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诗人窥儒家文化的精髓
大自然中的儒家诗人——杜甫草堂时期诗歌所体现的心态与文化探析

大自然中的儒家诗人——杜甫草堂时期诗歌所体现的心态与文化探析大自然中的儒家诗人儒笋砼坛杜甫草堂时期诗歌所体现的心态与文化探析.钱叶春杜甫被称作诗圣,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是儒家诗人的代表.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为官"的家庭,青年时代就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窃比稷与契",且"老大意转拙",其爱国爱民之心犹如"霍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至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无论从出身,一生的志向,还是其一生的行为来说,杜甫被看作儒家诗人的代表一点也不过分,这也是历来公认的事实.杜甫草堂时期的诗歌一反过去"白头搔更短"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这个时期,杜甫借蜀山水发出了和平之音,甚至主要表现为避世幽栖的心理.如"喧卑方避俗,疏快颇宜人"(《有客》),"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遣意二首》),"轻帆好去便,吾道付沧洲"(《江涨》),"黄绮终辞汉,巢由不见尧"(《朝雨》)等,从这些述志中可见其隐逸之志.纵观诗人的诗歌,没有哪个时期像在草堂时期这样亲近大自然,对大自然的体验有那么深刻与持久.正如李长祥(1082年),苏轼就一直处在外任与流放的境地,这对一个自幼深受封建儒家思想影响,积极追求"入世"的作者而言不啻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后赤壁赋》中,我们不难发现,年近半百,心力憔悴的苏轼在以往的政治斗争中所表现出的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精神斗志不复存在了,对未来希望的憧憬,对春风二度,东山再起的渴盼,皆被现实的"风吹雨打去".这种念头的产生,是苏轼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在道家"出世"与佛家"避世"思想的影响下,明哲保身,全身远祸心理的真实反映.政局的险荡,环境的恶劣,政见的相悖,生活的困顿,理想的幻灭……苏轼在走过了一段苦闷,彷徨而又艰辛的人生旅程之后,终于彻底顿悟了——大道坎坷难行,小径也许通幽.苏轼带着无限哀伤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怀,"离家出走了"."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任其所止而休矣".这是苏轼内心忧懑的发泄,是其政治理想破灭后的精神上的解脱,同时也是苏轼在痛定思痛的大幻灭后谱写出的一曲血泪交织的悲歌.英雄途穷,才人命蹇,这既是苏轼人生的不幸,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哀.就苏轼而论,他可不是那种一颗树上吊死的人."宏博通达"的思想,旷达乐观的襟怀,决定了他在生存的竞争中很容易找到生活的出路和精神上的依托.当他行走儒门受挫转而从封建儒家思想的桎梏中彻底解脱出来的时候,他很快地找到了新的思想归宿,即佛,道两家的清静无为,消极"出世"的思想,并借此来武装自己,从而完成自身思想上的质的转变.另外,被誉为"方山子"的陈储,以及与苏轼同游黄州赤壁的杨道士(杨世昌),他们的人生信条与生活方式对苏轼这种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方山子传》(元丰五年作)和《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之三)》中有所体现,我们从中可以窥见.是皈依佛门,整日参经拜佛,还是投身于道,以求得道成仙?《后赤壁赋》的末段,苏轼给我们作了明确的交待. 孤鹤"横江东来",道士"羽衣蹁跹"……生动的记述,形象的描绘,超世绝尘,寓意明确.道士化鹤,虽属苏轼梦境中的想象,实是苏轼内心深处对道家思想,行为及生活方式的潜意识的追求.这种迫切的"出世"之情,与孟浩然在《临洞庭》诗中表现出的对"入世"的渴盼之心异曲同工, 这是多么鲜明的比照啊!可惜,"欲济无舟楫",不知是羽化的道士没有点化,还是苏轼自身的冥顽不灵,苏轼最终未能逃离尘世,飞升仙境,徒余临渊羡鱼的份儿."性情所至,妙不自得.遇之自天,泠然希音"(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苏轼三游赤壁之作,内容博大精深,意蕴幽折丰厚,语自天巧,曲尽其妙.我们只有"素处以默",才能"妙机其微";只有"超以象外",才能"得环其中";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触及其思想的底蕴.三游之作,在创作时间上是前后延续的;在景境的设置上既相互关联,又富于变化;在作者思想情感的流动上,既一脉相承,前后贯通,又逐步推移,渐次深化,从总体上较清晰地反映出苏轼思想倾向流变的这一过程,即由一游时对封建儒家正统思想的质疑,二游时儒,道两家思想在古战场上的公开宣战,三游时苏轼儒家思想向道家思想上质的转化的过程.苏轼这种思想的转化,不是通过直抒胸臆的形式完成的,而是借助具体景物的描绘,情境的渲染,物象与意象的自然契合来艺术呈现的,可谓精巧而又奇妙.然而,纵观苏轼的一生,在他的世界观中,佛,道两家的思想最终不过是一对未能脱离封建儒家思想母体的孪生胎儿,只是苏轼在身处逆境时为求得心理上的安慰与精神上的解脱的思想鸦片,在此后的政治斗争及社会生活中,最终还是胎死腹中,未能充分展示其生命力,此乃后话.注释:【1】施宿.《东坡先生年谱》.参见王水照苏轼选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王水照,崔铭.苏轼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3】曾枣庄.《苏轼研究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朱靖华.苏轼新论》.济南:齐鲁书社,1983.(夏文先,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oo6.1|2l\儒笋论坛言:"少陵诗,得蜀山水吐气,蜀山水,得少陵诗吐气".[1]蜀地山水与儒家诗人就是这样相得益彰,完成了一位儒家诗人生命的呈现过程.草堂时期的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其表现为四个方面的关系:大自然与社会理想的互渗,仁爱之心与大自然美德的互感,人与自然的相融相乐,人与自然的生命相依等.首先,大自然与社会理想的互渗.儒家诗人--,D关注着社会状况,为和谐的社会理想而竭尽心力.就大自然而言,道家在其中寻找并释放自己自由的梦想,而儒家则与此不同.《中庸》言: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这所以为大也.尧舜是孔子心目中的贤君,尧舜时代是孔子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论语?泰伯》写道:"子日:'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2]孔子称赞尧高不可攀,就像天一样,太伟大了.只有尧能学习天,因为他和天一样,恩泽无处不在;他的礼仪制度太美好了,因为这些制度顺应人性的发展.《大学》也说:"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这种仁政是尧,舜从大自然中感悟来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种仁政社会和大自然一样是各得其所,和谐有序的理想社会.正如《中庸》所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无论是理想社会还是大自然,其本质的共同点还在于"尽性",尽物之性,尽人之性,从而人世与天地就可以相互渗透,互相印证.从大自然中感悟社会状况的儒家思维方式,在杜甫的草堂诗歌中也得到了充分表现.历经秦州时期生死的煎熬之后,杜甫初到成都平原,安居草堂,获得了生命的新生,为大自然的安详,自由与和乐的景象所感动.这个世界是各得其所尽物之性,和谐有序的世界.如:"无数蜻蜒齐上下,一双鹅对沉浮"(《卜居》)的热闹生机,"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鸥"(《江涨》)的逍遥自由;"芹泥随燕嘴,蕊粉上蜂须"(《徐步》)的闲适自在,这些动物为自己的生活自在地忙碌,同时也体现出诗人真切观察的欣美心态.又用叠词来表现欢悦的心情: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襄红蕖冉冉香"(《狂夫》),"流连戏蝶时时见,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其六).尤其是《田舍》: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渔梁.这些自然景物,展现自然界与社会的和乐,安详和自由.它们是世相的象征,是杜甫心目中美好的理想社会的投影,是现实世界的混乱,困苦生活的反写照.因为当时安史之乱仍在继续,可谓"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其次,仁爱之心与大自然美德的互感.《周易?上经》"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其序."《论语?阳货》上载:子日:"予欲无言."子贡日:"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赞美大自然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并切身地效仿大自然的这种美德,是"与天地合其德"的表现.初来成都草堂,杜甫从大自然中寻找理想的社会光芒,他又以自己的仁爱之心感受赞美大自然的这种美德.这与《易经》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这种精神典型地表现在《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潜","润"写出了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美德,以及春雨滋润后城里花叶更加繁茂的美景,充满着诗人自己感同身受的赞美之情.又如《春水》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以春水为题,诗人敏感的触系和春水一起,滋润干蝈的沙滩;碧色的春水触动着诗人家的柴门,像是告知诗人水里将有肥美的鱼儿,筒车也可灌小园了.水鸟更是在春水中繁衍,游嬉.春水的厚德载物让诗人更加倾情相知.《后游》中写道: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野润烟光薄,沙喧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江山的"有待","无私"写出了大自然的有情有意,身处大自然的怀抱中,诗人的万般愁绪似乎完全被消解了, 此时的大自然成了诗人心灵唯一的精神寄托.前首诗歌写出了大自然惠泽万物,后一首诗歌写出了大自然对诗人的情感慰籍,实际上也是诗人济世思想与落泊心境的投射,一定程度上也反衬出人世的不公与无情.再次,人与自然的相融相乐.不同于西方文化表现出人与大自然之间是异己的,征服的关系,在中国文化中,人与大自然是亲和的关系.《论语?乡党》中记载了一段很有趣的故事:"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日:'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讲的是,一次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几只野鸡.孔子的脸色刚一动,野鸡便飞向空中,盘旋一阵,又都停在一处.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啊,得其时呀!得其时呀!"这个故事虽小,仍可见孔子对小动物的亲昵之情与友善之态.《孟子?尽心上》日: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种爱民及物的思维方式,在宋儒张载《西铭》上有具体论述:"乾称父,坤称母.子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是把人民看作是自己的同胞,把万物看作是自己朋友的仁爱情怀.杜甫也有其相似的观点:"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共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人把眼前稠叠的山和花,鸟看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至爱.草堂时期,诗人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自己与自然相融相乐的景象."鸬鹚鹅鹅莫曼喜,吾与汝曹俱眼明"(《春水生二绝》)表现诗人与小动物处在平等的交流状态,一种幽默的情调中透露出几多童心!在写友情与亲情的时候,往往兼写自然之乐,表现出物我忘机的仁爱之情. 如"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南邻》);"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起尽余杯"(《客至》);"江鹳巧当幽径浴,邻鸡还过短墙来"(《同十七侍御抡许随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等.特别是在《寒食》中: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汀烟轻冉冉,竹日净晖晖.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景物闲雅娟秀,人情相狎,"至于鸡犬忘归,物性亦与诗人陶然相忘矣."[3]如ur村》,诗人在与大自然的相融相乐中充分表现出安宁,温馨的亲情生活情调: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诗人完全沉浸在自然之乐和亲情之乐的双重快慰之中. 杜甫在心灵的安宁中甚至写出《江亭》中这样的诗句: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王嗣爽云:"居然有道之言.公性禀明,当闲适时,道机目露,故写得通透如此."[4]仇兆鳌说"二句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5]但接下来却写道:"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可见杜甫虽能在田园山林中寻得真趣,但他不像陶渊明那样能在大自然中寻得生命的归依.下面看一下陶渊明的《饮酒》其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为什么能达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是因为他的"心"已"远",远到哪里去了呢?他的心已与"飞鸟"一同飞向大自然之中.陶渊明的心灵已寻找到了归宿即大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就是一种物化的境界,正如王国维所言,是由"以物观物"的方式写成的,"以物观物"就是把自己物化成物,感受物的喜怒哀乐.这种物化的思想在《庄子?秋水》其九中有所体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日: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日:"请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鱼示'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心境与物境融为一体,委运任化,达到与自然泯一的境界,这种道家的生命美学境界是以追求个体的自由与快乐为目的.所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时,不经意地抬起头,南山就展现在他面前,那种悠然的喜悦,心灵的期许是含蕴不尽的.所以诗人写出了高远静穆的和谐诗境.杜甫是一位儒家诗人,他的心不可能消融在自然之中,人世才是他心灵牵挂的地方.虽然志为隐逸,但这是一种无奈一种退避一种潜在的期待.因为诗人内心忧国爱民的情结是消不去的,那份牵挂,那份热情也是难以消除的.所以杜甫虽然不乏"道机"之心,写出"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这样"通透"的诗句,但仍然感叹:"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诗歌是作者心灵的流露,杜甫的心境不能与自然达到真正物化的程度,主要在于杜甫具有儒家的济世思想.他的诗歌一般都是儒铪宏"有我之境",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他只是在对政治失望与灰心时在大自然中寻找一些心灵的慰籍,正所谓"薄劣愧真隐,幽偏得自恰"(《独酌》).第四,人与自然的生命相依.既然儒家诗人不能在大自然中寻找到生命的归宿,而政治高层权势又排斥诗人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那么那种人世的牵挂与热情就会受到挫折,渐渐地就会产生被弃的感觉与孤寂.因此,文学史上有很多不得志的文人,采用了屈原香草美人的手法来表现这种怨愤,借怨妇诗来抒怀.如辛弃疾的《摸鱼儿》,王安石的《明妃曲》等.但杜甫是位性情耿介的人,如《唐才子传》就记载杜甫"性褊躁傲诞",他无意借代怨妇抒情.漂泊西南是杜甫退避政治,也是为了生存寻找安宁的需要.开始时的快乐与欣慰渐渐消失,心灵的创伤渐渐袒露出来.这一时期写了一些与自然生命相依的诗歌.因为他的执着受挫,无所凭依,就从上文论述的儒家自然观中吸取力量.诗人围绕草堂的筹建向朋友觅桃树,觅绵竹,觅桤树,觅松树,觅果树等,固然有美化环境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表达了生命相依的心理因素.在《高楠》中写道:"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落景阴犹合,微风韵可听","寻常绝醉困,卧此片时醒":高楠给诗人带来了幸福快乐,充满着亲人般的深情.当楠树为风雨所拔时,他的生命象失去了很多东西似地痛苦:"沧波老树性所爱,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至此无颜色".尤其是"草堂"与诗人的生命依存感更强烈,《堂成》中写道:"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稍.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杨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历经磨难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安定的地方.心里自然很欢喜,并且诗化了它的美.这是诗人理想破灭后,漂泊中避居天涯的最后一道生命防线的生存慰籍,草堂也是"他微贱生命的象征".[6]对草堂及其周围的草木诗性化满足的背后蕴含着无可奈何的悲怆心情.如《草堂即事》:"雪里江船渡,风前竹径斜.寒鱼依密藻,宿雁聚圆沙.蜀酒禁愁得,无钱何处赊."诗人把自己的穷愁旅泊的状况与寒鱼,宿雁进行类比,可见其处境的苦寒卑微与心境的凄怆情状.这种情怀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但结尾却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虽有诗人的献身精神,但更多的是为寒士鸣不平的呼号.总之,在诗人隐逸期间,大自然是杜甫追寻社会理想,感受天人大德的载体,闪现着儒家诗人崇高的理想光辉.大自然又是诗人的朋友,诗人与之陶然相乐;大自然更是诗人理想破灭后的心灵慰籍.至于杜甫为何隐逸,以及隐逸后的心态变化及其动因,及其在文化上的阐释,那是另一篇文章的内容.注释:【1】【3】【4】【5】杜甫着.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中华书局, 1979,P727,P806,PS01.P801【2】杨伯峻,杨逢彬注译.论语【M】.岳麓书社,2000【6】王富仁.杜甫:一个老年人的悲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A]A.古老的回声【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P203(钱叶春,红河学院人文学院)2oo6.12xI引珂f1盈高1。
清代诗人袁枚与他的文化观念

清代诗人袁枚与他的文化观念引言清代诗人袁枚(1716年-1797年),字仲良,号山谷道人,浙江绍兴人。
袁枚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和诗人,还是一位具有独特文化观念的思想家。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个体情感与自由表达的追求。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探讨袁枚与他的独特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尊重袁枚生活在一个传统强大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深受经典著作和古代文化的影响,并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他在其作品中广泛引用古籍典故,常常以儒家经典为基础进行写作创作,并且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袁枚非常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价值观,在他笔下呈现出了一种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独特审美。
现实问题的关注袁枚身处清代社会,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不公平现象,他十分关注这些现实问题,并通过他的作品加以揭示。
袁枚勇于批判社会黑暗面存在的不公平和矛盾,他对官僚腐败、权贵深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在诗歌中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拷问与批评。
个体情感与自由表达的追求袁枚在诗歌创作中强调个人感受和情感,追求真实和自由表达。
他主张将个人情感融入到诗歌中,并通过自己真挚的情感去表达思想和观点。
他认为诗歌应该是真实、情感丰富而不仅仅是空洞的修辞华丽。
因此,他在作品中经常使用直率而质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体验。
结论袁枚是一位兼具文化传承与思想开放性格鲜明的清代诗人。
他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继承,使其作品具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时代精神;而对于现实问题关注及勇于表达的一面,则让其成为了一位在当时社会发出独立声音的诗人。
袁枚怀揣着自由表达个体情感的追求,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瑰宝。
以上就是关于清代诗人袁枚与他的文化观念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多对这位伟大诗人及其思想贡献的认知。
浅谈王维诗歌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目录一、选题的目的和研究意义二、王维诗歌中儒家文化思想渊源(一)王维思想的主流是儒家(二)王维的思想和行为更接近孔子(三)王维诗歌中儒家文化的演变过程三、王维诗歌中儒家文化的体现(一)王维诗歌中儒家仁爱精神的体现(二)王维诗歌中儒家爱国情怀的体现(三)王维诗歌中儒家气节的体现(四)王维诗歌中儒家道德伦理体现(五)王维诗歌中儒家中庸文化的体现四、王维诗歌中儒家文化形成的因素即影响(一)王维诗歌中儒家文化形成因素(二)王维诗歌创作中儒家文化的影响结论参考文献致谢语内容摘要:王维是盛唐时期以山水田园诗为代表的著名诗人,由于他的诗中常有禅宗意味而被冠以“诗佛”。
但是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兼容开放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和文化积淀下,就产生了以王维在思想领域里儒、释、道并存的风格,形成了别具特色山水田园诗。
从而体味儒家思想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王维禅宗儒家思想Introduction to wang wei of poetry and ConfucianismAbstractWang wei is represented by landscape pastoral poems of tang period, the famous poet because he has a tendency to zen poem means and has been dubbed "poem Buddha". But in the tang dynasty is thought compatible with open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under this background and culture, is created by wang wei in the field of thought style of coexistence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has formed distinctive landscape pastoral poems.To appreciate Confucian thought’s influence on his poetry creation.Key Words: Wang wei zen Confucianism序言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山水诗格调高雅,动静相形,意境幽远;参禅悟理,空寂之境;受到佛教思想的深远影响。
唐诗三百首的文化内涵

唐诗三百首的文化内涵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唐代许多优秀诗人的佳作。
这些诗歌语言优美、意蕴深远,不仅反映了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风貌,更寄托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从唐诗三百首的文化内涵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领略这些经典诗歌的魅力。
一、儒家文化的体现唐代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鼎盛时期,因此儒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唐诗的创作。
例如杜甫的《登高》一诗中写道:“楼船夜雪瓢泼大,洒向人头五十家。
”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天下为公”的观念,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类似的,杜甫《渭城曲》中的“城春草木深”,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和衷共济”的精神,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佛家思想的熏陶唐诗三百首中有不少诗歌体现了佛教的影响。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句话表达了佛教中“诸行无常”的观念,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唤起读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终极目的的思考。
类似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发悬于耳,青鳞背于手”,则是借佛教中对“无我”的认识,反思人生的虚妄和无常。
三、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唐代的文化中,自然和人文的关系十分紧密,唐诗三百首中也有很多诗歌探讨了这种关系。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除了表达佛教思想外,还描绘了秀美的自然景色,将人与自然的美妙融合在一起。
类似的,孟浩然的《登高》中也表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描写美好的自然风景,强调了人文情感的美妙与深远。
四、玄学思想的探索唐代是中国玄学文化的重要时期,这种思想在唐诗三百首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李商隐的《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借助夜空中的星辰寄托了对玄学思想的思考和探索,意蕴极深。
类似的,杜甫的《春夜喜雨》中,他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宇宙之间关系的理解。
总之,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巨大财富,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华,对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世界观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赞扬传统文化的古诗

赞扬传统文化的古诗
汉唐兴盛展风华,传统文化多古韵。
经典妙笔流传世,千年传世令人赞。
五言绝句传心意,古韵悠悠永耐人。
诗人墨客挥毛笔,文化瑰宝流传存。
古人智慧溢诸篇,叮咛教诲铭心田。
诗中对景描绘美,美轮美奂催人赞。
儒家经典琢磨深,孔孟思想彰显真。
礼仪教化传世间,传统文化令人醇。
佛教传世化尘封,意义博大在其中。
禅悟真谛渗诗篇,心灵抚慰民心中。
古代文人墨客集,才情横溢胸襟开。
吟诵诗文抚时光,传统文化令人悦。
诗词曲赋传千古,传统文化动人心。
文化瑰宝照今世,传承发扬有力量。
让我们珍爱传统文,继承发扬传统魂。
诵读古诗弘文化,传统美德在心中。
愿古韵文化永流传,代代相传重要观。
传统之美胜遗迹,让人赞叹在其中。
论杜诗体现的儒家“仁”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传统人生价值观。这套思想成了影响几千年封建社会知识
分子 的最重要的思想 , 促使 知识分子 积极 向上 、 心系天下 、 建
下 了著 名的《 咏怀》 回顾 了 自己悲凉 而艰难 的一生 , , 明确说 明了 自己的人生价值 观:未达善一身 , “ 得志行所为 ” 。然而 。 纵观杜 甫的一生 , 他从未“ 过 , 他却从 未忘怀济事 之心。 达” 但
仅因为他 在诗歌艺术上 的造诣 , 更重要 的是他 的诗 歌所体现 出来 的儒 家文 化 意蕴 。本文 就 分 析其 作 品 所 体 现 的儒 家 “ 的文化 内涵进 行解读。 仁”
一
其身” 。天宝十七载七月, 杜甫听说肃宗在灵武即位, 立刻就
把妻室 安顿 在羌村 , 只身一人前往 , 不幸 途 中陷贼 , 被压 回长 安 。至德二载四月 , 甫冒死逃脱后 , 杜 又投奔风翔 行在 , 不顾
涵 及 其现 代 意 义 进 行 分 析 。
关键词 :杜甫诗歌 儒 家文化 “ 的现代意义 仁”
中圈分类号 : 0 . / 7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i0 8— 16 2 0 l 1 O 4 10 8 5 (0 6 0 一 O 4—0 3
杜甫是我 国文学史上最伟大 的诗人 。他出身于一个 “ 奉 儒守官” 的家庭 。所谓 “ 奉儒守 官” 意思是通 过 当官 来行儒 ,
张 家 口职 业技 术学 院 学报
Junl f hnj k uV ct nlC lg f eho g ora o a g ao oao a o eeo cnl y Z i i l T o
V0 - 9 N . l1 o 1 Mac 2 0 r h, 0 6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中文摘要】: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同时也作为古代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他的一生始终抱着“兼善天下”的济世情怀和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入世态度,来努力的追求着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
虽然杜甫始终没有居于庙堂之高,现实也始终没给他一个“济世扬名”的机会,但是做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通过诗歌这一有力武器,不论“穷”“达”,始终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孜孜以求的在阐述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以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为标准,来揭露社会的弊端,批判时代的黑暗。
因而本文认为杜甫的诗歌中充满着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忧国忧民,忠君爱国,通过他的诗歌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以江山社稷为重的高尚人格,从而洋溢着积极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
【中文关键词】:杜甫;诗人;诗歌;儒家精神作为几千年来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家学说,自从先秦开始,它就提倡“仁政”和“民本”思想,并且一直贯穿在它的发展历程之中,始终作为它的核心思想。
其实说到底,儒家学说就是一种在不漠视个体生命的条件下更加注重集体意识,更加侧重集体利益的思想流派,也是一种重视实践,侧重现世功利的思想流派。
因而儒家一直以来都强调“治国,平天下”。
既希望生命个体投身于激烈的社会实践,在仕途大业和庙堂参政中,通过“学而优则仕”①的济世道路,在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现世功利中来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从而展现个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
所以几千年来,儒家始终注重现世功利,积极进取、刚健有为。
儒家知识分子也始终以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强烈的忧患意识而著称。
而杜甫作为一个从传统知识分子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并且本身也以“腐儒”,“儒生”这种身份出现的古代文人,他的一生也都是以整个社会(天下)为己任,以自己心中的“道”---既儒家的“仁政”为终极追求目标,孜孜以求,从未放弃。
做为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又做为“布衣”,“野老”的杜甫,他的诗歌更是通过从社会方方面面的细致观察,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展现了唐帝国由强盛逐渐走向衰落的历史过程,因此他的诗歌历来被称为“诗史”,从而也奠定了杜甫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诗圣”的崇高地位。
论杜甫诗中儒家精神的表达(散文百家·下旬刊)

论杜甫诗中儒家精神的表达(散文百家·下旬刊)2020-08-21 09:08:50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20年6期吴立昂摘要:杜甫被称为诗圣,其诗中表达的儒家精神主要有忠君爱国,关怀苍生,思念亲人,爱护亲人,赞颂友谊,怀念友人等。
从有代表性的诗篇中可分析杜甫儒家精神的表达,展现诗人的人生追求和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将孔孟儒学的精神实质与杜甫的诗歌联系起来,可揭示杜甫诗歌的儒学正统性,从中解答杜甫诗儒家思想的来源和书写动力,从儒家发展的角度和诗歌发展的角度分析出杜甫诗歌儒家精神的必然性及其历史地位。
关键词:杜甫;儒家精神;诗圣;人性光辉杜甫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华诗坛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千年以来,尤其是宋代,文人对杜甫的诗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苏轼曾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黄子云在《野鸿诗的》中道:“杜陵兼风、骚、汉、魏、六朝而成诗圣也”,“诗圣”是后人对杜甫及其诗歌成就的最高评价。
之所以入“圣”,是因为杜甫诗歌中最突出的思想内容,就是儒家精神,这是杜甫诗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千百年来各家之所以如此崇尚杜甫诗歌,皆因为杜甫诗体现了中华文化最核心的儒家精神,可以说,儒家精神成就了杜甫诗歌,杜甫诗正是因其醇正的儒家精神理念而光焰万丈长,最终杜甫在诗歌领域中成为了与孔孟比肩的圣人。
我们在研究杜甫诗的儒家精神表达的时候应该看到,在他的诗文中,处处显示的是原始儒家的仁爱精神,忠君报国精神,而较少体现汉代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例如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
这也是后世认为他具有圣人资质的一种表现。
那么原始儒学中主要包含的是孔子和孟子的思想。
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孔子的“仁”,就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珍重。
孔子除了强调仁以外,还特别注重礼制,他认为礼制是规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思想实质上是一种恪守等级制度,尊君忠君,君明臣贤,最终达到君臣和谐,上下等级关系融洽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