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物理专题复习精品学案热学、光学、原子核doc

合集下载

高三物理专题复习专题热学优质教案

高三物理专题复习专题热学优质教案

高三物理专题复习专题热学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高三物理热学专题,主要涉及教材第十四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十五章“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相关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能量守恒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的概念,以及热力学过程和循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分析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热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对热学现象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热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以及热力学过程和循环的分析方法。

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熵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热力学演示装置。

学具:笔记本、教材、物理常数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热力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起学生对热学现象的兴趣,导入新课。

2. 知识回顾:带领学生回顾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巩固基础知识。

3. 实践情景引入:呈现一个实际热力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例题讲解:针对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逐步解题。

5.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知识拓展:介绍热力学在新能源、环保等方面的应用,拓展学生视野。

六、板书设计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原理2.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的增加原理3. 热力学过程与循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证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2)解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3)分析一个热力学循环过程,计算其热效率。

答案:(1)略。

(2)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孤立系统的熵总是增加,不可能自发减少。

例如,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复习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使学生掌握了热学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分析实际问题。

高三物理专题复习专题热学精品教案

高三物理专题复习专题热学精品教案

高三物理专题复习专题热学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三物理教材热学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气体动理论以及分子运动论等核心概念。

着重对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的应用及气体动理论的基本原理进行深入解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使学生理解气体动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分子运动与宏观热现象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解决实际热学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气体动理论与宏观热现象的联系。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运用,气体动理论的基本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温度计、气压计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引入热学的基本概念。

2. 知识讲解:(1)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原理在热现象中的应用。

(2)热力学第二定律:宏观热现象的规律性,如熵增原理。

(3)气体动理论:分子运动与宏观热现象的联系。

3. 例题讲解:针对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以及气体动理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实践情景引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探讨热学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原理。

2.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

3. 气体动理论:分子运动与宏观热现象的联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一个热现象的能量变化。

(2)分析一个实际热现象,说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

(3)结合气体动理论,解释一个宏观热现象。

2. 答案:(1)能量变化计算示例:一个热机在工作过程中,吸收热量Q=1000J,对外做功W=800J,求热机内能的变化。

解: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内能变化ΔU=QW=1000J800J=200J。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全套教案完整版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全套教案完整版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全套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力学:牛顿运动定律、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动量守恒。

2. 电磁学:电场、磁场、电磁感应、交流电。

3. 光学: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波动。

4. 热学: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气体动理论。

5. 原子物理:原子结构、原子光谱、量子力学初步、核物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高考做好充分准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磁学、光学、量子力学初步。

教学重点:力学、热学、原子物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模型。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实验现象、问题探讨等方式引入新课。

2. 知识回顾: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巩固基础知识。

3.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各章节知识点,结合例题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答疑解惑: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知识点。

2. 重点、难点提示。

3. 例题及解题步骤。

4. 课堂小结。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学:计算题、选择题、填空题。

(2)电磁学:计算题、选择题、填空题。

(3)光学:选择题、填空题。

(4)热学:计算题、选择题、填空题。

(5)原子物理:选择题、填空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推荐相关书籍、文章,拓展学生知识面。

(2)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组织物理竞赛、讲座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划分;4. 教学过程中的新课讲解和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高三物理专题复习专题热学教案

高三物理专题复习专题热学教案

高三物理专题复习专题热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三物理教材《热学》章节,主要详细内容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气体动理论、温度与热量、热力学循环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热力学基本定律,理解能量守恒在热学中的体现。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气体动理论解释宏观热现象,了解温度与热量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热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热力学循环的应用。

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气体动理论,温度与热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热力学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热力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热现象背后的原理。

2. 例题讲解:(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讲解能量守恒在热学中的具体体现。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解释宏观热现象的方向性。

(3)气体动理论的应用:分析气体压强、温度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热力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4. 小组讨论:针对教学难点,分组讨论,互帮互助,共同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内能变化等于热量与对外做功的代数和。

2. 热力学第二定律:宏观热现象具有方向性,熵增原理。

3. 气体动理论:气体分子运动论,压强、温度、体积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证明热力学第一定律。

(2)解释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运用气体动理论分析一定量的气体在等温、等压、等容过程中的变化。

2. 答案:(1)见教材P。

(2)见教材PXx。

(3)见教材PXx。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热力学第一定律掌握较好,但对第二定律的理解仍有困难,需加强讲解与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热力学在新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

高三物理高考总复习学案:原子和原子核(2021年整理)

高三物理高考总复习学案:原子和原子核(2021年整理)

高三物理高考总复习学案:原子和原子核(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三物理高考总复习学案:原子和原子核(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三物理高考总复习学案:原子和原子核(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0高考物理总复习名师学案——原子和原子核(23页WORD)●考点指要要求知识点程度1.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的核式Ⅰ结构.2.氢原子的能级结构.Ⅱ3。

氢原子的电子云.光子的发射Ⅰ和吸收.4。

天然放射现象.α射线、β射Ⅰ线、γ射线。

半衰期。

5。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原子核的Ⅰ组成。

核反应方程,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6.放射性污染和防护.Ⅰ7.核能、质量亏损。

爱因斯坦的Ⅱ质能方程.8.核反应堆.核电站。

Ⅰ9.重核的裂变.链式反应。

轻核的Ⅰ聚变。

10.可控热核反应.Ⅰ●复习导航本章以人们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为线索,介绍了历史上著名的实验及根据实验得出的关于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组成的基础知识。

高考对该部分知识要求较低,但每年均有试题涉及.其中以原子能级、核反应方程和质能方程等命题频率较高。

其次对物理学史、著名实验和重要的物理学理论等,近几年高考中也时有出现。

其他知识点,试题呈交替出现情况.因此,对本章的复习应注意既突出重点,又不丢细节.本章知识分成两个单元组织复习:(Ⅰ)原子结构。

能级;(Ⅱ)原子核反应.核能.第Ⅰ单元原子结构·能级●知识聚焦一、原子的核式结构1。

α粒子散射现象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能沿原来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偏转角超过了90°,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角几乎达到180 °。

2010届高考物理专题复习精品学案――热学、光学、原子核(最新)

2010届高考物理专题复习精品学案――热学、光学、原子核(最新)

2010届高考物理专题复习精品学案――热学、光学、原子核(最新)【命题趋向】利用阿伏加德罗常数求分子的直径、分子的质量、估算分子个数以及布朗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关系、内能、热力学第一、二定律是高考常考知识点,多以难度中等或中等偏下的选择题形式出现。

【考点透视】1.阿伏加德罗常数A N 是联系微量与宏观量的桥梁。

具体表现(摩尔质量0M ,摩尔体积0V ,分子质量1m 分子体积1V ):①分子的质量:AN M m 01=;②分子的体积(对气体而言是单个分子可占领的空间):AA N M N V V ρ001==;③分子直径的估算:把固、液体分子球模形316πV d =;立方体模型则31V d =对于气体:31V d =表示分子的间距)④分子数:A A A N V V N M m nN N 00===。

2.扩散现象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而布朗运动是悬浮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反应。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但斥力随距离的变化快。

4.物体的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分子势能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相对位置决定,分子势能变化与分子力做功有关。

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

物体的内能由物质的量、温度、体积共同决定。

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它们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但实质不同,前者属能量的转化,而后者是能量的转移。

5.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W Q U +=∆6.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的实质是:与热有关的现象自发进行是有方向性的。

7.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8.气体的状态参量的关系:对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实际气体在常温下可视为理想气体)c TPV =(恒量),气体的压强与单位体积的分子数和分子的平均动能有关。

【例题解析】例1 对于分子动理论和物体内能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但分子平均动能一定大B .理想气体在等温变化时,内能不改变,因而与外界不发生热交换C .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运动,它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D .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解析:温度越高,分子平均动能越大,但内能不仅与动能有关,还和分子势能有关;对理想气体,温度不变,其内能不变,由热力学第一定律知,仍可以和外界发生热交换;布朗运动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而是固体颗粒的运动,它液体分子的无规则的运动的反应;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永不停息的运动,不能说明分子间是否存在斥力。

高考物理专题13原子与原子核学案

高考物理专题13原子与原子核学案

专题13 原子与原子核超重点1: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一、光电效应1.定义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能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的现象.2.光电子光电效应中发射出来的电子.3.研究光电效应的电路图(如图)其中A是阳极.K是阴极.4.光电效应规律(1)每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3)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 s.(4)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饱和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二、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1.光子说在空间传播的光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作一个光的能量子,简称光子,光子的能量ε=hν.其中h=6.63×10-34J·s(称为普朗克常量).2.逸出功W0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最小值.3.最大初动能发生光电效应时,金属表面上的电子吸收光子后克服原子核的引力逸出时所具有的动能的最大值.4.遏止电压与截止频率(1)遏止电压:使光电流减小到零的反向电压U c.(2)截止频率: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最小频率叫作该种金属的截止频率(又叫极限频率).不同的金属对应着不同的极限频率.5.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1)表达式:E k=hν-W0.(2)物理意义:金属表面的电子吸收一个光子获得的能量是hν,这些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的逸出功W 0,剩下的表现为逸出后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 =12m e v 2.三、光的波粒二象性与物质波 1.光的波粒二象性(1)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证明光具有波动性. (2)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3)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2.物质波 (1)概率波光的干涉现象是大量光子的运动遵守波动规律的表现,亮条纹是光子到达概率大的地方,暗条纹是光子到达概率小的地方,因此光波又叫概率波. (2)物质波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宏观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其波长λ=h p,p 为运动物体的动量,h 为普朗克常量. ※考点一 光电效应规律 1.区分光电效应中的四组概念(1)光子与光电子:光子指光在空间传播时的每一份能量,光子不带电;光电子是金属表面受到光照射时发射出来的电子,其本质是电子.(2)光电子的动能与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电子吸收光子能量后,一部分克服阻碍作用做功,剩余部分转化为光电子的初动能,只有直接从金属表面飞出的光电子才具有最大初动能.(3)光电流和饱和光电流:金属板飞出的光电子到达阳极,回路中便产生光电流,随着所加正向电压的增大,光电流趋于一个饱和值,这个饱和值是饱和光电流,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饱和光电流与所加电压大小无关.(4)入射光强度与光子能量:入射光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照射到金属表面单位面积上的总能量. 2.对光电效应规律的解释1.关于光电效应的规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入射光的波长大于该金属的极限波长,光电效应才能产生B.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跟入射光强度成正比C.发生光电效应的反应时间一般都大于10-7 sD.发生光电效应时,单位时间内从金属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答案】D2.(多选)用如图所示的光电管研究光电效应,用某种频率的单色光a照射光电管阴极K,电流计G的指针发生偏转.而用另一频率的单色光b照射光电管阴极K时,电流计G的指针不发生偏转,那么( )A.a光的频率一定大于b光的频率B.只增加a光的强度可使通过电流计G的电流增大C.增加b光的强度可能使电流计G的指针发生偏转D.用a光照射光电管阴极K时通过电流计G的电流是由d到c【答案】AB【解析】由于用单色光a照射光电管阴极K,电流计G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发生了光电效应,而用另一频率的单色光b照射光电管阴极K时,电流计G的指针不发生偏转,说明b光不能发生光电效应,即a光的频率一定大于b光的频率,A正确;增加a光的强度可使单位时间内逸出光电子的数量增加,则通过电流计G的电流增大,B正确;能否发生光电效应只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所以即使增加b光的强度也不可能使电流计G的指针发生偏转,C错误;用a光照射光电管阴极K时通过电流计G 的电子的方向是由d到c,所以电流方向是由c到d,D错误.※考点二光电效应方程及图象分析1.光电效应的“三个关系”(1)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hν-W0.(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可以利用光电管实验的方法测得,即E k=eU c,其中U c是遏止电压.(3)光电效应方程中的W0为逸出功,它与极限频率νc的关系是W0=hνc.2.四类图象图象名称图线形状读取信息最大初动能E k与入射光频率ν的关系图线(1)截止频率(极限频率):横轴截距(2)逸出功:纵轴截距的绝对值W0=|-E|=E(3)普朗克常量:图线的斜率k=h遏止电压U c与入射光频率ν的关系图线(1)截止频率νc:横轴截距(2)遏止电压U c: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3)普朗克常量h:等于图线的斜率与电子电荷量的乘积,即h=ke颜色相同、强度不同的光,光电流与电压的关系(1)遏止电压U c:横轴截距(2)饱和光电流I m:电流的最大值(3)最大初动能:E km=eU c颜色不同时,光电流与电压的关系(1)遏止电压U c1、U c2(2)饱和光电流(3)最大初动能E k1=eU c1,E k2=eU c2[典例] 小明用金属铷为阴极的光电管,观测光电效应现象,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甲所示.已知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1)图甲中电极A为光电管的________(选填“阴极”或“阳极”);(2)实验中测得铷的遏止电压U c与入射光频率ν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铷的截止频率νc=______Hz,逸出功W0=________ J;(3)如果实验中入射光的频率ν=7.00×1014 Hz,则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________J.【答案】(1)阳极(2)5.15×1014(5.12×1014~5.19×1014均可) 3.41×10-19(3.39×10-19~3.44×10-19均可) (3)1.23×10-19(1.21×10-19~1.26×10-19均可)[题组突破训练]1.(多选)(2017·高考全国卷Ⅲ)在光电效应实验中,分别用频率为νa、νb的单色光a、b照射到同种金属上,测得相应的遏止电压分别为U a和U b、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分别为E k a和为普朗克常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νa>νb,则一定有U a<U bB.若νa>νb,则一定有E k a>E k bC.若U a<U b,则一定有E k a<E k bD.若νa>νb,则一定有hνa-E k a>hνb-E k b【答案】BC【解析】本题考查对光电效应方程hν-W0=E k的理解.光照射到同种金属上,同种金属的逸出功相同.若νa>νb,据hν-W0=E k,得E k a>E k b,则B项正确.由hν-W0=E k=eU,可知当νa>νb时U a>U b,则A项错误.若U a<U b说明E k a<E k b,则C项正确.由hν-E k=W0,而同一种金属W0相同,则D项错误.2.(多选)如图所示是用光照射某种金属时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频率的变化图线,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由图可知( )A.该金属的极限频率为4.27×1014 HzB .该金属的极限频率为5.5×1014Hz C .该图线的斜率表示普朗克常量 D .该金属的逸出功为0.5 eV 【答案】AC【解析】由光电效应方程E k =hν-W 0知图线与横轴交点为金属的极限频率,即νc =4.27×1014Hz ,A 正确,B 错误;由E k =hν-W 0可知,该图线的斜率为普朗克常量,C 正确;金属的逸出功 W 0=hνc =6.63×10-34×4.27×10141.6×10-19eV≈1.8 eV,D 错误. 3.在光电效应实验中,飞飞同学用同一光电管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得到了三条光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曲线(甲光、乙光、丙光),如图所示.则可判断出( )A .甲光的频率大于乙光的频率B .乙光的波长大于丙光的波长C .乙光对应的截止频率大于丙光对应的截止频率D .甲光对应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大于丙光对应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 【答案】B※考点三 光的波粒二象性实验基础 表现说明光的 波动 性干涉 和衍射(1)光是一种概率波,即光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概率)可用波动规律来描述(2)大量的光子在传播时,表现出波的性质(1)光的波动性是光子本身的一种属性,不是光子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2)光的波动性不同于宏观观念的波光的粒子性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1)当光同物质发生作用时,这种作用是“一份一份”进行的,表现出粒子的性质(2)少量或个别光子清楚地显示出光的粒子性(1)粒子的含义是“不连续”“一份一份”的(2)光子不同于宏观观念的粒子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对立、统一(1)大量光子易显示出波动性,而少量光子易显示出粒子性(1)光子说并未否定波动说,E=hν=hcλ中,ν和λ就是波的概念(2)波长长(频率低)的光波动性强,而波长短(频率高)的光粒子性强(2)波和粒子在宏观世界是不能统一的,而在微观世界却是统一的[题组突破训练]1.(多选)物理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在光屏处放上照相底片,若减弱光的强度,使光子只能一个一个地通过狭缝.实验结果表明,如果曝光时间不太长,底片上只能出现一些不规则的点;如果曝光时间足够长,底片上就会出现规则的干涉条纹.对这个实验结果,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曝光时间不长时,光的能量太小,底片上的条纹看不清楚,故出现不规则的点B.单个光子的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C.只有大量光子的行为才表现出波动性D.只有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不具有波粒二象性【答案】BC2.对光的认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个别光子的行为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出波动性B.光的波动性是光子本身的一种属性,不是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C.光表现出波动性时,就不具有粒子性了,光表现出粒子性时,就不再具有波动性了D.光的波粒二象性应理解为:在某种情况下光的波动性表现得明显,在另外的某种情况下,光的粒子性表现得明显【答案】C【解析】光是一种概率波,少量光子的行为易显示出粒子性,而大量光子的行为往往显示出波动性,A正确;光的波动性不是由于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而是光的一种属性,这已被弱光照射双缝后在胶片上的感光实验所证实,B正确;粒子性和波动性是光同时具备的两种属性,C错误,D正确.3.(多选)关于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仅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切运动的微粒都具有波粒二象性B.运动的微观粒子与光子一样,当它们通过一个小孔时,都没有特定的运动轨道C.波动性和粒子性,在宏观现象中是矛盾的、对立的,但在微观高速运动的现象中是统一的D.实物的运动有特定的轨道,所以实物不具有波粒二象性【答案】ABC一、氢原子光谱、氢原子的能级、能级公式超重点2:原子结构与原子核1.原子的核式结构(1)电子的发现: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电子.(2)α粒子散射实验: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助手进行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2.光谱(1)光谱用光栅或棱镜可以把光按波长展开,获得光的波长(频率)和强度分布的记录,即光谱.(2)光谱分类有些光谱是一条条的亮线,这样的光谱叫作线状谱.有的光谱是连在一起的光带,这样的光谱叫作连续谱.(3)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巴耳末线系是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的谱线,其波长公式1λ=R(122-1n2)(n=3,4,5,…),R是里德伯常量,R=1.10×107 m-1,n为量子数.3.玻尔理论(1)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能量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2)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ν=E m-E n.(h是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3)轨道: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在不同的圆周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4.氢原子的能级、能级公式(1)氢原子的能级能级图如图所示(2)氢原子的能级和轨道半径①氢原子的能级公式:E n=1n2E1(n=1,2,3,…),其中E1为基态能量,其数值为E1=-13.6 eV.②氢原子的半径公式:r n=n2r1(n=1,2,3,…),其中r1为基态半径,又称玻尔半径,其数值为r1=0.53×10-10m.二、原子核的组成、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1.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核内的质子数.2.天然放射现象(1)天然放射现象元素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首先由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2)放射性和放射性元素物质发射某种看不见的射线的性质叫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放射性元素.(3)三种射线:放射性元素放射出的射线共有三种,分别是α射线、β射线、γ射线. (4)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与防护①放射性同位素:有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两类,放射性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 ②应用:消除静电、工业探伤、作示踪原子等. ③防护:防止放射性对人体组织的伤害. 3.原子核的衰变(1)衰变:原子核放出α粒子或β粒子,变成另一种原子核的变化称为原子核的衰变. (2)分类α衰变:A Z X→A -4Z -2Y +42He. β衰变:A Z X→ A Z +1Y + 0-1e. 两个典型的衰变方程①α衰变:23892U→23490Th +42He ; ②β衰变:23490Th→23491Pa + 0-1e ;(3)半衰期:大量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半衰期由原子核内部的因素决定,跟原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 三、核力、结合能、质量亏损 1.核力 (1)定义原子核内部,核子间所特有的相互作用力. (2)特点①核力是强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 ②核力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在1.5×10-15m 之内;③每个核子只跟它的相邻核子间才有核力作用. 2.结合能核子结合为原子核时释放的能量或原子核分解为核子时吸收的能量,叫作原子核的结合能. 3.比结合能 (1)定义原子核的结合能与核子数之比,称作比结合能,也叫平均结合能. (2)特点不同原子核的比结合能不同,原子核的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4.质能方程、质量亏损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 =mc 2,原子核的质量必然比组成它的核子的质量和要小Δm ,这就是质量亏损.由质量亏损可求出释放的核能ΔE =Δmc 2.四、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裂变反应堆核反应方程1.重核裂变(1)定义:质量数较大的原子核受到高能粒子的轰击而分裂成几个质量数较小的原子核的过程. (2)典型的裂变反应方程:235 92U +10n→8936Kr +144 56Ba +310n.(3)链式反应:由重核裂变产生的中子使裂变反应一代接一代继续下去的过程. (4)临界体积和临界质量:裂变物质能够发生链式反应的最小体积及其相应的质量. (5)裂变的应用:原子弹、核反应堆.(6)反应堆构造:核燃料、减速剂、镉棒、防护层. 2.轻核聚变(1)定义:两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的反应过程.轻核聚变反应必须在高温下进行,因此又叫热核反应.(2)典型的聚变反应方程:21H +31H→42He +10n +17.6 MeV※考点一 对玻尔理论的理解 1.几个概念(1)能级:在玻尔理论中,原子各个状态的能量值. (2)基态:原子能量最低的状态.(3)激发态:在原子能量状态中除基态之外的其他能量较高的状态. (4)量子数:原子的状态是不连续的,用于表示原子状态的正整数. 2.能级图的意义(1)能级图中的横线表示氢原子可能的能量状态——定态.(2)横线左端的数字“1,2,3,…”表示量子数,右端的数字“-13.6,-3.4,…”表示氢原子的能级. (3)相邻横线间的距离不相等,表示相邻的能级差不等,量子数越大,相邻的能级差越小. 3.定态间的跃迁——满足能级差(1)从低能级(n 小)――→跃迁高能级(n 大)―→吸收能量.hν=E n 大-E n 小(2)从高能级(n 大)――→跃迁低能级(n 小)―→放出能量.hν=E n 大-E n 小4.电离电离态:n=∞,E=0基态→电离态:E吸=0-(-13.6 eV)=13.6 eV.n=2→电离态:E吸=0-E2=3.4 eV如吸收能量足够大,克服电离能后,获得自由的电子还具有一定的动能.[题组突破训练]1.(2018·湖南长沙模拟)以下关于玻尔原子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是任意的B.电子在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时,稳定地产生电磁辐射C.电子从量子数为2的能级跃迁到量子数为3的能级时要辐射光子D.不同频率的光照射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时,只有某些频率的光可以被氢原子吸收【答案】D2.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四个能级,其中E1为基态,若氢原子A处于激发态E2,氢原子B处于激发态E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A可能辐射出3种频率的光子B.大量的原子B可能辐射出3种频率的光子C.原子A能够吸收原子B发出的光子并跃迁到能级E4D.原子B能够吸收原子A发出的光子并跃迁到能级E4【答案】B【解析】原子A 从激发态E 2跃迁到E 1,只辐射一种频率的光子,A 错误;原子B 从激发态E 3跃迁到基态E 1可能辐射三种频率的光子,B 正确;由原子能级跃迁理论可知,原子A 可能吸收原子B 由E 3跃迁到E 2时放出的光子并跃迁到E 3,但不能跃迁到E 4,C 错误;原子A 发出的光子能量ΔE =E 2-E 1大于E 4-E 3,故原子B 不可能跃迁到能级E 4,D 错误.3.已知氢原子处于基态时的能量为E 1(E 1<0),氢原子处于n 能级时能量为E n =E 1n2.现有一个处于n =3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发出两个不同频率的光子,其中频率较小的光子照射某种金属恰好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已知普朗克常量为h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频率较大的光子能量为-89E 1B .被照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为5E 136hC .该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过程中减少的电势能等于电子增加的动能D .若用其中频率较大的光子照射该金属,则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可能为E k =-1118E 1【答案】D※考点二 原子核和原子核的衰变 1.α衰变、β衰变的比较衰变类型 α衰变 β衰变衰变方程A ZX→A -4Z -2Y +42HeA ZX→A Z +1Y +0-1e衰变实质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结合成一个整体射出211H+210n→42He1个中子转化为1个质子和1个电子10n→11H+-1e匀强磁场中轨迹形状衰变规律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动量守恒(1)半衰期公式(2)确定α、β衰变次数的方法[真题拓展探究][典例1] (2017·高考全国卷Ⅱ)一静止的铀核放出一个α粒子衰变成钍核,衰变方程为23892U→23490Th+42He.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衰变后钍核的动能等于α粒子的动能B.衰变后钍核的动量大小等于α粒子的动量大小C.铀核的半衰期等于其放出一个α粒子所经历的时间D.衰变后α粒子与钍核的质量之和等于衰变前铀核的质量【答案】B拓展1 衰变方程的书写1.下列核反应方程中,属于α衰变的是( )N+42He→17 8O+11B.eqB.U→234 90Th+42HeH+31H→42He+10D.eqD.Th→234 91Pa+0-1e【答案】B【解析】原子核自发放射α粒子的过程叫α衰变,B正确,A、C、D错误.拓展2 衰变次数的计算U经过m次α衰变和n次β衰变,变成20782Pb,则( )A.m=7,n=3 B.m=7,n=4C.m=14,n=9 D.m=14,n=18【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知核反应方程为23592U→20782Pb+m42He+n0-1e,根据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可得235=207+4m,92=82+2m-n.联立解得m=7,n=4,B正确.选B.拓展3 半衰期的理解与计算3.碘131核不稳定,会发生β衰变,其半衰期为8天.(1)碘131核的衰变方程:13153I→________(衰变后的元素用X表示).(2)经过________天有75%的碘131核发生了衰变.【答案】(1)13154X+0-1e (2)16※考点三核反应及核能1.核反应的四种类型类型可控性核反应方程典例衰变α衰变自发238 92U―→234 90Th+42He β衰变自发234 90Th―→234 91Pa+0-1e人工转变人工控制147N+42He―→178O+11H(卢瑟福发现质子)42He+94Be―→126C+10n(查德威克发现中子)2713Al+42He―→3015P+10n (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3015P―→3014Si+1e重核裂变比较容易进行人工控制23592U+10n―→14456Ba+8936Kr+310n23592U+10n―→13654Xe+9038Sr+1010n轻核聚变很难控制21H+31H―→42He+10n(1)一定的能量和一定的质量相联系,物体的总能量和它的质量成正比,即E=mc2.方程的含义: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它的质量之间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物体的能量增大,质量也增大;物体的能量减少,质量也减少.(2)核子在结合成原子核时出现质量亏损Δm,其能量也要相应减少,即ΔE=Δmc2.(3)原子核分解成核子时要吸收一定的能量,相应的质量增加Δm,吸收的能量为ΔE=Δmc2.3.核能的计算方法(1)根据ΔE=Δmc2计算时,Δm的单位是“kg”,c的单位是“m/s”,ΔE的单位是“J”.(2)根据ΔE=Δm×931.5 MeV计算时,Δm的单位是“u”,ΔE的单位是“MeV”.(3)根据核子比结合能来计算核能:原子核的结合能=核子比结合能×核子数.[典例2] (2018·山东淄博模拟)一个静止的铀核232 92U(原子质量为232.037 2 u)放出一个α粒子(原子质量为4.002 6 u)后衰变成钍核228 90Th(原子质量为228.028 7 u).已知原子质量单位1 u=1.67×10-27 kg,1 u相当于931 MeV.(1)写出核衰变反应方程,并算出该核衰变反应中释放出来的核能;(2)假设反应中释放出的核能全部转化为钍核和α粒子的动能,则钍核获得的动能有多大?【答案】(1)232 92U→228 90Th+42He 5.49 MeV(2)0.09 MeV[题组突破训练]1.(2016·高考全国卷Ⅱ)在下列描述核过程的方程中,属于α衰变的是________,属于β衰变的是________,属于裂变的是________,属于聚变的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C→14 7N+0-1eP→3216S+0-1eU→234 90Th+42HeN+42He→17 8O+11HU+10n→140 54Xe+9438Sr+210nH+21H→42He+10n【答案】C AB E F【解析】α衰变是一种元素衰变成另一种元素过程中释放出α粒子的现象,选项C为α衰变;β衰变为衰变过程中释放出β粒子的现象,选项A、B均为β衰变;重核裂变是质量较大的核变成质量较小的核的过程,选项E是常见的一种裂变;聚变是两个较轻的核聚合成质量较大的核的过程,选项F是典型的核聚变过程.2.(2017·高考全国卷Ⅰ)大科学工程“人造太阳”主要是将氘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用来发电.氘核聚变反应方程是:21H+21H→32He+1021H的质量为2.013 6 u,32He的质量为3.015 0 u,10n的质量为1.008 7 u,1 u =931 MeV/c2.氘核聚变反应中释放的核能约为( )A.3.7 MeV B.3.3 MeVC.2.7 MeV D.0.93 MeV【答案】B【解析】聚变反应中的质量亏损为Δm=(2×2.013 6-3.015 0-1.008 7) u=0.003 5 u,则释放的核能为ΔE=Δmc2=0.003 5×931 MeV≈3.3 MeV,B正确.3.现有两动能均为E0=0.35 MeV的21H在一条直线上相向运动,两个21H发生对撞后能发生核反应,得到32He 和新粒子,且在核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完全转化为32He和新粒子的动能.已知21H的质量为2.014 1 u,32He 的质量为3.016 0 u,新粒子的质量为1.008 7 u,核反应时质量亏损1 u释放的核能约为931 MeV(如果涉及计算,结果保留整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反应方程为21H+21H→32He+11HB.核反应前后不满足能量守恒定律C.新粒子的动能约为3 MeVHe的动能约为4 MeV【答案】C题组突破训练一、选择题1.以下是有关近代物理内容的若干叙述,其中正确的有( )A.紫外线照射到金属锌板表面时能产生光电效应,则当增大紫外线的照射强度时,从锌板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随之增大B .每个核子只跟邻近的核子发生核力作用C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由汤姆孙在α粒子散射实验基础上提出的D .某放射性原子核经过2次α衰变和一次β衰变,核内质子减少2个 【答案】B【解析】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m =hν-W 0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所以增大入射光的强度,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变,故选项A 错误;核力为短程力,只能跟邻近的核子发生核力作用,故选项B 正确;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由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基础上提出的,故选项C 错误;某放射性原子核经过2次α衰变时,原子核中质子减少4个,中子减少4个,当再经过一次β衰变时,一个中子又转变为一个质子,因此核内质子减少3个,选项D 错误. 2.(2018·福建漳州模拟)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α粒子大角度散射表明α粒子很难进入原子内部 B .β衰变现象说明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C .γ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D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随温度的升高而变短 【答案】C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汤姆孙最早提出的B .铀核(23892U)衰变为铅核(20682Pb)的过程中,要经过8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 C .一个氢原子从量子数n =3的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最多可辐射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D .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可能是因为这束光的强度太小 【答案】B【解析】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卢瑟福提出的,A 错误;铀核(23892U)衰变为铅核(20682Pb),先根据质量数守恒计算α衰变次数n =238-2064=8,再根据电荷数守恒计算β衰变的次数m =82+2×8-92=6,B 正确;一个氢原子从n =3的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可能会释放1种频率的光子或2种不同频率的光子,C 错误;能不能发生光电效应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D 错误.4.目前,在居室装修中经常用到花岗岩、大理石等装饰材料,这些岩石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放射性元素.比如,有些含有铀、钍的花岗岩等岩石会释放出放射性惰性气体氡,而氡会发生放射性衰变,放射。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核》导学案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核》导学案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核》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2.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学习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2. 知道原子核的组成【使用方法】通读教材P61-63,进行知识梳理,再认真独立完成导学案,并将自己的疑问记下来。

【课前预习案】1.________发现电子,电子带____电,而原子呈电____性,电子是____的组成部分。

2.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及原因:①________数α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②少数α粒子发生_______偏转→原子内部有“核”存在。

③极少数α粒子被_______ 表明:作用力很大;质量很大;电量集中。

3.卢瑟福原子模型(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__________,原子的全部____电荷和几乎全部_____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_____电的电子在核外的空间运动,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可完满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

4.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原子的直径数量级为____m,原子核的直径数量级为10-15m。

5.原子核的组成:(1)质子的发现:用α粒子轰击______核获得质子。

(2)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核子(___子和___子)组成。

(3)原子核的质子数(Z)=原子核的______数=______序数。

(4)原子核的质量数(A)=______数 + ____数。

X表示原子核,X:_____符号;A:核的_______数;(5)原子核的符号表示:AZZ:核_____数6.同位素(1)定义:具有相同_______数而_____数不同的原子,称同位素。

(2)性质:原子核的_____数决定了核外电子数目,也决定了电子在核外的分布情况,进而决定了这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因而同种元素的同位素具有______的化学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届高考物理专题复习精品学案――热学、光学、原子核【命题趋向】利用阿伏加德罗常数求分子的直径、分子的质量、估算分子个数以及布朗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关系、内能、热力学第一、二定律是高考常考知识点,多以难度中等或中等偏下的选择题形式出现。

【考点透视】1.阿伏加德罗常数A N 是联系微量与宏观量的桥梁。

具体表现(摩尔质量0M ,摩尔体积0V ,分子质量1m 分子体积1V ):①分子的质量:AN M m 01=;②分子的体积(对气体而言是单个分子可占领的空间):AA N M N V V ρ001==;③分子直径的估算:把固、液体分子球模形316πV d =;立方体模型则31V d =对于气体:31V d =表示分子的间距)④分子数:A A A N V V N M m nN N 00===。

2.扩散现象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而布朗运动是悬浮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反应。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但斥力随距离的变化快。

4.物体的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分子势能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相对位置决定,分子势能变化与分子力做功有关。

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

物体的内能由物质的量、温度、体积共同决定。

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它们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但实质不同,前者属能量的转化,而后者是能量的转移。

5.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W Q U +=∆6.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的实质是:与热有关的现象自发进行是有方向性的。

7.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8.气体的状态参量的关系:对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实际气体在常温下可视为理想气体)c TPV (恒量),气体的压强与单位体积的分子数和分子的平均动能有关。

【例题解析】例1 对于分子动理论和物体内能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但分子平均动能一定大B .理想气体在等温变化时,内能不改变,因而与外界不发生热交换C .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运动,它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D .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解析:温度越高,分子平均动能越大,但内能不仅与动能有关,还和分子势能有关;对理想气体,温度不变,其内能不变,由热力学第一定律知,仍可以和外界发生热交换;布朗运动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而是固体颗粒的运动,它液体分子的无规则的运动的反应;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永不停息的运动,不能说明分子间是否存在斥力。

正确答案是A 。

点拨:分子动理论是高考常考的内容,对此要求也较低,只需要正确理解实验结论,并能准确的表述即可。

例2从下列哪一组物理量可以算出氧气的摩尔质量 ( )A .氧气的密度和阿伏加德罗常数B .氧气分子的体积和阿伏加德罗常数C .氧气分子的质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D .氧气分子的体积和氧气分子的质量解析:由氧气分子的质量乘以阿伏加德罗常数可得氧气的摩尔质量故C 选项正确.其他选项都不正确.点拨:与阿伏加德罗常数有关问题分析中,只要注意微观量与宏观量之间的联系是很容易正确求解的。

例3 如图所示,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 ,乙分子位于x 轴上,甲分子对乙分子的作用力与两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图中曲线所示,F >0表示斥力,F <0表示引力, a 、b 、c 、d 为x 轴上四个特定的位置,现把乙分子从a处静止释放,则( )A .乙分子从a 到b 做加速运动,由b 到c 做减速运动B .乙分子由a 到c 做加速运动,到达c 时速度最大C .乙分子由a 到b 的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一直增加D .乙分子由b 到d 的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一直增加解析:乙分子从a 到d 一直做加速运动,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c 到d 做减速运动,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在c 点时速度最大;所以正确选项是B 。

点拨:对F —x 图像中包含的信息不能完全理解是造成失误的主要原因,而“图像问题”是近年高考的一个热点,这在复习中要引起重视。

分子势能的变化与分子力做功有关,这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有关完全类似。

例4 封闭在气缸内一定质量的气体,如果保持气体体积不变,当温度升高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气体的密度增大B .气体的压强增大C .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D .每秒撞击单位面积器壁的气体分子数增多 解析:由c TPV =知,当气体体积不变,当温度升高时,气体压强必然变大而密度保持不变;气体的压强与单位体积的分子数和分子的平均动能有关。

气体体积不变而压强增大时,单位体积的分子数不变,但温度升高,分子平均动能变大,气体分子与器壁碰撞更加频繁。

所以正确选项是B D 。

点拨: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状态参量满足c TPV =(恒量)。

从微观来看,气体的压强由单位体积的分子数和分子的平均动能决定。

例5 固定的水平气缸内由活塞B 封闭着一定量的气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

假设气缸壁的导热性能很好,环境的温度保持不变,若用外力F 将活塞B 缓慢地向右拉动,如图所示,则在拉动活塞的过程中,关于气缸内气体的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 .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内能不变B .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内能减小C .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不变D .气体从外界吸热,气体压强减小解析: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表明不计分子势能,气缸壁的导热性能很好,环境的温度保持不变,若用外力F 将活塞B 缓慢地向右拉动气体温度不变,气体的内能不变,但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由W Q U +=∆知,气体一定吸收热量;由c TPV =知,气体温度不变,体积变大,压强必然变小。

所以正确选项是A D 。

点拨:对气体内能的变化分析时应当注意题干中的描述,“缓慢”往往表明温度不变,“体积不变(或气体自由鼓胀)”说明气体不对外做功,外界也不对气体做功,“绝热”指不发生热传递,“理想气体(或不考虑分子作用力)”意味着忽略分子势能。

例6 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活塞将一定质量的气体封闭在气缸内,活塞与气缸壁之间无摩擦.a 态是气缸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气体达到的平衡状态,b 态是气缸从容器中移出后,在室温(27℃)中达到的平衡状态.气体从a 态变化到b 态的过程中大气压强保持不变.若忽略气体分子之间的势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与b 态相比,a 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撞击活塞的个数较多B ,与a 态相比,b 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对活塞的冲量较大C .在相同时间内,a 、b 两态的气体分子对活塞的冲量相等D ,从a 态到态,b 气体的内能增加,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向 外界释放了热量解析:设单位时间内撞击活塞的分子个数为N ,分子的平均运动速率为0v ,活塞面积为S ,气体压强为p ,在时间t 内气体分子对活塞的冲量为pSt I =,在单位时间内冲量pS I =0不变,故C 正确,设t 时间内动量变化量t kNmv p 0=∆ (k 为等效正碰系数),由动量定理:t kNmv pSt 0=则SkNmv p 0=,气体由a 到b 的过程中,温度升高,0v 增大,在p 、m 、S 、k 一定的情况下N 减小,故A 正确。

点拨:是属于综合性较强的试题,本题巧妙设置情景,考查了气体压强的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和冲量的概念,在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的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专题训练与高考预测】1.阿伏加德罗数为A N ,铁的摩尔质量为A M ,铁的密度为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3m 1铁所含的原子数目是A A M N ρB .1个铁原子的质量是AA N M C .1个铁原子占有的体积是A A N M ρ D .1kg 铁所含有的原子数目是A N ρ 2.如图所示,厚壁容器的一端通过胶塞插进一支灵敏温度计和一根气针,另一端有个用卡子卡住的可移动胶塞。

用打气筒慢慢向容器内打气,使容器内的压强增大到一定程度,这时读出温度计示数。

打开卡子,胶塞冲出容器口后A .温度计示数变大,实验表明气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B .温度计示数变大,实验表明外界对气体做功,内能增加C .温度计示数变小,实验表明气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D .温度计示数变小,实验表明外界对气体做功,内能增加3.对一定量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体积缓慢地不断增大的过程中,气体一定对外界做功B 在压强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外界对气体一定做功C 在体积不断被压缩的过程中,内能一定增加D 在与外界没有发生热量交换的过程中,内能一定不变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气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撞击器壁时对器壁的作用力增大,从而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B .气体的体积变小时,单位体积的分子数增多,单位时间内打到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分子数增多,从而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C .压缩一定量的气体,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加D .分子a 从远处趋近固定不动的分子b ,当a 到达受b 的作用力为零处时,a 的动能一定最大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热量不能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B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必定增加C .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是因为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D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6 A 、B 两装置,均由一支一端封闭,一端开口且带有玻璃泡的管状容器和水银槽组成,除玻璃泡在管上的位置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将两管抽成真空后,开口向下竖直插入水银槽中(插入过程没有空气进入管内),水银柱上升至图示位置停止。

假设这一过程水银与外界没有热交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 .A 中水银的内能增量大于B 中水银的内能增量B .B 中水银的内能增量大于A 中水银的内能增量C .A 和B 中水银体积保持不变,故内能增量相同D .A 和B 中水银温度始终相同,故内能增量相同【参考答案】1 D 2 C 3 A 4 D 5 D 6 B光学【命题趋向】高考对光学的考查在折射率、全反射现象的分析、光的干涉和光电效应,光子能量等知识点命题频率较高,其次是波长、波速和频率的关系,常见的题型是选择题。

2007年的高考可能侧重于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的综合应用。

【考点透视】一 几何光学1.光的反射及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遵守反射定律,平面镜成成等大正立的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

2.光的折射和全反射(1)光的折射定律:21sin sin θθ=n (1θ和2θ分别为入射角和折射角)。

(2)折射率:当光从真空射人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的比值,其值还等于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与介质中传播速度的比值,即vc i n ==γsin si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