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河村简介
美丽乡村撬动下的西河湾蝶变

话当年,新县西河湾,藏于深山,村落荒废,无人知晓。
看今朝,新县西河湾,交通便利,古色古香,游客爆棚。
如今,西河湾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古村老宅尽显豫南灵秀,游客纷至沓来,一个曾经破败不堪的村庄蝶变成了“画里乡村,梦里老家”。
这个带有700多年历史文化的古村,村落依河而建,两岸旁的百年古树临水垂影,村内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小河中央,裸露的石头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历史的凿印。
顺着溪水潺潺的古民渠穿过小桥,踏着青色的石板路,感受着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欣赏着带有石刻、砖雕、木雕的三进院落,这里的一切,仍旧那么“古老”。
村里来了位“大导演”几年前,西河村就是一个“空心村”,整个西河村只有40多位老人和儿童留守在家,用穷乡僻壤四个字形容,一点都不过分,短短的三年之内,能有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多亏了村来了位“大导演”。
2014年以前,西河湾村不仅是一个“空心村”,更是远近皆知的省级贫困村。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13年,新县启动“美丽乡村生态新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西河村西河湾被列入重点建设对象,周河乡群众工作站站长张一谋则被派到西河湾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任这里的常务副指挥长。
“做好基层里的每一件小事就等于干成了一件大事,能够看到百姓脸上的笑容就是我工作中最大的动力。
”这是张一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就是凭借着这种工作态度,张一谋任职后,对村民进行了逐一走访,了解他们的想法、困难、需求。
在对整个西河村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之后,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建设指挥部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邀请来了北京绿十字、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的专家们,对村子从里到外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
通过建设,西河湾既保护和恢复了传统特色,又使村容村貌变得焕然一新。
“由于张一谋主要负责村里的建设工作,把我们西河湾从一个穷乡僻壤打造成如今的旅游景点,加之他和一位大导演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所以村里人经常开他玩笑,称他为西河湾的‘大导演’。
祁东周南方简介

祁东周南方简介
祁东是沅江中下游的重要城市,在湖南省的东部地区。
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青山绿水,碧空如洗”的美誉。
周南方作为祁东的一个重要景点,其以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周南方风景区占地面积1500多亩,景区内有大片的茶园,山脉起伏,云雾缭绕,如画般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周南方除了景色如画之外,还是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
古老的祭祀文化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弘扬,这里的人民以虔诚的信仰和淳朴的民俗风情著称。
祁东周南方是一个集观光、休闲和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感受湘南山水之美的理想之地。
传统现代结合的建筑改造—河南信阳西河村

传统现代结合的建筑改造—河南信阳西河村西河村是一个位于河南和湖北交界地带的山村,属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周河乡,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河边古树参天、古民居群落顺河而建,古风犹存。
但经济不发达,缺乏活力,甚至还没有手机信号。
村庄常住村民不到户籍人口的1/3,大多数为老人和儿童,是一座中国当今典型的留守村落。
作为建筑设计师,何崴想寻找到一条既能保护古村,又能将村民带入当代生活的路。
于是,他看到了村里废弃的粮库。
它与古民居群和祠堂隔河相望,原本是西河粮油交易所,何崴想将其改造成一座博物馆,不是城市里常见的那种以展陈文物为主要功能的博物馆。
在他的设计中,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只在粮库中占了很小一角,更大的空间留给村民活动中心。
他希望帮助村子重建公共活动,从而重建社群和村民之间的关联性。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博物馆中还有一个餐厅,用以接待外来人,可以为村庄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同时也可以为本地人婚丧嫁娶举办仪式提供空间。
博物馆同时还是一个生产场所。
何崴和团队为西河村找到了一个既能赚钱又具有文化宣传点的产业——有机茶油。
在其设计中将传统手工制油的工艺及器具融进建筑中,使之成为博物馆的主题和主要展品。
在他们的建议下,村民收购了当地具有300年历史的油榨车,修复后安置在博物馆中,供游客参观和亲身体验。
在停止全手工榨油的30年后,西河村重新恢复了传统的榨油工艺。
何崴看来,这是在告诉农民一个信息,即通过保护和发展传统的工艺,通过恢复有机农业,是可以提升生活水平,是可以赚到钱的。
他们还为西河村的茶油产业设计了品牌和商标——“西河良油”,并为村民设计了茶油的包装。
建筑师在保持原有建筑总体布局和空间特征的前提下,植入新的功能,调整原有建筑空间,局部的改造建筑外立面,使之对外能更好的与河道景观、北岸古民居群进行互动,对内为新的功能服务。
在工程技术和材料的选择上,选择当地材料和本地工艺,力保项目的低造价和在地性。
对于改造中拆除下来的废料,进行了再利用,尽可能做到“内部消化”。
青海周县旅游景点

青海周县旅游景点
青海周县是一个位于中国青海省西部的县城,周县境内有许多优美的旅游景点值得一游。
1. 鲁能九州温泉度假村:位于青海省鲁能九洲温泉度假区内,是一个集温泉、度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度假村。
这里的温泉水质纯净,景区内还有各种水上娱乐项目和高品质的度假酒店,是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2. 千塔岩:位于周县县城以南10公里处,是一个以佛教文化
为主题的景区。
这里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石窟和佛塔,是一座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3. 七彩碧潭:位于周县县城以东20公里处,是一个以湖泊和
山水景观著称的旅游景点。
碧潭水色清澈见底,周围山峦环绕,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是观赏风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4. 青海周县乐都镇:乐都镇是周县的一个镇区,这里是周大禹文化的发源地,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乐都古城是该镇最著名的景点,这里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展示了古镇的魅力和历史底蕴。
5. 天堂湖:位于周县县城以北50公里处,是一个著名的高山
湖泊。
湖水碧绿而清澈,四周山峦环抱,景色迷人。
这里还可以进行划船、钓鱼等娱乐活动,是一处远离城市喧嚣的天然避暑胜地。
以上就是青海周县的一些旅游景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旅途愉快!。
第二篇 青石镇的由来

第二篇青石镇的由来
1.青石镇:因境内盛产花岗岩青石而得名。
2.大榆树社区:因办公地点位于一颗四百余年的古榆树附近而得名。
3.黄柏村:因地处鸭绿江北岸的平坦地带(当地人叫甸子),原来黄菠萝树成林,故得名黄菠萝甸子。
4.长川村:因位于鸭绿江北岸地势平坦、狭长的平川地带,故得名长川。
5.蒿子沟村:因村北部有条山沟,早年蒿草丛生,故得名蒿子沟。
6.望江村:因该村鸭绿江岸边的一个山峰上,早年有一座老爷庙,站在庙门可以看见鸭绿江,故得名望江楼,后简称望江。
7.下套村:因鸭绿江流经该村上游时,出现了一个大弯,弯子里的地形形似葫芦状,人称葫芦套,因该村位于葫芦套的下游,故得名下葫芦套,简称下套。
8.秋皮村:该村原址在鸭绿江边的秋皮沟沟门,因这里早年楸树成林,当地村民用楸树皮编制背筐等农用具,故得名楸树皮沟,简称秋皮。
1962年云峰水库蓄水,原村落被淹,居民迁到现村址,仍用原村名。
9.石湖村:因该村原驻地位于鸭绿江边的大石湖沟沟门,故得名石湖沟村,简称石湖,1962年云峰水库蓄水,原村落被淹,居民迁到现村址,仍用原村名。
10.青石村:因鸭绿江流经该村时,出现了一个大弯,弯子里的地形形似葫芦状,人称葫芦套,因该村位于葫芦套的上游,故得名上葫芦套,简称上套。
1962年该村设镇,因盛产青色花岗岩石头,改称青石。
11.葫芦花屯:因鸭绿江流经此地时形成了一个大弯子,使此地三面环水,地形似葫芦状,又因为此地南面的江中有一急哨,激流中浪花翻腾,故得名葫芦花哨,后简称葫芦花。
周乡村:光山县的“周庄”

周乡村:光山县的“周庄”作者:暂无来源:《乡村科技》 2014年第2期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周乡村是孙铁铺镇人口最多、区域面积最大的行政村。
近年来,周乡村三委班子率领全村干部群众,勇当试验区建设的排头兵,使一个省级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
周乡村位于孙铁铺镇西部3.5 千米。
近年来,为加快改变落后面貌,周乡村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村三委班子的重点工作,聘请权威部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科学的高标准长远规划:计划到2025年新建农民新居1 000户,社区人口达到5 000人;完成拆旧区56户,复垦耕地5.3公顷,实现了拆旧建新在用地上占补平衡。
周乡村新型农村社区已成为光山县十大示范性新型农村社区之一,周乡村也成了省级民主与法制建设先进村。
为改变严重滞后的农村基础设施,该村村支书李绍柱带头争资跑项,全力争取国家和各方面扶持,共修缮砂石路26 千米,新修水泥路22千米,新建和改造万方大塘30余口,渠道硬化2 400余米,完成土地整理80公顷,新增耕地13公顷以上,并投资了800万元,对400公顷农田进行山、水、田、林、路、渠综合治理,使周乡村成为全省扶贫整村推进示范村。
古镇周庄是隶属于江苏省昆山市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系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孙铁铺镇是信阳粮食生产先进乡镇,周乡村是该镇粮油生产第一大村。
为实现光山县委提出的“周乡赶周庄”的宏伟蓝图,该村多途径引导全村干部群众学习农业科技,开通了村级远程教育,不断组织村组干部、合作社种粮大户、党员群众代表,参加农业科技培训,到全县或外地学习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和经验。
截至目前,全村优质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多年稳定在300公顷以上,高产双低油菜147公顷以上,速生杨153公顷以上,油茶40公顷,优质小杂果种植面积超过8公顷,水面养殖超过13公顷,标准养鸭小区1个,中型养殖场3个,转移农业劳动力600多人,常年劳务输出1 200多人,让全村农民实现多途径增收。
长葛市旅游景点

长葛市旅游景点长葛市作为河南省的一个县级市,拥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因此也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
以下是长葛市的旅游景点介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 范家园景区范家园景区位于长葛市区南部,是一个集园林、人文、历史文化为一体、古老、典雅的私家园林。
范家园的特点不仅是院落的布局、石雕等园林建筑和精美的花木,还保存有大量的陶纺遗物和文化背景。
2. 梦溪园景区梦溪园位于长葛市的东南部,是一座充满浪漫情怀的园林。
园内有灵芝池、毛裔林、陶艺钟、柳洲桥等景点。
园中不仅有各种奇特的石雕、假山山水,还保留了唐代建筑的风韵。
3. 桃花潭公园桃花潭公园是一座集健身、休闲、娱乐、旅游为一体的城市公园。
园内的主要景点有游船码头、桃花潭、划船码头、青年广场、交响喷泉等。
其中,桃花潭和游船码头是园内最具特色的景点,可以让游客尽情地欣赏水上美景。
4. 邢家祠堂邢家祠堂是一座集祖宗陵墓、祠堂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多种文化教育为一体的文化景点。
祠堂内保存有丰富的明清石刻文物,并跟邻近的崆山书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交流。
5. 崆山书院崆山书院是长葛市最著名、最古老的书院之一,被誉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
书院建立于南北朝时期,历经近千年的历史风雨,现在已成为长葛市的一道文化遗产。
6. 鹤龄山景区鹤龄山景区位于长葛市的东部,是一座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的旅游胜地。
景区内的主要景点有鹤龄山山顶、鹤龄仙览、童话小镇、古道、天池等。
鹤龄仙览是景区内最高的看台,登上后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水风光,非常适合户外爱好者。
以上是长葛市旅游景点的介绍。
无论是园林文化、历史文化,还是自然景观,长葛市都有着自己独到的魅力。
相信这里一定能够给到游客一个美好难忘的旅游体验。
封丘县各个乡镇地名

陈固,在封丘县城西北14公里处。
明洪武年间陈姓迁此建村,故名。
司庄,在封丘县城东南9公里,黄河大堤北侧。
据传,明末有高庙、张八寨等4个村庄,后连成一片,形成一个村落,取名“四庄”。
后来司姓占了多数,改名“司庄”。
9黄德,在封丘县城北17公里,太行堤南。
一说原名黄代,以黄姓代村名,后雅化为黄德。
另说,黄姓最早在此建村,为表示黄姓有德,定名黄德。
9郭庄,在封丘县城西南16公里,黄河堤南侧。
据传,清朝初年郭天保、郭天禄兄弟二人从后九甲迁此落户,形成村庄以姓命村名。
孙庄乡人民政府驻郭庄东0.5公里处,乡因境内孙庄得名。
9居厢,在封丘县城北11公里处。
据传,五代时村西北有一红沙寺,有一逃荒的外乡人住在寺内西厢房里。
后来,在寺东南发展成村,取名居厢。
9大娄堤,在封丘县城西南7公里,天然渠北侧。
原名娄堤,后为与东派生村区别,改称大娄堤,日久衍为大娄堤。
9贾王村,在封丘县城北3公里处。
以姓氏得名。
王村庄人民政府驻此。
荆隆宫,在封丘县城西南12公里处,黄河堤北,原名荆隆口,明弘治六年(1493年)黄河决口,用荆帚堵口,丰隆而起,故名。
后人修宫敬奉,名荆隆宫,村以宫名。
荆隆宫乡人民政府驻此。
大庄,在封丘县城东28公里处。
传说,该村史姓人多,又比邻村大,故名史大庄。
后朱姓迁此,史姓绝,改名大庄。
尹岗乡人民政府驻此。
西獐鹿市,在封丘县城西12公里处。
原名李家辛庄,被黄河水淹没,后人在此建村,因村东有獐鹿市,故名。
獐鹿市乡人民政府驻此。
9赵岗,在封丘县城东北18公里处。
据传,明朝时,赵姓在土岗上建村,取名为“赵岗”。
9应举,在封丘县城西北13公里处。
村中有唐时建造的应举寺,村以寺名。
油坊,在封丘县城东19公里处。
据传,明末徐姓居此,以开油坊为业,故名9留光,在封丘县城东17公里处。
据传,汉光武帝刘秀北征王郎时曾驻兵于此,故名。
曾名留光店,留光集。
9冯村,在封丘县城东北10公里处。
据传,明洪武年间冯姓从山西洪桐县迁此落户,建成村庄,故名李庄,在封丘县城东南26公里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河村简介
周河村位于龙堰乡东北部,南与龙堰乡刘道村接壤,东邻腰店乡丁营村,西、北则分别与湍河办事处丁屯村和八里王村相接。
全村9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共750户,3287人,总耕地面积3283亩,境内有207国道和运粮河通过,交通便利,水源丰富。
周河村光华养鸡场
我村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作物种植为主,有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又有花生、芝麻、大豆、油菜、蔬菜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既有多户水产养殖,家禽养殖等特色产业,又有预制板厂、砖厂等工业企业,多种经营方式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我村的经济发展。
在各级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全村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业,近年来又形成了特色杨树经济,充分发动群众种植速生杨,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时杨树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益,通过村委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我村现已形成家禽养殖6000只以上2户,3000只以上6户,黄牛养殖20头以上1户,母猪养殖200余头,速生杨种植300余亩,使我村的特色种养殖逐渐形成产业,形成规模,有力的促进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我村的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社会治安方面,我村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坚持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出现各种矛盾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及时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保证我村的社会稳定,使我村群众能够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近几年来,由于大量村民外出务工等多方面原因,在各自然村都形成了空心村现象,许多危房常年闲置,不仅使村庄杂乱无序,又占用了大量耕地,面对这种情况,我村积极开展村庄整治工作,按照“4+2”工作法的要求,采取四会两公开的工作方法,合理规划,使空心村的情况得到了有力改善,腾出了耕地50余亩。
另外通过村庄整治,我村修理和新建了多处水塘、小广场、花坛等公共文化场所,使村民在茶余饭后有了娱乐、消暑的好去处。
在党的建设方面,我村支一班人积极组织党员群众学习党的知识,牢记党的教诲,使大家能够学习好、领会好,贯彻执行好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同时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惠民、富民政策,让群众了解党的文件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执行中,我村定期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学习活动,联系我村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此推动我村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