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2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精华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精华版)

阿瑟林 斯基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 做梦有关呢?会是 什么关系呢?
以儿子、二十名 成年人为实验对 象,进行了反复 的观察实验。
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 时,是人最容易做梦 的阶段。
讨论交流
对比三个事例的叙述顺序有没有共同之处?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 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追 问;再进行反复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 得出了结论。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 句话用“______”在文中画出来。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自主探究
作者是如何论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 之后”这一观点的?请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用 喜欢的方式把你的思考结果呈现在纸上,可以 是图示,也可以借助老师的表格来呈现。
第(
)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教师小结
是的,作者用了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司 空见惯”“细微”的现象,再由现象引发问题, 最后写发现或发明也就是所谓的“真理”。这就 是作者写文章用到的用事例来印证观点的方法。
讨论交流 作者是按照什么思路来写这篇课文的?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拓展积累
1.抄写生词,并积累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 2.搜集类似课文中的科学事例,准备下
汇报交流
从“敏感地意识到”“这种物质到 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 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 反应”“许多实验”这些词句中,我们 可以看出波义耳善于观察,能不断挖掘 问题并且反复去实验验证。
随堂演练
运用填空梳理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的过程。 ➢ 波义耳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所以他关注到了__溅__上__盐__酸_的__紫__罗_兰__花__瓣__变_红___的现象。 ➢ 波义耳不仅关注到了这个现象,还__发_现__了__相__关_问__题__, 并且___产__生_了__一__连__串_的__疑__问___。 ➢ 波义耳经过____反__复__实__验____,最终发明了石蕊试纸。

能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名言

能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名言

能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名言
“一百个问号之后,一切真理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握这个真理。

因此,一个真理的诞生是建立在对其他真理的发现之上的,它有助于充实我们的认知世界并拓宽我们的思维。

在实践中,这意味着,仔细考量一个问题,试图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它,尝试分析它,考量它的不同维度,将它放入一个更宽泛的意义范围,加以反思,最终才能达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理解,从而帮助我们弄清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由此获得最佳结果。

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每个问题都有它独特的答案,而每一个真理同样如此。

所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要多做思考和反思,多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吸取问题的启示,从而使真理的灵感和集体智慧得到发挥,并最终获得后果。

所以,我们可以把这句名言看作是一个警句:真理的诞生源自于一百个问号,经历问号的发问、反思和探索,再通过思考、理解和体会来把握,最终才能走向更高的层次,达到真理自然而然净化心灵,智慧无限发展的境界。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教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方案教材解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是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

文章结构清晰,用三个具体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结合教材确定本文教学重点为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感受领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域、惯”等12个字,在文本中理解“真理、领域、司空见惯”等20个词语。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能根据具体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4.拓展阅读文段,说说自己在《詹天佑》中体会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能根据具体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作者及詹天佑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同学们,你有崇拜的人吗?科学家呢?最让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大家分享一下。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3.师: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4.齐读课题。

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你有什么疑问吗?5.作者介绍。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原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原文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

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xuán)涡(wō)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

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

19世纪末,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他发现,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蚓。

密卡尔逊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

密卡尔逊的论文,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当时,魏格纳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的起源问题。

他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很有限,无法跨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也正说明他的成功在于从问号中寻求真理。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

一次儿子睡觉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起来。

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整体教学解读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整体教学解读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整体教学解读教材解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通过三个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向学生展示了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常见的或不为人注意的现象,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进而“找到真理”的。

课文共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明确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先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形象化的观点稍作阐述,阐明它的实质:从常见现象出发,不断发问,追根求源,最后找到真理;然后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列举了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三个具体事例,证明开篇提出的观点。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观点,指出“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能够发现真理;最后阐明科学发现所需要的灵感来自独立思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对前面的论述作了补充,使全文更加严密完整。

全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整。

作者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写法很有代表性。

课文在事例的选取和怎样用事例证明观点方面都有一定特点。

用事例证明观点是论说类文章的常见写法,其中“证明”和“事例”同样重要,也就是说,恰当的选取并表述事例不等于完成议论的任务,还需要在事例和观点之间建立起证明的关系。

首先,课文选取的三个事例都能体现科学发现中的“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紧扣课文的观点。

其次,文中的三个事例,在表述时都采用了相同的顺序:先写“现象”,着力突出其“细小”“司空见惯”;再写“问题”,突出“问题”与“现象”的关系;最后结合“问题”写相关的发明或发现,即所谓的“真理”。

课文的观点正是从常见现象出发,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进而发现真理,这样的表述顺序使事例与观点在结构上形成了一致,也就产生了证明的关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教案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学情分析本文属于议论文,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中心观点的,是学生学习本课最大的难点。

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文本后,用对比阅读、启发式阅读等更为浅显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事例选择与观点印证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一)结合具体语句,感悟科学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发现的热情。

(二)通过品词析句,了解作者用词准确、简洁凝练、逻辑严谨的语言表达;进一步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事例来证明观点的。

四、工具准备教师准备:PPT学生准备:课前习五、在线教学过程(附在线教学实录)2.观察词语,回顾结构3.引出事例,证明观点。

精神品质的词句,根据教师引导,特点:用词准确、活动目标:通过品读三个科学家的事例,体会科学家们“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精神品质;通过对比阅读、启发式提问体会文章用词准确、逻辑严密、简洁凝练的表达特点。

1.品表达,悟精神七、在线教学实录 板块一:温旧知,启新知。

师:同学们好,我是龙老师。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我们先通过一轮小挑战,一起温习和检测昨天的学习情况吧!4.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通过用词准确、逻辑严谨、简洁凝练的表达,使事例与观点紧密关联,有理有据地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

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理解题(有解析)

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理解题(有解析)

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理解题(有解析)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理解题儿童与发明①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创造灵感,而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问题和常人眼中的“异想天开",在发明者看来却是创造的源泉。

②1821年的一天,德国有个农家女孩拿着妈妈的木梳在家门口玩耍。

玩腻了,她想出个新花样:找来两张纸片,一上一下贴在木梳上,把它放在唇边,谁知竟呜哩呜哩吹出声了。

一个叫布希曼的音乐家路过,被这奇妙的声音吸引住了。

他仔细观看了女孩的“杰作”,回家后,综合女孩的木梳、中国古笙和罗马笛的发音原理,制成了第一支口琴。

③无独有偶,听诊器的发明灵感也来自儿童。

一次,法国医生雷内克到一位患心脏病的贵妇家去诊病。

由于病人过于肥胖,传统的叩诊法无法测得准确的心率,可是又不便直接用耳朵贴在患者胸部听诊,雷内克医生十分为难。

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群孩子在一根圆木的一头用针刮划,而另一群孩子把耳朵贴在另一头。

出于好奇,他凑上前去,竟清楚地听到了圆木那头的声音。

这件事启发了雷内克,不久,听诊器问世了。

④一次性成像照相机是美国人兰德的发明,提醒他进行这项研究的是他的小女儿。

一天,兰德和女儿去公园游览。

他给女儿拍了许多照片,拍完后,孩子急切地向爸爸要照片。

孩子的要求促使兰德花了好多年研究一次性成像问题,兰德终于在1947年成功地研制出一次性成像照相机。

⑤非洲裔美国人毕寇是位身手不凡的机械师。

他的儿子是个报童,整日奔波送报,脚踏车上的链条常常脱落,儿子为此十分苦恼。

于是,毕寇用塑胶做了些齿轮,再用木工工具加工,给孩子造了世界上第一辆“两轮传动"的脚踏车——用踏板的力量同时带动两个轮子,这种车能畅行于郊外崎岖的小径。

⑥与前几位相似,发明隐形眼镜的比斯特得益于儿子的恶作剧。

一天,他正聚精会神地读报,突然,鼻梁上的眼镜被调皮的小儿子打落在地。

比斯特正要发火,小儿子却拾起碎镜片,贴在眼前大叫起来。

九年级语文议论文专题训练题

九年级语文议论文专题训练题

九年级语文议论文专题训练题【一】阅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完成后面的题目: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

不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实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相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因为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

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实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准确。

⑤无独有偶。

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

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

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水平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

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8-22
(2)善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 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的表达 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发现”“发 明”“创 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 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 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 才能做到。
2013-8-22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 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三个兲亍科学发现的故 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亍一百 个问号乊后”的含义。 3、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 明道理的写法。
2013-8-22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叶永烈
叶永烈,1940年生,浙江温州人。 1963年毕业亍北京大学化学系。 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 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著有 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 传记《历史选择了毖泽东》《星 条旗下的中国人》《胡乔木传》 等。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 术家金龙奖”的“最佳传记文学 家奖”。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 亍2002年12月获第十三届中国图 书奖。2005年10月获中国当代优 秀传记文学作家奖。
自学指导一: 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本文的生字新词,读准字 音,读通句子。并找出课文的四字成语,了解其大 意。(5分钟后检测)
2013-8-22
zǎo 澡
洗澡
xiè 械
机械
nì 逆
逆境
méi 玫
-22
读一读: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2013-8-22
2013-8-22
2、认真阅读三个事例, 完成下列表格:
人物
谢皮罗 教授
发现现象
洗澡水的漩涡 总朝逆时针方 向旋转
不断发问
为什么总朝逆 时针方向旋转
找到真理
漩涡的方 向与地球 自转有关
化学家 波义耳
盐酸会使花瓣 变红
是什么?会不 会?有什么? 什么样?
制成酸碱试 纸 凡睡者,眼 珠转动时都 在做梦
2013-8-22
(3)如果说,科学领域的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 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 备的人,给那些善亍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 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 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 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 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 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 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于一 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 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2013-8-22
自学指导二: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1、课文围绕哪句话写的?怎么论述这一观点的?分 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三个事例,并说说这三个事例 的共同点。
2013-8-22
第一件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 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自转有兲。 第二件写的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偶尔 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最后 发明了石蕊试纸。 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 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 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兲系。
奥地利 医生
儿子睡觉时 眼珠转动
什么关系?
2013-8-22
3、你还能丼出其他类似事例来说明“真理诞生亍一 百个问号乊后”这一道理吗?
2013-8-22
4、重点句子赏析: (1)……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 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这里的“?”是发现问题,是不断追问, “!”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后总结出的 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 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达。
2013-8-22
当堂检测: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漩(xuàn xuán )涡 旋转(zhuàn zhuǎn) 花圃(pǔ fǔ) 洗澡(zhǎo zǎo) 花蕊(ruìruǐ) 敏(mǐng mǐn)锐 2、同音字填空。 yù: 领( ) 驾( ) 呼( ) 忧( ) 犹( ) 机( ) 沐( ) 干( ) 公( ) 比( ) 富( ) 荣( ) 3、课文内容我知道。 《真理诞生亍一百个问好乊后》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等具体典型的事例来说明____________这个观点。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百思不得其解
打破沙锅问到底
2013-8-22
交流词语的意思: 司空见惯: 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 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 成对儿。 见微知著: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 和发展趋势。 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 锲而不舍: 喻有恒心,有毅力。 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百思不得其解: 打破沙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