出一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吗?
学生回答:动能的大小各不相同,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1: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由学生使用现有的器材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的科学探究。
探究实验完成后,由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实验过程,并讲述实验方法。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他的实验操作过程及方法有什么看法吗?
引导其他学生对这种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形成辩论式的探讨氛围,以寻求更科学的探究方案。
让学
生充分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教师总结: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充分运用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时,应保证两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而在研究
动能大小与物体的速度有关时,又要保证两次实验物体的质量保持
一致。
板书(投影):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
教师提问:之前的活动中,扔出去的乒乓球落到地面后又会弹起,请同学们想想,除了动能,还有哪些形式的机械能呢?
学生回答:还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学生活动2:探究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由学生自主挑选所要探究的命题,将全班同学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完成后,由学生分别上台展示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果。
教师继续发动其他同学对此做出相应的评判,重点突出控制变量法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运用。
板书(投影):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
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形变的程度
教师提问:操场上飞来的足球可以用脚去踢,飞来的铅球可以用脚去踢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
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飞来的足球和铅球速度基本相同,但铅球的质量大,所以动能也大,
能对人做的功也多,将造成的伤害也大。
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能量的实例。
教师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对实际生活中去。
2.我们来研究一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指出演示小球竖直上抛过程中,动能转化成势能(上升),势能转化成动能(下落)。
(2).演示单摆实验(演示视频)。
A.学生观察并分析单摆来回摆动过程中能的转化.
B.归纳:下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上升: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如自行车下坡、荡秋千、高空掷物、荡秋千、人造地球卫星等。
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演示实验:小车的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A.学生观察并分析小车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
B.归纳:弹簧压缩: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弹簧恢复: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演示实验: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地上,又向上弹的过程中能的转化情况。
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刚接触地面是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从接触地面到发生到最大形变是动能转化成弹性势能,从恢复形变到离开地面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动,从离开地面上升的过程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举例动能与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3.学生讨论“想想议议”。
4.练习
5.小结。
一、本节课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物体物体下落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联想到它们的转化。
通过实验探究摆球摆动时动能和重
力势能的转化、弹簧振子振动时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知道动能
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再通过其他一些机械能转化实例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规律和意义。
最后自主学习有关风能和水能的利用,了
解动能和势能及其转化的综合应用。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能”,认为“能”是一种很有用的东西,对“能”很有神秘感。
通过上一节“动能和
势能”的学习,对“能”的概念和“能”的分类有一定的认识,知
道各种机械能的概念以及各种机械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对学习机械能的应用以及有关“能”的深入学习有很高的期待。
这一节课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物体动能和势能的变化联想到它们
的转化,再由转化到综合应用,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习难
度不大。
三.教学目标设计:
⑴知识与技能:理解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能举例说明;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了解动能
和势能及其转化的一些应用。
⑵过程与方法:经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经历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联想、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经历利用网络资源
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进一步掌握实验探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培养自主学习、协作探究的精神。
体会物理知识对科学技术和社会
发展的价值。
四、课后体会:
能量的学习在初中物理阶段,具体的学习内容首先从机械能知识出发,机械能的知识较为浅显,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吸收。
机械能跟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学生在生活常见到关于机械能的事例,教师在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时,学生直观地观察或随时就能做出演示实验。
这样,分析能量转化时,就不再抽象,而是直观再现。
把抽象的能一下子变成了信手拈来的贴切的知识。
使得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从科学的角度,学生学懂了新知。
从德育教育方面,学生受到了价值观和情感的熏陶。
培养了学生从青少年阶段懂得节能,懂得爱护环境,有了低碳意识。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