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爱情:郭小川叙事诗的主题内涵

合集下载

浅析郭小川内心矛盾中闪耀的文学性

浅析郭小川内心矛盾中闪耀的文学性

浅析郭小川内心矛盾中闪耀的文学性作者:朱元浩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13期摘要:郭小川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时宜的作品中闪耀着文学的色彩,其对文学的探索,尽管不合时宜却打破当时文学发展的禁区,对以后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时代精神;《望星空》;迷茫;困惑;抒情诗;《白雪的赞歌》郭小川是一位独特的诗人,一方面,他的笔下写着对祖国对生活的颂歌,可是另一方面,他对艺术的追求又不仅仅满足于此,他也在不断地探索着,他也因为时代而苦恼,他有着自己的徘徊和迷茫。

但是因为这样,郭小川才称得上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充满创作性的诗人,在三十年的诗歌创作史中没有一个可与他相比。

”他自己声称:“我所向往的文学,是斗争的文学。

我自己将永远不会遗忘这一点。

”当然在他的一些诗歌中的确是这样的“我的出发点是简洁明了的,我愿意让这支笔蘸满了战斗的热情,帮助我们读者,首先是青年读者生长革命的意志。

”他的《向困难进军》《致青年公民》组诗都表现出了火一样的革命热情,但是这些都不是他最闪耀的,真正的闪耀着文学的火花的东西应该是郭小川心中的矛盾之间所擦亮的东西。

而后来郭小川自己也说过:“文学毕竟是文学,这里需要很多很多新颖而独特的东西,它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海洋,但是它应当是从海洋中提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

”于是就有了诸如《望星空》《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中》这样的作品,“情感和倾向多少显示出了诗人的‘暧昧性’,他不仅偏离了公共性,诉说他自己,而且在生活中充满了‘诗意’的时代,他提到的‘心将不免忧伤’等不喝时宜的想法”心境不那么昂扬了,诗人在诗中开始袒露出现实的情感的真情流露的东西。

在抒情诗《望星空》中所体现出来的,当时正是“大跃进运动”和“反右斗争”发展越来越激烈的时候,文艺界当中到处都是粉饰太平的气息,小川开始困惑感到迷茫。

诗歌多半是以景写情的,是诗人自我内心的隐晦的展示,他的“情绪”是来自他笔下所赞美的“人世间”,而他又只能是向着星空有节制的轻声耳语,所以当他回到了现实的时候,他又必须是欢快的,积极的高昂的,因为就像诗中所写的“人间”终会胜过“天堂”。

浅析郭小川内心矛盾中闪耀的文学性

浅析郭小川内心矛盾中闪耀的文学性

浅析郭小川内心矛盾中闪耀的文学性1. 引言1.1 郭小川内心矛盾的描述郭小川是一个内心矛盾的人物,他常常陷入自我矛盾之中,无法摆脱。

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纠结和挣扎,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他仿佛被两个截然不同的自己所困扰着,令他感到无助和困惑。

郭小川内心的矛盾主要来源于他对自己的认知和对外界期望之间的冲突。

一方面,他想要追求自己内心真实的梦想和欲望,但他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压力和社会的规范。

这种内心的矛盾让他陷入了种种困境和抉择之中,难以做出决断。

郭小川的内心矛盾并非简单的黑与白、对与错,而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挣扎。

他在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之间徘徊不定,如同一场永无止境的心灵之战。

这种内心矛盾的描写不仅让人感同身受,更带来了作品内在的张力和吸引力。

1.2 文学性的重要性文学性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和核心,是作品能否产生深远影响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文学性是指作品所体现出的审美情感和艺术特质,是作品所蕴含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的表现。

文学性不仅关乎作品的形式美感,更关乎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哲理。

作品的文学性决定了其独特性和永恒性,使其在文学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在文学创作中,文学性是作品的灵魂,是作品与众不同的标志。

作家通过对情感、思想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世界的观察融入作品之中,赋予作品独特的文学性。

文学性不仅表现在作品的语言、结构和风格上,更体现在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中。

作品的文学性决定了其在读者心中的位置和影响力,使其成为经典作品,在文学史上永不磨灭。

文学性对于作品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作品的文学性决定了其艺术成就和传播价值,使其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只有具有深厚文学性的作品才能被传颂千古,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

在创作和阅读中,我们都应该注重作品的文学性,珍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人文精神,使文学在我们心中闪耀永恒的光芒。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第三章考点手册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第三章考点手册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第三章精读篇目诗歌考点21 望星空(★三级考点,一般为单选)作者:郭小川,著有诗集《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等。

1、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分析本诗的主题意蕴《望星空》是为1959年人民大会堂的落成而作。

全诗共有23考点多行,分为四章,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叙写作为革命战士的“我”,面对浩瀚星空时所引发的有关人生、宇宙的超越时空的思绪,显示了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并凭借这一独特的角度展开抒情。

全诗吟咏生活和个人的情感世界的复杂性,努力思考现实的严峻性、斗争的坚定性与广博的人性情感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对人类的生命想象作了诗意的、隐含了某种忧郁和痛苦的自我反省。

2、分析本诗在结构及手法上的艺术特点全诗运用艺术上的抑与扬、虚与实的辩证关系,有意造成诗情的波峰浪谷,取得了出人意料、别开生面的抒情效果;全诗以“望”为核心,以星空和天安门广场为广阔的背景,展开神奇的想象,从不同的视角去对比天上人间,去透视宇宙与人生,构成了一个属于诗的复合空间,从而有效地书写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情思。

考点22 有赠(★★★一级考点,一般为单选,论述)作者:曾卓,原名曾庆冠,七月诗派成员之一。

著有诗集《门》、《悬崖边的树》、《曾卓抒情诗选》等。

1、简述本诗的主题意蕴《有赠》是赠给一位女性的诗。

诗歌以饱含激情的语调,借对一位女性的深情倾诉,形象地抒写了对历尽苦难之后的人间温情的真切感受,赞美了给受难者带来巨大精神慰藉和生活勇气的宽容的理解、善良的同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劫难中真挚爱情的由衷的感激和歌颂。

诗篇表达了一种既是爱情又超乎爱情的崇高情感,一种基于深切了解、信任的博大的爱,一种人间至情;同时也折射出对历史冤屈和现实不公的控诉。

2、简析本诗所表达情感的复杂内涵及其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意义这首诗作表达的是一种复合的情感,既有重获自由的庆幸,又有无法消除的创伤;既有光明的预示,又有难解的隐忧,它们交织着,一时难以理清,但作者却以一种沉静的态度出之,于平缓中有跃动,委婉中有激切,因而给予读者的美感也是多重的。

论郭小川的抒情性

论郭小川的抒情性

论郭小川诗歌的抒情摘要:郭小川的诗代表着“十七年”政治抒情诗的最高成就。

他的诗显现出与同时代的诗与众不同的特点:感情真挚、纯洁、畅快,充满激情。

但郭诗并非感情的宣泄和呼号,烟花般须臾即逝,而是隽永的,耐人寻味的。

之所以有这种表达效果是因为诗中所蕴含的迷惘、忧愁的情愫使其更具穿透性,思想性。

这正是郭小川诗歌的独创性风格。

关键词:郭小川诗歌的真挚与单纯在“十七年”文学标准化的时期,诗人们的诗歌走向了语言教条和情感干瘪的创作桎梏之中,但在郭小川的诗歌作品中,充满政治色彩的话语不再是国家的命令,政治的号召,不再是集体的压力和革命的威胁,而有了一种亲切感,一种激励人心灵的力量。

是一个真挚的老朋友,是一个共同奋斗的亲爱的同志。

“公民们/——我的尊敬的朋友和兄弟!请不必问我:/在我们的祖国/什么地方最美丽?”“然而,朋友们!/我不能/老是这样地/在无边的想象中奔驰”“当自己的家乡成了天堂的时候。

/我们的祖国/也就是/我们共同的天堂般的家乡。

”(《把家乡建设成天堂》)郭小川始终把自己溶入人民的井水中,溶入社会主义的海洋里,他是单纯的,他不懂得人生的复杂,不懂得历史的沉重。

他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诗人,十几岁就去延安参加了革命。

在革命风潮里,延安的政治环境与他的诗歌写作是同调同步的。

在他那里,没有老诗人们跨越不同时代复杂的个人生活经历,也没有受到西方各种现代诗潮的影响。

从延安到北京,他和革命集体一起走向了胜利,所经历的苦难是集体的,同时也是他个人的,所享有的胜利是集体的,同时也是他个人的。

正是因此,他才把自己完全融入到了革命集体之中:“我也是这些兵士中的一个呀,/我的心总是和他们的心息息相通。

/行军时,我们走着同一的步伐,/宿营了,我们做着相似的好梦,/一个伙伴在身边倒下了,/我们的喉咙里响起了复仇的歌声,/一个新兵入伍了,/我们很快就把他引进战斗的人生。

”在这种相互的融合中,时代精神和革命的“大我”成了郭小川生命自我的一部分,使作为对象性存在的自我在融合中得到了确证,使其个人生活和诗歌创作都有一种“单向性”这种单向性也恰恰与时代精神特征相吻合,正是这种单向性使其诗歌超越了同代人,显得纯粹而真诚,浓烈而酣畅,充满了火一般的力量和激情,具有一种强烈的穿透力。

革命军人应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汇总

革命军人应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汇总

1革命军人应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时间:2005年01月06日地点:俱乐部备课:李宗宽课题:革命军人应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目的: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志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引导大家正确交友婚恋,打牢思想基础,争做新时期“四有”军人。

内容:(一爱情的含义(二如何与异性相处(三革命军人如何正确对待交友婚恋重点是第三个内容:如何正确对待交友婚恋有人把爱情比作月亮,是的,纯粹的爱情,是人类独自拥有的一弯月亮。

它能给你以力量,给你以光芒,带给你以智慧。

在你们这个年龄段,肯定有很多同志祟尚爱情、渴望爱情。

战友们,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迎接爱情呢,我们首先来搞清楚爱情的含义是什么。

一、爱情的含义大家知道,在爱情生活中,遵循道德和法律,就意味着选择了向善,选择了幸福。

反之,则意味选择了从恶,选择了不幸。

上述这段话给我们揭示了在爱情生活中遵循道德和法律的极端重要性,告诉我们作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爱情必然要受到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的制约。

提示了选择爱情,应把握爱情的方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在情感方面就应具有高尚的品质。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爱情。

〈一〉什么是爱情古今中外,虽然表达爱情的方式不同,但爱的意义是相同的。

早在千年前我国就有了很多表达爱情的诗句、歌曲、戏剧等。

例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还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诗句。

外国也有很多歌颂爱情的语句。

文艺复兴时代的先驱但丁就曾指出:爱情是“与阳光同在的上天的光辉”,“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当代诗人郭小川高声赞美“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花;一切额外的谈贪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感到肉麻”这些都是对爱情的美好描述。

关于爱情的定义,古今中外,名人志士也有许多的描述。

比如保加利亚伦理学家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是这样说的:“爱情是本能和思想,是疯狂和理性,是自发性和自觉性,是一时的激情和道德修养,是感受充实和想象的奔放,是残忍和慈悲,是淡薄和欲望,是烦恼和欢乐,是痛苦和快感,是光明和黑暗。

2014年春学期《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王雅平)

2014年春学期《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王雅平)

2014年春学期《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1.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通称第一次文代会。

它的召开被看作是“当代文学”的起点.2.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问题。

3.“糊涂涂”、“惹不起”是作家赵树理的《三里湾》当中的两个“落后”人物。

4.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的发表,揭开了“伤痕文学”的序幕;1979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成为“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1985年4月韩少功在《作家》上发表了《文学的根》一文,拉开了文学寻根运动的大幕。

5.“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诗人顾城的成名作《一代人》。

6.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等带有“黑色幽默”特点的现代主义小说。

7.“白洋淀诗群”中著名的“白派三剑客”指的是芒克、多多、根子三位诗人。

8. 90 年代文坛掀起“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三架马车”是谈歌、关仁山何申。

9.被称为“说真话的大书”的作品是巴金的《随想录》。

10.韩少功的小说《爸爸爸》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丙崽的畸形儿。

11.《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白嘉轩是陈忠实贡献给中国和世界的中国家族文化的最后一位族长。

12.王安忆的“三恋”是指《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

13.1956年5月2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14.建国后第一部以知识分子的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青春之歌》。

15.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16.《回延安》、《桂林山水歌》是用信天游写成的抒情诗。

17.三突出是指突出:正面人物、英雄人物、主要英雄人物。

平静下的沸腾、白日中的流光(评论)——郭小川访辽诗歌评论

平静下的沸腾、白日中的流光(评论)——郭小川访辽诗歌评论

平静下的沸腾、白日中的流光(评论) ——郭小川访辽诗歌评论杨 洋120世纪50到60年代中国新诗代表人物郭小川,生于1919年,原名郭恩大,出生于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国家危难之际,郭小川在赴延安途中参加了八路军,积极参与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并在抗战过程中开始创作并发表作品。

抗日战争前期的作品《滹沱河上的儿童团员》《我们歌唱黄河》《草鞋》《老雇工》等,虽略显稚嫩,但仍能感受到诗人热爱革命生活的感情。

1941年至1945年,他在延安马列学院等单位学习和工作了四年半,主要从事马列主义政治理论和文艺理论的研究。

1945年后曾任丰宁县县长。

这一时期他继续业余写诗,在《新诗歌》《解放日报》等报刊发表了一些作品。

建国后在中南地区新闻和宣传部门工作。

1955年调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诗刊》编委,开始致力于写政治抒情诗。

“文革”期间曾受到运动影响被下放到湖北威宁五七干校劳动,1976年意外离开人世。

郭小川一生徘徊于战士与诗人双重身份,历经磨难,始终保持着战士的热情与诗人的浪漫。

1960年,郭小川41岁,此时党中央开始在北戴河会议上提出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接着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1年初,中共中央又召开八届九中全会,决定集中力量加强农业生产,3月又在广州召开会议,决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随即从中央到地103方掀起了下基层的热潮①。

1961年,42岁的郭小川在东北度过了人生难得的时光,短暂却又难忘。

此前,郭小川曾几次致信上级领导,要求调动工作或休假,均未如愿,这次终于如愿以偿获得宝贵的访辽机会。

厌倦机关工作想要逃离的郭小川,获得了前往鞍山、抚顺参观访问的机会。

这一时期的郭小川创作热情饱满高涨。

在沈阳,他不顾旅途艰辛舟车劳顿,创作了生平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下山》;在煤都抚顺创作了《煤都的回声》、《胜利矿纪事》(四首)、《矿工不怕鬼》、《婚期问题》、《煤都夜景》等五首组诗以及《老矿工的爱情》《别煤都》;在钢都鞍山,创作了《追踪老孟泰的脚步》《鞍钢一瞥》《出钢的时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四首诗。

革命伦理与个体伦理的心史复调论郭小川三首叙事长诗及诗人命运

革命伦理与个体伦理的心史复调论郭小川三首叙事长诗及诗人命运

其次,礼义之美还体现在执法过程中。中国古代法制强调执法者的道德修养, 要求他们以德治国,而非以罚代刑。同时,中国古代法制也强调社会公德和家庭 伦理,如孝道、悌道等。这些道德规范直接影响了法律的实施和审判。
二、刑罚谦抑
与中国古代法制强调礼义廉耻相反,其刑罚也具有谦抑特点。在古代中国, 刑罚被认为是最后一道防线,其使用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
在《一个和八个》中,郭小川通过讲述一个被错误地判定为反革命的八路军 战士的英勇事迹,表达了对革命英雄主义的崇敬和对战斗精神的赞美。这首诗充 满了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战斗气息,展现了郭小川作为一位革命诗人的坚定信 仰和崇高追求。
总的来说,郭小川的三首叙事长诗不仅展现了革命伦理与个体伦理的复调表 达,也呈现了诗人自身的命运抉择。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 感和道德要求,同时也面临着个体与革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 突既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决定了他的人生道路选择。
在家庭方面,张洁的作品突出了家庭的纽带和责任。在《爱,需要学习》中, 主人公经历了夫妻关系的种种波折,最终明白了家庭责任的重要。《爱的涟漪》 中的主人公则通过不断的努力,消除了家人之间的矛盾,维系了家庭的和谐。
事业方面,张洁的作品强调了事业的独立性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敲门》中 的主人公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事业理想。《心之舞》则展示了主人公 在事业与家庭之间的挣扎和选择,突显了事业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首先,让我们来看郭小川的《白雪的赞歌》。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塑造一 位医生形象,展现了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矛盾。这位医生是那个 时代许多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性格柔弱,还不是员,但他的诚实敬业、同情和帮 助他人以及投身革命战场都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要求。他理智地离开, 最终成全了革命者的爱情的坚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