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山火”“透天凉”针法初探
深入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具体操作和能量体现

深入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具体操作和能量体现“烧山火”、“透天凉”是明代针灸家提出的综合的针刺补泻手法,它是以徐疾、提插(或捻转)为主,结合呼吸、九六数、开合等补泻方法,分天、人、地三层进行。
“烧山火”组合了针刺的补法,目的要引“阳气”深入,使产生热感;“透天凉”组合了针刺的泻法,目的要引“阴气”浅出,使产生凉感。
本法的记载始见于徐凤所述《金针赋》(1439年),后在《医学入门》、《针灸问对》、《针灸大成》等书中均有解释。
《金针赋》写道:“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
”结合《针灸大成》等记载作些分析说明。
“烧山火”是因其能产生热感而名。
热以治寒,故主治“顽麻冷痹”等症。
其法“先浅后深”,意欲引阳气深入。
根据穴位深度可分两层(先5分深,后1寸深)或三层(先5分,后1寸,最后1.5寸)进行,提插时着重于插(按),故说“慢提紧按”,每层提插或结合捻转,共九次(阳数)。
产生热感后,仍紧闭针穴并将针按住,以纳阳气。
所说“三进三退”,《针灸大成》又作“三进一退”,即以进为主。
近人临床应用,按穴位的针刺深度,分成三等分。
当进针透皮肤后,在“天部”用紧按慢提法提插九次;然后进入“人部”,亦紧按慢提九次;最后深达“地部”,又紧按慢提九次;然后从地部一次提退到天部,再如上法“三进一退”,反复操作,至病人觉针下有温热感为止,出针时应快速按闭针孔。
如结合呼吸补泻的补法同用,即在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出针。
“透天凉”,是因其能产生凉感而名。
凉以治热,故主治“肌热骨蒸”等症。
其法“先深后浅”,意欲引阴气浅出。
根据穴位的深度可分两层(先1寸深,后5分深)或三层(先1.5寸,后1寸,最后5分)进行,提插时着重于提,故说“紧提慢按”。
每层提插或结合捻转,共六次(阴数)。
产生凉感后,缓慢提针以引阴气。
杜晓山等老中医的烧山火,透天凉的简单操作方法

杜晓山等老中医的烧山火,透天凉的简单操作方法一、杜晓山老中医的烧山火,透天凉的简单操作方法:烧山火:在进针得气的基础上,将针再插入1-2分深左右,行重插轻提多次,侯针下有沉紧感时紧握针柄,勿令气散(不使针下脱离针感,意在守气)使针下持续沉紧,直至产生温热感,一次不效,可再重复数次,出针时以拇指轻轻向后捻退约1-2次(以防滞针)最后将针轻轻退出皮肤,速闭其孔。
此法有温阳调气作用,常用于治疗顽麻冷痹等虚寒性疾病,效果确实较一般常用补泻手法为好。
透天凉:在进针得气的基础上,将针上提1-2分,行重提轻插多次,再以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单向捻转多次,此时守住针下之气,紧提针柄,使针下或全身产生凉感,出针时摇大针孔,急速拔针,不按或慢按针孔。
此法有泻热作用,多用于热痹或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
此法简便易学,大家有机会好好体会看看。
二、李世珍、李传岐五世家传烧山火,透天凉的简单操作方法:烧山火:刺入欲刺的深度,出现针感后,刺手拇、食二指向补的方向捻转后即紧捏针柄(使局部肌肉紧涩,以免刺深),向下适度地紧压,使之逐渐产生热感;透天凉:刺入欲刺的深度,出现针感后,刺手拇、食二指向泻的方向捻转后即紧捏针柄(使局部肌肉紧涩,以免将针拔出),向上适度地提针使之逐渐产生凉感。
提示:这里的紧压和提针,其实针是没有上下移动多少的,只是用那种动作气势,大家去体会吧!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易于掌握!成功与否与手法的基本功,病人的体质都有一定关系。
建议各位多练手法基本功。
正常的烧山火,透天凉各人有各人的作法,介绍也很多,但关键还是基本功。
基本功通了,凡事一法通万法通。
丰毓按:历代针刺手法形成了许多流派,操作方法各有特色,然而最终发展到各执一词互相攻歼,最终莫衷一是。
那么针灸的治疗原理究竟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调气与调神相结合,针刺治疗取效的关键在于针刺时医者的意识和信息的传入。
这是我在学习《内经》气论是体会到的,这也正是各种手法均有效的原因。
针灸名家张缙谈烧山火、透天凉

针灸名家张缙谈烧山火、透天凉1烧山火1)烧山火手法概述烧山火手法属于常用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热补法的代表性手法。
最早在《素问·针解》篇中记载:“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在《灵枢·终始》篇中也记载:“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
”可见当时已有虚实补泻和针刺取热的概念。
其后,金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的论述,成为后世热补手法的要点。
烧山火手法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
除寒之有准……皆细细搓之。
祛病准绳。
”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曰:“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捻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
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
未效,依前法再施也。
”对烧山火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围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
其后的历代医家虽根据各自的临床体会和经验手法各有侧重,但皆以《金针赋》、《针灸大成》中所载针刺手法为准绳。
当前,以国家规划教材为准的经典烧山火术式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先浅后深,每层各做紧按慢提九数,然后退回至浅层,称为一度。
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再将针插至深层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中的补法,出针时按压针孔。
该术式操作手法主要是参考《金针赋》“烧山火”手法而定,但语言过于简练,对具体操作中的细节问题没有详细阐述,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使人存在诸多疑惑,所以深入研究“烧山火”手法的术式操作过程是必要的。
2)张缙教授烧山火手法简介张缙教授在针刺补泻手法的研究中指出,补泻应针对总的机体机能状态而选择,虚者宜补、实者宜泻,但这都需要通过调气解决。
医生需要用针激发经气或使气至病所,经气的调节机制便自己启动。
烧山火与透天凉

烧山火与透天凉“烧山火”、“透天凉”针法最早的记载始于《黄帝内经》。
在《内经》(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曰:“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徐风的《金针赋》又提出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并对“烧山火”和“透天凉”做了系统的论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
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透天凉,治肌热骨蒸。
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
(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鼻吸气一口,呵五口”。
“凡用针之时,须拈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其一寸者,即先浅后深也。
若得气,便行运针之道。
运者男左女右,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
“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口吸气一口,鼻出五口”。
“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其五分者,即先深后浅也。
若得气,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热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
书中还非常形象地以诗的形式表达:“四肢似水最难禁,憎寒不住便来临,医师运起烧山火,患人时下得安宁”。
“一身浑似火来烧,不住之时热上潮,若能加入清凉法,须臾热毒自然消”。
我曾先后向二个民间老中医学了“烧山火”和“透天凉”针法,二位老师的方法虽有小小的差异,但基本的操作手法是一致的。
这里根据我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对自身的反复试针的结果,谈谈对这一针法的一些想法。
[/SIZE] [/SIZE]一、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了解和掌握这一针法的要诀几乎所有学过一些针灸的人都说知道或称自己会运用“烧山火”和“透天凉”这一手法,但据笔者的了解和观察,其中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了解和掌握这一针法。
因而出现了有人甚至否定这一针法在临床上有着特殊的作用。
有些医生虽也运用这一针法,但对施术后病人是否自觉针下有热感(烧山火)或凉感(透天凉)心中并无把握。
“烧火山、透天凉”针刺手法的分析与思考

“烧火山、透天凉”针刺手法的分析与思考烧山火、透天凉是一种具有特定操作方法的复式针刺补泻手法,针刺后可以产生热感与凉感的主客观反应,并且临床中常取得较好疗效。
本文分析了近20年来的相关文献,对其流派和操作方法:进行了总结。
1 “烧山火”“透天凉“的溯源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起源《内经》时代,《难经·七十八难》记载有“推而纳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素问·针解篇》、《灵枢·终始》、金元时期窦汉卿所撰的《标幽赋》均有记载。
窦氏在用取凉取热手法时综合了提插、捻转、迎夺、左右等操作法,但提插仍是主要手法之一。
据此我们认为: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实导源于《内经》、《难经》,成熟于元明。
2 近代各家“烧山火”、“透天凉”针刺补泻手法的特点①针刺分为三层:焦勉斋的烧山火与透天凉是以医者的呼吸配合为其特点。
施术时呼吸运气,周树东烧山火:也是配合呼吸,分“三才”天地人,施以捻转提插之术。
陆瘦燕的烧山火以捻转、提插、开阖等手法相合,而无呼吸配合。
吴倬仙“三插一提透天凉,三提一插火烧山,提针吹气插针吸”。
刘炳权的烧山火、透天凉是将穴位分天地人三部,并施以捻转的度数、频率和操作的时间。
罗逸仙、张鹳一的补泻针法中突出寒热辨证。
管正斋的烧山火的术式中融合了提插、捻转、呼吸、开阖、六九、刮柄、徐疾、狭义迎随等手法。
郑魁山强调双手配合以候气行气之功。
②针刺分为深浅两部:楼百层烧山火:将针刺入应针深度的1/2时,候气,再刺入应刺深度。
透天凉:将针刺入应针深度,侯气,再将针提起1/2。
急行三入三出,紧提慢按的提插捻转手法。
③针刺不分层次:以能否产生热感凉感为标准,而不拘于层次。
3 “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的研究现状近几年,随着名老医家逐渐离开临床,“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少,临床报道更是甚少。
本文检索到从1983—2006年“烧山火”或“透天凉”相关文章73篇,而针灸文献共检索出39610篇文章。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源流、操作浅析

He a v e n - p e n e t r a t i n g C o o l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 HE R u n 一 如n g ,W A NG C h a o ,S u p e r v i s o r S H A NG X i u — k u i . T i a n j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两种复合手法各文献特点与疑点比较文献出处特点疑点内经首见针下热针下寒记载为两种复合手法的基础叙述简略无具体操作金针赋首次提出烧山火与透天凉的手法名称及操作提出九阳与六阴的操作阐述简略用九阳而三进三退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等指代不清奇效良方提出五分与一寸的操作层次操作层次不够明确三进三出是指操作度数还是操作层次未说明针灸聚英较为详细地阐述两种复合手法的适应证和治疗范围未提及操作针灸问对阐述天气入地气出与地气入天气出为两种手法作用机理对九阳与六阴进行了解释多说并存九阳与六阴的解释前后矛盾透天凉部分更是疑窦丛生医学入门增加了呼吸补泻与扳倒针头的操作更为合理地解释了九阳与扳倒针头与吸气呼气的操作不够明确针灸大成总结之前文献记载阐述更为详细具体烧山火部分男左女右解释不清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源流和操作分析21理论来源从源流上烧山火和透天凉的手法应该起源于内经针下热针下寒的记载
上海针灸杂志 2 0 1 5年 8月第 3 4卷第 8期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0 9 5 7 ( 2 0 1 5 ) 0 8 - 0 7 8 7 - 0 4
・
・7 87 ・
针 法灸 法 ・
“ 烧 山火 "“ 透天凉 "手法源流 、操作浅析
何 润东, 王超 , 指 导 尚秀葵 (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 0 0 1 9 3 )
道家烧山火透天凉针法

道家烧山火透天凉针法
道家烧山火透天凉针法;
传统的【烧山火透天凉】很难做出效果来,我的恩师肖云道长有一套针法效果很好反正恩师不在了拿出来让老师们都试一下实实在在道家的真家伙。
烧山火;不分天地人三步将针一次插入所需深度,得气必求其胀感,如非胀感搓法寻之紧按拇指向前,慢提拇指向后不分层次,不计其数以针下产生热感爲度,出针后疾闭其孔穴。
透天凉;将针一次性插入所需深度,得气必求其麻感,如非麻感揭法寻之,紧提拇指向后,慢按拇指向前不分层次,不计其数已针下产生凉感爲度出针后不闭其孔穴。
施术要点;首先辩证寒热虚实情况下实施针刺手法必须存在基础感,情况下进行,烧山火紧按拇指向前,慢提时拇指向后。
透天凉针时紧提拇指向后,慢提时拇指向前不分层次,不计其数。
烧山火;三进一退热涌涌,先浅后深--治顽麻冷痹——紧按慢提九数
透天凉;三退一进冷冰冰,先深后浅--治肌热骨蒸——紧提慢按六数
心腧旁边是神堂
肺腧旁边是魄户
肝输旁边是魂门
脾输旁边是意舍
肾俞旁边是志室
细看膀胱经一线二线
仔细体会中医五脏藏神体用不二。
1956年资料8 针灸手法烧山火、透天凉临床操作的经验介绍

(本文发表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飞病自安,始是五分终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凡用针之时,须撚运人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其一寸者,即先浅后深也。若得气便行运针之道,运者男左女右,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其插针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前法再施。透天凉: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冶冰冰,口吸气一门,鼻出五口,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其五分者,即先深后浅也。若得气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热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
(一)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文献参考资料,主要根据明杨继洲氏著的针灸大成中所记,其法如下:
1.南丰李氏法:烧山火,先浅入针,而后渐深入针,俱补老阳数,行气针下紧满,其身党热带补慢提急按老阳数,或三九而二十七数,即用通法 扳倒针头,令患人吸气五口,使气上行,阳回阴退,名曰进气法,又曰“烧山火”。透天凉:先深入针,而后渐浅退针俱泻少阴数,得气觉凉带泻急提慢按,初六数,或三六一十八数,再泻再提,即用通法,徐徐提之,病除乃止,名曰“透天凉”。
5.有人由临床体验,认为热的感觉与押手有很大关系,凉的感觉,在操作时不用押手较好。凉的感觉较热感觉易做,但本文与上述洽相反,热的感觉比凉的感觉易做,因此本人认为可能是按上述操作,配合不好,操作不熟练,或是由押手影响的关系,今提出参考,需今后在操作方法上,进一步研究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