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增长模型的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GDP增长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GDP增长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GDP增长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逐步增强,GDP增长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GDP 增长率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因此,了解和分析中国GDP增长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意义重大。

本文将就中国GDP增长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政策因素经济政策是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也是影响GDP增长率的重要因素。

中国政府通过财政、金融、货币政策等手段,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政府实行了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推出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等,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因此,政府的经济政策对中国GDP增长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拉动GDP增长的关键因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市场需求的结构和规模在不断变化。

近年来,中国发展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人群,消费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消费市场呈现出大众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满足市场需求,开拓消费市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对中国GDP增长率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关系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是影响中国GDP增长率的重要因素。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开放程度逐年提高,国际贸易的规模和质量也在持续提升。

中国的出口劳动力成本低、产品竞争力强,对海外市场的主导地位已经达到了历史性的高度,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与此同时,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也面临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贸易摩擦、市场准入壁垒等挑战,因此,中国的国际贸易关系对中国GDP增长率的影响具有双向性。

四、金融体系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也对中国GDP增长率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在金融领域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资本市场不断健全,货币体系不断完善,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GDP的增长过程的变迁分析

中国GDP的增长过程的变迁分析

中国GDP的增长过程的变迁分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连续数十年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

本文将分析中国GDP的增长过程及其变迁,探寻其背后的经济原因。

198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开始实行经济改革政策,向市场经济转型。

这个时期的GDP增速较为缓慢,但随着改革的深入,1990年代初期,中国的GDP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4%。

这一点与国际上其他新兴经济体相似,如韩国、新加坡、台湾等。

然而,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在中国不断扩大了对外开放和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实现的。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GDP增长主要得益于投资、出口和人口红利等因素。

从投资方面来看,小到家庭储蓄,大到国家级的基础设施投资,中国都是以“重投资,轻消费”为发展契机的。

这往往导致了中国经济投资过度,消费能力相对不足。

例如,在21世纪初期,中国的投资占GDP比重超过了45%,而消费占比却下降到37%左右。

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依靠出口来扩大其经济规模。

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期,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中国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为竞争优势,迅速走向了世界舞台中心。

例如,在沿海城市中,大量的企业涌现出来,生产出大批量商品,被出口到欧美等地。

在这种国际金融运作的背景下,中国的GDP增速始终很高。

不过,从长远来看,单一依靠出口的发展路线并不可持续,需要转向内向型的发展。

一种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正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那就是创新。

随着一些重要产业化学物质的研究和发展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中国开始注重技术创新,也同时取得了一些成果。

例如,中国的5G网络、高铁、电动汽车、太阳能等技术都在当今世界上受到了广泛关注,这些都是2.0时代中国GDP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到了21世纪,经济增长开始渐缓。

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口红利的消失。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加剧,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已经不如过去那样了。

另外一个原因是能源和资源开发转化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负面影响,例如对环境的影响。

中国经济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经济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经济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经济论文选题参考1、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水平的能值分析2、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3、1978—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4、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5、中国经济面临的转折及其对发展和改革的挑战6、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7、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8、中国经济增长模型的设定:1952—19989、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相关性研究10、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结构和效率的影响11、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12、经济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与“合作”经济学构想——对创建“中国经济学”的思考1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14、中国经济波动的新轨迹15、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差异与中国经济增长16、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和区域分析证据17、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及前景分析18、中国经济改革中的收入分配变动19、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20、企业家的创业与创新精神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二、中国经济论文题目大全1、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分析2、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英文)3、中国经济发展:为增长而竞争4、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5、中国经济增长与CO_2排放演化探析6、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的实证研究7、气候变化挑战与中国经济低碳发展8、中国经济如何跨越“低中等收入陷阱”?9、论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式道路10、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对“东亚奇迹”和中国经济的再解释11、打破通货收缩的恶性循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挑战12、理解中国经济增长13、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的问题14、中国经济波动——基于新凯恩斯主义垄断竞争模型的分析15、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动态一般均衡分析16、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路径、效率与潜在增长水平17、气候变化挑战与中国经济低碳发展18、中国经济市场化过程中的货币总量控制(上)19、中国经济的内外均衡与财税改革20、货币升值的后果——基于中国经济特征事实的理论框架三、热门中国经济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包含制度因素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型及实证分析2、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动态相关性3、对中国经济增长统计数据可信度的估计4、什么造成了经济增长的波动,供给还是需求:中国经济的RBC分析5、中国经济真菌6、外资特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7、试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南北差异8、中国经济对奥肯定律的偏离与失业问题研究9、过度反应:中国经济“缩长”之解释10、解读中国经济11、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最新估计与预测12、征收碳税对中国经济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13、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14、港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15、FDI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6、中国经济真菌17、节能减排与中国经济的低碳发展18、全球失衡、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的复苏19、解除管制、分权与中国经济转轨20、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分析:滤波方法的应用四、关于中国经济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2、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3、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4、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5、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6、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7、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8、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9、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10、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11、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12、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13、中国经济转型与收入分配变动14、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15、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16、中国经济转轨中劳动力流动模型17、城市化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18、中国经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资金流动19、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经验研究20、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五、比较好写的中国经济论文题目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挑战与战略2、港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3、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4、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何者更为重要5、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时序数据的经验分析(1985-2003)6、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7、城市化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8、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9、论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10、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11、社会平等、中性政府与中国经济增长12、未富先老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13、为什么中国经济不是过冷就是过热?14、中国经济增长分析15、中国经济开放度及其国际比较研究16、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7、基础设施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VAR方法的研究18、中国经济波动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冲击作用分析19、银行信贷与中国经济波动:1993—200520、中国经济的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问题。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以及制约因素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向量分解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以及制约因素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向量分解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以及制约因素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向量分解分析刘亚清【摘要】This paper use a Fixed Effect Vector Decomposition model(FEVD) to study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disparity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specifically, the effects of investment, expenditure and net export on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growth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 citizen consumption, FDI and net expor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east area in China, while middle area's growth rate is relatively slow, with higher effects on fixed asset investment comparing with the east area and west area. The results we got have direct policy implications on the adjust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promo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文章运用省际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向量分解模型,研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现状,分析了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等影响变量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摘要】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一直是每个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

中国经济正步入飞速发展阶段,如何克服历史遗留问题、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来把握好经济发展的航帆,成了历届政府和宏观调控部门的重大任务。

本文以索洛模型为基础,从技术、劳动力和资源等方面,简要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长因素和有待改善的方面。

【关键词】经济增长技术劳动力储蓄詹姆斯.托宾曾经说过:”增长问题并没有什么新东西,只不过是为古老的问题穿上了一件新衣。

”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中,虽然中国已经属于经济大国的范畴,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市场背景和巨大的人口压力,迫切需要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建议。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根据宏观经济学中著名的索洛模型,我们把生产要素——劳动与资本——以及生产技术作为经济产出的源泉,所以收入的差别必然也来自于资本、劳动和技术的差别。

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一个原因来自技术进步。

有学者认为,技术进步可以分为水平差异型和垂直阶梯型。

水平差异型技术进步主要指商品本身的多样化;垂直阶梯型技术进步主要指在产品生产技术趋于稳定和成熟后,取而代之的是产品外观设计的改进或是产品性能和质量的提升。

相比在垂直阶梯型技术进步,知识溢出在水平差异型技术进步模式中非常重要,国际间的知识溢出直接影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长期内的创新增长率。

1978年改革开放,无疑是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崭新的生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作用就是接受到了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知识溢出,使中国落后的生产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伴随着这些国际知识溢出,中国市场造就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产品:“山寨货”。

山寨企业和产品在我国已不是个别现象,俨然已经成为一种企业经营模式和涉及数百万从业者的普遍现象。

对于“山寨”这个本身的现象,确实称的上是具有明显的创新意识,“山寨”也能够提高市场活力和消费者福利。

但是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山寨”还是弊大于利的,首先山寨现象一旦规范不当,有时可能走上抄袭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道路,这也是山寨企业在发展之初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34卷 第4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Vol.34 No.4 JOURNA L OF HENAN N ORMA L UNIVERSIT Y J ul.2007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郭根山,刘玉萍(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 要:改革开放前的30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光辉成就的历史时期,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但问题在于,在高速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赶不上经济增长的幅度,人民生活质量没有得到与经济增长同比例的提高,中国依然没有脱离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行列,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同时,由于经济领域与政治领域的“左”倾相互影响,出现了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冒进错误,甚至导致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错误,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社会公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30年进行客观公正的判断,因为公众总是直观地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和之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对比,而无需去考察这些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

而历史研究者和党史理论工作者则必须力求再现历史的原貌,从当时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的诸多因素中捕捉这些问题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一个更加接近历史事实的判断,对这些问题作出历史的说明和合理的评价。

关键词:经济增长;高积累;问题;理论分析;评价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359(2007)0420196204作者简介:郭根山(1963-),河南洛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30年里,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高速增长。

统计资料表明,1953-1978年间经济高速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7.9%、8.2%和6.0%。

中国90年代通货膨胀

中国90年代通货膨胀

中国90年代通货膨胀中国的90年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无论是在社会经济领域还是在政治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时期也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扰。

中国90年代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所致。

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国内市场的需求迅速增长,进口商品大量涌入,导致了商品价格的上涨。

此外,政府也面临巨额财政赤字,加上高通胀预期,导致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不断下降,进而加速了通货膨胀的发展。

其次,90年代初期中国正面临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城市化的推进,人口大规模的流动使得城市人口数量激增。

这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工资水平不断攀升,拉动了整体物价的上涨。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农产品生产受限于基础设施和市场的不完善,供应不足也加剧了物价上涨的问题。

另外,金融体系的不健全也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90年代,中国的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开放和规范,银行制度薄弱,金融机构监管不到位,这使得货币供应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加之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股市的兴起,投资炒作盛行,热钱流入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和社会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严重侵蚀了人民的购买力,导致生活成本的大幅上升。

奢侈品和房地产价格的飞涨,使得一般民众越来越难以负担得起高消费品和住房,贫富差距也不断扩大。

其次,通货膨胀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压缩企业利润空间,给实体经济带来困扰。

此外,通胀还削弱了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降低了国家的整体经济效益。

为了应对通货膨胀,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举措。

首先,加强货币政策调控,采取紧缩措施,以抑制过快的货币供应增长。

同时,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吸收过剩流动性,限制金融机构过度放贷。

其次,加大财政支出调控的力度,尤其是优化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增加农产品供应,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

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价格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等行为。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然而,如今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变化。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经济的现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经济增长放缓,但仍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中国GDP增长率为6.1%,这是自1990年以来的最低增速。

虽然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中国经济总量仍然巨大,对全球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经济的现状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的投资和出口依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国内外投资,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其次,中国内需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城市化和中产阶级的壮大,中国消费者需求不断增加,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此外,中国政府还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和智能制造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然而,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和挑战。

首先,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一定压力。

其次,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如全球贸易摩擦和金融市场波动等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影响。

二、中国经济的趋势分析在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首先,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放缓。

随着中国经济迈向中高收入阶段,增长方式将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重心将更多放在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上。

因此,未来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出现一定的下降,但增长质量将得到提高。

其次,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一系列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包括放宽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这将为外国企业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促进经济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

再次,中国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政府将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加大对绿色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 64 % 40 % 60 % 45 % 55 % 44 % 56 % 42 % 58 % 41 % 59 % 41 % 59 % 42 % 58 % 42 % 58 % 42 % 58 % 43 % 57 % 45 % 55 % 48 % 52 % 50 % 50 % 52 % 48 % 53 % 47 % 53 % 47 %
国内生产 总 年份 (当 年价, 亿元 ) 指数 ( 1991= 100) ( 1991= 100) 值 固定资 产 居 民消费 投资价 格 价 格指数 比例 比例 ( 1991= 100) 亿元 ) 投资 消费 物价指 数 ( 1991年 价, 增 长率 加权综 合 总值 实际经济 国内 生产
年度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新经济增长理论 认为人力资本增长与 技术进步 是经济增 长 的两大主要源泉。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 长 , 分 析 经济增长的原因有较 大的理论价值和实 际意义。我们 拟用新 增 长理论进行分析 , 希望能够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一、 计量模型 按照新经济增长 理论 , 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函数可写为 : Y t = A tK t H t ( 1)
1991 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 产总值及实际经济增长率 ( 如表 1) 。 ( 二 ) 资本存量及其 增长率计量 测算资本存量的基本 方法是 由 G o ldsm ith 于 1951 年开 创的 永续盘存法 , 现在被 O ECD 国家广泛采用
[ 2]
通常所说的全要 素生产增长 率在我 们的模 型中可 表示 为 2 式中的第一项和 第四项 之和 , 即 广义技 术进 步和劳 动者 素质 提 高引起的经济增长。 二、 1991∀ 2007 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 1]
费价格指数与投资价格指数计算得到 按消费与投 资比例加 权的 综合物价指数 , 计算公式如下 : 综合物价指数 = 消费比例 * 消费物 价指数 + 投 资比例 * 投
( 3)

( 4) 由综合物价指数与按当年价计算的 国内生产总 值可得 到按
p、 m、 n 分别为受过初、 中、 高等 教育劳 动人口 的比重 , 根 据 周起业等人的研究 , , k 可分别取 1 . 39, 1 . 91 。
实际资本增长率
1991 21781 . 5 1992 26923 . 5 1993 35333 . 9 1994 48197 . 9 1995 60793 . 7 1996 71176 . 6 1997 78973 . 0 1998 84402 . 3 1999 89677 . 1 2000 99214 . 6 2001 109655 . 2 2002 120332 . 7 2003 135822 . 8 2004 159878 . 3 2005 183217 . 4 2006 211923 . 5 2007 249529 . 9
, 其基本思路 是资本
存量的增量等于投资减去折旧 , 可用如下公 式表述 :
1
K t = It + ( 1-
t ) K t- 1
( 5)
资、 资本存量和资本产出比 ( 如表 2) 。 表 2 按 1991 年不变价计的资本形成 、 资本存量和实际资本增加率
表 1 相关价格指数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 2008%
K t 为第 t 年的资本存量 , It 为第 t 年的固 定资产 投资 , 第 t年的折旧 率。 根据张军等人
[ 2]
t

的研究 , 计量资本存量有四个关键 : 基年 资
本存 量的 确定、 固定 资产 投资 价格 指数 的确 定、 当年 投资 的 取 舍、 折旧率的确定。 随着时间的推 移 , 资 本存 量的 初始值 对资 本存 量的 影响 将 会下降。为计量 1991 年以后每年的资本存量 , 我们选择 1986 年 的资本存量作为初始 值。根据 葛新 元等人 的工 作 , 1986 年我 国 资本产出比为 2. 8
实际资本形成 I ( 91 年不变价, 亿元 ) 5099 . 05 6202 . 52 7662 . 60 9027 . 11 10283 . 35 11386 . 92 12090 . 13 13332 . 20 14301 . 69 15680 . 80 17425 . 15 20093 . 73 24105 . 25 27794 . 14 32484 . 26 37322 . 21 41928 . 79
影响经济增长的 因素主要有 : 物质 资本增加、 人力 资本增 长 和技术进步 , 其公式如下 : g = gA + gk + gL + gh
#
( 2)
消费价格指数由 1978= 100 换算为 1991= 100 , 由每 年的总 消费
g , gA, gk, gL, gH 分 别代 表经济 增长 率、 广义技 术水 平 提 高率、 与总投资 可计算 得到每 年的消 费比例 与投资比 例 , 进而可 由消 资本增长率、 劳动力增长率与劳动力 质量提高率 , 分别 表示物 质 资本与人力资本对产 出的贡献份额 , 一般分 别取 0. 3, 0 . 7 。 h代 表劳动力的质量 : h= p+ m + kn
63811 . 63 10 . 28 % 70978 . 56 11 . 23 % 79860 . 18 12 . 51 % 90050 . 04 12 . 76 % 102644 . 4 13 . 99 % 115853 . 2 12 . 87 %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 2008%∃中国统计年鉴 ∀ 1999%
6 . 20 % 8 . 03 % 9 . 21 % 9 . 82 % 9 . 95 % 9 . 43 % 9 . 54 % 9 . 24 % 9 . 29 % 9 . 53 % 10 . 30 % 11 . 64 % 12 . 19 % 12 . 91 % 13 . 22 % 13 . 08 %
30949 . 57 16 . 25 % 34841 . 71 12 . 58 % 38266 . 92 41474 . 8 44611 . 55 47879 . 86 52616 . 22 57863 . 81 9 . 83 % 8 . 38 % 7 . 56 % 7 . 33 % 9 . 89 % 9 . 97 %
( 一 ) 实际经济增长 率计量 计量实际经济增长率需要用到以不 变价计算的 年国内 生产 总值 , 由于本文涉及的年度跨 20 世纪 90 年代与 2000 年代 , 而中 国统计年鉴上只有 10 年期不变价的 数据 , 我们采用 下述办 法将 1991 ∀ 2007 年的国内生产 总值换 算为 按 1991 年价 格计 算的 数 值。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8 可得 1991 年到 2007 年按当年价格 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居民 消费 价格指 数 ( 1978= 100) 、 固 定资 产投资价格指数 ( 1991= 100) 、 每 年的总消费 和总投资。 将居民
100 . 0 115 . 3 145 . 9 161 . 1 170 . 6 177 . 4 180 . 4 180 . 0 179 . 3 181 . 3 182 . 0 182 . 4 186 . 4 196 . 8 199 . 9 202 . 9 210 . 8
100 .0 106 .4 122 .0 151 .5 177 .3 192 .1 197 .5 195 .9 193 .1 193 .9 195 .3 193 .7 196 .0 203 .7 207 .3 210 .5 220 .6
( 三 ) 劳动力增长率 及全要素生产增长率计量 通过 ∃ 中国统计年鉴 ∀ 2008 %查 到 1991 年到 2007 年就 业人 口数 , 计算可得劳动的 增长率。利 用公式 ( 1) , 可 得到 全要 素生 产增长率 ( 几种增长率见表 3) 。 表 3 实际经 济增长率 、 资本存量增长率 、 劳动增长率与全要素生产增长率
区域经济
基于新增长模型的 90年代以来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 彭方志 , 胡松明
1 2
( 1 攀枝花学院经济与 管理学院 , 四川攀枝花
617000 ; 2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 北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00080)
内容提要 : 本文在新增长理论框架下对中国经济 1991∀ 2007 的增长情况 进行了 因素分 析 , 分 别计量 了资本 存量增 长率 、 劳动 数量增长率 、 劳动者素质提高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并在此 基础上测算 了制度与 观念创新对 经济增长 的影响 。 最 后指 出 ,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制度与观 念创新 , 但 是已经 有苗头显 示 , 随着制 度的完 善 , 经 济增长 将更多 地依 赖于技术进步 、 人力资本提高及资本积累 。 关键词 : 经济增长 ; 技术进 步 ; 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 : F 123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3- 4161( 2010) 01- 0001- 04
实际资本存量 K ( 91年不变价, 亿元 ) 55370 . 2 58804 . 22 63526 . 6 69377 . 38 76191 . 86 83769 . 19 91670 . 87 100419. 5 109700. 2 119896 131326. 4 144853. 8 161716. 4 181424. 7 204837. 7 231918 262250. 9
[ 3]
, 而 按 1991年 价格计算的 1986 年的国内生
产总值为 15 925 . 98 亿元 , 因此可得 , 按 1991 年价格计算的 1986 年资本存量为 44 592. 74 亿元。 1991 年以后 的 固定 资 产投 资 价 格指 数 可 在 ∃ 中国统计年 鉴 %查到 , 而 1991 年以前的数据缺失 , 我们 用农村工业 品零售 价 格指数代替做近似估算并将之 换算为 1991= 100, 这 样就确定 了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 数。 我们认为 , 新增长模型生产函数中的投资应当是总投 资减去 存货投资与房地产投资 , 因为存货投资 并没有带来当年产 出的增 加 , 而房地产投资的扣除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 , 谢 千里 二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