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P—NH2接枝氧化棉织物无盐染色机制
免疫组化染色操作步骤之欧阳德创编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理和操作步骤一、免疫组织化学原理免疫组织化学(IHC)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是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应用带有可见标记的特异性抗体作为探针,检测组织和细胞中抗原性物质的一种技术。
免疫组化技术主要有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是以标记的一抗孵育标本以检测其中的抗原成分;间接法则先后加入一抗和二抗,形成抗原—一抗—二抗复合体以达到检测该抗原的目的,该法因二抗的放大作用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间接法常用的有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ABC)法和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SP)法。
PAP法一抗和二抗均不标记,避免了标记过程对抗体活性的影响,但需要制备过氧化物酶的抗体,与适量过氧化物酶混合形成PAP复合物(含3个酶分子和2个抗体分子),染色时依次加入一抗、二抗、PAP复合物孵育标本,最后用H2O2和二氨基联苯(DAB)为底物显示过氧化物酶,即可检测标本中的抗原成分。
生物素为含硫的杂环单羧酸,可通过其羧基与蛋白质中的氨基结合,从而标记抗体和酶。
亲合素又称抗生物素蛋白,与生物素有很高的亲合力,1分子亲合素可结合4分子生物素,ABC法即在此基础上建立。
ABC法与PAP法相似,一抗不标记,二抗用生物素标记,染色前按一定比例将亲和素与生物素标记的过氧化物酶混合,制成ABC复合物,并使亲合素分子上至少空出一个生物素结合位点。
在标本孵育过一抗和二抗后,再加入ABC复合物使其结合到二抗的生物素上,最后加入DAB进行显色。
ABC法的敏感性较PAP法更高。
图1. 免疫组织化学基本原理示意图(引自八年制《组织学与胚胎学》)SP法与ABC法相似,其不同于ABC法之处在于用生物学特性与亲和素相似的链亲和素标记过氧化物酶。
在标本孵育过一抗和二抗后,加入链亲和素标记的过氧化物酶使其结合到二抗的生物素上,最后加入DAB图2. SP法原理示意图进行显色。
与亲和素相比,链酶亲和素的结合力与亲和素相似而非特异性结合较亲和素低。
棉织物HBP-NH2改性对无盐染色工艺的影响

Z A GFnl, H NY — e, H N e S H AYh r g H N eg’ C E uy Z A GD — U , U a — o 2 u O n
/ ,Clg 1 oeeo til nier g, oco nvrt, uhu2 5 2 ,C i l fMae a gnen Sohw U i sy Szo 10 1 hn r E i ei a; \
n atwa d d t h y a h i o f d f b i d e n . os l s a de o t e d e b t n m die a r y i g i c
Ke r s y ig;r a t e d e ;c to a r y wo d :d en e ci y s o t n f bi v c;c t n c mo f a i a i i dic t o i on
I . e r et TxlEgn rg Sahu f“ f Tcnl y Za ̄a ag250 , i ) 2 Dp t n o et ni en , hzo 西把o e oo , hn i n 160 C n am f i e ei h g g ha
A s at T es lma ea n — r n td h p rrn h dp lme HB — H )wa p ldt d yc t nfbi re bt c : h ef d mi t mi e y eba c e oy r( PN 2 r — oe a sa pe omo i ot a rsi od ro i f o c n t
维普资讯
棉织物H PN 改性对无盐染色I艺的影响 B — H2
印 染( 0 o 2 27 . ) 0 N 2
棉织物 H PN 2改性对无盐染色工艺的影响 B ・H
超支化聚合物

印染(2008No.4)WWWocdt'n.corn.c田盐染色均获得了比未接枝棉织物常规有盐染色高的K/S值,其耐摩擦色牢度、耐洗色牢度也均令人满意。
3结论(1)氧化棉织物中醛基含量越高,越易与HBP—NH:发生接枝反应,越有利手提高HC,CF活性染料无盐染色性能,但棉织物氧化程度的提高,会造成织物的强力损伤。
合适的氧化棉织物中醛基含量为8mmol/g左右,其制备工艺为:2g/LNalO.水溶液、浴比1:30,40℃反应30rain。
(2)增加HBP—NH2溶液浓度、提高反应温度,可缩短接枝反应时间。
理想的HGCF制备工艺为:HBP.NH210g/L,pH值7.0—8.0,60℃反应5min。
(3)在最佳工艺条件下,HBP.NH:接枝氧化棉织物活性染料无盐染色后,其K/¥值明显高于未接枝棉织物常规有盐染色,耐摩擦色牢度和耐洗色牢度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1]许云辉,陈宇岳,林红.氧化纤维索的研究进艘及发展趋势[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6,26(2):l一6.[2】赵希荣。
夏文水.商碘酸钠氧化{j;l布纤维反应条件的研究[J].纤维紊科学与技术,2003,11(3):17—21.[3]许云辉,林红,陈宁岳.选择性氧化棉纤维的聚集态结构[J].纺织学报,2006,27(11):1—5.[4]x.D.Liua,N.Nishia,S.Tokurab,eta1.Chitosancoatedcottonfiber:preparationandphysicalproperties[j】.CadmhydratePolymers。
2001(44):233—238.[5]许云解,黄晨,陈字岳,等.棉纤维经胶原蛋白涂覆处理后的结构[J].纺织学报,2007,28(6):l一4.[6]许云辉,陈字岳。
黄展.胶原蛋白涂覆棉纤维的研究[J】.纺织学报,2007。
28(5):22—27.[7]杨莉,林红,陈宇岳,等.氧化棉纤维经角蛋白溶液处理后的结构及性能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无盐染色助剂HBP-ECH对蚕丝织物活性染料染色性能的影响

无盐染色助剂HBP-ECH对蚕丝织物活性染料染色性能的影响包润妍;王成龙;沈志斌;余志成【期刊名称】《丝绸》【年(卷),期】2014(051)005【摘要】采用无盐染色助剂HBP-ECH对蚕丝织物进行改性,研究了HBP-ECH质量浓度、Na2CO3质量浓度、温度和时间对改性效果的影响及改性蚕丝织物无盐染色效果.试验结果表明,HBP-ECH改性蚕丝织物用活性染料无盐染色,可达到常规染色的K/S值,且染色后色牢度较好,色光变化小.HBP-ECH对蚕丝织物合适的改性工艺为:HBP-ECH质量浓度为8g/L、Na2CO3质量浓度为1.5g/L、改性温度为60 ℃,时间60 min,浴比1∶50.【总页数】5页(P16-20)【作者】包润妍;王成龙;沈志斌;余志成【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杭州310018;浙江理工大学启新学院,杭州310018;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杭州310018;浙江理工大学生态染整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杭州310018;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杭州310018;浙江理工大学启新学院,杭州310018;浙江理工大学生态染整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193.844【相关文献】1.织物升温速率对活性染料轧-蒸无盐染色的影响 [J], 舒大武;房宽峻;刘秀明;李新禹;刘曰兴;张健飞;张鑫卿2.HBP-QAC改性蚕丝织物活性染料无盐染色 [J], 王成龙;吕青华;李红艳;查金英;余志成3.壳聚糖季铵盐(HTCC)改性桑蚕丝织物的活性染料无盐染色 [J], 张伟;程友刚;陈宇岳4.蚕丝织物ME型活性染料无盐染色 [J], 徐成书;邢建伟;任燕;蔡再生5.NMA-HTCC无盐染色助剂在棉织物中的应用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反应性壳聚糖季铵盐改性棉织物的无盐染色性能

mO n j u m s a l t o f c h i t o s a n f r e a c t i v e q u a t er n a r y a m mOn i u m s a l t o f c h i t o s a n NMA—HT CC)w i t h r e a c t i v e b o n d s a n d
q u a t e r n a r y a mmo n i u m s a l t o f c h i t o s a n ( NMA- HTC C)
Z HA NG We i ,Z HOU J i n g - j i e 2
( 1 . S c h o o l o f T e x t i l e s a n d C l o t h e s , Ya n c h e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Ya n c h e n g 2 2 4 0 5 1 ,C h i n a ;2 . J i a n g s u En t r y — Ex i t
s a l t o f c h i t o s a n wa s r e a c t e d wi t h N一( h y d r o x y me t h y 1 ) 一a c r y l a mi d e .a n d t h e O—me t h y l a c r y l a mi d e q u a t e r n a r y a m—
棉织物活性染料低盐染色工艺设计

棉织物活性染料低盐染色工艺设计姓名:xxx学号:xxxx系部:xxxx班级:xxxx指导老师:xxx目录一、前言二、棉织物的活性染料染色机理三、活性染料的低盐染色的发展状况四、低盐染色助剂五、实验材料和仪器六、染色工艺和处方七、性能测定方法八、结论九、参考文献一、前言我国纺织行业年耗水量超过100亿吨,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各行业的第六位。
其中印染行业又是纺织行业中的废水排放大户,每天大约有400百万吨的废水排放,政府每年需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污水处理。
推动节能减排政策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选择。
印染行业的低盐染色促进了节能减排的实现。
随着活性染料染色的发展,所带来的废水排放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活性染料由于色泽鲜艳、湿牢度优异、使用方便、适用性强等优点发展很快,然而传统活性染料染色需加人大量盐,如元明粉和食盐.电解质盐的应用,虽然减少了染料本身的污染,但是高含盐量的印染废水很难降解,破坏生态环境。
在传统的活性染料染棉工艺中,存在染料利用率低,用盐量大,染色废水处理负担重等一系列问题。
并且会造成水源污染,使淡水盐化,破坏生态平衡,对水生物和土壤都有很大的危害,且污水中的可溶性盐的处理也较难。
目前,对印染废水中有机化合物的处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对染色过程中大量加入或生成的无机盐还不能通过简单的物理化学及生化方法加以处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大力研究如何减少盐用量,进行低盐或无盐染色,并已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除了开发新型染料、染色设备和应用新的染色助剂外,有必要在染色技术和生产控制方面进行改进.如选择对纤维亲和力高的活性染料,制定合适的低盐染色工艺,降低生产中的盐用量,并提高上染率和固色率,减少环境污染。
目前,实现活性染料低盐或无盐染色的主要方法有:开发低盐活性染料、对纤维素纤维阳离子改性、研发活性染料无盐染色助剂及调整染色工艺。
新开发的新型代盐剂,是一类应用于活性染料低盐染色的高分子共聚物,水溶性好,使用方便,应用于活性染料中可以明显降低无机盐的使用量,提高染料利用率,达到绿色染整加工的目的。
HBP-NH2改性竹浆纤维活性染料无盐染色性能的研究

结 晶区结 构紧 密, 料分 子不易进入 纤维 内部 , 染 上染 率和 固
色率 较 低 。 常竹 浆 纤维 织物 多采 用活性 染 料 进行染 色加 通
■匿虽团圆
应用技术
Dy i g & Fi i h n & T x i em ial en ns ig e tl Ch e c s
H N 2 P 改性竹浆纤维活性染料 B— H 无盐染色性 能的研 究
S u iso at reD en e a ir f e c ieD e t de nS lfe y ig B h vo a t y s ・ o R v o a o upFb r rte t dwi P NH f mb o P l iesP e r ae t HB - 2 B h
精 密P H计 ( 海楚 柏实验 设 备有限 公司); S 4 上 J 9 H微 电泳仪
( 中晨 公司 ) 上海 。
通过 对 竹浆 纤维 织物进 行H P—N B H 浸渍处 理 , 究 其改 研
作 者简 介 : 鹏 , 18 年生 , 张 男,9 5 在读硕士 , 主要从 事纤 维材料
c n ii n l n e t t d. e 1 s ls s owe h t t n i l a n a c d f rt a rc o d t s we’ i v s i e Th e u t h o e ga . d t e Ze a po e t s e h n e o a w he f b i s s ra e t e op i ie r c s r : h u f c ; h tm z d p o e s we e t e HBP NH2 s l to o c n r to f2 g L, H a u t - o u i n c n e ta i n o / p v l e a 7 0 r o qt mp r t r b u 0 。 a d p e r a m e t3 i . . , o n e e aU ea o t 2 C n r te t n 0 r n a
超支化聚合物在印染工业中的应用

文章编号: 1000- 4017( 2009) 15- 0047- 04
App lication of hyperbranched polym ers to dyeing and fin ish ing industry
WU Jun ling, JIN Jia
(H ebei University, Baod ing 071002, China )
英国利兹大学纺织学院 Burkinshawa等 [ 25] 采用超支化聚合 物与聚丙烯共混纺 丝, 并对 改性丙 纶的 染色 性能 进行 了研 究。 结果表明, 在聚丙烯中 添加 3% 硬 脂酸 改性超 支化 聚合物 对丙 纶的物理机械性能几乎没有影响, 但却能够显著提 高 C. I. 分散 蓝 56对丙纶的可染性 。目前, 荷兰 DSM 公 司正在 研究这 种新 型改性丙纶商业化生产的可行性。
超支化聚合物在印染工业中的应用
印 染 ( 2009 No. 15)
述评
超支化聚合物在印染工业中的应用
吴军玲, 金 佳
(河北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2)
摘 要: 超支化聚合物具有特殊的结构和性能。其包含大量的枝化结构, 可提高溶解度; 其大量的 链端官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C )wt ecie de ,te -oe t lo C n tel ud p ae yig temo y a c ,d en HG F i rat y s h p tni fHG F i h i i h s ,d en h r d n mis yig h v a q
d n misa d h e c a g so y a c n u h n e fHGCF d e t e cie d e r x mie y dwih ra t y swe ee a n d.Asar s l,t e p tn ilo e v e ut h - oe t ft a h
H P N 接 枝 氧 化 棉 织 物 无 盐 染 色 机 制 B — H2
张 峰 ,陈 宇岳 ,张德 锁 ,华琰 蓉 ,赵 兵
252 ; . 洲 工 学 院 纺 织工 程 系 , 苏 张家 港 10 1 2 沙 江 2 50 ) 160 ( . 州 大 学 材料 工 程 学 院 , 苏 苏 州 1苏 江
摘 要 为 揭示 H P N 接 枝 氧 化棉 织 物 ( G F 实 现 活性 染 料 无 盐 染 色 的机 制 , 究 水 溶 液 中 H C B_ H H C) 研 G F纤 维 表 面
的 zt 电位 、 G F 性 染 料 染 色 热 力学 、 色 动力 学 以及 H G e a H C活 染 G F染 色 色 光 的 变 化 等 。结 果 表 明 : p 当 H<65时 , . 在
水溶液中 H C G F纤 维 表 面 的 zt e a电位 为 正 ; G F对 活 性 艳 黄 A4 L HC .G N的 吸 附 符 合 Lnmu 模 型 ,ag u 吸 附 常数 ag i r Lnm i r
和饱 和 吸 附 量 都 随着 Jm l与未 接 枝 棉 织 物 相 比 , B — N 对 氧 化 棉 织 物 染 45 / o; k HP H
的接 枝 改 性 可 以 加快 上 染 速 率 , 高 平 衡 上 染百 分 率 , 大 表 观 扩 散 系 数 ; B - N 2 接 枝 改 性 对 棉 织 物 活 性 染 提 增 HP H 的
料 无 盐 染 色 色 光 略有 影 响 。 关 键 词 端 氨基 超 支 化 合 物 ; 化 棉 织 物 ; 盐 染 色 ; 色 热 力学 ; 色 动力 学 氧 无 染 染 中 图分 类 号 :S 1 35 T 9 . 文 献标 识 码 : A
t n rf d ct n f r s B L N { gatd o ii dc t n fb c a mpoetes ed o yig h ou gat ot a i ,H P~ }2 rf xdz o o a r scn i rv h p e fd en ,te e o bc e e t i
a s r igc p ct e ra e e h e e au e Wa ie te d en nr p s 一4. k / 1 d obn a a i d ce d wh n te tmp rtr s r s d,h y ig e t y i y s a o 5 Jmo .Co ae 1 mp r d
M e h n s o at f e y i g o c a im f s l-r e d en f邱 P— NH2g a e x d z d c to a i s r f d o i ie o t n f brc t
Z HANG e g ,CHEN Yu ue Fn y ,ZHANG s o De u ,HUA n o g Ya r n ,ZHAO B n ig
HGCF i o i v tpH o rt a 5.T e d en e a iu fra tv rl a ty lo A・ GL OlHGCF sp st e a i Slwe h n 6. h y ig b h vo ro cieb l n elw 4 N i e i i wa o n t olw a L n murtp d op in c r e, a d t e au o d o to c n tn d au ae sfu d o flo a g i—y e a s r t u v o n h v e f a s r in o sa t a s trtd l p n
( .Sho o 1 colfMa r l n i e n S ohw U i r t ,Szo ,J n s 2 5 2 ,C i  ̄m E g e i n r g, o c n e i o v sy u u i gu 10 1 h a; h a n 2 eatet Tx l E  ̄ e n ,S ah u ntu c nl y h nf g n .D p r n o et n ne g m f i e i r h z st e T h o g ,Z a g a ag,J n s 2 50 ,C i ) o I it o e f o i i u 16 0 hn a g a
Ab ta t I r e o rv a h c a im fs l-re d en fHBP — sr c n od rt e e lt e me h ns o atfe y i g o — H2g atd o iie otn fb is rfe xdz d c to a rc
第 2卷 9
第 l 期 l
纺
织
学
报
Vo . 9 No. 1 12 1
20 0 8年 1 1月
J u n l f e te R s ac o ra xi e e r h oT l
NO 2 O V. O8
文 章编 号 :2 39 2 (0 8 1- 7 —5 0 5 —7 12 0 ) 1 0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