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

合集下载

9 《说“木叶”》课件33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9 《说“木叶”》课件33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曲解文意
C.古诗中“木叶”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
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曲解文意
D.艺术形象的领域,一字之差在表达上就相差千里,因此
在写作和鉴赏中要培养谨严的态度。 绝对化
16
链接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4、请简要梳理全文的行文脉络。(5分) ➢【特别提醒】概括准确特别注意:①紧扣材 料的论述对象和重点概括;②尽量摘取中间段 落的关键句以及关键句中的关键词整合层意, 少用术语和空洞词语。 ➢ 【参考】①文章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层进式结构。 ➢②首先通过“木叶”的一些诗句提出四个问题, 其次分析“木”的两个特征及诗歌的暗示性;最 后得出结论,在艺术领域,一字之差可以相隔 千里。
D.“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 朗的清秋气息,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14
链接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即“木叶”是那 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B.文章列举含“木叶”的实例,让读者从具体可 感的诗中认识到这一意象的普遍性。
链接新高考论述类阅读的训练。
说难点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阅读量, 说
但对于论述类阅读缺乏了解和必要的训练。议论文的知识有所欠 学
缺,做题习惯和分析思维有待加强。

22
教学教法
✓ 讲练法 ✓ 问题引导法
教法 学法
✓ 自主合作学习 ✓ 比较学习法 ✓ 粗读法
23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提出问题
1~3
3. 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 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优秀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 说木叶 课件

优秀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 说木叶 课件

什么是关键词句呢?
• 关键句:开头总起句、中间过渡句、结尾总结句、 语段的中心句、体现文章的主旨句、独立成段的句 子、反复出现的句、抒情句、议论句。 • 关键词:序列词、指示代词、反复出现的词、重点 关联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 是 然而 因此),分离材料和观点的词(例如、 像、好像、假如、由此可见) • 均可视为理清思路的关键词句。 • 概括文意要舍否定取肯定
在古诗词中“木”的形象富有暗示性。它作为“树” 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 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 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 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常被排斥 到“木”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种排斥使“木” 仿 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木——木头、木 料、木板——树干——落叶)
精读课文第6段:
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 (请先读这段前面的内容)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 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 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 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 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 “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 叶”“黄叶”的不同意味,体会“木”在颜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比“树”更显得 单纯,仿佛本身就含 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艺术特征1:
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 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 “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 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为什么“木” 会有这个特征呢?(学生品读第5段)
小组合作,找出每段关键句
第一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 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总结句)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 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 到了“落木”.(注意“可是”“而”等词语体 现的句间关系) 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 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木”字上。(反 复出现的句子、谈论的对象) 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 落叶的因素。(结尾句)

统编版 语文必修下册 9《说“木叶”》课件(5)

统编版 语文必修下册 9《说“木叶”》课件(5)

3、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叶”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黄叶”,进而 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 (1)袅袅兮秋风,洞 庭波兮木叶下
• (2)美女妖且闲,采 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 落叶何翩翩
• (3)静夜四无邻,荒 居旧业贫,雨中黄树叶, 灯下白头人
• (4)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落木”:比“落叶”更显得空阔,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
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木叶” “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完全是 “落木” 一片悲凉、凄清。
五、探究
• 1.读1-3段:作者如何阐述“木叶”是 诗人们笔下钟爱形象的(或者说他使用了 什么样的方法)?为什么作者要用这种方 式?
四、精读:4-6段,思考
1、古诗歌中中为什么用“木叶”不用“树叶”?从课文看“木”与“树” 的意味用什么异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 (1)诵读诗句,比较“木”与“树”的不同。 • ①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 ②高树多悲秋,海水扬其波 • ③午阴嘉树清圆(午阴嘉木清圆) • ①“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是一种落木千山的景象,令人感觉到“空阔”的 意味; • ②“高树多悲秋,海水扬其波”则给人一种饱满感觉,感觉到层层树叶的波动; • ③“午阴嘉树清圆”中“树”与“午阴”相契合,十分一致,给人以浓荫密密层 层的感觉;若改为“午阴嘉木清圆”就少了“午阴”真实的形象。
• 全文共7段,分三部分。
• 1-3段,第一部分,重在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古代诗 歌中“树叶”无人问津,而 “木叶”大行其道?
• 4-6段,第二部分,旨在 分析问题:指出“木叶”其 道大光,源于它的两个艺术 特征。

高中语文必修5第九课《说“木叶”》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5第九课《说“木叶”》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说“⽊叶”》是林庚写作的论述⽂章,收录在他的《唐诗综论》中。

本⽂为⼈教版⾼中新课标语⽂必修5第9课课⽂。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1.⾼中语⽂必修5第九课《说“⽊叶”》课⽂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叶下。

”(《九歌》)⾃从屈原吟唱出这动⼈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们,许多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赋》说:“洞庭始波,⽊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歌》⼜说:“⽊叶下,江波连,秋⽉照浦云歇⼭。

”⾄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我们乃看见“⽊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叶”是什么呢?按照字⾯的解释,“⽊”就是“树”,“⽊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淮南⼩⼭的《招隐⼠》⾥⼜说:“桂树丛⽣兮⼭之幽。

”⽆名⽒古诗⾥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般的情况,⼤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们⽂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遇见“⽊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们似乎都不再考虑⽂字洗炼的问题,⽽是尽量争取通过“⽊叶”来写出流传⼈⼝的名句,例如:“亭皋⽊叶下,陇⾸秋云飞。

”(柳恽《捣⾐诗》)“九⽉寒砧催⽊叶,⼗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过问呢?⾄少从来就没有产⽣过精彩的诗句。

⽽事实⼜正是这样的,⾃从屈原以惊⼈的天才发现了“⽊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再⽤,熟能⽣巧;⽽在诗歌的语⾔中,乃⼜不仅限于“⽊叶”⼀词⽽已。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第9课《说“木叶”》【学习目标】1、读懂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容。

2、培养学生筛选课文中的主要信息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2、理解课文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教学时间】一课时【教材助读】一、走近读者: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

字静希,原籍闽侯,1910年2月出生于。

他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俞平伯在为《夜》所作的序言中称之为“异军突起”。

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夜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选》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弛想》。

林庚先生在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也有突出的贡献,先后出版了《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白》、《中国文学简史》、《中国历代诗歌选》等著作。

此外,林庚在楚辞、唐诗研究、明清小说等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唐诗综论》一书。

作者林庚,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学者。

他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叶”一词而大多用“木叶”一词。

从这一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细微用语中的差别入手,作者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大门,令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的后面,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是诗人的感情,是诗人精心遣词用语的良苦用心。

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在古典诗词中,类似“木叶”这样的意象的事物不在少数,本文作者的分析,促使我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9《说“木叶”》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9《说“木叶”》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预设:最后一段“木叶”和“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和“树”在概念上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金。
同学们,你们看刚才老师说是一字千里,这是2011年人教版教材写的是一字千里。而现在我们书本上写得是一字千金。大家读读这两个成语意思。
(学生朗读):一字千金是指增损一字,赏予千金。形容文字价值极高,文辞精彩奇妙=生花妙笔
饱满
更注重意象本身
2.还原析文(还原诗词,理解情感)
学生活动:班级交流讨论
教师活动:还原删除的古诗词,适当引导对情感的理解
预设回答:
杜甫《登高》——时光如流水,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柳恽《捣衣诗》——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
沈佺期《古意》——思妇怀人
屈原《九歌湘夫人》——会合无缘之惆惘
谢庄《月赋》——羁旅孤独
现在,老师将文中关于木叶的古诗歌呈现出来,大家看看是否真的是大多为伤感的情感?
请大家先朗读一遍。
同学们,从你们最熟悉的开始讲情感吧!来,杜甫的《登高》,什么情感?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这时候的落木是不仅有飘零之意,还有空阔之意。空阔就让人想到了“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人生命的短暂。再加上诗人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情感更加地悲伤,时光如流水,韶光易逝,而自己未有成就、壮志难酬的感怆。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附录: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贺知章《咏柳》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宋·姜夔《淡黄柳·空城晓角》

说“帆”——部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观点理解和仿写示例

说“帆”——部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观点理解和仿写示例

说“帆”——部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观点理解和仿写示例一、观点理解林庚先生有一篇《说“木叶”》的文艺随笔,有人说全文的观点是:“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关键在“木”这一个字上。

如果从标题的角度来思考,将观点切近地理解为是关于“木叶”或者说是“木”的见解未尝不可。

可是,如果从举一反三的角度来说,“木叶”也许只是林先生所举的一个典例罢了,这个典例的背后,是要表达一个更为概括性的观点:古诗词中的意象具有丰富的暗示性,形成了诗歌语言的精妙。

这从正文中重点阐述的“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上可以看出。

其一,是“木”比“树”更“单纯”,仿佛含有“落叶”的因素。

意思是即使不用“木叶”两个字,单单一个“木”字,就含有“落叶”的意思。

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就是证明。

其二,是“木”还能让人想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这就是说,“木叶”所暗示的落叶,不是狂风吹折的新鲜的甚至还带着绿意的叶子,而是枯黄的叶子;这落叶也不是“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或“梧桐更兼细雨”等诗句中所写的被雨水打湿的叶子,而是干燥的叶子;这落叶存在的环境既然是干燥的,也就有了“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因为一年秋风起,山山黄叶飞。

这样想来,“木叶”的颜色、形态、相关的场景甚至赏秋或悲秋的情感,都含在其中了。

这就是诗歌意象丰富的暗示性,这正是诗歌语言的精妙所在吧。

二、观点仿写既然“木叶”只是诗歌意象具有丰富暗示性的一个典例,那么,古诗词中的“帆”是否也符合林庚先生的观点呢?下面是仿写示例:说“帆”舟、船、舫、帆等,都可以用来指船。

举例如下: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韦庄《菩萨蛮》)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一例中用“帆”字,似乎更适合解读林庚先生的观点。

事实上,古诗词用“帆”例子很多,就像林庚先生说“木叶”是诗人的钟爱一样,“帆”也被很多诗人喜欢。

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学设计

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说“木叶”》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化随笔,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这个单元的学习导言就提到:“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

本课教材淡化的处理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三分之一多。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了解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2、能够初步学会古典诗歌意象鉴赏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理解“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教学难点:课外延伸,通过分析具体诗歌从而了解意象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一)课前预习1、掌握重点字词;把文中涉及的诗歌名句摘抄到积累本上,并理解主要诗句的意义。

2、结合课后练习一预习课文。

(二)导入“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 终未能相见的故事。) 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 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营造了一种萧瑟 凄清、空阔杳茫的意境,渲染了抒情主人公 的惆怅哀伤心境。
【拓展延伸】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 柳 李商隐 •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①断肠天。如何肯到 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 垂柳 唐彦谦 •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 端种,饿损纤腰②学不成。 • 【注释】①乐游苑: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 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仕女节日游赏之处。断肠天: 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 人心醉神摇。②“饿损纤腰”:暗含“楚王爱细腰, 宫中多饿死”的典故。
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 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 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 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 阅读心理。
(三)只要一提到“木” 字,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 风中凋零的树木,而它引发人们的感伤情绪。以此类 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稳定的感情 色彩,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1)古典诗歌讲究炼字。前一首诗中的“逐” 字和后一首诗中的“绊惹”在用法上有相似 之处,请简要分析。 二词均采用了拟人手法: 本是东风吹得 柳枝飘拂,用“逐”字则说是柳枝在追逐东 风,变被动为主动,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 了柳枝的蓬勃生机。
唐诗“绊惹”用法同李诗“逐”字,本 是春风吹柳,却说柳枝有意撩逗春风,表现 出垂柳的调皮与风情万种。
(四)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 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 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 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 时,她在丛中笑。
尽管 寒砧
Shù wù xū
皎洁
灼热
窸窣
万应锭
róng gēng yǔ
征戍
wéi
戊戌
bāo
戎马
林庚
quán
仓庾
cén
桅杆
褒贬
不落于言筌 涔阳 不用在语言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合作探究】 (一)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木叶 。 •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 第2-3自然段: 区别 木叶和 树叶 两个词语,指 出 木叶更常见,其关键在 木 字。 • 第4-6自然段: 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 一是 含有落叶的因素 二 是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 • 第7自然段: 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
树: 木: 树 木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秋风扫落叶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2、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 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理论说明,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意象 诗句 颜色 触觉 意味
树叶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微 黄
滋 润 干 燥 饱含 水份
饱 满 疏 绵 朗 密 繁 密
木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 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落叶 落木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疏朗、空阔
“木”在形象上有那 些艺术特征?
(一)单纯,含有落叶 的因素 (二)黄色、干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形:空阔
色:暗淡
质:干枯
试分析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 下的梅分别赋予了哪些情感。
• 王安石《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 的坚强、高贵、孤寂品格。
• 陆游《卜算子· 咏梅》表现了梅花的寂寞愁 苦 、饱受摧残打击的境遇,但仍不改孤傲、 清高的品性。 •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一改陆游词中对梅花 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而表现 了梅的高贵纯洁、乐观坚定、积极向上的品 格。
整体感知
列出文章结构框架图:
说 木 叶
一(1-3):列举“木叶”现象
二(4-6):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 征 三(7):总结
【典例巩固】
• • • • • (一)选择注音正确的一项( ) A.陆厥(jué) 招徕(lái) 橘颂(jú) B.寒砧(zhēn) 涔阳(qīn)锭药(dì ng) C.窸窣(cui) 曙光(shǔ) 号咷(táo) D.亭皋(gāo) 竹筌(quán) 干燥(cào) A (B项的“涔”读cén;C项的“窣” 读sū;D项的“燥”读zào )
【拓展延伸】
(一)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 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二)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 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 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 较强的学术论文。
• 柳树:“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之 情,思念之苦。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杜鹃:因为有望帝啼鹃的传说,所以杜鹃的言外 之意离不开“悲怨”“思乡”意味。如“其间旦 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口血能多少, 恐是征人滴泪成”。 • 月亮:“思乡怀人”的代名词。如“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P67)
1、体会“木”与“树”意味上的不同: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午阴嘉树清圆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树 木
繁茂的枝叶 碧绿湿润 树干褐绿色
落叶的因素 黄色、干燥 木质的树干 饱 空 满 阔
• • • • •
(二)选出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 A.明月皎皎 红花灼灼 细雨蒙蒙 风度翩翩 B.北风萧萧 炊烟袅袅 红日冉冉 红尘滚滚 C.奥妙无穷 丰富多彩 晴空爽朗 游子漂泊 D.文意棉密 情意缠绵 文字洗练 诗句精彩
D
棉—绵
(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湘夫人》)请从 意境和作用两个方面赏析划线句。
知识链接 根据《咬文嚼字》一文,品析鉴赏文 学作品炼字的角度有哪些? 1、语言意味 2、意境氛围 3、联想意蕴 4、创意新颖
思想感情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检查预习,字词积累---字音
Niǎo jǐn sì zhēn shì lái dìng jiǎo zhuó xī sū
袅袅 恰似 似的 徕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 “柳”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的“柳” 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拟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前一首用春日之 柳的繁华得意反衬秋日之柳的衰落憔悴,作者借 此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寄托了作者 的迟暮之伤与沉沦之痛。 后一首,一、二句先极写垂柳之美,三、四 句笔锋一转,联想到“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 的故事,托物寄意,巧妙地讽刺了世人以善于窥 测皇帝意向为能,极尽逢迎谄媚之能事的丑恶现 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