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专题教学法初探——以诗歌教学为例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课程中古典诗词教学方法初探

大学语文课程中古典诗词教学方法初探

大学语文课程中古典诗词教学方法初探作者:袁茂萍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3期摘要:大学教学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所在。

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学生提升古典诗词理解能力难度较高,另一方面是培育学生的整体素养和审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本文主要基于笔者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对于大学语文课程中古典诗词教学方法进行探讨,目的是提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语文;诗词;教学;方法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古典诗词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学习实践,对于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积极进行交流创新,从古典诗词教学方法入手,对于课堂效果的提升和课堂质量的保障进行研究。

一、采取引申方法进行大学语文古典诗词情感教学中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因此对于文学发展而言,也是一笔重要的遗产,这一遗产也需要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得到传承,尤其对于我国的古典诗词而言,不仅具有着丰厚的积淀,同时也具有渊源流长的特点,对于我国历史和未来发展而言都至关重要。

中国具有大量的优秀古典诗词作品,也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作为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应当为古典诗词作品进行引申的方式进行情感教学讲授,为学生整理清楚整个古典诗歌的线索。

例如在进行潘岳所写的《悼亡诗》分析和研究中,因为其生活的历史背景不同,因此悼亡并不是指所有逝去的人,而是对于亡妻的悼念,相对于唐代诗人的悼亡诗,例如元稹所写的《遣悲怀》等文章,情感都十分真挚,语言也较少的有华丽的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用采取引申的方式进行情感教学,針对诗人对于亡妻生活中琐事的描绘,表现出动人心的力量,《遣悲怀》当中“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一句能够令读者深刻的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力量,后人也对着一系列的诗歌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古典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十分丰富,有对于自然的喜爱、对于爱人的爱情吟诵、对于怀才不遇的悲叹等,教师应当把握这一特点,采取引申的方式,进行诗歌的纵向整理,令学生能够掌握情感教学的脉络,尽管古典诗词当中不同的题材,但是主观情感都是有共通之处的,应当采取引申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对于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进行理解,也以这种方式进行大学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

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语文教育作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学科,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中的诗歌教学一直备受关注。

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无法适应当今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维方式。

在网络时代,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更加注重实践性、互动性和趣味性。

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缺乏足够的实践操作和互动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习效果。

如何在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中创新诗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旨在为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育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现有诗歌教学方法的分析和整合,构建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诗歌教学方法体系,并探究其实践应用效果,旨在促进《大学语文》诗歌教学水平的提升,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1.2 研究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大学语文》诗歌教学,可以更好地挖掘诗歌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

针对现有的诗歌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更好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结合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探讨诗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路径,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诗歌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也有助于完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问题、验证假设和得出结论的必经之路。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讨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

我们将进行文献综述,对现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从而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基础。

语文教学中的诗词教学法

语文教学中的诗词教学法

语文教学中的诗词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诗词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诗词教学法,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

一、背诵教学法背诵是诗词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背诵经典的诗词作品,可以让学生熟悉古代文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背诵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篇幅适中、语言简洁的诗词作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和背诵。

同时,教师可以进行口头问答,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反复背诵和理解,学生可以逐渐习得经典诗词的语言风格和意境。

二、鉴赏分析法鉴赏分析是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鉴赏分析,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诗词作品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在鉴赏分析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1.诗词的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结构,包括诗句的行数、句式的运用等。

通过分析结构,学生可以理解诗词的整体组织框架,进一步把握作品的内涵。

2.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发现诗词作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通过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3.诗词的文化背景:介绍诗词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流传历史,让学生了解诗词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通过了解文化背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三、创作实践法创作实践是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创作实践,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创作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可以是仿古创作,也可以是创作新诗。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创作题目或写作素材,同时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

通过创作实践,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体验诗词的魅力,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诗词韵律咏唱法诗词的韵律是其独特之处,教师可以通过咏唱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韵律感的诗词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演唱。

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和演唱,感受诗词的韵律,提高语言的韵律感。

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研究《大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是高职高专学生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从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选择、实际操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堂教学设计1. 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高职高专的学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强、时间紧迫等特点,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过于繁琐的理论讲解和长时间的课堂阅读,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应用。

2.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通过选取生动有趣的诗歌作品、引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学习效果。

3.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置身于诗歌的世界中,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培养对诗歌的感知能力和鉴赏水平。

二、教学方法选择1. 集体欣赏与个别研读相结合:可以采取集体欣赏和个别研读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集体欣赏的方式,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语言美和意境,然后再进行个别研读,深入解读诗歌的意义和形式。

2. 课外拓展与课内学习相结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通过阅读相关的诗歌作品、参加相关的文学活动等方式,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诗歌知识和理解,提高诗歌欣赏的广度和深度。

3. 寓教于乐:通过游戏、竞赛等活动形式,增加诗歌教学的趣味性和活泼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促进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三、实际操作1. 学生诵读:在课堂上让学生诵读诗歌,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音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2. 朗诵比赛:组织学生参加朗诵比赛,通过比赛形式来展示学生的朗诵技巧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兴趣。

3. 作品创作:鼓励学生进行诗歌作品的创作,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学生对诗歌形式和语言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学素养。

《大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的研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课堂教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应用。

标准大学语文诗歌教案

标准大学语文诗歌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一年级教材:《大学语文》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诗歌概述:介绍诗歌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创作手法。

2. 诗歌鉴赏:分析一首经典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价值。

3. 诗歌创作: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创作手法。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诗歌鉴赏1. 教师选择一首经典诗歌,如《登鹳雀楼》。

2. 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价值。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创作手法,如对仗、押韵、夸张等。

4.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诗歌创作1. 教师布置诗歌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家乡”为主题进行创作。

2. 学生分组讨论,确定诗歌的主题、内容、形式等。

3.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4.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第二课时一、复习1. 教师简要回顾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二、诗歌创作1. 学生继续完成诗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三、总结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创作手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3. 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如创作思路、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等。

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诗歌教学在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课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有着独特的审美意境和文学价值,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目前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课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传统的诗歌教学方式往往以灌输知识为主,缺乏趣味性和实践性,导致学生对诗歌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探讨,以提高诗歌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和建议,以期能够为提高诗歌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提供有益的参考。

部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1.2 研究意义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通过诗歌教学可以拓展他们的审美视野,培养情感和思维的表达能力,提高语言文字的功底,促进文学素养的提升。

诗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作品,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职高专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诗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审美情趣和综合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大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进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在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

通过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我们需要探讨如何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结合实践活动和课堂互动,提高诗歌教学的效果和吸引力。

诗歌教学方法探析

诗歌教学方法探析

诗歌教学方法探析诗歌教学是教育领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诗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励学生的文学修养以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教学方法却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文学形式、熟练使用诗歌的语言特点以及深刻理解诗歌的丰富内容。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应恰当地挑选教学方法,以有效地传授诗歌知识,熟悉诗歌文学特征,深入了解诗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首先,教师应在诗歌教学中采用文本导读法。

文本导读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仅能够让学生熟悉诗歌中的文字,理解诗歌的结构以及阅读诗歌的特点,还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并能有效地让学生提升阅读和理解能力。

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对诗歌文本进行浅显的认知分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作品的主旨以及文章的结构。

其次,教师应在诗歌教学中采用诗歌分析法。

诗歌分析法是一种集中式的教学方法,它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文学特点,挖掘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以及彰显其自身的文化内涵。

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分析诗歌的各个方面,从而掌握诗歌的结构特点,深入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意蕴。

再次,教师应在诗歌教学中采用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是一种融合式的教学方法,它能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掌握诗歌的结构特征,例如:起承转合、对仗、押韵等。

结合教师的多方面讲解,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文学内涵,为其之后长期学习诗歌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建议教师在诗歌教学中采用情感激发法。

情感激发法是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把诗歌的语言、文学特色以及内涵带入生动的语境中,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诗歌内在的魅力,以最直接的方式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和人文关怀,开辟出一种崭新的文艺视野。

综上所述,要有效地进行诗歌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文本导读法、诗歌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情感激发法,让学生在读诗、分析诗、理解诗及鉴赏诗过程中,掌握诗歌的文学特点,体悟诗歌的情感内涵,学习诗歌的文化背景,从而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研究近年来,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大学语文的诗歌教学。

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分支,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旨在探究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参考。

一、全面了解诗歌在进行诗歌教学之前,教师首先需要全面了解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特征、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

只有深入了解诗歌才能将其细致入微地呈现给学生,切实提高诗歌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二、注重情感渗透诗歌是文学情感表达的重要体现形式。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情感的渗透,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受和情感,领略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魅力。

比如,可以通过朗读、解析诗歌,或让学生模仿诗歌创作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情感上与诗歌产生深入沟通。

三、注重鉴赏思维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鉴赏思维的培养。

学生并不是单纯地将诗歌背诵出来即可,他们还需要对诗歌进行分析、鉴赏和评价。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文学形式、艺术手法、文本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发现诗歌的独特之处,并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四、引导学生创作通过诗歌教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创作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此外,创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五、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在诗歌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比如,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朗读比赛、创意作文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诗歌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和体验。

同时,不同方式也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方法应该以全面了解诗歌、注重情感渗透、注重鉴赏思维、引导学生创作和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为主要特点。

只有深入了解诗歌教学的本质和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文学素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 它突破 了过去按 章节顺序 系 统全 面组 织教 学的局限 , 避免 了 知识讲授 时的杂乱无章或不必要 的重复, 并能起到举一反 三的启示
效果 , 大大提高 了教学的效率。这种 方法对于解决 当前大学语文中的“ 教 学内容 杂, 教 学课 时少, 教 学效率低’ ’ 的问题具有重要 的作用。 [ 关键 词 ] 大学语文 ; 专题教 学法 ; 诗歌教学
是该课 程的教学内容 杂 , 课时安排少。 目前全国流行的数百种 大学语文教 材内容涉及古今 中外 、 诗 词曲赋 、 散文 、 小说 、 戏剧
等多种体裁的作品 , 时空跨度非常大。 在授课篇 目的选 择 、 讲课 的方式 、 重点及难 点的把握 , 甚至教学 方法和教学观 念等许多 方面 以较 大的随 意. 陛, 开课效果 不甚理想 , 难 以完成 该课 程 的 教学目标 。 因此, 大学语文 是一门让人费心 、 费力甚至头疼的课。
文史博 览 ( 理论 )
2 0 1 3年 4月
C u l t u r e A n d H i s t o r y V i s i o n ( T h e o r y )
A p r . . 2 0 1 3
Hale Waihona Puke 大 学语文专题 教学法初探
以诗歌教学为例
杜文曦
[ 摘 要] 大学语 文中的“ 专题教 学法” 是一种将课程的主要 内容 归纳为若干个既相互联 系又相对独立的 专题 来进行教 学的方
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 诗歌也不例外。把 中外诗歌揉入一个


打破时间 限制确立专题
专题进行 讲授 , 更利于学生把 握诗歌 的特质 , 尤其 是某种一 种
[ 作者简介 ]杜文曦 , 江西南 昌人 , 东华 理工大学文法 学院副教授 , 主要从 事大学语 文研究 ( 江西南 昌 , 3 3 0 0 0 0 ) 。 [ 基金项 目]江西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 规划 2 0 1 1 年度课 题 “ 新 时期语 文课程 改革经验研究 ” ( 项 目编号 : l l Y B 3 1 0 ) 。
永恒之 美。 二、 打破地域局限确立专题
诗歌等 ) 分到不 同的专题去 阐述 , 避免讲课 杂乱无章 或不必要 的重复 。此外 , 在大学语 文课时紧 、 任务重 的情况下 , 专题教学 方法 中的举一反三的功能还能大大提高教学 的效果 。“ 专题教 学法”的关键在于专题 的设 置与安排 。笔者结合大学语 文中的 “ 诗歌教学” 对此 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
的纵 向发展过程 , 然而 由于大学语文 的课时非 常有限 , 面面俱 到, 往往 是面面不 到。因此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应该打破 时 间的限制 , 根据教学 的实 际情况来个性化的设立专题 。如果课 时太少我们将古代诗歌部分统归到“ 中国古代诗歌赏读专题 ” 。 这样仅三个专题 ( 另外 的为 “ 中 国现当代 诗歌 赏读 ” 、 “ 外 国诗歌 赏读 ” ) 就能囊括大学语文的诗 歌教 学内容 。如果课 时松一些 ,
大学语文专题教学法初探—— 以诗歌教 学为例
类型 的诗歌获得集 中的认识 , 教学效果好 。
花底 滑 , 幽咽泉流水下滩” 。 这时既可让学生欣赏名人们如何用 这一手法使抽象 的情感如愁 与乐 、 悲与喜变 得具体可感 , 使情 感的抒发变得 更加充沛感人 , 又可讲 出明喻 、 隐喻 、 借喻、 博 喻 等多种种类 , 一举几得。 诗歌 的表现手法多样 。叙事 、 抒情 、 议论 、 描写 、 虚实结合 、 动静结合 、 色彩搭配等等。 学生在诗歌创作 中也会运用到。 这是 老师应能 给予点 明并表扬 。 但同时也 可随口拈来一些名句作 比 较。如讲 到动静结合可举 出“ 鸟宿池边树 , 僧 敲月下 门” 、 “ 屋 上 春鸠 鸣 , 村边杏花 白” 、 “ 蝉鸣林逾静 , 鸟鸣 山更幽” 。 或是徐志摩 《 再别康 桥》 里 的动词“ 作 别” 、 “ 荡漾” 、 “ 招摇” 、 “ 挥手” 、 “ 带走” 等动词的运用 , 丝毫不破坏宁静 的主旋律 , 而是相得益彰 , 使 整 首诗歌美 轮美 奂。 讲 到色彩搭配可举 出“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 江水 绿如蓝” 、 “ 白水明 田外 , 碧峰生 山后 ” 。 或是徐 志摩《 再别 康桥 》 里 的颜 色 “ 金( 柳) ” 、 “ 青( 荇) ” 、 “ 彩( 虹似的梦) ” 、 “ 青
可 以更 细致地设立 “ 唐宋诗 歌欣 赏” 等专题 ; 再宽裕一些 , 又可 设立 “ 唐诗欣 赏” 、 “ 宋词欣赏 ” 等专题 ; 再宽松一些 的情况下还 可更加细致些 。比如“ 中国诗歌 的两大源头 一诗骚” 等。 而在讲课时更可天马行空 , 跨越时间限制 。如最后一个专 题, 可以选择 《 诗经》 中的《 蒹葭》 和《 楚辞 》 中的《 山鬼》 。这两首
作为一名从 事大学语 文教学一线 的老教师 , 多年 的摸索让 我总结 出一套较为有效的教授法— —专题教学法 。 专题教学法 是指在课 程教学上不采取全面 系统 的方法 , 而是 根据该门课程
的基本 内容 或重 点 , 分成若干个既相互 联系又相 对独立的专题 组织教学的方法 。这种方法 主要具有 以下三个特征 : 一是突破
中的诗歌部分大多是按年代划分的 ,划分 的标 准过于琐碎 , 如
高等学校的非中文专业大 多开设 了这 门课程 , 然而其重要性并 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与大学英语 的地位相 比, 大学语文始终
处于尴尬 的“ 点缀课 程” , 课程建设状 况不容乐 观 , 表现之 一就
古代诗歌部分常常分为“ 先秦诗歌” 、 “ 魏晋诗歌 ” 、 “ 唐宋诗歌 ” 、 “ 元 代散 曲” 、 “ 明清诗歌” 等等 。这样安排虽然有利于展示诗歌
诗 时间跨度大 , 风 格也不一样 。而且有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 唱 的飞跃 , 有现实主义和浪漫 主义之别 。但我们可 以找 出其 中相 似 的情绪 一追寻和期盼 。 这样二者巧妙归人同一专题 。 讲课 时
了过去按章节顺序 系统全 面组织教学 的局限 , 将 课程的主要 内
容分为若干专题 , 按专题来组织教学。二是打破 书本 的时序安
排, 根据教学 的需 要重组教学 内容 , 从 而使 得学生对某 一问题 认识得更加全面深刻。 三是打破 了某些 文学现象在空 间上 的并
存性 , 即将 同一时空 的不 同类文学现象( 如复古与创新 、 小说与
还 可从 这一情绪生 发 ,看看 当代诗人 席慕容 的 《 一 棵开花 的 树》 、 余光 中的《 等你 , 在雨 中》 又是如何处理这类似 的情感 。这 样 大的跨度 , 张弛有力 , 可 以引领学生穿越古今 , 体会 中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 : G6 4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2 — 8 6 5 3 ( 2 0 1 3) o 4 — 0 0 8 2 - - 0 2
大学语 文是 我国高校 的一 门基础性公共课 , 尽管 目前我 国
受 中文专业课程的影响 , 目前我 国通行的《 大学语 文》 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