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第一章:力的认识1.1 力的概念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

讲解力的定义和单位。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1.2 力的作用相互性讲解力的相互作用原理。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力的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运用力的相互作用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3 力的测量讲解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进行实验,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引导学生运用测量结果,理解力的大小。

第二章:重力与摩擦力2.1 重力的概念与计算讲解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来源。

讲解重力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计算物体的重力。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重力的作用效果。

2.2 摩擦力的概念与计算讲解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作用。

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2.3 重力与摩擦力的应用讲解重力和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它们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重力和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压强与浮力3.1 压强的概念与计算讲解压强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压强的意义。

讲解压强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计算压强的大小。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压强的作用效果。

3.2 浮力的概念与计算讲解浮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浮力的作用。

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计算浮力的大小。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浮力的作用效果。

3.3 压强与浮力的应用讲解压强和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它们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机械能与能量守恒4.1 机械能的概念与计算讲解机械能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机械能的意义。

讲解机械能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计算机械能的大小。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机械能的变化。

4.2 能量守恒定律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能量的守恒原理。

引导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3 机械能与能量守恒的应用讲解机械能和能量守恒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它们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5篇.doc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5篇.doc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5篇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重、难点:1、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_____,热。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_____。

热。

2、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规律是什么?3、晶体温度在熔点和凝固点所处的状态是什么?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那里去了?(学生猜想)进行新课:1、探究:水的沸腾( ) ……提出问题( ) ……设计试验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仪器安装、酒精灯的使用等( ) ……进行试验数据记录: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海波的温度/℃蜡的温度/℃利用数据作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2、沸腾:(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

(3)、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3、蒸发:(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3)、蒸发有吸热致冷作用4、沸腾与蒸发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汽化的两种方式)5、液化(放热):举例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水蒸气遇冷会液化)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的实例)(1)、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2)、液化要放热(水蒸气烫伤更严重)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液化、汽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可以举较多的例子进行分析可以讨论:吸热、放热是必要条件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2教学目标:1、理解温度的概念。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含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含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含教学反思)一、章节:光的传播1. 教学目标了解光的传播特点,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能够运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 教学内容光的传播特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生活中的光学现象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利用实验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光的传播原理。

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讨论光的传播特点。

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分析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如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进行实验,验证光的传播原理。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5.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利用实验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光的传播原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光学现象,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章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原理。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回声、音调、响度等。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 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生活中的声学现象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声音的产生原因。

利用实验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讨论声音的产生原因。

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分析生活中的声学现象,如回声、音调、响度等。

进行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原理。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5.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声音的产生原因。

利用实验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声学现象,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章节:物体的运动1. 教学目标了解物体的运动特点,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第一章:观察力学现象课时1:观察力学现象研究目标1. 知道运动物体的规律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 了解什么是力,学会用实验方法证明力的存在,并能用正误表述法阐述。

3. 观察重力现象,规定重力的方向,并能用地址图表示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研究内容1. 了解力的概念、产生和传递。

2. 观察物体受力的现象,判断合力的方向并画出物体所受合力的示意图。

3. 了解重力的概念和规定的方向。

4. 研究如何用测力计检验力的大小。

研究重点1. 知道什么是力,了解力的概念、产生和传递,能够用实验方法证明力的存在。

2. 能够正确地画出物体所受合力的示意图。

3. 了解重力的概念和规定的方向,并能用地址图表示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研究难点1. 观察物体受力的现象,判断合力的方向并画出物体所受合力的示意图。

研究方法1. 思维导图:将研究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纳。

2. 实验法:用实验方法检验力的存在和大小。

3. 自我检查法:通过实验结果自我检测实验方法的正确性。

研究时间约1课时(40分钟)教学手段黑板、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教学过程1. 检查任务:让学生布置的观察力学现象的任务有了结果。

2. 引出新课:老师讲述生活中接触到的动作,但是如果先去了解规律,再去研究规律为什么会产生,用它来解释力学现象。

3. 自主探究:请同学们进行实验,了解力的本质。

4. 加深印象:按照教材要求让学生用正误表述法回答问题,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

5. 实践练:老师安排实际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完成,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力的实际用处。

课时2:直线运动和斜面运动研究目标1. 知道什么是直线运动和斜面运动。

2. 学会用实验法测定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规定速度、加速度的计量单位。

3. 理解斜面上的物体为何向下滚动或滑动,并学会计算它们的速度和加速度。

研究内容1. 研究直线运动和斜面运动的概念、规律。

2.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学会用实验法测定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人教版物理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全册整套合集】

人教版物理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全册整套合集】

人教版物理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全册整套合集】第一单元:力和压强教学目标:- 了解力的基本概念和力的三要素- 掌握力的计算方法和单位- 了解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知道一些与力和压强相关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性质- 介绍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2. 力的计算- 介绍力的计算方法和单位- 给出一些力的计算例题,进行练3. 压强的概念和计算- 介绍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讲解压强的应用场景,如气垫船的原理等4. 力和压强的实际应用- 介绍一些与力和压强相关的实际应用,如拔河比赛、物体受力分析等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识- 讲解力的概念和性质,引起学生对力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大小和方向2. 研究力的计算方法和单位- 通过实例讲解力的计算方法和单位- 让学生进行力的计算练3. 研究压强的概念和计算- 通过实例讲解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情况下的压强变化4. 引导学生思考力和压强的实际应用- 介绍一些与力和压强相关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鼓励学生找到更多力和压强的实际应用例子教学评价:1. 课堂互动- 观察学生在讲解过程中的反应,及时进行互动和提问-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 练与评价- 布置相关练题,检查学生对力和压强的掌握情况- 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和提供反馈3. 实践应用- 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力和压强的实际应用-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进行评价教学资源:- 人教版物理七年级上册教材- 教学投影仪- 计算器- 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测压器等)教学延伸:-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力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 可以组织拔河比赛等力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力的理解和应用教学反思:这份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力和压强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将注重课堂互动和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电子教案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

●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

●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

【重点和难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教学设计思路】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

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课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

【教学准备】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

【教学过程】(一).声波的产生1.声音的发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演示实验:(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

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九年级物理教案 (全册)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教案 (全册)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人教版教案内容: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共有十五个章节。

本节课为第一章,主要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物理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力、质量、速度等。

2. 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等。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点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2.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教学难点1. 物理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物理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物理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进行解释。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力、质量、速度等,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物理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巩固对物理学概念的理解。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物理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六、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的第二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以及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七、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分析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第一章:力和运动1.1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教学内容:介绍惯性的概念,解释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

1.2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学会计算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内容: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ma,解释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来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第二章:能量和功2.1 能量的定义和分类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能量的概念,掌握不同类型能量的定义。

教学内容:介绍能量的定义,解释机械能、热能、电能等不同类型能量的概念。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和图示来引导学生理解能量的概念和分类。

2.2 功的概念和计算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理解功和能量的关系。

教学内容:介绍功的定义,解释功的计算公式W=Fs,探讨功和能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来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第三章:声现象3.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掌握声音传播的原理。

教学内容:介绍声音的产生原因,解释声音通过介质传播的过程。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2 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内容:介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音乐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区分声音的三个特性。

第四章:光现象4.1 光的传播和反射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方式,掌握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内容:介绍光的传播方式,解释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

4.2 光的折射和透镜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光的折射定律,了解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内容:介绍光的折射定律,解释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电子教案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

●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

●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

【重点和难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教学设计思路】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

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课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

【教学准备】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

【教学过程】(一).声波的产生1.声音的发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演示实验:(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

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波的产生➢分组实验: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推测其中的原因。

课堂交流: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

➢(2)演示实验:如图二所示,观察和描述图一课堂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3)发声体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演示实验:弹簧形成的疏密波提问:①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②当疏密相间的形状在弹簧中传播时,弹簧的每一图二圈是否一直向另一端运动?分别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讨论回答。

3.作业:(1)思考与练习—2。

(2)预习声波的传播,收集有关现代声纳技术的应用。

(二).声波的传播1.声波传播的条件(1)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演示实验:如图三所示,将闹钟放入真空罩中,连续抽气。

结论: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需要通过介质。

(2)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卡P27—1和2(其中2可当堂选择几名学生实践后当堂交流)图三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活动卡P27—3,教师事先用录音机录一段本班学生的讲话,在班中播放,让同学们猜一猜是谁?结论:声波不仅可在气体中传播,而且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阅读课文2.声速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P15(1)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声波的传播速度(声速)物质速度(米/秒)与空气中声速的比较空气340 1.0倍水1500 4.4倍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空气的温度低,声速就小。

(2)声波的反射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

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3)回声介绍回声产生的原因、回声的应用及防止和现代声纳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现代声纳技术应用的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声波的接收——耳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3.作业思考与练习—1、3、4、5。

(三)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活动卡P28中的实验。

1.选择相同实验内容的学生分组交流。

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进行交流。

3.教师根据课堂交流情况作小结。

4.作业:学习指导“基本训练”。

【教学反思】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

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

老师还要注重第一次对学生的作业指导。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

●了解骨传导。

●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

【重点和难点】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骨传声。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1、人耳的构造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2、骨传声➢“想想做做”:(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

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

介绍贝多芬的故事。

3、双耳效应由学生自习完成。

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

三、作业布置教材第18-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多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全探究过程。

立体声首先,立体声是什么?你应该了解一下。

普通立体声(2.0),从声音来源开始。

录音时,由两个麦克风同时在声源两边进行录音,录出来的音乐信息是同时进行的双声道。

播放音乐时,由双声道进行还原,分别到两个扬声器中(音箱就为两组)(左,右)。

利用人的双耳效应,人听到的音乐就会富有立体感。

当然两个音箱的摆放要有一定距离。

到现在的信息时代,记录音乐已经不用磁带了,改为用电脑。

同样的,电脑里的音乐文件一般是双声道立体声(大多数),所以平时(多数)用电脑,手机或MP3,MP4播放器,听到的都是(2.0)的立体声,(当然前提是耳机和音箱没问题)。

还有更先进的环绕立体声(7.1),我就不说了,只不过多几个声道而尔(对音箱的要求更高)。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内容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声音三大特征,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教学重、难点重点:表征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

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3.教学模式:自学阅读,讨论与探究,通过各种探究实验和自主实验完成本节教学目标。

【教学器材】1.演示用:多媒体课件、音叉、乒乓球、细线、学生电源、发声齿轮、硬卡片。

2.学生用:鼓、碎纸屑、梳子、硬卡片、棉布。

【学情分析】本节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只是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和缺少理论知识,但是学生们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中来,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兴趣将会很浓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

●知道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和“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通过介绍我国在研究声现象方面的成就,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教育。

【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什么,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先来聆听一组音乐。

(播放不同乐器的演奏声),学生讨论,这些声音有哪些特点呢?指出这些声音是千差万别的,有强有弱,有高有低,那么声音有那些基本特性呢?这些特性又与什么有关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1.响度我们先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投影: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很强的声音震耳欲聋,我们说它响度大;微弱的声音几乎听不见,我们说它响度小。

)同学们桌上都有一只鼓,要使它发出声音,怎样做呢?要使鼓声更响些,又要怎样做呢?学生操作,你们认为鼓声的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思考,勇敢说出自己的猜想,根据猜想的科学性,找出有价值的猜想,进行检验。

“鼓声的强弱可能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有关。

”能设计出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的方法吗?让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方法。

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根据碎纸屑跳起的高度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学生实验。

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试一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换个声源,情况又会怎样?我手上有音叉和乒乓料,怎样设计显示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呢?学生回答,教者演示。

(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振动幅度称为振幅)。

(投影: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_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

)2.音调播放小孩、大人唱歌声,投影“小孩、大人唱歌”图,让学生就图中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音乐知识,通过交流和辨析,引入声音高低即音调的学习。

(投影: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同学们桌上都有木梳,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你听到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拨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以不同的速度撕棉布,听到的声音也有什么不同?由此你认为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设置问题,引起猜想。

教师演示发声齿轮实验,检验猜想。

使电动机的转速逐渐增大,注意塑料片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

启动电动机,使齿轮敲打塑料片,可听到塑料片的“轧轧”声;随着转速逐渐增大,塑料片发出的声音就会变高;当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时,塑料片还会尖叫起来。

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