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9章

• 晚晴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在社会上引起的轰动效应“似一颗炸弹
炸裂了中国士人‘唯中国有文学’的狭隘地域观念”,开启了清末民初小说翻译
的高潮序幕。
二、林纾等人的翻译改变了清末“唯中国有文学”的文化优越感 • 此后,林纾又陆续翻译了180多部文学名著,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活跃的学 者和文学家都提到过林纾译作对他们的影响; • 林纾之后涌现了大量的译者和刊登翻译小说的刊物。
• 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提倡通过翻译外国小说才能建立“新小说”,清
末民初的小说翻译高潮由此开启;
• 五四后,译介西方文学的译者把目光从域外通俗小说转向文学名著,希望能从 中为中国现代文学找到借鉴,中国现代小说在翻译与创作的密切借鉴和转换中 形成并发展。
• 例证: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深受佛经影响。 • 甚至中国诗歌评论和其他文论都采用了很多佛教语言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翻译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一、严复等人的翻译改变了中国社会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引进态度 • 明末清初,随着欧洲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中国曾兴起过一阵科技翻译的小 高潮,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并没有受到关注,西方的科技也仅仅是被看做 “枝末技艺”,翻译的动机最多是“师夷之长”;
• 等韵图表
• 2、佛经典籍翻译对中国句法的影响:
• 佛经翻译使用了大量的倒装句、提问句和解释句 • 引入助词“于”的被动句式也始于佛经翻译,如:供养于诸佛 • 汉魏六朝时的佛典中还出现由“把、将、着、了、便、就”等构成的新兴语法成
分
二、佛经典籍翻译丰富了汉语的音韵、语法和文体,为现代汉语的兴起提供 了土壤 • 3、佛经典籍翻译对中国文体的影响:
• 中国的现代小说叙事手法也是通过翻译得以向西方学习,引入了第一人称以及倒叙
中西翻译简史 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
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
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P118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
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着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
且质量较高。
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
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
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徐继畲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着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
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
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
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自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始了将近千余年的翻译历程。
中西翻译简史第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第一章1.“翻译”的词源学含义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P6)答:从翻译的词源可以看出,(1)印欧语言比其他语言更强调相似性,特别是在早期的宗教典籍翻译中甚至要求一致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西方的翻译理论中“对等”观念会起到核心作用,而要表示自有翻译时,则会使用其他术语如“改编”的原因。
(2)很多语言中,“翻译”与“口译”使用不同的术语,意味着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
“口译”比“翻译”更强调“调停”。
(3)不同的语言对翻译观念的阐释方式也不同,并非所有的阐释都像印欧语言中那样强调保存同一性。
斯特科尼提出翻译的符号学特征具有三个方面共性:相似性,差异性与调停。
这些共性可以看作是所有翻译都具有的特征,但“翻译”一词的确切含义不是预先给定,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不证自明的,它需要在对历史上翻译过程与翻译结果的研究中去发现。
3、三大宗教典籍的翻译存在哪些差异?答:(1)《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也是被联合国工人为对人类影响最大、最深的一本书。
对西方社会的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影响尤其巨大,与希腊神话同为打开西方精神世界的钥匙。
《圣经》除了是一本宗教典籍之外,它本身还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的一本几乎是欧洲大多数民族语言的第一范本。
阅读《圣经》各种一本的人如此之多,甚至连研究它的着作也是汗牛充栋,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圣经解释学”。
(2)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初期翻译主要靠外来僧人凭记忆口授。
译者受中国传统宗教尤其是道家“得道成仙”观念的影响,往往是以道家的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佛学。
(3)与《圣经》、佛经典籍不同,《古兰经》则要求对它的解释和理解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框架,翻译《古兰经》必须要对经文有深入的理解,并把《古兰经》的深刻含义传达出来。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完整版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翻译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P41-1? 试对中西传统译论作进一步研究和比较,并指出其异同之处。
西方(1)公元前46?年,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撰写了《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区分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堪称西方译论之源。
(2)公元380?年圣哲罗姆的翻译集所作的序中,认为对词序、文采、辞格、韵味的处理存在着客观上的困难。
(3)文艺复兴时代的法国翻译家艾蒂安·多莱在1540年发表了《论佳译之方法》提出了五条翻译原则,都是从怎么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
(4)德国马丁·路德提出翻译的七条细则。
(5)以翻译《伊利亚特》与《奥赛德》而驰名译坛的英国翻译家乔治·查普曼提出了具体的译诗的原则。
中国?(1)陈福康将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发展分为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以后四个时期。
(2)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序》主张的翻译方法“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3)东晋、前秦时期的高僧、翻译家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4)张思洁在《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及其体系》一书中所言,自《法句经序》起,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大略经历了形成、转折、发展和鼎盛四个阶段。
(5)罗新璋从张思洁的长轴中理出四个概念,高度概括了传统译论的历程:“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6)王宏印对中国传统译论有五个特点:“一、以道德为本位,强调译者道德修养和敬业从业为本的主体性意识。
二、服务公众和社会的群体本位思想。
三、人文主义的语言观而不是科学主义的语言观,始终是中国传统翻译实践的潜在的理论导向。
四、人文社科类作为主要文本翻译的类型,在材料内容、语言类型和运思方式上都倾向于文学翻译的艺术性,而不是科学翻译的科学性。
五、哲学的而非科学的,美学的而非宗教的,是中国传统译论的始终如一的理论基础。
异:中西方翻译理论译者的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
中西翻译简史第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第十二章1、西方各国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翻译对象和翻译特点是什么?1、18世纪以前,法国是汉学研究中心,主要的翻译对象是儒家经典。
特点法国的汉学研究和汉籍翻译的发达和普及程度很高。
1876年法兰西学院还专门设立了儒莲国际汉籍翻译奖,用以表彰为汉籍外译作出杰出贡献的各国翻译家。
2、19世纪在华殖民圈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
注重实用主义,儒家经典翻译更系统,更倾向于学术研究。
3、20世纪上半页,儒家经典翻译走向欧美,融入欧美文化,文学形式多种多样,有诗歌,散文等。
4、20世纪下半页,儒家经典翻译全译本多,汉语热逐渐慢下来,只有专家还在从事此方面的翻译。
3、试分析理雅各对儒家着作翻译的主要成就以及亚瑟韦利对儒家着作翻译的主要特点?自1843年起,19世纪最着名的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开始主持《中国经典》的翻译工作,涉及儒家经典九种和道家经典2种,并各自附以原文、注释、结论撰写到出版均成体系,并安排多人参与助译。
1861年,“四书”译本依序字香港出版,为中国经典一、二卷。
在此后二十五年间,他陆续翻译出版了中国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春秋》,《礼记》,《书经》,《孝经》,《易经》,《诗经》等儒家经典。
《中国经典》陆续出版后,子啊西方引起了轰动,欧美人士由此得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雅各也因在翻译上的成就与汉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在当时国际汉学的中心巴黎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理雅各的《中国经典》可以说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经典译着。
据统计,《中国经典》牛津大学修订版至少有9次重印,“四书”和《论语》一单行本付印也各有11次和6次。
理雅各所翻译的儒家着作至今仍被奉为标准译本。
亚瑟.韦利的《论语》译文比较具有现代气息,晓畅易读,文学性较强,期影响超越了汉学研究群体,影响了普通的读者群。
5、西方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相对薄弱,这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前西方译者对中国文学的翻译体现出怎样的特点和趋势?1、合集多,专集少;2、西方汉语机构少;3、研究古代的多,研究当代的少。
中西翻译简史第7章

角”、“直角”、“锐角”、“钝角”、“相似”等。
• 3)1612年和传教士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介绍西洋的水利工程和水利 机械。该书首次介绍西方水库与水利机械。
四、科学译祖徐光启 • 4)为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的《同文算指》(介绍西方的笔算数学)、熊三 拔编著的《简平仪说》作序。 • 5)编译《崇祯历书》。1629年创立历局修历。历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科 学翻译机构。
了很大的震撼。
• 1. 利玛窦:口述《几何原本》(1607年,徐光启笔录) • 2. 李之藻 :将以前跟利玛窦研习和翻译的算学书编辑为《同文算指》(1613年); • 3. 徐光启:1613年,着手翻译《泰西水法》,会同传教士熊三拔制作多种天文 仪器。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 4. 金尼阁:1620年传教士金尼阁从西方带来7千部书籍;1623年传教士艾儒略 撰写《西学凡》一书,叙述了这些书的纲要。 • 5. 汤若望:带来一部望远镜。1626年写了《远镜说》,介绍望远镜的原理等。 • 6. 邓玉函(口述) 王征(笔录):《远西奇器图说》,书中讲述比重、重心 杠杆、滑车、轮轴、斜面等力学原理; • 7. 熊三拨: 翻译《表度说》,讲述天文理论和立表测量日影求二十四节气原理。
• 扎马剌丁:编制《万年历》;制造天文仪器; • 郭守敬:《授时历》(以《万年历》为基础);
• 中国人使用阿拉伯数字始于元代;
• 1292年成立“回回医药院”
• 元末译成《回回药方》
• 6. 明朝初年的科技翻译
• 《明译天文书》、《回回历法》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 欧洲文艺复兴后,资本主义发展起来。随着欧洲人完成环球航行,欧洲地理 学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此时中国以我为中心的地理观念根深蒂固。随着欧 洲传教士的到来,新的地理学观念也传播进来,给当时中国的贵族阶层形成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第七章1、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3、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
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
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P118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
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著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
且质量较高。
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
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
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徐继畬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著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
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
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
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第九章1、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P141自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始了将近千余年的翻译历程。
中西翻译简史要点

中西翻译简史第1章当代翻译研究视角下的中西翻译史第15章翻译现状与展望1.“翻译”一词的由来:中国最早关于翻译活动的记载见于《周礼》和《礼纪》。
2.我国最早的作品是公元前528年,西汉刘向在《说苑·善说》中记载越语原文楚语译文的《楚人歌》。
3.西方最早的翻译作品是约公元前250年罗马人李维乌斯用拉丁语翻译的荷马(Homer)史诗《奥德赛》(Odyssey)。
4.简答题:三大宗教典籍翻译的异同点相同点:①字对字直译---意译---直译意译兼顾②忠实观,原文至上观不同点:①《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
《圣经》除了是一本宗教典籍之外,它本身还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的译本几乎是欧洲大多数民族语言的第一范本。
圣经翻译经久不衰,每14天出一本译本。
②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初期翻译主要靠外来僧人凭记忆口授。
译者受中国传统宗教尤其是道家观念的影响,往往是以道家的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佛学。
其典籍全世界汉译本保存最多。
③与《圣经》、佛经典籍不同,《古兰经》则要求翻译者要对经文有深刻理解,要具有多方面的良好修养,如语言学,句法,词法,语义学。
宗教学者认为《古兰经》翻译不合法。
其翻译长达1300年最早主要是口头译讲。
最早的笔译为波斯文,因为波斯人是接受伊斯兰教较早的民族。
除土耳其文译本被官方认可,其他均为个人作品,只能称为“对《古兰经》阐释的翻译”。
5.为什么文学翻译称之为“带着镣铐跳舞”的艺术?文学翻译首先是一种艺术创造性活动,再现原作之美,这种创造又是有限度的,必须以忠实原著为前提。
6.归化: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transparent, fluent style)的风格,最大限度淡化原文陌生感(strangeness)的翻译策略。
异化: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7.傅雷曾说过:“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8.钱钟书的“化境”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是翻译时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如果译文显得生硬牵强,那就得“化”它一化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
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
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
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
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
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P118
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
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 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著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
且质量较高。
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
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
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徐继畬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著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
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
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页脚内容1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
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
自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始了将近千余年的翻译历程。
中国的语言,文学,文化更是经由翻译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①佛教典籍的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语言。
(P143)佛经翻译不仅为汉语语言增加了很多新词汇,还促进了汉语构词方式的发展。
有很多研究显示,汉语的双音化过程在魏晋以前是缓慢的,但自从佛经翻译盛行的魏晋以后,开始出现更多的双音词和多音节次,四字格成语更是明显增加。
②佛教典籍的翻译丰富了汉语的音韵,语法和文体,为现代汉语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佛教典籍对中国音韵学最重要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四声,二是字母,三是等韵图表。
佛经译者根据梵文字母,创造了汉子的拼音方式。
在句法方面,佛经翻译使用大量的倒装句,提问句以及解释句。
助词“于”的被动句式也取自佛经。
在问题方面,由于佛经翻译讲求思想的普及性,因此引用了一种散文和韵文交错使用的口语化文体—变文。
这种形式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读起来琅琅上口。
还出现了一种记录禅师谈话的特殊文体—语录体,这种口语文体朴素而活泼且自由。
这种朴实平易的口语化文体的普及与发展,佛寺禅门遂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③佛教典籍的翻译为中国文学提供的肥沃的土壤。
佛经译本的广泛流传,对于文学题材,文学结构,文学语言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文学题材:由于印度思想的渗透,以及佛教神话与寓言故事的传播,志怪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开始盛行。
明代的白话小说更是文学题材受佛经翻译影响的典型代表。
不仅小说的主线围绕佛教的传播,主要人物和故事也是基本取自佛经。
文学结构:佛经译本不仅影响了白话小说的内容,而且还影响着其文化结构。
自唐代起,佛经翻译还因讲经的方式,衍生出一种韵散交错的变文形式。
即散文体中穿插诗词。
这种文体被广泛运用到我国的白话小说。
两宋
页脚内容2
时期的“话本”甚至把佛经的文学结构囊括入内,可见佛经在当时已经被看作一中独特的文学形式。
文学语言: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语言产生很大影响,一部分归功于佛经原文独特的文学性,还有很大部分归功于译者译笔的文学性。
还在于很多诗人和文学家走在思想和文学观上深受佛经影响。
如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中他把佛家清净理念加诸于自然景物。
营造一种禅定境界。
甚至中国诗歌评论和其它文论都采用了很多佛教语言。
④佛教典籍的翻译不仅引发了中国翻译史上历时极为长久的第一次翻译高潮,而且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语言和文化。
为中国民族的文学,文化构建和创新做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由此也看出清翻译在接纳,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为例,译者是如何通过翻译选材影响译入语社会思想观念的?
翻译改变了清末民初的社会文化道德观;
①爱情小说的翻译有助于打破当时的封建礼教束缚;
②侦探小说的翻译有助于引进西方的法制观和人权观;
③科学小说的翻译有助于破除迷信,增强科学意识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例,翻译与文学创新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翻译与创作之间是否存在明确的界限?当翻译活动直接影响译入语文学创作时,译入语文化与源语文化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强弱关系?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许多诗人翻译和创作的界限都非常模糊,“译作合一,甚至以作代译”由惊喜而临摹,由临摹而创造。
页脚内容3
翻译与创作之间是一个时间连续体。
清末民初西方社科经典翻译过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这些人物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其译文对晚清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中述人才,即与传教士等西方人合作,翻译时担任笔述工作的人,如李善兰、王韬、徐寿等。
第二类是西译人才,即自己通晓西文,独立进行翻译工作。
此类人员最早的要算林则徐的幕僚袁德辉、最出名的是严复,还有马君武,周桂笙、伍光建等。
第三类是日译人才,即从日文转译西学。
这一类人数最多,如梁启超,杨廷栋,章宗祥等。
在严复、梁启超等一批有识之士的译介之下,西方先进的竞争意识,自由观念和民主思想逐渐引进中国,在中华民族振兴的过程中,翻译文学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新中国初期俄苏文学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在怎样的契机下传入中国?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主要指哪几国的文学作品?俄苏文学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有哪些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由于前苏联及当时的几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属于同一政治阵营,这一意识形态伤的高度契合使得新中国初期的外国文学译介的重心以俄苏文学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为主。
主要指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匈牙利三国知名作家占的比重最大。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哈谢克,代表作《好兵帅克》,伏契客,代表作《绞刑架下的报告》,匈牙利作家裴多菲,代表作《勇敢的约翰》,波兰作家显克维支、密茨凯维支,代表作《密茨凯维支诗选》,《显克维支短篇小说集》。
页脚内容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