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名士与玄学——公选课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玄学ppt课件

用
《老子注》十一章:“言无者,有之所以为 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又三十八章:“虽德盛业大而富有万物,犹 各得其德。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 也。” “德也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 以德为名焉。何以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 以无为用。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38 章注)
大衍义
韩康伯《易系辞上注》引“大衍义”说(注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 “王弼曰: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 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 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 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明,必 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 宗也。”
二.“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认识方法
《老子指略》: “名之不能当,称之不能既(尽)。名必有所分 (辨别),称必有所由。有分则有不兼,有由则有 不尽。是以篇云:字之曰道,谓之曰玄,而不名也。 然则言之者失其常,名之者离其真。……” “混然不可得而知,而万物由之而成,故曰混成也。 不知其谁之子,故先天地生。”(《老子》25章 注) 《老子指略》: “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声者非大音也。然则四 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 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 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上》) 《庄子· 外物》: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 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 言。”
1.天地之心靠无言的体会来把握
3.言、象、意的关系
《周易略例· 明象》: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於意, 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 “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 意,得意而忘象。” “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 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老子注》十一章:“言无者,有之所以为 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又三十八章:“虽德盛业大而富有万物,犹 各得其德。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 也。” “德也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 以德为名焉。何以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 以无为用。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38 章注)
大衍义
韩康伯《易系辞上注》引“大衍义”说(注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 “王弼曰: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 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 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 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明,必 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 宗也。”
二.“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认识方法
《老子指略》: “名之不能当,称之不能既(尽)。名必有所分 (辨别),称必有所由。有分则有不兼,有由则有 不尽。是以篇云:字之曰道,谓之曰玄,而不名也。 然则言之者失其常,名之者离其真。……” “混然不可得而知,而万物由之而成,故曰混成也。 不知其谁之子,故先天地生。”(《老子》25章 注) 《老子指略》: “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声者非大音也。然则四 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 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 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上》) 《庄子· 外物》: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 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 言。”
1.天地之心靠无言的体会来把握
3.言、象、意的关系
《周易略例· 明象》: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於意, 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 “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 意,得意而忘象。” “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 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精品PPT课件

论的中心; 在形式上摆脱了两汉经学的笺注
繁琐,而采取思辨形式。
4、什么是玄学
定义:
以阐发三玄为形式的本体之学。 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一 种特定的哲学思潮,它所讨论的中 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有关天 地万物存在的根据问题,也就是远 离“世务”和“事物”的形而上学 的本体论问题。
(二)魏晋玄学产生的原因
于是他们又提倡无为的理论,一方面主张君权无为,大臣专权,
另一方面又提出名教,以维护自身统治。这样,御用的哲学家们
(二)魏晋玄学产生的原因• Nhomakorabea、思想渊源
• 魏晋玄学在形式上复活了老庄思想,用以代替两汉以来 的谶纬神学和经学。玄学家们“祖述老庄立论”,用经 改造过的老庄思想来注释《周易》、《论语》等儒家著 作,对已经失去人心的汉代繁琐经学进行了精细的改造。 他们摆脱了以往或是神学唯心论,或是自然唯物论关于 宇宙生成演化的描述,而力图通过抽象思辩来论证现象 世界后面有一个产生和支配现实世界的本体,把中国哲 学史从宇宙生成论推向了本体论,标志中国哲学发展的 一个新阶段。
六大思想系统: 玄学、佛学、道教、儒学、名学、
无神论
主体——玄学、佛学、道教
二、魏晋玄学的兴起
(一)何谓魏晋玄学 1、广义玄学与狭义玄学 ➢广义:指一切抽象的理论,也叫
“形而上学” 。 ➢狭义:指我国魏晋时期特有的哲学
思潮。
魏晋玄学也一反汉时以“六经” 为经典的风气,提倡用《老子》、 《庄子》、《周易》三书作为主要 经典,也是谈玄的主要内容,这也 就是人们所说的“三玄”。
•
现实政治斗争是玄学产生的直接原因。曹操是一位有作为的
政治家,他除了在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外,在政治上也进行
了改革,他大力压制了汉末结党标榜,追求声名的风气。并废除
繁琐,而采取思辨形式。
4、什么是玄学
定义:
以阐发三玄为形式的本体之学。 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一 种特定的哲学思潮,它所讨论的中 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有关天 地万物存在的根据问题,也就是远 离“世务”和“事物”的形而上学 的本体论问题。
(二)魏晋玄学产生的原因
于是他们又提倡无为的理论,一方面主张君权无为,大臣专权,
另一方面又提出名教,以维护自身统治。这样,御用的哲学家们
(二)魏晋玄学产生的原因• Nhomakorabea、思想渊源
• 魏晋玄学在形式上复活了老庄思想,用以代替两汉以来 的谶纬神学和经学。玄学家们“祖述老庄立论”,用经 改造过的老庄思想来注释《周易》、《论语》等儒家著 作,对已经失去人心的汉代繁琐经学进行了精细的改造。 他们摆脱了以往或是神学唯心论,或是自然唯物论关于 宇宙生成演化的描述,而力图通过抽象思辩来论证现象 世界后面有一个产生和支配现实世界的本体,把中国哲 学史从宇宙生成论推向了本体论,标志中国哲学发展的 一个新阶段。
六大思想系统: 玄学、佛学、道教、儒学、名学、
无神论
主体——玄学、佛学、道教
二、魏晋玄学的兴起
(一)何谓魏晋玄学 1、广义玄学与狭义玄学 ➢广义:指一切抽象的理论,也叫
“形而上学” 。 ➢狭义:指我国魏晋时期特有的哲学
思潮。
魏晋玄学也一反汉时以“六经” 为经典的风气,提倡用《老子》、 《庄子》、《周易》三书作为主要 经典,也是谈玄的主要内容,这也 就是人们所说的“三玄”。
•
现实政治斗争是玄学产生的直接原因。曹操是一位有作为的
政治家,他除了在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外,在政治上也进行
了改革,他大力压制了汉末结党标榜,追求声名的风气。并废除
玄学ppt课件

2、体用
《老子注》十一章:“言无者,有之所以为 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又三十八章:“虽德盛业大而富有万物,犹 各得其德。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 也。” “德也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 以德为名焉。何以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 以无为用。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38 章注)
二.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的过渡
《汉书· 艺文志》:“说五字之文,至于二、 三万言。” 《后汉书卷九十七· 党锢传》: “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 士子羞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 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题:品题;拂:纠 正,通弼),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 (倔强,自以为是,无所顾忌)之风于斯行 矣。”
有亦不得化为无
“非唯无不得化而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为 无矣。是以夫有之为物,虽千变万化,而不 得一为无也。不得一为无,故自古无未有之 时而常存也。”(《知北游注》) “夫有不得变而为无,故一受成形,则化尽 无言当也。 物有相使(此解“或使”为“物有相使”), 亦皆自尔。故莫之为者,未为非物也。凡物 云云,皆由莫为而过去(此解“未免于物而 终以为过)。”
人物才性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人物志· 九 征》) “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 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同上)
第二节.王弼的哲学思想
“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魏志· 钟会 传》注引) “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钟 会传》注引) 《世说· 文学》:“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 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 王弼著作:《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指略》、《老 子注》、《论语释疑》。《老子指略》和《论语释疑》已佚。 《论语释疑》部分见于皇侃《论语义疏》和邢昺的《论语注疏》 中。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经部有辑本。 今人楼宇烈有《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版。
魏晋南北朝专题(文化) 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看似消极实则进取 名为言己实也感人
真切而巧妙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叹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时光飞逝,岁月无情
忧
功业未成,天下非统
含而不露,深切而婉转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求
思谋贤才,建功立业
作品3:
白马篇
沈德潜:极工起调 方东树:此篇奇警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玄学的意义——纯艺术的产生
林语堂: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经典派。
首先,它宣传返归自然,浪漫地逃避尘世,反对孔教文 化中的责任感。其次,它代表着人生艺术和文学中的田 园理想,代表着对原始质朴的崇尚。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对此予 以生动地说明:“中国自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是 澄怀观道 ,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 境。” 南朝刘宋画家宗炳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在 《画山水序》中提出的“澄怀观道”。“道”融合了儒 释老,意图将儒释老统一与升华到一个新艺术天地之中, 这种追求精神是促成后来中国意境论受禅宗影响的动机 所在。 给当时的艺术也注入一种理性的智慧。如刘勰的《文心 雕龙》钟嵘《诗品》都是中国文艺理论的精典著作。
三曹
曹操、曹丕、曹叡、曹植
建安七子:
第九章 魏晋玄学课件

4、圣人有情无性 :“以性统情”
王弼认为圣人也有同于常人的喜怒哀 乐之情,故“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 于人者五情也”。但圣人能“物物而不 物于物”。
5、自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
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为治之道, 名教为治之具,自然为文化理想,名教为 此理想的载体,故名教本于自然。
(二)竹林时期
他心目中的“无”,是物质的,是比 “道”还要高一级的“自然”。打破了 上帝、天、神造出世界的神话。
裴頠在《崇有论》中说:“至无者, 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 世界 是物质的,万物也是由“有”即物质发 展演变过来的。
2、名教与自然之辨。
所谓名教,就是名分之教,人伦之教 ,也即儒家所强调的用以维系封建秩序 的三纲、五常等。所谓自然,就是天然, 就是指万物万事所保持的原有的本性, 不经人工修饰。《老子》提出:“大道 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 昏乱,有忠臣。”(十八章) 可见老子对 名教本身也不是一概否定。
易注》《周易略例》
何晏
何晏 ——《道德 论》《论语集解 》
何晏的主要思想:
1、本末有无:“贵无论”
宇宙本体是超言绝象的,是无名无 誉的,是天地万物形成以前就存在。“ 无”具有主宰天地万物的作用,是阴阳 万物赖以化生成形的始基。
2、自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
名教的衰败是由于只注重形式的缘 故,崇仁义,愈致斯伪,故必须抓住根本 来维护纲常名教,这个根本就是“无 ”,“无名”或“道”。
并不是绝对的无,抽象的无,而只是无声, 无形,无名而已。他在第一章注即说:“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 物之始。”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 天地生”注:“混然不可得而知,而万物 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不知其谁之子,故 先天地生。”同章“道法自然”注:“ 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
王弼认为圣人也有同于常人的喜怒哀 乐之情,故“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 于人者五情也”。但圣人能“物物而不 物于物”。
5、自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
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为治之道, 名教为治之具,自然为文化理想,名教为 此理想的载体,故名教本于自然。
(二)竹林时期
他心目中的“无”,是物质的,是比 “道”还要高一级的“自然”。打破了 上帝、天、神造出世界的神话。
裴頠在《崇有论》中说:“至无者, 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 世界 是物质的,万物也是由“有”即物质发 展演变过来的。
2、名教与自然之辨。
所谓名教,就是名分之教,人伦之教 ,也即儒家所强调的用以维系封建秩序 的三纲、五常等。所谓自然,就是天然, 就是指万物万事所保持的原有的本性, 不经人工修饰。《老子》提出:“大道 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 昏乱,有忠臣。”(十八章) 可见老子对 名教本身也不是一概否定。
易注》《周易略例》
何晏
何晏 ——《道德 论》《论语集解 》
何晏的主要思想:
1、本末有无:“贵无论”
宇宙本体是超言绝象的,是无名无 誉的,是天地万物形成以前就存在。“ 无”具有主宰天地万物的作用,是阴阳 万物赖以化生成形的始基。
2、自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
名教的衰败是由于只注重形式的缘 故,崇仁义,愈致斯伪,故必须抓住根本 来维护纲常名教,这个根本就是“无 ”,“无名”或“道”。
并不是绝对的无,抽象的无,而只是无声, 无形,无名而已。他在第一章注即说:“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 物之始。”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 天地生”注:“混然不可得而知,而万物 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不知其谁之子,故 先天地生。”同章“道法自然”注:“ 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
魏晋玄学-PPT课件

.
5
王弼:魏晋玄学的思想重镇
◘ 一 王弼生平 ◘ 二 重要著作
《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
◘ 三 核心思想
“贵无论” “本静末动” “以性统情”
◘ 四 重要影响
开创的玄学,不仅为儒道融合开辟了道路,而且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佛 教文化的融合开辟了道路,宋明理学汲取了玄学本体论,建立了以儒 家思想为主体,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
二,玄学的发展阶段
◘ 何晏、王弼与正始之音 ◘ 阮籍、嵇康与竹林风度 ◘ 裴頠、郭象与元康之学
.
4
何晏:正始玄谈的领袖
◘ 一 何晏其人 ◘ 二 代表著作
《道德论》《论语集解》
◘ 三 核心思想
“贵无论” “名教本于自然” “圣人无情而有性”
◘ 四 重要成就
正始时期清谈的领袖人物,是魏晋以下玄学风气的开创 者。是贵无论的首倡者,突破了两汉以来宇宙本原论的框 架
魏晋玄学
历史系1205班景楠
.
1
魏晋玄学
◘ 一 玄学思潮的文化背景 ◘ 二 玄学的发展阶段 ◘ 三 玄学的学术史定位 ◘ 四 玄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
2
一,玄学思潮的文化背景
◘
儒学在西汉获得独尊地位后,在两
汉历史发展中与谶纬迷信结合,逐渐堕
落成神学化的教条,并以烦琐的经学形
式表现出来,如“说五字之文,至于二
.
6
阮籍:士人苦闷的象征
◘ 一 阮籍其人 ◘ 二 重要著作
《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
◘ 三 理论贡献
“折衷名教与自然”
◘ 四 重要影响
阮籍的思想,由儒,而老,而庄,都有成文的专论发表。他能将庄子 的思想消化,而成功地运用于现实的世界中。他对所处的时代和自身 的地位认识都很透辟,使他不独能享盛名,还能不为盛名所累。
魏晋玄学

4、玄学理论的基本特点
1)、以“三玄”为研究对象。 2)、以辩证“有无”为中心。 3)、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基本内容。 4)、以解决“名教与自然”关系为其哲学目的。 5)、以“得意忘言”为方法。 6)、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形式。
5、玄学中的“言意关系”的基本观点
1)、荀粲——言不尽意 2)、王弼——得意忘言 3)、欧阳建——言可尽意
三、 玄学发展诸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著 述、代表观点、 历史地位
1、(1)、何晏、王弼{正始之音——(240—— 249)}。 (2)、何晏:《论语集解》;王弼:《周易 注》;《道德经注》。 (3)、“贵无”论 自然无为(体用) “名教出 于 自然”(政)。 2、(1)、阮籍、嵇康(“竹林七贤”——魏末)。 (2)、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养生 论》、《乐论》。 (3)、“任自然” 越名教而任自然 批判世俗
第四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思潮
第十讲
第一章:魏晋玄学
一、玄学及其形成的社会背景 二、玄学的理论依据及其探讨的中心论题以及其 他问题 三、玄学发展诸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著述、代 表观点、历史地位 四、反“玄学”思想概述
第十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玄学及其形成的社会背景
1、什么是玄学(定义、名称由来、“玄”之内 涵变迁等)? 2、形成的社会背景
四、反“玄学”思想概述
杨泉:《物理论》{(1)、(2)、(3)}。 裴 :《崇有论》{(1)、(2)、(3)}。 鲁褒:《钱神论》{(1)、(2)、(3)}。 鲍敬言:《无君论》{(1)、(2)、(3)}。
三、 玄学发展诸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著 述、代表观点、 历史地位
3、(1)、向秀、郭象(魏晋之际)。 (2)、均为《庄子注》。 (3)、“名教出于自然” 合理性(政) 调合:“自生独化”。 4、(1)、道安、支遁、僧肇(两晋时期)。 (2)、僧肇:《不真空论》;《物不迁论》。 (3)、“玄佛合流”——“大乘空宗”—— “空”“无”糅 合(a;b;c)。 5、玄学的历史地位——“承前启后。
魏晋玄学.ppt

由有以归无的思想,王弼得自于老子一书,而由动以
返静的思想,乃是王弼以老解易的结晶。
魏晋玄学
王弼注老的贡献,是抉发了老子性与自然的精义。在他笔
下的性与自然是不可分的一体。这是他从有观无,从无体 验出的道体。他强调性与自然,一面纠正了自战国、秦汉 至魏以来把老子用之于任刑任术的歧途。 王弼指出老子批评仁义,并非反对仁义,而是认为单单强 调仁义是不够的。应该从仁义的根源上着手,这个根源, 就是道,就是德。而老子所谓道德也就是指的本性和自然。 我们唯有在本性中,达到自然无为无欲的境界,才能用仁 义。否则仁义反成为一种手段。姑无论王弼的这种解释是 否为儒家所接受,但他对老子一书作形而上的努力,却使 得老子思想向上开辟了更辽阔的天地。这是王弼在老子玄 学化上的最大贡献。
魏晋玄学
他在周易略例一文中把他不满前人的旧说,而有意创
新的态度说得很明白:
魏晋玄学
该书都是沿袭了汉代杂家的思想,并没有特殊的创见。
但本书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它对名理和人物分析的 工夫。譬如:“中庸”两字,虽然在中庸一书里,曾 就德性方面作过深入的发挥,但后来的学者,都只是 根据中庸一书的义理,写文章赞扬而已。唯本书却能 很具体的列举各种人物气质上的差别来说明中庸之道 的过与不及。
魏晋玄学
刘劭,字孔才,博学多闻,著作甚丰,有法论、乐论
等。唯流传于今者,仅人物志一书。该书分析人的性 情、才能、气质、神貌,以及各种历史人物的长短得 失,和知人用人的观察方法,可说是中国学术史上难 得的一部专门论人的著作。人物志在思想上,并不纯 粹。它是杂糅了儒道法阴阳五行各家的思想,在讨论 到人性本质时,它引用了阴阳五行的思想。
周公解梦
魏晋玄学
所谓“玄学”,原无明确定义。自东汉末年经曹魏而
返静的思想,乃是王弼以老解易的结晶。
魏晋玄学
王弼注老的贡献,是抉发了老子性与自然的精义。在他笔
下的性与自然是不可分的一体。这是他从有观无,从无体 验出的道体。他强调性与自然,一面纠正了自战国、秦汉 至魏以来把老子用之于任刑任术的歧途。 王弼指出老子批评仁义,并非反对仁义,而是认为单单强 调仁义是不够的。应该从仁义的根源上着手,这个根源, 就是道,就是德。而老子所谓道德也就是指的本性和自然。 我们唯有在本性中,达到自然无为无欲的境界,才能用仁 义。否则仁义反成为一种手段。姑无论王弼的这种解释是 否为儒家所接受,但他对老子一书作形而上的努力,却使 得老子思想向上开辟了更辽阔的天地。这是王弼在老子玄 学化上的最大贡献。
魏晋玄学
他在周易略例一文中把他不满前人的旧说,而有意创
新的态度说得很明白:
魏晋玄学
该书都是沿袭了汉代杂家的思想,并没有特殊的创见。
但本书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它对名理和人物分析的 工夫。譬如:“中庸”两字,虽然在中庸一书里,曾 就德性方面作过深入的发挥,但后来的学者,都只是 根据中庸一书的义理,写文章赞扬而已。唯本书却能 很具体的列举各种人物气质上的差别来说明中庸之道 的过与不及。
魏晋玄学
刘劭,字孔才,博学多闻,著作甚丰,有法论、乐论
等。唯流传于今者,仅人物志一书。该书分析人的性 情、才能、气质、神貌,以及各种历史人物的长短得 失,和知人用人的观察方法,可说是中国学术史上难 得的一部专门论人的著作。人物志在思想上,并不纯 粹。它是杂糅了儒道法阴阳五行各家的思想,在讨论 到人性本质时,它引用了阴阳五行的思想。
周公解梦
魏晋玄学
所谓“玄学”,原无明确定义。自东汉末年经曹魏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三玄”简介
2、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55—前275年),姓庄,
名周,战国时宋国(一说梁国)蒙县 (今豫皖交界处)人 《庄子》三十三篇,分三部分,其中内 篇7、外篇15、杂篇8。唐代时,《庄子》 被尊为《南华真经》。 西晋郭象《庄子注》
庄子与《庄子》
庄子关于道的解释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 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 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 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 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 古而不为老 。 ——《庄子·大宗师》
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就是一,是整体的“一”、绝对的
“一” 两仪指乾坤,代表天地 四象即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在自然界
就象征春、夏、秋、冬四时。“变通莫大乎 四时”
(二)“三玄”简介
3、神秘之书《周易》: 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
兑 《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
魏晋名士与玄学
2013年2月
一、玄学的形成
(一)玄学的定义:
“初,云尝行,逗宿故人家,夜暗迷路, 莫知所从。忽望草中有火光,于是趣之。 至一家,便寄宿,见一年少,美风姿, 共谈《老子》,辞致深远。向晓辞去, 行十许里,至故人家,云此数十里中无 人居,云意始悟。却寻昨宿处,乃王弼 冢。云本无玄学,自此谈《老》殊进。” 《晋书·陆云传 》
《周易》与蓍草
(二)“三玄”简介
3、神秘之书《周易》: 《易》的含义:变易、不易、简易 《周易》的作者:并非出自同一时代、
同一人之手。一般认为,八卦大体起于 上古,《周易》起源于商周之际,《易 传》也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它起源于孔 子而由儒家后学在战国时写成 。
甲骨
(二)“三玄”简介
3、神秘之书《周易》: 关于卦:《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
国内外学者多讨论魏晋玄学的表现形式——魏 晋清谈的分期,如四川大学已故的学者缪钺先 生在《清谈与魏晋政治》一文中即提出:“魏 晋清谈之演变,可分为四期。魏正始为第一期, 魏晋间为第二期,西晋为第三期,东晋为第四 期。”(《冰茧庵丛稿》,页34)
(一)玄学的定义:
所谓玄学是指以谈论《老子》、《庄 子》、《周易》为中心内容,以探讨 “有”、“无”为世界本源的一种唯心 主义哲学体系,它是儒、道结合的产物, 其特点是学贵玄远,略于具体事物而探 求抽象原理,不以议论时政而以“三玄” 为谈资。因谈玄者言及玄远,多与现实 政治无涉,故又称为玄学清谈。
唐翼明 《魏晋清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年版
罗宗强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南开大学出 版社,2003年版
二、玄学的发展阶段
东晋史学家袁宏将玄学划分为三个阶段:何晏、 王弼、夏侯玄为正始名士;竹林七贤阮籍、嵇 康、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为竹林名 士;王衍、卫玠、裴頠、庾 (恳)、王承、阮 修、谢鲲为中朝(西晋)名士。当代学者基本 认可这一划分,并提出东晋自成一个阶段。
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 艮,止也;兑,说也。”
六十四卦
(三)玄学形成之原因:
1、汉魏之际的社会变革和神学经学的 破产;
2、汉末魏晋的政治气候; 3、由儒到玄、由清议到清谈的学术思
想变迁 :马融、郑玄
清谈的兴起,大抵由于东汉末年党锢诸名士 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
论。故清谈之风实由郭泰启之。郭泰之所以
被容于宦官,原因也在这里,然而郭泰只是 一个开端。……(《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 演录》,页4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战争 瘟疫
参考书目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华书局 或上海古籍出版社)
汤用彤 《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年版
余敦康 《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二)“三玄”简介
2、庄子与《庄子》: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
子·齐物论》)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
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出处同上)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出处同上)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人间世》)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二)“三玄”简介
1、老子和《老子》:《道德经》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约公元前580
-前500年),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 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东)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 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 其名,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
老子和《老子》
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
抽象玄理的讨论。启自郭泰,成于阮籍。他
们都是避祸远嫌,消极不与其时政治当局合
作的人物。东汉清议的要旨为人伦鉴识,即 指实人物的品题。郭泰与之不同。……郭泰 为党人之一,“有人伦鉴识”可是“不为危
言覈论”,而“周旋清谈闾阎”即不具体评
议中朝人物,而只是抽象研讨人伦鉴识的理
(二)“三玄”简介
1、老子和《老子》:《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 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一章) “道无常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庄子·马蹄篇》)
(二)“三玄”简介
3、神秘之书《周易》:八卦 内容包括两部分:“经”和“传”。六十四
卦、三百八十四爻(爻:八卦的画体,“—” 为阳爻,“--”为阴爻。卦则是爻的排列 和重叠,如乾卦、坤卦等)及卦辞、爻辞, 称为《易经》。另一部分是解释卦辞和爻辞 的注释和论述,过去称之为“十翼”(上彖、 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 卦、序卦、杂卦),也统称为《易传》或 《易大传》。
(二)“三玄”简介
1、老子和《老子》:《道德经》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
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 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 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 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 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