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合集下载

第一章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内环境与稳态概述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体内部环境维持相对恒定状态的重要概念。

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物体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酸碱度、离子浓度等内部环境参数,以确保细胞和组织正常运作。

本文将介绍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并探讨其重要性及调节机制。

内环境的定义内环境是指生物体细胞外部液体环境,包括细胞外液和组织间液。

它包含了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氧气和其他生理参与物质,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稳态的概念稳态是指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相对恒定状态。

在稳态下,生物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内部环境的稳定。

稳态的维持对于生物体正常生活和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生物体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酸碱度和离子浓度等参数,以确保细胞和组织正常运作。

如果内环境发生较大波动,细胞和组织将无法正常工作,甚至导致生物体的死亡。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生物体通过一系列的调节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这些调节机制可以分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类。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和控制内环境的稳态。

神经系统通过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发出相应的信号来调节器官和组织的功能。

例如,当体温过高时,神经系统会通过出汗和血管扩张等方式来降低体温。

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指通过体液中的化学物质来调节内环境的稳态。

体液中的化学物质包括激素和酶等,它们可以调节细胞的代谢、酸碱平衡和水盐平衡等。

例如,甲状腺激素可以调节体温和新陈代谢,肾脏则可以调节体液中的离子浓度和酸碱度。

内环境的扰动和调节内环境的稳态可以受到外界环境的扰动,例如气候变化和饮食结构改变等。

当内环境发生扰动时,生物体会通过调节机制来恢复内环境的稳态。

这些调节机制可以分为恢复机制和预测机制两类。

恢复机制恢复机制是指当内环境发生扰动时,生物体通过调节机制来纠正内环境的变化,使其返回到稳态状态。

例如,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会被释放出来,将血糖浓度降低到正常范围。

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新人教生物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学案&练习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标要求】1.1.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1.1.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1.1.3简述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1.2.1以血糖、体温、pH和渗透压等为例,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1.2.2举例说明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一、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与内环境的组成(1)体液的组成体液是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组成如下:(2)内环境的组成①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

②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相差不大,但与血浆相比,组织液、淋巴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①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②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酸碱度①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②血浆pH之所以保持稳定,与HCO-3、H2CO3等物质有关。

(3)温度:一般维持在37_℃左右。

3.内环境的功能(1)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连线)(2)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内环境的稳态1.内环境的稳态解读2.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1)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

从而说明生物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机制。

(2)实验结果图解(3)实验结论:比较以上几条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

一、判断正误——从微点上澄清概念1.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1.1 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血浆体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组织液(存在细胞外,约占1/3)淋巴液(3)血浆的成分:水约90%,蛋白质约7%—9%,无机盐约1%,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1.1.2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缓冲对:NaHCO3/H2CO3 ,NaH2PO4/Na2HPO4。

(3)温度:人体正常37℃。

【练习】:1.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2. 右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A.① B.② C.③ D.④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2.1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

(2)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不超过1℃。

(3)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5)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练习】: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总在不断发生变化着B.尽管外界环境的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是37℃C.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2、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A、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A.温度 B.酶 C.pH D.渗透压4、人剧烈运动后,释放大量乳酸,但pH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A.乳酸在血浆中很快被分解生成CO2和H2O,并排出CO2B.NaHCO3与乳酸反应,调节pHC.H2CO3抑制乳酸的酸性,并通过呼吸系统排出CO2D.乳酸酸性弱,不易引起酸中毒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1.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复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复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复习1.内环境的定义与特点:-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和组织所处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液、组织液和细胞内液。

-内环境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它提供了氧气、营养物质和水分,以及排出代谢产物和维持酸碱平衡等功能。

-内环境的主要特点是相对稳定,不受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剧烈波动。

2.内环境的组成:-血液是内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循环系统将营养物质、氧气和代谢产物输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组织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位于细胞与毛细血管壁之间,主要由血浆和组织间液组成;细胞内液则存在于细胞内,包括细胞器和细胞质中的液体。

3.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稳态是指一种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对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人体的内环境通过稳态调节机制来实现稳定。

-负反馈机制是内环境稳态调节的主要方式,它通过负反馈回路来消除外界刺激对内环境的影响,使内环境恢复到稳定状态。

-负反馈回路包括传感器、控制中枢和效应器。

传感器检测内环境的变化,控制中枢收集并处理这些信息,效应器则根据控制中枢的指令产生相应的反应。

4.内环境的稳态调节因素:-温度:体温的调节是内环境稳态调节中重要的因素之一、人体通过皮肤血管的舒张和收缩来调节体温,发汗和发热也是体温调节的机制。

-血糖:血糖的稳态调节由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来完成,胰岛素降低血糖水平,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水平。

-pH值:体内的酸碱平衡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肾脏、肺和血液中的缓冲系统能够调节体液中的酸碱平衡。

-血压:血压的调节是通过血管收缩和舒张来实现的。

神经系统和激素系统共同参与对血压的调节。

5.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酸中毒等。

-外界环境的突然变化也会对内环境稳态产生影响,如极端高温或低温环境下,人体会出现体温失调等问题。

6.内环境稳态调节与健康:-内环境稳态的良好调节与健康密切相关。

保持稳定的内环境可以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疾病的风险。

1.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1.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1.1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3.授课时间:具体上课时间4.教学时数:1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作用,了解稳态的概念及其在人体中的维持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其对生命科学的敬畏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a. 人体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血浆。

b. 内环境的作用: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氧气,排出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

c. 稳态的概念:生命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d. 稳态的维持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e.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f. 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激素调节。

2. 教学难点:a. 细胞外液的组成和分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它们在体内分布广泛,对维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b. 稳态的维持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之间的关系和协调。

c. 反射的概念和类型: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d. 激素调节的机制和作用: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调节生理活动。

e.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实验结果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a.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b.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c. 案例研究:提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d. 项目导向学习:设计相关的项目任务,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和应用知识。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反射与反射弧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反射与反射弧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反馈调节和稳态反射等,其中稳态反射是一种 快速调节机制,能够快速地应对内环境的变化。
03 稳态反射
稳态反射的定义
稳态反射是指人体为了维持内环境稳 态,对外部刺激或内部变化所做出的 适应性反应。
它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一种自动调节机 制,能够快速地应对各种环境变化和 内部需求,以保持身体正常运转。
温度调节反射
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皮肤温 度感受器会感知到温度下降,进 而通过神经反射调节血管收缩, 减少热量的散失,维持体温的稳 定。
压力调节反射
当人体受到外界压力变化时,压 力感受器会感知到压力的变化, 进而通过神经反射调节心血管系 统的活动,维持血压的稳定。
酸碱平衡调节反射
当人体血液中的酸碱度发生变化 时,酸碱感受器会感知到酸碱度 的变化,进而通过神经反射调节 呼吸和肾脏功能,维持酸碱平衡 的稳定。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反射与反射弧
目录
• 引言 • 人体的内环境 • 稳态反射 • 反射弧 • 总结
01 引言
主题简介
内环境
人体内部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液等。
稳态
人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
反射与反射弧
人体对刺激的快速反应机制,由感受器、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学习目标
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反射与反射弧的基本 结构和功能。
理解稳态对人体的意义。
能够分析常见生理现象中 的反射与稳态调节机制。
02 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的定义
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 介。
内环境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 中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而细胞内液则是细胞内部的环境。

生物-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生物-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细胞 内液
淋巴
组织液
血浆
细胞外液 (内环境)
消化、呼吸 循环、泌尿
外界 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组织液是体内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淋巴是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有:渗入压、酸碱度、温度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的媒介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
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内环境
三种液体的成分比较、细胞外液的作用
为什么外液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如果血浆的成分发生变化,对血细胞会有什么影响?
红细胞涨破、皱缩
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渗入压 酸碱度 温度
用渗入压解释分离复原、水肿
小结
体内细胞 组织液
循环系统 外界环境中的物质
食物系统 尿素等
血液循环 血浆
淋巴 淋巴循环
内环境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0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0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学习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2、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3、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重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2、稳态的生理意义;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过程]一、体液体液:指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主要包括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两者关系如下:二、内环境1、概念:细胞外液是人与多细胞生物的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又称内环境。

2、组成: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等。

【探究活动1】1、下图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根据图中箭头的指向,在右方框中用箭头表示细胞外液各组成之间物质是如何交换的?2、右上图,你能否归纳出下列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①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③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④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⑤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3、内环境成分:包括水、O2、CO2、无机盐离子、氨基酸、葡萄糖、各种激素、抗体、代谢废物、血浆蛋白等有机化合物。

但血红蛋白、载体蛋白、呼吸酶、消化酶等蛋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注意:三者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中的作用【探究活动2】下面是人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途径示意图,思考下列问题:1、人体内细胞必需通过才能完成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2、与体内细胞物质交换直接相关的人体四个系统:、、、。

四、内环境的主要理化特性理化性质:指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

(1)PH:正常人的血浆PH在7.35~7.45之间变动。

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2)温度:人的体温在37.5℃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是37℃左右。

(3)渗透压:人的血浆渗透压在37℃时,约为770KPa,相当于生理盐水0.9%NaCl的渗透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主备:郑丹 审阅:刘林飞 学习目标
1、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结合具体实例理解稳态的实质与意义
知识回顾
※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的生活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

※多细胞生物(如人)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课堂学习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_____________(约占2/3)
1、体液 (_______(基础)、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约占2/3) ___________
2、细胞外液(内环境)成分的关系 a.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 透过毛细 90%渗回 血管壁 c.__________________
淋巴循环 d . 分析:(1)物质交换的方向,在上图用箭头表示出来。

(2)内环境成分基本相似: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等
a.细胞外液本质是一种__________,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
_________。

b.____________含较多蛋白质,而__________和__________蛋白质较少。

10%渗 入毛细 胞淋巴 管内 共同 组成 _____ C 液 d 液 b 液 a
(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功能 a.概念:溶液中______________对水的吸引力。

b.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中___________的数的多少。

溶质微粒____→溶质浓度
_____→吸水能力____→溶液渗透压_____
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______________。

②酸碱度:血浆的pH 为__________,维持稳定的缓冲对主要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③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左右。

2、功能: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媒介。

由图可以看出:
(1)人体获得养料和氧气的途径
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要经过_____________的消化—→______________的运输—→组织液才能
进入细胞。

②空气中的O 2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运输—→组织液才能进入细胞,CO 2的排
出途径正好相反。

(2)代谢废物排出的途径
代谢废物要经过_________及循环系统的运输,到达肾脏、皮肤等器官以尿液或汗液的形式排出。

由此可知,____________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讨论:肌肉注射与静脉注射比较,哪种方法可使药物更快到达病灶?请写出这两种方式中药物在内环境中的转移过程。

(四)重点学习:
1、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 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③血糖含量过高 ④淋巴循环 受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五)课堂练习:课本第6页。

理化性质 ①渗
透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