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9年级下】教案1:1《我爱这土地》

【语文9年级下】教案1:1《我爱这土地》
【语文9年级下】教案1:1《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艾青;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并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

2、通过反复朗读,提高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

3、引导学生体会本诗中诗人抒发的对历经磨难的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黄河大合唱》)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慷慨激昂的歌曲,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

(生答:《黄河大合唱》)

师:它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呢?

(生答:抗日战争时期)

2、简介抗日战争,引出艾青的名作《我爱这土地》。

(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抗日战争历时八年,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而今年刚好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六十周年。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了解那段历史,并牢记它。想想当年,山河破碎,哀鸿遍野,多少爱国志士大声疾呼,尚思报国,其中就有一位叫做艾青的诗人,他怀着对祖国母亲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诗——《我爱这土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艾青,去感受他对祖国真挚的情感。

二、作者简介:

(大屏幕出示艾青的资料,教师并作简单介绍)。

师:俗话说:“文如其人,言由心生”,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这首诗的思想内涵,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艾青。

(屏幕出示,指明学生朗读。)

师:艾青被誉为诗坛泰斗,在他的的诗歌中,往往借助太阳、土地这样的客观事物来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其中写得最动人的就是于1938年11月17日与武汉创作的《我爱这土地》。

三、背景介绍:

师:那么当时是一个怎样的历史背景呢?让我们一起回到1938年。

(放纪录片,教师配画外音。)

师:(低沉,悲愤)当时正是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他们奉行着“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大街小巷横躺着卖不完的尸首,日本强盗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这个镜头就是从母亲手里夺过幼小的孩子,抛向空中,用刺刀刺死,甩向别处。日本侵略者用中国人民的鲜血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他们的暴行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四、指导朗读:

1、教师配乐朗诵。

师:而这一切都被艾青写进了《我爱这土地》这首诗里,(音乐声起)时至今日,六十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再次捧起这首诗时,内心依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下面,老师来朗诵一遍,同学们感受一下。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2遍)

3、指名学生朗读。朗读要求:

(1)准确流利;

(2)重音节奏;

(3)感情充沛。

师生简单评议。

师:这首诗应该用舒缓的语速,深沉的语调,带着对祖国的热爱来读。

但因为对诗的理解不同,对诗歌节奏,重音,感情地把握也是因人而异的,不是绝对唯一的。(屏幕展示)

4、现在大家都知道怎样读好一首诗了吧。我们来听听大家的声音。请大家忘掉身边的一切,想象着自己就是艾青。齐读。

五、赏析此诗:

1、师:整体感知:读好一首诗,关键还是要读懂它。任何的技巧不能取代我们对诗的理解。读了几遍之后,你对这首诗又怎样的感受呢?

(生答)

明确:这首诗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思考与探究:

A师:鸟儿在歌唱,它歌唱哪些具体事物呢?

(生答:土地,河流,风,黎明)

师:诗歌中,诗人的情感往往是朦胧的,含蓄的,往往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借助具体的事物来表情达意。结合时代背景,在这首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食物被蕴含了怎样特殊的意义呢?这个问题我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