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研究的新思路——《分工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研究》评介

合集下载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动态演化-一个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动态演化-一个文献综述

仍是发展中的理论 , 在国外还有很大的争论 。 由 于我国产业集群受到关注的时间较晚 , 已有的 研究多从产业集群的概念 、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 理与动因以及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等方面 着手 , 着重研究了产业集群的类型与形态 , 辨析 产业集群同组织创新 、 技术创新 、 社会资本的关 系 , 与竞争力的关系 , 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设计 基于集群的产业政策以及实证分析等方面 。 而 且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对产业集群的界定和形成 机制形成统一的看法 。 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大 都追随于西方学者的观点 , 而我国对产业集群 理论的争论还没有展开 , 研究的方法和工具也 还欠缺 。 以往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只注重了企业 的空间集聚和地理接近性 , 对其空间变迁和演 进路径尚缺乏研究 。 而产业集群在其演化过程 中所呈现的一系列的复杂性特征 , 更是研究集 群演化的重要突破口 。 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 者 , 对产业集群的诸多特性尚未清晰地认识 , 对 产业集群如何培育与发展仍然仅限于实践者的 探索之中 , 理论严重滞后于实践 。 ( 一 ) 产业集群动态演化的理论渊源和经典 结论 从马歇尔和韦伯以来 , 产业的空间集聚问 题一直受到众多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的关注 。 马歇尔 (Marshall ,1890) 是新古典经济学的集大 成者 , 他把这种产业空间集聚的经济称为 “ 外部 经济 ”,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企业分享公共基 础设施和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资源 ; 中间产 品的便利获得以及技术和信息的便利获得 。 但 马歇尔也认为 ,“ 经济学家的麦加应该在经济生 物学 , 而不是经济动力学 。 例如 , 均衡这个术语 就是静态的机械类比 ”。 可见 , 在马歇尔看来 , 鉴 于演化理论的复杂性 ,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 , 集 中于均衡研究只是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阶段 , 经 济的动态演化才是真实世界的写照 。 事实上 , 杜 能早在 1826年就在完全竞争框架下将区位引入 产业布局中 , 并推导出了一个产业沿中心市场 环形分布的生产布局 。 但是 , 由于这一模型依赖 于一个外生的中心市场 , 因此它并不能解释现 实经济中产业布局演变的内生机制 。 德国经济 学家韦伯 1909年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 , 他认为 费用最小的区位是最好的区位 , 并第一次提出 了集聚经济的概念 。 在韦伯的集聚经济理论中 , 影响集聚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运输成本和集聚经 济 。 总体来看 , 马歇尔是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

专业化分工深化与产业集群演进(上)

专业化分工深化与产业集群演进(上)

一、专业化分工理论的演化分工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因素,而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在生产领域中的集中反映。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思想精髓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专业化分工,恰恰是规模报酬递增规律的根本原因,规模经济的本质实际上是专业化经济。

亚当•斯密第一次把分工放到了经济增长研究的中心位置。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一书中开篇就分析了劳动分工,并指出“分工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

他认为一国国民财富积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最大提高则是由于分工的结果。

他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斯密不仅一般论述了采取分工生产的方式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深入分析了产生分工效率的原因。

他将分工分为三种:一是企业内分工;二是企业间分工,即企业间劳动和生产的专业化;三是产业分工或社会分工。

第二种分工形式实质是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依据所在。

正是因为这种分工,产业集群才会具有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整个市场都无法具备的效率优势,过细分工和市场分工都有一系列弊端。

而产业集群保证了分工与专业化的效率,与此同时还能将分工与专业化进一步深化,反过来又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关于分工的决定因素,斯密认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到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到市场广狭的限制”。

“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这就是著名的“斯密定理”。

亚当.斯密给出分工提高生产率的经典解释是: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节省劳动时间;第三,机器的发明和采用。

将斯密这一观点加以概括,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并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有两点:其一,原来要求复杂劳动的工作通过分工以后只要求简单劳动就可以了。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及其评析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及其评析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及其评析一、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历程二、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三、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分析四、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评估五、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状况与对策探讨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现象越来越常见,它是由一群企业或产业共同组成的紧密联系的经济体,以共同的目标、专业技术和资源为基础,具有产生经济效益的潜力。

本文将围绕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其评析,选取五个主题进行详细分析:一、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现在,国外学者在产业集群理论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

最初的产业集群理论主要集中在美国的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

在20世纪90年代,欧洲的一些经济体和亚洲的一些发达国家也逐渐出现了产业集群现象。

目前,国外产业集群理论主要包括波特五力模型和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基础理论。

此外,还有一些基于网络重组、企业创新、区域合作等基本概念的理论。

国外学者在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它能够促进企业的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加利润率。

二、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区域性的经济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可以提供用工机会、创造税收、促进经济增长,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它还能够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为区域经济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

此外,产业集群还可以帮助企业加强与供应商、客户等网络关系,在不断的博弈中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分析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内部规制、流动性和地理因素。

在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对于这种企业联系的形成和发展,内部规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流动性则是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基本动力之一。

流动性不仅包括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还包括情节、信任和社交网络等各种互动和联结。

此外,地理因素在产业集群的形成中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地理区位的优异性可以吸引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同时,依托地方政府、大学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的支持,也可以帮助产业集群尽快成熟。

马克思分工协作理论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分析

马克思分工协作理论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分析

马克思分工协作理论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分析作者:刘明明来源:《北方经济》2012年第09期产业集群又称为企业集群、企业族群、新产业区、块状经济等 ,是指在某一特定产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

集群包括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 ,也包括上游中间品供应企业、下游的销售企业、辅助性产品制造商、相关的服务性机构及基础设施的提供者。

在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广泛存在。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集群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以民营中小企业为载体的专业化生产区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随处可见。

这种以专业化生产方式存在的企业集群以独特的竞争优势引起了社会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马克思分工协作理论进行了梳理,并以此视角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进行分析。

一、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相关理论回顾产业集群之所以引起人们高度关注 ,关键在于其具有较强的持续竞争力。

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文献内容丰富、视角多样。

马歇尔 (1890)把聚集经济称之为外部经济 ,并首次对 19世纪的产业区再现的现象进行了重新解释,具体归结为三个方面 :知识的外溢、中间品的投入、熟练劳工市场。

Piore &Sabel ( 1984)首次对 19世纪的产业区再现的现象进行了重新解释 ,他们认为集群的优势主要在于“弹性专精” 的生产方式。

波特 ( 1990、1998 )把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归结为 : ( 1)集群通过增强公司的生产力、推动创新的方向和步伐、鼓励新企业的形成三种方式影响竞争 ; ( 2)集群为企业获取雇员、供应商和投入要素提供了更好途径 ,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3)集群是企业获取专业化信息的途径 ;( 4)产生互补性效益 ,一个集群成员之间广泛联结而产生的总体力量大于其各部分之和 ;( 5)集群是获取机构和公共物品的途径;( 6 )集群使当地的竞争更具动力。

Schmitz ( 1997)提出集体效率模型。

这一模型认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两个方面:被动的外部经济和主动的联合行动。

基于产业分工视角的产业集群升级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陶瓷产业集群的调研

基于产业分工视角的产业集群升级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陶瓷产业集群的调研

基于产业分工视角的产业集群升级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陶瓷产业集群的调研李海东;张纯【摘要】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division of labor, this paper deeply combs and diagnos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dustrial cluster upgrading, and concludes tha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luster innovation network,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 capital and the evolutionof industrial embeddedness are the result of industrial division and evolution. Based on this, the study develops a conceptual model of industrial cluster upgrading which including innovation network, social capital, and cluster embedde-dness, and validates the ration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odel by analyzing the survey data.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of 347 ceramic enterprises and organiz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relationship strength and heter-ogeneity of industrial cluster innovation network havea positive effect on cluster upgrading; Some support is obtained from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clusters'social capital on upgrading, in other words, the longitudinal social capital of clusters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cluster upgrading, but the lateral social capital of cluster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industrial cluster upgrading; The embeddedness of cluster also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cluster upgrading.%文章基于产业分工的视角对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梳理和诊断,认为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社会资本的建立,以及产业根植性的演化都是产业分工和演化的结果.基于此,文章构建了集群创新网络、社会资本、集群根植性与产业集群升级的概念模型,并通过集群调研数据检验了概念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通过对347份陶瓷企业和相关组织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联系强度和异质性正向影响集群升级;集群社会资本对产业集群升级的正向影响得到了部分支持,即集群的纵向社会资本正向影响产业集群升级,而集群的横向社会资本对产业集群升级的正向影响则不显著;集群的根植性正向影响产业集群升级.【期刊名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6页(P103-108)【关键词】产业分工;产业集群;产业升级;创新网络【作者】李海东;张纯【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江西景德镇333403;景德镇陶瓷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江西景德镇3334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9.2一、研究问题提出当前,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扩大就业、产业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

产业集群演进的理论与案例分析

产业集群演进的理论与案例分析

2、成长期:随着更多企业的加入,产业集群开始逐渐形成规模效应,企业 间合作加强,技术扩散和人力资源流动加快。这个阶段需要注重加强产业链的完 善和升级,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3、成熟期:当产业集群达到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时,将进入成熟期。这个 阶段需要注重品牌建设、质量控制、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发展,加强企业间的战略 合作,提高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通过高校、科 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 竞争力。
3、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支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培育新的 经济增长点。
产业集群的演进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 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创新。然而,如何理解产业 集群的演进规律和内部机制,以及如何预测未来趋势,一直是学术界和企业界的 焦点。基于生态观的研究为产业集群演进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产业集群演进的历程和现状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机构和个体在地理上的 集聚现象。从全球范围看,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最初的以资 源导向为主的产业集群,到后来的以技术导向为主的产业集群,再到以创新导向 为主的产业集群。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集群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 点。
4、转型期: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变化,产业集群需要不断地进行转型升级。 这个阶段需要注重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智能化等方面的发展,加强与国际接轨, 提高产业集群的全球竞争力。
案例分析
以中国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例,该地区的服装产业集群经历了上述四个阶 段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产业集群及其演进_一个劳动分工角度的解读_张璟

产业集群及其演进_一个劳动分工角度的解读_张璟

■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5期■博士论坛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引起了产业经济学和管理经济学等多个研究领域的关注。

目前对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完全深入到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层面,也没有深入关注产业集群演进的动因与演进过程。

本文在评述古典和新古典以及马克思主义劳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从专业化分工角度对产业集群的形成、演进和发展演变做了初步的分析,并对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理论回顾劳动分工的系统研究始自亚当・斯密。

他分析了劳动分工能够提高生产率的基本原因,并详细分析了影响劳动分工程度的因素和劳动分工的决定因素。

斯密还认为,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

他说认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要受到市场广狭的限制。

这就是“斯密定理”。

斯密粗略地将分工分为三种:一是企业内分工;二是企业间分工;三是一国之内的产业分工或社会分工。

企业间分工形式是现代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依据。

马歇尔继承了亚当・斯密对劳动分工的开创性观察,从分工角度描述了地方性工业(即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形成的三个原因:(1)本地专业化劳动力的发展,大量增加的相关企业和生产服务活动,以及频繁的信息交流;(2)辅助性工业带来诸多好处。

辅助性工业使用高度专业化的机械,为集中在一起的众多工业进行辅助性产品的生产,比起各个工业使用高价机械,自行生产这种辅助性产品来,更为经济和专业;(3)提供专门技能的劳动市场。

马克思则分析了分工会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协作可带来规模经济效益的原因,并从分工和协作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的原因做出了一种说明。

马克思认为,建立在协作基础上的企业生产,可以产生比分散生产更大的效率。

对由于劳动分工而产生的高效率、低成本的追求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因。

二、专业化分工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动态演进1.分工深化促使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机理。

通过上面对劳动分工理论的简单回顾,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尝试从劳动分工或专业化分工的角度来考察当代的产业集群现象。

产业集群论

产业集群论

产业集群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由一群相关产业企业和相关机构组成的集合体。

它们通过共享资源、合作创新和信息交流,形成了一种紧密的产业网络。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竞争力、创新能力和创造就业机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产业集群的定义、形成机制、发展模式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由一批相关联的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密集网络结构。

这些单位之间通过共享资源、信息交流以及合作创新等方式进行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且具有竞争力的经济体系。

二、产生机制1. 优势资源聚集:地理优势资源是形成产业集群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容易形成煤炭化工或电力装备制造等相关行业聚集。

2. 技术溢出效应:相近行业之间存在技术溢出效应,技术进步在一个企业或行业中的应用,会向其他企业或行业传递,从而形成技术创新的集聚效应。

3. 人才聚集效应:人才是产业集群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产业集群能够吸引大量人才的聚集,形成人才交流和创新的氛围。

4. 企业间合作:产业集群中企事业单位之间存在紧密合作关系。

通过合作创新和资源共享,提高了整个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效率和竞争力。

三、发展模式1. 供应链模式:产业链上下游企事业单位之间形成紧密合作关系,通过供应链管理实现资源共享、信息流畅和降低交易成本。

2. 制度创新模式:通过建立一系列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制度规定和支持,促进企事业单位之间形成紧密合作关系。

3. 制造型服务模式:将制造型企事业单位与服务型企事4. 互联网+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传统行5. 创新型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方式提高整个产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通过资源共享和合作创新,提高了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效率和竞争力,推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2. 提高企业竞争力:产业集群中企事业单位之间形成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共享资源和合作创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