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判理论的政治意涵——论朱迪斯·巴特勒哲学理论之现实维度
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主要理论

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主要理论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主要理论通常包括文化决定论、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等多种不同的理论流派。
下面将对这些主要理论进行详细探讨。
文化决定论认为文化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文化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包括马克斯·韦伯和博士·阿尔弗雷德·哈尼斯·韦伯观点认为,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变革的主要引擎,并且可以决定一个社会的命运。
他们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认为文化是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基础,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构主义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系统,由许多相互联系的元素组成。
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和罗兰·巴特。
他们强调文化的结构和规律,认为人类行为是受限于这些结构和规律的。
结构主义者通常通过对文本和符号的分析来揭示文化的内在逻辑和意义。
后现代主义对结构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和超越,认为文化是多样和多元的。
后现代主义者强调文化的流动性和多样性,认为文化并没有固定的本质。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和米歇尔·福柯。
他们主张以“解构”和“去中心化”的方式来理解文化,通过批判、反思和创新来推动文化的变革。
意识形态批评认为文化是由统治阶级和意识形态来控制和操纵的。
意识形态批评的代表人物包括路易·阿尔都塞和斯图亚特·霍尔。
他们强调意识形态的权力和操纵性,认为文化批评应当揭露和抵制这种操纵。
意识形态批评者主张通过对文化的政治性和权力关系的批判来促进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综上所述,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主要理论涵盖了文化决定论、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等多种不同的流派。
每种理论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重要性,对于我们理解和解释文化现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理论的了解和运用,深入探讨文化的本质和影响,推动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取得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和文化革命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和文化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全面的观念体系,旨在揭示社会问题的根源并提供解决方案。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文化领域的变革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和文化革命理论应运而生,以促进社会变革并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一、文化批判理论的基本概念文化批判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现象和文化形态进行批判性分析的一种思想体系。
它通过对社会发展、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剖析,揭示社会中的不公正和剥削,并为文化变革提供解决方案。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常常被控制和操纵,成为统治阶级维持其利益和地位的工具。
这种意识形态的塑造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剥削,深化了人们的无知和被动。
文化批判理论旨在揭示这种社会现象,唤醒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引发他们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二、文化批判理论的要点1. 意识形态的揭示:文化批判理论通过分析意识形态的生成和运作,揭示了权力阶级如何利用文化来维持其统治地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媒体、教育体系等文化机构常常成为宣传和灌输统治阶级观念的工具,导致人们的思想受到束缚。
文化批判理论旨在唤醒人们对这种操纵的认识,引导他们思考和行动。
2. 社会矛盾的分析:文化批判理论通过对社会矛盾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贫富差距、阶级斗争等社会问题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批判理论认为商品经济和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倾向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通过对这些矛盾的批判性分析,马克思主义呼吁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三、文化革命理论的基本概念文化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通过改变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来促进社会的进步。
它认为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文化革命理论强调,要改变社会结构和推动社会变革,必须从文化层面入手。
通过批判现有文化和推行新的文化观念与价值观,可以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进而改变社会的面貌。
四、文化革命理论的要点1. 文化的重塑:文化革命理论认为,要实现社会的彻底变革,必须先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朱迪斯·巴特勒性别身份理论的话语研究

朱迪斯·巴特勒性别身份理论的话语研究作者:张永霞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09期摘要: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身份理论从性别身份的述行性建构,身份形成的排斥机制及主体能动性等方面阐释了性别身份形成于对具有生成性、强制性、限制性和仪式性的性别规范话语的述行行为中;身份不是普遍稳定或可量化的概念,而是一系列流动开放的话语实践和排斥性手段;真正有效的身份颠覆策略应是在述行行为的基础上建立主体存在的动态开放的表达方式和展演多元话语实践。
从话语实践的角度研究巴特勒的性别身份理论对于实现身份研究在研究范式上的后结构主义转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朱迪斯·巴特勒;身份;后结构主义;话语;规训doi:10.16083/ki.1671-1580.2020.09.040中图分类号:H0—05;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9—0172—05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是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后结构女性主义哲学家。
其学术论著在反思以往女性主义理论纲领的基础上,运用后结构主义范式和话语分析方法,在性别不平等关系和女性解放事业等问题上采取一个全新而独特的认识论视角——后基础主义立场(postfoundationalism)[1],从而形成了有别于以往女性主义的后结构女性主义,成为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特勒理论从哲学层面深刻剖析了话语、主体、权力、身份等重要范畴,开拓性地论述了身份形成的话语机制,暴露了自然化的霸权话语赖以维系和运作的政治化规制手段。
这种后结构主义路径使女性主义对性别等级和强制异性恋的批判由追索源头或基础主义的认识论范式转向探索和质疑生产这些话语的权力运作机制的系谱学的探究方法上来。
关于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的评价

关于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的评价作者:施萍萍来源:《中国市场》2016年第27期[摘要]《性别麻烦》一出版便引起理论界对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的热烈讨论,虽然大家对其理论褒贬不一,但是巴特勒确实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成为了酷儿理论的创始人。
时至今日,人们一提起巴特勒总会想到她的操演理论。
不管巴特勒的理论在现实政治中起到了何种作用,她的操演理论对身份政治和传统性别理论带来的冲击与反抗力量是不容小视的。
但是此书远没有达到完美之地,在书中也有很多论述不明的地方,由于在文章中只涉及巴特勒的《性别麻烦》一书,巴特勒的性别理论还有后续的发展,而且也越来越关注于实践,在此书中巴特勒只是刚开始提出了性别操演理论。
[关键词]朱迪斯巴特勒;性别;女性主义[DOI]101.3939/jcnkizgsc20162.72.2.91理论贡献1.1生理性别的建构性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促使女性主义者重新思考对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二元区分。
传统女性主义区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是为了驳斥性别歧视者所持的“生理即命运”的观点。
为了反对这一观点,传统女性主义者包括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们在肯定女性生理性别的不可撼动性的同时提出女性社会性别的建构性,因而认为社会性别是可以改变的。
这样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二元区分可以让女人暂时从“天定”的命运中解脱出来,但是巴特勒指出的是关于生理性别的建构性的观点。
她认为异性恋霸权设定自然的生理性别是为了巩固及延续其霸权统治。
通过操演理论,巴特勒揭示了生理性别的文化建构性,将生理性别从自然化的表象中解放出来,为寻求颠覆和置换那些支持男性霸权的自然化的性别概念提供了可能性。
巴特勒的操演理论挑战了传统女性主义以身份政治为基础,以实际的妇女群体和经验为基础进行政治建构的尝试和努力。
她对语言和话语的关注使女性主义反对男性霸权主义的阵地从实施物质压迫的社会体制转向意识形态批判和话语实践领域。
只有在文化结构最深入的语言层面颠覆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主导话语,女性主义才有可能动摇父权制这个坚固的堡垒。
论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述行理论”

论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述行理论”论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述行理论"艾士薇...国着名哲学家,文学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所—提出的"性别述行理论",不论是在性别研究/\领域,还是在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中,均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美国学术界对"性别述行理论"的讨论可谓如火如荣,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无人不知朱迪斯?巴特勒的大名,同样,也没有人会不知道"性别述行理论"."Genderpefformative"在国内通常被译为"性别表演理论",然而,笔者认为,这一翻译只是看到了英文的字面意义.实际上,performative是一个新词汇,由奥斯汀创造,在现有的英文词典中,并无相关词汇与解释,而在法语中,它指的则是"表述行为".有些翻译者觉得这一词汇与"表演"(perfomaance)的词根相同,就将其译为"表演性".更有甚者,为了翻译的方便,直接将巴特勒所用的performative篡改为perfomlance,因此才有了中国所说的"性别表演理论(genderperformance)"(1].实际上,将性别视为一种表演的结果,这是对巴特勒"性别述行理论"的最大误解.这种误解源于忽略了"性别述行"产生的理论背景,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一前沿理论的准确含义.在这一关键词的解释中,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展开,"性别":gender与sex;"述行":performative与prerformance;"性别述行理论".一,性别:gender与sex那句名言,"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对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作为后现代的女性主义者,巴特勒不止于受到了波伏娃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巴特勒超越了波伏娃,甚至颠覆了波伏娃的这一着名论断.颠覆的出发点,就在于sex与gender的区别.一般而言,中国学者并没有注意到sex与gender的区别,只是认为两者讨论的均是性别问题,而sex这一词汇,由于好莱坞大片的注入,更多地被赋予了"性感"含义在作祟,国内大部分谈及社会性别的文章均翻译为gender,其实这恰恰与英文或法文原意相悖.只要我们稍微细心一点,就会发现波伏娃的《第二性》的法文原版是eDeuxi~meSexe},而巴特勒的"性别述行理论"是"genderperformative".巴特勒敬重波伏娃,也深受其影响,但却用了与波伏娃全然不同的表示性别的i@E,足以见出,sex与gender对巴特勒来说,有着决然不同的含义.巴特勒在理解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时,首先想到的是人的主体性问题.正如福柯所认为的那样,没有自由存在的入的主体性,所有的主体性均是被创造出来的巴特勒也沿用了福柯的这一思维路径,将sex与gender 作为建构人类主体性与身份的重要因素.当波伏娃说出"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这句话时,显然,她认为性(sex)并不是性别(gender)的原因,性是不变的事实,而性别却是后天获得的,是社会文化建构而成的.她指出了女性这一事实,或者是作为女性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的事实,不是天生的, 而是一直走在被建构的途中.她认为"不是生理因素,不是心理因素,亦不是经济因素,决定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形象.而是社会文明本身生产了这样的生物,处于男性与阉人之间,而这,就是女性被描述的样子."②至少在这样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女性作为一种生理}生别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女性在社会中的形象,即作为社会性别的女性被社会文明秩序所压抑,所建构,由此使得作为客观存在,作为生理性别的女性,变成了第二性,变成了受压迫和受奴役的对象.其实,对于波伏娃来说,她是承认人在出生的时候是拥有性别的,性别是一个人有资格成为人的必要特征,也就是卡勒所说的:"要成为一个主体就必须有性别."③作为生理性别,男女本有不同,这是无法更改的事实.可是,在进入社会秩序中之后,作为社会性别的男女,随着历史的变迁,显示出极大的不同,最终在社会性别的建构中,女性成为了被主宰的对象,成为了被创造的对象.必须承认,波伏娃对"性别"作出生理}生别和社会性别的区分,在女性主义的发展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西方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在过去,女性主义者通常会区分身体的性sex(我们肉身存在的事实)与性别gender(被社会传统决定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不同).这批女性主义者接受了这样的现实:一系列自主陛差异确实存在于男性与女性之间,但是,她们也指出了社会规范是如何决定男性与女性行为的,事实上,社会..性别(socialgender)的建构与肉身性别的建构是没有什么影响的.因此,根据传统的女性主义,生理性别(sex)属于生物范畴,而性别(gender)属于历史范畴.……对巴特勒,生理性别(sex)不是'在社会性别有意识的建构中的身体状态,而是一个掌控着物化身体的文化形式'.对巴特勒来说,生理性别(sex)是'随着时间推移而被强制静止状态,而是一个过程……"之所以说巴特勒从某种程度上超越甚至颠覆_『波伏娃,就是在生理性别的认识上.大多数的女陛主义者, 包括在波伏娃之后的,认为生理性别是生来就有的,是自然形成的,不可控制的,而一系列被塑造的过程只是批评的是社会文化规范对女性的伤害,但她的做法在巴特勒看来并不彻底.实际上,社会文化规范就是基于生物性的性来对社会进行建构的.当人们说"这是一个女孩"的时候,这种建构过程就已经开始了,并且伴随着这个女孩的一生.因此,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并不是一个可以被理解为不受文化约束的话语实践,实际上,生理性"这是个女孩"时,不仅仅指出了孩子的生理性别,还隐含着很多话语约束.在受到文化建构的影响上,人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是没有本质区别的.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人将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区分得很清晰.因为不会有人说,我的生理性别为女,社会性别也为女,或者我的生理性别为女,但社会l!生别为男.但是,这又是现实存在的事实,也就是说,社会性别与生理隆别并非完全等同."如果我们承认社会眭别是被建构的,它并非是自然形成的,或者说它并非与生理性别有必然的联系,这也就是说,生理陛别和社会性别之间的区别,变得越来越不稳定.由此可见,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是根本独立的."⑤人们说"这是个女孩" 时,有两种情况,其一,在孩子出生时,说这是个女孩,给了,因为紧跟其后的还有一系列社会性别建构的程序.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生理性别绝非是一道指令,实际上, 它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其二,在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之后,感慨道:"这是个女孩."此时,说明女孩的社会建构已经完成,所有的言行举止,性格特质,都符合社会对"女孩"的定义.然而,做出这样评价的对象,倒不是说真的就是个"女孩",也有可能是"男性".在这里,我们不妨借用巴迪欧对"真理"的理解,来强化对巴特勒性别之说的认识.巴迪欧认为:"首先,在可测量的或者可计算的经验主义的时间里,真理是永恒的.……第三,真理预先假设了一种有机的物质踪迹封闭集合,这一物质踪迹指的并不是世界的经验作用,而象.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种踪迹假设了真理是事件的踪对真理的理解,他的意思是说,在一定的范畴中,也就是封闭集合之下,真理是永恒的,但这里的真理指的是一者,所以他依旧相信在某个特定条件下,有永恒真理的存在.其次,他认为在永恒的真理概念之下,存在的是一系列的事件,即真理一身体,事件的踪迹也可以构成真理.简言之,巴迪欧调和了柏拉图与后现代主义者对真理的理解,将真理分为两个层面,即真理概念和真理事一真理认识机制引入巴特勒的学说,就可以清晰地发现况下,我们可以将生理性别理解为一种"真理概念",它是生来就有的,如果不是科技的进步,通过现代医学手别则更像是性别在社会发展中的踪迹,即性别事件,随着个体的成长,逐渐被建构起来.然而,巴特勒不是柏拉图主义者,她不相信永恒,在这个问题上,她一反常理, 将生理性别从永恒的"真理概念"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把恒真理的性别,被巴特勒架空,它只能存在于我们遥远的记忆中.生理性别则与社会性别一样,步人了被建构别更是被社会陛别重重包裹,显得极其被动.这与巴特勒素来的反对性别本质主义态度是一脉相承的.她认为"性别不能够被理解为一个可以表达或者伪装内在'自我'的角色,也不能将其想象为是否被生理性别化的'自我'.由于表演就是述行性质的,性别是被广泛建构的一种'行为',它以其心灵的内在特征建构着社会的幻象."⑦这就是说,社会性别实际上是被建构出来的,是社会对性别理念的想象的产物.可是,这种想象的产物所具备的能力,早已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了表明性别有两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客观描述的话,那么显然,生理性别早就不再是公正客观的了.因为,社会性别包裹着生理性别,影响了它的描述与判断,将这个科学术语挤压到角落,并有取而代之的野.因此,巴特勒将社会性别理解为一种"肉体风格",但是这种风格与身体本质上的"真实"毫无关联,它只是一种严格的意识形态的产物.同样的道理,被社会性别挟持的生理性别,z5..也与身体本质的"真实"渐行渐远,也许它还没有完全成为严格意义上意识形态的产物,但它原初的意义早已被扭曲.于是我们看到,在巴特勒的《性别麻烦》中,专门为维蒂格开设了一章.维蒂格对巴特勒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她在"TheStraight Mind"(直人思维或异性恋者思维)中,直接指出:"那么,不足为奇,只有一种无意识,那就是异陛恋无意识"和"女同性恋不是女人."⑧因此,不论是二元对立的性别观还是异性恋的权威话语,作为某种遮蔽或者改造了性别真相的社会文化程序,它们都是巴特勒和维蒂格所要推翻的对象. 二,"述行":performative与performance要厘清巴特勒对gender与sex的认识,必须要理解她的"述行理论",因为在很多场合下,~JlJ(gender)与述行(performative)是连在一起使用的.在本文一开始,笔者就指出国内对performative的理解存在问题,有人认为巴特勒所说的"主体是一个表演性的建构,是通过反复重复的表演行为建构起来的'过程中的主体"',还说"为了避免误解,巴特勒有时将'表演性'(performativit3,)与'表演'(performance)区分开来,表演总是预设一个表演者,一个作为行动者的主体,而表演性则没有.'表演性'就是一个'表演'的悖论,表演先在于表演者,表演者只是表演产生的效果."⑨的确,巴特勒确实在文章中常常提及"表演",然而,这里的"表演"并不是与所谓的"表演性"相对应的,实际上它是"述行"(performative)的一个构成部分.这种误读主要是源于该论者并未深入地了解"性别述行"的理论背景.这里所谓的述行理论(performative),是在接受了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影响后,尤其是在借鉴被德里达改装过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之上,由巴特勒所提出来的.正如她自己所言,"在言语行为理论中,述行就是展现或产生其命名的话语实践."⑩也就是说,在理解这一问题时,要谨记其理论前提:言语行为理论和述行理论,而上文中的"表演"其实是"述行"中"行"的表观形式之一.涉及到性别与性别行为时,巴特勒将"性别行为"与她自身经验联系起来,她认为"性别行为"很容易就导致了人生存的外在物化的改变,而且还改变了身体本身.当然,这一误解并不只是发生在中国,在美国也引起了相当程度的错解.对此,巴特勒专门在一次访谈中作出了解释:"《性别麻烦》正好与一系列声称'衣服塑造女人'的书籍同时出版,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性别就像衣服,或衣服成就女人."在她看来,"述行不是自由表演,也不是戏剧中的自我表现,更不是可以简单地等同于表演."'述行理论"的使用,很明显沿用了奥斯汀在《如何以言行事》中的"performative"一词,然在《论解构:结构主义之后的理论与批评》中所说:"阅读德里达的文本, 常使人觉得他鼓励我们去:选择阐释的第二种阐释,去认肯定意义的自由游戏.~_SzD他在这里所见,我们并不能简单地或有效地使意义或成为作者的原初意义,或读者的创造经验."@肯定文本意义的自由游戏,作为语言规律的"普遍可重复性",让巴特勒从另一个角度接受了述行语言,并结合精神分析学以及阿尔都塞的"质询interpellation"理论,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性别述行"理论,并在《身体如此重要:论"性"的话语界限》,《令人兴奋的演讲:述行理论的政治学》中对述行语言进行了创造}生的改写.不仅仅性别是述行的结果,巴特勒还认为主体}生也是述行的结果.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断重复的结果,这种重复已经变成了一种无意识.VikkiBell就她的作品《令人兴奋的演讲》提问,她认为这部作品中结合了奥斯汀与阿尔都塞的理论,但是这两种理论是有张力的,两个人思考的领域完全不同,她想知道巴特勒将马克思主义的阿得非常坦诚,她说:我认为奥斯汀理论吸引我的唯一原因是他把"与交流相关的言我们一种幻想.在不知情的条件下,他谋划了在说话过程中,有一种用.我想,对奥斯汀的使用之所以变得重要,是因为,你知道的,述行理论(performative),我一直沿用着这个词汇,但却几乎跟奥斯汀不相关,这或多或少已经有点儿丢人了.在《性别麻烦》里,我借鉴的是德里达关于卡夫卡《在法门前》的论文,这篇文章有奥斯汀学说的背景,但是我并没有去深究.可是,更为重要的是,述行理论已经被众的是,目前奥斯汀的学说在美国的主流学者中很流行,不仅是麦克金农(Mackinnon),而且还有澳大利亚的哲学家们,比如雷?朗顿(RayLangton),哈佛大学的弗雷德里克?肖尔(FrederickSchauer)和其他第一届修正案的学者们,他们都突然对这个理论颇感兴趣.但是他们认为述行理论是被主体所述行的,执行在另一个主体上的兴趣在于阿尔都塞式的问题,要怎样,才能说,是言语行为(speech act)将主体变成存在,而且,这个主体又是如何言说并重复它自身出现的话语状况.所以,对我而言,憎恨言语可以从这两个维度进行定位.但是真正的任务是指出,主体是怎样在话语中且被话语建构的,然后又是怎样重复着相同的话语但却走向别的意图.对我而言,如何寻找媒介始终是个问题,话语重复或者重演的契机就是主体出现我提供了质询(inter1)euation)这一理论,即主体被建构的推论性行为.而奥斯汀给了我关于主体的述行理论的一种理解方式.@三,性别述行理论我以为,要准确地理解"性别述行理论",就必须将其放置在巴特勒的整体学术舞台上加以理解.巴特勒受到了拉康的精神分析,现象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言语行为理论的影响,尤其受到了福柯,阿尔都塞和德里达的影响.她认为,社会现实是被确定的,是不停地"通过语言,举止,和各种方式的社会符号标志"塑造成的一个幻象.同样的道理,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够更加准确地说明"性别述行理论".自从福柯的"话语"理论盛行以来,影响了不少学者,巴特勒也是其中之一.就"性别述行理论"来说,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种权力话语的产物,当宣布某一种性别时,它实际上包含了以下含义:首先,它指向的是一个事实,即这个婴儿在生理l!生别上,是男或者是女.其次,这一事实的陈述,蕴含着一系列行为准则和标准,即这一陛别所要求的行事方式以.2及衣着要求等等,即女孩子要怎样做才是女孩,男孩要如何做才能称之为男孩.这是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理念,甚至变成了一种无意识深入人心. 最后,它要求的是对象执行这些准则.即这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举一分别代表了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那么这一层含义,则是要求,生理性别与社会陛别的合一,也就是说,只有当社会性别的建构已经在一个人的身处在权力场域中当权者的要求,有述有行,这一话语实践才算真正地实现.同样,这也是人的主体性建构的过程.即在看似表述的过程中,实际存在的是内至性格,性情,外至衣着装扮的一系列行为的建构过程,也是在社会文化的权力话语场中,要求述行一致的过程.在阿尔都塞提出的"询唤"中开始的.当宣布"这是个女孩"后,这样的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否接受了"女孩"的定义,将自己纳入到社会定义的"女性"的轨道中,直接决定了这一行为的实现.当一个小孩,听到"女孩"的称谓,会意识到是叫的自己或与自己性别相同的孩子时,她有意无意地,在被动中包含着主动地将自己放置到了这样的一个权力"述行"场域中,并且清楚地知道了这一个"女孩"的"询唤"包含着怎样的含义,并在努力走向"询唤"背后所指示的方向.主体的建构也是如此,在奥斯汀的意义上来解释,如果宣布是话语的第一步,即施话,那么"询唤"则代表着受话者已经将自己纳入了这一权力建构或者"主体述行"的过程中.至少,这一受话者明白对方的要求是指向自己的.在阿尔都塞举出的关于"询唤"的例子中,或多或少还有些偶然因素.然而,偶然中包含着必然,这一偶然的行为则是无意识深人头脑的作用和结果.这一无意识是如何产生的,"述行"过程如何完成,在这里,巴特勒使里达对奥斯汀《如何以言行事》一书进行批判性解读的结果.奥斯汀说,在婚礼现场,牧师问新郎是否愿意娶新娘为妻,新郎回答"我愿意"……最后,牧师说"我宣布你们结为夫妻".牧师宣布两人结为夫妻,是因为牧师的身份.对新郎而言,当被问到是否愿意娶新娘为妻时,他只能回答"Yes, Ido",而非"Ok"或者"Noproblem".如果新郎不回答"Yes,Ido",即使他用别的语言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也是无效的.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不断的"引用"和"重复"中,这一制度被建构完善了.同样的道理,在"性别述行"中,各种各样的行为准则被不断"引用",不断"重复"使用,才最终完成了话语的述行实践过程.因此,巴特勒认为,"性别化实践的生成,性别范式实践的具体化,是一种强迫性行为,是强制性产物,而非由理性决定.在这个意义上,性别是一种分配,是一种从来没有按照期许行事的分配,在分配者心中从来就不存在迫使他们去模拟的理念.况且,这种具体化是一个重复的过程"@.说到底,巴特勒仍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正如她所说:"一个人不是一个简单的身体,在某些重要意义上,人塑造着自己的身体,的确,人塑造着与同时代的人,与祖先甚至后世决然不同的身体."@她相信,不论是性别的述行还是主体的述行,都是可以自我设计,自我建构的.她认为,"如果性别的'真实'是被行为自:身建构起来的,那么,就不用诉诸社会性别行为公开表现的,本质的和未实现的'生理性别'或'社会}生别'了".同样的道理,"异装癖的社会性别,与任何按照社会要求表现的人一样,完全真实"@.■【注释】(汪民安主编:《"性别表演"》,见《文化研究关键词》,414—_417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该书直接翻译为"性别表演"(genderperformance),显然有误.本文第二部分对此有辨析.~)SimondeBeauvoir:LeDeuxidmeSexe(《第二性》),Paris:Gallimard,1949,P281.笔者译.③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108页,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④butlergendersex.htm1.此网站为美国普渡大学批评理论的研究网站,其中有巴特勒专题研究.笔者译.(~)SaraSalih:JudithButler(《朱迪斯?巴特勒》),NewYork:Routledge,2002,pp49.笔者译.⑥AlainBadiou:"Bodies,LanguagesTruths"(《身体?语言?真理》), ://WWW.1acan /badbodies.htm,本网站为巴黎一美国拉康研习会官方网站,其成员有:法国拉康精神分析学家雅克一阿兰?米勒,记者兼法国文化国际政治专家埃里文章是巴迪欧在研讨会上的发言稿.⑦JudithBufler:"Perform~iveActsandGenderConstitution:AnEssayin Phenomenology"(《述行行为与性别建构:现象学随笔》),atreJournal,V o1.40, No.4,(Dec.,1988),P528.笔者译.⑧MoniqueWittig:"TheStraightMind"(《异性恋思维》),GenderIssuel,—111,PP.109,pp.110.笔者译.⑨汪民安主编:《"性别表演"》,见《文化研究关键词》,415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⑩UdithButler:BodiesthatMatter:ortthediscursivefimitsof"sex,"(《身体如此重要:论"性"的话语界限》),NewYork:Routledge,1993,p13.笔者译.⑩SaraSalih:JudithButler(《朱迪斯?巴特勒》),NewYork:Roufledge,2002,PP.95.笔者译.⑩卡勒:《论解构:结构主义之后的理论与批评》,陆扬译,114页,天马图书1993年版.@VikkiBell:"Onspeech,RaceandMelancholia:AnInterviewwithJudith Butler"(《言说,种族和忧郁症:采访朱迪斯?巴特勒》),Theory,Cuhum& —174,pp164-165.笔者译.~JudithButier:BodiesThatMatter:onthediscursivelimitsof'sex,"(《身体如此重要:论"性"的话语界限》),NewYork:Roudege,1993,PP.231.笔者译.⑥JudithButler:"PerformativeActsandGenderConstitution:AnEssayin Phenomenology"(《述行行为与性别建构:现象学随笔》),atreJournal,Dec., 1988,V o1.40,No-4:PP.519-531,PP.521.笔者译.⑩JudithBuffer:"PerformativeActsandGenderConstitution:AnEssayin Phenomenology"(《述行行为与性别建构:现象学随笔》),TheatreJournal,Dec., —531,PP.527.笔者译.(艾士薇,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博士生)。
朱迪斯·巴特勒的现代性自我身份书写

朱迪斯巴特勒的现代性自我身份书写
孙婷婷
【期刊名称】《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对自我身份的思考是现代性的重要遗产,也是朱迪斯·巴特勒久负盛名的述行理论涉及到的核心问题之一.巴特勒追溯康德和福柯的批判传统,同时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探求人性,以此来寻求自我的觉醒.但在巴特勒的身份谱系中,并不存在稳固的身份,对自我的身份而言,巴特勒认为由于自我身处于与主体及语言的双重博弈中,因而无法保持稳固的身份,所以自我只是黑格尔精神之旅当中的一名旅客.而巴特勒借助福柯在黑格尔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她指出除了意识,身体也是自我的书写场所.【总页数】6页(P91-96)
【作者】孙婷婷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433;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云南昆明6502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朱迪斯·巴特勒及其性别操演理论—记巴特勒理论思想专题研讨会 [J], 高继海
2.从述行到偏离:朱迪斯·巴特勒的安提戈涅 [J], 孙颖
3.文化转化:试论朱迪斯·巴特勒的理论路径 [J], 戚宗海
4.朱迪斯·巴特勒文化政治批评视域下的中国女性主义再审视 [J], 王慧
5.朱迪斯·巴特勒之批判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 [J], 杨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朱迪斯·巴特勒对“承认之遗忘”的批判及其限度

2019第7期理论界2005年3月,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核心人物———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 Honneth )在伯克利加州大学泰纳讲座(Tanner Lectures )发表题为《物化:一种承认理论的研究》的学术报告。
霍耐特以承认理论重构卢卡奇的物化批判,“承认之遗忘”的理论架构逐渐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
以此次讲座内容为基础,巴特勒认为霍耐特对卢卡奇的物化作出了无可置疑的、具有理论广度和思想深度的研究,“如果没有某些具体形式的承认,我们的生命继续处于危险之中”。
〔1〕同时,巴特勒以内在批判的方式指出,霍耐特论证中存有的疑虑之处,使得“承认之遗忘”难以支撑霍耐特对物化的实质性批判重建。
但是巴特勒对“承认之遗忘”所作的批判是建立在自身对“承认之遗忘”的经验性理解基础之上,并误解了霍耐特所构建的基础存在性的承认范畴。
一、霍耐特“承认之遗忘”的逻辑演证在19世纪20-30年代,物化概念包含着社会文化批判的主旨思想。
通过社会凹面镜的折射,历史性的经验似乎能够在物化中找到较为集中的表达。
然而二战之后,物化范畴失去了它作为对当时环境之诊断的首要地位。
社会理论家逐渐满足于分析民主和正义的缺陷,而无法涉入社会病态的症状。
为了赋予物化新的理论内涵,霍耐特首先对卢卡奇的物化批判作出丁浩朱迪斯·巴特勒对“承认之遗忘”的批判及其限度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阿多诺否定的道德哲学及其影响研究”(17CZX06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丁浩,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摘要:作为当代社会批判的重要范畴,“物化”始终是批判理论研究的核心环节之一。
霍耐特以承认理论对卢卡奇的物化批判作出新的诠释,将物化重塑为“承认之遗忘”。
在这种对物化的“承认之遗忘”重构过程的批判性解读中,朱迪斯·巴特勒对霍耐特“承认之遗忘”的物化构建作出了积极性评价,同时对霍耐特的参与性活动、儿童依恋过程等方面作出保留性评判。
从性别表演到文化批判_论朱迪斯_巴特勒的政治伦理批评_王楠

妇女研究论丛Collection of Women 爷s Studies2015年3月第2期总第128期March.2015No.2Ser.No.128作者简介:王楠(1975-),女,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2011-2012)。
研究方向:性别理论、美国文学、20世纪西方文论。
*基金项目:This project was supported in part by the Beatrice Bain Research Group,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本文是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朱迪斯·巴特勒与女性主义伦理批评”(项目编号:13YJC752024)、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2014)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的研究成果。
从性别表演到文化批判:*论朱迪斯·巴特勒的政治伦理批评王楠(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875)关键词:朱迪斯·巴特勒;性别;伦理;文化;犹太性摘要:20世纪最后10年,朱迪斯·巴特勒对性别“自然性”的质疑之辩改变了我们思考性别、普适伦理和言语行为的方式。
文章以巴特勒的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点,侧重考察性别表演理论之后,她在性别与伦理、伦理与政治之间所进行的理论介入与文化批判的努力。
笔者认为,巴特勒质疑女性主义、重构主体的再生产意义和建构美国犹太文化“它者”生存策略是对美国女性主义政治的伦理式演进。
尽管巴特勒在世纪之交倡导回归伦理,但她希望保持“伦理两难”的思考状态,让阅读生发更多的问题而非提供思考的结果。
她的思考照见了西方人文主义研究中关于人学的一个盲点———人的脆弱性,这或许也是巴特勒无法回避的“伦理两难”的境遇。
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4-2563(2015)02-0081-09WANG Na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Judith Butler;gender;ethics;culture;JewishnessIn 1990s,Judith Bulter's intervened questioning on the presumption of the essentialist gender dichotomy has changed ouroppositional beliefs on gender formation,universal ethics and speech-act of daily life.This article reviews and discusses Butler ’s theoretical debates and critical practice in the last two decades,especially after she proposed the theory of “Gender Performativity ”.It argues that Butler ’s contribution,interrogating feminism,reforming the productive meaning of agenc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urvival for Jewish Americans,makes a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in dealing with contemporary gender impasse.It would be fair to say that Butler ’s ongoing critical endeavor has unveiled a possible correlation that intertwines between gender and ethics.Instead of providing an immediat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atic of gender trouble,Butler prefers to stay in the "becoming"state of gender “in-betweeness ”.Her political and ethical probe has lightened up the blind spot of western humanistic tradition:the vulnerability of human beings.The exclusion of “non-human ”beings and the neglecting of multi-forms of life still remain unsolvable ethical problem in regards to recognizing their claims of “living a livable life ”.81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在德国的海德堡大学师从迪特·亨利希(Dieter Henrich)和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开始接触黑格尔(Hegel)和德国唯心主义(German Idealis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第6期双月刊(第38卷•总第214期)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NINGBONo.6,2016Bimonthly(V o l38, Serial No,214)文化批判理论的政治意涵—论朱迪斯.巴特勒哲学理论之现实维度王玉狂(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摘要]美国学者朱迪斯•巴特勒以其惊世骇俗的性别理论闻名于世,其对传统女性主义理论的挑战推 进了后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
但她的理论能否真正契合现实社会运动的需求一直饱受争议。
实际上,性别理论只是她的研究的一个出发点,在她其后的研究中,围绕着对“主体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的思 考,巴特勒由性别问题,转向了以身体理论为中心的生命政治学的研究,并经由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渐渐走向了更为广阔的激进民主政治。
她关于主体、语言与身体政治学的研究,均未脱离对现实社会问 题的回应。
[关键词]朱迪斯.巴特勒;主体;语言;身体;生命政治学[中图分类号]B7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79(2016)06-0040-07朱迪斯•巴特勒(1956-)是美国当代最著 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之一,在女性主义批评、性别研究、当代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学术领域 成就卓著。
她的身体政治学以主体形成理论为 主线,对性与性别的关系、精神形成与权力的关 系、性别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的 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不管是对规范 暴力的批评,还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巴特 勒一直有一种冲动,即将她抽象的理论用于具 体的现实运动之中。
但是,理论是不是真的可 以跨越其与现实之间的裂隙,到达现实的彼岸,真正对改变现状产生帮助,却值得思量。
比如 美国学者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就在 《“文化承认”是左翼政治的有用概念吗?》中,对巴特勒试图将哲学引入身份认同和差异问题 之中,将哲学与各种运动结合起来的做法所能产生的作用表示怀疑,他认为那只能使他看到 一种观点能达到的哲学深度而已。
[1]理查德•罗蒂认为,巴特勒的理论会忽略 阶级、忽略物质条件,他说:“我不能明白巴特 勒的哲学观点与我们的抱怨有什么关系,我们 指出发展一种忽略阶级和金钱,而强调消除偏 见和男性至上主义的左翼,将产生危险的后 果。
”[2]虽然他也承认巴特勒的哲学的复杂性在 构建新社会运动的学术水平上起到了积极的作 用,但是,他认为巴特勒的做法,是“试图从哲 学复杂性中获取超出她所可能得到的政治效 用,,[3]〇理查德•罗蒂的观点在英美学界并非少数。
巴特勒虽然常常以各种方式参与到社会运 动之中,但她很少对改变社会现状的具体方式 和未来的前景进行描绘,有学者尖锐地指出[收稿日期]2016-07-31[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科项目“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性别研究及其本土化路径”(JAS15032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玉珏,哲学博士,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女性主义研究。
—“在巴特勒的著作中,并不存在对准确的改 变和改革的道路的理论预见。
”[4]在笔者看来,巴特勒的研究方式很值得我 们思考,她的理论的艰深迂回是不是意味着远 离尘世?她诉诸身体、语言的批判方式是不是 过于个人化?她对主体的批判是不是带来了主 体的死亡?如果主体已死,我们是不是可以期 待一种无主体的反抗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 进人巴特勒所激发的各种论争之中去一探究 竟。
1.主体之死?在《词与物》一书结尾,福柯宣告了“人”的死亡:随着语言的存在越来越明亮地照耀我们 的地平线,人终将逐渐消亡,“人将被抹去,如 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5]。
巴特勒的理论 在很大程度上暗合了福柯的这种说法,她质疑 了主体的稳定性,否定有一个先在于权力的质 询的主体,认为主体是在语言中建构的,并且由 于语言的多变性,使主体也总是处在一种变化 的可能性之中。
在《性别麻烦》中,巴特勒指出,性别并不能 作为一个名词来看待,而是一种行动(doing),这种行动使具有男性倾向的男人和女性倾向的 女人得以确立。
同时,性别不是一系列可以自 由流动的属性,而是与权力的管控有关的。
在 巴特勒看来,性别是具有“述行性”(performa-tivity)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被文化所接受 的性别身份才得以形成。
“在这个意义上,性别 一直是一种行动,虽然它不是所谓可能先于它 存在的主体所行使的一个行动”。
[6]巴特勒对“述行性”概念的来源和内容并没 有很清晰的解释,但她对此有过这样的诠释,她 说她是从德里达对卡夫卡的小说——《在法律 门前》的解读获得性别述行性理论的灵感的。
她说在卡夫卡的小说中,“等待法律的主人公坐 在法律大门之前,赋予他所等待的法律一定的 力量。
期待某种权威性意义的揭示,是那个权 威所以被赋予、获得建制的方法:期待召唤它的 对象、使之成形。
”,也就是说,是对权威的期待 形成了权威本身,巴特勒怀疑对于性别,人们也可能被禁锢于类似的期待之中,认为性别也是 以一种内在的本质运作的,这样的期待最后的 结果是生产了它所期待的现象本身。
因此,性 别的述行性“围绕着这样进一步转喻的方式运 作,我们对某个性别化的本质的期待,生产了它 假定为外在于它自身之物。
”巴特勒还认为,“述 行”不是一个单一的行为,而是“一种重复、一种仪式,通过它在身体——在某种程度上被理 解为文化所支持的时间性持续存在——这个语 境的自然化来获致它的结果。
”[7]巴特勒的“述行性”理论是和她对主体问题 的思考直接相关的,主体的性别身份在巴特勒 那里不再是制度、话语、实践的原因,而成了它 们的结果。
也就是说,并不是主体制造了制度、话语和实践,而是它们在决定生理性别、社会性 别和欲望的过程中,创造了主体。
主体的性别 身份不是固定的,也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述行 性的。
巴特勒对主体的这种看法使很多理论家感 到不安。
有人认为巴特勒过于关注语言,而忽 视了对物质条件的考察,以及对政治的思考,将 其看做是“寂静主义"(quietism)、虚无主义的,甚至认为巴特勒“杀死了主体”,是“与罪恶为 谋”[8]。
巴特勒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如果 主体已死,如果没有一个主体内在或者外在于 统治性的社会关系之中,那么反抗和颠覆如何 可能。
如果行动的背后没有一个行动者,这些 反抗从何而来?比如在女性主义运动中,巴特 勒对“女性”这个主体的质疑就带来了很多的争 议。
在女性主义理论家中,艾莉森•阿斯特(Alison Assiter)的观点很具代表性,她问道 : “如果 没有一个先行存在的自我去进行创造,如何能 够创造出一个作为自我的我来?”,并且“我们 如何能创造出一种解构掉女性主体的女性主义 政治学?”[9]但另一方面,也有人在巴特勒的理论中看 到了一种政治颠覆的潜力,肯定了巴特勒去除 主体和认同的稳定性的价值。
不再将主体看做 是先在的、本质的实体,指出认同的建构性,意 味着认同是可以改变的,这种改变可以挑战甚至颠覆现存权力结构。
这也是为什么巴特勒总 是在问:什么是权力?什么是颠覆?这两者之 间的差别在哪里?巴特勒在其主要著作《性别麻烦》、《身体之 重》和《权力的精神生活》中反复指出,主体的 形成是一个权力反复质询的过程,这个反复和 不断引用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因其开放,所以总是存在着进行一种颠覆性的重复的可 能,这种可能就是反抗的能动性所在。
虽然在 她的述行性理论中,作为主体的“我们”不能从 我们由以建构的话语中分离出来,但对这些话 语进行反抗和修正的可能性却一直存在。
就如 巴特勒在《女性主义辩论》一书中坚持的:“行 动者是一些散漫的可能性的不确定的运作,这 些可能性本身也在变化”。
[l e]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巴特勒实际上是将主 体的形成置于文化、历史之中去考量,拒绝了一 种普遍的、超历史的主体的存在。
在巴特勒看 来,主体不仅仅是处于特定的文化、历史中的,也是文化地、历史地被建构的。
巴特勒继承了 福柯的精神,认为“我”不是行动的起源和原因,也不是知识的基础,而是一种历史的结果(history effect)。
但是 ,巴特勒比福柯更多地强调 了反抗的可能,她拒绝一种文化决定论的观点,认为性别实践也是一个改变的场所,她将这种 反抗称为“批判的能动性”(critical agency),去 思考一种无先在主体的批判如何可能。
在她看 来,在权力的作用下,我们通过特定的话语和述 行性行为获得主体性。
这些话语和行为都是具 有历史特殊性的,这些具体的条件使能动性成 为可能,并且能动性并不外在于这些条件。
巴特勒在《女性主义辩论》中直言——“我们通过 一些话语习俗(discursive conventions)得以存 在,没有可能置身在这些习俗之外。
”[11]因此,对于巴特勒来说,批判是内在于具体 的话语机制之中的,批判的实践也是内在于其 所产生的权力关系之中的,并不存在一个外在 于权力结构的主体。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主 体或许真的死了,但是却可能在意义的重新布 局中重生。
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反抗的具体的条件,这种具体的条件,对于巴特勒来说,并不是 如她的很多批评者所说的物质条件,而是一种 再赋义的问题,是与意义,特别是语言的意义联 系在一起的。
这样,我们涉及到巴特勒所面临 的另一种批评——语言的政治力量的问题。
2.语言学批判的政治局限关于语言的批判力量到底有多大,巴特勒 受到很多质疑。
比如巴特勒的语言学的批判理 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而言就具有一定 的冲击性,因为她用“语言”和“法则”两个术语 取代了 “社会”和“历史”的概念,宣称是语言/言 语权力本身的差异(即德里达所言的语言的时 间化和空间化)导致了颠覆的可能性。
德里达 认为,语言符号具有某种基本的“可重复性”(iterable),任何语境、规范、作者意图都不可能 限制或闭锁这种可重复性。
因此,符号可以被 移植到未曾遇见的语境,被以出乎意料的方式 加以引用。
他把这种情况称为“引用性嫁接”(citational grafting)。
所有的符号都可以置于 引号之中,被引用,被嫁接,被以种种与它们的 言说者或作者的原初意图不相符的方式加以重 述。
言说的能力在它存在的环境中被破坏的结 果,会使其被一种新的、不可预见的方式被使 用。
正如德里达指出的,这意味着失败的可能 性对于符号是内在的和必然的,就是说,它是符 号的构成性因素。
巴特勒以德里达的语言理论为基础提出,性别身份是处于一种对规范、习俗的不断反复 的引用和再引用的链条之中的,而不是稳固不 变的。
这种引用有失败的风险,述行性语言的 有效性并不会得到百分百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