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合集下载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是唐朝为伟大的诗人李白 做写的一首诗,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 ,一起来看看吧! 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唐代: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四万 一作:一万)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度 通:渡)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1/7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

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 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

全诗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注解:(1)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此诗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后世版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或作《别东鲁诸公》。

天姥山:在今绍兴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

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

选自《李太白全集》。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太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

第二年,他将由东鲁(现在山东)南游会稽(绍兴,越州),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2)海客:浪迹海上之人。

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

《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

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

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翻译与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注解:(1)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此诗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后世版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或作《别东鲁诸公》。

天姥山:在今绍兴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

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

选自《李太白全集》。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太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

第二年,他将由东鲁(现在山东)南游会稽(绍兴,越州),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2).海客:浪迹海上之人。

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

《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

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

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实在。

难求:难以寻访。

(3)越人:指浙江绍兴一带的人,春秋五霸的越国首都,也是魏晋第一大都会。

(4)云霞明灭:云霞忽明忽暗(5)天横:遮住天空。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和赏析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和赏析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和赏析原文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峰压胜境。

九折拐却峨眉峰,候馆潭深锁翠屏。

柱天峨峨势象梦,我侬青云志薄名。

岩霜牛挂两行泪,下泪偏垂两行清。

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所作,这首诗描述了李白在梦中游天姥山的情景。

本篇文档将对这首诗的原文和赏析进行详细解析。

原文解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峰压胜境。

这句话描绘了天姥山的壮美景象。

通过“连天向天横”来形容天姥山的高耸,通过“势拔五峰”来表现山势的险峻,这两句字使人感受到天姥山的雄奇壮美。

•九折拐却峨眉峰,候馆潭深锁翠屏。

这句话描述了李白在天姥山上看到的一道伟岸的山峰,山峰上有锁翠屏并有潭深,如果细心品味这一句话,能够感受到李白对大自然的深深喜爱。

•柱天峨峨势象梦,我侬青云志薄名。

这句话表现了李白自嘲的一面。

他自认为是柱天之材,有着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是他仍然觉得自己的志向太薄弱了,难以达到真正的伟大和远大。

•岩霜牛挂两行泪,下泪偏垂两行清。

最后这两句话是本首诗的结尾,形象地表达了李白宁愿让泪水去流露内心感受的决心。

通过“岩霜牛挂”来表现李白心情悲苦,通过“两行泪”来表现他的真诚和坦率。

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充满着禅意和寓情的诗。

通过李白凭梦游天姥山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喜爱,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对于人生的感慨和内心的孤独。

在整首诗的描述中,李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天姥山的雄奇壮丽,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之美的赞叹和感受。

而同时,李白又在诗中表现出自己的自卑和不满,他希望着能够得到更多的成就并取得更大的名声。

在诗的结尾处,李白坦诚地表示了自己的内心想法,这使得这首诗显得更加真实和朴实。

总而言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李白独有的审美意境和内心感受,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化深厚的禅意文化。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 格和特点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画面美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 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天姥山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天姥山的美 丽风光。
2、背景介绍
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思想和创作背景。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基本内容
此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是一首记梦的词,内容曲折多变,如空 中怪龙,时隐时现,把全部内容很自然地贯穿在一起,既用白话,又较浅近,读 起来有一种朴索之美。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海客谈及的海中三神山之一的瀛洲,是 古代传说中的仙山,据《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君子之国、北方法和谷、 多衣文采、君子不哭、走马如飞、生执鸟(同“卵”)蛇……食(食同“吸”) 气”,早已不食五谷,行进为飞,可以交魂魄。山上禽兽虫蛇都是白色的,山下 的草木以每年两次的时间开花。
其次,我们可以将梦境与现实进行对比。在梦中,李白可以随心所欲地探索 和发现,但回到现实后,他却感到更加束缚和压抑。这种对比突出了现实世界的 残酷和无情,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自然的渴望和对现实世界的失望。
最后,我们可以从诗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在梦中,李白感到自由自在, 但回到现实后,他却感到痛苦和不满。这种情感变化展现了一个诗人内心的矛盾 和挣扎,也反映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反感。
(3)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合 作探究精神。
5、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阅读李白的其它代表作,如《静夜思》、《将进酒》等,体 会其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
(2)组织学生探讨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 的审美情趣。

七言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七言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城。

天台四万⼋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夜飞度镜湖⽉。

湖⽉照我影,送我⾄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澹澹兮⽣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照耀⾦银台。

霓为⾐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来下。

虎⿎瑟兮鸾回车,仙之⼈兮列如⿇。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青崖间,须⾏即骑访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作品评述瀛州: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仙⼭之⼀,另两座名蓬莱、⽅丈。

天姥:⼭名,在今浙江省新昌县东。

⾚城:⼭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天台⼭的南⾯。

镜湖:⼜名鉴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

剡溪:⽔名,在今浙江省嵊县南。

谢公屐:谢公,南朝诗⼈谢灵运。

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他“寻⼭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重,莫不备尽登蹑。

常着⽊屐,⽬⼭则去其前齿,下⼭则去其后齿。

”⾦银台:指神仙居所。

⽩⿅:传说中神仙所骑的神兽。

【简析】:李⽩在被排挤出长安的第⼆年,即天宝四年(745),准备由东鲁(今⼭东省南部)南游越中时,写了这⾸向朋友们表⽩⾃⼰⼼情的诗。

全诗既写梦境,也写现实,构思缜密,极富想象,将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起。

这是诗⼈迭遭失意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觉得只有梦境才更值得流连;然⽽梦总是要醒的,⼀旦接触到现实,只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呼喊。

全诗兴到笔随,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缚,只有李⽩这样的伟⼤诗⼈才有如此磅礴的⽓势。

这⾸诗⼜题作《别东鲁诸公》。

这是⼀⾸记梦诗,也是⼀⾸游仙诗。

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法,向来为⼈传诵,被视为李⽩的代表作之⼀。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译文|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唐代: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译文及注释译文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

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梦游天姥吟留别》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

诗写梦游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

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

以下是文学网小编整理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梦游天姥吟留别》(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1) (一作《别东鲁诸公》)选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海客谈瀛洲(2),烟涛微茫信难求;越(3)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mǔ)连天向天横(23),势拔五岳掩赤城(4)。

天台(5)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24)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6)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7)。

谢公(8)宿处今尚在,渌(25)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9),身登青云梯(26)。

半壁(10)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11)熊咆龙吟殷岩泉(12),栗深林兮惊层巅。

(27)云青青(28)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13),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14),訇然中开。

青冥(15)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16)。

霓为衣兮风为马(17),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18),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19)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20)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29)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21)安能摧眉折腰(22)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注解】(1).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此诗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后世版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或作《别东鲁诸公》。

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

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

选自《李太白全集》。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太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签:标题]篇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译文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译文①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

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

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

(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

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

(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

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

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

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

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象麻一样。

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③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人世间行乐也是象梦中的幼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象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

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高高兴兴地过日子!1篇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夭矫离奇托梦寄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2011-09-16 已有154人阅读作者:肖旭李杜是盛唐诗坛上的两大家。

明代胡应麟在评论他们各自的特色时说:“阖辟纵横,变幻超忽,疾雷震霆,凄风急用,歌也;位置森严,筋脉联络,走月流云,轻车熟路,行也.太白多近歌,少陵多近行。

”(《诗薮》内编卷三)凡是读过李杜诗歌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印象:李诗感情奔放,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杜诗则结构严谨,描写逼真,充满现实主义精神。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其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他的创作特色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

李白好神仙,在作品中常常有游仙。

该诗作于天宝四年。

诗人于天宝三年被排挤出长安后,经梁、宋,到达齐、鲁。

当他由东鲁又要南下吴、越时,写了这首诗留别山东的朋友。

所以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

“梦游天姥吟”是就诗中所写内容自拟的乐府歌行题目,“留别”是点明诗为赠别之作。

留别而出之以梦游天姥,在赠别诗中便显出别开生面的意味来。

据志书记载:天姥峰在台州天台县西北,就是今浙江天台西北。

它同天台山相对,峰峦孤出峭立,下临剡县,仰望如在天表。

这样一座山自然是诱人的。

梦游不是实游,但仍然表现了心向往之。

李白在南陵得到征召时,曾兴奋地说:“我辈岂是蓬蒿人!”并非甘居乡野山林的人物。

曾几何时,又转向水。

为什么有如此骤然的转折呢?就在当时政治腐朽,奸佞当权,有理想有抱负之士不得施展才能,“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无人识贤用贤,只好赋归去来了。

所以留别诗要写成梦游天姥,因为中心不在别意的缠绵,而在借此以抒发政治感慨,表示政治态度。

本属政治性主题,却通过梦游名山、神入幻境表现出来,惝恍迷离,奇异多彩,更充分地发挥了诗人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成为李白的一篇代表作。

全诗可分成三段:自首句至“对此欲倒东南倾”为第一段。

写梦前,梦游天姥山的缘由。

从战国以来,就相传东海中有三神山。

战国时燕、齐之主和秦始皇都曾派人入海相求,自然毫无结果,因为它本是不存在的东西。

诗人把它拉来做陪衬,创造了一个跌宕有致的开端,并且一开始就带上点神话气氛。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海客”指海上来的客人。

“瀛洲”是传说中东海三神山之一。

“信”是诚然。

“烟涛”指烟波海涛。

“微茫”是模糊不清的样子。

海客谈说瀛洲,只是虚幻的传言,烟水迷茫实在难以求索,越人谈天姥,是人间的实言,是可以攀上云霞明灭的峰头一览真颜的。

这是用对句写出两个虚实相映的形象,用瀛州的烟波渺茫难求来衬托天姥山的客观存在。

有了瀛洲的反跌,天姥更加突出了。

仙山瀛州虽好,但涉虚幻,即不可求,因而一笔带过。

天姥可睹,并且云霞明灭,故可一游。

下面描写天姥的奇伟:“天姥连天向天横”。

天姥不仅高与天齐,所谓“连天”,还有与天比长争高的架势,所谓“向天横”,真可以说是情豪笔劲,把山写得龙腾虎跃。

“拔五岳,掩赤城”。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历来被认为是中国腹地的五座大山。

“赤城”也是山名,在天台县境内。

天姥拔出五岳之上,掩蔽了赤城山,足见其巍峨雄拔之势了。

下面再用天台山来烘托。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对天台先扬一笔,四万八千丈,然而在天姥面前,也不过如倾侧俯伏的小丘罢了。

这一扬一抑都是为了显示天姥之高、之大。

这横空出世的天姥的高大形象一下就跃入我们的眼帘。

如此雄奇的山水,自然引人神往,怎能不使李白魂牵梦萦呢?所以诗人于梦中飞去了,故引出一番奇异的梦境。

“我欲因之梦吴越”至“失向来之烟霞”为第二段。

写梦中,游天姥的全过程:由入梦到梦醒,是全诗的主要部分,也是扣“梦游天姥”之题。

既然是梦,那就多变幻而神奇。

梦是虚境,山是实境,诗人使虚实交织,似幻似真,逐次展现出迷离引人的境界。

“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之”指因借越人的谈论天姥。

“梦吴越”指梦中由山东向吴越驰去。

“一夜飞度镜湖月”。

诗人一夜之间,在月光下,飞越了镜湖。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是从山东到天姥所经之路,因此过镜湖有似真,一夜飞度则为幻。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剡溪即曹娥江上游,剡县就在溪滨,过剡似实,湖月相送则为幻。

湖月把诗人的身影投射于地,合乎情理之真,而月下飞行,无疑又是幻。

可谓霎时千里,带有梦的特点。

这个引无数墨客竟折腰的旅游胜地,李白只写了两句:“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谢公”指谢灵运,他喜游山水,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投宿。

他的诗中曾说:“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峰”。

即夜晚投宿于剡,天明遂登天姥。

这里点出历史上游人之陈迹。

“渌水”指清澄的水。

这句突出剡溪主要动人的非凡景色之处。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谢公屐”指谢灵运为登山而特制的木鞋,鞋底有可以装拆的齿,上山则去掉前齿,下山则去掉后齿。

“青云梯”指高峻的山路。

谢公宿处为历史实有,似实,脚著谢屐,则为幻。

这一段写梦行至天姥,配以月夜背景,点染历史故实,画面优美,真幻交织,奇趣引人。

接着写“游天姥”,先外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半壁”指半山腰。

神话传说东南桃都山有桃都树,其高大异常,枝与枝相距三千里,上有天鸡。

日出先照到此树,天鸡遂呜,然后天下群鸡方叫。

因为山高,半山就看到梅上日出,天鸡已开始啼叫,将神话组织入诗,更添神异色彩。

半山腰处已经看到大海日出,又传来天鸡的啼声。

大家想一下,“半壁”尚如此雄伟壮观,那“绝顶”当如何?(梦境展开,胜景之一)再看山的实景,首先是洞天外:“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巳暝”。

“暝”指天黑。

这些靜景雄伟陡峭已使人迷醉,由于山路曲折盘旋,没有一准方向,一路上或迷赏名花,或倚石休歇,不觉之间已是夜幕降临时刻。

下面由静写动,由看到听,突出山的惊险景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咆”是野兽怒吼声。

“熊咆龙吟”是形容“岩泉”即涧水的声音。

“殷”形容声音震天。

“栗”是感到惊惧而发抖。

“层巅”指峰顶。

“熊、龙、岩、泉、巅”景象险怪,通过一咆一吟,显示惊心慑胆的景象。

这四句说深邃的峡谷中岩泉咆哮,浓密的深林黑黝黝不见边际,层巅使人战栗惊恐,足见其神奇。

这“迷、倚、忽”表现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

这一种神秘奇伟的境界,为下文的奇境陡现酝酿了气氛。

(洞天外梦境变幻,胜景之二)描绘洞天仙景:“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

”“青青”形容雨云浓黑。

“淡淡”是水波闪动的样子。

“烟”指雾气。

先写神奇之境将要出现时的预兆变化,黑云在脚下,青青含雨欲滴,岩泉瀑水则笼罩在夜雾中。

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列缺”是闪电。

“霹雳”是雷声。

“扉”是门。

“訇然”形容大声。

这四句承上文“云青青兮欲雨”,写一阵电闪雷鸣,山峦崩裂,现出两扇石门,又訇然张开,露出一个洞天福地来。

那里面是什么情景呢?“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青冥”即指青天。

“金银台”是神仙所居的台阁。

这里青空辽阔望不到头,日月光华照射着金装银裹的亭台建筑,光彩夺目。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云之君”犹如说天上仙人。

他们以云霓彩虹为衣,以风为马,也就是乘风,飘然而下。

说神仙们纷纷从天上降下来:“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回车”即拉车,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人林立,奇境迷人。

(梦境高潮,胜景之三)这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至此,诗人的想象已推到高峰。

洞天是极乐世界,诗人向往之乐土,追求之理想。

我们说李白在不得意时,往往通过这样的境界来表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然而,这毕竟太虚幻了,到头来还是觉醒。

诗人以“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肘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悸”是心惊。

“怳”同“忧”,这里是恍然醒觉的样子。

“向来”是旧来之意,指方才的梦境中所遇。

醒来一看,只有身边的枕席,方才梦中的山水洞天全部烟消云散。

诗人又回到现实中来,不禁由此陷入深邃的思索而长叹: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到结束为第三段,写梦醒后,回到现实当中。

眼前的现实是即将离开山东亲友,去游那魂牵梦萦的天姥山了。

这个现实自然会勾起那使诗人悲愤的长安三年生活。

三年长安,清梦也似的过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