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三化学第2章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
九年级化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沪教版

(序号)第页课题§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课型新课本课题教时数3课时本教时为第1课时备课日期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知道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原子、分子、离子;2、知道分子和原子之间的联系和区别;3、了解分子、原子的特性。
能力培养:能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
重点难点对策重点:分子、原子的比较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复习巩固【提问】1、为什么盐放入水里会看不见,水变咸了?2、为什么湿衣服会干?且晒在太阳光下干得快?3、为什么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现象?讨论并回答:新课【设问】物质有微粒构成?那么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呢?水由什么微粒构成的?铁由什么微粒构成的?食盐又由什么微粒构成的?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和氢气。
氧气和氢气、水各有自己的特性,为什么水不具有氧气、氢气的性质呢?思考§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分子【提问】水能电后有什么现象发生?写出水电解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讲解】水通电氧气 + 氢气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性质不同,水分子保持了水的化学性质,氧分子保持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氢分子保持了氢气的化学性质。
回答:第页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提问】物质由微粒构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那么分子有什么特性呢?阅读、思考并回答:1、极其微小的2、不断运动的3、相互间有一定的间隙二、原子【设问】分子很小,分子能不能再分,能分的话又分成什么?【投影】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过程每个水分子分解时产生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又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更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思考讨论:在水的电解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提问】物质由微粒构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那么原子有什么特性呢?阅读、思考并回答:1、极其微小的2、不断运动的3、相互间有一定的间隙小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分成原子,而原子没有再分,化学反应其实只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原子种类,原子个数都没有变化。
化学初三沪教版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化学初三沪教版 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课方案【一】教课方案思路本章第一节归纳的说了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拥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本节议论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即分子、原子和离子〕,研究这些微粒的构成和变化,使学生在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基础上解说化学反响的本质,进而进一步商讨原子内部的构造。
本节教材经过形象地描述,宏观与微观的对照,数据的量化,科学的推理,真实的图像,史料的旁证,图文并茂的画面,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切存在,从微观的角度稳固和加深对物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以及原子内部的神秘。
学生对物质是由微粒构成以及微粒的特点已有初步的认识,可是他们很想知道微粒是如何构成物质的?为何不一样的物质性质截然不一样?微粒在哪些方面不一样?此时正是学习本节知识的优秀机遇,学生经过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构成,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差别,进而进一步学习原子的内部构造,为后期学习元素、化学用语确立基础。
如何使学生感觉到这些基本微粒〔分子、原子〕的真切存在,认识分子、原子的特点、差别和联系以及原子内部构造是教课的中心任务。
采纳思虑和议论相联合的研究式学习,能够有效地创建驱动性问题情形,使学生在不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渐渐认识分子、原子以及原子的内部构造,这正意味着研究物质的方法从宏观领域向微观领域深入。
教课内容和教课情经过展现一组学生常有的物质现象, 让学生独立比较、思虑剖析这些现象与微观构因为学生对物质构造的学习仍处于启发阶段, 对研究物质有着激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念, 学生的思想也处于活跃期间, 所以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虑机遇, 适合配合小组议论, 使学生在和睦宽松的学习气氛中开启智慧这门。
【二】教课方案方案 设计内容 详细设计 设计企图 教课目的1. 知识与技术使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设计知道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了 微粒种类不一样,是不一样物解分子、原子的特点、联系和差别, 能用 质之间差别本质原由。
2019年九年级化学 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沪教版

2019年九年级化学 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沪教版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一、分子原子1.复习知识【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2. 【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
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学习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
交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产生兴趣。
3.交流讨论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
汤姆生发现电子。
【设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卢瑟福发现原子核,α粒子轰击金箔。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微粒的性质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能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想象和类比,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二、学习重点: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三、学习难点:理解物质是由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构成。
四、预习导航:1、对于物质的构成,我们知道:(1)所有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在不断地。
(3)微粒间存在一定的。
2、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距离,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
所以往往比较容易被压缩,物质不易被压缩。
3、当我们走进南湖公园时,会闻到花的香味,这是因为()A.微粒间存在空隙B.微粒在不断运动C.微粒质量很小D.微粒体积很小1、物质的三态变化是由于()A、微粒的质量发生了变化B、微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C、微粒间的空隙发生变化D、处于静止还是运动的状态2、在加压条件下,25m3的石油气(含丙烷、丁烷等气体)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由此可以说明的是()A、分子的质量很小B、分子由原子构成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3、何洁同学学习化学后,对装修新房的爸爸说:“如果厨房不装抽油烟机家具将会沾满油渍。
”何洁同学这样说的科学依据是()A、分子很大B、分子之间有间隙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4、晾干湿衣服时,构成水的微粒所发生的变化是()A、构成水的微粒被分解了B、构成水的微粒变成其他物质了C、构成水的微粒扩散到空气中了D、构成水的微粒受阳光作用体积变小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食盐溶于水逐渐消失B、红墨水滴入水中使水变红C、石蜡燃烧逐渐消失D、金刚石加工成钻石6、为什么湿衣服晾在太阳照得着的地方易干?。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二课时【创新教案】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
3、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过程与方法:
1、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2、提出与问题有关的猜想,进行初步的探究。
3、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
1、知道原子的构成。
2、知道原子得失电子可以转变成离子。
学习重难点:
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
课前准备
教师: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
学生:原子、分子间的转化。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三、原子结构 1、
2、电性关系
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分子); 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 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 3、电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质子数=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
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4、质量关系:
原子
核外电子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在核外作高速的无规则的运动)
(居于原子中央)
m(原子)=m(原子核)+m(电子)≈m(原子核)[原因是一个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
5、原子结构示意图
四、离子
1、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阴离子
3、阳离子。
九年级化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沪教版第一章:微观世界的大门1.1 引言:介绍微观粒子的概念,解释微观世界的重要性。
1.2 探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
1.3 知识拓展:介绍原子和离子的概念,解释它们在物质中的作用。
第二章:分子的性质2.1 引言:回顾分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性质。
2.2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2.3 知识拓展:介绍分子间的力和氢键的概念,解释它们对物质的性质的影响。
第三章:原子和离子的构成3.1 引言:介绍原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
3.2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3.3 知识拓展:介绍元素的概念,解释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第四章:物质的分类和化学反应4.1 引言:介绍物质的分类,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物质的性质。
4.2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转化。
4.3 知识拓展:介绍化学键的概念,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第五章:溶液的微观解释5.1 引言:介绍溶液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粒子的行为。
5.2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让学生了解溶液中粒子的扩散和混合过程。
5.3 知识拓展:介绍溶解度的概念,解释溶解度与溶液质量分数的关系。
第六章:胶体的微观世界6.1 引言:介绍胶体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胶体粒子的性质。
6.2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让学生了解胶体粒子的分散状态和稳定性。
6.3 知识拓展:介绍胶体的应用,如胶体过滤、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等。
第七章:酸碱反应的微观解释7.1 引言:介绍酸碱反应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酸碱反应的实质。
7.2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让学生了解酸碱反应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转移。
7.3 知识拓展: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如药物治疗、环境保护等。
第八章: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解释8.1 引言: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3.1㈠.微粒构成物质〖教学目标〗㈠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懂得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区分纯净物与混合物。
㈡过程与方法1.通过家庭小实验的自主探究和教师演示实验的探究学习,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的相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以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自主探究中的家庭小实验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通过探究学习中的教师演示实验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懂得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区分纯净物与混合物。
〖教学难点〗从微观世界认识物质〖教学资源〗1.家庭小实验:“蔗糖溶解”、“用注射器分别压缩空气和水”2.演示实验:“品红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酒精与水的混合”3.探究实验:“分子运动现象”〖教学过程〗(第1页)(第2页)〖学习内容〗§3.1~1.微粒构成物质〖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懂得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区分纯净物与混合物。
〖学习过程〗1.【温故知新】“组成”这个词语在化学中有两种用法: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一种元素或几种元素组成。
2.【自主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物质的组成,那么,物质又有哪些构成的奥秘呢?请你自主阅读课本P48页和P3页,或者通过百度百科查阅资料,填写下列空白。
⑴.为了解释生活和实验中的扩散现象,一些学者提出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5、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6、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知识结构】1、开门见山,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和分子,并出示彩图,分别介绍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物质和它们的结构。
2、由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物质结构的示意图,真实的分子、原子图像、化学发展史料等,让学生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的特殊性质和它们的区别、联系以及原子的结构等。
3、由原子的质量描述极不方便,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为有关化学式计算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1、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2、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3、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基本设想】第1课时分子、原子分子、原子内容比较抽象,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行为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或者用球棍模型展示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金刚石、氯化钠的结构等,让学生感受分子、原子、离子的真实存在。
第2课时原子的构成、离子由汤姆生发现电子和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现象,联想与启示。
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原子的构成。
第3课时原子的质量建议将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过程由学生一步一步演算出来,这更利于学生理解,如m(碳)=1.993X10-26Kg,m(氧)=2.657X10-26Kg,m(碳)/12=1.993X10-26Kg/12= 1.66X10-27Kg,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1.993X10-26Kg/1.66X10-27Kg=16。
再求一下钠、铝的相对原子质量,巩固概念,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教学过程】第1课时分子、原子〖引入〗投影展示干冰、金属铜、氯化钠、金刚石等物质的微粒构成示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2O
NH4
+1
+1价铵根原子团
背诵 4句话
1、化学变化的本质
分子 分裂成 原子, 原子重新组合, 分子 形成新的 。
2、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 在化学变化 中,分子 可以分,原子 不能分。 3、 原子 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4、 分子 是保持化学性质一种微粒
课堂练习
在H2、 H2O、H2SO4 三种物质中,都 含有( D ) A 一个氢分子 B 两个氢原子
P
N2 SO2
七、符号的含义
O O2 2O
氧元素 (宏观) 1个氧原子 (微观) 氧气 (宏观) 1个氧分子(微观) 2个氧原子(微观)
当符号前有 数字只能表 2个氧分子(微观) 示微观
2O2
1、下列符号只表示微观意义的是( C ) A、 Fe B、 H2 C、 2H D 、 H2 O
2、下列符号既有宏观意义,又有微观意义的是( C ) A、 2O B 、 2O2 C、 O2 D 、 6CO2
B 、它是由氯气和甲烷组成的化合物
C 、它的分子中碳氢氯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2 D 、它是由多种原子构成分子的一种化合物
下列对于硫酸(H2SO4)说法正确的是(
C
)
A 、 硫酸是由两个氢原子、一个硫原子、四个氧 原子构成的。 B 、硫酸是氢元素、硫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 C、 一个硫酸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一个硫原子、 四个氧原子构成的。 D 、 一个硫酸分子是由一个氢分子、一个硫原子 和四个氧原子构成的。
2 、说出下列符号中2所表示的意义: 2H 两个氢原子 2H2 两个氢分子 一个氢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 2H2O
两个水分子 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
中小学生喜欢的涂改液主要成分是二氯甲烷,它能挥 发出有害气体,吸入后引起中毒,二氯甲烷的化学式 为CH2Cl2,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 、它是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
物质构成:
分子 物 质
构成
构成
原子
原子
……
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分别又有哪些?
由分子构 成的物质 7种单质:O2、H2 、 N2、Cl2
F2 、 I2 、 Br2
大部分化合物:水H2O、二氧化碳CO2等 金属(Fe、Cu等) 由原子构成 的物质 稀有气体(He、Ne 、 Ar等 ) “石”旁:如硫S、磷P 金刚石C和石墨C等
填空: 碳酸 H2CO 3 是由 3 种元素组成, 每个碳酸分子中含有 6 个原子,其中
氢原子碳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
为 2: 1: 。 3
同样,不同的原子和个数可以构成不同 的分子,从而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
六、分子、原子的符号表示方法
1、原子—— 元素符号直接表示
提醒:要表示N个原子,数字N写在原子符号 的前面,并大写
常用的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序号 元素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1 H 1
6 C 12
7 N 14
8 O 16
11 Na 23
12 Mg 24
13 Al 27
元素序号 元素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16 S
32
17 Cl
35.5
19 K
39
20 Ca
40
26 Fe
56
29 Cu
64
30 Zn
65
1、式量 —— 等于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H2O = 2H + O = 2×1 + 16 = 18 NaNO3 = Na + N + 3O = 23 + 14 + 3×16 = 85
H2O 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CO2 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O2 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背诵4句话
1、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分子 分裂成 原子, 原子重新组合, 分子 形成新的 。
2、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 可以分,原子 不能分。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4、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一种微粒
分子 定义
原子
相同 点
根本 区别 相互 分子分裂成原子,分子由原子构成,都可以 关系 构成物质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 质的一种微粒 小的微粒 1、都是构成 物质 的基本微粒。 2、都具有微粒的基本性质: ① 体积小,质量轻 ② 总是不停无规则运动 ③ 微粒间有间隙 ④ 同种微粒性质相同 在化学变化中, 化学变化中,原子 分子可以再分, 不可以再分
微粒的质量很小
mO = 2.657×10-26 ㎏ mC = 1.993×10-26 ㎏
CO2
mCO2 = mC + 2mO = 1.993×10-26 + 2×2.657×10-26 ㎏ = 7.307×10-26 ㎏
五、相对质量
微粒在计量和使用时采用相对质量来表示 实际质量 实际质量 相对质量 = = 1.66×10-27 ㎏ 标准值 1 1 标准值 = mC = ×1.993×10-26 ㎏ 12 12 = 1.66×10-27 ㎏ 2.657×10-26 ㎏ ≈16 氧原子的相对质量 = -27 1.66×10 ㎏
我们不吃不喝不睡,以 每分钟数100个分子的速 度来数,要数多少年?
8千多万年
2、微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实验1: 将高锰酸钾粉末放入水中
整个烧杯中的水全部变成了紫色 思考:从微粒的角度解释,说明什么?
3、微粒之间有间隙
温度越高,间隙越大;温度越低,间隙越小
实验2: 10ml酒精与10ml水混和后,体积 是多少? 是20ml吗? 小于 20ml 思考3:从微粒的角度解释,说明什么?
注意:分子比构成分子本身的原子大,但不能说原子一定比分子小
五、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每一个化学符号都有宏观和微观两层意义 宏观意义是不可数的,只能讲种类;微观意义 是可数的,可以讲个数
五、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1、物质宏观意义 :物质由元素组成 元素(或物质)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H2O 是由 氢元素 和 氧元素 组成的。
2个氧原子
2个氧分子
5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2个铁原子 2个氯气分子 2个氦原子
下列符号表示什么含义
3O 3个氧原子 2个二氧化碳分子 3个氧化铁分子 2个镁原子 3个臭氧分子 2个氦原子
2CO2
3Fe2O3
2Mg
3O3
2He
1、下列符号只表示微观意义的是( C ) A、 Fe B、 H2 C、 2H D 、 H2 O
2个氧原子
2个氧分子 3O
2CO2
3Fe2O3
2Mg
课堂训练
思考:如何判断下列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还是由原子构成?
方法是看化学式
Mg 镁是由镁原子构成的 磷是由有2个以上原子 的是分子构成的物质 符号中只有1个 原子的是原子 构成的物质
下列符号表示什么含义,或用符号正确 表示下列含义
2Cl
2Cl2
2个氯原子 ;2个氧原子 2个氯分子;2个氧分子 2个水分子 ;
2O ; 2 O2
;
2H2O
2个二氧化碳分子
2 CO2
;
请用符号表示下列含义
2个水分子 3个二氧化碳分子 2H2O 3CO2 2O 2O2 5P2O5 2Fe 2Cl2 2He
§2.1.2 物质的微观世界
思考与讨论
为什么食盐放在水中一会 儿就不见了,而水却有了咸 味?
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 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 成的(书本P39 )
1982年在IBM公司实验室用扫描隧道显微 镜(STM)技术第一次获取了原子的图像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技术)
微观粒子 铜原子 聚集构成
宏观物质 铜
水 通电
氢气 + 氧气
H2O
通电
H2 + O2 2 :1
体积比
补充:氢气的检验
H2 + O2
点燃
H2O
氢气燃烧现象:淡蓝色火焰
水通电
氧原子 2个氢原子 氢原子 水分子分裂成 和 , 重 新组合形成 1个氢分子 , 2个氧原子 重新组 合形成 1个氧分子 。
水通电的微观过程模型
水分子
氢分子
分解
重新组合
2、下列符号既有宏观意义,又有微观意义的是( C ) A、 2O B 、 2O2 C、 O2 D 、 6CO2 3 、下列化学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 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该元素的单质的是( C ) A、 H B、 H2 C、 Fe D 、 Cl
小结
1. 理解物质的微粒构成——分子和原子,会 描述物质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 2. 知道分子的性质,并会用分子来解释生活 中的一些现象 3. 掌握分子与原子的符号表示方法 4. 理解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5. 理解化学符号表示的各种含义
硅原子
1993年中国科学 院的院士也用硅 原子拼出了最小 的“中国”二字 。
微观粒子 苯分子
宏观物质
聚集构成
苯
§2.1.2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大部分物质由分子构成
少部分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
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微粒 原子
思考1 : 分子、原子有什么区别?
氧原子
氧分子
氢原子 氢分子
思考:物质既然由分子 二、微粒的性质 构成,为什么我们却看 1、微粒体积小、质量轻 不见?
水分解的微观过程模型
水分子 氢分子
分解
重新组合
氧分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一种微粒(定义)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水分子
水的化学性质由 水分子 保持。
思考:用微粒解释氧气和液氧都具有助燃性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主要是构成物质 的分子不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