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物理练习(光学动量原子物理)_4
高三物理光学、原子物理练习

物理思维与训练 高中(三)第一讲:光学、原子物理一、光的本性:光的波粒二象性(在宏观上,大量光子传播往往表现为波动性;在微观上,个别光子在与其它物质作用时,往往表现为粒子性。
)①牛顿:微粒说;②惠更斯:波动说;③麦克斯韦:电磁说;④爱因斯坦:光子说;1、光学现象:(1)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现象; (2)光的干涉、衍射现象;(3)光电效应现象;2、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相干光源(频率相同); 等宽等亮的明暗相间条纹。
薄膜干涉:3、光的衍射:光绕过障碍物(或孔隙)而偏离直线传播的现象。
要观察到明显..的光的衍射现象,障碍物(或孔隙)的尺寸必须比光波的波长小或与它差不多。
(1)单缝衍射:中央亮纹较宽,其两侧亮纹的亮度明显递减。
(2)圆孔衍射: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
(3)小圆盘衍射:“泊松亮斑”。
4、电磁波谱:麦克斯韦提出光的电磁说,后经赫兹实验证实。
各种电磁波按照频率逐渐 的顺序构成电磁波谱: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γ射线。
在真空中有相同的传播速度c =3.00×108m/s 。
它们的波长λ,波速v ,频率f 的关系服从共同的规律v =λf红外线最显著的是热作用;紫外线最显著的是化学作用;X 射线有非常强的穿透能力;γ射线的穿透能力更强。
5、光电效应:在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
发射出的电子叫做光电子。
光电效应的规律:(1)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ν0(或极限波长λ0),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3)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4)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光电效应规律中的前三条,都无法用经典的波动理论来解释。
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在空间传播的光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跟它的频率成正比,即E =h ν,式中h 叫做普朗克恒量,h =6.63×10-34焦·秒。
高三物理光学原子物理检测题

高三物理光学原子物理检测题班级:姓名: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04分)1.如图所示,一细光束中含有两种单色光(分别为红色和紫色),从空气斜射到透明的玻璃砖上,透过玻璃砖后,又射出到空气中,则( )A.出射光线中①是紫色,②是红色B.色光①在玻璃中的速度比色光②在玻璃中的速度慢C.这两种色光进入玻璃砖内速度都减小,它们的光子能量也都减少D.色光①在玻璃中的波长比色光②在玻璃中的波长大2. 如图所示,边长为a正方形ABCD为一玻璃砖的横截面,此玻璃的折射率n>.一束强光从AD的中点O以入射角θ射向玻璃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改变θ的大小,可以使光线在AD面发生全反射而不能射入玻璃砖②.改变θ的大小,可以使光线在BC面发生全反射③.改变θ的大小,可以有部分光线能到达CD面④.θ无论取何值,都有光线从BC面射出A.③④B.①②C.①③D.②④3.能证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实验分别是()A.光的干涉现象和光电效应B.光的衍射现象和光电效应C.光的反射和色散现象D.光的反射现象和小孔成像4、如图所示,一条光线从空气中垂直射到棱镜界面BC上,棱镜的折射率为,这条光线离开棱镜时与界面的夹角为( )A、30°B、45°C、60°D、90°5.如图所示,一细束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分为各种单色光,取其中的a、b、c三种色光,并分别让这三种色光通过同一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在光屏上产生干涉条纹,比较这三种色光的光子能量以及产生的干涉条纹间距大小,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光子能量最大 B.a的光子能量最小C.a形成的干涉条纹间距最小 D.a形成的干涉条纹间距最大6.关于电磁波下列说法中哪些是错误的()A.电磁波中最容易表现出干涉、衍射现象的是无线电波;B.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是原子外层电子受激发后产生的;C.γ射线是原子内层电子受激发后产生的D.红外线的波长比红光波长长,它的显著作用是热作用7.如图所示,两束不同的单色光A和B,分别沿半径射入截面为半圆形的玻璃砖后,都由圆心O沿OP方向射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玻璃中B光传播的速度较大B.A光中的光子能量较小C.A光最先发生全反射D.B光折射率大8.研究光电效应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以频率为v的光照射光电管阴极K时,有光电子产生。
高考物理新力学知识点之动量经典测试题附答案解析(4)

高考物理新力学知识点之动量经典测试题附答案解析(4)一、选择题1.用如图所示实验能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两块小木块A 和B 中间夹着一轻质弹簧,用细线捆在一起,放在光滑的水平台面上,将细线烧断,木块A 、B 被弹簧弹出,最后落在水平地面上落地点与平台边缘的水平距离分别为1m A l =,2m B l =.实验结果表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木块A 、B 离开弹簧时的速度大小之比:1:4A B v v = B .木块A 、B 的质量之比:1:2A B m m =C .弹簧对木块A 、B 做功之比:1:1A B W W =D .木块A 、B 离开弹簧时的动能之比:1:2A BE E =2.质量为m 的质点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取开始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经时间t 速度由v 变为-v ,则在时间t 内 A .质点的加速度为2v tB .质点所受合力为2mvt-C .合力对质点做的功为2mvD .合力对质点的冲量为03.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 的滑块放置在光滑水平面上,滑块的一侧是一个四分之一圆弧EF ,圆弧半径为R =1m .E 点切线水平.另有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以初速度v 0从E 点冲上滑块,若小球刚好没跃出圆弧的上端,已知M =4m ,g 取10m/s 2,不计摩擦.则小球的初速度v 0的大小为( )A .v 0=4m/sB .v 0=6m/sC .v 0=5m/sD .v 0=7m/s4.如图所示,一内外侧均光滑的半圆柱槽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槽的左侧有一竖直墙壁.现让一小球(可认为质点)自左端槽口A 点的正上方从静止开始下落,与半圆槽相切并从A 点进入槽内,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离开右侧槽口以后,将做竖直上抛运动B.小球在槽内运动的全过程中,只有重力对小球做功C.小球在槽内运动的全过程中,小球与槽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D.小球在槽内运动的全过程中,小球与槽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上的动量守恒5.有人设想在遥远的宇宙探测时,给探测器安上反射率极高(可认为100%)的薄膜,并让它正对太阳,用光压为动力推动探测器加速。
【单元练】【学生卷】高中物理选修3第四章【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经典练习题(课后培优)

一、选择题1.光电管是一种利用光照射产生电流的装置,当入射光照在管中金属板上时,可能形成光电流。
表中给出了6次实验的结果。
A .两组实验采用了相同频率的入射光B .两组实验所用的金属板材质不同C .若入射光子的能量为5.0eV ,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动能为2.9eVD .若入射光子的能量为5.0eV ,相对光强越强,光电流越大D解析:DA .表格中入射光子的能量不同,根据光子的能量E h ν=可知两组实验采用的入射光的频率不同,故A 错误;B .,由光电效应方程k 0E h W =-ν解得两组实验中金属的逸出功都是0 3.1eV W =所以两组实验所用的金属板材质相同,故B 错误;C .若入射光子的能量为5.0eV ,根据k 0 1.9eV E h W ν=-=即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动能为1.9eV ,故C 错误;D .当入射光子的能量为5.0eV 时,相对光强越强,单位时间内飞出的光电子越多,光电流越大,故D 正确。
故选D 。
2.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实验表明原子中心的核带有原子的全部正电及全部质量B .实验表明原子中心有一个较大的核,它占有原子体积的较大部分C .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被弹回接近180°D.使α粒子发生明显偏转的力是来自带正电的核及核外电子,当α粒子接近核时是核的推斥力使α粒子发生明显偏转,当α粒子接近电子时,是电子的吸引力使之发生明显偏转C解析:CA.实验表明原子中心的核带有原子的全部正电,但不是全部质量,故A错误;BCD.α粒子散射实验的内容是:绝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被反弹回来),使α粒子发生明显偏转的力是来自带正电的原子核,当α粒子接近核时是核的推斥力使α粒子发生明显偏转,当α粒子接近电子时,由于电子质量远小于α粒子质量,所以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从绝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可以推测使粒子受到排斥力的核体积极小;故C正确,BD错误;故选C。
高考物理二轮《动量、原子物理专题训练 选修3-5

2012届高考物理二轮《动量、原子物理(选修3-5)》专题训练1.(2011·广东高考)光电效应实验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光照时间越长光电流越大 B .入射光足够强就可以有光电流 C .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D .入射光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子解析:光电流的大小与光照时间无关,A 项错误;如果入射光的频率小于金属的极限频率,入射光再强也不会发生光电效应,B 项错误;遏止电压U c ,满足eU c =hν-hν0,从表达式可知,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C 项正确;只有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才会有光电子逸出,D 项正确。
答案:CD2.(2011·浙江高考)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α射线是由氦原子核衰变产生 B .β射线是由原子核外电子电离产生 C .γ射线是由原子核外的内层电子跃迁产生 D .通过化学反应不能改变物质的放射性解析:α射线是原子核同时放出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产生的,选项 A 错;β射线是原子核内中子转化为质子和电子而放出的,选项 B 错;γ射线是衰变后的原子核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产生的,选项 C 错;放射性是原子核的固有属性,选项 D 正确。
答案:D3.(2011·北京高考)表示放射性元素碘131(13153I)β衰变的方程是( ) A.13153I ―→12751Sb +42He B.131 53I ―→131 54Xe +0-1e C.13153I ―→13053I +10nD.13152I ―→13053Te +11H解析:β衰变是由原子核自发地释放一个β粒子(即电子)产生新核的过程,衰变过程遵循质量数与电荷数守恒,B 项正确。
答案:B4.普朗克常量h =6.63×10-34J·s,铝的逸出功W 0=6.72×10-19J ,现用波长λ=200 nm 的光照射铝的表面(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物理选修3-5原子物理练习

2.入射光照射到某金属表面上发生光电效应,若入射光的强度减弱,而频率保持不变,那么( )A.从光照到金属表面上到发射出光电子之间的时间间隔将明显增加B.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将减小C.单位时间内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数目将减少D.有可能不发生光电效应3.红、黄、绿、紫四种单色光中,能量最小的是( )A.紫光光子 B.红光光子 C.绿光光子 D.黄光光子4.一个沿着一定方向运动的光子和一个静止的自由电子相互碰撞,碰撞后,电子向某一方向运动,光子沿着另一方向散射出去,这个散射光子跟原来入射时相比( )A.速度减小 B.频率增大 C.能量增大 D.波长增大5.硅光电池是利用光电效应原理制成的器件。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硅光电池是把光能转变为电能的一种装置B.硅光电池中吸收了光子能量的电子都能逸出C.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D.任意频率的光照射到硅光电池上都能产生光电效应6.科学研究证明,光子既有能量也有动量,当光子与电子碰撞时,光子的一些能量转移给了电子。
假设光子与电子碰撞前的频率为ν,碰撞后的频率为ν′,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碰撞过程中能量不守恒,动量守恒,且ν=ν′B.碰撞过程中能量不守恒,动量不守恒,且ν=ν′C.碰撞过程中能量守恒,动量守恒,且ν>ν′D.碰撞过程中能量守恒,动量守恒,且ν=ν′7.在如图所示的光电管的实验中,发现用一定频率的A单色光照射光电管时,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而用另一频率的B单色光照射时不发生光电效应,那么( )A.A光的频率大于B光的频率B.B光的频率大于A光的频率C.用A光照射光电管时流过电流表G的电流方向是a流向bD.用A光照射光电管时流过电流表G的电流方向是b流向a8.(2013·上海高考)某半导体激光器发射波长为1.5×10-6m,功率为5.0×10-3W的连续激光。
已知可见光波长的数量级为10-7m,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该激光器发出的( )A.是紫外线B.是红外线C.光子能量约为1.3×10-18JD.光子数约为每秒3.8×1016个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B.光的频率越大,波长越长C.光的波长越长,光子的能量越小D.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0×108 m/s10.已知金属铯的逸出功为1.9 eV,在光电效应实验中,要使铯表面发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1.0eV,入射光的波长应为m。
高三《光学、原子物理》测试题.doc

《光学、原子物理》检测题山东省沂源四中(256104)B .逸出的电子数减少一、选择题C.逸出的电子数和最大初动能都减小1.一束光从空气射D .逸出的电子最大初动能不变向折射率为 n 2 的某种玻璃的表面,如图1 所示, i 代表入射角,则 ( ) 图 1A .当 i>45 °时,会发生全反射现象B .无论入射角 i 是多大,折射角 r 都不能超过 45°C.欲使折射角r=30 ° ,应以 i=45 °角入射D .若入射角 i=arctg 2时,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垂直2.如图 2 所示,一个点光源 A 沿过焦点F 的直线作远离光轴的运动,则经透镜成的像点将 ()A.作匀速运动B.远离光心运动C.平行于主轴,向透镜移动D.沿直线向另一个焦点运动4、透镜成虚像时,如下说法正确的是A .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凹透镜成缩小的虚像B .凸透镜成虚像的位置,可能在焦点以内,也可能在焦点以外C.凹透镜所成虚像的位置只能在焦点以内D.凸透镜所成虚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5.太阳的连续光谱中有许多暗线,它们对应着某些元素的特征谱线,产生这些暗线是由于()A.太阳表面大气层中缺少相应元素B.太阳内部缺少相应元素C.太阳表面大气层中存在着相应元素D.太阳内部存在着相应元素6、如图 3,光点 S 通过透镜,所成的实像在 S 点,已知 S 到透镜的距离是 S 到透镜距离的 2 倍,现保持 S 不动,将透镜沿垂直主轴方向上移 3cm ,则像从原位置向上移动的距离是()图23.某种频率的光射到金属表面上时,金属表面有电子逸出,如光的频率不变而强度减弱,那么下述结论中正确的是( )A .光的强度减弱到某一数值时,就没有电子逸出图3A . 3cmB . 6cm C. 9cm D. 12cm7、如图 4 红光和紫光以相同的入射角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由图可知图4A .a 是红光, b 是紫光B .b 是红光, a 是紫光C.a 光在水中传播速度大D .b 光在水中传播速度大8、某激光器能发射波长为的激光,发射功率为P,C 表示光速, h 为普朗克恒量,则激光器每秒发射的光子数为p hpA .B.hc ccpC.D.phc h9、关于光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炽热的液体发射连续光谱B.太阳光谱中的暗线,说明太阳中缺少与这些暗线对应的元素C.明线光谱和暗线光谱都可用于对物质进行分析D.发射光谱一定是连续光谱10、某放射性原子核 A 经一次衰变而变成 B,B 经一次衰变变成C,则()A .核 A 的中子数比核 C 的中子数多 3B .核 A 的质子数比核C 的质子数多 3C.核 C 的核子数比 A 的核子数多 4D .核 A 的中性原子中的电子数比核 B的中性原子中的电子数多 111.如图 5 所示,是原子核人工转变实验装置示意图 . A是α粒子源,F是铝箔,S为荧光屏,在容器中充入氮气后屏S上出现闪光,该闪光是由于()图5.α粒子射到屏上产生的.α粒子从氮核里打出的粒子射到屏上产生的.α粒子从F上打出的某种粒子射到屏上产生的.粒子源中放出的γ射线射到屏上产生的12.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相结合生成一个氘核,若它们的质量分别是m1、m2、m3,则()m1+m2=m3m1+m2>m3而吸收能量,所以m1+m2<m31+m2-m3)c2/h 的光子。
(压轴题)高中物理选修三第四章《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测试题(有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0分)[ID:130642]光电管是一种利用光照射产生电流的装置,当入射光照在管中金属板上时,可能形成光电流。
表中给出了6次实验的结果。
组次入射光子的能量/e V相对光强光电流大小/mA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动能/eV第一组1234.04.0}4.0弱中强2943600.90.90.9第二组4566.06.06.0弱中强2740552.92.9.9由表中数据得出的论断中正确的是()A.两组实验采用了相同频率的入射光B.两组实验所用的金属板材质不同C.若入射光子的能量为5.0eV,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动能为2.9eVD.若入射光子的能量为5.0eV,相对光强越强,光电流越大2.(0分)[ID:130640]在光电效应实验中,先后用两束光照射同一个光电管。
若实验a中光束的入射光的强度和频率分别大于b实验中光束的入射光的强度和频率,a、b两实验中所得光电流I与光电管两端所加电压U间的关系曲线分别以a、b表示,则下列图中正确的是()A.B.C.D.3.(0分)[ID:130639]如图所示,甲图所示是研究光电效应的电路图,乙图是阴极K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kE与入射光频率v的关系图线,已知普朗克常量为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由乙图可得00k v E h =B .由乙图可得00k E hν=C .甲图中光电管所加电压为零时,电流表示数也一定为零D .甲图中只要所加电压足够大,即使0v v <,电流表也会有电流通过4.(0分)[ID :130634]大量处于4n =能级的氢原子辐射出多条谱线,其中最长和最短波长分别为1λ和2λ。
已知普朗克常量为h ,光速为c 。
则4n =能级与3n =能级的能量差为( ) A .1hcλB .2hcλC .1212()hc λλλλ+D .1212()hc λλλλ-5.(0分)[ID :130633]如图1所示为氢原子能级图,用大量处于4n =激发态的氢原子辐射出的光照射如图2光电管阴极,阴极K 的逸出功为1.05eV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届高三物理练习(光学、动量、原子物理)1.如图所示,两束单色光a 、b 从水下射向A 点后,光线经折射合成一束光c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用同一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分别以a 、b 光做实验,a 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大于b 光的干涉条纹间距 B .用a 、b 光分别做单缝衍射实验时它们的衍射条纹宽度都是均匀的 C .在水中a 光的速度比b 光的速度小D .a 光在水中的临界角小于b 光在水中的临界角 2.下述现象哪个不是..由于全反射造成的 A.露水珠或喷泉的水珠,在阳光照耀下格外明亮B.口渴的沙漠旅行者,往往会看到前方有一潭晶莹的池水,当他们喜出望外地奔向那潭池水时,池水却总是可望而不可及C.用光导纤维传输光信号、图象信号D.肥皂泡呈现彩色条纹3.在空气中,一条光线以60的入射角射到一平行玻璃板的上表面ab 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光线可能在ab 面上发生全反射而不能进入玻璃板B .光线肯定能从ab 面进入玻璃板且折射角为30C .光线可能在cd 面上发生全反射而不能射出玻璃板D .光线肯定能从cd 面射出玻璃板且折射角为304.如图所示,将半圆形玻璃砖放在竖直面内,它左方有较大的光屏P ,线光源S 可沿玻璃砖圆弧移动,它发出的光束总是射向圆心O ,若S 从图中A 向B 处移动,在P 上先看到七色光带,以后各色光陆续消失,则此七色光带从下到上的排列顺序以及最早消失的光是 A .红光→紫光,红光 B .紫光→红光,红光 C .红光→紫光,紫光 D .紫光→红光,紫光5.2008年奥运会,光纤通信网将覆盖所有奥运场馆,为各项比赛提供安全、可靠的通信服务。
光纤通信采用的光导纤维是由内芯和外套组成,如图所示,其中内芯的折射率为n 1,外套的折射率为n 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内芯和外套的折射率应满足n 1=n 2 B .内芯和外套的折射率应满足n 1<n 2C .从左端面入射的光线,其入射角θ必须大于某值,全部光才能被传导D .从左端面入射的光线,其入射角θ必须小于某值,全部光才能被传导 6.以下对于光的现象及其解释中正确的是 A .光导纤维利用的是光的全反射现象 B .雨后美丽的彩虹是光的衍射现象C .用激光“焊接”剥落的视网膜是利用激光的相干性好D .电影院中观看立体电影的眼镜利用的是光的干涉现象7.雨后天晴可常见彩虹,彩虹是悬浮于空气中的大量小水珠对阳光的色散造成的,如图所示为太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一个小水珠发生反射和色散的光路示意图,其中a 、b 为两束频率不同的单色光。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 光的频率大于b 光的频率B .色光a 如果是黄光,色光b 可能是紫光C .b 光的波长大于a 光的波长D .在同一装置用这两种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看到的a 光的干涉条纹间距比b 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小8.如图所示,水下光源S 向水面A 点发射一束光,经水面折射后分裂成a 、b 两束光,下述说法正确的是A .a 、b 两束光相比较,b 光的波动性较强B .用同一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分别以a 、b 光做实验,a 光的干涉条纹间距比b 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小C .在水中a 光的速度比b 光的速度小D .若保持入射点A 位置不变,将入射光线顺时针旋转,则从水面上方观察,b 光先消失9.市场上有种灯具俗称“冷光灯”,用它照射物品时能使被照物品处产生的热效应大大降低,从而广泛地应用于博物馆、商店等处。
这种灯降低热效应的原因之一是在灯泡后面放置的反光镜玻璃表面上镀一层薄膜(例如氟化b dBPA a镁),这种膜能消除不镀膜时玻璃表面反射回来的热效应最显著的红外线,以λ表示此红外线在氟化镁中的波长,则所镀薄膜的厚度最小应为A .λ81B .λ41C .λ21 D .λ10.甲球与乙球同向运动,甲球赶上乙球相碰,甲球的速度减少5m/s ,乙球的速度增加了3m/s ,则甲、乙两球质量之比m 甲∶m 乙是A. 1∶2B. 2∶1C. 5∶3D. 3∶5 11.冰车原先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匀速滑行,若一人在冰车上先后向前和向后各抛出一个沙包,两沙包的质量和对地速度大小都相同,沙包都抛出去之后,冰车的速率与原来相比A .增大了;B .减少了C .不变;D .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少.12.两个物体放在光滑水平面上。
它们之间有一个被压缩的轻质弹簧。
用细线把它们拴住。
已知两物体质量之比m 1:m 2=2:1。
把细线烧断后,两物体被弹开A. 弹开时,两物体的速度大小之比v 1:v 2=1:1B. 弹开时,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之比a 1:a 2=1:1C. 弹开时,两物体的动能大小之比E E k k 1212::=D. 弹开时,两物体的动量大小之比p 1:p 2=1:213.质量为M 的木块在光滑水平面上以速率1v 向右运动,质量为m 的子弹以速率2v 水平向左射入木块,假设子弹射入木块后均未穿出,且在第N 颗子弹射入后,木块恰好停下来,则N 为A.21)(mv v m M + B.21)(v m M Mv + C. 21m v Mv D. 21Mv m v14.小孩和大人一起在水平冰面上以3m/s 的速度向右匀速滑行,两人突然互推了一下,结果小孩以2m/s 的速度向左滑行。
已知小孩的质量为30kg ,大人的质量为60kg ,则互推后大人的速度变为 A. 5.5m/s B.4.5m/s C. 3.5m/s D. 2.5m/s15.2009年3月29日,在女子冰壶世锦赛上中国队以8:6战胜瑞典队,收获了第一个世锦赛冠军,队长王冰玉在最后一投中,将质量为19千克冰壶抛出,运动一段时间后以0.4m /s 的速度正碰静止的瑞典队冰壶,然后中国队冰壶以0.1m /s 继续向前滑向大本营中心,若两冰壶质量相等,求瑞典队冰壶获得的速度 A.0.1m /s B.0.2m /s C.0.3m /s D.0.4m /s 16.质量分别为60㎏和70㎏的甲、乙两人,原来各自站立在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的小车两端。
现两人同时以3m/s 的水平初速度(相对地面)沿相反方向跳离小车,若小车的质量为20㎏,则当两人跳离小车后,小车的运动速度为 A. 19.5m/s ,方向与甲的速度方向相同 B. 19.5m/s ,方向与乙的速度方向相同 C. 1.5m/s ,方向与甲的速度方向相同 D. 1.5m/s ,方向与乙的速度方向相同 17.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由原子核内部本身因素决定的 B.β射线就是原子核外电子挣脱原子核的束缚而形成的电子流 C.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都可以放出大量的能量 D.互为同位素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18.一个U 23592原子核在中子的轰击下发生一种可能的裂变反应,其裂变方程为n Sr X n U 10943810235922++→+,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X 原子核中含有86个中子B. X 原子核中含有141个核子C. 因为裂变时释放能量,根据E =mc 2,所以裂变后的总质量数增加 D. 因为裂变时释放能量,出现质量亏损,所以生成物的总质量数减少19.已知电磁波的波长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其顺序为:γ射线、X 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紫、靛、蓝、绿、黄、橙、红)、红外线、无线电波。
当用绿光照射某金属表面,能产生光电效应现象,为了增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A. 可选用紫外线照射 B. 可选用红光照射C. 可增强绿光照射强度D. 可延长绿光的照射时间 20.图示为氢原子的部分能级图.关于氢原子能级的跃迁,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用能量为10.2eV 的光子照射,可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跃迁到激发态B .用能量为11.0eV 的光子照射,可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跃迁到激发态C .用能量为14.0eV 的光子照射,可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电离D .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吸收了能量为12.09eV 的光子后,能辐射3种不同频率的光21.钚239(u P 23994)可由铀239(U 23992)经过衰变而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u P 23994与U 23992的核内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B .u P 23994与U 23992的核内具有相同的质子数C .U 23992经过2次β衰变产生u P23994 D .U23992经过1次α衰变产生u P 2399422.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一群氢原子处于n=3的激发态,在向较低能级跃迁的过程中向外发出光子,用这些光照射逸出功为2. 49 eV 的金属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这群氢原子能发出三种频率不同的光,其中从n=3跃迁到n=2所发出的光波长最短B .这群氢原子能发出两种频率不同的光,其中从n=3跃迁到n=1所发出的光频率最高C .金属钠表面所发出的光电子的初动能最大值为11. 11 eVD .金属钠表面所发出的光电子的初动能最大值为9. 60 eV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h 23290经过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后成为稳定的原子核Pb 20882B.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是n C He Be 101264294+→+ C.200个U 23892的原子核经过两个半衰期后剩下50个U 23892D.U 23592在中子轰击下生成Sr 9438和Xe 14054的过程中,原子核中的平均核子质量变小24.已知π+介子、π—介子都是由一个夸克(夸克u 或夸克d )和一个反夸克(反夸克u 或反夸克d )组成的,它们的带电量如下表所示,表中e 为元电荷。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π+由u 和d 组成 B.π+由d 和u 组成 C.π—由u 和d 组成 D.π—由d 和d 组成25.太阳每年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当于1813亿吨标准煤,是全世界年需能量总和的5000倍,是地球上最大的能源.太阳内部有多种热核反应,其中的一个反应方程是:23411120H H He n +→+.若已知21H 的质量为m 1,31H 的质量为m 2,42He 的质量为m 3,10n 质量为m 4,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10n 是质子 B .21H 和31H 是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核C .21H 和31H 在常温下就能够发生聚变D .这个反应释放的核能为()21234E m m m m C ∆=+--26.在核反应方程式X Xe S r n U 1365490381023592k ++→+中,下列关于X 和k 的判断正确的是A. X 是中子,k=9B. X 是中子,k=10C. X 是质子,k=9D. X 是质子,k=1027.一块含铀的矿石质量为M ,其中铀元素的质量为m 。
铀发生一系列衰变,最终生成物为铅。
已知铀的半衰期为T ,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经过两个半衰期后这块矿石中基本不再含有铀了B.经过两个半衰期后原来所含的铀元素的原子核有m /4发生了衰变C.经过三个半衰期后,其中铀元素的质量还剩m /8D.经过一个半衰期后该矿石的质量剩下M /2 2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原子的核式结构B .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核内的中子转变为质子时所产生的C .已知能使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为0γ,则当频率为20γ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2h 0γD .用绿光照射一光电管,能够产生光电流,欲使光电子从阴极逸出时的最大初动能增大,可改用黄光照射. 2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Ra 22688衰变为Rn 22286要经过1次α衰变和1次β衰变B .U 23892衰变为Pa 23491要经过1次α衰变和1次β衰变C .Th 23290衰变为Rb 20882要经过6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D .U 23892衰变为Rn 22286要经过4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 30.在下列四个方程中,x 1、x 2、x 3和x 4各代表某种粒子①n U 1023592+→11385495383Xe U x ++ ②221H x +→n He 1032+ ③U 23892→323490Th x +④He Mg 422412+→42713Al x +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A .x 1是电子B .x 2是质子C .x 3是α粒子D .x 4是氘核 31.关于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彻底否定了光的波动学说,建立起全新的现代光学理论B .大量光子表现的效果往往显示粒子性,个别光子表现的效果往往显示出波动性C .所有电磁波中红外线最容易发生明显衍射现象D .由于γ射线的波长非常短,要想观察到它的干涉现象非常困难 32.氦原子被电离一个核外电子,形成类氢结构的氦离子. 已知基态的氦离子能量为E 1= -54.4eV ,氦离子的能级示意图如图所示.在具有下列能量的光子或者电子中,不能..被基态氦离子吸收而发生跃迁的是 A. 41.0eV (电子) B.43.2eV (电子) C. 42.8eV (光子) D.54.4eV (光子)33.某原子核AZ X 吸收一个中子后,放出一个电子,分裂为两个α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