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品乐景,悟哀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2.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德育目标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1.诵读法。
诗词曲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关键,可设计新的朗读方法,体现诗词的教学特点,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等,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帮助学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引起共鸣,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好情操。
2.情景教学法。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感染力,提高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堂内外,提高语文素养。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知诗——说诗——悟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熟读背诵。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指导学生自读《过零丁洋》。
朗读诗歌,理解诗意,品味诗情,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积累名句,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八年级语文 以乐写哀倍伤情-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
微课名称
以乐写哀倍伤情——习“以乐景写哀情”赏诗歌
知识点来源
□学科: 语文 □年级:8年级 □教材版本:人教版
□所属章节:课外古诗词背诵
录制工具和方法
电脑 、录屏软件
设计思路
通过讲授的方法,对“以乐写哀”的明确和鉴赏举例进行讲解
教学设计
内 容
四、如何鉴赏?
一,明手法。认清“乐景衬哀情”为表现手法中一种,以乐景写哀情,指用让人心情愉悦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悲伤情感。
二,寻“乐景”。寻找诗文中的景物描写。乐景的色彩一般是明朗的,如红、绿、青、嫩、白等,亦或景物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如清风、绿叶、红花、莺燕等,总之,让我们觉得心旷神怡的景色,大多为乐景。
三、悟哀情。读懂诗歌内容,领会诗人的真实感情倾向。在这一过程中需遵循四“看”原则,即看诗题、看作者、看诗句、看注释,这样容易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
四、品诗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合诗歌,组织语言,明确是“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并规范语言进行赏析。
五、学以致用
请同学们用刚才老师所教授的方法赏析杜甫《绝句》,请描绘出诗中所呈现的美景?作者感情如何,是如何表现的?
教学目的
1、明确“乐景”“哀情”的定义;2、了解“乐景哀情”的内涵;
3、学会分辨“乐景哀情”;4、学会用这一手法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判断“以乐景写哀情”;学会通过以乐写哀的反衬手法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
1、引入?
赏析《送元二使安西》诗中“客舍青青柳色新”景物描写的妙处。
2、何为乐景哀情?
所谓乐景, 指容易使一般人赏心悦目的景物, 如和风丽日、啼莺舞蝶等; 所谓哀情. 是指表达作者悲戚哀怆,愁苦感伤的情绪。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四首《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梁甫行》译文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下课外古诗四首译文、背景、主旨、练习题及答案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译文:庭院里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背景:《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无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主旨:这首诗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1、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进”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2分)2、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6分)1、【答案和解析】答案:卒章显志,点明诗旨;(1分)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1分)2、【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2分)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2分)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2分)龟虽寿曹操译文: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五单元作文:古诗中的“炼字”艺_初中作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五单元作文:古诗中的“炼字”艺本文是关于初中作文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五单元作文:古诗中的“炼字”艺,感谢您的阅读!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下面就古诗的“炼字”艺术作一点简要介绍。
1、一字传情。
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
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尽:都。
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人数之多,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
2、以动衬静。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前一句写诗人所见:朗照的秋月,在松林间仿佛过了滤似的,分外皎洁,投下了斑驳陆离的光影,境界显得更加宁静。
后一句写诗人所闻:山泉格外清澈明净,它在山石上潺潺流淌,似乎还能听到它的叮咚的流水声。
用清泉流淌反衬“空山”的清幽。
3、化静为动。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这个“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4、以动写静。
如“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
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
“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
“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
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
“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5、以实显虚。
以有形显无形。
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木兰花》)“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
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
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以“乐景写哀情”

《从古诗中学习以“乐景”衬“哀情”描写》教学设计
代家坝中学何青云
教学目标:
1、通过古诗中“以乐景写哀情”的例子,教会学生这种描写手法。
2、“一切景语皆情语”让学生在写景作文中,情景交融,使感情
的抒发更为强烈。
教学重点:学会“以乐景写哀情”这种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如何在作文中运用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大致意思是说,
我们可以通过以喜来写悲,以悲来写喜,这样反而更能表情达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具体过程:
1、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乐景:“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展现了一片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
哀情:诗人却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怅。
作用:乐景写哀情,更能突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悲伤和对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后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2、杜甫《春望》
乐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描写了花儿含露欲放,鸟儿林间鸣叫,本是赏心悦目的美景,
哀情:杜甫经历“安史之乱”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诗人以含情之目视物,物也就生情了。
作用:花儿露珠晶莹,就好象花儿泪聚眼角,飞鸟啭鸣,也好似鸟在惊啼。
这就突出了诗人悲痛的深切。
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乐景:小桥流水人家(温馨和睦安详静谧)
哀情:断肠人在天涯 (孤独寂寞伤心悲痛)
作用:“以乐衬哀”使情感的表达更强烈。
三、小结:
作者迁情于景,景随情变了。
美好的景物与人物内心的哀怨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可见,这种描写手法用得好,效果更为强烈。
乐景哀情倍伤情

乐景哀情倍伤情作者:高航兵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2年第02期清人王夫之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大致意思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以喜来写悲,以悲来写喜,这样反而更能表情达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对这句话的体会愈来愈深刻,下面就以乐景写哀情这一方面,进行探讨和梳理。
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最早可追溯到《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其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即是运用了这种手法。
主人公被迫服役,背井离乡,心境是悲苦的。
看到风景如画的家园,自己不能安居,要一别数载,前路茫茫,生死未卜,岂不倍感伤情?杜甫《绝句》云:“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前两句描写出了一幅迷人的风景画:满江碧波荡漾,显出白翎的水鸟;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
状江、山、花、鸟四景,绘碧、青、白、红四色,令人赏心悦目。
可后两句突然抒写其漂泊的感伤和愁情。
以乐景衬哀情,唯其春光无限,才反衬出诗人归心之殷切。
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两句风格迥然不同,后者景物萧条冷落,而前者显得清新明丽,作者正是用这种宁静温馨的画面来衬游子思乡的愁情。
他人虽清贫却能亲人聚首,而我的家乡在何处,何时才能团圆?唐代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凄凄,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诗中的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宜人之景,以前和现在这里都是山花烂漫鸟语宛转,但安史之乱后再也无人来此观赏。
别说骚人墨客,就是耕夫村姑也不见了。
花自开自落,鸟语徒然悦耳。
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出诗人对时代的感伤和叹惋。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语文八年级课本内古诗词全解释义和考点说明

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鉴赏品析:1.主题概述。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之感。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
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
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
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默写考点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鉴赏品析1.主题概述。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
2.此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乐景衬哀情分解

诗的颔联描绘了草堂令人陶醉的美景结 合全诗谈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颔联上句咏微风轻拂,下句用细雨微斜, 意境闲雅静谧。而后文写狂夫在几乎饿死的情 况下,还在赞美“翠筿”“ 红蕖”。因而此 联写景主要是衬托狂夫恶劣的现实处境,进而 正面衬托狂夫贫贱不能移的形象。没有前半部 分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贱不 能移的精神。
找关键词句: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 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 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 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 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
3、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或句
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 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 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 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 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 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 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 珠。”
错因诊断:
1、忽视整体关照,仅从只言片语轻易定夺, 以偏概全,出现了情感审读失误,造成失分。
2、未能有效抓住体现作者情感的主旨句来把 握整首诗的感情,出现切入点失分。
3、受思维定势影响,看到前两联的景物特点 以及颔联对自身境遇的描述,武断地理解二者 为乐景与哀情的关系。
《狂》诗中尾联一句“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 狂夫老更狂”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地表达出自 己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 用一种倔强的生活态度来对待打击的生活信念。 而“老更狂”更是将这种顽强表现得畅快淋漓。 所以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的,自然前四句的 美丽景色与诗歌所抒发的感情就不能武断地理 解为乐景衬哀情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乐景,悟哀情
——《小石潭记》
其二:悟哀情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柳宗元的脚步游览了小石潭的美景,景美情也美。
随着脚步的推移,我们逐渐感受到,这美景,这心情都在渐渐变化。
为何会如此变化吗?让我们驻足小石潭,感受其环境特点。
二、驻足小石潭,乐景生哀情?
问:小石潭的环境有何特点?仅仅是写环境吗?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注意:坐潭上,是省略句,坐(于)潭上。
环合,围绕。
凄,使……感到凄凉。
寒,使……感到寒冷。
悄怆,忧伤的样子。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坐在小石潭上,潭的周围围绕着竹子和树木,十分寂静没有一个人,让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这里环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注意:以,因为。
居,停留。
去,离开。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以久久地停留,于是记录下来就离开了。
3.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注意:隶而从,跟着同去。
最后一段是补笔,交代一同出游的人。
这与第四段似乎就有些矛盾了,明明同去的有这么多人,前文却说“寂寥无人”?
游览到此,小石潭为何会带给人幽深冷寂的感觉?显然作者是寓情于景了,那么,到底是一段怎样的经历,让作者触景伤情了呢?
三、回望小石潭,乐情实悲情!
游览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这是否矛盾?
1.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作者的心情是乐——乐——忧,变化着的,但这并不矛盾。
2.知人论世:写作背景介绍
为革除政治弊端,柳宗元参与了唐代有名的“永贞革新”运动,后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那个荒僻之地一呆就是十年,此间,他寄情山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后再贬至更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47岁的生命。
解释:参与改革,失败被贬,作者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才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初见小石潭,惊叹于美景,得到不少乐趣,暂时忘记
痛苦。
但小石潭风景虽美却过于幽静冷清,寒气透骨,难免触景生情,忆起坎坷命运,凄凉、悲苦的心情自然流露出来。
这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着力渲染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四、走出小石潭,悟迁客骚人意
1.拓展比较:
同学们,柳宗元47岁正值盛年就死去,恐怕与他不幸的人生经历,与他内心摆脱不掉的悲伤有关吧?不过,遭遇挫折的时候,这种态度可取吗?咱们结合《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和《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来看。
范仲淹,一生三次被贬,却始终坚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
欧阳修,被贬滁州,能随遇而安,励精图治,用自己的努力换得滁州百姓太平祥和、政治清明的局面,逆境中竭力实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相比较之下,柳宗元对不幸的政治遭遇,始终未能放下。
面对挫折与不如意,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心态,笔下的意境也就大不相同。
这就正所谓:“境由心生,情随思变”。
2.小结及作业:
同学们,走进小石潭,走进柳宗元,我们理解了作者的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并且体会了作者的心境。
同时,我们还获得了一种在人生面对挫折时应该有的积极奋发的心态。
因此,在这节课后,除了进一步熟练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之外,推荐大家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结合你所熟知的“迁客骚人”的故事,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人生逆境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