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持家家风故事

合集下载

丈夫兢兢业业妻子勤俭持家家风故事

丈夫兢兢业业妻子勤俭持家家风故事

丈夫兢兢业业妻子勤俭持家家风故事以下是 8 条家风故事:1. 你知道吗,我家那口子,整天工作起来不要命,就像头老黄牛,兢兢业业。

而我呢,也是能省则省,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有一次老公加班到很晚才回来,我给他留了热乎乎的饭菜,他一进门就说:“老婆,辛苦啦!”咱这日子不就是这样相互扶持,勤俭节约过出来的嘛!2. 我们家那位丈夫呀,在工作上那可是一丝不苟,每天都早出晚归的。

我呢,就在家各种算计着花钱,真真是勤俭持家呀!记得有回我看到商场打折,硬是忍住没乱买,回家还跟老公炫耀呢,老公笑着说:“我老婆真棒!”这就是我们的小日子,简单却充满幸福。

3. 丈夫总是在单位忙得团团转,恨不得住在那儿,他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

我呢,买个菜都得货比三家,多节省一点是一点。

就像上次老公获得了优秀员工奖,他高兴地对我说:“这军功章有你的一半呀!”我们这小家不就是靠着这份劲头越来越好嘛!4. 我那丈夫呀,对工作可上心了,那认真劲儿,简直就像在雕琢一件艺术品!而我平时连用水用电都算计得精细着呢!有天晚上,老公看着我整理的账本,感叹道:“老婆,你可真是咱家的宝贝呀!”可不是嘛,这样的搭配多好呀!5. 咱家里,丈夫在外面拼尽全力工作,从不说累。

我就在家里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这不是勤俭持家是什么呀!还记得那次老公发了奖金,本想说出去吃顿好的,我却说在家做更温馨呀,老公摸摸我的头说:“听你的!”这就是属于我们的温暖小窝。

6. 我老公对工作那是绝对的忠诚,拼命努力的样子让人感动。

我呢,经常为了便宜几毛钱去更远的菜市场买菜。

有一次老公看我辛苦,说:“咱也别太省啦!”我回道:“能省一点是一点,咱这日子不就得这么过嘛!”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态度呀!7. 你瞧我家丈夫,整天风风火火去上班,为工作尽心尽力。

我呢,买个衣服都要纠结半天,把勤俭发挥到极致。

有次我买了个特价商品高兴得不行,跟老公炫耀,老公笑着打趣:“我老婆咋这么会过日子呢!”这不就是我们平凡又美好的生活嘛!8. 我家那口子呀,工作起来那叫一个投入,就跟个不知疲倦。

勤俭持家的家风家训事迹

勤俭持家的家风家训事迹

勤俭持家的家风家训事迹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代代相传,成为家族的家风家训。

下面是一个关于勤俭持家的家风家训事迹。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慈祥的奶奶,她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农村,家庭并不富裕。

然而,她却以勤俭持家为家庭树立了榜样。

奶奶年轻时的日子并不好过,丈夫年幼离世,家里除了她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

为了能养活自己和孩子,她不辞辛劳地在田里种地、耕种,在家里进行家庭副业,织布、织藤器等,她不仅自己能穿,还能拿去卖给邻居,增加收入。

奶奶非常节俭,她从不过度浪费,她会将剩菜剩饭利用起来,煮成汤或炒饭,确保一粥一饭不浪费。

即使是衣服,她也会修补好,让它们能够再穿。

她教育孩子要珍惜食物和物资,不要过分挥霍。

这种节俭的家风逐渐形成,孩子们从小就明白了节俭的重要性。

随着奶奶孩子渐渐长大,家里的经济情况也有所改善。

然而,奶奶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奢侈或挥霍。

她依然坚持着每一分钱的节省。

她会仔细筹划每一笔开销,确保每一笔都花得值得。

她告诉孩子们要珍惜每一分钱,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奶奶的聪明才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她善于发现身边的资源,善于利用。

比如,她会在农田里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提供给当地的集市或者买给邻居。

她也知道水果蔬菜有季节性,所以她会在大量产的时候将其存储起来,并加工成蜜饯等,以便在非季节性的时候出售。

奶奶的智慧与勤俭的品质相得益彰,为家里带来了更多的收入。

随着年龄的增长,奶奶开始老去,她的子女们都已经长大成人并成立了自己的家庭。

然而,奶奶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年纪而放松,相反,她更加注重家风家训的传承。

她把她的智慧和经验传授给孩子们,教育他们勤俭持家,珍惜资源,养成良好的习惯。

她告诉孩子们要懂得生活的艰辛,不要浪费,要看重每一分钱。

她还以自己为榜样,让孩子们看到她一直在努力工作,不计较辛苦。

如今,奶奶已经离世多年,但她的家风家训却一直在家族中传承下来。

她的子女们继承了她的勤俭持家的美德,他们并不是很富裕,但他们过得很安稳,充实而满足。

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50字

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50字

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集锦
本文汇集了多位名人的家风家训小故事,旨在传递家庭美德和良好家风的重要性。

多位名人都有着良好的家风家训,这些家训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个人成长,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以下是一些名人家风家训的小故事:
1. 孟子的母亲三次搬家
孟子的母亲非常注重家庭教育,为了给孟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她三次搬家,终于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的母亲认为,孩子的成长环境对他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环境能够促进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2. 岳飞的“精忠报国”
岳飞的家训是“精忠报国”,他教育子孙要忠诚于国家和人民,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岳飞本人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抗击金兵,保卫国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将领。

3. 曾国藩的“勤俭持家”
曾国藩的家训是“勤俭持家”,他教育子孙要勤奋劳动,珍惜粮食和物资,不要过度消费。

曾国藩认为,勤俭持家不仅能够使家庭富裕,更能培养人的品德和毅力。

4. 杨慎的“读书积德”
杨慎的家训是“读书积德”,他教育子孙要多读书,积累知识,
培养良好的品德。

杨慎认为,读书不仅能够增长知识,更能够提高人的修养和素质。

关于家风家训的典故

关于家风家训的典故

关于家风家训的典故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

家风对一个孩子的行为举止,个人修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后天影响。

好的家风形成,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无论大家、小家都要有一定的家风家训,“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家有家风”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句话。

关于家风家训的典故1、后母慈心黄垓镇黄垓村,是孔子着名弟子“三冉”(冉耕、冉雍、冉求)故里。

冉家以放牧牛羊为生。

“三冉”的父亲冉离先娶颜氏,生下冉耕、冉雍,不幸难产去世。

冉离又娶妻公西氏。

公西氏将冉耕、冉雍视为己出,从进冉家门就教他们诵读《诗经》。

到冉耕12岁和冉雍8岁的时候,就建议送两个孩子入学馆。

而冉离想让孩子协助自己放牧牛羊。

公西氏就力劝丈夫。

公西氏生下亲子冉求后,依然关心前两个孩子的学业,听说曲阜孔子设教讲学,声誉日隆,又跟丈夫冉离商量,送他们到曲阜拜孔子为师。

后来小儿子冉求也去曲阜上学。

兄弟三人同拜孔子为师,都学习刻苦,颇有成就。

(《冉氏族谱》)2、杀猪示信曾子的妻子去赶集,她的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

她哄儿子说:“你回家去,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

”妻子刚从集市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准备杀掉。

妻子制止他说:“那只是哄骗小孩子的。

”曾子说:“对小孩子是不能哄骗的。

小孩子没有识别能力,依靠父母进行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

现在你欺骗儿子,就是教儿子欺骗。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就无法进行诚实的教育了。

”于是就把猪杀掉烧肉吃了。

正是由于曾子教子有方,有良好的家风,才培育出了曾申、曾元、曾西等优秀的子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3、孟母三迁说起中华经典家风故事,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勤俭持家的家风家训故事简短

勤俭持家的家风家训故事简短

勤俭持家的家风家训故事简短
从前,有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

父亲名叫李明,母亲名叫王丽,他们有三个孩子。

尽管生活困苦,但他们一家始终坚守着勤俭持家的家风家训。

李明每天早早起床去田地劳作,王丽则卖些自己亲手制作的小手工艺品。

虽然有时候他们一天的收入只够温饱,但他们始终坚持为了家庭的幸福而努力。

三个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懂得节约。

每个月,李明会给每个孩子一些零用钱,但同时会告诉他们要合理使用,并鼓励他们把剩下的钱存起来。

孩子们听从父亲的教导,从小就习惯了节俭的生活方式。

家里的家具、衣物都是经过精心修补使用多年的,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

儿子们也养成了每天洗涤家里的衣物和清洁的习惯,延长使用寿命。

即便是家中的灯泡烧坏了,他们也会尽量修复而不是立即去购买新的。

这个家庭的勤俭持家让他们渡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刻,并且慢慢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孩子们长大后,他们继承了父母的家风和家训,坚持着节俭努力的生活方式。

这个家庭传承下来的勤俭持家的家风家训成为他们一家人的财富。

他们明白,只有节约和勤劳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这正是他们家庭的真正力量所在。

家风家训小故事精选5篇

家风家训小故事精选5篇

家风家训小故事精选5篇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气,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家风家训小〔故事〕精选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故事相关内容推荐↓↓↓经典的二岁儿童睡前故事有趣的三岁儿童睡前故事七岁儿童睡前故事经典的宝宝睡前故事家风家训小故事1七月的普洱,炎炎夏日中附带着丝丝的细雨,而我却沉浸在历代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一书中,看着书中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读书时代早已认识,却仅仅认识其本人及其优秀〔事迹〕,但对各位名人的成长经历及其对后代的〔教育〕也知之甚少,但通过阅读历代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一书,我从中看到了司马去的大孝之道在立身,看到了苏洵三兄弟的团结共患难,看到了司马光告诫子孙贪婪多欲身必败,看到了曾老的居官不以钱为本等等,其中包含了为人之道、做官之道、求学之道及处世之道四个大道理,但其中我受到的启发不仅仅于其中,生活中先做人后做事,作为一名基层工程管理员,需要协调各方参建单位工作,对内对外都必须合理安排,提前筹划,为人、为管理员、处事必须学会,必须严于律己,善于学习。

首先,为人之道,作为一名基层工程管理员,在工程的日常管理中,必须学会为人。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这段话出自颜氏家训,大意是古来圣贤书,教人老实孝顺,谨言,经常检讨自己的行为,立足于养成良好的家风,修身齐家。

在日常的工程管理中,细小琐碎的事情繁杂,这就要求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而且工程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在对外交流中要慎言,把握好语言的尺度。

在苏洵的:兄弟团结共患难一文中,更是要我们学会团结,工程参建单位众多,配合难度颇高,因此需要我们紧密团结,各方配合才能完成工程的建设工作,尤其是室外施工,土建管道,绿化、智能化及市政配套,并不是单独一个单位就能完成的,如果不能通力合作,每一家单位各做各的,那最后将会造成无休止的返工,费时费力,这就表达了合作团结的重要性,而我们甲方现场管理员,正是作为合作团结的桥梁出现的,链接各单位完成此工程工程,可想而知,我们首先要明白团结的重要性,才能做好工程的管理工作。

我的家风故事5篇

我的家风故事5篇

我的家风故事5篇我的父母都是七十年代的中专生,我的爷爷奶奶那么是四十年代的农民。

自从我懂事开始,我听的最多的话是:做人要勤俭节约,以人为善,礼貌待人,老实守信。

特别是在我做错事时,爷爷最喜欢给我上政治课,奶奶那么说了又说,我有时烦起来会来一次对抗式的大喊: 拜托,奶奶同志,您已经讲了N次了,我的耳朵都长了啊,可是奶奶似乎没听到我的对抗,还继续说: 你这孩子啊,要懂礼貌,刚客人来了都不懂得打个招呼。

我似乎对这样的教育已经习以为常了,这应该说是我这个家的家风吧。

从我记事起,我的家经常有客人,长辈们从来都是笑容满面地招待客人,把最好的东西拿给客人吃,最后客人走了才轮到我们这些孩子的份,我们从不敢吭声,客人们总会表扬我们: 你们家的孩子真懂事啊,但是我淘气的个性,有很多时候也会招来长辈的不满有一年的春节,我把家族要请叔公的盐鸡偷吃了一半,把鸡翻过身,当叔公吃时才发现,过后爷爷狠狠地批评了我,要我半蹲一个小时记住这次教训。

在我的家里,最勤俭节约的人是奶奶了。

奶奶每天天没亮就起床做家务,等我们要上学时,奶奶已经出门去买菜了,每次家里有剩菜剩饭,奶奶从不倒掉,而是自己吃了。

爸爸担忧她胃不好,不让奶奶吃剩的食物,奶奶只好偷偷地吃了。

有一次,我刚放学回家,发现家里来了三只小鸡,原来是奶奶为剩菜剩饭找到好的去处了哈哈,这真是两全其美呀!要说老实守信,那就要属我的老爸了。

有一回,老爸心血来潮,向村委会承包了1000棵荔枝树,合同承诺收成时付给村委两万元,没想到那年刚好碰到强台风,1000棵荔枝总的收成不过两千多,很多好朋友都说情有可原,劝老爸向村委提意见结果老爸向舅妈借了钱毫不犹豫的把两万付给村委,老爸过后说我的固执,是因为我的父亲从小对我说:做人要老实守信。

我没有预测好,只能自己负责呀!家风是雨,孩子是苗,这样的家风让我受益匪浅啊!中国是一个文明的大国,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五千年来悠久的文明历史文化传承一代代每一位中国人。

中国名人的家风家教小故事7篇

中国名人的家风家教小故事7篇

中国名人的家风家教小故事7篇中国名人的家风家教小故事篇1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

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

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以俭持家。

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

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

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

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

”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勤于治学。

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

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

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重视家教。

曾国藩有3子5女,小女儿曾纪芬最长寿,活到91岁。

1875年,曾纪芬嫁入湖南聂家。

曾国藩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同时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

曾国藩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实际上女儿做得比父亲期望的更好。

中国名人的家风家教小故事篇2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

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

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宁夏政府主席。

19,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

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

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

”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

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勤俭持家家风故事
勤俭持家是以勤劳节约的精神操持家务。

勤俭持家家风故事有哪些的呢,欢迎阅读下文。

勤俭持家家风故事一:一个良好的家风家教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礼传家,勤俭持家,尊老爱幼,明事知礼,艰苦奋斗等等都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其中勤俭持家的这种优良传统作风更值得我们弘扬下去。

‘勤俭持家’还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
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

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字去做。

”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谷丰登。

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

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

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

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

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

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通过这个故事更让我们懂得‘‘勤俭”二字的重要性。

母亲常常告诫我们:‘‘男人是搂柴耙耙,女人是捆柴绳绳。

’’这个俗语也是说明‘勤俭’的重要性。

男人要勤劳,女人不忘根本。

懂得节约不能浪费,不能大手大脚,或者女人一切从简非常俭朴,但男人懒于行动,不手勤,眼勤,脚勤,照样没有幸福的日子。

这两个字紧密相连。

生活在一个家庭里,夫妻二人首先是和睦。

‘家和万事兴’有了和谐的家庭,再加上勤俭持家,这无疑是锦上添花。

生活中我们便是如此。

我们的家规:人走灯灭,人离扇停,人走水停,一水多用。

我经常倡导孩子们不轻易浪费粮食,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剩菜剩饭放到下次在吃,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用过后的水
也可以擦地板,冲马桶等等。

这样一年下来水电费也用不了多少,还有平时用的纸张,我把未用过的反面钉在一起,以便孩子们进行练习题演算。

这样的言传身教都默默的影响着每个孩子,他们都会学着我们的样子,不浪费粮食、水、电、纸……这些虽然都很微小,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这也是我们为社会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勤俭持家家风故事二:勤俭是棵草,节约是朵花。

勤俭节约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它是重中之重。

我们每个人应该责无旁贷。

勤俭节约曾是我们的传家宝,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不能让勤俭节约与我们的孩子们渐行渐远。

作为家长,我们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

在我家卫生间里放了个水桶,每个人洗好脸后水都倒在这个水桶里,我们用收集起来的水冲马桶,已经持续好几年了。

女儿受我们的影响,每次洗完脸总是把水倒进桶里,有时由于站的位置角度的关系倒水时会溅出来,这时她就会走近点弯下腰倒水,生怕水洒在水桶外浪费了。

勤俭节约,低碳生活。

有时我们还可以教孩子一些生活中的小窍门,比如家里的冰箱出现异味时,以往我会去超市买专用的除臭剂,不仅花销大,而且失效后又会变成了垃圾。

而现在,我会跟孩子一起把剥下来的柚子皮洗净揩干,放入冰箱内,几天后,打开冰箱,清香扑鼻,异味全无,这可是
天然的环保型清新剂噢,比起去超市里买专用的除臭剂既实惠又环保。

现在我家的孩子俨然成了环保小大人,每次吃柚子的时候都会急着先把柚子皮剥下来收集好,用作除臭剂,一年下来也能节省不少呢。

勤俭持家家风故事三:“艰苦朴素,勤俭持家”。

是小时候我家门联上的一句话,也是父母恪守一生的家训。

现在四十多岁的人,对五六十年代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会记忆犹新。

那时候,父母对我们的要求非常严格,定下了许多规矩,比如说,吃饭时要吃得干干净净,碗里不剩一粒米。

记得小时候,我三婶家的女儿到我家吃饭,吃过后刚放下碗,一看,别人的碗里干干净净,只有她自己碗里还有几粒米,她吓得赶快拿起碗把那几粒米扒到嘴里,又一低头,看见桌子上掉了几粒米,马上偷偷把米粒捡起,抹到嘴里。

那个小模样,惹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这是我至今难以忘怀的一幕,也是长大后,我们常常笑谈的一件事。

那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夏天都穿着塑料凉鞋,刚买的凉鞋光鲜漂亮,可是没穿几天,塑料凉鞋就老化断裂,父亲就会把炉钩子烧红,接着把一块废旧的塑料放到凉鞋断裂的地方,用炉钩子一烫,塑料就粘在一起了。

就这样,粘粘补补,夏天就过去了。

后来,日子好过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艰苦朴素,勤俭持家”之道,已经“如影随形”了。

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

”可是每次包饺子,往往不是剩面就是剩馅。

怎么办呢?如果剩面了,我就学着母亲的样子把剩下的面擀成面条,如果剩馅了,就打个鸡蛋,和馅拌在一起,上锅一炒,就成了一盘菜。

这俨然成了我家饺子宴的保留曲目。

衣服旧了,就成了工作服,收拾家务还真得有几件“不像样”的衣服。

有的衣服不时尚了,找裁缝改改,换个式样,可以继续穿。

鞋子坏了,找修鞋师傅修修,换个底,打点蜡,照样穿得出去。

孩子小时候有一件绿色的棉大衣,从三岁穿到了十岁。

三岁时,大衣盖到了脚脖子,走起路来像个小企鹅。

过两年,袖子短了,我再给他接了块袖子,孩子就又穿两年。

从他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当年穿着凉鞋蹦蹦跳跳的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