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

合集下载

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是20世纪初期在德国兴起的心理学派,也称完形心理学派。

其创始人魏特曼、考夫卡和柯勒自1910年起密切合作,成为格式塔学派的核心。

他们于1921年创立了该学派的刊物《心理学研究》。

在20年代和30年代,他们先后移居美国并吸引了许多支持者。

1912年,魏特曼发表了一篇题为《似动的实验研究》的论文,标志着格式塔心理学的开始。

在格式塔学派创始以前,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主张对意识经验进行分析,将经验分解为单元或元素。

经验元素的相加构成复杂的经验。

格式塔学派则主张,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其组成部分来说明。

似动现象是一个整体经验,单个刺激的相加并不能说明似动现象的发生。

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德语中Gestalt(格式塔)的意思是整体或完整的图形。

格式塔学派认为知觉经验服从于某些图形组织的规律。

这些规律也叫做格式塔原则,主要有图形和背景原则、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完美图形原则等。

客观刺激容易按以上的规律被知觉成有意义的图。

在格式塔学派建立后的数十年里,其理论被应用到学习、问题解决、思维等其它领域。

格式塔学派认为,条件化的重复性学习是最低级的学习方法,学习是对关系的掌握。

在柯勒看来,关系的掌握即是理解过程。

一旦学习者知觉到特定情境中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产生出新的经验,就会出现创造性的结果。

这种突然贯通的解决问题过程称为顿悟(insight)。

50年代前后,格式塔理论被推广到人格、社会及临床心理学领域里。

60年代,新兴的认知心理学吸取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某些观点,特别是格式塔心理学对思维研究的成果。

目前,格式塔学派在个别领域中仍相当有影响。

例如,在知觉研究中,格式塔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但是在当代心理学中,格式塔心理学已经不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进行活动了。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铁钦纳把冯特心理学带到美国以后,根据冯特心理学的某些原理创建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以意识或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心理学家的任务在于分析意识的内容,查明意识的组成元素和构造原理。

格式塔效应

格式塔效应

格式塔效应
格式塔理论(Gestalt)也被称为完形理论。

顾名思义,格式塔理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

举个例子,通过看到很多点点的一个排列组合,你实际真正看到的并不是点点,而是这些点点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图像。

格式塔理论这一心理学分支关注人类的感觉和知觉,所以在设计中也有很多的应用。

“格式塔”强调你看到的各种部分组合成一个有全新意义的整体,比如黑黑的,长方形,手掌大小,有屏幕,手指一点屏幕的内容就会变化,里面有声音传出来,这就是我们的手机。

手机的意义不再是单独的一个屏幕,或者一个黑色的壳子,而是有了整体才有的新的意义,而整体的意义并不每个单独意义的综合。

完形格式塔心理学

完形格式塔心理学

完形格式塔心理学完形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人们实现内心的平衡和整合。

它的核心理念是认为人类的内心是由各种不同的心理能量组成的,这些能量相互作用并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通过理解和平衡这些能量,我们可以达到心理健康和幸福。

完形格式塔心理学的名字源自心理学家Carl Gustav Jung的活动无意识理论。

Jung认为,人类的内心由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组成。

个人无意识是我们个体自身的心理层面,包括我们的潜意识、压抑的记忆和冲突。

而集体无意识则是共享的、普遍存在于所有人类中的心理层面,包括祖先的智慧和象征意义。

完形格式塔心理学通过对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认知和整合来实现心理的平衡。

它使用一系列的绘画和图形,被称为格式塔测试,来帮助分析师和个体了解自己的内心。

格式塔测试要求被测试者选择和解释一系列的图形,从而揭示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潜意识的冲突。

通过格式塔测试,完形格式塔心理学可以揭示个体的心理需求和潜意识中的不平衡。

治疗师可以帮助个体解释和理解这些图形,并与他们一起工作,寻找解决冲突和平衡心理能量的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个体建立内心的和谐,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并最终实现心理健康和幸福。

完形格式塔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广泛。

它可以用于个人心理咨询、婚姻和家庭治疗、职业指导和团队建设等方面。

通过格式塔测试和心理治疗,个体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内心的冲突和需求,并在治疗师的引导下实现内心的平衡和整合。

总之,完形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理解和整合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它通过格式塔测试和心理治疗,帮助个体实现内心的平衡和整合,提高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这种方法在个人咨询、婚姻和家庭治疗以及职业指导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格式塔完形心理学原则

格式塔完形心理学原则

格式塔完形心理学原则
格式塔完形心理学原则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苛勒和考夫卡于本世纪初创立的,它反对将心理还原为基本元素,将行为还原为刺激-反应联结。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思维是整体的、有意义的知觉,而不是联结起来的表象的简单集合。

学习是在于构成一种完形,是改变一个完形为另一完形。

所谓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 的译音,意即“完形”。

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试尝错误的过程,而是顿悟的过程,即结合当前整个情境对问题的突然解决。

格式塔心理学有五项基本原则: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合原则、连续原则和简单原则。

这些原则影响了人们的知觉和认知方式。

例如,接近原则表明距离相近的元素趋于组成一个整体,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把相近的事物当成一个整体。

相似原则则表明在某一方面相似的元素趋于组成一个整体。

闭合原则则表明构成闭合造型的元素趋于组成一个整体。

连续原则则是当发现一个视觉规律后,倾向于将对象按规律延续下去。

这些原则在视觉设计中应用广泛,比如设计师会有意识地聚合相似的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使整个页面结构更加清晰便于理解。

此外,这些原则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一些似动现象,例如运动幻觉等。

格式塔完形心理学原则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描述人类认知和行为的方式,其基本原则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和解释力。

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格式塔在上图中并不存在三⾓形,然⽽由于视觉系统不断的进⾏完形计算,让⼈们的视觉认为“存在⼀个完整的三⾓形”⼆、格式塔⼼理学及主要代表格式塔⼼理学也称完形⼼理学,是⼆⼗世纪初兴起来的⼀种学院派⼼理学,到三⼗年代形成较成熟的体系,主要代表⼈物有惠特海默、苛勒、考夫卡等。

所谓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译⾳,意即“完形”;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试尝错误的过程,⽽是顿悟的过程,即结合当前整个情境对问题的突然解决。

格式塔⼼理学反对⼼理元素分析,强调整体的、组织的⼼理学理论体系。

特点:整体性、具体化、组织性和恒常性。

三、学习理论(1)顿悟说顿悟说是由苛勒通过对⿊猩猩的实验⽽提出的⼀种和桑代克的“试误说”完全相对⽴的学习理论,顿悟学习是⼈类最主要学习⽅式之⼀。

顿悟的四个特点:①对整体情景具有依赖性(理解各部分关系)②具有突发性(尝试近似于对假定的尝试,突然顿悟)③质变的产⽣⽆需量的积累④可以迁移(尤其在告诉类似的课题中)(2)迁移理论迁移理论也是格式塔⼼理学关于学习理论的⼀个重要⽅⾯格式塔⼼理学家们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顿悟了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提出关系转换说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种学习对另⼀种学习的积极影响。

如学习英语后学习德语会容易些,会骑⾃⾏车的⼈学习摩托车要快⼀些……负迁移:⼀种学习对另⼀种学习起⼲扰或抑制作⽤。

如物理中⽤到的左⼿法则和右⼿法则。

(3)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核⼼是思维者关注问题的整体,深刻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惠特海默认为创造性思维:①理解课题的内在结构关系,将各个部分看作为⼀个动态的整体。

②根据课题结构的统⼀性来理解和处置课题。

③分清问题的主次⽅⾯,形成层次结构。

④创造性思维不是⼀种纯智⼒活动,它受⼀个⼈的动机、情感、先前的训练等因素的影响。

惠特海默的这些理论观点对近年来兴起的创造学的发展起了很⼤的作⽤。

格式塔⼼理学于1912年在德国诞⽣,后来在美国得到进⼀步发展。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产生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产生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德国自1871年实现全国统一后,资本主义工业经过二、三十年的迅速 发展,到20世纪初迎头赶上并超过了老牌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一跃成为欧洲最强硬的政治帝国。德国以最 新呢起的力量,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积极参与瓜分世界的罪恶活动。后来更是妄图称霸世界、征服全球,使 全世界归属于德意志帝国的整个版图中。在意识形态中,强调主动能动、统一国民意志、加强对整体的研究。德 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的研究,都被迫适应这一背景和潮流,心理学自然也不可能例外,格式塔心 理学不过是这一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产物。
基本观点
1.学习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
格式塔心理学家对学习的解释,往往倾向于使用知觉方面的术语。学习意味着要觉察特定情境中的关键性要 素,了解这些要素是如何联系的,识别其中内在的结构。所以,学习与知觉、认知几乎是同义词。
象其他学派的心理学家一样,格式塔心理学家也认为,通过学习,会在头脑中留下记忆痕迹,记忆痕迹是因 经验而留在神经系统中的。但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这些痕迹不是孤立的要素,而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即完形。 因此,学习主要不是加进新痕迹或减去旧痕迹的问题,而是要使一种完形改变成另一种完形。这种完形的改变可 以因新的经验而发生,也可以通过思维而产生。格式塔学习理论所**的,正是发生这种知觉重组的方式。所以,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一个人学到些什么,直接取决于他是如何知觉问题情境的。如果一个人看不出呈现在他 面前的问题,看不出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那么他对事物的知觉就还处在无组织的、末分化的状态,因而也就无 所谓学习了。一个人学习的方式,通常是从一种混沌的模糊状态,转变成一种有意义的、有结构的状态,这就是 知觉重组的过程。
2.格式塔学派引发了知觉心理学的革新

格式塔(完型)疗法

格式塔(完型)疗法

格式塔疗法一、疗法简介格式塔疗法又称完形疗法,由皮尔斯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

格式塔疗法的本质是“我必须对于自己的存在承担一切责任”。

格式塔疗法主张通过增加对自己此时此地躯体状况的知觉,认识被压抑的情绪和需求,整合人格的分裂部分,从而改善不良的适应。

二、理论基础1、完形心理学的影响;2、现象指“个人凭感官所知觉到的立即经验”,完形治疗深信“当事人对环境立即的觉察”,所以,完形治疗是现象学取向的;3、完形治疗法的基础是“此时此地”,因此是存在取向的。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原则:完形心理学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完形治疗认为分析部分永远不能提供对整体的了解。

“整体>部分+部分+......”【完形治疗的观点】有机体有追求完整的倾向,一个不完全的完形就会引起注意直到完形出现和稳定为止;有机体会依照当前的需要,完成其完形,皮尔斯认为要满足需要,就必须形成完形;要从其生活整体中去了解有机体的行为,如对人的认识,不能将人抽离环境(整体)来看。

【“形”与“景”原则】什么是“形”与“景”原则?Gestalt图影像形成原则:未分化的场域为“背景”,浮现出引人注意的焦点,称之为“形象”。

对于形成“两个相对的脸”的“完形”而言,“脸”是“形”,中间的花瓶部分是“背景”;对于形成“花瓶”的“完形”者而言,花瓶部分是“形”,脸的部分是“背景”。

完形治疗认为有机体是透过“形”与“景”原则,了解其所处的环境;形成“完形”就是形成“形”与“景”的意思。

个心理健康的人就是能够自由自在形成“完形”的人。

困难本身就是“形”,如果我们只注意到困难,而忽略了周围的人和环境资源即“景”。

完形治疗就是要在“形”与“景”之间取得平衡。

当你失衡时,通过“形(困难)”与“景(环境)”的互换体验,当事人感受到环境对困难的影响,完成或舍弃原有的焦点,以发现新的焦点。

【身心统一原则】强调人身体与心理是一个整体,重视“身体感觉”或“身体语言”,完形治疗主张去倾听身体的感觉。

格式塔原理-完形论

格式塔原理-完形论
格式塔心理学
完形论完形原则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实例为,人在视知觉过程中, 总是有一种追求事物结构整体性或完形性的特点,这称作知觉的 整体性或完形。
右图是格式塔心理学用以说明其完形论思想的一个常用图示, 我们本能地会把它看成一个灰色的三角形覆盖着三个圆形,然而 分解图形,却发现只有三个缺口的圆形,一个三角都没有,它们 之所以会被看成一个虚幻的三角形,正是因为我们的知觉具有外 推或填补空缺的轮廓的完形性。 而这种不完全的“形”造成更大的形式意味或刺激力,这 样观者在观察过程中就会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感、思想等去联想、 去填补,从而走向完形,得出自己对图形的独特见解,这样必然 会发现以前未曾感受到的新的认识和新的形态。
第三幅则是一条上下流动的饰有蓝色荧光的白色曲线,表现的是女性臀部的侧影, 画面上方写有:“女人的阴谋在黛安芬里……”。
这三幅画面的人体形象只是 “非标准形”,在“完形压强”的作用下, 受众内心紧张地进行补充和想象,在经验的作用下将这三幅画面构建为一个完 整的女性的裸体形象。第二幅和第三幅是在第一幅的基础上出现的,但又都是 第一幅局部的放大和加强。这样受众在完形心理的作用下,一个裸露而不挑逗 的女性形象就会浮现在眼前,这样的平面设计既有效地传达了商品的信息,又 让受众得到了一种美的愉悦和享受。 因此,一个真正具有感染力的形,不是那种过于复杂或缺少变化的形, 而是通过省略某些部分,将另外一些关键的部分突出来,并且进一步使这些突 出部分蕴含着一种向某种完形“运动”的“压强”或“张力”,这种图形会将 观者的视觉感觉由熟悉引向陌生,并使他们产生新奇的感受,使视觉得到多样 性的满足。
︽ 黛 安 芬 百 年 企 业 形 象 设 计 平 面 广 告 ︾
THANK YOU
黛安芬的平面广告共有三幅全都以黑色作为底色。 第一幅画由两条上下流动的饰有橙黄荧光的白色曲线构成。画面展现出一位女性 胴体的侧影,并且正好截取了从上胸至臀部的这一部分。画面上方写着:“人, 是上帝造的,女人,是撒旦造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上个世纪初,奥地利及德国的心理学家创立了格式塔(德语:Gestalttheorie)理论,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中文名格式塔外文名Gestalt国家奥地利及德国强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意义知觉的最终结果创始人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1简介通俗地说格式塔就是知觉的最终结果。

是我们在心不在焉与没有引入反思的现象学状态时的知觉。

2产生格式塔格式塔系德文“Gestalt”的音译,主要指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

将这种整体特性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产生了格式塔心理学,其创始人是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

20世纪30年代后,他们把格式塔方法具体应用到美学中,与心理的各个过程结合,促进了具有格式塔倾向的美学研究。

如把对视觉的研究与对艺术形式的研究结合,视觉成为对视觉对象结构样式整体把握的感觉能力。

“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

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

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

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

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

例如,“有角的”或“对称的”是指具体的三角形或曲调,而非第一种涵义那样意指三角形或时间序列的概念,它涉及物体本身,而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

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

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等过程。

广义地说,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用格式塔这个术语研究心理学的整个领域。

格式塔主义格式塔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德国出现的反对冯特构造主义的一个学派。

诞生于1912年,“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意思为“形式”、“形状”,在心理学中用这个词表示的是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

格式塔也被译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活动都是先验的“完形”,即“具有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是先于人的经验而存在的,是人的经验的先决条件。

人所知觉的外界事物和运动都是完形的作用。

人和动物的智慧行为是一种新完形的突然出现,叫做“顿悟”。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魏特墨(1880~1934)、柯勒(1887~1967)和考夫卡(1886~1941)。

魏特墨的主要观点:似动现象的视知觉问题实验研究,他认为似动现象就是一个格式塔,在心理现象上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的性质不存在于它的部分之中,而存在于整体之中。

考夫卡的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行为与心理物理场的因果关系,所谓心理物理场含有自我和环境的两极性,而这两极性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结构。

他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即外部实际的环境;行为的环境,即个人心目中的环境。

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

[1]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

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主张格式塔效应的普遍有效性,认为可以被应用于心理学、哲学、美学和科学的任何领域。

主张研究应从整体出发,考察以便理解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这一流派不像机能主义或行为主义那样明确地表示出它的性质。

综合上述两种涵义,它似乎意指物体及其形式和特征,但是,它不能译为“structure”(结构或构造)。

考夫卡曾指出:“这个名词不得译为英文structure,因为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争论的结果,structure在英美心理学界已得到了很明确而很不同的含义了。

”因此,考夫卡采用了E.B.铁钦纳(E.B.Titchener)对structure的译文“configuration”,中文译为“完形”。

所以,在我国,格式塔心理学又译为完形心理学。

19世纪末,以冯特(W.Wundt)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倡导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家称之为“束捆假设”(bun-dlehypothesis)的元素说,认为复杂的知觉是简单感觉的束捆,意识经验是各种简单元素的群集。

正如R.S.伍德沃斯(R.S.Woodworth)所说,1912年对于心理学的旧理论来说,是一个烦恼的年头:行为主义在美国对构造主义发起猛烈抨击,与此同时,格式塔心理学在德国对构造主义进行讨伐。

开始时,这两种运动都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学说,后来,两者逐渐互相对立起来。

它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前者完全拒绝讨论意识,甚至不承认意识的存在;后者则承认意识的价值,只不过不同意把意识分解为元素。

格式塔心理学把构造主义的元素说讥称为“砖块和灰泥心理学”,说它用联想过程的灰泥把元素的砖块粘合起来,借以垒成构造主义的大厦。

问题在于:一个人往窗外观望,他看到的是树木、天空、建筑,还是组成这些物体的各种感觉素质,例如亮度、色调等等。

如果是前者,则构造主义的大厦就会倒塌。

G.A.米勒(G.A.Miller)曾举过一个有趣的例子,用以说明当时格式塔心理学的声势和构造主义的困境:当你走进心理学实验室,一个构造主义心理学家问你,你在桌子上看见了什么。

“一本书”“不错,当然是一本书。

”“可是,你‘真正’看见了什么?”“你说的是什么意思?我‘真正’看见什么?我不是已经告诉你了,我看见一本书,一本包着红色封套的书。

”“对了,你要对我尽可能明确地描述它。

”“按你的意思,它不是一本书?那是什么?”“是的,它是一本书,我只要你把能看到的东西严格地向我描述出来。

”“这本书的封面看来好像是一个暗红色的平行四边形。

”“对了,对了,你在平行四边形上看到了暗红色。

还有别的吗?”“在它下面有一条灰白色的边,再下面是一条暗红色的细线,细线下面是桌子,周围是一些闪烁着淡褐色的杂色条纹。

”“谢谢你,你帮助我再一次证明了我的知觉原理。

你看见的是颜色而不是物体,你之所以认为它是一本书,是因为它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仅仅是感觉元素的复合物。

”那么,你究竟真正看到了什么?格式塔心理学家出来说话了:“任何一个蠢人都知道,‘书’是最初立即直接得到的不容置疑的知觉事实!至于那种把知觉还原为感觉,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只是一种智力游戏。

任何人在应该看见书的地方,却看到一些暗红色的斑点,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病人。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知觉到的东西要大于眼睛见到的东西;任何一种经验的现象,其中的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是因为它与其他部分具有关系。

由此构成的整体,并不决定于其个别的元素,而局部过程却取决于整体的内在特性。

完整的现象具有它本身的完整特性,它既不能分解为简单的元素,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元素之内。

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部分依从于整体。

他们通过实验的方式证明感知运动不等于实际运动,也不等于若干的单一刺激,而是与交互作用的刺激网络相关,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简单相加之和。

格式塔心理学为社会心理学、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曾在西方心理学界引起很大的轰动。

如今格式塔方法已渗入许多领域的研究方法,但学说内部仍有很多关于结构的基本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因此学说现仍在不断修正改进之中,格式塔对西方文艺界、美学界的影响延续至今,如美国美学家安海姆曾将格式塔方法应用到艺术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奥地利理论家埃伦茨韦格和美国音乐家迈耶也成功地应用了这一方法。

3心理学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采纳并坚持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心物场(psycho-physicalfield)和同型论(isomorphism)。

心理场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不一样。

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physicalfield)。

为了说明两者的关系,可用图1为例。

这是一种人们熟知的视错觉。

不论观察者对该图观看多长时间,线条似乎都是向内盘旋直到中心。

这种螺旋效应是观察者的知觉产物,属于心理场。

然而,如果观察者从A点开始,随着曲线前进360度,就又会回运到A;螺旋线原来都是圆周,这就是物理场。

由此可见,心理场与物理场之间并不存在——对应的关系,但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却是两者结合而成的心物场,同样一把老式椅子,年迈的母亲视作珍品,它蕴含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而在时髦的儿子眼里,如同一堆破烂,它蕴含着在女友面前陷于尴尬处境的危机。

心物场含有自我(Ego)和环境(environment)的两极化,这两极的每一部分各有它自己的组织(organization)。

这种组织说明,自我不是欲望、态度、志向、需求等等的束捆,环境也不是各种感觉的镶嵌。

环境又可以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geographicaland behaviouralenvironments)两个方面。

地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

在考夫卡看来,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

为此,他曾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一个冬日的傍晚,于风雪交加之中,有一男子骑马来到一家客栈。

他在铺天盖地的大雪中奔驰了数小时,大雪覆盖了一切道路和路标,由于找到这样一个安身之处而使他格外高兴。

店主诧异地到门口迎接这位陌生人,并问客从何来。

男子直指客栈外面的方向,店主用一种惊恐的语调说:“你是否知道你已经骑马穿过了康斯坦斯湖?”闻及此事,男子当即倒毙在店主脚下。

那么,该男子的行为发生于何种环境之中呢?考夫卡认为,在他骑马过湖时,地理环境毫无疑问是湖泊,而他的行为环境则是冰天雪地的平原。

倘若那个男子事先知道他要途经一个大湖,则他的行为环境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正因为他当时的行为环境是坚硬的平地,才在闻及他骑马穿过湖泊时大惊毙命。

所以,在考夫卡看来,行为受行为环境的调节。

但是,行为环境在受地理环境调节的同时,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场也在运作着,它表明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由自我一行为环境-地理环境等进行动力交互作用的场。

例如,一个动物受到某一障碍物的阻挡(地理环境),无法获得置于障碍物后面的食物(行为环境),在这样一种心物场中,自我的张力是明显的。

当顿悟使这个场获得重新组织时,也即当动物发现它可以绕过障碍物时,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问题的解决使动物得到食物,同时清除了这一心物场中的张力。

这里,一个重要的内涵在于:动物在产生一个真正的心理问题之前,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情境的所有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