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质量标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1号修改单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1号修改单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工作,保障公众健康,根据《环境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经国务院批准,现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1号进行修改。
一、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1号中的PM2.5、PM10、SO2、NO2、O3、CO六项污染物指标进行修订。
1. PM
2.5的年均浓度限值由35微克/立方米调整为25微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75微克/立方米调整为35微克/立方米。
2. PM10的年均浓度限值由50微克/立方米调整为40微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150微克/立方米调整为80微克/立方米。
3. SO2的年均浓度限值由60微克/立方米调整为35微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150微克/立方米调整为75微克/立方米。
4. NO2的年均浓度限值由40微克/立方米调整为30微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80微克/立方米调整为60微克/立方米。
5. O3的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160微克/立方米调整为100微克/立方米。
6. CO的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4毫克/立方米调整为5毫克/立方米。
二、对应的监测方法、评价方法、基准时间等进行修改,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三、本修改单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同时,自本修改单生效之日起,
原《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1号所规定的浓度限值不再执行。
附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1号修改单的具体内容。
空气质量分级标准

空气质量分级标准空气质量是指大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和组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
为了对空气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和监测,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空气质量分级标准。
空气质量分级标准的制定有利于监测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护公众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中国大陆地区的空气质量分级标准。
中国大陆地区的空气质量分级标准主要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等五种污染物。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规定,空气质量分为六个等级,分别是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
具体标准如下:一、优。
指空气质量好,基本无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基本无影响。
颗粒物浓度小于35μg/m³,二氧化硫浓度小于50μg/m³,二氧化氮浓度小于40μg/m³,一氧化碳浓度小于4mg/m³,臭氧浓度小于160μg/m³。
二、良。
指空气质量较好,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较小。
颗粒物浓度在35-75μg/m³之间,二氧化硫浓度在50-150μg/m³之间,二氧化氮浓度在40-100μg/m³之间,一氧化碳浓度在4-10mg/m³之间,臭氧浓度在160-200μg/m³之间。
三、轻度污染。
指空气质量轻微受污染,对部分人群健康有较小影响。
颗粒物浓度在75-115μg/m³之间,二氧化硫浓度在150-475μg/m³之间,二氧化氮浓度在100-200μg/m³之间,一氧化碳浓度在10-35mg/m³之间,臭氧浓度在200-300μg/m³之间。
四、中度污染。
指空气质量受到中度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颗粒物浓度在115-150μg/m³之间,二氧化硫浓度在475-800μg/m³之间,二氧化氮浓度在200-700μg/m³之间,一氧化碳浓度在35-60mg/m³之间,臭氧浓度在300-400μg/m³之间。
空气质量一级标准

空气质量一级标准
空气质量是指大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以及气象条件对其扩散和清除的影响。
空气质量一级标准是指空气中各种污染物浓度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标准,是对空气质量的最高要求。
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达标意味着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已经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最低限度,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已经降到最低程度。
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长期暴露在污染严重的空气中会导致各种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
因此,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达标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举措。
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工业企业要严格控制排放,采取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交通运输部门要推广清洁能源车辆,减少尾气排放。
再者,城市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扬尘、建筑施工等污染源的管理,确保空气质量达标。
此外,广大市民也要自觉减少机动车出行,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共同维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实现还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持和监管。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形成严厉的法律法规执行和监管机制,确保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实现。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环保科研的投入力度,推动环保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实现空气质量一级标准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总之,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实现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实现空气质量一级标准而努力奋斗!。
空气卫生学标准1类

空气卫生学标准1类空气卫生学标准1类是指空气中各种有害气体和微生物的浓度,以及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参数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空气质量等级。
空气卫生学标准1类的要求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空气污染物浓度应低于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限值,微生物浓度应低于规定的限值,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参数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要求。
首先,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
常见的有害气体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颗粒物等。
这些有害气体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有害气体环境中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
因此,空气卫生学标准1类要求空气中各种有害气体的浓度应低于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限值,以保障人体健康。
其次,空气中的微生物也是空气卫生学标准1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存在于空气中,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空气中微生物的浓度超过一定限值,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疾病等健康问题。
因此,空气卫生学标准1类要求空气中微生物的浓度应低于规定的限值,以保障人体健康。
此外,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参数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湿度会影响人体的舒适感和健康状况,而不合适的气流速度则可能导致空气污染物在室内滞留不散,加重空气污染程度。
因此,空气卫生学标准1类还要求空气中的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参数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要求,以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室内空气环境。
综上所述,空气卫生学标准1类是对空气质量的严格要求,旨在保障人体健康。
通过控制空气中有害气体和微生物的浓度,以及调节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参数,可以有效预防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空气卫生学标准1类的要求,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保障人体健康。
空气质量指数标准

空气质量指数标准空气质量指数(AQI)是衡量空气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空气质量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规定,空气质量指数分为六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污染程度和健康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空气质量指数标准的相关内容,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一重要的环境监测指标。
一、空气质量指数的等级划分。
1. 0-50,一级,空气质量优,对健康无影响。
2. 51-100,二级,空气质量良好,对健康影响较小。
3. 101-150,三级,轻度污染,对敏感人群健康有较大影响。
4. 151-200,四级,中度污染,对健康影响较大。
5. 201-300,五级,重度污染,对所有人健康都有较大影响。
6. 300以上,六级,严重污染,对健康影响极大。
二、空气质量指数的意义。
空气质量指数的不同等级代表着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对应着不同的健康影响和防护措施。
了解空气质量指数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避免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停留过久。
此外,空气质量指数还可以作为政府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采取应对措施的重要参考依据,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
三、空气质量指数的监测方法。
空气质量指数的监测主要依靠环境监测站点和专业的监测设备。
监测站点通常会布设在城市不同区域,以覆盖更广的监测范围。
监测设备会对空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等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计算出空气质量指数。
监测数据会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发布,包括媒体、政府官方网站和手机APP等,方便人们随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
四、空气质量指数的影响因素。
空气质量指数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生活废气、自然气象条件等。
其中,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是主要的空气污染源,它们释放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会直接影响空气质量。
气象条件也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如风向、风速、湿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程度,从而影响空气质量指数的变化。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GB 3095-1996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2引用标准GB/T 15262 空气质量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 8970 空气质量二氧化硫的测定--四氯汞盐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 15432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测定--重量法GB 6921 空气质量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T 15436 环境空气氮氧化物的测定--Saltzman法GB/T 15435 环境空气二氧化氮的测定--Saltzman法GB/T 15437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GB/T 15438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GB 9801 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GB 8971 空气质量苯并[a]芘的测定--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GB/T 15439 环境空气苯并[a]芘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15264 空气质量铅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5434 环境空气氟化物的测定--滤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GB/T 15433 环境空气氟化物的测定--石灰滤纸氟离子选择电极法3 定义3.1 总悬浮颗粒物(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
3.2 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颗粒物。
3.3 氮氧化物(以NO2计):指空气中主要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
3.4 铅(Pb):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
3.5 苯并[a]芘(B[a]P):指存在于可吸入颗粒物中的苯并[a]芘。
3.6 氟化物(以F计):以气态及颗粒态形式存在的无机氟化物。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习题答案

第一章概论填空题:1.大气污染按照污染范围分:局部地区污染、地区性污染、广域污染、全球性污染。
2.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
3.大气中的一次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和有机化合物。
4.大气中的二次污染物主要有: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
5.根据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分类统计分析,大气污染源可概括为:燃料燃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
前两类统称为:固定源;交通运输工具称为:流动源。
6.大气污染源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
7.人为污染源按污染源空间分布分为:点源、面源。
按照人们的社会生活功能不同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
8.中国的大气环境污染仍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TSP、SO2。
9.大气污染物侵入人体的三条途径:表面接触、食入含污染物的食物和水、吸入被污染的空气。
10.环境污染质量控制标准按其用途分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标准、大气污染预警预报标准。
11.环境污染质量控制标准按其适用范围可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
12.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
简答题:1.简述我国的《环境质量标准》我国的《环境质量标准》规定了9种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铅、苯并芘和氟化物。
该标准根据对空气质量要求的不同,将环境空气质量分为三级: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性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
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的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
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该标准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一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一)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 ⼤纲对本讲内容的要求是: 1.掌握评价⼯作等级的划分; 2.掌握各等级⼤⽓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 3.掌握常⽤预测模式的适⽤条件; 4.熟悉⼤⽓污染源调查的对象。
5.熟悉各等级⼤⽓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
6.熟悉⼤⽓环境现状监测因⼦选择、监测布点原则与监测制度。
7.熟悉⼤⽓环境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的基本要点。
8.熟悉建设项⽬所在地附近台站现有常规⽓象资料的采⽤原则。
9.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环境影响的预测内容。
10.熟悉⼤⽓环境影响预测中的多源叠加的技术要求。
11.熟悉评价⼤⽓环境质量影响的基本原则。
⼀.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1.等标排放量(评价等级判别参数)Pi Pi=(Qi/C0i)X109 m3/hQi-第i类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量t/h;C0i-第i类污染物环境空⽓质量标准mg/m3;各污染物按1h平均取值时间的⼆级标准浓度限值计算。
对于没有1h平均浓度限值的,按⽇平均浓度限值计算。
2.评价⼯作等级的划分 根据评价项⽬的主要污染物(选择1~3个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执⾏的⼤⽓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依据主要污染物的等标排放量Pi,将⼤⽓环境影响评价⼯作划分为三级。
见表3.1如果污染物数量⼤于1,取Pi值中者,确定评价⼯作的级别。
项⽬周围地表特征可分为平原和复杂两类地形。
复杂地形指:⼭区、丘陵、沿海、⼤中城市的城区等。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采取污染控制措施后的排放量,采取污染控制措施前的排放按⾮正常⼯况处理,只作事故排放情况的空⽓质量预测。
3.对⼈体健康和⽣态环境有危害⽽⼜没有环境空⽓质量标准的特殊污染物,其评价⼯作等级不应低于⼆级。
对于评价⼯作级别的调整,可根据项⽬的性质、总投资额和产值、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环境敏感区的分布情况、当地⼤⽓污染程度、评价区域所在地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环境功能区划,对评价⼯作的级别作适当调整,调整幅度上下各不超过⼀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4.1空气污染成因分析
空气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受城市经济社会活动强烈影响,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北京为代表性的一线城市大气污染加剧,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和城市安全的主要因素。
事实上,造成人们觉得空气洁净度不高的罪魁祸首是细颗粒物(PM2.5)。
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则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居民燃气、燃煤燃烧等)、挥发性有机物。
根据数据的监测记录,PM2.5占到空气悬浮颗粒物质量的50%。
此外,受京津冀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影响,SO x、NO x、CO2也逐渐成为北京地区空气环境的威胁因素。
2013年12月30日,中国科学研究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某研究员课题组对外公布,针对北京市地区PM2.5化学组成及源解析季节变化研究发现,北京市PM2.5有6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尘、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这些污染源的平均贡献分别为15%、18%、12%、4%、25%和26%[1]。
针对污染物类别,我们组对北京地区污染物的成因进行了如下分析。
4.1.1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人口的不均衡分布。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其高速发展的需求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进入北京市,导致资源过度消耗,环境遭到极度破坏。
例如,北京市人口的激增导致生活垃圾的增多,极大地超出了北京市自身的垃圾处理系统的负荷能力,不
正当的垃圾处理方式(如垃圾焚烧)产生的大量有害气体进入大气,从而引起北京空气质量的恶化。
同时,地区间的不均衡发展,导致北京市资源过于集中,公共设施过于集中,使得更对的企业选择在选址北京建厂,其中包括一些高耗能、高污染型企业。
一方面,此类企业对资源进行掠夺式使用,另一方面在生产活动中产生大量的废气,在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未经处理的废气排放至大气中,加速北京地区空气的恶化。
此外,空气的流动性特征使得外部性效应更加显著。
在京津冀地区,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浓度中外来源的贡献率达30%~40%[2]。
总之,经济发展、人口剧增、产业积聚造成了北京的区域不均衡性,过度消耗资源的同时排放大量未处理废气,造成北京在“空气环境支出”中入不敷出。
4.1.2能源消耗结构的影响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是造成北京地区环境空气污染的直接原因。
据估算,全国烟尘排放量的70%、SO2排放的90%、NO x 排放的67%、CO排放的70%都来自于燃煤,北京市的情况与此基本相似。
燃煤多数用于火力发电、北方地区集中供暖。
此外,燃油消耗为辅的能源结构也加大了对空气的污染。
北京地区所消耗的成品油大部分被工业所用,大部分汽油、柴油则用于交通运输,因而燃油设施及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空气污染物的又一主要来源。
4.1.3其他方面的因素
除了在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产业积聚、能源结构等方面,造成北京空气污染的因素在标准立法、执行监督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4.2
[1]缪志鹏.北京空气污染的经济学成因及其治理分析[J].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第10期中旬期刊(总第567期)
[2]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EB/OL].(2012-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