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代谢总论

合集下载

第十二章代谢的调节控制解析

第十二章代谢的调节控制解析
质膜受体激素(含氮激素) 亲水性的,不易通过质膜的脂双层,只能与 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通过胞内的第二信 使起作用的。 胞内受体激素 亲脂性的,易透过质膜的脂双层进入靶细胞 内起作用的。
甾 醇 类 激 素 作 用 原 理 示 意 图
肽类激素通过cAMP-蛋白激酶调节代谢示意图
激素 受体 细胞膜
分支反馈类型 -累计反馈抑制
定义:每一分支途径末端产物按一定百分比单独抑制共同途 径中前面的酶,所以当几种末端产物共同存在时它们的抑制 作用是积累的,各末端产物之间既无协同效应,亦无拮抗作 用。
分支反馈类型 -顺序反馈抑制
一种终产物的积累,导致前一中间产物的积累,通过后者反馈 抑制合成途径关键酶的活性,使合成终止。 举例:枯草芽孢杆菌芳香族氨基酸合成的调节
(三)神经水平上的调控
人及高等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这类
生物的各种活动和代谢的调节机制都处于中枢 神经系统的控制之下。神经系统既直接影响各 种酶的合成,又影响内分泌腺分泌激素的种类 和水平,所以神经系统的调节具有整体性特点。
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的调控在很大程度上是通
过调节激素的分泌来实现的。
G蛋白的概念、种类及特征
定义
GTP结合的异三聚体蛋白,是存在于质膜上的一组信息 传递蛋白, 由、、三个亚基组成, 激素与受体结合后, 经G蛋白将信号传递给效应器,产生第二信使分子,引发生理 效应。 种类 Gs(激动性G蛋白) 激活Ac 刺激cAMP产生 Gi(抑制性G蛋白) 抑制Ac 抑制cAMP产生 特征 由 、、三亚基组成,其中 上有GTP和 GDP 的受 体结合位点,同时还具有GTpase活性, 亚基具有多样性和 专一性, 和较保守,不易分开。
mRNA降解调节(帽子 和尾巴)

生物化学第十二章脂类代谢

生物化学第十二章脂类代谢

O 脂 酰 CoA脱 氢 HO 酶
RCH2CH2CH2C SCoA
RCH2CCC SCooAA
FAD FADH2
H
脂酰CoA
生物化学第十二章脂类代谢
烯脂酰CoA
(2)加水(水合反应)
△2反烯脂酰CoA在△2反烯脂酰 CoA水合酶催化下,在双键上加水 生成L-β-羟脂酰CoA。
HO
OH O
RCH2CCC SCoAH2O RCH2CHCHC SCoA
生+物C化H 学3 C第~ 十SCo二A 章脂类乙代酰谢C o A
脂肪酸β-Oxidation要点
• 脂肪酸仅需活化一次(cytosol),消耗一个ATP 的两个高能键;
• Acyl-CoA由carnitine运入线粒体,限速酶: CAT-Ⅰ;
• β-Oxidation(mitochondrion): 包括
脂酰CoA合成酶
RCOOH + CoA—SH
RCO~SCoA
脂肪酸
Mg2+
脂酰CoA
ATP
AMP+PPi
反应不可逆
生物化学第十二章脂类代谢
H2O 2Pi
无机焦磷酸酶水解
脂酰腺苷酸
生物化学第十二章脂类代谢
高能化合物
2.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脂肪酸氧化的酶系存在线粒体基质内,但胞液中活化 的长链脂酰CoA(12C以上) 却不能直接透过线粒体内 膜,必须与肉碱(carnitine,L-β-羟-γ-三甲氨基丁 酸) 结合成脂酰肉碱才能进入线粒体基质内。
H
烯 脂 酰 CoA水 合 酶
△2反烯脂酰 CoA
生物化学第十二章脂类代谢
L-β-羟脂酰CoA
(3)脱氢

第12章 代谢调节

第12章 代谢调节

基因表达的多级调节:原核生物基因调节主要在转录水平; 真核生物则在不同水平进行。
组成型表达(constitutive gene expression)
基因在一个个体的几乎所有细胞中持续表达。这些基因常 称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
管家基因无论表达水平高低,较少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基因表达研究中,常作为对照基因,如β -actin基因。
Y: 透性酶
A:乙酰基转移酶
CAP结合位点
(2)阻遏蛋白的负性调节
调节基因 DNA
I
pol P
O
Z
Y
A
mRNA
阻遏蛋白
没有乳糖存在时
DNA
I
pol P
O
Z
Y
A
mRNA
mRNA
启动转录
阻遏蛋白
β-半乳糖苷酶 半乳糖 乳糖
有乳糖存在时
A、乳糖操纵子的结构
大 肠 杆 菌 乳 糖 操 纵 子 模 型
调节 基因 R
NH3
糖 →→ α -酮酸
氨基酸
蛋白质
蛋白质
氨基酸
(生糖氨基酸)
α -酮酸

脂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甘油 脂肪 磷酸二羟丙酮
脂肪酸
乙酰CoA
氨基酸碳架
氨基酸
蛋白质
蛋白质
氨基酸 酮酸或乙酰CoA (生酮氨基酸)
脂肪酸
脂肪
核酸与糖、脂类、蛋白质代谢的联系
核酸是细胞内重要的遗传物质,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影响细
+
S0


前馈
E0
S1
E1
S2
En-1
Sn

[医学]代谢总论

[医学]代谢总论

通过NADPH循 环从分解代谢 中将电子和氢 原子(能量) 传递到合成代 谢中。
六、FMN和FAD的递能作用
在氧化还原反应,特别是在氧化呼吸链中起着传递电子和氢原子的作用。
七、辅酶A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辅酶A
功能——酰基转移酶辅酶,传递酰基 在脂类与糖类代谢中起重要的作用
八、新陈代谢的调节
代谢的调节分三个水平: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整体水平。
3. 同位素示踪法
用14C标记CO2,培养绿藻,提 取液进行双向纸层析,放射 自显影,发现放射性最早出 现在3-磷酸甘油酸(PGA), 随后出现在其他中间物。

科学家通过同位素示踪法证明,生物集体虽然从表 面上看,保持着恒定状态,但是实际上并不是恒定 不变的,生物有机体在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体内 各种物质在不断地更新。
•[医学]代谢总论
3.新陈代谢的特点
(1) 不同生物的代谢大同小异
大同 •
各类生物的物质的代谢途径十分相似
为什么具有许多相同之处呢? 共同的祖先!
小异 也有偏向
低等的厌氧生物尚没有发展出好氧代谢途径,而高
等生物包括好氧细菌都发展出了更为高效的好氧 代谢,但同时保存了厌氧代谢途径。
(2) 反应步骤繁多,具有严格的顺序性; (3) 与环境相适应,自动调节;
实质是电子的得失,在生物化学反应中十分普遍,
从代谢物转移的电子,通过一系列的传递体转移到氧, 并伴随能量的释放。
(三)消除、异构化及重排反应
消除反应伴随碳-碳双键的生成,可通过协同 机制、碳正离子机制或碳负离子机制完成,形成 顺式或反式消除产物。
在生物化学中,常见的异构化反应是双键移 位。如酮糖-醛糖互变。
2. 生物圈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间氧和二氧化碳的循环

第十二章 核酸代谢

第十二章  核酸代谢


IMP 3. 在IMP基础上完成
AMP和GMP的合成
3. 以UMP为基础, 完 成CTP, dTMP的合成
5'-P-R PRPP
IMP
CO2+Gln H2N-CO-P
OMP
总结
AMP dAMP dGMP GMPUMP dUMP CMP dCMP dTMP
ADP dADP dGDP GDP UDP dUDP CDP dCDP dTDP
腺苷+Pi
腺苷+ATP
腺苷激酶
腺苷酸+ADP
生理意义
●节省: 减少从头合成时能量和原料的消耗 ● 作为某些器官(脑,骨髓和脾)合成核苷酸的途径
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一)、从头合成途径
先合成嘧啶环,然后再与磷酸核糖连接生
成嘧啶核苷酸.
谷氨酰胺
C
N
C
天冬氨酸
CO2 C
C
N
(一) 从头合成途径的反应过程
CDP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dNDP dADP dGDP dUDP dCDP
TDP
dTDP
dNDP+ATP dADP+ATP dGDP+ATP dUDP+ATP
dCDP+ATP
激酶 激酶 激酶 激酶 激酶
dNTP+ADP dATP +ADP dGTP+ADP dUTP+ADP
dCTP+ADP
dUDP O
(1) 嘌呤碱与PRPP直接合成嘌呤核苷酸
次黄嘌呤
次黄嘌呤核苷酸
90%
次黄嘌呤-鸟嘌呤
嘌呤碱 PRPP磷酸(H核G糖P转R移T酶) PPi

13第十二章-物质代谢的整合与调节

13第十二章-物质代谢的整合与调节

13第十二章-物质代谢的整合与调节第十二章物质代谢的整合与调节框12-1代谢整体性认识的形成和发展1941年F. Lipmann提出ATP循环学说,1948年E. Kennedy和A. Lehninger发现电子传递链,确立了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联系。

20世纪上叶,科学家在解析物质分解、合成代谢途径时,结合酶促反应机制,揭示了底物、代谢产物对代谢的调节作用。

1922年F. G. Banting发现胰岛素,其他激素也陆续被发现。

1939年A. V. Schally发明放射免疫分析技术,该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激素作用机制研究,揭示了神经一激素在物质代谢调节中的核心地位。

1963年Monod等提出的别构调节和1979年E. G. Krebs 和J. A. Beavo提出的化学修饰调节理论将酶活性调节与激素等的信号转导途径相联系。

至20世纪80-90年代,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将机体内外环境刺激、神经内分泌改变、细胞信号转导、酶/蛋白质结构变化、基因表达改变、物质及能量代谢变化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代谢及其调节网络。

随着当代“组学”研究的开展,将会更加深入地认识机体组织器官之间、各种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及其随内外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第一节物质代谢的特点一、体内各种物质代谢过程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在体内进行代谢的物质各种各样,不仅有糖、脂、蛋白质这样的大分子营养物质,也有维生素这样的小分子物质,还有无机盐、甚至水。

它们的代谢不是孤立进行的,同一时间机体有多种物质代谢在进行,需要彼此间相互协调,以确保细胞乃至机体的正常功能。

事实上,人类摄取的食物,无论动物性或植物性食物均同时含有蛋白质、脂类、糖类、水、无机盐及维生素等,从消化吸收开始、经过中间代谢、到排泄,这些物质的代谢都是同时进行的,且互有联系、相互依存。

如糖、脂在体内氧化释出的能量可用于核酸、蛋白质等的生物合成,各种酶蛋白合成后又催化糖、脂、蛋白质等物质代谢按机体的需要顺利进行。

临床执业医师考点:代谢总论

临床执业医师考点:代谢总论

临床执业医师考点:代谢总论临床执业医师考点:代谢总论代谢是生物体内所发生的用于维持生命的一系列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

这些反应进程使得生物体能够生长和繁殖、保持它们的结构以及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

代谢通常被分为两类:分解代谢可以对大的分子进行分解以获得能量(如细胞呼吸);合成代谢则可以利用能量来合成细胞中的各个组分,如蛋白质和核酸等。

代谢可以被认为是生物体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一旦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停止,生物体的结构和系统就会解体。

代谢又称细胞代谢。

第一节概述一、定义代谢(metabolism)又称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所有化学变化的总称。

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前者又称同化作用,是指机体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把它们转化为自身物质;后者又称异化作用,是指机体将自身物质转化为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平衡使生物体既保持自身的稳定,又能不断更新,以适应环境。

二、代谢途径代谢过程是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完成的。

完成某一代谢过程的一组相互衔接的酶促反应称为代谢途径。

代谢途径有以下特点:1.没有完全可逆的代谢途径。

物质的合成与分解,有的要完全不同的两条代谢途径(如脂肪酸的代谢);有的要部分地通过单向不可逆反应(如糖代谢)。

2.代谢途径的形式是多样的,有直线型的,有分支型的,也有环形的。

3.代谢途径有确定的细胞定位。

酶在细胞内有确定的分布区域,所以每个代谢过程都是在确定的区域进行的。

例如,糖酵解在细胞质中进行,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氧化磷酸化在线粒体内膜进行。

4.代谢途径是相互沟通的。

各个代谢途径之间,可通过共同的中间代谢物而相互交叉,也可通过过渡步骤相互衔接。

这样各种代谢途径就联系起来,构成复杂的代谢网络。

通过网络,各种物质的代谢可以协调进行,某些物质还可相互转化。

5.代谢途径之间有能量关联。

通常合成代谢消耗能量,分解代谢释放能量,二者通过ATP等高能化合物作为能量载体而连接起来。

生物化学:第十二章 物质代谢的整合与调节

生物化学:第十二章 物质代谢的整合与调节
乙酰CoA
羧化酶
负反馈调节 丙二酰CoA
浓度高时
脂酰CoA
变构抑制剂
防止代谢终产物积累
②变构调节使能量得以有效利用,不致浪费。
+
糖原合酶
G-6-P

糖原磷酸化酶
促进糖的储存
抑制糖的氧化
③变构调节使不同的代谢途径相互协调。
柠檬酸
+

乙酰辅酶A 羧化酶
磷酸果糖激酶-1
促进脂酸的合成
抑制糖的氧化
一些代谢途径中的变构酶及其变构效应剂
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特点
• 整体性 • 代谢调节 • 各组织、器官物质代谢各具特点 • 各种代谢物均具有各自共同的代谢池 • ATP是机体能量利用的共同形式 • NADPH是合成代谢所需的还原当量
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Connection of PathwaysΒιβλιοθήκη 一、能量代谢的相互协作关系
三大营养素可在体内氧化供能
SH/-S-S-
酶活性改变 激活/抑制 激活/抑制 抑制/激活 抑制/激活 抑制/激活 抑制/激活 抑制/激活 激活/抑制 抑制/激活 激活/抑制
脱氢酶/氧化酶
酶促化学修饰调节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需另外酶的参与 共价修饰磷酸化与去磷酸化最常见 具有级联放大效应 耗能少,作用快
酶含量调节
ATP 循环学说
电子呼吸传递链
胰岛素

物质代谢间的联系与整合
• 物质代谢特点 • 物质代谢间的联系 • 各器官代谢特点---肝脏、心、
脑等
物质代谢的调节
• 分子细胞水平-----酶的细胞定位、关 键酶与酶活性调节 • 激素水平-----细胞膜受体与核受体 • 神经体液的整体调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新陈代谢的调节
前面已经提到,生物机体的新陈代谢是 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机体代谢的协调 配合,关键在于它存在有精密的调节机 制。代谢的调节使生物机体能够适应其 内、外复杂的变化环境,从而得以生存。 这种精密的调节机制是生物在长期演化 中获得的 可将代谢的调节概括地划分为三个不同 水平: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整体水平
第十二章:代谢总论 第十二章:
内容提要
新陈代谢概论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能量代谢在新陈代谢中的重要地位 新陈代谢的调节
第一节 新陈代谢概论
有关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的功能
有关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metabolism):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 所经历的一切化学变化的总称 代谢中间产物(metabolic intermediates):简称 代谢物(metabolites),代谢过程中连续转变的 酶促产物的统称 中间代谢( intermediary metabolism):新陈代 谢途径中的个别环节、个别步骤 主要代谢途径(central pathways):通过仔细地 分析研究,从错综复杂的代谢网络中总结归纳 的一些具有共同规律的途径
第二节 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
新陈代谢包含物质合成和分解两个方面 分解代谢(catabolism):有机营养物,不管是 从外界环境获得的,还是自身贮存的,通过一 系列反应步骤转变为较小的、较简单的物质的 过程。伴随着将蕴藏在有机大分子中的能量逐 步释放,所经过的反应途径称之为分解代谢途 径(catabolic pathways) 合成代谢(anabolism):又称生物合成 (biosynthesis),是生物体利用小分子或大分子 的结构元件建造成自身大分子的过程。该过程 需要提供能量的
虽然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基本上采取不 同的途径,但有许多代谢环节还是双方 都可共同利用的。这种可以公用的代谢 环节称为两用代谢途径(amphibolic pathway) 柠檬酸循环(citric acid cycle)可看作是两 用代谢途径的典型例证 两用代谢途径的存在,使机体细胞的代 谢更增加了灵活性
代谢调节水平
分子水平:反应物和产物的调节(主要是浓度 的调节和酶的调节)
酶的调节是最基本的代谢调节,包括酶的数量调节 以及酶活性的调节等,其中酶的数量受到合成速率 及降解速率的调节,而酶的活性的比较普遍的调节 机制是可逆的变构调节和共价修饰两种形式
细胞水平:细胞的特殊结构与酶结合在一起, 使酶的作用具有严格的定位条理性,从而使代 谢途径得到分隔控制 整体水平:主要包括激素的调节和神经的调节
ATP循环
ATP循环在能量代谢中起关键作用
1/2O2 营养物质分解 H+ + e 氧化磷酸化 ATP 生物合成、 离子转运、 肌肉收缩、 腺体分泌、能量转换最基 本的方式
ATP的产生过程
异养生物将外界有机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产生ATP 的过程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由营养物的大分子分解为较小的分子
ATP的能量释放
ATP水解时释放出较高的标准自由能,和它的结构特 点有关 1. 三个磷酸基团使它在pH 7.0时带有4个负电荷并在水 解时形成三种产物――ADP3-、HPO42-和H+。此时H+ 的浓度只有10-7摩尔浓度,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导致 ATP向分解方向进行 2. ATP在pH 7.0所带的4个负电荷,由于在空间上相距 很近,相互排斥,导致ATP向分解方向进行 3. 水解产物ADP3-和HPO42-都是共振杂化物,其中某些 电子所处的位置和在ATP分子中相比,正是具有最小 能量的构象形式,因此当ATP水解时产物ADP3-和 HPO42-中的电子可降到最低能水平而促使ATP释放较 多的自由能
生物的能量来源
太阳能是所有生物最根本的能量来源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等过程中,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依靠外界营养物质为生的生物(称为异养生物 heterotrophs)将复杂的营养物进行分解代谢,在分解 代谢过程中,将营养物蕴藏的能量逐步释放出来;在 生物氧化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能量捕获贮存起来, 以便用于机体做功 自由能(free energy):能用于肌肉收缩、合成代谢、跨 膜运输以及所有的需能反应等机体做功的能量 能量传递系统(energy-transmitting system):在分解代 谢中,起捕获和贮存能量作用的是腺嘌呤核苷三磷酸, 简称腺昔三磷酸(即ATP),ATP及合成ATP的ADP(腺 苷二磷酸)和无机磷酸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的各个细胞内, 起着传递能量的作用
第三节 能量代谢在新陈代谢中的重 要地位
物质代谢:生物机体通过分解代谢将营养物质 分解为小分子物质,通过合成代谢将小分子物 质合成自身的大分子以及自身所需的其他生物 分子。这两种代谢途径所包括的物质转化,都 属于物质代谢 能量代谢(energetic metabolism):以物质代谢 为基础,与物质代谢过程相伴随发生的,是蕴 藏在化学物质中的能量转化
新陈代谢
合成代 (同化作用) 新 陈 代 谢 分解代谢 (异化作用) 生物大分子 成为小分子 需要能量 释放能量 能 量 代 谢 小分子成为 生物大分子
物 质 代 谢
新陈代谢的功能
① 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 ② 将外界引入的营养物质转变为自身需要 的结构元件(building blocks),即大分子 (building blocks) 的组成前体 ③ 将结构元件装配成自身的大分子,例如 蛋白质、核酸、脂类以及其他组分 ④ 形成或分解生物体特殊功能所需的生物 分子 ⑤ 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一切能量
代谢途径的不同
对于同一种物质,其分解代谢和合成代 谢途径一般是不同的 分解和合成代谢途径的不同,使生物机 体增加了体内化学反应的数量,并使其 对代谢活动的调控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 应变能力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发生部位也可能 是不同的,在真核细胞中比较常见
两用代谢途径(amphibolic pathway)
例如,蛋白质被降解为氨基酸,多糖被降解为单糖,脂肪被 降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等等 没有ATP的产生
第二阶段:由各种小分子进一步转变为少数几种共同 物质
例如,转变为乙酰基(形成乙酰辅酶A) 基本上也不释放能量,但有很少量ATP形成
第三个阶段:由柠檬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两个共同代 谢途径组成
形成ATP的主要阶段
ATP的作用
1. 提供生物合成做化学功时所需的能量
在生物合成过程中,ATP将其所携带的能量提供 给大分子的结构元件,例如氨基酸,使这些元件 活化,处于较高的能态,这就为进一步装配成生 物大分子蛋白质等作好了准备
2. 生物机体活动以及肌肉收缩的能量来源 3. 供给营养物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到机体细胞 内所需的自由能 4. 在DNA、RNA和蛋白质等生物合成中,保证 基因信息的正确传递,ATP也以特殊方式起 着递能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