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故乡》重难点突破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09 故乡(讲)(提升版,学生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少年时代第九课故乡【学习要点】1.分析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2.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示主题的方法。
☆课堂探讨☆要点一:分析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探究活动】分析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师释疑】1、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姿态等):作用:交代了人物身份、地位、处境、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3、动作(行动)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什么心理,并反映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或什么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作用)【讨论明确】【课堂提升】《一面》节选①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②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③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 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④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1.选文前三节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突出了鲁迅怎样的外貌特征?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2.选文第④节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2分)3.文中两处划线句“瘦得教人担心”,能否将其改为“非常的瘦”?为什么?(2分)要点二: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示主题的方法。
鲁迅《故乡》说课稿

鲁迅《故乡》说课稿《故乡》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故乡》。
说课的形式比较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问题就是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和突破问题。
下面我就按分析教材、教学理念、教法学法、教学步骤四个部分向各位老师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
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
《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二、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选择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
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教材编排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而知识不系统往往是制约语文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
其实这是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对立了,教改要求老师不能局限于对文章的讲解、主题的概括、写法的分析上,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题美、结构美、语言美、技巧美,新课改是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主要的教学理念是:1、力求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对于小说就是要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欣赏小说的艺术美。
欣赏鲁迅先生名篇,最重要是读懂、读透,能比较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
具体到学习《故乡》这篇小说就是(1)学习对比的表现手法;(2)了解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掌握这两种描写方法,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故乡名师教案1 人教新课标版

第九课故乡【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体味人物情感。
2.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1.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主题。
2.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作品中“我”的情感经历。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故乡的歌是一支某某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
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一)生字。
捏(niē) 胯(kuà) 祭(jì) 颧(quán) 酬(chóu) 潺(chán) 噤(jìn) (二)生词。
悲凉:悲哀凄凉。
伶仃:瘦弱。
本文用来形容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姿态。
惶恐:惊慌害怕。
絮絮:形容说话连续不断。
茫远:渺茫、遥远。
三、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学生跳读课文中写“我”的情绪的段落。
如开头的“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结尾的“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等段落。
明确:情感基调——悲哀。
(板书:悲哀)四、朗读品味,理解情感基调学生经过讨论,概括悲哀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故乡之景和故乡之人。
(一)故乡之景。
1.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
重点阅读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注意重读“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等词语。
朗读指导:读这一部分要低缓、哀伤,饱含震惊、幻灭之痛。
“记忆中的故乡”的部分,注意其中“深蓝”、“金黄”、“碧绿”等表示色彩的词语。
朗读指导:读这部分要欢快、流畅,充满新奇、神往之感。
教师小结:故乡是一日不如一日,昔日的蓝天、明月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阴晦”、“苍黄”和“萧索”。
(板书:蓝天、明月;阴晦、萧索)(二)故乡之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知识点
想要学好语文,那幺对于每篇课文的知识点都要掌握好,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阴晦huì瓦楞léng猹chá五行xíng缺土
jiàng秕bǐ谷鹁鸪bógū獾huān猪潮汛xù,初中化学;n颧quán骨愕è然嗤chī笑瑟sè索寒噤jìn折shé本黛dài色惘wǎng然恣睢zīsuī
2、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荒凉、冷落的意思。
萧索
(2)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
瑟索
(3)心里好像失去了什幺的样子。
惘然
(4)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隔膜
(5)看不起。
鄙夷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故乡》选自《呐喊》,作者鲁迅。
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主要通过闰土、杨二嫂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揭示了衰败的悲惨景象,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同时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傅雷家书两则》是作者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两封家书,这两封家书从两。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故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共5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故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共5篇)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故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故乡》教学设计(一)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
2.了解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3.理解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1.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结构文章。
2.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
(三)应落实的知识点1.“教学重点”1、2所列内容。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
4.生字、生词。
(四)实施教学的方法和步骤 1.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离别多年的故乡破败不堪,农民生活十分穷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2.速读全文,熟悉情节,划分段落。
小说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回故乡搬家的所见所闻。
请同学们以“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为线索,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完成练习一。
提示:段落划分见《教参》。
完成练习一要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从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到在故乡见到闰土变化后的震惊与同情,直到离开故乡时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希望必然实现的信心。
3.分析人物①闰土①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作者作了鲜明的对比描写。
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作填表练习。
提示:从肖像、神情、“我”对闰土的印象等方面制表。
②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闰土与“我”的对话。
提示:要读出少年闰土的活泼纯真和中年闰土的迟钝麻木。
③提问:a.是什么原因使中年闰土“苦得像个木偶人了”?提示:是苦难而黑暗的社会造成的。
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多重压迫所致。
“多子”也给闰土增添了负担。
b.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提示: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社会的弊端。
(2)杨二嫂提问:杨二嫂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可有可无,你认为如何?提示:杨二嫂是个家道败落的城镇小市民。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故乡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故乡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阴晦hui 瓦楞leng 猹cha 五行xing缺土 jiang 秕bǐ谷鹁鸪bo gū 獾huān猪潮汛xun 颧quan骨愕e然嗤chī笑瑟se索寒噤jin折she本黛dai色惘wǎng然恣睢zī suī2、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 荒凉、冷落的意思。
萧索(2) 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
瑟索(3) 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惘然(4) 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隔膜(5) 看不起。
鄙夷3、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2) 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3)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4)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2、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默写课文最后一段。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现在是不是觉得新学期学习很简单啊,希望这篇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可以帮助到大家。
九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课《故乡》教案新人教版

9.故乡教案教案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2.理解文章主题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案重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第一课时.教案过程: 1. 导入新课: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
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认真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2. 介绍写作背景: 3. 作家、作品介绍: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选自《呐喊》(小说集)。
(《百草园》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4.检查词语预习:阴晦(hui)瓦楞(leng)胯(kua)下獾(huan)秕(bi)谷鹁鸪(bo)(gu)髀(bi)嗤(chi)笑絮絮(xu)瑟(se)索蜷(quan)缩寒噤(jin)折(she)本惘(wang)然恣睢(zi)(sui)潺潺(chan)黛(dai)色愕(e)然五行(hang)5.听课文,熟悉课文。
6. 讨论课文段落: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二(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故乡》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9 故乡知识与技能1.理清小说线索,把握小说内容,提炼小说要素,感悟主题。
2.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过程与方法1.理解对比和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2.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比较鉴赏的方法,品读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要开拓进取才能创造美好未来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勇敢地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和新生活。
重点1.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2.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3.运用对比以及多种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难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1.对比阅读法:如分析闰土这一形象时,应抓住其前后巨大的变化,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前后联系、比较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2.点面结合阅读法:如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一方面通过作者的故乡看当时的社会,一方面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看作者的“故乡”,点面结合,学生就能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题。
1.鲁迅故乡绍兴的图片。
2.鲁迅的相片。
2课时同学们,我在上这一节课前,先和你们一起欣赏一首诗,它是女诗人席慕容的作品,请用心地听老师念。
乡愁席慕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会老去。
(教师引导学生仿照上面的诗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说自己心中的故乡)故乡是落叶的根,是游子的梦。
每到回乡时,我们心中总是难掩激动与期待:光阴流转,二十年转瞬即逝,故乡现在是何种模样?当年的鲁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到曾经魂牵梦萦的地方的呢?让我们跟随着他的脚步一起回《故乡》。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新文化战线上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故乡》重难点突破新人教版
1.比较下列两段景物,然后答题:
A.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B.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1)以上两段景物描写分属小说环境描写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描写。
(2)两段景物描写分别给人________和________的感觉。
(3)给两幅图各拟一名称:________、________
(4)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各是什么?
________
分析:本题主要进行环境描写方面知识点的考查,(1)题考查种类,只要分清其侧重点是突现主题还是刻画人物,便不难区分出类别。
是前者,则属于社会环境,后者则属自然环境。
(2)题主要检查整体感知能力。
(3)题检查语言概括能力,找出语段中的关键词,连接成句即可。
(4)题需结合具体内容谈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案:(1)社会环境自然环境(2)萧瑟荒寂明快艳丽(3)故乡冬景图月下刺猹图(4)第一段描写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也是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目趋破产的景象。
第二段文字美丽的景象衬托了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也寄托了“我”对理想中故乡的爱和眷念,与现实中故乡形成对比。
2.概括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________
分析:本题主要检测对比手法的辨别与分析。
解答此题须从人物形象塑造和表现主题的角度综合归纳。
参考答案:①景物描写方面对比,即理想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对比,说明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破产是现实的、无情的。
②人物自身的对比,一是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对比,集中表现辛亥革命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二是“豆腐西施”与杨二嫂对比,表明当时农村破产,不仅农民生活贫困,小市民阶层也日益贫困化。
③人物关系方面对比,一是少年闰土与“我”亲密无间与中年闰土和“我”隔了一层“厚障壁”对比,表明了封建等级观念对农民的束缚;二是少年水生与宏儿的关系与“我”和闰土的关系对比,说明旧有的秩序如不打破,隔膜难免会在下一代的身上重现。
3.请从文中摘出最能说明闰土悲剧原因的一句话,并略作分析。
假设你是闰土的朋友,请你从文中选出一句话作为对他的劝勉,最恰当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________
分析:本题主要检测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关键词句的把握,只要反复诵读课文,并从表明主题的角度揣摩作者用意,便不难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这一句点睛之笔,言简意赅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
源,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勾结是造成闰土悲惨命运,经济和精神变化的真正原因。
此外自身的愚昧不觉醒也是原因之一。
②“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本句是勉励人重拾希望,重树生活信心的名句,它告诉人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强调要为新生活的到来,努力奋斗,非常切合闰土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