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

合集下载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九章 配位滴定法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九章  配位滴定法
注: 指示剂的颜色随pH而变化→注意控制溶液的pH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二、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
1)MIn与In颜色明显不同,显色迅速,变色 可逆性好 2)MIn的稳定性要适当:KMY / KMIn >102 a. KMIn太小→置换速度太快→终点提前 b. KMIn 太大→置换难以进行→终点拖后或 无终点 3) In本身性质稳定,便于储藏使用 4)MIn易溶于水,不应形成胶体或沉淀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表观稳定常数K’稳越大,突跃范围越大。
cM=0.01mol· -1, L K’稳<108,无突跃。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溶液酸度
lgK’稳= lgK稳 – lgα
pH↑→酸效应系数α ↓ →K’稳↑ →突跃范围↑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金属离子被准确滴定的条件
lgcMK'稳≥6 若cM=0.01mol/L, lg(0.01×K'稳)≥6 则:lgK’稳≥8
CNK’NY稳<106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几种离子共存——M,N( N为干扰离子)
a. MY的允许最低 pH比NY的低:
N M
控制酸度, 减小K’NY
使 CNK’NY<106 ; CMK’MY>106
b. MY的允许最低 pH比NY的高: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3.钙指示剂(简称NN或钙红): 紫黑色粉末
终点:酒红→纯蓝
适宜pH:12.0~13.0(碱性区) pKa1=9.26 pKa2=13.67
H2In2pH<8
HIn3-+H+
pH=8~13
In4-+2H+
pH>13
酒红色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九章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1)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九章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1)
少数为非金属离子,如: B3+: [BF4] ;Si4+ : [SiF6]2 ;
金属原子,如:Ni、Fe等
7
2.配位体和配位原子
配位体:简称配体,与形成体结合的离子或中性分子;
配位原子:配体中提供孤电子对与形成体形成配位键的 原子;
单齿配体:只含一个配位原子的配体; 多齿配体:含两个或两个以上配位原子的配体;
第9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
1
9.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9.2 配位化合物的化学健理论
9.3*配位化合物的类型和异构化 9.4 配离子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9.5 配位滴定法 9.6 配位滴定曲线 9.7 金属指示剂 9.8 配位滴定的应用
2
学习要求
1. 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定义、组成、和命名 2. 掌握配位化合物价健理论 3. 了解配位化合物的分类和异构化 4. 掌握配位平衡和配位平衡常数的意义及其有关计算,理
为了提高成键能力,Fe3+以sp3d2轨道杂化, 并与F-提供的孤电子对形成配位键,形成正八 面体构型。
42
外轨型配合物特点: (1)中心离子提供最外层的ns、np、nd轨道杂
化成键,(n-1)内层电子排布不变; (2)(n-1)d轨道上电子尽可能分占轨道,使许
多外轨型配合物具有磁性,且轨道中未成对 的电子数越多,磁矩越大,物质磁性越强; (3)参与杂化的外层轨道能量较高,外轨型 配合物的稳定性较差。
三氯化五氨一水合钴(III)
配体次序:先阴离子、后中性配体;先无
机、后有机配体;
[Co(NH3)3(H2O)C12]Cl 氯化二氯·三氨·一水合钴(Ⅲ) [Cu (NH3)2 (CH3COO) ]Cl 氯化乙酸根·二氨合铜(Ⅱ)
阴离子次序:简单离子-复杂离子-有机

配位反应及配位滴定法

配位反应及配位滴定法

第九章 配位反应及配位滴定法配位化合物简称配合物,是一类组成比较复杂的化合物,它的存在和应用都很广泛。

生物体内的金属元素多以配合物的形式存在。

例如叶绿素是镁的配合物,植物的光合作用靠它来完成。

又如动物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是铁的配合物,在血液中起着输送氧气的作用;动物体内的各种酶几乎都是以金属配合物形式存在的。

当今配合物广泛地渗透到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

我国著名科学家徐光宪教授作了如下的比喻:把21世纪的化学比作一个人,那么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和计算化学是脑袋,分析化学是耳目,配位化学是心腹,无机化学是左手,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是右手,材料科学是左腿,生命科学是右腿,通过这两条腿使化学科学坚实地站在国家目标的地坪上。

配位化学是目前化学学科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本章将介绍配合物的基本概念、结构、性质和在定量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9-1 配合物的组成与定义一、配合物及其组成例如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氨水,开始时有蓝色Cu 2(OH)2SO 4沉淀生成,当继续加氨水过量时,蓝色沉淀溶解变成深蓝色溶液。

总反应为:CuSO 4 + 4NH 3 = [Cu(NH 3)4]SO 4 (深蓝色)此时在溶液中,除SO 42-和[Cu(NH 3)4]2+外,几乎检查不出Cu 2+的存在。

再如,在HgCl 2溶液中加入KI ,开始形成桔黄色HgI 2沉淀,继续加KI 过量时,沉淀消失,变成无色的溶液。

HgCl 2 + 2KI = HgI 2↓+ 2KCl HgI 2 + 2KI = K 2[HgI 4]象[Cu(NH 3)4]SO 4和K 2[HgI 4]这类较复杂的化合物就是配合物。

配合物的定义可归纳为:由一个中心元素(离子或原子)和几个配体(阴离子或分子)以配位键相结合形成复杂离子(或分子),通常称这种复杂离子为配离子。

由配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叫配合物。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把配离子也称配合物。

由中心离子和配体以配位键结合成的分子,如[Ni(CO)4]、[Co(NH 3)3Cl 3]也叫配合物。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

[Cu(NH3)2]2+ K2θ [Cu(NH3)3]2+ K3θ [Cu(NH3)4]2+ K4θ
总反应: Cu2+ + 4NH3
[Cu(NH3)4]2+
Kf θ
由多重平衡规则有 : Kfθ = K1θ K2θ K3θ K4θ
2.配合物稳定常数的应用
(1)应用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可以比较相同类型配合物 的稳定性。 Kfθ越大,配合物越稳定。 例如: [Ag(NH3)2]+ [Ag(CN)2[lgKfθ= 7.23 lgKfθ= 18.74
配体: NH3,ONO
硫酸亚硝酸根•五氨合钴(Ⅲ) 配位原子: N,O 6
配位数:
§9-2 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
一、价键理论要点 (1)配位体的孤对电子进入中心离子的空轨道形成配位键。 (2)中心离子提供的的空轨道是杂化轨道,杂化轨道的空间分 布决定配离子的几何构型。
例如:[Ag(NH3)2]+ Ag+
1893年维尔纳(A.Werner)提出了配位理论学说。
配合物的定义:
由简单正离子(或原子)与一定数目的中性分子或 负离子按一定的组成和空间构型所形成的复杂离子叫配 离子,如[Cu(NH3) 4]2+、[Ag(CN)2]-等。 若形成的不是复杂离子而是复杂分子,这类分子叫 配合分子,如[Pt(NH3)2CI2]、[Ni(CO)4]等。 含有配离子的化合物以及中性配位分子统称为配合
(NH4)[Co(NH3)2(NO2)4]
B. 配离子是阳离子的配合物
[Co(NH3)5Cl2]Cl [Co(NH3)5H2O]Cl3 氯化二氯•五氨合钴 三氯化五氨•一水合钴( Ⅲ)
[Pt(NO2)NH3(NH2OH)(Py)]Cl( Ⅲ) 氯化硝基•一氨•羟胺•吡啶合铂( Ⅱ)

(完整版)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九章答案

(完整版)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九章答案

第9章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1.无水CrC13和氨作用能形成两种配合物A和B,组成分别为CrC13·6NH3和CrC13·5NH3。

加入AgNO3,A溶液中几乎全部的氯沉淀为AgC1,而B溶液中只有三分之二的氯沉淀出来。

加入NaOH并加热,两种溶液均无氨味。

试写出这两种配合物的化学式并命名。

解:A [Cr(NH3)6]Cl3三氯化六氨合铬(Ⅲ)B [Cr Cl (NH3)5]Cl2二氯化一氯·五氨合铬(Ⅲ)2.指出下列配合的的中心离子、配体、配位数、配离子电荷数和配合物名称。

K2[HgI4] [CrC12(H2O)4]C1 [Co(NH3)2(en)2](NO3)2Fe3[Fe(CN)6]2K[Co(NO2)4(NH3)2] Fe(CO)5解:3.试用价键理论说明下列配离子的类型、空间构型和磁性。

(1)[CoF6]3-和[Co(CN)6 ]3- (2)[Ni(NH3)4]2+和[Ni(CN)4]2-解:4.将0.10mol·L-1ZnC12溶液与1.0mol·L-1NH3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此溶液中[Zn(NH3)4]2+和Zn2+的浓度。

解:Zn2++ 4NH3= [Zn(NH3)4]2+平衡浓度/mol·L -1 x 0.5-4×0.05+4x ≈0.3 0.05-x ≈0.0594342243109230050⨯=⋅==++..x .)NH (c )Zn (c ))NH (Zn (c K f θx =c(Zn 2+)=2.13×10-9mol·L -15.在100mL0.05mol·L -1[Ag(NH 3)2]+溶液中加入1mL 1mol·L -1NaC1溶液,溶液中NH 3的浓度至少需多大才能阻止AgC1沉淀生成?解: [Ag(NH 3)2]++Cl - = AgCl + 2NH 3 平衡浓度/mol·L -1 0.05 0.01 c(NH 3)107233210771101111-+-⨯⨯⨯===..K K ))NH (Ag (c )Cl (c )NH (c K sp f j 11073510107711011010050--⋅=⨯⨯⨯⨯=Lmol .....)NH (c6.计算AgC1在0.1mol·L -1氨水中的溶解度。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

.
11
2.配合物的命名
遵循无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某化某、
某酸某、某合某等。
配位数(中文数字)→配体名称→“合”→ 中心离子(原子)名称→中心离子(原子)氧化 数(在括号内用罗马数字注明),中心原子的氧 化数为零时可以不标明,若配体不止一种,不同 配体之间以“·”分开 。
.
12
带倍数词头的无机含氧酸阴离子配体和复 杂有机配体命名时,要加圆括号,如三(磷酸 根)、二(乙二胺)。有的无机含氧酸阴离子, 即使不含有倍数词头,但含有一个以上直接相 连的成酸原子,也要加圆括号,如(硫代硫酸 根)。
.
3
8.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与命名
1.配位化合物及其组成
1)定义
配合物是由中心原子(或离子)和可以提供 孤对电子的配位体以配位键的形式相结合而 形成的复杂离子即配离子,含有配离子的化 合物称为配合物。
.
4
2)组成
*中心离子(central ion)或原子(亦称“形成 体”) 配合物内界中,位于其结构的几何
例:经测定[FeF6]3-、[Fe(CN)6]3-的μ值分别 为5.90、2.0B.M,杂化方式如何?
.
18
3.外轨型配合物与内轨型配合物
1) 外轨型配合物
[FeF6]3-中Fe3+:3d54s04p04d0 形成配合物时,中心离子全部采用
外层(n层)空轨道(ns、np和nd) 进行杂化而形成的配合物。
.
7
*配位数(coordination number)
与中心离子或原子直接结合的配位原子总数 ①单基配体中配位数等于配体的总数。 ②多基配体中配位数等于中心离子或原子
与配体之间形成的δ键总数。
.
8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
一些处于高氧化态的非金属元素也可作为中心原 子,如 [BF4]- 中的 B(Ⅲ)、 [SiF6]2-中的 Si(Ⅳ)、 [PF6]-中 的P(Ⅴ)等

第一节
第八章
2、 配位体 中心原子周围按一定几何构型位置通过配位键形 式与其紧密结合的阴离子或中性分子称为配位体,简 称配体,如上述的NH3。
又如[Fe(CN)6]4-的μ(实验)=0,可知n = 0,Fe2+ 的6个 3d 电 子 全 部 配 对 , 只 占 据 3 个 d 轨 道 , 空 出 2 个 3d 轨 道 , 故 [Fe(CN)6]4- 是内轨型配合物。中心离子的未成对电子数与配合 物磁矩的理论值关系如下:
未成对电子数 0 1 2 3 4 5
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配位原子的配体称为多齿配 位体(也称多基配体),如乙二胺NH2-CH2-CH2- NH2(双基配体,简写en),乙二胺四乙酸(六基配体, 简写EDTA)。
3、 配位数 配合物中通过配位键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数目 称为该中心原子的配位数。

第一节
第八章
某些配合物通常多用其习惯名称或俗称,如
但是由于配合物数目巨大,运用习惯名称即不方 便,又不易掌握。目前,普遍采用系统命名法。其方 法仍然服从一般无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

第一节
第八章
若外界为简单阴离子,如X-、OH- 等,则称为“某 化某”;若外界为复杂的阴离子,如 SO42- 、 NO3- 等, 则称为“某酸某”;配离子为阴离子可看成复杂酸根 离子。若外界阳离子为H+ 时,则称为“某某酸”。
由于配位单元比较复杂,它的命名方法又按如下 顺序进行: 配体数→配体名称→“合”→中心原子名称→氧 化数。配体数用中文数字一、二、三 · · · · · · 表示;中心 原子氧化数用罗马数字表示,并放置在小括弧“()” 内。

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分析

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分析

第九章 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分析一、本章要点1. 了解配合物的定义、组成和结构特点。

2. 理解配合物价键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解释一些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3. 理解配位平衡常数的意义及其有关的计算。

4. 了解螯合物EDTA 的特点及其应用。

5. 了解溶液中各级配合物的分布,掌握副反应系数,即酸效应、酸效应系数和配位效应、配位效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的基本概念。

6. 掌握条件稳定常数与绝对稳定常数、酸效应系数、配位效应系数的关系。

7. 掌握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影响配位滴定曲线突跃大小的因素、直接准确滴定的条件及配位滴定的适宜酸度范围。

8. 掌握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金属指示剂的选择依据,常用的铬黑T 和钙指示剂的使用。

了解金属指示剂的封闭和僵化现象及消除原理。

9. 掌握干扰离子的判断条件,控制溶液的酸度排除干扰离子和利用掩蔽法、解蔽法提高选择性的方法。

10. 掌握EDTA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以及配位滴定法的应用。

二、示例解析例1 命名下列配合物,并指出中心离子,配位体,配位数及配离子电荷。

])([42OH Zn K ,253])([Cl Cl NH Co ,3243])()([CO Cl NO NH Pt例2. 指出下列配合物中的配离子、中心离子及其配位数。

(1)3KNO 2·Co(NO 2)3; (2)Co(CN)3·3KCN ; (3)2Cu(CN)2·Fe(CN)2; (4)2KCl ·PtCl 2; (5)KCl ·AuCl 3; (6)CrCl 3·4H 2O; 解例3. 命名下列配合物,并指出配离子和中心离子的电荷。

(1)[Cu(NH3)4](OH)2; (2)[CoCl(NO2)(NH3)4]+;(3)K3[Co(NO2)6]; (4)[CrBr2(H2O)4]Br·2H2O;(5)[Cr(OH)(C2O4)(en)(H2O)].例4. 已知有两种钴的配合物,它们具有相同的分子式Co(NH3)5BrSO4,其间区别在于第一种配合物的溶液中加BaSO4产生沉淀,加AgNO3时不产生AgBr沉淀,而第二种配合物与此相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Fe F 6]3-+2I-
4.配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转化规律: 一种配离子能转化为另一种更稳定的配离子。
§9 -4
EDTA的配位平衡
乙二胺四乙酸(EDTA)是配位滴定中应用最广泛的配位剂:
HOOCH3C
HOOCH3C
NCH2CH2N
CH3COOH
CH3COOH
其中羧基(-CO0H)和氨基(-NH2)均有孤对电子,可以同
如:K[PtCl3NH3]
[PtCl4(en)] [Co(NH3)5H2O]Cl3 常见配体: —NO2 硝基 —SCN 硫氰根 —CN 氰根 —NH2 氨基
三氯· 氨合铂(II)酸钾
四氯· 一乙二胺合铂(Ⅳ) 三氯化五氨· 一水合钴(III)
—ONO 亚硝酸根 —NCS 异硫氰根 —OH 羟基
—NO亚硝酰 (中性配体)
[Cu(NH3)3]2+ + NH3
总反应: Cu2+ + 4NH3
[Cu(NH3)4]2+
Kfθ
由多重平衡规则有 : Kfθ = K1θ K2θ K3θ K4θ
例如
试分别计算0.10 mol· l-1[ Ag(NH3)2]+ 溶液和含有0.10 mol· l-1氨 水的0.10 mol· l-1[ Ag(NH3)2]+溶液中Ag +的浓度。
酸度越高,酸效应系数 αY(H) 就越大,则酸效应越强, EDTA 的有效浓度越小,其配位能力越弱。
EDTA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若只考虑EDTA的酸效应,则EDTA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 数与绝对稳定常数的关系为:
θ =lgKθ –lgα lgKMY Y(H) MY
§9-5 配位滴定法
一、金属离子被EDTA准确滴定的条件
O O C O C O
3.配位数:与中心离子直接结合的配位原子总数。 4.配离子的电荷:等于中心离子与配位体电荷的代数和。
[说明]
由多基配位体与同一金属离子形成的具有环状结构的配 合物称为螯合物。形成的环为螯环,以五元环和六元环最稳 定。
项目 配合物 [Ag(NH3)2]Cl
配 体
NH3
配位数 2
第九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
本章要点:
1.配位化合物的组成与命名
2. 配位平衡 3.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4. 金属指示剂 5. 配位滴定法的应用
§9—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及命名 一、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由一个简单的离子(原子)与一定数目的中性分 子(阴离子)以配位键结合而形成的复杂离子叫配离 子,含配离子的化合物叫配位化合物,简称配合物。

lgKMYθ – 8
由此可确定滴定某金属离子所允许的最高酸度。 将滴定各种金属离子所允许的最高酸度对lgKMYθ 作图, 即得到酸效应曲线 。
图9-7
EDTA的酸效应曲线
酸效应曲线的应用:
(1)确定准确滴定某金属离子所允许的最高酸度(即最
低 pH值)。
(2)识别干扰离子。
(3)判断分步滴定的可能性。 2.最低允许酸度
最低允许酸度由金属氢氧化物的溶度积常数决定.
3.缓冲溶液的作用
Na2H2Y· 2H2O H2Y2-+ Mn+ → MY + 2H+
三、配位滴定曲线
【回顾】:酸碱滴定:随着滴定剂的加入,溶液中H+浓度 变化,等量点附近产生pH突跃。 配位滴定:随着EDTA的加入,溶液中金属离
子Mn+浓度变化,等量点附近产生pM突跃。
lgKfθ 16.46 21.70 16.30 22.11 18.08 27.94 23.20
U(Ⅳ) 25.80
但是,EDTA配合物的稳定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主反应: M + Y = MY K fθ EDTA的酸效应
副反应: Y + H+ → HY、H2Y、……H6Y EDTA的酸效应
由于酸度( H+ )的影响导致 EDTA 的配位能力降低的 现象称为EDTA的酸效应。
二、配位平衡的移动 1.酸度对配位平衡的影响 配位体多为酸根离子或弱碱,提高溶液的酸度, 配位体容易生成弱酸,即配位体浓度会降低,使配位平 衡向离解方向移动,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这种作用称 为配位体的酸效应。如:[FeF6]3金属离子易水解,若降低溶液的酸度,金属离子发 生水解生成氢氧化物沉淀,即金属离子浓度会降低,使 配位平衡向离解方向移动,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这种 作用称为金属离子的水解效应。
+
lgKfθ 17.35 17.67 18.30 19.57 21.30 23.40 28.00 13.87
离子 Fe2+ Fe3+ Co2+ Co3+ Ni2+ Cu2+ Ag+ Zn2+
lgKfθ 14.32 25.10 16.31 36.00 18.62 18.80 7.32 16.50
离子 Cd2+ Hg2+ Al3+ Sn2+ Pb2+ Bi3+ Th4+
配体数 中心体 氧化数 2 +1
配位 原子 N
[Cu(NH3)4]SO4
[Fe(CO)5] [CoCl 3(NH3)3] [Pt(en)2]Cl
2
NH3
CO NH3 Clen
4
5 6 4
4
5 6 2
+2 0 +3
+2
N
C N
Cl
N
二、配合物的命名
1.总体原则:与无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相同。
如:NaCl [Cr(NH3)6]Cl3 Na
2
氯化钠 三氯化六氨合铬(III)… ―某化某” 硫酸钠 硫酸四氨合铜(II)… ―某酸某”
SO4
[Cu(NH3)4]SO4
2.配离子的命名顺序
配位体数(中文数字)→配位体名称→“合”→中心离子 (原子)名称→中心离子(原子)氧化数(罗马数字)。
3.配位体的命名顺序
先酸根离子(先简单后复杂),后中性分子(先无机分子后 有机分子,同类配位体按配位原子元素符号的英文字母顺序排 列)。
时与金属离子配位形成螯合物。
一、EDTA的离解溶液的酸度较大时,
EDTA就相当于一个六元弱酸H6Y2+。
EDTA溶解度很小,故在配位滴定时常用其二钠盐Na2H2Y· 2H2O
。在酸性溶液中,EDTA存在六级解离平衡,有七种存在型体。即 :H6Y2+,H5Y+,H4Y,H3Y-,H2Y2-,HY3-, Y4- 。其中只有Y4-(称 为EDTA的有效浓度)能与金属离子配位。
2.沉淀溶解平衡对配位平衡的影响
即配离子与难溶电解质的相互转化。一方面,难溶电解质 可以转化为配离子;另一方面,配离子可以转化为难溶电解质。
例如: AgCl+2NH3 = [Ag(NH3)2]+ + Cl- Kθ =Kspθ · Kf θ
可见,沉淀的溶解度越大,配合物的稳定性越大,则Kθ 越 大,沉淀越易溶解而形成配合物。 [Ag(NH3)2]+ + Cl- = AgCl↓+ 2NH3 Kθ =1/ Kspθ · Kf θ 可见,沉淀的溶解度越小,配合物的稳定性越弱,则 Kθ 越 大,配合物越易被破坏而转化为沉淀。
2
,
= Kfθ =1.12×10
–3
7
x = 1.3 ×10
设第二情况下Ag+的浓度为y mol· l-1 ,则有: Ag + + 2NH3 Ag(NH3)2+ 起始时/ mol· l-1 0 0.10 0.10 平衡时/ mol· l-1
y
0.10 + 2y
0.10-y
由于c(Ag + ) 很小,所以(0.10+ 2y ) mol· l-1 ≈0.10 mol· l-1 (0.10-y ) mol· l-1 ≈0.10 mol· l-1 将平衡浓度代入Kfθ 的表达式: 0.10 /y· 0.102 = Kfθ =1.12×10 7 y = 8.9 ×10 –7
EDTA-Co(III)螯合物的立体结构
表9-6
离子 Li+ Na+ Ba2+ Mg2+ Ca2+ Sr2+ La3+ Sm3+ lgKfθ 2.79 1.66 9.30 8.70 10.69 8.73 15.50 17.14
EDTA配合物的lg Kfθ (I=0.1,20~25℃)
离子 Eu3+ Tb3+ Dy3+ Yb3+ Ti3+ Cr3+ MoO2 Mn2+
§9 -6
金属指示剂
一、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用EDTA滴定M: 滴定前: M(部分)+ In MIn
配合物颜色 (乙色)
指示剂颜色 (甲色)
等量点前: M
等量点时: MIn
乙色
+ Y
+ Y
MY
MY + In
甲色
如 :
Mg2+ +
EBT (蓝色)

Mg—EBT (红色)
Mg-EBT(红色)+ EDTA = Mg-EDTA + EBT(蓝色)
三、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
1.金属指示剂配合物与金属指示剂本身色差要大 2.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的显色反应灵敏、迅速、可逆. 3.金属指示剂配合物及金属指示剂本身要易溶
4.金属指示剂配合物的稳定性要适宜
§9-7 提高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解:设0.10 mol· l-1[ Ag(NH3)2]+溶液中Ag +的浓度为x mol· l-1 , 则有: Ag + + 2NH3 起始时/ mol· l-1 平衡时/ mol· l-1 0 x 0 2x Ag(NH3)2+ 0.10 0.10 -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