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合集下载

海上特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海上特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下 分流河 道 砂体 和滨 外 砂 坝 砂 体 是 主 要 的储 集 体 [ 1 ] 。主 力 油 藏 单 砂 体 厚 度 4 0 ~1 0 6 m,平 均 厚 度 6 ~
1 2 m。储 层 物性较 好 ,孑 L 隙度 l 8 ~3 O ,渗透 率 1 0 0 ~1 0 0 0 mD。油 藏 类 型 以块 状 底 水 油 藏 为 主 ,其 次 为受 岩性 控制 的层 状 边 水 油 藏 。原 油 品质 好 、密 度 低 、黏 度 小 ,地 面 原油 相 对 密 度 0 . 7 5 4 ~0 . 7 9 0 , 黏度 0 . 8 7 ~1 . 6 2 mP a・ S ,具典 型 轻质 油特 征 。x 油 田于 1 9 9 8年 投产 ,采 用不 规则 井 网进行 天然水 驱开 发 ,截 至 2 0 1 2年 底 ,油 田共有 1 1口开 发井 ,油 藏 采 出程 度 4 3 ,综 合 含水 率 9 6 . 5 。笔 者在 精 细油 藏 描述 的基 础上 ,分 析 了剩余 油 的分布 规律 ,建 立 了特高 含水 期剩 余油 分布 模式 ,对下 步 的剩余 油挖潜 及 类似 油 田的开 发调 整具 有指 导 和借鉴 意义 。
[ 收稿 日期]2 0 1 3—0 8 —2 9 [ 基金项 目]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十一五 科技发展重大专项 ( CNO OC - K J 1 1 5 Z DNM0 6 L T D) 。 [ 作者简介]何贤科 ( ] 9 8 1 一 ) ,男 ,2 0 0 7 年 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 毕业 ,硕士 ,工程师 ,现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方面工作。
2 . 1 . 1. 边缘 相 带储层 物 性差 形成剩 余 油 富集
砂 体展 布决 定 了水体 的侵 入方 向 ,储层 物性 则影 响水 线推 进 的速度 。在 水驱 油过 程 中 ,水线 首先沿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

从层 数 、 砂岩 厚 度 和 有 效厚 度 三个 方 面 对 试 验
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0 3 0 0 联合资助 5642 )
区油层发育状况进行 了研究 , 从各油层组油层发育
情况 看 , Ⅱ、 和 GⅡ油 层 发 育 较 好 , S GI SⅡ组 油 层
作者简介 : 马文国( 9 9 ) 海伦人 , 师 , 17 一 , 讲 博士研究 生 , 研究方 向 : 提高采收率 技 术和 油 气 田开 发 及岩 心 微 观孔 隙结 构研 究 技 术 。
包 括油井 8口 , 井 3口。1 8 水 9 8年 1 至 1 9 1月 9 1年
键 J 。本 文试 验 区在 长 期 的 注水 开 发 过程 中油 层 整 体动 用效 果较 好 , 厚 油 层 和 薄 差 层 间 动用 效 果 但
差 异较 大 , 力 层 层 内动 用 差 异 明 显 , 此 进 入 特 主 因
E— i : we g o 1 ma l ma n u l 0@ 1 3. o 。 6 cr n
发育砂岩厚度 2 . 有效厚度 l. 39m, 5 2m。G I 组油
层发 育 砂 岩 厚 度 2 . 有 效 厚 度 8 8m。G1组 5 0m, . 1
1 4期
马文国 : 高含水油 田剩余 油分布研究
产井 4 8口。
高 含水 开发 阶段 仍 有 相 当一 部 分剩 余 油 富集 , 用 采 传 统井 网调 整 技 术 已 不 适 应 地 下 油 水 分 布 的新 特 点 j 。为 了充分 挖掘 砂 岩 油 藏 的剩余 油 , 据层 间 根 油 藏 特征及 开 发现 状 进 行 注 采 井 网 的 重新 调 整 , 并
用程 度差 异较 大 ; 验 区所 有 沉 积单 元 中均 存 在 不 试

强天然水驱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研究

强天然水驱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研究

强 天 然 水 驱 油 藏 高 含 水 期 剩 余 油 分 布 规 律 及 挖 潜 研 究
王建 淮 ( 石油 中国 南美公司, 北京 101) 0 0 1
[ 要 ] 以位 于 厄 瓜 多尔 奥 联 特 盆 地 东 翼 斜 坡 带 上 的 D I —ANNY 油 田 M1油 藏 为 例 , 从 边 底 水 波及 摘 OR NE F
石 油 天 然 气 学 报 ( 汉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 21 年 4 江 00 月 第 3 卷 第2 2 期
J u n l f l n sT c n l y ( . P ) A r2 1 V 1 2 N . o r a o dGa eh o g J J I Oi a o p.0 0 o 3 o 2 .
大 。针 对这种 情况 ,应 用地 质 、开发 和数值 模拟 一体化 技术 ,综合 研究 油水 运动规 律 ,定量 表征剩 余油
分 布特 征 ,探 讨强 天然 水驱 厚层 砂岩油 藏 高含水 期剩 余油 分 布 的主要 控 制 因素 ,制 定 相应 的挖潜 对 策 , ,
提 高油 藏采 收率 。
[ 关键 词 ] 强 天 然 水 驱 ;厚 层 砂 岩 油 藏 ; 高含 水 期 ; 剩余 油分 布 ;挖 潜
[ 图 分 类 号 ]TE 2 中 37 [ 献标识码]A 文 [ 章 编 号 ] 1 0 9 5 (0 0 2 3 6 3 文 0 0— 72 2 1 )0 —0 0 —0
强 天然 水 驱 厚层 砂 岩 油 藏 的开 发难 点 在 于高 含水 期 的挖潜 。DOR NE F I — ANNY 油 田 M1油 藏 为潮 r 控河 口坝砂体 ,油 层 主要为 厚层 河流及 潮道 砂岩 ,夹有 零散 分布 的砾 岩 、泥 炭夹层 ,西 部下倾 方 向被边 水 封 闭 ,东北 部上 倾方 向被 断层 遮 挡 ,长 期 开采 后 油 水关 系复 杂 ,寻 找 高含 水 期 剩余 油 富集 区难度 很

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与实践

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与实践
叠 蠹

文0 刘广 天 马俊英 冯卫华 ( 中国石化集 团国际石 油勘探开发有限公 司)

眉 圈
特高 含水 期剩 宗 油分 布 规律 研 夯与实 践
摘 要 :孤 东 油 田进 入特 高含 水 开 发 阶 要 影 响 槽 等现 象 日益严 重 。七 区西 5 2+3注 聚 区 注 入 倍 数 对 波 及 系数 的 影 响 包 括 两个 外 层 系抽 样检 测结 果 表 明 ,外 层系有 37. 方面 :一是 在 平面 上 , 当注入 倍数 较 高时 , 9% 的 油 井见 到聚 合 物 显示 ;同位 素监 测 水 驱 前缘 可以 越 过 井 组 范 围 ,甚 至 越 过 井 结果表 明 ,外层系 有 4 9 的井见到 同位 2. % 距一 倍 以 上 ;二 是 在纵 向上 , 当注 入 倍 数 素 显示 ,同时 层 内渗 流速 度高 者 已达 82. 较高 时 ,能 改 善 纵 向波 及程 度 ,但 是 也 会 5 m/h,是注水开发 初期的 7 3倍 ,加 上 4. 造成 窜 层 、窜 槽 及 大 孔 道现 象 加 剧 ,挖 潜 由于 套管 腐 蚀 ,井 下作 业 过 程 中 的封 隔 器 难 度加 大 。统 计 资 料 表 明 , 当注 水 倍 数 在 卡 丢 封 见效 率 低或 有效 期 短 ,以 及 层 间压 I. 以 内时 ,层 内水 淹厚 度随 注 水倍 数增 力 的 存在 ,出 现 高压 层 向低 压 层倒 灌 的 现 0 关键 词 : 余 油 ; 高含 水期 ; 制 因 剩 特 控 长很 快 ,随 后 变 化趋 干 平 缓 , 当注 水 倍数 象或 有 潜 力的 油 层不 能 发 挥 作 用 ,造 成 储 素 ;分布 规律 ; 发对 策 开 超过 2. 0时 ,层 内水淹 厚度基 本不再 增加 , 量 的 损 失 。 1、前 言 这 对 注 水 开 发 油 田 采 收 率 的 影 响 是 很 大 3、开发 对 策 疏 松 砂岩 油藏 经 过 长 期 开发 , 由 于油 的 。 根 据 油 藏 剩余 油 潜 力 分布 状 况 和开 采 层 压 力 变 化导 致 有 效 地 应 力 的改 变 引起 油 2. 储 层非 均 质性是 影 响剩 余油 分布 特征 ,针 对 不 同单 元实 施 分 类 调 整 。 5 藏 孔 隙 度 和 渗 透率 的 变 化 ,储 层物 性 发 生 的 关 键 3.1水 驱一类 单元 :重点 实施 注采 结 了很 大 变 化 ,原始 的油 藏 参 数 已不 能 反 映 油 藏 非 均 质性 和 开 采 非 均 匀性 是 导 致 构调 整 ,扩 大 注水 波 及 体 积 , 实施 了以 完 目前 的 油 层性 质 。特 别是 对 于孤 东 油 田非 油藏 非 均 匀 驱 油 的 两大 因素 。其 中 ,储 层 善井 区单 砂 体 注采 关 系 为 目标 , 与原 井 网 常复 杂 的 多类 型断 块 岩 性 油藏 ,在 经 过 精 非 均 质 性 是控 制剩 余 油 分 布 的 最 重要 的 地 衔接 ,分 别 采取转 注 、大 修 、更新 、补孔 、 细 油 藏 描 述 、调 整 挖 潜 之 后 ,地 下 剩 余 油 质 因素 。 受 储 层非 均 质性 影 响 ,平面 水 淹 补 钻 水 井 等 方 式 进 行 3 个 单 元 的 系统 调 分布更加隐蔽 。 严 重 ,但 波 及 程 度有 差 异 ;层 间 水淹 差 异 整 , 见 到 了 良 好 增 油 效 果 。 明显 ,主 力层 强 于与 非 主 力层 ;层 内水 2、储 层精 细 剩 余 油研 究 3. 2水驱 二三 类单 元 以完善 单砂 体注 注水 砂 岩 油 藏 高 含 水期 地 下 剩 余 油分 淹 ,不 同 韵 律 段 呈现 不 同特 点 ;厚 油 层受 采关 系改 善 差 油 层动 用 状 况 、 治理 低 效 和 布 具 有 普 遍 性 、 多 样 性 和 复 杂 性 的 特 点 。 层 内 夹 层 控 制 ,剩 余 油 纵 向 差 异 更 为 明 无 效 水 循 环 场 为 重 点 ,将 其 深 化 到 分 砂 油 田经过 不断 的 开 发 调 整 , 区块 间 、分 类 显 。 体 、分井 区 、分 小层 以及 层 内韵律 段挖 潜 , 2.6开 发工 程 因素影 响越 来 越突 出 扩 大 水 驱 波 及 体 积 , 改 善 厚 油 层 开 发 效 井 间 的差 异 在 逐 步 缩 小 ,影 响 剩 余 油 分布 的 因 素 ,其 控 制 程 度 也 发 生 了很 大 变 化 。 开发 工 程 因素 是影 响剩 余 油 分 布 的 一 果 ,提 高 油 田采 收 率 。 2. 1构 造对 剩余 油分 布 的控 制作 用有 个 系 统而 关键 的 因 素 ,系 统 中 任 何一 个 环 “ 速 ”油砂 体 :治理 重 点是完 善流 动 高 所 减 弱 节 不 当 ,就 会 对 最 终 采 收率 产 生 巨大 的 影 单元 注采关 系 ,通 过新井 、扶停 、补孔 、堵 调 等 手 段挖 掘 低 渗 区和 低 渗 段 潜 力 ,提 高 由于 水 驱 波及 体 积 的 不 断扩 大 , 构造 响 。 对 剩 余油 分 布 的控 制作 用 大 大 减 弱 。 统计 2. 6.1井 网的部 署及密 度的 影响 :不 多 向对 应 率 。 20 0 6年含水低于 8 % 的井 ,不 同位置均有 管 采 用 何种 井 网 ,都 有 其优 势 与弊 端 ,都 0 “ 中速 ” 油砂 体 :合理 增加 注 水井 点 , 分布 ,位 于微 构造低 点的 占 2 6 ,位于 会 有 由于 井 网 的 原 因 形 成 的 剩 余 油 存 在 。 通 过 层 系 问报 废 、停 产 、低 效 井进 行 井 网 5. % 微构造 中部 的占 2 1 ,位于 微构造 高点 例如 ,七 区西 52+3单 元 目前采 用 的行 列 综 合 利 用 或 重 组 。 1. % 的占5 3 %。另外 ,含水 9 % 以上的井在 注采 井 网 ,其 井 网 之 间 的分 流 线 由于 油 井 3. 5 “ 速” 油砂 体 :建立 简单 注采 对应 关 低 构造 各个 位 置 也 均有 分 布 ,反 映 出特 高含 压 力 漏斗 的 关 系 ,形 成 死油 区 ,并 且 由于 系 或 单 井 注 水 吞 吐 等 措 施 来 补 充 地 层 能 水期 构 造 不 是 影响 平 面 水 淹 差 异的 主 要 矛 后 期 的 强 注 强 采 ,油 水 井 之 间 形 成 大 孔 量 ,提 高 动 用 程 度 。

油藏开发高含水阶段剩余油分布模式探讨

油藏开发高含水阶段剩余油分布模式探讨

280油藏开发后期,油田通常处于高含水阶段,此时剩余油分布比较分散,常常认为剩余油分布规律性不强,而实际上是存在一定规律的。

A油田已处于高含水阶段,剩余油表现出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开展剩余油研究,对油田下步挖潜有重要作用。

1 A油田地质特征A油田主要为滨浅湖滩坝和三角洲前缘沉积。

总体表现为下部沉积时水体较深,物源充沛,呈现“砂包泥”的特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

主要微相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和水下分流间湾,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和河口坝砂构成了最主要的储集体,砂层厚,储层物性好,砂体呈NW-SE向展布。

油层呈“油帽子”发育在顶部,油藏模式表现为块状底水油藏。

油藏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物性的空间展布规律与沉积相带的分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2 剩余油分布模式2.1 平面剩余油由于平面剩余油的分布主要受微构造、储层隔夹层、沉积相带以及开发方式、特征等影响,导致平面上呈现分布较分散、局部较集中的特征,一般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沉积相边缘相带区域、构造的上倾方向、砂体的尖灭线周围、井网较稀、控制较弱等区域。

2.1.1 边缘相带储层物性差砂体的展布规律对水侵方向有决定作用,储层物性对注水水线推进速度有重大影响。

一般情况下,水驱油时水线往物性好的区域优先推进(沿坝砂、水下分流河道砂等),而后往物性相对较差的其他部位扩展(滩砂、坝砂侧缘、水下分流河道砂边部等),因此,容易产生在低渗带边缘水驱程度偏低,剩余油集中分布。

2.1.2 平面相变导致死油区构造-岩性油藏在相变区容易形成剩余油富集。

但受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的影响,该区域水线波及不到,为死油区,同时储层零散,物性较差,该区域的剩余油为“滞留型”剩余油,无法被动用。

2.1.3 构造上倾方向水淹程度低构造特征对油藏的控制作用明显,除控制油气生、运、聚、保等,也会对剩余油的分布、油藏水淹等产生影响。

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较高部位,特别是在水淹初期和中期更是如此。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潜力分析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潜力分析

[ 摘 要] 胡状集 油 田断层 发育 、属 于近物 源快速 沉积 ,储层 非均质 性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严 重,给油 田开发带来 了很大 的困难 , 目前 油 田主力 油藏 已 经进 入 高含水 开发 阶段 ,开发 难度 愈来 愈大 ,如何挖 潜剩 余油 ,提高 采收 率成 为 目前 开发 的一大 难题 。本文 从剩 余 油研 究方 法入手 ,对胡
状 集油 田剩 余油 的分 布 进行 了定 性 、定 量描 述 ,对 剩 余油潜 力进 行 了分 析 ,为下 步剩 余 油的挖 潜 提供 了 思路 。 [ 关键词】 胡状集 油田 剩余油分布 动态分析 沉积微相 非均质 性 中图分类号 :T 文献标 识码 :h E 文章编号 :1 0 - 1 x 2 1 ) 2 0 2 一 9 9 ( 0 0 - 0 0 们 0 4 0
胡状 集油 田为 储层 非均 质 十分 严 重 的复杂 断块 层状 砂岩 油藏 , 三大矛盾突 出。特别 是注 水开发后 ,由于层间渗透级差 的存 在造 成高 渗条带 的形成 ,导致 相对 差层难 以动用 ,水驱动用程度差 ,剩余 油难 以挖潜 。为提高储量 动用及 油田采 收率,提出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粕 余 油 研 究 方 法 胡状集 油 田剩 余油 分布规 律研 究采用 综合 研究方 法 ,以油藏 地 质再认识和油藏精细描述 为基础 ,以油藏动态分析、油 田监测资料分 析为依据 ,应用大规模 精细 油藏数值模 拟技术 综合研究剩 余油分布 , 主 要 研 究方 法 如 下 : 1、 动 态 分 析 方 法 加 强 单井 、 井组 、小层 、层 系 的综 合 分析 ,利用 油 藏 注水 开 发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测试 资料分析 ,单井、小层的动用状况 ,绘制 出小层水淹图 ,它虽然是 一个定性一半定 量的图件,但是一个必要 的 基础图件 ,对于进 一步的动态 分析具有直观 的指导作用 2、沉积 相方 法 油层的沉 积微相 类型 不 同,在注 水开 发后会 形成特 定 的剩余 油 分布特点。沉积主体带一般 是油砂体 的高渗透 带,注入水首先沿河道 主流线高渗透 部位突进 ,位 于河道砂岩主体 带上的油井见效快 、见水 快,此相带既是主要的产 油层,也是主要 的出水层,经过长期水洗之 后,这个方 向有可能发展成为 “ 大孔道 ” ,而在河道两侧渗透率相对变 差的部位则是剩余 油分布较 为集中的地 带。 3、油 藏数值 模 拟方 法 上 述两种 方法 都是定 性一 半定量 的方 法 ,而 油藏 数值模 拟则可 使我们对油藏 的认识定量化 和可视化 。在胡状 集油田油藏剩余油分布 研 究中,我们利用动态拟合 的方法来计算 油层 中含油饱和度在空间 的 分布和随时间的变化,以此确定某一时间油藏地下剩余油的分布和大小。 = 剩 余 油 分 布 描 述 1、剩 余油成 因分析 () 1 储层宏 观非均质性对 剩余油分布 的影 响 影 响剩余油分布 的一个重要 的地质 因素是储层的非均质性 。从平 面上看 ,因油层平面非均质性 的影响,物性好 、注采完 善的部位水淹 程度高 ,而物性差的部位水淹程度低或未水淹 ,含油饱和度相对较高; 纵向上,由于层间渗透率 的差异 ,层间干扰造成渗透 率较低的油层动 用差或不动用。 () 2 开发 因素对剩 余油分布 的影响 剩余油分布与井 网布 置及注采系统 的完善程度有直接关系 。在小 层 平面上井 网不完善 、注采 不配 套的部位是剩余 油相对 集中区。另外 由于层系历年逐井上返、 井况恶化 , 各层系注采系统受到严重威胁 , 造 成注采 井网不完善 。剩余 油就集 中在 已无井控 制的部位 。 2、剩余 油宏观 分布 形式 根据 胡状集 油 田剩 余 油分布状 况 ,确定 胡状 集油 田剩余 油分布 的主 要 类 型 为 : () 1 注采 不完善型 。这类 剩余油主要 是指未注水 区、层 、小砂体 及 由于含油面积 小未能形成注采或 者是 由于井况损坏 等原因,致使储

剩余油分布规律和研究方法

剩余油分布规律和研究方法

剩余油分布规律和研究方法通过对目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的调研来看,国内外对研究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都是十分重视的,存留在地下的剩余油是未来开发石油资源的主要对象。

本文将对剩余油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讨论,简述剩余油形成与宏观、微观分布规律。

将目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方法分为地质综合分析法、地震测井综合解释法、油藏数值模拟法和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法等。

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研究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综合多学科理论知识,探讨新方法,保证剩余油研究向高层次、精细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规律;宏观;微观1引言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仅采出总储量的30%左右,这意味着还有大约2/3的剩余石油仍然被残留在地下。

剩余石油储量对于增加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是一个巨大的潜力,提高采收率无异于找到新的油田。

剩余油研究是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控水稳油”开发战略的重要手段[1]。

随着勘探难度和成本的增加,提高原油采收率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因此,从出现石油开采工业以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一直是油田开发地质工作者和油藏工程师为之奋斗的头等目标。

油藏中聚集的原油,在经历不同开采方式或不同开发阶段后,仍保存或滞留在油藏不同地质环境中的原油即为剩余油,这就是广义剩余油。

其中一部分原油可以通过油藏描述加深对油藏的认识和改善油田开采工艺措施、进行方案调整而可被开采出来,这部分油多称为可动油剩余油,也就是狭义剩余油。

另一部分是当前工艺水平和开采条件下不能开采出来的、仍滞留在储集体中的原油,这部分油常称为残余油。

2 剩余油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剩余油研究和预测是一项高难度的研究课题,目前已形成一系列成熟的剩余油研究和预测的方法技术,但每种方法技术均存在局限性。

2.1地质综合分析法地质综合分析是研究和预测剩余油的有效手段之一,该方法在综合分析微构造、沉积相、储集体非均质等地质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对剩余油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预测剩余油分布。

YJ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YJ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J ] . 新疆石油天然 气, 2 0 0 7 , 3 ( 3 ) : 7 3 ・ 7 5 .
[ 3 ]冯仁鹏 , 何 同均 , 周兴, 等. 高含水期 剩余 油分布及挖 潜
技术研 究[ J ] . 重庆科 技 学 院学报 : 自然 科 学版 , 2 0 0 9 ,
3 . 4 开展 开发 层 系重组 可行 性论 证
参考 文献
[ 3 ]王 飞宇, 杜治利 , 张宝民 , 等. 柯 坪剖 面 中上奥 陶统 萨 尔 干组黑 色页岩地球化 学特征 [ J ] . 新疆 石油地质 , 2 0 0 8 ,
2 9 ( 6 ) : 6 8 7 — 6 8 9 .
[ 4 ]李椿 , 王艳 丽 , 杜鸿烈 , 等. 塔 里木 盆地柯 坪地 区烃源岩 评价 [ J ] . 新疆石油 学院 学报 , 2 0 0 1 , 1 3 ( 1 ) : 2 2 - 2 5 .
有过 大量 生烃 的阶段 , 推测在 海西 期是 生烃 时期 , 主
源岩发 育的构造 和 沉积 背景控 制 [ J ] . 现代 地 质 , 2 0 0 8
( 4 ) : 5 3 4 - 5 3 9 .
[ 2 ]孙省利 , 陈践发. 塔里 木下寒 武统富有机 质沉 淀层段地 球化 学特 征及 意义 [ J ] .沉 积 学 报 , 2 0 0 4 , 2 2( 3 ) :
5 4 7 . 5 5 2 .
要产物以成熟 一 高成 熟油气 为主, 有机碳含量在 2 % 左右 , 有机 质类 型 以 I一Ⅱ型 为主 。
总 体来看 , 玉 尔吐斯 组烃 源岩 有机 质 丰度较 高 , 有 机质类 型较 好 且 成 熟度 高 , 是 塔 里 木 盆 地 的重 要 优 质烃 源岩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8
对油田中剩余油分布的研究依旧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大部分油田开发所采用的方式是注水开发的方式,其基本特点是在中期和晚期开发过程中,由于油田中含水量增大,使得开发难度上升,采出程度降低。

所以,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对于油田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剩余油层分布研究现状分析1.1 剩余油层分布研究现状
经过多年的开采和发展,我国大部分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油田开发期,剩余油层的分布状况变得越来越复杂,对于不同的地质环境以及地形条件需要结合不同开采方法进行开采,因此,对剩余油层的分布状况进行研究非常重要。

由于我国油层开采方式利用的是注水开采法,所以,在剩余油层研究方向上主要是注水开发多层状油田,并且,不同的油田的剩余油模式有所差别,所以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也要有所区别。

1.2 微观剩余油分布现状
以微观驱油模拟实验技术为基础进行剩余油层分布的观点认为剩余油主要是分布在细小孔道、油层死区以及流向垂直孔道中阻塞段等,剩余油层的分布主要受到压力场分布状态影响。

剩余油微观分布状态由凝块状、连片状、条形等,其微观影响因素包含了层理、空隙机构、岩石分布以及润湿性等。

1.3 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
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分别是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

其中地质因素主要是指地质结构的不同会影响到剩余油层的分布状态。

剩余油的纵向分布主要受到沉积韵律层的渗透性差异,特别是对于厚油层而言,其顶端是剩余油集中的地区。

另外,开发方式选择的差异性也会造成剩余油分布的不同,而且,剩余油层的分布有时候会随着开发阶段的不同而分布不同,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2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的研究方法对掌握剩余油分布规律具有决定性作用,通常剩余油采用的方法有开发地质学法、地震技术、测井方法、岩心分析法以及油藏工程等方法,这些方法或依靠地质探勘技术,或根据油田开采规律等,形成了对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的立体结构,从不同角度对剩余油进行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得出剩余油分布的普遍规律,提高油田中后期的采出率。

2.1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层渗流特性
由于油水相对黏度比较低,存在毛细管现象,当水渗透进油区后,油无法被全部驱走,会形成油水同时渗流的现象,这种方式被称为非活塞式水驱油。

在利用这种方法进行驱油时,油藏区被分为了3个区域,分别是纯水区、油水混合区以及纯油区,在油层开采的中后期,往往是对
油水混合区的剩余油开采,这时,油层含水率非常高,甚至达到90%以上,所以,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层的渗流特性表现为油水同时渗流,如何科学判断剩余油分布,将油水进行分离,对于油田开采非常重要。

2.2 开发地质学法
开发地质学的方法主要分两个层次,分别是非均质性研究和流动单元研究,这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一个是对剩余油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另一个是根据岩层分布的差异性进行研究。

其中,非均质性研究在克服油田存在多种非均质参数的问题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它能够对储油层的非均质进行定量分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能够快速直观预测剩余油分布的优点。

而另外的流动单元研究则是通过研究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来进行剩余油层分布研究的一种方法。

根据岩层分布以及流体流动特性而言,在油层高含水期内,剩余油层通常会集中在流动单元的结合层以及隔夹层处,而对于河流相的储油层则多分布在韵律层的上部。

2.3 地震技术的应用
对于油井内部控件分布状况的探究困难比较大,如果合理利用地震技术对井下控件进行探测,则具有明显的效果,能够克服井间储集层分布的不确定性。

例如,地震反射波法就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根据反射波不同的反射实践来对井下空间状况进行探测,然后形成立体的探测图,将油井下的空间分布直观的显现在工作人员面前,辅助工作人员对井下状况的了解。

2.4 测井方法的应用
测井法是一种应用比较成熟的方法,其类型包含很多种,包括裸眼测井技术、脉冲中子测井以及一测一注等。

目前油藏探勘已经成为石油开采工程中最为生重要的一部分,剩余油分布状况参数等大多数来源于测井曲线,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测井办法以及绘制出的测井曲线对剩余油分布状况进行预测,总结剩余油分布规律,以帮助油田中后期的开采工作。

3 结束语
在对剩余油层勘查过程中也要研究其动态变化特性,通过分析变化曲线,合理、科学的进行剩余油层分布预测,总结其分布规律。

加强对高山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以及剩余油层的开发力度,对提高油田开发,促进油田开发工程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付德奎,冯振雨,曲金明,等.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及展望[J].断块油气田,2007(2).
[2]王占红.特高含水期马20断块剩余油分布的数值模拟[J].断块油气田,2007(4).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于鹏
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第二作业区 黑龙江 大庆 163000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问题,对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状态进行分析,并通过研究其分布规律,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高含水油田 剩余油 分布规律 分析研究
Study on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oil in high water cut oilfield
Yu Peng
The Second Section of No.2 Oil Production Company of Daqing Oil field Company Ltd.,Daqing ,Heilongjiang 163000,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remaining oil state of high water cut oilfield is analyzed in combination with practical problems,and the relevant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by studying its distribution law.
Keywords:high water cut oil field;residual oil;distribution law;analysis and researc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