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新人教版 第79套)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

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

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

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

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

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

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

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来。

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

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

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

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

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

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来像一张纸,而在8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期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期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

2019-2020学年上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卷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題共3小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经典是攀援艺术高峰的阶梯,也是体现艺术高峰的标杆。

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不仅以是否出现浩如烟海的作品为标志,还以是否涌现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精品力作为代表。

怎样才能锻造经典,或者说,怎样才能创造伟大作品?这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复杂问题,仅从创作主体看,文艺家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能否进行大跨度的意蕴开掘和艺术超越,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之点。

文艺作品中呈现的每个具体形象、讲述的每个故事、描绘的每个画面,一般都不仅显示一种存在,同时必然包含着文艺家对生活的理解和想要表达的意思。

比如,呈现落叶往往意味着事业的衰败或人生的挫折;讲述一位知识分子忘我工作、报效祖国的事迹,让人生发出拼搏奉献、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描写一场残酷的战争,让人诅咒侵略并祈望和平……如此等等,莫不如是。

所有这些,虽然都能从作品表现的生活事件中看出某种意蕴,但它们远不属于我们所说的“意蕴开掘〃的范畴。

这些意蕴,毕竟过于表面化、简单化和通用化了。

在这个层面上进行创作,文艺家只是社会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而不是生活底蕴的发现者和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我向来认为,文艺家也应是思想家,起码要具备思想家的素质。

他不仅要写出世态炎凉,更要洞悉世道人心,还要为揭示生活奥秘、发现人生真谛提供自己的独到观察和睿智思考,给人以新的感悟和启迪。

鲁迅的一系列小说在现代文学的长廊里出类拔萃,不仅在于他塑造了阿Q、祥林嫂等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更在于他对产生人物形象的社会土壤和时代风云进行了独到思考,赋予艺术形象揭示“国民性〃的丰富内涵,其内心深处激荡着“立人'‘的深沉吶喊,其“精神界之战士”的身影显得那样高大伟岸。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考(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考(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考(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 38分,选择题各3分,翻译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落,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1……()A. 其致一.也一:一样。

B. 感慨系.之矣系:联系着。

C. 向.之所欣向:过去,以前。

D. 未尝不临.文嗟悼临:面对。

2)A. 于是余有叹.焉叹:叹惜。

B. 夫夷.以近夷:平安。

C.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昏惑:迷乱。

D. 其孰.能讥之乎孰:怎么。

3.对下列句中“以”)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夫夷以近③不随以止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⑤然力足以至焉⑥可以无悔矣⑦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A.①⑦/ ②③④⑤/ ⑥⑧ B.④⑦/ ①②③⑤/ ⑥⑧C.①⑦/③⑤⑥⑧/ ②④ D.④⑦/ ②③⑤⑥/ ①⑧4.下列句中的“相”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的“相”)A.好自相扶将B.吉人天相C.儿已薄禄相D.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5.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A.后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12分)知识产权的终结①知识产权是为了推动艺术与科学发展(版权、专利等),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商标、商业秘密等),这是官方的说法,也是相关法律设定的初衷。

然而,现实世界中,知识财产主要是“以财产形式使重要的抽象客体为私人所占有”,如是,它就同现代资本主义紧密联系,并证明了随之而的面对面竞争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正当性。

②可是,知识产权在中国的制度化进程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和被称为外包业务的宏大产业运动。

这些因素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共同开启了一系列有助于知识产权衰落的深刻社会变化。

③用商业研究者的话说,互联网和外包都属于某种“破坏性创新”的范式突破。

一般而言,破坏性创新在起步阶段很简单,因为它们只是想通过为那些几乎别无选择的人(即当前的非消费者)提供简装产品或服务占有市场——即便以旧的标准衡量,它们可能也相当原始粗糙。

但是,当主流消费者流向这些新产品或服务时,他们因如此简单易得、优质低价的解决方案而兴奋。

于是可以预见,破坏性创新会逐年改进,最终改造整个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不断的破坏浪潮将逐渐重塑市场。

④如今轮到知识产权产业了。

它们无法逃脱破坏性创新,而且在当前的数字时代尤其脆弱。

这是因为,知识财产若真是一种法定的无形财产形式、一种以注册或是国家强制力为法⑤复印机发明之前,复印一本书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复印的高成本和低质量使得知识产权在印刷材料(书籍、杂志、报纸等等)上有效地取得了特权。

但是包括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在内的数字技术改变了这一切。

今天,无论是下载电影还是分享书籍,对版权材料进行未经授权的使用和复制仅需点一下手机、笔记本电脑或任何一个数字终端。

侵犯知识产权已经以最低的成本成为消费社会的一种必要的生活方式以及所有问心无愧的人们都参加的一个仪式。

⑥同样,假冒商品充斥市场;成本极低,质量有时却挺高。

没有任何成功的品牌或驰名商标可以免遭侵权与淡化使用,一切有利可图的专利、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也难逃被模仿的命运。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48分)一、识记默写(8分)1.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

(《诗经·氓》)2.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沁园春·长沙》)3.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归园田居》)4.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

(《赤壁赋》)二、阅读题(一)文言文阅读(16分)丘和,河南洛阳人也。

父寿,魏镇东将军。

和少便弓马,重气任侠。

及长,始折节,与物无忤,无贵贱皆爱之。

周为开府仪同三司。

入隋,累迁右武卫将军,封平城郡公。

汉王杨谅之反也,以和为蒲州刺史。

谅使兵士服妇人服,戴幂旂,奄.至城中,和脱身而免,由是除名。

时宇文述方被任遇,和倾心附之,又以发.武陵公元胄罪,拜代州刺史。

属炀帝北巡过代州,和献食甚精。

及至朔州,刺史杨廓独无所献,帝不悦。

而宇文述又盛称之,乃以和为博陵太守,仍令杨廓至博陵观和为式。

及驾至博陵,和上食又丰,帝益称之。

由是所幸处献食者竞为华侈。

和在郡善抚吏士,甚得欢心,寻迁天水郡守。

大业末,以海南僻远,吏多侵渔,百姓咸怨,数为乱逆,于是选淳良太守以抚之。

黄门侍郎裴矩奏言:“丘和历居二郡,皆以惠政著闻,宽而不扰。

”炀帝从之,遣和为交趾太守。

既至,抚诸豪杰,甚得蛮夷之心。

会炀帝为化及所弑,鸿胪卿宁长真以郁林、始安之地附于萧铣;冯盎以珠崖、番禺之地附于林士弘。

各遣人召之,和初未知隋亡,皆不就。

林邑之西诸国,并遣遗.和明珠、文犀、金宝之物,富埒①王者。

铣利之,遣长真率百越之众渡海侵和。

和遣高士廉率交、爱首领击之,长真退走,境内获全,郡中树碑颂德。

会旧骁果③从江都还者,审知隋灭,遂以州从铣。

及铣平,和以海南之地归国。

2019-2020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2020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摘编自《分类,让旧垃圾出新彩》,中国文明网8月13日)
材料二:
近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方案》,明确将全省城镇生活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也可称为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种基本类型,确保有害垃圾单独投放,努力提高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的单独投放比例。鼓励各地在充分征求居民意愿的基础上,采取建立有人值守垃圾分类驿站、撤桶撤站实行定时定点收集、上门收集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箱等多种方式,方便群众分类投放。鼓励有条件的城市通过建立居民“绿色账户"“环保档案”等方式,对正确分类投放垃圾的居民给予奖励。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垃圾是城市发展的附属物,城市和人的运转,每年产生上亿吨的垃圾.有统计数据 显示,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人民币。中国是一个垃圾生产大国,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多达4亿吨左右,且每年还在以8%的速度递增。焚烧垃圾带来的有毒气体危害身体健康,垃圾堆积造成水质变坏,每年投放的海洋垃圾也在严重破坏着生态平衡。垃圾分类不是小事,它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绕不开的重要课题。垃圾分类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处理量。据统计,通过垃圾分类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一方面可以减少垃圾堆填的占地、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还可以变废为宝,由此带来的环保意识的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和对生态友好的发展模式,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下期高中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2道小题。

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第1至13小题,每题2分,共26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袅.娜 niǎo 流觞. shānɡ谄.媚(chǎn)桀骜.锋利(ào)B.椽.子 chuán 愀.然 qiǎo 肄.业 shì叱咤.风云(chà)C.淬.火(cuì)邮戳. chuō祈.祷 qí涕泗.交流(sì)D.诟.病ɡòu 浸渍.(zì)卓.越 zhuó婆娑.起舞(suō)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这种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会使人感到:归根结蒂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B.我想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弭补匆匆流逝的光阴。

C.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曲,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D.我们受到自然的厚赐,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虚渡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长沙市和常德市在众多的竞争者中独占鳌头....,2013年光荣入选“全国文明城市”。

B.鲁迅先生对友人尤其是青年朋友的爱护无所不至....,哪怕对犯错的青年也是如此。

C.如今,网络写手辈出,网络文学作品层出不穷....。

在我看来,这是件好事。

D.他做起事来,总是顾此失彼,目无全牛....,缺乏通盘考虑,所以免不了要出错。

4.下列四条短信中准确、得体的一项是A.祝你:快乐像假货越来越多,苦恼像利息越来越少,收入像艾滋病涨势如潮,幸福像苍蝇紧紧围绕,(发给老师)B. 燃烧的岁月,已将您的生命焚尽,但那坚强的信念,仍在您的额头闪光。

您的爱护、关怀和勉励将伴我信步风雨人生。

祝父亲节快乐!(发给父亲)C.给快乐打个电话,蛇年笑哈哈;给幸福发个传真,蛇年抖精神;给开心发个邮件,蛇年福成串;给贵友发个信息,蛇年万事吉,祝你春节快乐,万事如意。

(发给同事)D. 福如东海老王八,寿比南山大石头。

祝爷爷健康长寿!(发给爷爷)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刘邦在《鸿门宴》中的表演告诉我们:示弱,有时候不仅仅是软弱的表现,而且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B.巴金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文思敏捷,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表达了他对民族振兴的热切期望。

C. 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能说得一清二楚。

D.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次次战胜了天灾人祸,渡过了急流险滩,昂首挺胸地走到了今天。

深重的灾难铸就了她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6. 每逢节假喜庆之日,我国有贴对联的习惯。

今年春节有人写了一幅春联,上联是“一曲牧歌传牛背”,下面适合做它下联的一项是A..无边柳色绿村头B. 铁牛喘月平畴绿C. 茧手挖来遍地金D. 为民当效黄牛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汉语,我为你忧心①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

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

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

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②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

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

托福考试成绩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③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有不学汉语而自能的天赋。

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

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

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④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

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发人深省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

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万物不复存。

”纵然汉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⑤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

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走向何处?⑥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7.下列说法不能说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这句话的一项是A.汉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并且广为传播,“热”遍全球,令国人无比自豪。

B.汉语古老而优雅,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

C.汉语隽永有致,承载着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凭借它穿越漫长的历史文化隧道。

D.汉语能让我们时时牢记自己的身份,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

8.下列有关“汉语,我为你忧心”的原因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

B.我们的后辈不知道“执子之手,与之偕老”,而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可见,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日渐消褪了。

C.方块字横平竖直,独具韵味。

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势必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D.汉语隽永有致,承载丰富。

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奥妙的人,无法感受到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过热,致使汉语备受冷落,面临危机。

为了保护民族文化,我们应高度重视汉语学习,以此来抵制外语。

B.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我们可以乐观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汉语必将取代英语成为国际最通行的语言。

C.汉语历史悠久,魅力独特,在华夏民族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时至今日,汉语已明显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D.“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

”因此,我们书写语言要规范,用词用语要丰富多彩,语言修养要不断加强,这样才可能领略到母语独特的文化意蕴。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②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子愀.然.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顺江而下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樵:砍柴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②托遗响于.悲风B.①顺流而.东也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C.①知不可乎.骤得②而又何羡乎.D.①苟非吾之.所有②目遇之.而成色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A.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 侣.鱼虾而友.麋鹿D. 哀.吾生之须臾13.选出下列句中属被动句的一项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二、非选择题(第14至22小题,共74分)14.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默写下列空缺处的文字(共8分)(1)复为 _______,士皆瞋目, ____。

(《荆轲刺秦王》)(2) 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亭集序》)(3),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4)而,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6.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每空2分,共4分)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作者采用的表达技巧,抒发了 ______________的伤感情绪。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章,完成17~20题。

(14分)品秋葛玉琴最爱秋天。

也许是因为秋天的明朗,阳光很通透,原野一片暖色调的斑斓,让我感觉很舒服。

这个秋天是我从未曾有过的闲适。

生病后的休养,让我有了大把的时间可以去细细品味秋天。

天气晴好的傍晚,我穿戴暖暖地出去散步。

在大街小巷缓缓地走,看匆匆的人流,看人们脸上的笑容,都带着夕阳的金黄灿烂。

这个时候,我喜欢。

①风和日丽的上午,我常常去附近的公园走走。

天空澄明,秋阳温暖。

走在公园树林中,阳光在金黄的银杏叶,红色的枫叶上闪烁,小路上铺满了彩叶。

轻轻地漫步小路,尤如走进了秋天的盛典。

这个时候,我喜欢。

②这样的时候,让我感觉很踏实很温暖。

我知道,这样金碧辉煌的秋天盛典只是秋的谢幕方式,短暂的美丽,一转眼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漫长的萧瑟的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