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湿地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底栖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与方法

底栖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与方法

底栖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与方法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淡水和河川底部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底栖生物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和生态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底栖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与方法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介绍一些目前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1. 视频监测技术基于视频监测技术的底栖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非常现代化和高效。

视频监测技术通过添加一个摄像头到生物栖息地,可以持续地记录和分析水下底栖生物的活动情况。

随着大数据、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监测技术在底栖生物多样性监测领域的运用将会更加广泛。

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环境检测中。

底栖生物多样性监测中,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对海洋底部的植被和底质特征的信息,并能帮助科学家评估潜在的底栖生物生态学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遥感技术是一种快速、经济有效的底栖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

3. 样方法样方法是一种收集、分析底栖生物信息的统计学方法。

它可以在空间和时间上收集数据,并提供有关生境内底栖生物多样性的量化信息。

样方法通常包括收集底栖生物样品,对样品进行分类和计数,然后将数据用于对底栖生物多样性的评估。

4. 模式识别方法模式识别方法是一种基于统计推断和计算机建模的数据分析技术。

在底栖生物多样性监测中,模式识别方法能够发现底栖生物类群之间的关联性,并提供对底栖生物动态变化的长期分析。

模式识别方法对于提高底栖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结当前,底栖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待持续发展。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实现高效、精确、经济的监测方法,使其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底栖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是对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和生态安全的重要贡献。

我们期待未来这一领域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美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黄河河口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河河口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河河口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探究黄河河口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状况,旨在为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分析黄河河口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数量分布情况以及生态习性等方面的基本信息;2. 探究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不同生境条件下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及多样性;3. 调查研究中确定出的优势种、指示种和敏感种等底栖动物的生态特征和对湿地环境的响应规律,为湿地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不仅是自然界中比较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自然调节水文循环过程的生态系统,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湿地的贡献不断减弱,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威胁。

黄河河口湿地作为黄河进入渤海湾的重要入海口,是一个重要的天然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物种和生态系统特征,但由于过度捕捞、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原因,湿地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湿地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已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黄河河口湿地的生态系统,深入研究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1. 采集样本:选择合适的采样点位,利用手提网或浮标等工具,对底栖物进行捕捉或吸取;2. 统计分析:对采集的样本进行分类、鉴定和数量统计等,绘制样本物种组成图和多样性指标;3. 运用Shannon-Wiener氏指数和Simpson氏指数等指标,对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4. 利用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探讨。

四、研究意义1. 揭示黄河河口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状况,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 掌握优势种、指示种和敏感种等重要物种的生态特征和对环境的响应规律,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参考;3. 为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持。

动物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及前沿

动物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及前沿

动物生态学的研究现状与前沿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摘要:动物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动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在生态学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有关动物生态学的研究,了解动物生态学的热点问题以及一些核心技术的应用,对动物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和前沿进展综述,以期开展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关键词:动物生态学研究现状前沿1前言动物生态学研究可追溯至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已成为一门年轻的科学。

动物生态学作为生态学开展的基石,对生态学新理论的开展和构建作出了重要奉献。

自从80年代以来,生态学的开展陆续出现了假设干新的热点,如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

动物生态学在异质种群理论、种群生存理论、行为生态学开展起到关键作用,对生态学新理论的开展作出了重要奉献[1]。

到了90年代,我国动物生态学的开展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推动。

[1]一是异质种群理论和种群生存力理论的影响,国学者将此理论用于动物种群的研究。

二是随着分子生物学、行为学的渗透,动物行为生态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涉及到交配行为、婚配体制、化学通讯、繁殖投资策略等。

同时运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动物种群的迁徙,物种遗传多样性、功能基因及其生态适应等。

三是1992年我国参加?生物多样性?公约后,生物多样性成为我国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动物生态学的研究也因此得到了推动,主要在遗传多样性、入侵物种、关键种与功能群、濒危机制研究方面得到更多的开展。

另外,随着人们对生物系统了解的不断深入,生态学研究进入了以整合和协作为特征的新时代,生态学的分支学科迅速与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及社会科学等学科相结合[2]。

2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我国近年来动物生态学研究主要包括了陆生动物以及水生动物等方面,不同区域物种的研究采用的方法和研究的方向不同,目前动物生态学研究侧重于陆生动物的研究。

2.1陆生地面动物研究陆生地面动物的生态学研究主要包括了动物的种群和群落构造、分子生态、冬眠、食性、生殖和栖息地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一些特殊种类的动物还包括了其它的一些生态学研究,如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研究,鸟类的迁徙等。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洞庭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中国南方著名的湿地生态系统。

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等因素,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和恢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各类生态修复技术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研究背景部分将回顾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包括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湿地面积减少等问题。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分析整理不同类型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在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效果,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在探讨研究背景的过程中,将探讨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研究基础。

1.2 研究意义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湿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态环境,对维持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水文调节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和退化,使得湿地生态功能受损,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可以促进栖息地的恢复,提高水质改善效果,促进湿地植被的恢复,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也有助于提升科研水平,拓展学科领域,促进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平衡。

对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现有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综述目前,关于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者们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试验和研究工作,探索各种不同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

这些技术主要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等。

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引入适当的生物资源,如湿地植物和微生物,来改善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些生物能够促进底泥的氧化和有机物的降解,从而提高水质和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底栖动物BI指数评价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底栖动物BI指数评价
、 是 黑
数 , 为 第 i 分 类单 元 的耐污 值 , 为样 本总 个体 数 。 t 个 Ⅳ 14 评 价 标 准 . 评 价 标 准 : I 数 ≤42 为 最 清 洁 : I 数 在 42 57, B 指 ., B 指 .- .
中图分 类号
Q1 94:7 99 7 . ¥ 5 .
文 献 标识 码

文章 编 号
10 — 7 9(0 1 1- 3 3 0 0 7 53 2 1 )102 — 3
As e s e o Zo bet b BI I s s m nt f o hos y nde o x f Shu angt Esuarne al t i W e nand o io f Nat nal Nat e ur Re e v sre
LU n XI Ya NG h - i W ANG u - a ZHANG h n S u we Jn ei Z eg ( io igE v rn n n tr gE p r n a e tr S e y n io ig 1 0 3 ) L a nn n io me t Mo i i x e i tl ne , h n a gL a nn 1 0 1 on me C
t ece no g tp luin. 8s e iso o b n h swa e e tdbohi u frz n nde pei na ra.ndwae u lt se s n smo eae h la rl h ol t i o 1 p ce fzo e t o sd tce t nb fe o ea x rme tl e a trq aiya s sme twa d r t a
嘴 鸥 等 多 种 珍 惜 水 禽 栖 息 为 主 的 湿 地 野 生 动 物 自然 保 护

城市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构建实践与方法研究

城市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构建实践与方法研究

城市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构建实践与方法研究城市湿地公园是一个重要的城市生态系统,对于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和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湿地公园中的栖息地构建对于鸟类的生存和繁殖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城市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构建的实践与方法,并提出对于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1. 学习调查鸟类群落结构和生态习性:在城市湿地公园中,了解鸟类群落的结构和生态习性对于栖息地构建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进行调查和观察来了解鸟类的种类、数量、分布和迁徙等信息,同时还要了解鸟类的食性、繁殖期和栖息地要求等信息。

2. 栖息地评估和规划:根据对鸟类群落结构和生态习性的了解,可以对城市湿地公园的栖息地进行评估和规划。

评估栖息地的质量和适宜性,包括水体的水质、植被的类型和覆盖度等因素。

根据评估结果,规划出适合鸟类栖息和繁殖的区域,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3. 栖息地建设和改造:根据规划,对城市湿地公园的栖息地进行建设和改造。

可以通过种植湿地植被来增加栖息地的覆盖度和多样性,例如种植芦苇、花菖蒲等湿地植物。

还可以建设湿地岛屿、湖泊和池塘等水体,增加栖息地的面积和数量。

4. 建立保护区和限制区域:在城市湿地公园中,可以建立保护区来保护鸟类栖息地。

在保护区内,限制人类活动和干扰,保护鸟类的生存和繁殖。

还可以建立限制区域,例如禁止狗进入或限制垂钓等活动,减少对鸟类栖息地的干扰。

5. 鸟类监测和管理:在城市湿地公园中,需要进行定期的鸟类监测和管理。

通过监测鸟类的数量和分布,评估栖息地的质量和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通过管理措施保护和改善栖息地,例如控制水体污染、清除杂草等。

1. 栖息地评估和规划的方法研究:目前,对于城市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评估和规划的方法还比较欠缺。

需要研究和探索更科学和有效的评估和规划方法,例如通过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来评估栖息地的质量和适宜性。

2. 栖息地建设和改造的技术研究:在栖息地建设和改造方面,需要研究和应用更合适的技术。

中国自然湿地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中国自然湿地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中国自然湿地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3胡知渊 鲍毅新33 程宏毅 张龙龙 葛宝明(浙江师范大学生态研究所,浙江金华321004)摘 要 底栖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群落结构能反映出底质条件、水质状况、水温等非生物因子以及植被、物种间的影响、捕食压力等生物因子的情况。

本文概括了底栖动物的概念、生活型和功能群的划分,探讨了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的特点及目前中国底栖动物的研究重点和主要研究成果,重点讨论了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的时空差异、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底栖动物的生物指示作用,并展望了底栖动物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底栖动物;湿地;分布;环境因子中图分类号 Q9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9)05-0959-10Research progress on ecology of na tura l wetl and zooben thos i n Ch i n a.HU Zhi 2yuan,BAO Yi 2xin,CHE NG Hong 2yi,Z HANG Long 2l ong,GE Bao 2m ing (Institute of Ecology,Zhejiang N or m al U niversity,J inhua 321004,Zhejiang,China ).Ch inese Jou rna l of Ecology ,2009,28(5):959-968.Abstract:Z oobenthos is an i m portant part in wetland ecosyste m ,and p lays a connecti on link in energy fl ow and matter cycling .Its co mmunity structure can reflect the abi otic fact ors (e .g .,bott om sedi m ent conditi on,water quality,and water te mperature )and bi otic fact ors (e .g .,veg 2etati on,interacti ons bet w een s pecies,and p redati on p ressure ).This paper intr oduced the con 2cep t,life f or m s,and functi onal gr oup s of z oobenthos,and discussed the features of the study on the ecol ogy of z oobenthos as well as the related key research areas and i m portant achieve ments in China,with the f ocus on the s pati ote mporal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 on of z oobenthos communi 2ty,relati onshi p s bet w een z oobenthos and envir on mental fact ors,and indicative significance of z oobenthos as bi o 2indicat or in water health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 ons on the ecol ogy of z oob 2enthos in China were p r os pected .Key words:z oobenthos;wetlands;disturbance;envir onmental fact or .3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ZE0204)和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资助项目(2007R40G2030152)。

中国湿地退化与保护研究

中国湿地退化与保护研究

中国湿地退化与保护研究湿地是地球上最丰富、最具生态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它为许多植物和动物提供了稳定的栖息地,同时也对水环境的净化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湿地正面临着严重的退化问题。

为了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中国湿地退化与保护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湿地的退化主要源于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

过度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导致湿地被填埋和破坏,大量湿地生物失去了栖息地。

由于过度放牧、过渡农业和排放废水等原因,湿地水质污染严重,许多湿地动物和植物无法生存。

同时,全球气候变暖也对湿地造成了威胁。

气候变化导致降雨量和温度的波动,影响湿地的水位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使湿地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中国开展了广泛的湿地保护研究。

首先,中国加强了湿地保护的立法和政策。

2002年,中国制定了《湿地保护管理办法》,明确了湿地保护的目标和原则,并推动了湿地保护的实施。

政府还建立了湿地保护区网络,为湿地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和管理机制。

其次,中国加强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调查和监测。

通过定期调查和监测湿地的面积、植被、水质和动物等指标,可以及时了解湿地的退化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此外,中国还支持湿地保护的社会参与和科学研究。

通过与公众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能够提高湿地保护的参与度和科学性,推动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

在湿地保护研究方面,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旨在揭示湿地退化的原因和机制,并寻求有效的保护措施。

例如,研究人员对不同类型的湿地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发现湿地退化与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通过模拟和实验研究,他们发现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控制过度开发可以有效减缓湿地退化的速度。

此外,研究人员还利用遥感技术研究湿地的变化情况,提供了湿地保护的重要数据支持。

通过这些研究,中国积累了丰富的湿地保护经验,为湿地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然而,中国湿地保护研究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自然湿地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3胡知渊 鲍毅新33 程宏毅 张龙龙 葛宝明(浙江师范大学生态研究所,浙江金华321004)摘 要 底栖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群落结构能反映出底质条件、水质状况、水温等非生物因子以及植被、物种间的影响、捕食压力等生物因子的情况。

本文概括了底栖动物的概念、生活型和功能群的划分,探讨了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的特点及目前中国底栖动物的研究重点和主要研究成果,重点讨论了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的时空差异、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底栖动物的生物指示作用,并展望了底栖动物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底栖动物;湿地;分布;环境因子中图分类号 Q9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9)05-0959-10Research progress on ecology of na tura l wetl and zooben thos i n Ch i n a.HU Zhi 2yuan,BAO Yi 2xin,CHE NG Hong 2yi,Z HANG Long 2l ong,GE Bao 2m ing (Institute of Ecology,Zhejiang N or m al U niversity,J inhua 321004,Zhejiang,China ).Ch inese Jou rna l of Ecology ,2009,28(5):959-968.Abstract:Z oobenthos is an i m portant part in wetland ecosyste m ,and p lays a connecti on link in energy fl ow and matter cycling .Its co mmunity structure can reflect the abi otic fact ors (e .g .,bott om sedi m ent conditi on,water quality,and water te mperature )and bi otic fact ors (e .g .,veg 2etati on,interacti ons bet w een s pecies,and p redati on p ressure ).This paper intr oduced the con 2cep t,life f or m s,and functi onal gr oup s of z oobenthos,and discussed the features of the study on the ecol ogy of z oobenthos as well as the related key research areas and i m portant achieve ments in China,with the f ocus on the s pati ote mporal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 on of z oobenthos communi 2ty,relati onshi p s bet w een z oobenthos and envir on mental fact ors,and indicative significance of z oobenthos as bi o 2indicat or in water health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 ons on the ecol ogy of z oob 2enthos in China were p r os pected .Key words:z oobenthos;wetlands;disturbance;envir onmental fact or .3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ZE0204)和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资助项目(2007R40G2030152)。

33通讯作者E 2mail:baoyix@21cn .com 收稿日期:2008209215 接受日期:2008212210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之间的、由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3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同时又具有较大的环境调节能力,被称为“地球之肾”。

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

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池塘等。

在许多自然湿地中孕育着各种底栖动物类群,它们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湿地食物链中起重要的作用,很多种类能促进有机质分解、营养物质的转化、污染物的代谢,及能量的流转和加速自净过程等,并参与对植物落叶的粉碎、细化及部分分解作用。

研究表明,底栖动物在树叶凋落物中的数量及其密度高低对树叶分解速率的确有显著影响(颜玲等,2007)。

它们既取食浮游生物、底栖藻类和有机碎屑等,同时本身又被其他鱼类和鸟类所取食,直接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繁殖(龚志军等,2001),是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

而底栖动物本身的群落特征及空间分布往往能够反应出该湿地的许多特征,如土壤理化性质、水文条件、植被情况、气候条件等,所以研究底栖动物对了解湿地概况,甚至对滩涂、海洋、湖泊的环境评价和开发利用以及农业水产养殖都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col ogy 2009,28(5):959-968 1 底栖动物的类群和研究特点111 底栖动物的概念和类型底栖动物(z oobenthos)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动物群,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多生活于近海海洋,河口海湾滩涂和内陆湖泊湿地等。

从起源方面来分,底栖动物可分为原生底栖动物(p ri m ary z oobenthos)和次生底栖动物(secondary z oobenthos)。

原生底栖动物的特点是能直接利用水中溶解氧,其种类包括常见的蠕虫、底栖甲壳类、双壳类软体动物等;次生底栖动物是由陆地生活的祖先在系统发育过程中重新适应水中生活的动物,主要包括各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的肺螺类(Pul m ata)等。

在实际的研究中,是以底栖动物的体形大小来分的,将不能通过05mm (实际研究中也常用1mm)孔径网筛的动物称为大型底栖动物(macr ofauna),能通过015mm孔径筛网但不能通过42μm孔径筛网的动物为小型底栖动物(mei ofauna),能通过42μm孔径筛网的动物为微型底栖动物(nanofauna)。

能够维持底栖动物生存的生境十分丰富,按湿地类型分如浅海底部、潮间带、淡水湖泊、岩礁相、沼泽地等自然湿地,也包括一些人工湿地,如水稻田、水塘等。

而按植被类型分,底栖动物在芦苇(Phrag2 m ites australis)、海三棱藨草(Scirpus m ariqueter)、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 i2 flora)、红树林及一些藻类生存的地方都有分布,即使在没有任何植被的潮间带光滩上,很多底栖动物也能很好的生存,这是因为涨潮时能够带来很多的有机碎屑和无机矿质元素,足以维持它们的生存。

由于底栖动物的种类繁多,生境类型复杂,所以研究底栖动物的内容多样化,可以按底栖动物的大小、栖息的地域或生境底质类型(寿鹿等,2007)以及在系统分类上不同类群如蟹类、虾类、贝类、腹足类、桡足类等(类彦立和孙瑞平,2008),或者在生态上的不同类群如淡水种、盐碱种等(赵文等,2001;谢祚浑和周一兵,2002)进行研究。

就目前来看,研究对象主要以大型底栖动物为多,而对于小型底栖动物的研究只见零星报道,一方面是由于小型底栖动物在取样和种类鉴定上存在困难,另一方面大型底栖动物的现实意义的确比小型底栖动物要大,很多大型底栖动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但就生态意义来讲,小型底栖动物的作用也很大,在很多元素的地球物多侧重于总生物量、丰度、化学组成方面(张艳等,2005;禹娜等,2008)。

112 底栖动物生活型的划分生活型是生物适应不同环境或相同环境,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而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相异或相同,是不同物种对相同环境条件产生趋同适应的结果。

研究物种的生活型和群落的生活型结构对了解生物群落组成及分析种间关系有重要意义。

底栖动物生活型按底上型和底内型划分(杨德渐等,1996;范航清等,2000)。

底上型包括底上附着型(包括软体动物腹足纲的所有种类)、底上匍匐2漫游型(如等足目的所有种类)和游泳底栖型(如虾类,鱼类)。

底内型包括底内潜穴型(包括环节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种类)和穴居型(甲壳纲蟹类)。

根据底栖动物相对于底表面的栖息位置,将上述生活型分为2个生活类群:1)面上生活类群(gr oup of surface,GS),即生活于潮滩底质表面上的动物类群,包括底上运动迟缓型,以及游泳底栖型;2)面下生活类群(gr oup of surface bel ow,GS B),即生活在底质内的类群,包括底内潜穴型(以下简称潜穴型)和穴居型。

在芦苇、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3种盐沼植物地中优势大型底栖动物都是底上附着型的软体动物,而裸地中则以穴居型的甲壳动物占优势(杨泽华等,2007)。

GS/GS B值及优势种生活型的综合差别进一步表明了盐沼植物通过改造环境进而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以及各种大型底栖动物对不同盐沼生境的适应(杨泽华等, 2006)。

总体来看,GS/GS B比值反映了不同生境对两大类不同生活类型底栖动物数量分布的影响,是分析群落结构的一种手段。

113 底栖动物功能群的划分底栖动物功能群(functi onal gr oup)是具有相同生态功能的底栖动物的组合(Fauchald&Jumars, 1979;Anders on,1995)。

研究表明,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组成是影响群落生产力和稳定性的主要因子(Hooper,1998;Hect or et al.,1999;I ves et al., 1999),功能群组成及功能群间的相互作用对群落生产力及其稳定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Gri m e,1997; Til m an et a l.,1997)。

用功能群的方法,可以避免群落在短时间内群落时空变化带来的影响,增加群落在时空上的稳定性和可测性,同时有利于认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弱化物种的个别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