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实践教学建设师生共组科研创新团队研究
“研究性-项目式”复合型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保山学院学报“研究性-项目式”复合型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赵兴国施江义(保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云南保山678000)[摘要]积极探索复合型教学模式是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提升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基于问题导向、项目驱动、过程引导、协同参与和成果展示等教学设计要点,将研究性教学和项目式教学进行融合,从教学主体、内容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四大模块科学设计“研究性-项目式”复合型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体系,并运用到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项目式教学;复合型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课程实践[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9340.2021.01.003[文章编号]1674-9340(2021)01-0020-06收稿日期:2020-12-10基金项目:2018年度云南省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建设——以保山学院为例”(项目编号:JG2018229)。
作者简介:赵兴国(1985-),男,云南保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旅游地理、乡村旅游开发。
通讯作者:施江义(1985-),女,云南大理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民族文化旅游。
在国家提出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迈向了高质量改革发展的轨道,基于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制度以及教师考评制度等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国家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下文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确保课程教学质量[1],《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下文简称《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2]。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双师双能型”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①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双师双能型”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①高晓燕(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4600)一、研究背景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学创新团队,首先要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要求。
目前关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界定,主要有“双资格说”“双能力说”和“双素质说”等[1]。
此外,还有多种多样的阐释,比如“双层次双职称”“双能力双证书”“双素质双融合”等[2]。
教育部2022年出台了“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要求[3]。
近五年,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很多文件中多次明确职业教育不是作为高等教育的低端存在,而是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有“双师型”教师以及教学团队。
国家与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发布相关政策和意见来指导“双师型”教师建设。
高校要“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优化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向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实训实习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倾斜[4]。
产教融合是一种办学模式,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将教学与产业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在育人过程中体现出生产过程,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5]。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我们要建设100家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100个国家级企业实践基地[6]。
综上,可以归纳出“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以及将产教融合作为师资培养的重要路径。
第一,“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丰富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又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
概括而言,“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要求具有教师、工程师等资格,兼备教学能力、实践能力。
第二,通过产教融合可以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
培养师资团队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优秀的人才培养来自“双师型”教师的知识架构、实践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c ai o p u dt et sa m o atrsac u jc f r t ecm on ln i n ip r n eerhsbet r e v a t o
t e rf r n e eo me t f h 1 t e t r i h r h r a y h eo a d d v lp n e2 s n u y h g e a m ot c p m c e u a in a e n t e p o i ca e icp i e c n tu t n d c t .B s d o h r vn ilk y d s i l o sr c i o n o i u c o l u c o ld v lp h b l y o n e g a u ts n o rs h o, r s h o e eo st e a i t fu d r r d ae ’ o i r s a c n v t n a i t h o g o t h e icp i e c n - e e r h i o a i b l y t r u h u e k y ds il o s n o i t n tu t n c mp ee y b p n n p c l g t d n s e o d— r c i o ltl y o e ig u ol e su e t’s c n o e ca s ls.
第 二课 堂等几个方 面 , 断加 强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 创新 不
能力 的培养 。
4开拓第二课堂, 加强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
学科发展需要高水平 的科研成果 和论 文 ,而科研 仅靠
1加强高学历人才队伍建设 , 不断提高本科生科研 教师队伍是不够的 ,科研队伍 中应活跃着一大批研究 生和 创 新意 识 高年级本科生 。吸收本科生参加科研工作 , 不仅可能 , 而且
高职院校科研反哺教学的对策探讨

第35卷第1期2021年3月开封大学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UNIVERSITYVol.35No.1Mar.2021高职院校科研反哺教学的对策探讨万是明(开封大学,河南开封475004)摘要:教学与科研是高职院校发挥教育职能的两条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推进科研反哺教学具有必要性。
应依托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和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从基础研究反哺理论教学、技术开发反哺实践教学、应用研究反哺双创(创新创业)教学三方面入手,加强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推动科研反哺教学。
高职院校科研反哺教学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最终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反哺教学;科研活动;教学活动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要求职业教育“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成为“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遥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同样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职能。
这四个方面只有协调推进,才能达到为国家“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的目的。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动力不足,教学和科研分离,学生创新能力欠缺,科学研究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那四个方面没有实现协调推进、共同发展。
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这一观点在普通教育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中可以说是一个共识,但在高职院校还存在一些争议,大家对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还存在不同看法。
在一些人看来,高职院校是典型的“教学型院校”,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只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就可以了,无须搞科研,搞科研会分散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理论知识教学和技能传授,导致教学成效下降,甚至有人认为,搞科研是浪费时间、精力,无益于教学。
这种观点将科研与教学对立起来。
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认为,科研与教学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并无太多关联,教师搞科研,有些是基于自己的研究兴趣、研究方向,有些是文章编号:1008-343X(2021)01-66-03按照课题申报指南、期刊征稿需求等信息来确定选题,与自己承担的课程教学无关,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为科研而科研”⑴。
创新实践活动依托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创新实践活动依托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作者:郭炳华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25期郭炳华(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学院,广东肇庆526061)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
本文分析了高校现有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创新实践活动依托下的教学模式,包括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交流机制的建设和课堂学习与创新实践活动结合方式,并且针对这些模式采用了相应的切合实际的有效方法。
由于高校大学生人数众多且师资力量的限制,新的模式显得异常的重要。
我们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通过不断总结和解决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际的效果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关键词:创新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创新平台;创新交流机制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092-02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637);肇庆学院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jjx201416)作者简介:郭炳华(1966-),男,博士,肇庆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而高等院校在青年人才的培养方面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如何培养出大批的优秀学生,则一直是高校追求的目标,教学是高校教师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方法,也是学生快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建立长效的培养机制[1-3],对全方位推动大学的创新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依托高校,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地开展创新学习、创新研讨、创新实践等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高校人才的全面、激发青年学生创作的热情、营造一个良好的高校学术氛围。
大学生科技创新产生的科技成果可以直接用于生产中,并产生经济利益。
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创新活动竞赛、讲座等多种校园科技创新活动,一方面发掘了学生的创作潜力,一方面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加强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水平

养的重要阵地 , 必须切实加强大学 生科技创新 团队的建设, 提升创新能力培
养水平,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输送更 多的创新型人才 。 1 、 大学生科技创新 团队建设现状
论知识转化为实 际应用。更重要的是, 学生利用这样一个平台, 可以将基础
研究平台开发 出的产品或技术应用到中试乍产线上来 ,解决放大过程 中遇 到的实际问题 。 教师可以利用教研工, 开展科研 项 目的研究,利用设平台可以更好地 使科研 项目与企业对 接。教师也可以把科研项 目 和企业要解 决的实际 问题
科 学 理 论
科学 骥
加强学生创新团队建设 ・ 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水平
杨明 王慕鑫 高品 隋璐 穆旭 鑫 杨仁涛
(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 技术 学院 辽宁抚顺 1 1 3 1 2 2 )
摘 要: 分析 了大学生科技创新 团队建设现状 , 提 出加强大学 生科技创 新团队建设 的措施 。 通过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 设, 培养大学生 的创新能 力和 团队协作能力, 进一步提 高学生培养质量和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水平 , 顺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呼唤, 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培养更 多的人才 。
2 O 世纪9 0 年代后 ,国内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进行 了 有益 的探索和实践。例如, 设立大学生科技创 新活动科研基金 , 建立 创新实
验班 , 开展各种课外科技作 品竞赛活动, 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资 助计划等 ,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 了一些可以借鉴 的成功经
旺盛 的需求 , 不断推进质量工程建设 , 高校在创新人才培 养方 面, 还需要进
一
步探索创新机制和方法 , 提供更多的学生创新培养平台, 不断完善创新人
打造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证研究

淄博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以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建工作为抓手,深入实施机制再造计划、能力素养重塑计划、课程资源创生计划、思政专业融通计划、模块教学培优计划,从制度保障、能力塑造、资源创设、课程思政、教学实施5个方面全面塑造教育教学优势,提升师资水平。
1 主要做法1.1 实施机制再造计划,夯实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基础(1)完善团队运行保障机制。
优化考核评价激励制度,服务教师进阶成长,加快推动教学创新和教师能力提升,提升团队整体建设成效。
(2)打造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按照“四有”教师要求,从履职敬业等多个维度优化实施师德师风考核,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和师德负面清单,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
(3)创设校际校企协同机制。
联合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等多所东中西部职业院校组建院校协作共同体,构建人员双向流通、资源共建共享等一体化机制;携手北汽新能源等行业领军企业,合力打造汽车产业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等校企协作共同体,着力构建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创训”联动发展机制。
1.2 推进能力素养重塑计划,强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核心(1)构建“三型融通、三级递进”教师发展路径(图1)。
聚焦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评打造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证研究淄博职业学院 张立荣入实训环节。
此外,也可邀请新能源汽车技术行业的校外专家和技能大师走进校园,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行业信息、企业招聘标准及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企业文化,不仅使学生了解生产岗位的技能要求,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4 结语在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下,职业院校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人才需求,需认真贯彻《新职教法》精神,积极实践校企协同培育人才的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不断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建设步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我校提出了“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旨在通过青蓝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下是我校青蓝工程实施方案的详细阐述。
二、背景意义1、时代需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青蓝工程正是迎合这一时代需求,通过搭建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之间的互动平台,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2、校内资源利用我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但同时也存在着青年教师比例逐年上升的现象。
青蓝工程将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3、团队建议意义青蓝工程不仅有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还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形成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此外,通过青蓝工程,可以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整体竞争力,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工作目标1、加速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通过青蓝工程,我们旨在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快速成长的平台,帮助他们系统性地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教育理论素养、扎实教学基本功、敢于创新教育实践的青年教师队伍。
2、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充分利用学校内部优质教师资源,特别是经验丰富、教学成绩显著的骨干教师,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让骨干教师的专业智慧和教学经验得以传承和发扬,同时激发骨干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构建和谐共进的教师团队通过青蓝工程的实施,促进不同年龄层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破壁垒,形成教师间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构建一个和谐共进的教师团队。
四、实施时间与地点青蓝工程将在我校全年持续开展,具体活动时间和地点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确保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有序有效地进行各项活动。
实施地点主要包括学校会议室、教师办公室、教室以及必要时借用校外教育资源场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托实践教学建设师生共组科研创新团队研究
作者:王飞马利刚杨晓东高兴旺魏阳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28期
摘要:中国的高校目前极为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会根据专业学科的需要建立实践教学平台,将师生共组科研创新团队建立起来,不仅可以促进教师在专业领域更好地发展,而且还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支持。
本论文对实践教学建设师生共组科研创新团队进行探究。
关键词:实践教学;科研团队;创新;师生共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008-02
党的十八大召开,对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重点指示,即高校要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
现行的人才培养正在向应用型转变,给中国高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一些高校通过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强化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依然存在着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的问题。
基于高校实践教学,将师生共组科研创新团队建立起来,可以使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更为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1]。
一、“师生共组科研创新团队”的内在含义
所谓的“团队”,就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团队的成员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并能够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而且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帮助并承担责任。
“创新”就是对原有的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进行创造,从而形成新的矛盾体。
“师生共组”就是所构建的科研队伍包括教师和学生,围绕着科研项目展开研究[2]。
高校将师生共组科研创新团队构建起来,就是从高校的运行特征以及研究规律出发建立科研项目,专业教师参与主持,学生参与到项目研究中。
在课题的研究中,包括教师、学生在内都要运用创新思维进行课题研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所增强,而且对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是一种培养,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有所提高。
师生共组科研创新团队中,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具备团队精神,能够通过师生合作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地进行知识创新、思维创新和技术创新,以使培养的人才科研能力更强,而且具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
二、师生共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师生共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围绕着特定目标展开科研工作。
师生共组科研创新团队不仅可以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而且还能够造就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一)师生共组科研创新团队的教学研究对教学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师生共组科研创新团队的教学研究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求学生通过主动地参与而科研活动,发挥其创造力,以培养创新型人才。
虽然国家倡导高校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3],但是,培养进度缓慢,主要的原因是在教育改革进程中缺乏可持续性,即没有建立长期的教育发展计划,导致教育改革缺乏时效性。
特别是高校领导的流动性非常大,新任领导重视科研成绩和课题研究,使得基层的教师在工作中由于没有机会参加科研项目研究而变得懈怠。
虽然高校的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底蕴和教学经验,但是,教学思想保守,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特别是老教师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备课,使得教学模式传统化,缺乏创新意识。
虽然新教师精力充沛,创新意识比较强,但是教学经验不足,而且知识面比较狭窄,就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将师生共组科研创新团队构建起来,为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提供平台,对教学改革的实施起到了促进作用。
特别是学生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随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专业教师发挥作用,帮助学生在科研活动中捋顺思路,整理好知识脉络,重要的是在传授实践经验的同时,将理论知识渗入其中,有助于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
(二)师生共组科研创新团队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高校在近年来不断扩招,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各有不同。
将师生共组科研创新团队建立起来,可以将知识基础较好、科研能力强且思维较为活跃的学生吸收到团队中,让这些学生在团队中做专业教师的科研助手,使这些学生有施展自己科研能力的机会,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师生共组科研创新团队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工作态度
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不仅参与研究科研课题,而且还有机会从事管理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就可以让学生在科研工作中态度端正,认识到科研的严谨性。
整个的科研项目研究中,所涵盖的内容包括制定计划、实施科研项目、项目日常管理、对科研中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撰写科研文章等,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随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就会激发其知识创造力。
师生共组科研创新团队的建立,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科研项目中,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实现了“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教学办学理念,以使学生毕业离校后在工作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构建师生共组科研创新团队的有效策略
(一)引进项目教学法以加大高校教育改革力度
师生共组科研创新团队中,项目所发挥的作用是传递教学信息。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科研团队中,教师发挥着指导作用,学生参与项目主题的研究活动中,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
科研活动学习理论知识,积累实践经验,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采用项目教学法,就是以师生共组科研创新团队为主题展开教学,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一个项目研究活动中,完成科研活动。
学生在与项目的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对既有的知识深入研究,并应用于科研工作中。
在具体的操作中,都根据科研需要做到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
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的同时,所接触的知识面更为宽泛,知识领域也会扩宽,由此提高了知识技能。
(二)建立校企协同合作平台促进科研活动的展开
校企协同合作平台在实际运行中,随着课程的展开,就会让学生参与到科研中,从经验的角度学习知识,一方面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基础上学会创新知识,以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科研项目任务,并提出知识更新的有效策略。
高校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通过校企协同合作平台开展教育活动,就是要塑造开放的空间,在科研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做到科研与理论教学的有效结合。
特别是校企协同合作平台上企业承担着指导学生的责任,就会将单位的真实事例引入到科研项目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将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模式引入到科研活动中
师生共组科研创新团队采用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模式,就是将行业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项目引入到科研领域中,将符合学生的学习单元构建起来,包括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内容,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且要符合科研环境。
在开展科研活动的时候,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属于是动态化教学模式,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中学习,并体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中对人才的质量要求。
教师在主持科研工作中,要着力于为学生塑造研究空间,而不仅仅是帮助自己完成科研工作。
学生的学习领域在科研工作中被具体化,随着各项学习元素的融入,就会使得科研活动与学习活动有效结合,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模式更具有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基地,长期以来都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
高校为了使所培人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就以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以使学生毕业离校后能够顺利就业,并在职业岗位上发挥自己专业能力,提高岗位竞争力。
给予实践教学建设,将师生共组科研创新团队,有助于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孔祥浩,许赞,苏州.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四轮驱动”结构与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2):15-18.
[2]翟玉莹,余朝阁,管恩帅.依托实践教学建设师生共组科研创新团队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5):8830-8831,8842.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11-08.
Abstract:College of China nowadays tak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very seriously,therefore,the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establishing will meet the needs of the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then to build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novation team,which could promote teachers develop better with his profession,otherwise also provide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programming support. This paper elaborated and analyzed the significance,explored the constructing measures,for reform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Key words:practice teaching;scientific research team;creative ability;teachers and students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