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漏病(肛瘘)中医临床路径
肛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肛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肛瘘,行肛瘘挂线术、肛瘘切除术、肛瘘切开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期可发热。
2.体格检查:体温、脉搏、肛周及会阴部查体、直肠指诊。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分泌物培养4.辅助检查:肛周彩超、直肠腔内彩超,必要时瘘管造影,盆腔CT、盆腔MRI及结肠镜检查.5.鉴别诊断:肛周皮脂腺感染、肛周毛囊腺感染、大汗腺炎等。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2)凝血功能、生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乙肝三系、血型;(3)心电图;(4)胸片;(5)肛周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盆腔CT、盆腔MRI、心脏彩超及结肠镜检查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1.诊断明确者,建议手术治疗。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等),需向患者或家属详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充分告知风险,予加强抗炎保守治疗。
3.对于有明确手术禁忌证者,予抗炎保守治疗。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若头孢类药物过敏,可替代应用其他种类抗生素(八)手术日为住院第2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联合麻醉和全麻。
肛漏(肛瘘)围手术期中医临床路径

肛漏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肛漏系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所遗留的腔道。
又称痔漏。
有肛痈病史。
病灶有外口、管道、内口可征。
(2)疾病分类低位肛瘘:单纯低位肛瘘:只有一条管道,且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
复杂低位肛瘘:具两条以上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高位肛瘘:单纯高位肛瘘: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复杂高位肛瘘:管道有两条以上,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上,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肛瘘诊断标准”。
(1)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3)辅助检查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肛镜检查:与亚甲蓝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瘘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CT或MRI: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二、证候诊断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中医临床路径在肛瘘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

中医临床路径在肛瘘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发表时间:2013-12-10T14:58:31.1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0期供稿作者:尹海英雷红梅胡雪梅[导读] 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疾病,是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溃破后的后遗症。
尹海英雷红梅胡雪梅(云南省德宏州中医院肛肠科 678400)【中图分类号】R657.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0-0091-02【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中医临床路径在肛瘘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意义。
方法将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肛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50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治疗和护理方式,50例为观察组采用中医临床路径管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
然后对两组的患者满意度以及住院天数和治愈率进行数据比对,得出分析结论。
结果首先从患者的满意度来看,对照组的满意度为78%,而观察组的满意度高达98%;其次从平均住院天数来看,对照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在6.01±2.24,而观察组的住院天数平均只有4.24±1.26;从治愈率的结果来看,对照组的治愈率在84%,有少数并发症。
而观察组的治愈率在98%,基本无并发症。
结论中医临床路径在肛瘘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使诊疗步骤更加清晰明确,在突出中医特色的基础上,为患者的诊疗效果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这种对于临床医疗行为的指导与监督,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和护理满意度,优化、规范化的诊疗方案即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成本,又提升了医护的工作效率,资源利用更加科学,值得临床推广实践。
【关键词】中医临床路径肛瘘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本文就探讨研究中医临床路径在肛瘘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意义,回顾性分析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肛瘘患者资料,在加强患者病愈和提升护理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本次调查的100例患者,均为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肛瘘患者,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肛瘘临床路径标准【含表单】

肛瘘临床路径标准一、肛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肛瘘(ICD-10:K60.3)行肛瘘切除术、肛瘘切开术、肛瘘挂线术、肛瘘瘘管闭合术等。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胃肠外科学》(王吉甫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1)多数病人有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或自行破溃史;(2)如瘘管外口暂时封闭,则重新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症状,并可再次破溃流脓;(3)肛瘘外口经久不愈,常有分泌物排出,可引起肛门周围皮肤湿疹、瘙痒。
2.体格检查:(1)肛门视诊观察瘘外口的位置、数目、距肛缘的距离,以及瘘外口周围有无红肿、分泌物;(2)肛管直肠指检:自瘘外口至肛管可扪及条索状物,即瘘管,挤压瘘管时可见脓性分泌物从瘘外口溢出,并有疼痛。
3.辅助检查:(1)肛门镜检查:肛瘘的内口常在肛隐窝,局部可有充血水肿,有时可见分泌物。
(2)注射亚甲蓝双氧水混合液:可先用白纱布置入肛管内,再从瘘外口注入亚甲蓝,以了解瘘内口的大概位置。
探针探查用软质探针从瘘外口插入,可以探明瘘管的走行及瘘内口位置。
(3)瘘管造影:对高位或复杂性肛瘘可用碘油或泛影萄胺做瘘管造影,以了解瘘管的走行及其与邻近脏器的关系。
(4)直肠腔内超声:了解瘘管的走行及内口大大致位置。
(5)CT或MRI:对复杂性肛瘘或多次手术失败的肛瘘可行CT瘘管三维重建或MRI,以了解瘘管的分布走行及其与邻近脏器的关系。
(6)纤维肠镜检查:对复杂性肛瘘或多次手术失败的肛瘘可行纤维肠镜检查,以排除肠道炎性肠病等其它疾病。
肛门功能评估对高位或复杂性肛瘘或多次手术失败的肛瘘,术前可做肛管直肠测压行肛门功能评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胃肠外科手术学》(汪建平、詹文华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非手术治疗:包括局部理疗、温热水坐浴,只适用于脓肿形成初期及术前准备。
肛瘘临床路径

肛瘘临床路径3、对于有明确禁忌症者,先治疗原发病,可予以对症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60.3肛瘘疾病编码;2、无手术禁忌症;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患者同意接受手术。
(六)术前准备1~2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尿、粪三大常规;2、凝血功能检查;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4、肝肾功能;5、血糖、血脂;6、电解质检查;7、心电图;8、胸部X线片;9、肝胆脾B超检查及肛周彩超。
(七)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1、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应用抗菌药物;2、术前按感染性疾病选择使用抗菌药物;3、术后视伤口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4、必要时肛瘘分泌物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
1、麻醉方式:局麻、腰麻或鞍麻。
2、手术方式:肛瘘切开挂线术。
3、必要时输血。
4、病理: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
(九)术后住院恢复≤18天。
1、腰麻或鞍麻术后返回病房暂禁饮食6小时后,开始进食流食、流食,进而恢复至普食(忌食辛辣刺激、易上火之品)。
2、术后第二天伤口换药,中药熏洗;3、术后视伤口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5、术后3天复查血常规;(十)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伤口愈合情况、第一诊断转归)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2、伤口生长良好,肛门肿痛流脓症状消失。
(十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对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因任何因素导致的未能按临床路径履行流程的病例,包括患者在认知与知情同意/签名时不同意者,均作为变异情况。
(十二)参考费用标准:5000-6000元二、肛瘘临床路径表单(A路径)适用对象:第一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瘘(TCD:BWG050,ICD10:K60.3); 行肛瘘切开挂线术(ICD9CM-3:49.73)。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21天记录□完成初步诊断□完成术前评估□完成术前讨论,确定手术方式□向家属交待病情和手术事项□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下达手术医嘱、提交手术通知单□麻醉医生生命体征及创面渗血情况□评估疼痛程度□了解术后首次排尿情况,必要时留置导尿嘱:□肛肠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半流质饮食□陪客一人临时医嘱: □血细胞分析□血型□凝血功能□心电图□DR胸部□腹部立位光片□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15.0015.00137.0027.0084.0084.□肛肠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半流质饮食□陪客一人临时医嘱:□拟定于明日在会诊麻醉下行肛瘘部分切开挂线术□明晨禁食水3.8医嘱:□肛肠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饮食◎半流质饮食◎禁食水□陪客一人(术前)临时医嘱:□补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Ivgtt st○肛周彩超□免疫九项00105.0040.00280.00122.00122.00145.00○0.9%NS10ml+头孢呋辛钠1支皮试用(术后)长期医嘱:□停术前长期医嘱□肛肠科术后护理常规□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吸痰prn○吸氧prn○测血压Q1/2H平稳后改◎Q2H◎Q4H◎Q6H□抗生素使用◎0.9%NS100ml+头孢呋辛钠2.5 IVgttbid◎盐酸左氧酸酯注射液0.6 IVgtt bid ○5%GS250ml+维生素c 3.0+维生素b60.2+氨甲环酸0.5Ivgtt qd ○醋氯芬酸缓释片片 po prn ○0.9%NS250ml氯诺昔康医嘱:□护理常规◎局麻后◎腰麻后◎全麻后□去枕平卧位6H○曲马多0.1 肌注 st□按入院流程做入院介绍□进行入院健康教育□介绍入院各项检查前□完成各项入院检查的护理操作。
肛肠科临床路径病种

国家规定西医临床路径
济宁市中医院西医临床路径
国家规定中医临床路径
济宁市中医院中医临床路径
序号
病种名称
序号
病种名称
备注
序号
病种名称
序号
病种名称
备注
1
肛裂
1
肛裂
重复疾病分为县级医院适用版和通用版
1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
1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
2
血栓性外痔
2
血栓性外痔
2
痔病(混合痔)
8
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
8
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
9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9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10
痔病(内痔)
10
痔病(内痔)
11
痔病(外痔)
11
痔病(外痔)
12
肠澼(溃疡性结肠炎)
13
锁肛痔(肛管直肠癌)
14
息肉痔(直肠息肉)
总计
5种
总计
7种
总计
11种
总计
14种
2
痔病(混合痔)
3
肛裂
3
肛裂
3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3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4
肛周脓肿
4
肛周脓肿
4
脱肛病(直肠脱垂)
4
脱肛病(直肠脱垂)
5
血栓性外痔
5
血栓性外痔
5
肛裂病(肛裂)
5
肛裂病(肛裂)
6
肛乳头瘤
6
肠澼(放射性直肠炎)
6
肠澼(放射性直肠炎)
7
肛隐窝炎
7
肛瘘诊疗方案

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肛漏病(BWG050)西医病名:肛瘘(k60.30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肛瘘系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所遗留的腔道。
又称痔漏。
有肛痈病史。
病灶有外口、管道、内口。
(2)疾病分类低位肛瘘:单纯低位肛瘘:只有一条管道,且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
复杂低位肛瘘:具两条以上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高位肛瘘:单纯高位肛瘘: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复杂高位肛瘘:管道有两条以上,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上,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肛瘘诊断标准”。
(1)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3)辅助检查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肛镜检查:与亚甲蓝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CT或MRI: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二)证候诊断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肛瘘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肛瘘术后复发 主要原因:(1)术中未准确找到内口,末能切除原发病灶,一般复发率为10%。若肛瘘手术方法正确, 仍有复发,则需考虑是否有特异性感染,如结核、克隆病等;(2)瘘管处理不彻底,未能将管腔内坏死组 织,肉芽组织处理彻底,影响创口愈合,而再次感染复发肛瘘;或误用探针造成医源性内口,还可能造 成假道;③由于引流不畅导致管壁纤维化影响肉芽再生,管道不易愈合。 2.肛门失禁 主要是手术过程中彻底切断或损伤了肛门括约肌、肛提肌、肛管直肠环,使得大便不能随意控制。 如因炎症和肿瘤长期刺激所致,使肛门括约肌失去括约功能而造成肛门失禁;或年老体弱,使括约肌萎 缩无力等,以致于括约肌功能障碍,产生肛门失禁;肛管直肠角度破坏:肛门直肠和会阴部手术,切断 耻骨直肠肌或肛尾韧带,破坏了肛管和直肠的正常角度,肛管和直肠成一垂直管状,失去直肠容器的作 用,因此造成肛门失禁。 3 肛周湿疹 肛门潮湿多见于肛门松弛,拖线引流分泌物较多的患者。
(二)证候诊断
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 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 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 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 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按之有索 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 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 肛肠科 方磊
一、概述
肛管直肠瘘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肠,故常被称为肛瘘, 是指肛门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 内口常位于直肠下部或肛管,多为一个;外口在肛周皮肤上,可为 一个或多个,经久不愈或间歇性反复发作,是常见的直肠肛管疾病 之一,发病率仅次于痔,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可能与男性的性激素靶器官之一的皮脂腺分泌旺盛有关。相当于中 医肛漏病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漏病(肛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瘘的单纯高位肛瘘患者。
一、肛漏病(肛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漏病(TCD编码:BWG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瘘(ICD-10编码:K60.3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的“肛瘘诊治指南”。
2.疾病分类
低位肛瘘:单纯低位肛瘘、复杂低位肛瘘。
高位肛瘘:单纯高位肛瘘、复杂高位肛瘘。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
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的“肛瘘诊治指南”。
肛漏病(肛瘘)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下注证
正虚邪恋证
阴液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漏病(肛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漏病(TCD编码:BWG050)和肛瘘(ICD-10编码:K60.301)的患者。
2.单纯高位肛瘘者。
3.无手术禁忌证。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患者同意接受手术。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凝血功能。
(3)传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肝功能、肾功能。
(5)血糖。
(6)心电图。
(7)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腹部超声、腔内超声、盆腔影像学检查(CT或MRI)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
(2)正虚邪恋证:扶正祛邪。
(3)阴液亏虚证:养阴托毒。
2.外治法
(1)中药熏洗法:适用于手术前后,缓解症状。
(2)中药外敷法:适用于肛瘘急性期局部肿痛者。
3.外用中成药:清热祛湿、理气止痛。
4.手术治疗:肛瘘切开挂线术
5.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2.挂线已正常脱落,伤口生长良好,肛门肿痛、流脓症状消失。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肛漏病(肛瘘)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肛漏病(肛瘘)(TCD编码:BWG050,ICD-10编码:K60.3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21天实际住院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