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大气圈 教案1
初中地理教案:《保护大气圈》

初中地理教案:《保护大气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大气圈的基本概念,知道大气层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大气圈的意识和行动。
教学重点:大气圈的基本概念、大气层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大气圈的意识和行动。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素材、课堂活动材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大气圈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圈。
2. 提问:什么是大气圈?大气圈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性?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大气圈的基本概念,包括大气圈的定义、范围和结构。
2. 讲解大气层的作用,包括保护地球生物、调节气候、供氧等。
3. 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如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等。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展示一些有关大气污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原因和对大气圈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大气污染,保护大气圈。
四、课堂活动(1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保护大气圈的方法和措施。
2. 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总结出保护大气圈的有效策略。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保护大气圈的行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课堂活动和总结反思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大气圈的基本概念、大气层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
通过课堂活动,培养了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大气圈的意识和行动。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保护大气圈行动的引导和实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保护大气圈的法律法规(10分钟)1. 介绍国家有关大气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 分析这些法律法规在保护大气圈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大气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法制观念。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教学目标】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认识大气圈,以及区域的气温、风等地理现象的成因、影响。
综合思维:从时空角度综合分析气温和风等的发生、发展和演化。
地理实践力:运用大气受热过程或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和解决地理问题。
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的地理现象,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大气以及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常见热力环流现象的影响。
3.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4.了解风的形成,掌握等压线图的判读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地球大气被木星吸引,与木星大气混合,人们通过引爆混合气体拯救了地球。
混合气体之所以能被引燃,是因为木星的氢气与地球大气中的氧气混合在了一起。
那么地球大气中除了含有大量氧气之外,还包含其他哪些物质呢?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一)大气圈的组成(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干洁空气中氮氧的含量达到99%,其中氮占78%,氧占21%,其他物质只占1%。
其中氩占0.934%,二氧化碳占0.033%,水汽、尘埃等占0.033%。
大气中各成分对地球生命有着哪些影响呢?氮:是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氧:供给生命呼吸,是人类和动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须物质;氩:在航空领域广泛应用;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水汽、尘埃:成云致雨必备条件。
(二)大气圈的分层(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其中在平流层中还存在一个臭氧层。
分层依据: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对流层厚度:8-16千米;现象:对流显著,天气多变;气温特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热源:地面辐射。
平流层厚度:40千米;现象:大气水平运动,气流稳定;气温特点:海拔越高,气温越高;热源:太阳辐射(臭氧吸收紫外线)。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学习地球的大气圈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学习地球的大气圈学习地球的大气圈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拥有大气圈的星球。
大气圈是指地球周围的空气层,它是保护地球的屏障,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学习地球的大气圈的组成以及它的作用。
一、大气圈的组成大气圈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热层。
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圈最靠近地面的一层,它的厚度大约为10公里。
大气圈的重量和压力主要存在于这一层。
在这一层中,气体和水汽不断地在地面和大气层之间进行传递,以保持气候的平衡。
2.平流层平流层在对流层之上,它的厚度为50公里。
这一层中的空气是非常稀薄的。
在这一层中,空气的分子非常少,以至于太阳能可以直接穿过它。
3.臭氧层臭氧层是指在平流层上方的一层。
这一层是由臭氧分子构成的,臭氧分子可以过滤掉大部分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从而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
4.热层热层是大气圈最外层的一层,它的高度超过100公里。
在这一层中,气体的密度非常低,并且高温会使气体分子分解为离子,从而生成等离子体。
这些等离子体可以反射无线电波和电磁波,从而使它们能够传输到较远的地方。
二、大气圈的作用1.保护地球大气圈可以抵挡来自太空的高能辐射、小陨石、流星等物体,使它们在大气层外燃烧成火球或在大气层内燃烧成流星雨,降低对地球的伤害。
2.调节气候大气圈可以调节地球上的温度,保持温度适宜。
大气圈中的水汽和气体通过循环所产生的气压高低差异可以产生风,将热量传递到远处,起到热交换的效果。
此外,大气圈还可以通过自然和人为的过程来减缓全球变暖、调节雨水、减少雪崩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3.维持生命如果没有大气圈,生命就无法在地球上存活。
大气圈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汽等物质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
其中氧气是人类和动物维持生命所需的气体。
地球的大气圈充满了神秘和魅力。
它的组成和作用,直接关系到这个星球上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理解,我们才能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大气圈,让人类在这个星球上欣欣向荣。
教学设计1:2.2.2大气运动

课时2 大气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教学准备】投影仪【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复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年变化)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吗?生:不同。
师:高低纬度间大气获得的热量相同吗?生:不同。
师: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性,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的大气存在着热量和温度的差异,必然引起大气的运动。
因此各地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大气运动能输送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引起各种天气变化。
(板书)二、热力环流师:下面我们分组做一个实验。
(活动)活动2(同时投影)得出结论:香的烟雾先下沉,从装冰块的盆向装有热水的盆飘动,然后在装有热水的盆向上升起,最后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
结论是:地面冷热不均带来空气环流。
承转:请大家看投影(引导学生分析,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的简图)师:(结合图形讲解)(1)如果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上空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2.2.1大气圈的组成及结构

知识链接:对流层大气逆温现象 拔萃:P86例1
第61-62课时 [考点要求]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1.大气的组成 2.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的] 1.理解大气的组成及各组成分的作用 2.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 3.掌握各层大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 各层大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大气的垂直分层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D.氟氯烃的污染源主要是制冷工业
4、某地区近地面气温是32℃这里对 流层的厚度为16.8km,一般情况下, 此时该地对流层顶的气温应是: A.-10(0B.)8℃
B.-68.8℃
C.-132.8℃
D.-42.8℃
5、300km以上的大气层气温高达 1000℃以上,但在其中运行的人造 卫星不会烧毁,主要原因是: (C)
二、大气的垂直分布
垂直 分层 大气特点
与人类活动的 关系
高层
1.气压很低,密度很小
1.反射无线电波,对无 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大气 2.80-500KM有电离层 2.两极夜空出现极光
平 1.T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1.臭氧层是人类屏障
流 层
2.以平流运动为主
2.天气晴朗,有利于 高空飞行
对 1、T随H增加而递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大气的组成 二、大气的垂直分布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必修一高一上学期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的能力。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资源等,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提高信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大气运动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我调控能力。
3.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地球仪或多媒体展示地球大气层的结构,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大气层是如何保护地球生命的?大气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4.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和国际视野。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如气压、风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有的地方冬暖夏凉,有的地方冬冷夏热?”引发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大气圈的基本概念,介绍大气层的结构及其特点,解释大气运动的原因。
2.运用动画、图表等教学资源,详细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等,以及大气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2.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合作调查大气污染对当地天气、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
自然地理 2.2.1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2.逆温的类型
类型 发生的条件
辐射 逆温
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晚,地面辐 射冷却快,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 而高层降温较慢。冬季陆地上日出 前后逆温层最厚
平流 暖空气平流移动到较冷的地面或气 逆温 层之上
地形 逆温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 ,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地,谷地 原来的暖空气被抬升
锋面 锋面过境时,由于冷气团在下,暖 逆温 气团在上,而形成逆温
___与_与_等_等_压_压_线_线_平_平_行行
第1课时
与等压线斜交
➢ 大气的运动
第1课时
【误区警示】 1.“高压”和“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高而降低。 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西北风是从西北吹向东南的风, 南风是从南向北吹的风。
重点难点·突破解疑
【答案】 (1)A 太阳辐射 (2)B 地面辐射 (3)C 大气逆辐射 (4)阴天多云,则白天时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反射)作用强,温度比晴天低;晚上大气逆 辐射强,温度高于晴天,故昼夜温差小。
【典题升华】 (2017·天津六校联考)图中甲为南昌附近❶一个蔬菜大棚的照
片;乙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❷ 。 读图回答(1)、(2)题。
航空
低空逆温造成的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 麻烦,而高空逆温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 原因是高空逆温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飞 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同时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P36(2017·邢台模拟)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
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据此回答4、5
D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鲁教版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判断题:关于大气圈结构与功能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2.选择题:大气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3.填空题:气压、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在天气气候中的作用是什么?
4.分析题:结合气候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下案例中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学生完成练习,我及时批改并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鲁教版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圈的定义、组成及重要性,了解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及各层特点。
2.掌握大气圈的能量来源,了解太阳辐射、地球辐射和大气对辐射的吸收、散射、反射等过程。
3.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如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全球性大气环流等,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设计大气圈结构图,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各层特点。
-播放大气层现象的视频,如极光、流星等,激发学生兴趣。
2.利用实验、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形成机制。
-设计热气球实验,让学生观察热空气上升的现象,理解大气垂直运动。
-制作大气环流模型,演示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原理。
3.创设生活情境,结合实际天气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气象知识分析天气变化。
随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大气圈与天气气候。通过简要介绍大气圈的定义、组成及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大气圈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充满期待。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大气圈的结构与功能:利用图表、动画等形式,详细讲解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及各层特点,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等。同时,介绍各层大气对地球生物、气候等方面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
主备人:钱泓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各主要成分的作用。
2、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状况及其特点,理解各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理解并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大气受热示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大气层垂直分层状况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
教学难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
教学方法
“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看图2-2-1,王老师乘飞机到外地出差。
在机场时还是细雨蒙蒙,起飞后不久却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
同学们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生齐读,师强调重难点。
目标展示
1、了解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各主要成分的作用。
2、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状况及其特点,理解各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理解并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原理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自学指导(阅读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__、__等组成。
干洁空气由__、__、__、臭氧等组成。
3、大气层分层状况、特点及与人类关系
检查自学效果
1、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等组成。
干洁空气由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组成。
师:大家知道,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我们来看课本37页图2-2-3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了解一下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有波长较短的λ射线、χ射线、紫外线和人眼能看见的可见光,和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区。
射向地球的太阳辐射首先到达的是地球的大气层,但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很少。
那么大气是如何受热的呢?受热过程是什么呢?
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合作释疑一: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根据动画:大气的保温效应,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总结: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
点拨拓展:根据所学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学生思考、讨论、并总结发言)
1、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周围的地理现象,说一说为什么冬春季节霜冻总出现在晴朗的夜
晚。
2、深秋季节,农业生产中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间地头用潮湿的柴
草燃起一堆堆篝火。
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止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
3、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人们采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进行生产,结合你对课文中
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说一说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的设计和生产原理。
参考答案:
1、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中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少,大气透明度好,大气逆辐射弱,保
温作用差,气温低,所以容易造成明显的降温霜冻天气。
2、有作用。
潮湿的柴草在燃烧的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烟雾,燃烧柴草放出的热量微不
足道,但浓浓的烟雾弥漫在农田上空,使得夜间大气的逆辐射作用明显增强,起到了很好的保温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和减轻了霜冻的危害。
3、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的设计和生产原理与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基本相同。
对于太阳
短波辐射来讲,塑料薄膜和玻璃几乎是“透明的”,太阳辐射可以大部分进入。
但对于地面长波辐射来说,塑料薄膜和玻璃却是“不透明的”,长波辐射很少能够通过。
这样,温室和大棚就使得外界的太阳能量不断进入室内,而室内的热量却很少散失出去,从而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低层大气的组成
2、大气圈的结构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当堂检测
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辐射形式是( )
A.大气逆辐射
B.大气辐射
C.地面辐射
D.太阳辐射
大气逆辐射
干洁空气
水汽 固体杂质 平流层 对流层 高层大气
2、下列辐射按波长由长到短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B.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太阳辐射
C.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大气辐射
D.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3.同一经纬度“高处不胜寒”的原因是()
A.气压低
B.空气稀薄
C.到达的太阳辐射少
D.到达的地面辐射少
4.下列地区中,光照资源最丰富的是()
A.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
B.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C.亚欧大陆中部的内陆地区
D.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岛屿
5.深秋时节,我国北方菜农用浓烟笼罩大白菜预防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温度升高
C.浓烟可阻挡冷锋前进,减少受害面积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6.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图8—5),分析回答:
(1)大气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和红外线是通过平流层的和对流层的
和来进行的。
(2)同一季节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
最强的时候出现在天气,最弱
的时候出现在天气。
(3)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被
称为温室气体的
是。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